高师曲式教学心理浅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接受美学是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思想,对中国钢琴理论、教学、创作、表演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接受美学视野下,从钢琴文献的研究整理、钢琴教学的转变以及钢琴的表演与创作三方面浅析中国钢琴的发展,对其总结、思考的基础中得出自己的体会,以期促进接受美学视野下研究中国钢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用接受美学来研究中国钢琴发展的理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师曲式教学心理浅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师曲式教学心理浅析论文 篇1:

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高师院校的大量扩招,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出现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认清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任务,大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创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关键词]高师院校钢琴教学问题改革

在高师院校钢琴教学中,我们希望在三四年的时间内能够培养学生学琴的兴趣,帮助他们将钢琴这门技能运用到他们以后的学习、工作当中,如即兴伴奏、边弹边唱、教学等。多年来,由于高师院校的扩招而导致钢琴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生入学程度高低不一,有些主修声乐的学生对钢琴不感兴趣,觉得学了无用等。这些问题都亟待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一、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钢琴水平参差不齐

近几年来,随着高师院校的大量扩招,很多音乐专业都有素质较差的学生考进来,导致高师院校学生整体的基本音乐素养大为下降。学生数量的庞大使得他们上台表演的时间严重缩水。而且这样还很难给予学生适合他们的培养,造成他们的学习缺少计划性。再加上学生们的主观性以及可塑造性的巨大差异,学生自然达不到熟练弹奏乐曲的目标。

(二)教与用分离

在这几年的高师院校钢琴教学过程中,笔者曾经回访过很多学生,发现他们中有很多人在工作几年后,仍然不能熟练地运用钢琴。因此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必须将实用性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怎么样让学生弹奏更高难度的乐曲上面。要让学生练就扎实的基本功,培养其即兴伴奏的能力。必须避免造成很多学生虽能弹一些高难度的乐曲,却不能熟练弹奏简单的乐曲的现象。

(三)教学体系不够系统

大部分高师院校钢琴教师并没有认真了解此课程的教学目标,没有制订应对各学习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策略。目前,高师院校钢琴教学存在严重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即只重视其纵向发展,而忽略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横向关联,忽略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完整性。教学过于随意,缺乏系统性,没有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样特别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提高。另外,教学方法不循序渐进,学生的基本技能存在许多不足。因为对学生的了解不够详细,教师布置的作业往往没有针对性,没有对症下药。

(四)过分追求高难度作品

高师院校的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大,在弹奏和练习的曲目上都有自己的看法,往往过分追求高难度作品以显示自己很有能力。许多学生只顾弹奏而忽视乐曲的表现力,总是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演奏技能上面,而忽略了艺术情感的表达。

(五)无法合理使用教材

此外,目前高师院校钢琴课大多盲目选择教材,根本没有统一的教材,更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自编教材,这导致学生因教材使用的不合理而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因为盲目使用教材,相当一部分学生只能演绎一些平时练过的独奏曲。他们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即兴伴奏,这说明合理使用教材意义重大。

(六)其他方面的问题

除了上述重大问题外,还有教学方法老套、练习方法不对等技术方面的问题。目前,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方法还停留在原始的手把手教的阶段,还没有运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师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钢琴弹奏技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认清高师院校钢琴教学的任务

首先必须要对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和高等艺术院校的音乐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区分。高等艺术院校侧重于学生弹奏以及表演能力的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合做音乐表演的专业人才。而高师院校的音乐教育专业则是以培养中学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中学音乐教师们的主要任务不是钢琴演奏表演而是教学。

客观来讲,高师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在进入校门时往往没有多少基础,仅接受过很短时间的不正规训练。并且,由于其身体发育已经接近成年人,要使学生在三四年的时间内既掌握一定的钢琴演奏技巧,同时又拥有为歌曲熟练编配、即兴伴奏的能力,就必须对现有的一系列教育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

(二)大力培养学生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会接受知识本身所带来的情感方面的体会。也就是说,在学钢琴的最初时期,他们的大脑中同时会产生对钢琴是喜欢还是厌烦的情绪。如果教师能够正确地进行引导,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进行钢琴学习并取得飞速的进步。倘若学生刚一开始接触钢琴就讨厌,这个信号会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大脑中,造成极大的危害。笔者建议在学生正式接触钢琴之前,不妨先用几节课的时间来介绍中外著名的钢琴家,欣赏他们的经典曲目,然后再详细地介绍学习要求以及基本的弹奏方法等,这样就会勾起他们对钢琴课的兴趣。

(三)要因材施教

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首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育对象,要将高师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进行全方位考虑,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落实因材施教的主导方向,认真指导学生练习,充分点燃他们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观,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要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过分求快。教学时不要使用难度极高的作品。因为这违背了科学的原则,大大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使得学生无法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为他们以后演奏水平的提升及个人的发展埋下重大隐患。

(四)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教育理念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得失,提高认识。教师要努力形成以创新意识、培养综合能力为特征的高师院校钢琴教育理念。在知识框架方面,高师院校的音乐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音乐素质,比如演奏技能、东西方音乐史的基本常识,甚至还包括和声曲式知识等。在对学生的全面培养方面,要努力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他们的个人修养,注重他们人格、知识和心理素质等全方位发展,这对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师来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可这一要求尚未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高师院校的音乐教师在努力提升自己业务水平之余,还需要时刻注意提高自己的艺术和道德修养。在教学方法方面,形势在不断发生新变化,教师必须及时创新教育理念、大胆创新,建立新型的高师院校钢琴教育理念并迅速将其应用于实践中。

(五)改革教学方法

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方法必须要由传统口传心授型向灵活多变型转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地采用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每当讲述钢琴弹奏的共性问题时,一般可采用集体课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踏板的使用以及正确的弹姿和弹法等知识。当训练时,可按学习程度将学生分组,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材与教学,使得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观摩,共同提高。因此,高师院校的钢琴教学要逐步形成以大型集体课为基础,同时又有小组课、特殊课等灵活多变的特色教学形式。

在练习技巧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周做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即在桌上摆弹奏手型以及高抬手指练习。然后在第二周开始时做以间断性弹奏为主的练习,可在桌上模拟着练,也可在钢琴上实际地练。教师多做示范,教给学生正确的钢琴弹奏法,同时突出易出现的错误。采用集体课同个别指导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互相监督,共同提高。随后,在大半个学期内将上述问题在每堂课开始时做反复强调。对于那些不重视钢琴弹奏基本方法而只求快的学生要加以限制、提醒,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问题。如果有条件,还可以使用数码钢琴来上课,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而且还能点燃学生的热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给学生多创造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外得到锻炼,然后再通过实践找出自身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改进提供重要依据。比如可以经常举办一些钢琴比赛、音乐晚会等。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另一方面还能增加学生的舞台经验等。

钢琴学习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教学过程中,对高师院校的学生在钢琴弹奏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且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弹与教全面发展的中学教师,为艺术的传承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崔丽君.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之初探[J].艺术教育, 2005,(5).

[2]邵海波,李志弘.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与教学方法分析[J].吉林教育,2009,(10).

[3]郭芳.浅析高师院校钢琴教学改革[J].考试(教研版), 2009,(3).

[4]蔡瑜.高师院校钢琴学习方法及教材选用刍议[J].文教资料,2009,(12).

[5]吴隽.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6).

[6]付胜利.谈提高高师院校钢琴选修课学习效率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中国成人教育,2010,(7).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张晶

高师曲式教学心理浅析论文 篇2:

接受美学视野下中国钢琴发展的思考

摘 要:接受美学是艺术发展中的重要理论思想,对中国钢琴理论、教学、创作、表演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接受美学视野下,从钢琴文献的研究整理、钢琴教学的转变以及钢琴的表演与创作三方面浅析中国钢琴的发展,对其总结、思考的基础中得出自己的体会,以期促进接受美学视野下研究中国钢琴的发展,进一步丰富用接受美学来研究中国钢琴发展的理论。

关键词:接受美学;钢琴文献;钢琴教学;钢琴创作与表演

接受美学的思想理论在80年代传入中国后受到各个领域研究者的青睐和关注,哲学家萨特曾说:“艺术只在为了他人,被他人接受的情况下才会存在。”{1}萨特的理论言简意赅的说明了第三者(接受者:观众、听众、读众等)在艺术创作和发展中的重要性。而越来越多的音乐学者也开始将其作为一种艺术思维应用到音乐学的研究上来,并呈现出积极的艺术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从我国钢琴发展的历史思考接受美学对其的影响,从钢琴文献整理、教学体系转变以及钢琴创作表演三方面做出思考和总结[1]。

一、我国钢琴发展的历史回顾

作为广受现在人们喜爱的钢琴并不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它于中国近代鸦片战争时期流入中国,至今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历史,从作曲技术的完全西化到作曲风格的民族化探索,钢琴在当代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和发展。

早期探索阶段:我国最早的、有史料记载的第一部钢琴作品是载于1915年《科学杂志》上第一期的《和平进行曲》,如下例所示:

例1:赵元任《和平进行曲》

这首作品的作曲家为有着中国舒伯特之称的赵元任。那个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的整体风格都较为简洁明了,没有复杂的和声织体,也没有令人难以驾驭的演奏技巧,多以结构曲式短小的作品为多。然而,从这些作品的风格特征中我们已经找到了作曲家为探索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特色的钢琴音乐而奋斗的身影,为后者对中国钢琴音乐的研究与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艺术创作阶段:中国音乐家贺绿汀的作品《牧童短笛》、《摇篮曲》于1934年在齐尔品举办的“征求中国风味的钢琴曲”的评选中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名誉二等奖,我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从早期的探索阶段步入到真正的创作阶段,成为我国当代钢琴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创作繁荣时期:从开辟具有中国风味的钢琴创作到建国后的17年,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有了繁荣的发展,音乐家对钢琴音乐的创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创作了一批极具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如桑桐的《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杜鸣心、王祖强的《鱼美人选曲6首》以及朱践耳的《序曲第二号——流水》等等。虽然这些作品在曲子结构、和声织体等创作上仍以简单短小居多,但作品清新欢快的曲风特点无不真实的再现了中国当时社会蓬勃发展的景象,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心理共鸣[2]。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当代钢琴音乐的创作不再是全盘西化的照搬,而是在逐步发展中融合了本民族的精神特质和时代特征,确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发展方向和目标。笔者认为,这一系列转变的重要的隐性因素便是每个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审美视野,它对连接主体创作实践与客体欣赏体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从以下三点简要论述对接受美学视野下当代钢琴发展的思考[3]。

二、接受美学视野下当代钢琴发展的转变

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和伊瑟尔等5名文艺理论家创立了一个美学派别,引起了艺术界的极大反响和轰动——接受美学。其在钢琴音乐研究的贡献意义在于,它肯定了欣赏者在钢琴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音乐学者邢维凯教授针对接受美学对音乐的意义时曾说:“一方面要求重新思考和认识艺术思维的本质,另一方面也要求关注听众/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意义构成所具有的重要作用。”{2}由此我们可知,欣赏者的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带有自身艺术思维的主动的、能动的艺术创造环节,对人们重新认识、思考艺术的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以为,接受美学对当代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4]:

(一)体现之一——钢琴研究文献的分析与整理

笔者主要采取了文献法和数据分析法对当代钢琴文献做一梳理,文献来源主要以国内北大中文类核心期刊以及被知网收录的硕博士论文为主。在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当代中国钢琴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中华民族独有的审美视野时刻影响着音乐学者对钢琴的学习和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钢琴文献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

总结当代18年的钢琴文献资料,笔者发现,较之于之前的钢琴史料研究,在数量上增加了不少(笔者只以上述提到的北大核心期刊和知网数据库为主要参考),每年关于钢琴艺术方面的文献研究都呈逐步上升的状态,仅从2002年到2012这十年来看,钢琴文献研究的数量就从原来的500多篇上升到了2000度篇。

鋼琴文献研究的数量为什么会呈这样的趋势发展?除了我国钢琴音乐发展逐步完善之外,笔者认为,我国独特的民族审美视野对其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这些研究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中国钢琴风格的研究越来越多,对中国钢琴审美特征的探索越来越深化。

其次,钢琴文献研究的视野有所拓宽:

随着贺绿汀等音乐家开辟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风格的钢琴之路以来,钢琴音乐的创作趋于多元化,内容也日渐丰富,符合中国民众审美习惯的钢琴音乐逐步得到发展。在这种审美视野的影响下,音乐学者对钢琴文献的研究内容不再单单局限于某一个方面,从原来对钢琴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对某一钢琴作品、具体的某位音乐家以及某个具有地区特色的研究上来。如下例所示[5]:

例2:陈其刚《京剧瞬间》

上述谱例为陈其刚钢琴作品《京剧瞬间》的旋律片段,针对这首作品艺术创作风格与特征,赵冬梅于2003年在中国音乐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陈其刚最新钢琴作品《京剧瞬间》的艺术创造》,文章通过对作品中和弦结构、和弦色彩等具体音乐表现手法的解读与分析,较为全面的诠释了这首作品的艺术创作特征。

除此之外,教育教学类的文献有邓光年的《对高师钢琴教学的思考与建议》等;再如演奏技法方面的文献,吴铁英的《钢琴中踏板的运用》和周为民的《钢琴演奏技术的形态分析》等等。

以上的钢琴文献研究都立足于中国钢琴音乐教学特点或创作风格,以更好的用理论研究促进钢琴音乐的发展。因而笔者认为,接受美学对于解答观众审美心理与完善钢琴创作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钢琴文献研究的视角日益深化:

审美视野下钢琴文献研究的日益深化主要体现在四点。第一,研究重心有所转移,从西方作曲技术等转移到国内;第二,研究对象日益具体,如对钢琴教学等的研究不再是一些特别宽泛的概念,而是把具体的实践技巧(如踏板、触键等)进行具体研究和分析;第三,研究范围上升到整个中国的钢琴事业发展,如不同年龄段的钢琴学习者的心理特征,高师钢琴研究的个性等等;第四,继续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大众审美情趣的钢琴发展道路上不断奋斗。

总之,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每个国家接受美学的差异对钢琴文献研究的影响和意义,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忽视,即钢琴文献研究数量增加、视野拓宽等的同时,文献的质量也会有所影响,笔者将在总结中作一补充。

(二)体现之二——钢琴音乐教学的转变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都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所在。从钢琴研究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可以发现,当代钢琴研究的文献总量中对钢琴教学的研究占据多半,也因此说明钢琴教学的研究对于我国钢琴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受我国接受美学独特性的影响,我国钢琴教学也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不再是照搬西方的钢琴教学模式,而是在探索适合中国钢琴教学发展的道路上摸索前行,笔者将其归为两方面进行论述[6]:

第一,接受美学对钢琴教学体系的影响:

西方钢琴教学模式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中国钢琴课堂的主导地位,似乎每一个初学者都是从do re mi fa so la xi 七个音阶开始弹起……然而,在借鉴西方相对比较系统的教学体系的同时我们忽略了学生赖以成长的环境因素,整个中华民族所赋予他们的不同的审美习惯和特征,以至于很多老师甚至苦恼学生为什么排斥钢琴、不喜欢练琴。随着接受美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运用和发展,钢琴音乐研究者开始逐步认识到审美对钢琴学习的重要性,构建钢琴教学的创新模式成为接受美学视野下我国对钢琴教学体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钢琴教学研究者开始依据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来构建钢琴教学的创新模式,如,教师如何在钢琴学习的开始阶段依据学生不同的审美心理和特点起到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用;如何根据中国传统的“和”的思想来设计创新型课堂;又如何使学生在钢琴实践中体会本民族的精神内涵和风貌特征等等。

因此笔者认为,接受美学的国度和地域性差异是我们当代构建创新钢琴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第二,接受美学对钢琴教学方法的影响:

同钢琴教学模式一样,随着接受美学在音乐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完善和深化,越来越多的钢琴研究者发现,不仅是钢琴学习者的审美接受心理影响着钢琴教学的发展,钢琴教师以及钢琴欣赏者的审美心理同样是影响钢琴教学的重要因素,它是连接钢琴教学、钢琴演奏和钢琴欣赏的核心脉络。

上述中已经论述过,欣赏者的审美与接受是体现一部音乐作品价值与意义的最后阶段,因而对表演者的心理研究、对欣赏者接受心理的了解与把握等成为我们改善钢琴教学方法的重要参考。多元化的跨学科研究被运用到钢琴教学的实践中,如元认知等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运用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钢琴教学无论在体系上还是方法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三)体现之三——钢琴音乐的创作与表演

从赵元任、贺绿汀等一批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大众审美视野下钢琴创作的改变。每一个民族的文化审美必然反映了其所处时代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特征,都是一定时期内那个国家政治、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也只有包含了本民族精神内涵的作品才能引起人们的心理审美共鸣。如西方浪漫主义晚期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们在创作中运用民间歌曲、舞曲的音调、节奏等来情调音乐的民族特色,作品中体现出的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民族意蕴成为这个乐派的代名词。接受美学对当代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也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下例旋律片段所示[7]:

例3:冼星海《黄河协奏曲》:

下图为《黄河协奏曲》的旋律片段,在接受美学视野下诞生的《黄河协奏曲》,它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大合唱》,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等六位作曲家将其改编为钢琴协奏曲,为什么说这部作品是在审美视野下诞生的,从上述谱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乐器担任了相应的音乐角色,其创作内容、材料运用等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固有的审美意蕴。如船夫号子等民间音乐元素在曲式结构中的运用,象征了中国人民朴实勤劳的性格特征,而把黄河作为音乐描述的主题对象,更体现了中华民族浩瀚勇敢的英雄形象等等,这些元素即使没有音响的聆听也能引起中华民族千万同胞的心理共鸣。

因而从《黄河协奏曲》在世界钢琴音乐中的影响和成就就足以说明接受美学对我国当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三、对接受美学视野下当代钢琴发展的思考

综上所述,笔者将自身对接受美学视野下当代钢琴发展的思考总结如下[8]:

第一,虽然在接受美学视野下我国钢琴文献研究的进程有所加快,但研究文献中的质量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第二,接受美学视野下的钢琴教学体系和方法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需要我们钢琴研究者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研究;第三,接受美学对当代钢琴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历史局限性,需要日后的钢琴音乐创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堅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观点。

——————————

注 释:

{1}人文素养读本编委:我与大师学哲学,最后一位哲学家萨特.

{2}邢维凯.关注听众——现代释义学与接受美学给音乐学的启示[J].音乐与表演,2006.

参考文献:

〔1〕人文素养读本编委.我与大师学哲学:最后一位哲学家萨特[M].山西北岳文艺,2004.

〔2〕白明辉.浅析桑桐《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D].首都师范大学,2006.

〔3〕冯效刚.文化衍生的主动选择——从20世纪上半叶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引发的思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25).

〔4〕邢维凯.关注听众——现代释义学与接受美学给音乐美学的启示[J].音乐与表演,2006.

〔5〕赵冬梅.陈其刚最新钢琴作品《京剧瞬间》的艺术创造[J].中国音乐,2003.

〔6〕胡月.民族钢琴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教学中的构建[D].山西大学,2013.

〔7〕戴嘉枋.钢琴协奏曲《黄河》的音乐分析[J].音乐艺术,2004.

〔8〕龚佩燕.接受美学视阀中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J].音乐探索,2008.

(责任编辑 徐阳)

作者:邢颖

高师曲式教学心理浅析论文 篇3:

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音乐能力的综合方法

摘要: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情况,综合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综合方法,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视唱练耳教学  音乐能力  综合方法

视唱练耳是培养学生具备综合、全面音乐能力的重要课程。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读谱视唱能力,还能通过系统的听觉训练提高学生的节奏、和声、节奏、曲式、复调等音乐能力。笔者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略谈几点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能力的综合方法,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

作为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思想境界跃至新的高度,实现精神的进一步升华。所以在培养学生音乐能力时,首先要挖掘他们的内心音乐听觉,促使他们对音乐形成热爱之情。其实,爱音乐是每个人的天性,对每一个学生而言,在视听练耳教学中经过教师细心的教导,都可以将内心音乐听觉能力挖掘出来。从某种角度而言,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以音乐想象力为前提,音乐听得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内心音乐听觉就越容易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多听音乐,并引导学生用想象的语言描绘音乐,化无形为有形,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曲调的理解力,促使他们将音乐记忆沿着正确的逻辑轨道发展,进而促进音乐能力的提升。

二、培养学生的乐感

长期以来,教师都将听辨音程作为视唱练耳教学的重点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仔细听辨声音音程和旋律音程。诚然,这两方面教学内容至关重要,但前提是建立在学生已经形成强烈乐感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认为音程是否和谐,在于这个音程能否给听觉带来和谐、圆满、完美的感觉。事实上,这属于音程独特的色彩差异,而乐感直接决定这种色彩差异的和谐程度。在视唱练耳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常进行听觉辨别力的对比训练,促使学生牢固掌握和谐音程的色彩,促进美好乐感的培养。具体操作方法是:先为学生提供听觉感受提示,让他们在一定的音乐基础上感受音准,比如纯一、八度——这些音乐是具备完全的和谐性,所有音都不一样;纯四、五度——这些音呈现出空旷的、单调的和谐。等到学生已经建立起这些和谐音程的感觉之后,再引导他们听辨不和谐音程,让他们感受音乐的不协调性。以此为基础,逐步培养学生听辨音准和节奏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调式感

如今,一般高校在开设和声课之前,就直接带领学生进入到和弦连接听辨环节。这样一来,学生是在没有理论基础情况下接受教学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由于他们只是机械、僵硬地听辨音高,以此强制形成一种听觉习惯,等到开设和声课程之后再让他们根据调式中和弦的基本作用去听辨音乐,根本达不到应有的培养效果。所以在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先培养学生掌握和弦的基本知识,比如减小七和弦、大小七和弦等和弦的基本属性、功能与作用等。同时,教师还应该采用大量练习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弦,让学生在欣赏音乐时,用心分辨音感的高低,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音准知识及和弦的相关知识后,再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的基本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音乐,进而实现创新。

四、培养学生的韵律感知力

节奏是音乐的“骨架”,训练学生的节奏感也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学生对纯技术训练一般不抱有很大的兴趣。所以教师要在节奏内在的韵律美方面苦下功夫,要让学生体会到节奏的“抑扬顿挫”之美。一方面,要加强节奏欣赏教学,促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领略音乐的节奏之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欣赏《虎口拔牙》这首打击乐,这首乐曲饱含“抑扬顿挫”的艺术感染力,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节奏的韵律感;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勤加练习,采取不同的形式促使学生掌握长音、休止符等节奏,在练习过程中巩固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并修正错误知识,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节奏内涵的丰满性,激发他们情感的共鸣,使音乐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在视唱练耳教学中促使学生形成扎实的音乐能力有着不言而喻的的重要意义。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教师要切实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现实情况,从培养学生的内心音乐听觉、乐感、调式感、韵律感知能力等方面入手,综合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使视唱练耳教学发挥应有的价值,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成来.多媒体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有效应用[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2]徐寅.儿童钢琴学习动机探微[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3]莫军梅.高师体验式视唱练耳教学的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张焱.论三大学习理论对高校视唱练耳教学模式的影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彭翔.视唱练耳基础教学心理实践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项小英.音乐视唱练耳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贾雯迪.谈视唱练耳初级教学[N].吉林日报,2011年.

[8]王一丁.浅析高师视唱练耳学科发展中的音乐审美心理[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张捷.视唱练耳中音准问题的研究[D].长春:吉林艺术学院,2011年.

作者:杨晓晴

上一篇:地方院校工程教育改革论文下一篇:建筑施工电气工程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