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声乐课教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是高校扩招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客观上解决了当前师生配比率的问题,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许多瓶颈。然而,纵观当前声乐集体课教学实践,许多集体课教学俨然是小组课或小课的复制品。要深化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即教学的目标与评价进行改革探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师声乐课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师声乐课教学论文 篇1:

高师声乐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摘要:高师声乐教学自开设以来,为我国教育事业、教师培训事业创造了巨大的贡献,对初、高等学府教师的输出添砖加瓦。但由于高师声乐专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出现了生源扩大但学生质量参差不齐,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本文将从高师声乐教学的含义,高师声乐课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解决高师声乐课教学问题的应对方法三方面对高师声乐课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这一论题进行阐述。

关键词:高师声乐 教学现状 调查 研究

高师声乐课作为一门培养学校音乐教师人才的课程在我国的发展较晚,20世纪初,我国才刚刚开展了高师音乐教育课程,当时“西乐”的模式,西式唱腔的学习是高师声乐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建国后,高师声乐课又加入了我们的民族唱法。因此,直至今日,我国的高师声乐课仍旧以“美声”和“民族唱法”为主。但是学生在学成毕业后,虽然有着很强的专业知识,但是却无法应用到工作岗位之中,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含义,特点

声乐教学,西方称之为The teaching of vocal music。是指运用艺术化的语言与科学化的歌喉塑造出鲜明生动、悦耳动听的听觉形象来表现语意高度凝练的歌词以及情感化的旋律音调的学科。声乐教学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专业音乐教育,主要培养表演音乐家、艺术家,比如歌手、音乐剧演员等,专业音乐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的表演性、舞台感。二是师范音乐教育,主要培养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音乐老师以及音乐培训机构的教师,师范音乐教育注重学生“唱”和“教”两方面的能力,不仅需要扎实的音乐理论素养,还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容。

高师声乐教学具有非表演、师范性的特点,更加重视理论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对演唱技巧的掌握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

二、高师声乐课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陈旧的教学内容

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应用的教材大多数都是老的版本,而且各省市高等学校应用的教材各不相同,这就导致教学内容杂乱无章,教育体系不规范的结果,在我们高师声乐的教材中,编写的曲目都是陈旧的,老的歌曲,且课程设置的重点都是偏重于对声乐技巧的提高相关的曲目,这种教材编写严重脱离了我们对于高师声乐课程目标的设置,并且由于高师声乐的学生音乐基础较为薄弱,更加无法把握此类教材的专业性知识。

陈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知识的领悟力,接受力明显下降,再加上本身的音乐基础使学生难以更好地完成课业要求,成为高师声乐教育面对的难题。

(二)“重技巧,轻理论”的教学套路

目前,在高师声乐课的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音乐技巧的讲授,轻视理论素养的提升问题。老师讲课过程中,在知识上有所偏重是很正常的事,但如果过于偏重就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知识的学习上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三)“一对一”音乐表演专业的教学模式

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在教学模式上一直采用的是“一对一”的音乐表演专业的授课方法,虽然近几年深化教育改革,很多高校增加了小组授课模式,但是仍然不符合高师声乐教学的学情,这只是形式上片面的改革。

对于报考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音乐基础非常薄弱,对于声乐的基础知识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对于他们进行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方式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并且还不能起到积极的教育效果。

(四)对学生鉴赏审美教学的忽视

最后一点问题就是我国目前高师声乐课教育对于学生审美教学的忽视,声乐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课程,学生不应只学到唱歌技巧的知识,还应该学到如何甄别鉴赏好的歌曲,好的音乐。但是现在的高师声乐教学在此方面显然没有达到标准。

三、解决高师声乐课教学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有针对性地编写高师声乐课教材

针对于我国高师声乐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有偏差的现状,我们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地编写高师声乐课教材,新教材应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高师声乐专业本身具有的师范性特征进行教材编写,编写教材要注意课程设置的循序渐进和连贯性,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课程形成链条,逐步深入,这样才能提升高师声乐学生的音乐素养,拓宽其知识范围,使学生在课业结束后更快的融入就业岗位,增强社会竞争力。

(二)树立高师声乐课正确的教学理念

在高师声乐课教学中,针对教学理念的偏差,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抛弃“重技巧,轻理论”、“重声音,轻语言”、“重技巧,轻教学”的观念,平衡授课内容,增加对理论知识,音乐素养的教育培养,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带动高师声乐课教育的不断进步,不断繁荣。

(三)改进高师声乐课教育教学模式

改进高师声乐课教育教学模式是要对“一对一”教学进行延缓实行。具体来说,就是在高师声乐专业的学生刚入学的前两年对他们进行统一的专业培训,使之掌握最为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教育理论。其次再对他们进行“一对一”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

(四)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增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

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就是要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形式,各类艺术活动,在实际参与中获取经验,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对于审美的提高,学生绝对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多听、多看、多学、多问,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进而增强对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高师声乐课教学有着发展迅速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教育模式、教材编写、教学理念和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应积极寻找解决的方法,应对的策略以促进高师声乐教学更加辉煌。笔者对于高师声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的论述也许有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教育教学的不断完善中,更多人会关注到这一论题,促进高师声乐教学的发展。

基金项目:

本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2014年课题,项目名称: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程发展的高师声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负责人:任艳梅,项目编号:NGJGH2014117;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2015年课题,项目名称: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课教学内涵现状调查与挖掘研究,项目负责人:任艳梅,项目编号:NJZC273。

参考文献:

[1]张国琴,李玉丽,刘欣欣.论变声后期学生的声音训练[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4).

[2]王丽纯,于兰兰,董晓洁.从高师声乐学生学习的问题看就业[J].歌海文艺教育报,2009,(01).

作者简介:

[1]任艳梅,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副教授。

[2]秦雪峰,内蒙古集宁师范学院副教授。

作者:任艳梅 秦雪峰

高师声乐课教学论文 篇2:

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与评价的多元化研究

[摘要]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是高校扩招后应运而生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客观上解决了当前师生配比率的问题,突破了传统声乐教学中出现的许多瓶颈。然而,纵观当前声乐集体课教学实践,许多集体课教学俨然是小组课或小课的复制品。要深化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点即教学的目标与评价进行改革探索。文章以多元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声乐集体课教学特点,以目标与评价的几大要素为切入口,以期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声乐集体课 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多元化

[作者简介]陶珂(1980- ),女,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研究工作。(河南 洛阳 471022)

2006年教育部以2004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为依据,结合指导方案实施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各类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并督促各大音乐院系自2007年新学年开始执行。本文对《课程纲要》中近些年来颇受争议的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予以肯定,进行相关实施方法的指导,并明确提出“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按声乐理论修养,声乐技能训练,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等四个方面有机组合。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教学方式,分别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等多种授课形式”。

一、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评价与“多元化”

当前实践中声乐集体课教学目标与评价还多沿用传统声乐教学中使用的目标与评价,要突破这一现状,需要从理论根源上要求实现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转变。20世纪以来“多元化”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日趋明显,而声乐集体课是教学模式追求“多元化”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对象具有多元化特点;其次,其教学内容不仅包含声乐技能训练,还包含基本的声乐理论修养、声乐审美鉴赏、声乐演唱实践;最后,其教学形式不仅有传统的课堂讲授,还包括声乐教学讲座、声乐教学实践活动等方式。与传统单独声乐课的转变相比,声乐集体课教学模式体现了充分的“多元化”理论特性。

二、多元化教学目标

(一)课程发展目标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有着课程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具有本课程设置的基本知识内容和能力框架。只有达到这些目标才能体现课程的价值,实现课程教学的本质。要实现课程目标首先需要明确课程包含哪些目标,在本组织发展模式中为避免单纯的技术层面的推广,本文结合课程的本质和内容,提出以下多元化课程发展目标。

1.审美层面的教学目标。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审美目标要更具深层次,这需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审美情趣。在声乐鉴赏和声乐修养中了解到何谓美的声音。声音的审美感受来源于听众根据自己经验形成的听觉意识,在集体声乐教学中,教师通过范唱或其他形式如播放优秀声乐演唱片段等,逐渐形成学生的审美选择意识,长此以往就能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声乐审美情趣的目标。

2.知识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上集体课有排斥态度,甚至不惜重新花钱去请教师上小课。这一观念实质是对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误解,声乐集体课客观上是解决了师生配比率的矛盾,但是从本质上却能更全面地教授学生声乐的知识技能,这需要通过教学目标的调整而达到。

3.教学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学中唱歌教学作为音乐表现领域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高师学生学习声乐相关的教学技能,是为最终走上音乐教师岗位奠定良好基础。声乐集体课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教学能力层面应达到以下两个目标:首先,了解青少年的声乐发展生理及其特点,包括了解这一时期学生的嗓音卫生和保健。其次,了解学生该时期声乐审美的特点,如若喜欢流行歌曲,可以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再次,掌握青少年歌曲的特点,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通过对青少年歌曲特点掌握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学习歌曲。

(二)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具体操作时做到目标的多元化。要做到目标操作层面多元化,需要全面从学生分组和学生分层来理解。

1.教学分组目标。教学活动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都会受到教学目标的指导和制约。在教学中教学分组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有针对性的目标有利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在集体教学课堂中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分组制定,这不仅有利于教学的不断促进,更能通过达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2.教学分层目标。学生在集体课中通过分组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个人进行教学目标的分层,在每个知识技能或者素质的培养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阶段所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学的分层目标。教学目标还具备中介功能,它表现为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纽带。声乐集体课的培养目标是社会目标,而教学中学生的目标便是教学目标,在声乐集体课中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分组目标,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基础进行自我目标分阶段的计划,是分层目标应用到集体声乐课中的具体结果。

三、多元化评价体系

教学模式所特有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评价方法和标准等便为教学评价。评价体系由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组成,每个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不尽相同,选用的程序也各异,教学评价体系也就不尽一致。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较传统一对一小课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多元化,要求教学评价也采取多元化形式。

(一)主体作用评价多元化

声乐集体课教学的评价主体在教学中到底是学生还是教师,他们该做出什么样的评价是教学评价首要面对的问题。

1.评价做到内外兼顾。声乐集体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谁为主体将决定评价的客观性,当前声乐集体课中评价多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忽视学生对学生自身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声乐集体课教学更需要内部评价的参与。首先,艺术的学习需要建立在对艺术的爱好和兴趣基础之上,内在动力比外在吸引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动力。其次,声乐作为一种表情艺术,必须用情感去带动技能的发展,那么内部评价能激发评价对象的自尊心、自信心,增强自我评价意识和能力。当然外部评价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形成自我评价的前提下,结合教师、同学们的外部评价,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矫正各种行为和目标。同时,以教师作为一个主体,也存在“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在调查中,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会有一定的反思,但是在对自我评价中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松散或迷茫的状况,如果在此过程中能加入学生及同行对教师的外部评价,不仅能完善教师的自我评价促进自身发展,更能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学主体多元化,学校才能形成全面的“内外兼顾”评价体系。

2.重“诊断”“形成”,轻“终结”。“诊断性评价”一般是指在课程与教学活动开始之前进行的预估性或测定性的评价。在某些学校声乐集体课教学中,采取了这一形式的评价,入学进行专业考试,根据考试成绩进行分组,如此一来后期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就较容易把握。这样的诊断结果既重视诊断现状,也对下一段工作准备做了很好的指导。在集体课教学进行分组教学或者教师自行进行课堂分组时“诊断性评价”将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形成性评价”是在课程研制、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编制、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动态状况进行系统性评价,常被称为过程性评价。声乐集体课教学内容决定了形成性评价在其中不可或缺。声乐表演或知识学习,更多的是需要实践和训练,在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意识,仅仅只是教学前的诊断性评价或者教学后的终结性评价都不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错误一旦出现,形成习惯便很难再得以纠正。“形成性评价”的目的在于及时了解活动进程的效果,及时反馈信息,有利于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纠正、及时调整、及时强化。

(二)评价标准规范多元化

实践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评价标准,最后能查到的教学评价资料仅仅是学生的课程成绩,这对于一门正在改革完善的课程而言,缺少参考和使用价值。

1.结合多重评价标准。在评价具体操作实践中,评价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评价标准,只有树立一种标准,才有评价的可行性。经过长期的评价研究,当前教学中对于评价标准包括三种即“绝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绝对评价是确定一个客观标准,评价对象作为另一客观存在,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其达到程度便为其成绩。声乐表演由于演唱方式及嗓音条件等方面的区别,音乐没有绝对标准,同样在声乐集体课教学中也不存在绝对的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在此课程中适用面较窄。而相对评价不同于绝对评价,其特征在于,评价基准来源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的成绩,按这一基准为评价标准,排出名次、比较优劣。这种评价方法有利于学生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促进主动学习,这是可行并有效的。

2.提高评价规范程度。教学观察中,为了促进学生声乐的健康发展及声乐集体课这门课程的长远进步,需要更多的正式评价。正式评价包括明确的评价目标、规范的评价程序、经过设计的评价工具,最后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评价结果。声乐集体课教学处于教学萌芽状态,在改革过程中每一个经验都将成为以后理论建构的基石,如果缺少正式评价方法和结果必将使教学仅仅停留在实践经验,无法促使教学改革的更深发展。所以,就声乐集体课教学目前发展状况而言,正式评价还需不断加强。

3.评价实施全面化。随着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评价的具体措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第一,评价环境中首先需要考虑到评价的客观尺度。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实现客观公正的评价,使得评价在后期的教学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需要在集体课教学实践中进行合理分组。第二,评价教学。根据不同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布置,在课后的练习中鼓励同组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的评价,课堂上教师对不同组进行评价,不同组之间也互相评价。第三,更多的高新科技要应用到声乐集体课教学中来。

目前,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正处于改革初期,实践和理论研究都处于方兴未艾的状态。教学模式的建构是系统性的研究,它包括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及实现条件五个因素,这五大因素相辅相成。理论依据是教学模式建立的基础,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导向,操作程序使教学模式能得以复制并传播,教学评价是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的根源,为促进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改革的健康长远发展,这几大因素缺一不可。本文仅仅从这一教学模式的目标及评价这两方面进行多元化的研究,目的在于抛砖引玉,以期让更多的教育者和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九思.走向科学的歌唱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2]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鲁林,段继敏.高师声乐集体课的教学思考[J].民族音乐,2008(5).

[5]王爱琴.论高师声乐集体课优势的发挥[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

[6]毛海英.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模式改革之我见[J].艺术研究,2002(4).

[7]蒲涛.高师声乐集体课教学尝试——浅谈高师一年级第一学期声乐集体课[J].乐府新声,2001(2).

作者:陶珂

高师声乐课教学论文 篇3:

关于对高师声乐课教学模式的一些看法、想法和做法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音乐人才类型的需要也发生了转变,传统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下产生的音乐毕业生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本文从高师音乐毕业生毕业工作后面临的工作需求和问题方面入手,反向思考怎样才能培养出更适合现在社会需求的高师音乐人才,并从技能训练的方法、模式、艺术实践练习方法、方式等方面着手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师声乐课;教学模式;社会需求;技能训练

作为一个声乐表演者或是声乐教育者,从声乐的角度来讲,如果没有高超的声乐演唱技术、丰富的表演经验和高深的音乐修养,要想在艺术上有所造诣那无论如何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以往声乐教学基本上都是比较注重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中能够掌握相对熟练的技巧,在其他方面则涉足较少。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件事情,即使是伟大的艺术家、专业剧团的专业演员都是在舞台上不断摔打锻炼铸造而成的。许多高师院校出去的声乐专业毕业生,只注重声音、会独唱不会合作等等问题普遍存在。因此,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在高校教学中,经过了漫长的4年的集中式训练,反而觉得效果欠佳,甚至屡屡觉得现在的学生对专业兴趣和积极性越来越缺失了呢?学生毕业出去以后,很多也会感到或多或少对自己的工作产生障碍感,会有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和社会上需要脱节的感觉。是不是主要原因就出在我们的学生太缺乏艺术实践和脱离生活呢?在学校里,大部分学生在期中考试或者期末考试才会上台表演,而且因为是考试,与自己个人成绩直接挂钩,这样的表演心里负担也比较重,而且加上间隔时间长,学生各方面的熟练程度都不够,所以很多时候效果欠佳。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实验。例如:要求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外尽可能地多听课,并且做好笔记;教学生时,除了基础的声音训练外,会更注重教学理论环节的讲解;按照学生不同的程度和年级定期安排观摩音乐会或是歌剧表演。我想,多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与未来工作环境相同的情境,应该对他们更早地接触社会、更快地适应未来会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试想一下,成为一个中小学音乐老师前后会大致遇到哪些问题和情境:

工作面试(主副专业展示、说课)→工作教学中备课、讲课(歌唱课、欣赏课、乐器课)→各类型的比赛、演出(教师技能大赛、节日演出等)→合唱、舞蹈、音乐剧的排演等等。

提取其中能在大学声乐课中训练并解决的环节是面试中主专业展示、歌唱课、技能比赛和演出、合唱训练、音乐剧中演唱环节的排演。从上面这些可以看出,想成为一名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必须是技能与素质并重才行。那么,在我们平时的高师声乐教学环节中,就应该将这些环节设计进去,并得以训练。

一、个人课

要成为技能与素质并重的人才,技能当然不能绕过去或者是轻视。在传统歌唱技能训练的同时,还应注重声乐技能训练方法的讲解。因为很多学生毕业以后,对声音训练的原理、方法、问题一知半解、模糊不清。例如: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唱歌前练声,但是为什么练声不知道,每一条练声曲老师希望解决的问题也不知道,所以毕业以后自己成为老师替学生训练时,只是照猫画虎,不知原理,当然也就不能替学生解决太多的问题了。我建议学生除了每次自己声乐课后必须记笔记以外,还要求在没有别的课程冲突的情况下尽量互相听课,并可以提出问题与老师或者同学进行讨论。4年下来,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对正确声音的概念都比较清楚;普遍都会对声乐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并能够给出一定的解决办法;丰富了自己的作品量,增加了对许多不是自己声部作品的了解。

二、小组课

适当增加小组课的训练。例如:按声部集体发声,在共性规律中指明发声的技巧、方法、步骤。适当进行齐唱、重唱、合唱的练习,扩展学生的声乐演唱视野,提高艺术品位,并获得合作的技能。

组织互助小组,以老生带新生的模式进行,在课余时间有老生给新生上课,定期在教师和其他同学们面前进行公开教学展示。这样,学生由被动地位变成主导地位,培养了学生对声乐教学的听辨力、应变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一定的教学经验,掌握一定的教学方法。

(一)增加艺术实践机会

每月定期举办学生的个人独唱观摩。这个是学生展示个人学习的机会,不论天赋、程度深浅,给每个学生均等上台机会。观摩后进行综合总结,除了声音技巧、表演方式,还在整体造型等给出意见,并请同学们自评和互评。

每学期举办一次优秀生个人或者是几人组合的音乐会。这对增强个别天赋好、程度深的个人2.演唱能力大有裨益。

每学期举办一次主题音乐会。全权由学生策划、组办,主题可以由教师牵头,也可以由学生自发创作设计。采取老生带新生的模式,教师指导。以年级为单位,每个年级至少全权设计和举办一次这样的活动。这样下来,学生逐渐都积累一些组织活动的经验和能力。

(二)加强外界的沟通与合作

鼓励学生走出去,多参加比赛和参与外界的演出,每次假期都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任务,完成后会给予相应的奖励,例如:增加平时成绩的分数,又或者是奖励专业课。

以上的这些步骤完成下来,我感觉学生都有了一些或大或小的变化,不会对考试、上台产生恐惧的情绪,绝大部分同学都显得比较从容、稳定,心理素质普遍提高,也更喜欢和愿意上台了。

参考文献:

[1]赵青.优秀声乐人才培养初探[J].

[2]赵慧敏.声乐教学中的基本功训练[J].

[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与创新[J].

(作者单位:星海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作者:别瑾

上一篇:中国红包装设计论文下一篇:毕业生会计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