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体操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0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普修体操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评价不合理等现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师体操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师体操课堂教学论文 篇1: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应用

【摘 要】阐述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涵义,论述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以及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能力本位教学模式 高师院校 体操教学

体操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必修的九门主干课程之一。它以徒手、持轻器械或利用器械的各种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健身、健美和拓展活动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为目的的体育实践性课程。此课程以基本体操为基础,以竞技体操为主干,并广泛融合诸如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体操类的时尚内容,内容体系完整、成熟且与时俱进。该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体操教学的组织、示范、讲解和教法选择与实施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基层体操教学和开展群众性体操活动与竞赛的基本工作能力的重要任务。为了使体操课教学能出色地完成这一任务,笔者尝试性地对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涵义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围绕职业活动中需要的实际能力,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组织课程、开展教学、进行评价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全面分析职业活动中从业者的活动内容、素质要求为出发点,以提供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能力本位教学思想要求在教学活动中突出能力的培养,强调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这是职业教育本质的必然选择,是职业教育特点的反映。

结合素质教育思想和我国职业教育实践,能力本位教学中所说的能力,不仅指操作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心理承受能力。简而言之,能力本位教育模式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产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是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

二、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引导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特别强调学生的自学,自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在体操课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时,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本和有关学习资料,并提供有关的教学录像给学生看,然后有针对性地找几个学生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点评,点评后,进行完整的动作演示并讲解动作要领和顺利完成动作的关键,要求学生认真观察。之后再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在学生熟练掌握所要学习的技术动作要领后,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纠错,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学习。通过这样的层层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倡导个性化教学。在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和身体素质的差异,必然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因此,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指导下的体操课教学在鼓励学生自学、自练,提倡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同时,教师应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学困生”身上。也就是说,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过程中,应采用集中练习和分组练习相结合的方式,以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分组练习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优、良、中、差学生搭配分组,并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对于那些“学困生”,把他们集中起来,由教师进行统一辅导,但辅导仍以启发式为主。

(三)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从某种意义上说,高师院校培训的是“培训者”。因此,高师院校应培养学生具备未来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

1.体育教师的基本能力。口令指挥与队列队形练习是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贯穿于体育课的各个部分和“两操两活动”,也使用于校内、外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因而是每个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作为一个准职业体育教师,不仅要熟练准确地掌握队列队形练习的内容、要领、口令、方法,而且要在实战中严格要求,反复练习,运用自如,真正具有体育教师的气质。为此,应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实际练习的时间,如利用早操时间安排学生进行练习,同时还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教广播体操的机会,安排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实战练习。

2.体操技术教学能力。体操技术教学能力的培养,通常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技术动作的基础上,采用分组试教的方法来进行。即每次课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轮流试教、试讲。一般情况下,规定2~3个体操技术动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要求学生动作示范准确到位、讲解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动作、能合理组织练习等方面的要求。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可以对基本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处理突发事情的能力都可得到显著提高。

3.保护与帮助能力。体操的教学动作具有惊险性、独特性,对于学生的感官有刺激作用,也能激起学生强烈的练习欲望,对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有着很大的作用。但体操教学要求在不同器械、不同类型、不同难度、不同空间中完成复杂的动作。因此,学生在练习中就容易出现摔下、跌倒、脱手等伤害事故。因此,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实践中加强保护与帮助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在体操教学实践中主要应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第一是相互间的保护与帮助能力。相互间的保护与帮助,常用的是接、抢、拦、挡、拨等方法。当某一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因动作不熟练或意外失手发生危险时,由几个学生采取合理的保护与帮助方法避免练习的学生受伤。如在单、双杠的教学中,采用“212”的练习阵形,即一名练习者前后各有两名学生保护与帮助,以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第二是自我保护与帮助能力。在体操教学中,对学生灌输自我保护,避免受伤的思想是很有必要的。如教师在教空翻、滚翻、屈臂、团身等动作时,告诉学生当同伴的保护与帮助没有及时跟上时,就应该学会自我保护,让自己远离危险。只有具备了必要的保护与帮助能力,才能胜任未来的体操教学工作,才能有效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因此,在体操教学中必须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的保护与帮助能力。

4.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首先,在体操教学中把竞赛规则与裁判法渗透到体操技战术教学过程中,做到学习裁判与学习技战术同步进行。在体操教学中要改变观念,不仅要重视学生体操技术水平的培养,同时还应培养学生的体操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在体操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竞赛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往往能使学生既学会技战术又理解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其次,体操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是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因此,体操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要想做好体操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就应努力做到把竞赛组织与裁判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多让专修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竞赛组织与裁判工作能力。如每年学校新生广播体操比赛,把组织编排和裁判工作全部教给学生去做,教师负责指导。

5.成套动作创编能力。在体操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成套动作创编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在上课过程中为实现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巩固学习成果,可以采用课上让学生带领准备活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应用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增多,编操、带操的热情较高,课上和课下主动练习的积极性较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提高了学生的创编能力。第二,在体操课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组织课上小型比赛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操运动的积极性和兴趣,既巩固了学过的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编能力、自学能力和合作互助能力。在掌握体操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可充分发挥想象力,独辟蹊径地创编出新颖、构思独特、简单易学的成套体操动作,使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高。第三,在体操课上运用“小团体”学习法来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既能促进学生主动、协同地进行学习,又能一改过去课堂上“一言堂”的沉闷局面,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实到体操学习中去,引导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6.体操健身能力。体操健身能力包括健身方法运用能力、身心健康咨询能力和一般医务监督能力。针对不同能力的培养需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例如,在培养学生健身方法运用能力时,要求学生能准确无误地介绍运用体操手段进行健身锻炼的方法和健康保健知识;在培养学生一般医务监督能力时,要求学生根据对象情况和要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运动处方,在规定的时间内,以作业的形式提交给老师。

三、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实施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一)应实现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从职业教育学的观点加以审视,整体行动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整体性学习来实现。对职业教育整体性学习结构的梳理表明,能力本位教学要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授课方式,教师要从知识的提供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学生应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拥有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态度,甚至是根本的转变。

(二)适应社会需求,编写实践教学教材。只有以市场需求为实践的导向,编写合适的教材,规范实践教学内容,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这也是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建设。应在内容结构和特色上,突破传统模式,突出素质和能力教育,突出实践能力训练,适应社会上行业的要求,在实践教学教材内容上以实践能力训练为主,分列不同模块内容,介绍不同的实践方式,使实践、实训内容更接近未来工作的实际。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知识本位教学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而提出来的,其特定的目标和功能指向就是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显然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也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功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理论、智力以及情感、意志、人生观等非智力因素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应理智地看待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功能和价值,在教学中应正确处理好能力培养和知识、技能培养的关系,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参考文献】

[1]段杭.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

[2]丛威.山东省高等体育教育专业体操专修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3]陈庆合.论能力本位教育[J].职教论坛,2003(16)

[4]饶芹.体育院系健美操专选课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构建[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9

(责编 吴 筱)

作者:商汝松

高师体操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对高校体教专业普修体操课程模块化教学的构思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普修体操课程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评价不合理等现象。针对这些情况,笔者提出了高师普修体操课程应突出培养学生的基本功的观点,并从口令指挥能力、基本体操创编和教学能力、竞技体操基本运动技能能力这三个方面来构建模块化教学思路,以突出普修体操课程教学的师范性特征,使学生学有所用、学能所用,从而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大背景下的教育需求。

[关键词]普修体操课程 模块化教学 优化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在国内外教师教育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之下,我国师范院校课程的设置、改革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这就使坚持教师教育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方向成为了一种国际趋势,因此,师范院校的教育从各专业课程的设置到教学改革,都应突出教育的师范性,并努力为培养中小学教师服务。

多年来,体操课程都作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但在高校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其教学时数从最初的300多学时减少至现在的100学时左右,这就给教授体操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各大院校都纷纷展开了研讨,但在教学实际中却依然难以适应改革要求,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因此,必须认清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明确当前体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把握好方向,并从其培养目标、内容设置、教法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来优化体操课程,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服务。

二、高师体教专业普修体操课程的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未能突出教育的师范性。高师体教专业普修体操课程的目标一直以掌握体操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队列、队形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掌握编操原则和方法、具备编操和带操能力,掌握竞技体操四个项目的基本动作和教法,掌握体操运动的健身方法以及具有组织群众性体操比赛和裁判的能力为目标。这样,课时量已减少了 2/3,而体操课程仍然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无法真正抓住教学重点,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同时,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重技术”的教学指导思想仍旧处于体操课程教学的中心地位,而对于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的编排和教学能力的培养等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师范性的教育目标落不到实处。

2.教学内容散,重点多,无法体现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相结合的实效性。当前,我省很多师范院校的体操普修课程的(教学内容见下表)课时都大量缩减,使许多学校在动作内容、技术项目、动作难度。以及教学重点上都不得不一再删减或调整,但却没有改变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这两部分内容,致使体操课从过去的“大而全”走向现在的“小而全”。

同时,由于时间不够,而教学内容又比较多,教学重点相对分散,这就导致学生无法深入地学习教学内容,不能牢固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技能,也无法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情况来培养自身的体操教学能力。此外,由于我省对中小学的体育教育不够重视,很多中小学只讲授徒手体操内容,而较少讲授竞技体操的内容,甚至直接取消。基于这种情况,就应从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来重新确定高等师范院校中体育教育专业的普修体操课程内容的重点。

3.体操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淡化了体操课程的师范性功能。体操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将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的内容安排在每次课的准备活动中,不注重对学生的口令、指挥调队能力的培养,而倾向于使他们了解、掌握队列队形变换的要领和方法,只是适当要求他们进行口令指挥,对于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的教学,也只是使他们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而已。却将竞技体操内容的教学作为整堂课的主要部分。这样,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只占准备活动的时间,还不到一节课的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多的时间都用在了教授竞技体操项目的内容上。可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培养学生基本功的内容还没有得到重视和体现,从而淡化了体操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教学基本功的作用,其教学的师范性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4.学习评价不合理,没能体现体操课程的师范性特征。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过程模式还是以竞技体操中技术动作的教学为主,这就导致了教学评价仍以运动技术、技能的掌握为主,而对学生队列、口令的指挥能力的评价和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的编排以及教学能力的评价仅占很少的比例。这样的评价标准,不能体现体操课程培养学生的口令指挥能力、教学能力的目标,也看不到师范性教育的特点,没有从课程评价的角度加强对教师教育能力的重视,这显然与时代变化的趋势不符。

三、对高师体教专业普修体操课程的优化构思

1.明确目标,突出体操课程教学的师范性特点。要从《体操运动》课程的本身特点出发,并挖掘教材对学生师范能力培养的特性,以明确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体操课程的培养目标。当前,师范院校普修的体操课程的内容大致都包含了基本体操和竞技体操各个项目的基本技术、技能。其中,基本体操除了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外,还在使他们习得教师的基本功方面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而通过队列队形的教学内容,则可以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口令指挥及调队能力;通过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内容,又可以培养他们的编排能力以及各种教学组织的实践能力等。同时,竞技体操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体操保护、帮助能力以及纠错能力等。因此,在普修体操课程的教学中,必须明确体操课程的各部分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习得教师基本功的作用,并从队列、队形的口令指挥能力、徒手体操的创编与教学能力、竞技体操基本动作技术的技能能力以及保护、帮助能力这三个方面,重新构建普修《体操》课程的培养目标,以突出对学生师范技能基本功的培养。

2.构建体操课程内容的三大模块,重点突出师范性教育教学的特性。师范院校普修体操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体操[队列队形和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和竞技体操这两个部分。因此,在课时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应从《体操》课程内容的特征出发,以突出对学生师范能力的培养功能。其中,基本体操易学,但对于培养学生的教师基本功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竞技体操虽然掌握起来相对较难,但对于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却有积极的作用。基于这两部分内容的不同特点,应分别开设,将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竞技体操这三个模块分别进行教学,并加大对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的教授时数,就当前大约在100课时左右的情况,至少可用二分之一的课时来加强对学生的口令指挥,及调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对他们的编排和组织徒手体操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而对于竞技体操的教学内容,应结合当前中小学的体操教学内容,并选择有代表性的、且易于在中小学开展的内容进行教学,此外,还要培养他们的保护、帮助和纠错、指导能力。

3.改革体操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并突出培养学生师范能力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要在明确目标、精选内容的基础上,改革这一教学模式,将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与竞技体操各项目的基本内容教学放在同样重要的地位,并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教授,此外,还要重视对学生口令指挥能力的培养,带领他们创编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并进行教学能力的培养。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进,多采用启发式教学,并给学生思维和练习的时间、机会,以帮助他们仔细品味身体感受、积累练习经验、领悟动作要领、总结学习体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与运用能力等,从而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一种教学范式,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以体操运动培养学生师范能力的目标。

4. 完善学习评价标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加大对学生师范能力考评的比例。体操课程的学习评价应结合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并建立一种突出学生师范能力的培养的评价标准。要从体操课程的培养目标出发,围绕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竞技体操这三部分内容进行评定。将队列口令的指挥能力、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的创编及教学能力、竞技体操的技术、技能以及保护、帮助能力纳入评分标准,并且使这三部分所占的比重均等。这样,就从教学评价的角度加强了体操课程对学生师范能力的培养力度。并且从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的角度出发,在教师评价占主导的基础上,给了他们肯定自己的机会,并将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纳入了评价体制,从而更好地促进体操课程培养目标的达成。

四、结语

对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普修体操课程的优化应立足于当前教师教育改革的大环境,并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突出课程对培养学生形成中小学体育教师所需素质的师范性特点。从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竞技体操这三大模块出发,重构体操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改革,完善了学习评价体系,从而使体操课程的教学内容精练、重点明确,突出了体操课程教学的师范性,使学生达到了“四会”,即会讲解、会示范、会组织、会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了学有所用,学以致用的目的,并与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实际需求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1]李桂玲.师范院校体育系普修体操课设置构想[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4(26):93-98.

[2]曹恒海.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104):95-97.

[3]李勇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能力系统结构的研究[J].2001,5(35):79-80.

[4]谢丽娜.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体操教学改革的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1(17):78-81.

[5]蒋世玉,史燕,徐武.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必修课程改革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26):235-237.

作者:杜江静

高师体操课堂教学论文 篇3:

从支教实习看高师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2016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做好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支教实习是师范生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培养的必要环节。”支教实习作为师范生本科四年必要教学环节,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一名研究生回顾大三阶段经历过的支教实习,笔者发现在支教实习过程中曾遇到很多教学方面的问题,其问题的主要来源是学生无法将高师课堂中学到的知識很好地转化为自身的教学能力。现如今为解决支教实习的问题,提高师范生自身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笔者通过总结支教实习所遇见问题对现存的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产生反思并提出研究对策。

[关键词]支教实习;中小学音乐课堂;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改革

根据自身实践和查阅相关文献,从支教实习角度出发讨论高师音乐课程改革的文章约有十余篇。讨论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点:一是围绕关于本专业学科课程的改革,如刘可英的《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反思高师声乐教学改革》[1]、余雄的《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实践看高师钢琴教学改革》[2]。二是从整体课程出发,围绕强化实践教学来进行改革。如徐琨提到:“教学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高师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教学实践,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作为高师院校在进行音乐教育改革时,也应将强化实践教学作为一个重点来抓。”[3]

笔者与上述老师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同时作为支教的学生也有一些不一样的看法。首先,支教实习的时间一般安排在大三的上学期或下学期,高师应该根据支教实习的时间来进行具体的课程规划。支教前应该具备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以及支教后应该在那些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都应考虑进高师音乐课程的设置中来。其次,对于支教遇见的具体问题分析过于含糊。多数都只是提到了关于高师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概念,但很少有人从实践经验的角度出发,分析学生在支教时遇到的具体问题有哪些,高师音乐课程应该如何改变才能解决现存问题,完善学生知识储备,提高教学能力。

鉴于此,本文通过参与支教实习的学生视角,对支教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根据问题分析提出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研究建议。

一、从支教看高师音乐课程现状

笔者通过支教实习的亲身体会,结合目前的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主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方面研究和分析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有哪些不足之处。

(一)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和综合性

高师音乐课程设置应以培养音乐教师为主要目标,但反观当下,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与实际中小学音乐课堂需求并不相匹配,高师在音乐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方面有所欠缺。拿支教时遇到的音乐教材问题举例:大部分同学对于中小学教学所使用的音乐教材非常陌生,不熟悉歌曲曲风、曲调和歌曲作者,对音乐教材内容了解甚少。在视奏教材上的简谱时,同学们不仅难以迅速反应出转调移调的旋律,并且在伴奏的编配上也很难达到审美性的演奏要求。其次,在即兴伴奏的问题上,很多同学在学习了基础乐理、和声学等知识后,依然不能灵活地应用于即兴伴奏之中,无法搭配出旋律优美动听的即兴伴奏,在操作性和应用性方面也达不到实际音乐教学的要求。

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应该要具备弹唱跳俱佳,三位一体的综合能力。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边弹边唱或者边跳边唱都是我们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但现如今高师课堂往往侧重于单一的歌唱技巧或演奏技术的训练,所以在支教时很多同学在自弹自唱、舞蹈编排和合唱指挥等综合实践活动下难以平衡。除此之外,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能力还要具备一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储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于学生的了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但高师在音乐课程内容设置中忽略了师范生对教育知识的需求,没有安排相关内容的系统性学习,导致学生在支教实习时缺乏对学生心理的了解,不能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去教导和帮助学生。

(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与多样性

音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挑选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但目前高师音乐课程设置不仅缺乏对音乐教学法的系统性学习,也缺少对教学方法的演练机会。导致很多同学在认识上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认为只要专业能力强就能足以应付音乐课。但在实践中他们却发现,仅仅拥有一口好嗓子或者是弹得一手好琴是远远不够的。举个例子,在支教时同学们在讲课时多会采用讲授法。前期小学生们刚接触音乐课感觉很新鲜,所以注意力比较集中,精力旺盛。但到了后期因为授课方式单一,所以大多学生对上音乐课产生了疲乏的现象,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时同学就不知道该怎么调整讲课方式,在能掌控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重新燃起学生们的上课兴趣。

其次,一名好的音乐教师应对姊妹艺术的知识和表现特点触类旁通。福莱就曾说过:“诗是寄寓于文字中的音乐,而音乐则是声韵中的诗。”[4]音乐与形体、舞蹈、美术、诗歌等艺术虽各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和表现形式,但有不少相通点和共同规律。了解它们不仅能提高我们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能激发出教学灵感,丰富教学模式,使教学方法多样化。在支教时,帮助学生了解其他艺术知识以及带领学生进行一些课外的艺术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但高师课堂在涉及其他艺术知识方面有所欠缺,所以在面对这些全新的领域里也只能靠同学们慢慢的摸索,但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不可能达到理想状态的。

(三)考核方式缺乏全面性和反馈性

针对支教实习这一学期的成绩评定学校往往采取考察方式,根据同学们在支教结束后所写的书面报告成为成绩参考。但仅凭这种考核方式就作为整个支教过程的成绩评价其实并不全面。

首先,对于单一的考核方式缺少同学们在支教实习的实时监控。在支教过程中同学们的思想意识、教学水平、教学态度,等等因素会出现阶段性的变化,只有一个书面总结往往体现不出同学在不同阶段教学情况发展。其次,考核的评价主体单薄。只以同学的自我评价为决定中心,不仅对于同学们的支教实习评价结果不客观。对于同学在明确自我认知,有针对性的提升自我也是不利的。最后,高师在支教实习的考核方式中缺少反馈系统的设置。一是针对这次支教的自我反馈。比如,在支教时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优点与不足、自己在支教时的反思,等等,总结问题锻炼同学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二是高师对支教同学教学情况的反馈。同学们去支教时并不代表一个独立且完整的教学个体,他们的言行举止代表了学校的形象,在支教时也只是一个音乐教师尚在萌芽的教学阶段。因此高校对于支教实习的同学们更应严格监控,在支教结束时对同学们的教学情况给予一个具体的反馈意见。

二、完善高师音乐课程设置的对策

通过阐述支教实习所产生的问题,笔者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提出研究建议。

(一)教学内容体现实用性和综合性

1.扩展教材选择,使高师教材选择具有实用性。在高师音乐课程的教材选择上应加入中小学教学所需的音乐教材,在课堂上多用中小学课堂教材为范例。让学生熟悉中小学课堂的教学内容,明确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育意义。同時重视同学们视奏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多用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简谱教学让同学们进行转调移调的训练和即兴伴奏的编配,熟悉中小学简谱视奏,培养同学们即兴伴奏的应用能力。

2.交叉课程内容,注重课程间的联系,提高师范生综合实践能力。高师音乐课程设置应该注重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比如将和声、乐理课和即兴伴奏课相联系,把和声、乐理的伴奏编配落实在键盘上,加强学生的即兴表演的能力;将和声、声乐和指挥结合,培养学生的合唱指挥能力;将声乐,舞蹈课结合,培养同学们的舞蹈编创能力。围绕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基本技能学习,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贯通,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3.课程设置注重教育知识的积累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在课程开设方面应加入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加强师范生们教育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帮助同学们在支教时可以因材施教的教育学生。在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方面也应更多元化,为提高师范生的艺术修养,可以开展影视鉴赏、古典诗词欣赏、舞蹈编创等多种内容的选修课。增加艺术知识面的摄取,开阔眼界,提高同学们的艺术素养。

4.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增加教学实践机会,提高师范生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课上加入中小学优秀课堂的视频展示,或是让同学们进入中小学校园去听音乐课堂公开课,让音乐教学法顺利走出中小学校园。还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授课,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对同学们的模拟授课进行点评,指出每个同学在讲课时出现的优缺点,让同学们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二)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1.借鉴国外音乐教学法,加强高师课堂示范性。高师音乐课程应以音乐教育为主,可以引入国外的音乐教学法进行学习。像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育和柯达伊的音乐教学体系等。通过肢体活动来感受音乐,用节奏律动来表现音乐。在学习音乐教学法时还要归于实践,加强高师课堂的示范性。教师可以在高师音乐课堂中模拟中小学音乐课堂,创设不同的音乐教学情境选择不同的音乐教学法进行示范演练。加深学生们对于音乐教学法的理解,帮助同学们在支教时对音乐教学法进行灵活性应用。

2.创新教学实践形式,激发师范生教学的创造力。让同学们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组织教学,像体态律动法,“声势”教学法等。可以组织一堂完整的音乐课,也可以是一个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还可以是课外的音乐组织活动等。重点是突破传统的讲授模式,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形式。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创设不同的场景,比如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音乐课堂的讲授。激发同学们的创造能力,以便应对支教中的各种教学情景。

3.重视姊妹艺术学习,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姊妹艺术包括舞蹈、绘画、诗歌、体操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这些艺术形式与音乐教学有机的结合,比如将音乐的声响艺术与美术的色彩艺术相结合,能更具象化的表现出音乐的形象。培养师范生运用多种艺术形式来进行教学的思维模式,丰富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形式,扩大中小学学生们的艺术知识面,提高学生们的音乐素养。

(三)注重考核方式的全面性和反馈性

1.重视支教过程的评价,加强支教实习的实时监控。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每隔一段时间来实地考察,观察同学的教学情况,对同学们的课堂教学做出阶段性评价。另一方面,同学们可以通过书面形式来记录支教的教学情况;包括上课时的教案,读书笔记等形式。根据同学们在支教期间的书面材料来作为考核结果的参考指标之一。考核的侧重点应更多放在同学们支教实习前后的教学能力变化和教学态度的表现。

2.增设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考核结果更客观。支教实习的考核成绩评定要考虑多方面意见。除了高师方面的意见外,还要注重支教地人员的评价,包括支教地的老师、学生、校长及学生家长,询问不同对象对于同学们实际教学情况的评价。评价包括同学们的教学能力、教学态度和组织管理等方面,参考不同人物的观点和建议让同学们支教成果评定更立体、更清晰。

3.完善反馈系统,提高同学们反思意识。在支教时应始终保持同学们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现代的通讯技术每月进行视频例会,汇报自己这个月的教学情况,指导老师们进行答疑和汇总。与此同时,在支教实习结束后,应该给同学们一个整体性的评价。把同学们的实际教学能力进行具象化,比如语言、板书、教态、课堂内容和课堂设计等,根据同学们在支教过程中教学能力的变化,给同学们进行评分,并给予具体的反馈意见。在支教结束后,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与教师提供的反馈意见,针对自己的薄弱项制定学习计划,弥补自己的短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结  语

综上所述,音乐专业学生在支教实习时所产生的的一系列问题,反映出高师音乐课程设置方面的不完善,高师应该对传统的高师课程模式和教学观念进行根本性思维转变。支教实习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过程,它作为检验高师学生师范教学能力,为体现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成果提供了最为直接的途径。高师应重视这一过程,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高师音乐课程设置进行相应地调整,解决现有的支教实习问题,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情况和国家未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注释:

[1]刘可英.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反思高师声乐教学改革[J].黄河之声.2016(19):20—21.

[2]余  雄.从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实习支教实践看高师钢琴教学改革[J].学园(教育科研).2012(05):10—11.

[3]徐  琨.由顶岗实习支教反思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音乐大观.2013(08):123—124.

[4]常  诚.艺术歌曲的文学特色[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5):55—57.

[收稿日期]2021-08-26

[作者简介]王肖菲(1997—  ),女,曲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日照  276826)

(责任编辑:张洪全)

通讯地址: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曲阜师范大学

联系电话:17853147302   邮箱:1252826113@qq.com

作者:王肖菲

上一篇:学习动机英语教学论文下一篇:少儿拉丁舞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