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高师声乐教学论文

2022-04-19

强化高师声乐教学论文 篇1:

论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

摘 要: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艺术实践以及培养模式等方面所做的综合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实践型音乐艺术人才。

关键词:高师声乐;表演;多元化教学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强化高师声乐表演教学是与高师培养目标相吻合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对高师音教专业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多元化表演教学绝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在某些教学结构、内容上所做的修正,而是紧紧贴近社会需求,在高师声乐的教学观念、内容、结构、实践等多方面进行的创新型、复合型多元化表演教学。

一、进行多元化表演教学的动因

第一,目前高师声乐表演教学现状。受传统声乐教学思想的影响,各高师音教专业声乐教学大都沿用声乐表演专业唱法划分,对学生的训练则以美声民族为主。同时,受音乐教育专业学制、课时以及高师声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影响,大多数教师还是将大量时间花在了声乐基础性训练方面,学生的表演训练并不充分,从而造成高师声乐学生普遍表演水平不高,舞台表演僵硬且不能打动普通受众。受唱法等声乐教学划分的限制,学生声乐表演种类单一,对各种体裁、种类风格的歌曲没有一定认识和把握,即便是依葫芦画瓢应表演需要演唱作品,往往也只能是呀呀学语没有把握住要领。同时受固有观念的束缚,现今高师声乐课,某些教师还局限于高师音教专业师范性的特点,对师范强调较多,而忽视了目前学生就业的多元化和社会需求对高师音教学生在声乐表演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多数高师音教学生,在拥有了科学的歌唱方法后,普遍缺乏对声乐的表现力,许多音乐教育系的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当单位要求其在大型活动等情况下演唱几首歌曲时,他们普遍感觉在大学期间缺乏此类训练和舞台经验。

第二,社会对复合型表演人才的需求。根据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04级本科毕业生30人所做的访谈调查来看:目前有53%的学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30%从事文职工作,还有近10%继续读研或在高校工作。结合音乐教育专业近年的社会用人需求来看,多集中在学校、企事业单位文化干事等职务上。毕业生普遍反映单位要求音教学生“多能”,除完成岗位所需的工作外,还需承担举办单位文化活动等,且在日后的工作中更需要音教学生组织、进行多种类型、不同层次的文艺表演活动。声乐表演作为文艺活动的一般组成部分,理所应当的成为了高师声乐学生日常进行的工作,其声乐表演内容也受层次改变而变化。对音教毕业生所做的回访调查,毕业生普遍提到单位组织的活动特别多,且领导要求演唱流行歌曲、红色经典歌曲、外国高雅歌曲选段等各式各样的声乐作品。因此要求音教学生大体掌握多种演唱方法、各类型声乐作品,一般舞台表演流程、要领等。同时,由于高师音教专业很大一部分毕业生今后就业对象为各级中小学校,除了要求教师自身表演能力较强外,还需教师对学生的表演活动做出指导与训练。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各级学校素质教育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各学校美育性质的活动诸如小主持人训练班、小歌手比赛等,对这些活动进行指导正需要高师音教学生具备一定的表演经验。

第三,高师教学改革的迫切需求。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重要的两点便是: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各地高师教学改革都在探索中,如何更符合上述两点是每一位教育改革者所要思考的。高师声乐课作为高师音教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顺应时代潮流,在培养模式、内容等多方面有所变革。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就是综合多方面情况所做的一个教学改革探索,以求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来自现实的压力也迫使高师声乐应实行多元化表演教学。根据国家教育部所做的《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教育统计①,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大约为5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特别庞大,其中艺术类学科预计毕业人数为311237人。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正是在现实环境下,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教学训练手段、过程,能在实际中帮助学生增强社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多元化表演教学的内容

(一)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高师声乐教学的主要部分,其教学的诸多方面直接决定着高师声乐学生较强艺术实践能力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观念、内容、模式上应迎合多元化表演教学的需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高师声乐课学制一般为2-4年,课时一般为每学期18学时。实事求是地说,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学习内容繁多,不允许单一课程在教学时间上有较多增加,高师声乐课在学制、课时上是有限的,并且由于侧重于综合音乐知识的学习,在平时分配给声乐学习的时间也相对减少,而且高师音教学生声乐学习由于个体差异,在声乐学习上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因此如何在一定学时内掌握众多的声乐技艺知识、具备一定的舞台表演能力,是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着力解决的难点。高师声乐培养的不是声乐歌唱家而是具备一定演唱能力的音乐教育者或其他工作者,因此在教学观念上应做出适度转变,改变过去僵硬程式化的教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高师声乐教学应有前瞻性培养眼光,利用多种手段培养实用型人才,由声乐专业培养观念转变为声乐通才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考虑到个性化差异发展的原则,也可根据高师声乐学生的实际条件差别化培养,对多数学生应从训练美好声音角度出发并融合入多种演唱方法以及曲目,进行科学施教,且还应多注意学生的表演能力的培养,使其演唱声情并茂。对确实各方面学习声乐条件特别优秀者可酌情培养其向更高层次发展。由于目前高校扩招,而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考察较为综合,在教学当中可发现,个别学生确实没有学习声乐的感觉和条件,可在科学发生训练基础上,努力训练其在声乐表演内容、形式上做一定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指:高师声乐教学着眼于社会需求,在教学中以科学发声训练为基础,引入多种唱法的学习并对英、法、德、意、俄等多国歌曲和戏曲、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都有一定认识,从而改变传统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不利于学生音乐知识内容丰富和舞台表演多样的诟病。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是根据高师声乐学生今后工作实践的实际需求所决定的。高师毕业生艺术实践的对象为广大没有太多音乐知识的普通民众,好听的歌曲、传神的演唱才能打动大众。因此,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特别是歌曲的选择应特别注意,应选取有代表性、传唱度高、不深晦的歌曲并多从歌曲处理、手势眼神等表演因素训练着手。值得一提的是流行歌曲、戏曲的学习演唱应正式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根据30人的访谈调查结果来看:其中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谈到了在单位活动中,演唱最多、最受欢迎的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抒情流行歌曲。在目前最新选编的一些声乐教材当中,可以发现国内声乐教育者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像,《在水一方》、《故乡的云》、《红旗飘飘》等一批经典流行歌曲已被声乐教育者选入声乐歌曲教材。但是还是可以发现目前选编的流行歌曲大都集中在上世纪80年至90年代中期,对于近10年新近创作的歌曲则少有收录,声乐教学较大众流行出现了滞后性。在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中应特别注意要解放思想,创新将时下流行的有一定艺术美感的歌曲引入到声乐教学中,丰富学生演唱歌曲曲目。中国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瑰宝,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的各级教育机构的音乐教育者,理应承担起戏曲艺术的传承责任。在中国戏曲中是有很多可以供高师声乐学生学习的。戏曲中的一些唱法是非常科学的,如京剧的换气方法以及高音的演唱和字正腔圆的要求等,对良好声音的形成是有帮助的;戏曲中的许多程式化舞台表演方法的学习,可使高师学生声乐表演形象化,演唱神形兼备。目前将戏曲学习引入声乐教学之中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声乐演唱曲目过于单一,现今可见的附钢琴正谱伴奏的戏曲唱段,大都集中在解放后创作的现代京剧、样板戏等,而传统戏曲由于数量太过浩大繁杂,对其重新的发掘整理和声式编配工作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将戏曲引入声乐表演教学就为声乐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声乐教师除了对戏曲艺术有一定研究外,还要求教师能对经典唱段做一定的编配以利于学生演唱。

(四)教学模式的改革

从多样化教学内容可以发现,高师声乐的学习必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个别课与新集体课是目前看来最合适的教学模式。声乐个别课作为历来声乐学习的授课形式,在声音的训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对教学内容多样化后应保留。同时,声乐个别课授课形式可从原本的一对一,增加到一对双等形式。从笔者近年来的教学中来看,将高师声乐课的授课形式变为一对双,教学成果更为显著些。对比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声乐教学形式,一对双的形式,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和减轻了教学强度,学生学习声乐又有较好效果。传统一对一声乐授课形式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是有限的,在声乐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对于教师反复指出的问题,某些学生始终是不能很好的改善,如果不去强调,反而他会做得很好。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解释,心理能量有限,动机保持在一定水平对于学习最为有利。一对双的教学形式刚好留给了声乐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别人在唱的同时,学生可观察别人的唱歌状态等,反思自我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在声乐表演训练方面,观察其他人在声乐演唱方面的动作姿态等,能更好的为声乐演唱表演提供借鉴。

高师声乐与声乐表演专业相比由于培养目标各不相同,高师声乐学生要达到“万金油”的教学预期,新集体课的加入正好能做到这点。新集体课是现今高师声乐教育改革者所普遍倡导的,只是各自所强调的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而已。新集体课,所谓的“新”,是指在集体课中集声乐表演专业的表演实践课、语音课,同时结合高师音教专业特点加入对声乐理论知识杂糅的一门综合的课程。因此比起传统声乐集体大课,有很大的区别。笔者认为声乐新集体课必须对其授课内容做综合考量。在初级阶段应从嗓音保健、各种发声方法的共性及独自特点、表演的一般流程套路等方面做介绍;在中级阶段则开始介绍各国语言特点、戏曲、音乐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演唱特性,同时训练自然的声乐表演;在高级阶段应多从演唱审美、声乐教学法等进行教学。集体理论课的教学形式可为专题形式讲座、资料观摩、讨论等,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特别是高级阶段,做到教学相长,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五)艺术实践

声乐表演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形式,艺术实践环节是声乐课堂教学经验成绩转化为实际艺术成果的关键部分,且声乐表演能力的培养、经验的积累直接来自于这个环节。因此,艺术实践应是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音乐会、实习机构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正统的艺术实践机会主要是在校期间的教学音乐会和大四阶段的教育实习期。教学音乐会准备周期长,每位学生舞台表演机会较少;教育实习虽然持续时间较长,但实习内容较多而声乐表演实践较少。对现行传统教学音乐会调整和对实习机构的充分运用能较大程度提高高师学生表演能力。教学音乐会应包括在较短周期组织进行公开的实践音乐会。实践音乐会学生的舞台表现完整程度相较于正式的教学音乐会可能稍逊一筹,但它们所达到的教学目的都是相同的,即锻炼高师声乐学生舞台表演力,培养学生声乐舞台表演心理的稳定,同时频繁的实践音乐会对学生声乐表演种类的丰富、歌曲的积累也是有很大帮助的。实习机构作为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建立的长期合作单位,除在大四学生实习期外,在日常初中级教育中还有许多的艺术文化活动,仅凭本单位的几位文艺人员支撑全部活动显得繁重、无力,因此与高师音教专业建立伙伴关系的实习单位在文艺活动期对艺术表演人才是有切实需求的。利用这一契机,可组织高师声乐学生分批分组定点到实习机构进行艺术实践活动,除自身声乐表演实践活动外还可以“学”促“教”,指导他人的声乐表演,也为了解、熟悉中小学校工作、活动流程等提供有利条件,以便于学生实习、毕业马上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七)建立市场化运营的教学实践、指导机构

高师音教专业历来艺术实践机会不多,在对传统实践、实习机会做出改良后还应适应高师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创立市场化运营的实践指导机构。除为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外,同时积累学生实际舞台表演经验。市场化运营的实践指导机构由于与市场艺术需求紧密联系并直接面临社会大众的审视,因此能使高师声乐学生的表演在内容、形式、表现等各方面都有极大提高。国外音乐院校对于这方面的探索较早也较为成熟。世界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在学校学生都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演出实践工作机会信息的搜集、承接,与国内就业处只负责毕业生就业不同,茱莉亚音乐学院将在校生和毕业生实习、兼职、工作等信息审核后发布到专栏上供学生选择,这样即满足了学生实践的需要同时又在源头给予学生实践的合法保障。目前各个音乐院校都有学生乐团等让学生得到舞台表演锻炼,在市场化的今天可创新机制,成立市场化运作的教学实践团体,为学生的艺术实践创造有利条件。市场化演出培训机构宜采用招聘合同制,在声乐实践中应教学与表演相结合,学生进行市场化表演实践的同时,高师声乐教师应对学生的实践内容、表现等做出指导,使学生能自如应对较为复杂的社会化声乐表演。

(八)建立艺术实践指导、评价机制

声乐表演作为实践性学习,目前还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机制。由于实践环节与社会联系的增多,必然产生很多以往不曾遇到的情况,特别是在艺术实践机会的安排、协调等方面,必需建立一个实践指导机制系统化科学化引导学生。最为重要的是要把声乐舞台表演实践成果纳入到高师声乐学习成绩评价体系中,极大催化高师音教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同时优化评价机制从而切实反映高师声乐学生的学习与实践双方面的成果。以往声乐教学评价,只是在学期期末通过声乐考试,学生演唱两首歌曲,对学生进行评判。在学生评价多元的今天,显得形式单一和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学习成果。推行高师多元化表演教学必然涉及到声乐成果评价,如不能切实推进评价机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多元化表演教学的开展。因此将声乐表演实践纳入考核范围是势在必行的。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对学生的评价可将声乐表演实践环节,根据其实践的场次等折算成成绩比的10%计入总成绩。

三、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展望

目前,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还处在初步探究阶段。教学作为教与学的活动,除学生外教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的实现很大程度上依靠复合型的师资,不仅要求高师声乐教师拥有极强的舞台表演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丰富深厚的理论、人文知识。高师复合型师资力量的储备应值得重视,同时高师声乐多元化表演教学对原传统教学培养模式内容等所做的综合改革,还需高师教学管理各部门协同合作。相信通过共同努力这一对高师声乐改革所做的尝试,一定会不断完善并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人才。

责任编辑:陈达波

注释:

①引自教育部《普通本、专科分学科学生数》统计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2007.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李晋纬.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作者:苏 艳

强化高师声乐教学论文 篇2:

浅谈高师声乐教师队伍建设

摘 要: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正在全面改革而高师声乐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目前的高师声乐教学已不太适应我国国情和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高师声乐教学要担当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戏曲传播者的重任,建立一支全面的高技能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势在必行,笔者从多年的声乐教学中深深体会到现在的教学模式、教师队伍等已严重制约着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声乐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笔者现就我国声乐教学现状和声乐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迫切性进行简要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民族声乐戏曲;声乐教师;理论学习;常规教学管理。

一、高师声乐重美声轻民族声乐和戏曲,严重阻碍中国传统声乐戏曲的传播和发展

高师声乐课重美声轻民族声乐及我国的戏曲音乐,高师音乐教育长期以来由于在办学方向、培养模式、课程结构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专业音乐院校的一套模式,而专业音乐院校的模式主要借鉴欧洲音乐院校教学模式,高师声乐教学更是如此。具体体现在高师声乐教师的比例上,教美声唱法的教师人数是教民族唱法和戏曲人数的三到四倍甚至更多,这已成不争的事实。而这些教师教出的学生大部分以唱外国歌曲为主,或以美声的发声方法唱中国歌曲,作为未来中华民族文化声乐戏曲的传播者,中小学音乐教师他们所学的声乐与将来的教学是脱节的,使学生的学也不能学以致用。这种教学模式已制约了我国民族声乐戏曲的传播和发展,脱离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宗旨即传承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偏离了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

二、加强高师声乐教师队伍建设

(一)继承和发扬我国民族声乐、戏曲是高师声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应改变以往引进人才的模式:不拘一格选人才

我国民族声乐、戏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浓缩了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精髓,是汉民族与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声乐戏曲文化。它具有中华民族声乐戏曲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声乐戏曲文化的个性,这一点在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的表现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而在高师音乐教育声乐戏曲教学中强化民族声乐戏曲教学,对于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戏曲事业是十分重要的。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民族声乐戏曲在最广大的民间生长,拥有最广泛的创作者,演唱者、欣赏者,但传播者不多,从原生态唱法中各位音乐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民族音乐戏曲工作研究的专家们已深深地体会到这点,也感觉到传播我国民族声乐戏曲的担子之重。而民族声乐戏曲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民众用它愉耳悦心、传递感情,充实生活,民族声乐戏曲的发展常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浓郁的地方民族色彩。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戏曲,使之不会从地球上消失,并使之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和活力其关键在于民族声乐戏曲的传承。高师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摇篮,抓好民族声乐戏曲的传承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传承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导向,为适应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需要,为适应建设21世纪中国民族文化教育的需要,为使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应在高师声乐教育中加强民族声乐戏曲方面的教学内容。按照比较合理的比例不拘一格选人才:在引进一批好的美声唱法教师的同时也应引进一批民族声乐、戏曲等高质量的教师,改变已有的学不能致用的矛盾。

(二)加强高师声乐教师心理学、教育学等其他理论的学习。

现有的高师声乐教师主要来自各音乐院校声乐系表演专业,而音乐院校声乐系表演专业主要的培养对象是声乐演员,在学院里他们侧重专业技能及表演能力的培养,毕业后走上了教学岗位,应算是改行,没有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及教学法等系统的理论学习,对怎样做一名合格的高师声乐教师没有进行系统的理论及实践的培训;新教师自己对这个角色的转换没有重视,忽视自己的教学工作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受自己专业教师的影响,自然在教学工作中就把从自己的专业老师那里学的那套搬来教自己的学生,并以教几个学生能参加比赛并获奖为荣。显然作为一名合格的高师声乐教师仅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刚进来的声乐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及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学校把握好高师音乐教育是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音乐师资为目的的前提下,安排以老带新等形式实习观摩一段时间,并要求进行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习,然后进行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只有这样新引进的教师才能目的明确的教好自己所带的学生。为适应时代的要求,老教师也要经常进行理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从多方面启发、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可能把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学生培养成以传承中国民族声乐戏曲为己任,知识面广、内涵丰富、艺术表现力强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才可能把我国音乐教育事业推向更高的水准。

(三)加强高师声乐常规教学管理

高师音乐教育是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音乐师资的重要基地,高师声乐教师应当把教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教学、学会做人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中。首先在声乐教师常规教学管理过程中应抓声乐教师课前准备、备课、上课、三个环节。声乐系部,成立检查小组通过抽查、听课、比赛等形式不定期的检查教师的教学情况,形成一定的外在压力,这样促使老师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教学,使教师的人格魅力、认真的工作态度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学生在学好声乐专业的同时,学到一些好的品质,并受益终身。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①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它包括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的方法、声音条件、声乐基础等。②通过了解,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声乐基础、声音的条件特性)。③根据其特点制定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课前准备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详细地掌握学生的情况,教师才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不断的更快更好的进步。

2﹒备课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系,理论课教师备课有教案,大部分声乐钢琴等专业技能教师没有备课的习惯,就是有教师备了课也是简单化,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①社会原因:近几年由于大学学院扩招,而有一部分高中学生到了高一或高二觉得自己成绩要想考上好的本科院校没有太大的希望,就改学音乐或美术,这致使这类学生数量大增,并且这些学生考前都要到想考的院校培训备考,这样各个院校的专业教师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带私人学生,正常的教学时间不能得到保证,那么用心去备课成了一句空话,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本末倒置已成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②个人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责任心、教学的态度、教学经验、文笔功底等都将影响教师的备课。在这样一种社会现状下,促使教师的责任心、教学态度、教学经验等都受到一定的影响。教师不能认真备好课,那么谈教学质量只是一句空话。③现在很多音乐院校及师范院校教学质量整体下降,是与学院忽视常规教学的管理分不开的。备课是常规教学管理中重中之重,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狠抓教师备课。声乐课备课,内容形式多样化: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声音特点安排不同的歌曲和上课形势,认真仔细的备好每一堂课。这样教师每上一堂课都是有备而来。

3﹒上课

上课是在作好课前准备、备课等的基础上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的过程,也是传播知识的最好时机,首先教师要保证学生上课的时间,如果时间得不到保证,学生就不能正常完成学业,致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在上课形式上从培养师资出发,从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引导,取长补短、增加学生互动等角度出发,应该就小课这一对一形式进行改革,以更多样化的形式,如一对一、一对多等形式实施声乐专业技能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多种教学形式,对于专业技能课的教学来说是可行的,其优点有:①能节约师资力量;②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③能使学生观摩老师上课,从而经常处于见习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潜移默化,④教师可通过更多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使学生的口语表达、判断正误、示范等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加强。⑤通过教师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启发和引导,在潜移默化中陶冶音乐情操,增强音乐审美体验,为今后的教学打下好的基础。

高师声乐教学改革任重道远,以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宗旨即传承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为指导,唯有了解高师声乐教育的现状、加强声乐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探索研究新时期高师音乐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更具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高师声乐学科体系,努力总结教学经验,在声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教材建设等方面不断改革实践,高师声乐教育的前景才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 李平安

作者:夏碧辉

强化高师声乐教学论文 篇3:

当代高师声乐教学的美学回归

摘 要:文章从美学回归的重要性、美学回归的引导、美学回归的学科综合等方面讨论了当代高师声乐教学须唤醒高师声乐课的审美意识,并将其纳入高师声乐教育的轨道。

关键词:高师;声乐;教学;美学回归

国家音乐课程标准在关于学科价值的表述中把“审美”定为核心,突出了音乐审美育人的功能,表述了“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音乐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仅在于理论上的知识传授,也不单纯是唱、奏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多种形式和内容进行全面教育。其中,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国家音乐课程标准还多方面地提出了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举措和要求。目前,基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上正在进行很多探索,但作为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高师音乐教育却显得滞后,因此,对高师声乐教学的美学回归进行探索是重要课题之一。

一、美学回归的重要性

声乐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如何把声乐发声技巧训练与音乐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高师声乐教学走出纯技巧训练的误区,体现声乐教学应有的美学品质和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充分实施其美育功能,是高师声乐教学十分重要的课题。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声乐教学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重要一环,为此,高师声乐教学要注重基础理论与技巧、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艺术性与技术性的统一,并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高师声乐教学由于其自身的教学模式、思想性、技法需要和审美价值,教师可以把很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单调、枯燥的理论内容,以通俗易懂、潜移默化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学生,是对高师学生进行思想素质教育最快捷、最有效、最生动,也最易于被接受的形式。中国古代声乐理论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有关的史料记载最早见于《乐记·师乙篇》。元代以前,没有专门的声乐演唱专著,只有少量文章散见于各种音乐论著中,它们虽然不是专著却也言简意赅,点论出了声乐审美的精要。其后随着元代燕南芝庵《唱论》的出现,歌唱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而有关声乐表演的论述也就愈加详细、系统化了。在这些声乐论著中,除声乐技巧的论述外,还涉及到歌唱艺术的审美准则、歌唱教学、声情关系、字腔关系、歌唱道德、歌曲体裁以及歌唱教学中演唱者的资质选向等诸多方面。由于任何艺术最本质的特征都是审美的、创造性的意识形态,因此,审美的创造性生产形态,也是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充分体现。

在我们一直沿用的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给予更多关注的是声乐艺术的表演者,对于声乐实践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声乐审美群体以及该群体的审美要求却很少顾及,这在审美群体的审美意识日趋完善的今天,可以说是一种缺失。诚然,我们有引导审美群体提高审美情趣的义务与责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所创造的艺术的价值取决于审美群体的认可程度。其实,声乐艺术和其他所有艺术形式一样,它的存在和人们的审美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声乐教学过程中,审美心理和教育心理的有机结合,是声乐审美教育任务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强化声乐教学的审美意识,重视声乐审美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能使声乐教学步入更为完美健康的路径。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我们的目标,审美结构是我们研究的重要结构。声乐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一门技术性与实践性很强的音乐艺术学科,是音乐表演、发声技艺、音乐审美三个运动环节为一体,以相当灵活的方式组织专业技术课教学,扬长避短,殊途同归,达到提高教学素质的教学目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必须继承中国审美思想中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的传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精神,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吸收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积极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国情,对

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创构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

二、美学回归的引导

过去高师声乐教学对音乐审美的忽视造成了人才培养的遗憾,因此,应加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促使声乐教学审美品格早日回归。

首先,我们应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声乐文化,培养其民族声乐审美观。一个民族赖以传承的重要条件之一是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各种传承文化源远流长,我们不难从民族声乐作品中找到它们的缩影。如:声乐古曲《梅花三弄》,体现梅花傲雪凌霜,刚正不阿的气质;《阳关三叠》,体现唐代诗人送别友人的忧愁伤感;《满江红》,体现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慷慨激昂的爱国热忱……从这些民族声乐曲中,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文化思想、民俗习惯,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而逐渐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它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如江苏民歌《茉莉花》,婉转悠扬的曲调折射出水乡气候的温润、江淮大地的秀美、南方语言的柔和温馨,缠绕绵延的乐句是中华民族孜孜以求地追寻幸福美满生活理想的写照,是华夏“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展现。普契尼曾评价:“这首歌象征着中国的山水、中国的风情、中国的文化”。因此,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把握这首歌曲的风格,演唱时应具有婉转、细腻、含蓄的特点。我们应该让音乐回归到人文的旗帜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情感体验,以审美为核心,以人为本,使教学过程本身艺术化、审美化。

其次,为了加深学生内在的审美体验,还应引导学生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挖掘作品中最强烈、深入、有感染力的地方,如在演唱《教我如何不想他》时,通过挖掘词意,要让学生从“微风、月光、落花、枯树”等的意境中感受淡淡的愁绪以及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以引发出艺术的表现力和声乐演唱的创造力。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作为艺术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动脑去想象、去创造。传统音乐教育过于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让音乐教学步入误区。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 重视声乐审美群体,审美要求的理念应该纳入到声乐教学指导思想中去。2004年5月,杨瑞敏理事长在全国高师声乐研讨会上发表了极为精彩的讲话,她说:“歌声是音乐中最美、最感动人的艺术,通过歌声与语言的结合,抒发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人的意志和愿望。歌曲是歌唱的载体,是文字与诗歌的结合,具有语言、文学、声韵等艺术之美,语义性很强;同时,歌曲具有节奏、旋律、和声等音韵之美,是各音乐种类中最大众化,最具普及性和教育性,参与面和受众面最广的音乐艺术形式,因而也最具有感染力,一首内容健康,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优秀歌曲,借助歌曲的文字语言及声韵艺术形象,常常对青年乃至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情操、品格等的养成具有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在声乐教学审美中,要注意挖掘文化内涵。

三、美学回归的学科综合

教育向综合的方向发展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把“提倡学科综合”作为音乐课程的新理念。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高师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领域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学本身又是音乐学科与教育学科交叉的产物,属交叉学科范畴。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包括挖掘声乐文化内涵,声乐与各种公共学科的横向联系等。

当前,在课程改革中,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越来越多,因此,声乐教育要针对这一特点,跨出单一学科的特定范围,站在多学科的视点上来进行教学,加强音乐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综合,不单是音乐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相互渗透,同时其他任何学科都可以与音乐相互关联,促使学生在各门艺术之间互相联通、互相迁移,以提高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因此,要教育学生重视音乐专业课以及公共课的学习。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应寻求多种渠道与之进行联系。声乐与文学课程的联系,可以从歌词的角度,挖掘炼字、炼词、炼句、炼意的美;声乐与曲式课程联系,可以从旋律的角度,领会节奏排列、旋律起伏、曲式结构、风格特征美;声乐与音乐审美学课程联系,可以从演唱的角度,辨别声音的纯净、优美、圆润、字正、语气、语势美;声乐与和声课程联系,可以从伴奏的角度,发现其和声层次、强弱对比、气氛烘托美……总之,我们在教学中,应根据声乐学科特点横向与各门学科进行联系,才能培养一大批既有声乐演唱能力又能按照美的规律去进行审美教育的合格基础音乐教师。

审美教育是一门重要的课题,面对以音乐审美为基础的声乐教学,须唤醒高师声乐课的审美意识,将其纳入音乐审美教育的轨道。高师声乐课的审美教育既是对声乐艺术审美属性的张扬,又是对教学目标的执着追求。 声乐不论是歌曲本身,或者是唱与教,都是技能与审美并存。因此,高师声乐教学,应以审美的角度来丰富声乐教学艺术。

上述可见,高师声乐审美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声乐教学中,无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都应真正做到:让美的内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让美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参与,激发求知欲望,得到美的享受。通过音乐感受、鉴赏、表现、创造以及相关的音乐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总之,声乐审美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只有不断深化其内涵,拓展其外延,才能赋予这一课题新的活力。

责任编辑:马林

On the Return in Aesthetics of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Contemporary Advanced Normal Schools

Dong Bing

Through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turn in aesthetics, the guide of aesthetics return and discipline integration of aesthetics return , the author holds this opinion that ,aesthetic ideology of vocal music must be waken up by vocal music teaching in contemporary advanced normal education .

Key words:

advanced normal school;vocal music;education;return in aesthetics

作者:董 兵

上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下一篇:电力企业绩效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