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

2022-04-27

【摘要】心理学公共课是师范院校教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有效展开,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水平。文章首先针对当前师范院校心理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展开分析,点明其不足之处,而后进一步在此基础之上,就如何切实推进心理学公共课程教学工作改革,切实实现教学优化加以讨论。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 篇1:

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一、高师心理学课程的定位

1.课程性质——师范专业基础课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在他们的专业知识结构中有两类知识最为重要,一类为本体性知识,即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所具备的胜任教学工作的特定学科知识,它由师范院校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提供;另一类为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理论、教育技能与教育实践知识,它由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类课程提供,这类课程包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和教育(见习)等,是教师专业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有助于教师认识教育活动规律,有助于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教育教学进行灵活而有效的调控,从而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育类课程是高师院校标志性的课程,集中体现了高师教育的师范性特色。正是这两类课程和两类知识构成了师范教育的性质。在此意义上说,高师教育可以说是双专业教育,即学科专业教育和教育专业教育。

关于高师心理学的课程性质问题,长期以来高师院校将为师范生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一直被纳入公共必修课程系列——视为非专业课程,这样则忽视了该课程在培养师范生职业素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那么,如何给予定位呢?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1994年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师范院校公共心理学课程性质的界定中得到启示。该委员会在会议纪要中这样写道:高师心理学就其课程性质而言,不同于其他公共课,它是师范生的职业基础课,具有专业课的性质。不言而喻,心理学作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系列中的基础性课程,理应具有专业课的性质。笔者十分赞同心理学专家们的上述观点,将心理学定位为高师专业基础课,并要求尽快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突出该课程在师院校课程体系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并据此进行教学改革。

2.课程目标——多元化地培养师范生的职业素养

高师心理学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为培养合格的专业化教师而开设的课程,它应该赋予教师职业素质新的内涵,成为培养专业化教师发挥教学的功能。

高师心理学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多元的,既要注重师范生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掌握的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其科学的方法论,又要注重学生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包括教师教育技能、技巧和教育方法的传授,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师教育观。同时,通过心理学课程教学,使师范生先接受心理知识教育,自育后再育人,最终达到以知增智,以智增能;养成良好的自育一育人的职业习惯,为今后步入社会、教师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3.课程教学特色——师范性和示范性

心理学课程作为师范生的专业基础课,首先要突出它的师范性。教学内容不局限于以往心理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灌输和讲授,要瞄准未来教师职业教育的特点,从知识点的选择到教学实践,再到案例分析和选用,要与积极、健康、向上的职业教师形象培养相结合,适应时代和经济发展对教师培养的标准要求。

心理学课程教学突出它的示范性更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心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实习训练及案例学习,做出示范型模仿:自觉地运用学科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怎样激发学习动机,怎样学做教师,怎样协调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关系,怎样感受教师教育教学的艺术做到为师的模仿,行为上的示范,作风上的规范。

二、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1.树立综合创新的“大心理学观”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教授在2005年教育部在京召开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指出,教师教育改革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引,解决现实问题为重点,要改变课程强调学科本位、结构单一、缺乏整合的现状,强调课程的综合化、整体性建设,实现课程结构多元化,要改革单一、拖沓、冗长的长课型,提倡丰富、短小、精练的课程组合;要改变脱离中小学现实教育生活,课程内容“空、繁、旧”的现状,突出实践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上述指示应当成为建构高师心理学学科内容体系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树立综合创新的“大心理学观”明确了方向。

(1)以专题构建心理学科体系。围绕师范生的教学目标,将普通心理学知识整合,融合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心理学教育理论。具体说来,包括心理学学科性质,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心理教育;课堂管理心理,学生心理测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卫生等。在宏观上,要集中体现课程内容的融合性和整体性:在微观上,要集中教师教育所需的心理学知识点。

(2)关注汇集心理学最新研究和发展成果。“大心理学观”的课程建设,要求课程内容达到融合性和整体性的统一,知识点的要求符合教师培养的目标要求。当然,教师培养的目标要求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如何及时汇集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将心理学家最新的发现、最新的研究课题和最新的理论探讨引入课堂教学,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时代性上潜心研究。

(3)加强实践教学导向。根据教育教学的实践需要和教师职业工作的需要,注意联系基础教育教学情境和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突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讨论,实习和演练课堂教学,批改学生作业,通过实际教学效果环节得到锻炼。笔者认为,尤其是学生实习阶段,参与半年或更多的时间的课堂教学演习,自己写教案,自己备课,亲自授课,担任教学管理工作,实战是最好的锻炼。加强实践教学导向,对于将来选择教师教育职业大有益处,

2.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1)改变传统的师生角色,教师由“控制”课堂讲授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和研究。师生要换位学习,做到教师教学为主导,学生学习为主体,师生互为尊重、互为传教。实行平等、互教的师生关系。

(2)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根据课堂教学的不同内容和主题,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探究,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方法。如实施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时,着重以问题学习或案例掌握为主,教师启发或引领学生思考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心理学微观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可以联系学生实际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分组讨论、宿舍交流等方式,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在方式方法上针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透明,也可以隐蔽。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又培养了合作学习和研究的精神。尤其是学生遇到心理上的障碍问题时,敢于暴露给同学或老师,并勇于克服,这足以证明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成功。合作学习和研究,能养成学生在竞争中“会学”、在竞争中“乐于学”的习惯。

(3)实施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动画等方式进行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教学材料,将看不见、摸不着、抽象复杂的心理现象变为直观的、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由静为动的画面(特别是现代化教学媒体还能按照超文本方式组

织与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科知识),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能够生动形象地呈现教学材料,能使学生利用直观、易感的形式进行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能增大教学容量,提高学习和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心理学教学的吸引力。

3.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

这个命题是针对高师传统心理学教学提出来的。传统的“一本书”心理学教学:教师讲授一本书,学生死读一本书,考试局限于一本书。这样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师培养目标的新要求。

当前,根据高师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要求,教学应该为拓展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空间提供方便,课程教材的选择也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广泛地研究现行的先进教材和有关文献资料,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和资料。如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环境,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教学计划,利用课程资源平台,为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提供空间;优化教学环节,为学生构建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通过网络资源平台师生交流教学、反馈教学信息,促进教与学的合作与互动。创新性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应当成为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课程教学改革的策划者和协调者。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调整、教学课时的支配、教学进度与课堂教学环节的制定、专题讨论安排、典型案例选择等,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高师心理学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

(1)加强教研活动和团队合作。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开展教师教研活动:包括研究教材现状,探究教学方法,总结或交流教学经验;促进同道切磋,合作配合,取长补短;优化知识结构,知识横向加宽,纵向加厚,进而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快速发展。

(2)加强现代教育技能和技术的培训。根据教学主题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分期分批培训教师,达到能设计心理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演练的教案,熟练地利用教学资源网络进行教学。

(3)深入基础教育实践。高师心理学教师要深入到基础教育课堂,了解基础教育(包括中学和小学)需要的课堂内容(指哈尔滨学院这类院校而言),参与基础教育教学调查和研究,关注基础教育教学的实际效果,做到心理学理论教学联系基础教育的实际。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心理学类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组.关于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建议(草稿)[J].心理学动态,1999.

[2]胡志海,梁宁建.师范类心理学课程改革之我见[J].心理科学,2000(2).

[3]卢家楣.师范专业基础课程心理学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0(10).

[4]黄希庭,陈传锋,陈红.高师公共课心理学的教学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1).

作者:陈 威

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 篇2:

师范院校心理学公共课的优化研究

【摘要】心理学公共课是师范院校教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有效展开,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和综合水平。文章首先针对当前师范院校心理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展开分析,点明其不足之处,而后进一步在此基础之上,就如何切实推进心理学公共课程教学工作改革,切实实现教学优化加以讨论。

【关键词】示范  心理学  公共课  优化

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心理学是不容忽视的公共必修课之一,这可以说是院校的师范性特征得以体现的重要表达方式。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师范生教育综合技能的打造,也因此成为一门基础课程长时间保留在教学内容体系之中。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能保证心理学公共课的价值落实到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忽视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加之心理学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在教学工作过程中,难以有效落实实践环节,因此如何确实打造学生在该领域的综合能力,就成为了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核心挑战。

一、心理学教学工作现状与不足分析

对于师范类学生而言,其专业知识体系下最为基本的两个重要立足点分别为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其中前者主要指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而后者则指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其中也包括了心理学。心理学虽然被设计成为公共课,但是其自身属性又决定了心理学与其他教育课程体系存在差异。它集中体现了高等师范教育的师范性特色,是培养高师学生作为一名合格师范生应当具备的师范素质所必需的课程。从这个角度看,切实推进师范类院校心理学公共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有效性,对于提升我国未来教师人才供给整体质量,有着不容忽视的密切关系。而想要实现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首先针对当前的课程展开状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发现不足之处,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改善。

综合分析,当前师范院校中心理学公共课程的不足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学内容单一理论化严重。造成此种情况的因素相对比较多并且复杂,多个因素之间呈现出相互影响的特征。总结而言,有两个方面的特征需要关注,其一为教学过程中单纯对于理论的强调和重视,其二则为心理学课程自身的特征決定的,即实践环节的难以落实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理论体系的建设,在心理教学过程中屡见不鲜。这其中的影响因素有内外两个部分:从内因的角度看,相对比较少的课时以及相对庞杂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来不及抽出更多的时间用于案例的分析和事件环节的安排。而从外因的角度看,心理学课程本身实践教学也相对而言比较难于安排。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心理学实践的对象直接指向对应群体,这种情况决定了教学过程中的实践部分大多只能由案例进行替代。长此以往,实践环节就会被固化成为案例分析,而案例会进一步成为理论教学的一个附庸,难以实现其自身的实践价值。

其次,心理学课程自身的重要性常常被忽视,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与课程自身的地位无法实现对应。公共心理学的课程目标主要是培养师范生的师范素质,以及职业教师运用心理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众多师范院校都只是将心理学课程当作一般的公共必修课,教学形式多为人数众多的合班大课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心理学课程自身一贯以来强调理论的状况固然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同时学校方面对于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也是不容否认的侧面问题。大班上课,无论从时间安排还是从教学效果方面看,其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浑水摸鱼敷衍了事的情况屡见不鲜,更有甚者将期末考试作为参与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唯一动机。这些因素都直接决定了心理学教学有效性。必然呈现出长期低下的整体态势。

最后,教学工作反馈环节的失效,是心理学公共课的另一个突出问题。教学的反馈,是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反馈。目前不止心理学公共课,包括其他课程也都存在过于依赖考试的尴尬情况。将考试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状况,以及获取学习反馈信息的重要,乃至于唯一依据。考试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由来已久,其价值也不容忽视。虽然不能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必须认识到,考试属于一种对于学生学习状况的事后控制。即便考试成绩不佳,学生大多也不会再展开有针对性的补救工作。因此考试的衡量作用存在,但控制和反馈价值缺失。作业作为考试的一个有益有效补充,在心理学教学工作过程中的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教与学两方面反馈的实现。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作业的价值和作用并未落实到位。对于这一方面的问题,还需要一线教学工作者深入分析,才能切实实现提升。

二、切实推动师范院校心理学公共课的优化改革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存在于师范院校内心理学公共课程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既带有院校教学工作的普遍性,又有源于心理学学科自身特征的专属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想要对心理学公共课程实现行之有效的改善,可以考虑重点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1.加强教学方法体系的建设

虽然强理论轻实践的具体教学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根源于心理学学科本身特征,但是教学方法的重构,仍然是切实改善心理学教学质量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对这方面的工作,案例教学法以及翻转课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重点。对于前者而言,心理学教学工作本身不允许学生深入到具体工作环境中,去展开对应的实践。因此想要尽最大可能的贴近心理学课程的应用环境,案例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渠道。为心理学课堂引入必要的案例,并且对相应的案例进行审慎地检选,是心理学教师应当承担的责任,不容推卸。展开案例教学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这个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来。只有主动的思考,才能将相应的心理理论同化成为学生的综合能力。

翻转课堂同样是能够推进心理学教学工作实现纵深发展的重要手段。所谓翻转课堂,从本质上看是让学生通过课下的自学来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并且在课上集中处理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给心理学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可控空间,教师在课上集中处理问题的模式,不仅仅能够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更重要的在于,这是一种及时有效掌握学生学习状态的重要途径。除此以外,案例的安排和集中讨论都可以放置于课上。这对于实现教学过程之中的有效互动,其价值不言而喻。对于心理学的教学工作而言,翻转课堂的深入应用可以帮助加强学生的实践,这是推动理论与实践保持更为密切联系的关键所在。对于大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必要的自学能力已经基本具备,通过翻转课堂的应用,教师能够更有效地发现学习过程中对于相关心理学理论的掌握状况,并且围绕课堂案例和练习,来确定出不足之处,及时查漏补缺,有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2.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建设

教学工作服务的对象是学生,但是决定其质量以及发展的角色仍然是教师。因此想要切实提升心理学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质,永远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方案之一。

教师的培养需要从两个方面予以加强。其一,加强理论层面的教师素质建设。具体而言,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习、进修等方式,不断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应当强调教学领域内部的相互学习和横向借鉴,通过听课、观摩,以及教学反思等途径来发现教学工作以及心理学理论结构内部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进。其二,则是要求教师深入到心理学相关专业领域中去,体会心理学理论的应用特征。这不仅仅是帮助教师加强其实践能力,以及对于理论的认知深度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教学工作过程中相关案例引入的重要源头。这两个方面需要同时加强,不可偏废,才能确保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均实现进步。唯有如此才是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也才是切实推进师范院校心理学公共课质量的有效途径。

3.加强教学反馈环节的建设

教师教学工作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是纠正和调整教学进度以及整体教学工作方向的重要依据,这不仅仅对于教师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对于学生的作用更是尤其明确。既有的教学工作模式中,对于考试的过度依赖,当前已经不再适用,也无法有效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针对此种情况,酌情加强对于作业的管理和控制,是加强教学反馈环节的首要任务。除此以外,如果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引入了翻转课堂等相关教学模式,则可以在教学反馈环节中更进一步,通过课堂之上的师生沟通,来及时获取到学生学习进度。反馈信息的获取固然对于教学工作的发展而言关系重大,但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相应信息的处理,以及优化的对策与方案的推出,这些才是反馈信息价值的最终体现。对于这一方面,要求教师秉承谨慎的态度,客观审视现有的教学细节,通过教学反馈信息来窥探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且加以改善。唯有如此才能推进心理学教学工作实现迭代性的发展。

三、结论

教学工作的优化,本身是一个立体交叉的复杂工程。这不仅仅对于心理学公共课而言如此,对于其他各个学科而言都呈现出类似特征。实际工作中唯有秉承发展的态度,对现实教学状况展开客观评价,积极寻求发展途径,才能切实实现进步。

参考文献:

[1]董耘.高校公共课大班教学质量审视[J].教育与职业,2006(2):42-43.

[2]蔡浩.大学生公共课价值取向初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0-123.

[3]李桂茹.大学公共课“不受待见”如何摆脱鸡肋困境[N].中国改革报,2008-1-7(3).

[4]刘世斌.高校公共理论课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1):20-23.

[5]穆骥飞.师范院校心理学有效教学探讨[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8(04)

[6]杨春耀.高师公共心理学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

[7]任其平.高师院校公共心理學和谐教学模式的构建——以安庆师范学院为例[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作者:栗波

优化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论文 篇3:

对高师心理学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 要: 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实验中一个重要课题,研究它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都有重要意义。教学模式是对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便于人们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变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本文探究高师心理学有效教学模式,以期增强心理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师心理学 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 新教学模式 无模式

一、对教学模式及高师心理学课程的理性认识

很多人怕提模式,认为模式就是教条,运用模式等于没有个性,忽视差异性。实际上,对于见习期、成长期的教师来说,根据教学需要选用一定的模式,按每种模式的程序组织教学过程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对于成熟期的教师来说,如果还生搬硬套模式,那势必导致教条,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形不成个人教学风格。

何为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1](P256)。特别强调的是,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鲜明的主题,就如一根主线贯穿整个模式体系,如问题教学模式的主题就是“问题性”。每一种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操作程序和步骤,如强调知识传授的赫尔巴特教学模式,其操作程序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每一种模式都有适合自己主题的课程设计方法,以形成一定的课程结构,如发现教学强调课程的结构性。

教学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实验中值得重视的问题[2]。学习和研究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都有重要意义。从教学理论来看,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从整体上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多样化的表现形态,有利于我们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从教学实际来看,教学模式既是教学过程理论体系的具体化,又是教学实际经验的系统总结,它比教学的基本理论层次低,因为它具体、简明、易于操作;比教学经验层次高,因为它概括、完整、系统、便于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心理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师范类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是体现师范性、培养合格师资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教育学、学科教育及教材教法、教育实习等其他教育系列课程的基础。要提高心理学教学效率,就要利用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各因素及之间的联系,构成一定结构,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学教学模式。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讲解接受模式)的扬弃

讲解接受模式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学生获得大量知识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是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的,主要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学习。传统模式是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它偏重于教师的活动,学生采用一种比较被动的接受方式,其功能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出现了心理学课堂教学有意淡化讲授,在观摩课、公开课上躲避讲授法,以及低评价现象。不能否认,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受到人们的指责和议论,被一些人戏称为灌输式教学或填鸭式教学,但它长期存在于心理学课堂中,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系统掌握知识,是向学生传播人类知识经验最经济的模式之一。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的课是典型的“讲授式”教学[3],但依然吸引无数人,因为她在课堂上字字珠玑、知真见灼,能把一首诗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无声处闻惊雷,怎会不打动人?当然这是需要工夫的。我们认为,对讲解接受模式明智的做法不是抛弃,而是进行改造使之趋向完善。

近年来,我尝试“先思后讲再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主要突出学生的“先思”和“再练”。先营造学习氛围,引起学生注意力。教师的讲解要有趣,不超过一堂课的1/4时间,变多讲为精讲,把握好教材重点、难点、关键,注意启迪、引导,做到画龙点睛、恰到好处。例如,关于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这几个特性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不容易区分。如果教师只是逐一讲解,学生容易感到疲乏,结果只会是囫囵吞枣。我是这样设计的:先在黑板上提出四个问题:

为什么在陆地战斗的野战军要穿绿色军装而不穿红色的?

为什么同一首歌,如《嘻唰唰》,无论由谁来唱,我们都认为它还是那首歌?

为什么一张X光片,你看不懂,专业医生却能看出问题?

老师在前排与后排同学视网膜上的像大小不一,但为什么学生总把老师看成具有特定大小的形象?

接着问学生最先想知道哪个问题的答案,就从哪个入手。当学生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时,老师让他们先猜它反映知觉的哪个特性。然后对这一特性进行讲解:指出关键词,分析原理。待到所有问题都解决之后,让学生回忆知识要点,再通过练习巩固,形成迁移能力。这一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讲解由灌输变成引导,由对课堂的主宰变成对课堂的辅助。

三、对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师心理学课程有着自身特点,担负着独特使命,要实现特定目标,相应的就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模式。

1.理论、实验(心理测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高师学生作为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其自身心理素质的优化极为重要。我们认为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应从提高师范生的整体素质出发,关注未来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结合课程教学,我们开展学生心理测评与指导活动,对心理出现偏差的学生,及时给予疏导、调整或矫正。有助于师范生心理健康地发展,同时对提高心理学课程教学质量有益处。

这种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基本理论学习——巩固学习成果——心理实验(或心理测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模式尤其适合个性心理内容的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习得心理学知识,促进学生对心理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加强基础心理学理论在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应用,能用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认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提高师范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学习《性格》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1)系统学习性格的形成、概念、特征及与气质的关系。

(2)对学生的性格进行测验。

(3)学生质疑,并分析自己性格中的优点与缺点。

(4)心理健康教育。此时明显看出有些学生表情发生变化,大多数人认为“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受欢迎,更容易成功”。为消除不良情绪,我和学生进行了下面的谈话:

师:每一种性格的人都有自己的快乐,内向的人外表看起来沉默,内心是有一番天地的。因此,只要自己不觉得痛苦,内向外向其实无所谓好坏,也不影响人的成功。内向的人一样有很成功的人,你们知道有谁吗?

生:周杰伦。

师:是啊,他也是一个嘴拙的人,可是他只要把歌唱好,其他交际上的事情自然有人替他去做。

生:他有经纪人。

师:是的,看来,你、我这样内向的都要做专家,让外向的人做我们的经纪人,给他们一点活路。

生:呵呵,是的。

师:你还觉得自己没有前途吗?

生:我要做专家,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让外向的人做我的经纪人。

师:“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的个性会有不同的成功方式。不管内向外向,人人都可以成功,只是成功的方式不同,成功的领域不同[4](P102)。

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不同的个性会有不同的成功方式。借助肯定、欣赏与渲染等方式对负向信息进行解读,捕取学生自身的正面力量,唤醒沉睡的心灵,能激发孩子的自信,更能让孩子的生命飞扬、蓬勃。

2.情境——演示—发现教学模式

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教师在台上讲得如痴如醉,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教材的编写多偏重于从专业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学术性较强,实践性较弱,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达到我们的期望,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如何解决矛盾,找到教学支点?情境—演示—发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模式尤其适合心理方面的知识,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内容的学习。这个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不先提出一个概念,再加以详细解释,而是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学生发现概念。

这种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演示”。关于演示法的运用及实施效果,已有学者就这方面展开研究[5]。我们认为运用演示法时,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使学生明确演示目的,演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做适当讲解,引导他们边看、边听、边思考,以获得最佳效果。如学习“什么是无意想象”时,我进行如下课堂演示:

(1)目的: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无意想象。

(2)材料:现场自制墨迹图。

(3)程序:第一步,主试示范:将一张白纸对折后再打开,在纸的任意部位点上一滴墨水,再对折合上用手一压,由于用力不同,可制成千姿百态的对称墨迹图。第二步,被试自制墨迹图,四人一组交流,问对方:“你看这张图像什么?”这样从不同角度看,一张图可想象出许多东西。

(4)讨论:这是什么想象?为什么是无意想象?

这种模式运用恰当的话,可有效减少学习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正确概念,所学知识易于巩固,发展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不先提出一个概念,再加以详细解释,而是先提供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维活动,再交流成果,从中得出结论。教学模式是呈现问题——发散思考与讨论——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种模式尤其适合各种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能力的培养。这一模式的教学往往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问题进行,再以“问题”驱动课堂教学进程。教学中的问题应当是有层次的、由浅入深的、环环相扣的,学生的学习始于“问题”,终于更多问题的形成和探究。

如学习“创造性思维”内容时,可以通过下列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教师先给予信息提示,然后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它的实质是什么?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和我们看过名著后,头脑中出现的“红楼梦”有什么不同?

(2)创造性思维包括哪几个阶段?学生目前应多做哪个阶段的准备?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创造性思维?

(4)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形成观点。

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不仅增进了知识,而且能引发更多新问题,从而培养思维、激发创新。通过探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四、心理学教学的理想境界是无模式

不可否认,心理学教学模式的运用与推广,可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参考,使年轻教师少了许多无谓甚至错误的尝试,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可以使心理学教师们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摆脱单维、刻板、被动的教学手段,合理调节和控制自身教学行为,找到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条,而是既稳定又发展变化的程序框架。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不能处处搬用。教师备课时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等灵活选用不同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像一把双刃剑,在其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容易滋生出严重的模式化现象,有的老师会患上“模式病”。教师不能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或简单套用某些教学模式,或无法灵活、合理、创造性地运用模式,而形成僵化的教学。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而教”的目的出发,针对学生实际和需要。既要对各种教学模式进行优化组合,又要对既定模式进行及时调整。

教育在发展,在当前教学改革中,心理学教学模式必然以灵活、主动、整体构建、多样化的特征前行。完善心理学教学模式是心理学人的使命,相信同行们会在实践、反思中独辟蹊径,坚信我们会走向理想的教学“无模式”境界。

参考文献:

[1]李秉德.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韩绍欣.心理学的教学模式及其改革试验.心理学探新,1992(1).

[3]叶嘉莹.我的自传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4]杨静平.引导激励孩子的技巧,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5]潘光花,刘玉.普通心理学形象化教学模式探析.课程研究,2010(6).

作者:张宁

上一篇:《画皮》的现代化改编论文下一篇:高职院校英文版网站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