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发展成人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无疑是保障其实践教学工作高质高效开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始终难以深化。为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政府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构建法律保障机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校企合作发展成人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校企合作发展成人教育论文 篇1:

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摘要】高校继续教育作为新时代培养人才的有力载体,是对校企合作内涵的补充和发展,是突破现有模式桎梏,不断释放校企合作办学活力的重要动力。当前,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面临整体规划缺乏,政策落实不足;培养模式固化,内容创新不够;办学思维僵化,校企对话不畅等现实困境。要加快人才培养层次规划,落实法律保障措施;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立足自身校企合作特色;促进体制机制创新,拓宽校企合作对话渠道;转变办学思维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  校企合作  问题  对策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编号:2020SJA0548)。

一、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历史循迹

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在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优势,通过高校与企业、行业、社会服务部门等机构之间协同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弥合人才供需矛盾,是多方协作下的共赢之举。目前国内外对于校企合作均有探索,主要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校企合作的国外经验

“校企合作”属于近现代时期的舶来物,最先起源于欧洲和北美等国家。比如法国的“学徒制”模式,倡导学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其中理论知识在学校培训,实践技能在合作企业锻炼,政府负责保护学生和企业,并给予企业一定的补助;德国“双元制”模式,在整个培训过程中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参与,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强调职业能力为本位,为包括大学生、工人和待就业的不同社会群体提供技能培训,而且培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场所;美国的“合作教育”,真正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及学习环境,学生参与实习时被视为真正的雇员,具体的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具体可分为“人才培养合作型”“研究开发合作型”。前者以大学生参与企业实践,企业指导为主。教师受聘对员工培训,学校设置面向员工的课程,校企共同培养;后者主要依托于建立高科技园区、产学合作中心或合作研究中心等。[1]

(二)校企合作的國内实践

20世纪90年代后期,校企合作模式自国外引进中国。2005年,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受到了高度关注。截至2019年6月,全国共有1272所本科院校、1468所高职(专科)院校,各类高校对于校企合作大都有所涉及。与国外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成果相比,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历史较短,现行模式尚不成熟,各大高校对于继续教育校企的合作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之中。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企业配合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实体模式”。“企业配合模式”,以学校教学为主导,企业主要发挥协助实践教学功能,部分高校将企业的研究机构引入高校,为学生创造专业的教学环境。“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企业与高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制定,优势互补、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在此模式下,企业拥有一定自主权,可以指派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学校任教,促进共同发展。“校企实体模式”下,校企界限模糊,企业在校企合作发展中发挥主导地位,参与治理更加深入广泛。[2]

二、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问题分析

(一)政策精准度不足,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资源浪费严重

影响我国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良好外部环境构建的首要问题之一就是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缺失,政策明晰度不够。对比国外校企合作发展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针对校企合作的法律以及激励政策都比较完备。例如,美国国会通过的《美国成人高等教育法》《美国全国职业教育法》《美国职业训练合作法》《卡尔·D·帕金斯法》《全国就业与培训法案》《美国教育规则》等,从管理和实施上明确规定各方权责,促进了校企合作的发展。[3]而我国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文件大多停留在纲领、概念层面,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办法,例如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的,各类高等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和有关部门联系,建议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和创新基地,但是并未提及如何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4]除此之外,地区性指导文件对于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调研也并不完善,对于校企合作培养层次缺乏规划。当前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大多还是沿用以往的模式与做法,盲从市场,缺乏顶层设计、层次规划以及对自身特色的准确定位,导致各类院校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前提下,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类型雷同,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二)内容创新度不够,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教学资源落后

从发展实践来看,目前国内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沿用以往的经验,由于历史与条件的局限性,以及继续教育“双师型”师资力量不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难逃“普教化”发展模式,学生学习多以理论为主,即使有实践课程也是以简单的实训为主,缺乏对高校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探索 难以满足新时代校企合作需求。从教学内容来看,“互联网+”时代,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层出不穷,企业需求也从技术型实用人才向复合型高端人才转变,传统的“教条式”教学一味盲从书本,教学内容更新程度远跟不上市场需求,造成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脱节,学生、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从教学方式来看,传统课堂往往以教师为主导,“一言堂”式填鸭教学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尤其在校企合作中,学生存在企业员工与高校学生双重身份,本身知识水平差异较大,学习时间并不固定,传统机械的面授教学也无法保证在职学生在工作之余的学习质量。

(三)体制灵活度不强,校企合作对话渠道不畅

传统思维认为继续教育是利用“边角余料”举办地教育,是全日制教育的附属。高校内部政出多门,职能错位,极大地抑制二级学院的办学热情,导致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缺乏动力。[5]除此之外,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方式较为单一,大多套用普教管理模式,缺乏对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的深度调研。多数校企合作在签订合作协议后便置之不理,对合作过程缺乏动态监控,对于突发事件缺乏应急处理方案,导致合作后期难以为继。

再者现有的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国际思维不足,缺乏战略规划,参与主体较少,高校、行业之间沟通不畅,行业需求人才目录以及行业准入标准更新不及时导致培养学生创新度不够,未来几年学生“毕业即失业”、企业“用工荒”问题依然存在,不利于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的优化路径

(一)准确定位,明确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规划布局

美国前任劳动部部长罗伯特·瑞切曾明确指出,政府应当担负起积极发展工人培训和建立健全再就业培训国家体制,创造优质劳动力以更多地吸引全球资本的责任。[6]政府作为市场的调节者,在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中应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主动转变思维,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在科学调研的前提下,结合地方发展需求以及行业实际制定校企合作人才培育规划,明确人才培养层次,为各类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提供有效参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7]相关法律部门应针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需要,从合作教育规划、管理、资助、税务、激励、监督、评价等方面制定政策法规,明确国家和企业对继续教育投入比例,对于投入资金用途作出明确的规定,引导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规范化发展。并明确相关的监督机制、惩罚机制,加快推进《继续教育管理办法》《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规定》《社会监督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落地实施,为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促进校企合作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发展。

(二)與时俱进,丰富校企合作教育内涵

教育资源是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保障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前提。高校继续教育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善用国内外资源,结合当地经济发展需求,立足自身发展特色,打造校企合作亮点,探索出符合自身长足发展的独特模式,不断拓展校企合作内涵。

首先,借鉴国外较为成熟的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在立足本校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寻求创新。目前西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发展较为成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例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即学生同时具备企业学徒和在校学生的双重身份。“双元制”后期更发展为校企签订研究合同,企业进驻大学设立科研机构等多样化合作模式,为德国培养了一大批高质量人才,成为德国高等教育改革史上重要的一笔。高校继续教育应借鉴“双元制”优势,进一步拓展“双元”内涵,将继续教育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相连通,实行“学分银行制”“开放教育制”,实现学历与技能的提升,促进人才“双向”综合发展发展。以校企合作为抓手,充分发挥继续教育优势,特聘专业人才进入大学任教,组建专业研发团队,在不断实践与创新中完善合作模式。

其次,在借鉴优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彰显本校特色,增加校本课程,更新教学内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借助高校优势专业,融合企业实际需求,灵活运用深度案例教学,吸纳企业优秀人才,校企共建特色课程,培育发展亮点,共同推进教学课程校本化、地方化、个性化,实现校企合作长足发展。例如金陵科技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在利用原有材料学院的验光方面的优秀师资、教学力量,与江苏万新光学集团、江苏明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验光配镜行业的优秀企业积极开展合作,联合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并衔接金陵科技学院技能鉴定所(国家技能鉴定所第三十五所)进行眼镜验光员与定配工技能鉴定,针对性教学,“一条龙”式服务,打通学历教育与专业资格证书之间的壁垒,实现高校继续教育合作办学的良好互动。

最后,教育发展要紧跟时代特色,将“互联网+”思维融入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之中。2019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发挥技术优势,变革传统模式,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7]与传统教育不同,校企合作教育对象属于在职学生,学习实践具有碎片化、分散化特点,因此,要保证学生学习实践,需要借助“互联网+”思维,丰富线上教学内容。高校需要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建设企业专属学习平台,加强师生互动,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在职学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将“物联网”平台引入课堂,从学员自身实际出发,模拟生产场景,启发学生思考生产实践背后的理论知识,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增强学生课堂获得感。例如,金陵科技学院与南京云创大数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15年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打造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和“X-Lab未来科技实验室”;2020年,与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围绕“高校云渲染基地”“5G应用场景”等方面开展合作,利用科技手段,为学生创造专业教学环境。

(三)转变思维,加强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沟通交流

为推进校企深度融合,高校必须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教育目标的制定,教育内容的规划,为校企平等对话创造环境,推动校企“双主体”办学,打造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推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促进区域经济长足发展。

首先,针对高校内部政出多门的管理弊病,积极推进继续教育改革,简政放权,采取二级管理模式,健全组织机构。其次,完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制定《继续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规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特聘教师管理办法》,明确权责清单,释放继续教育办学活力。最后,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理事会,鼓励企业人员在理事会任职,并保障企业人员的任职比例,激发企业参与热情;聘任专人管理日常事务,双向沟通,提高校企合作契合度。

此外,校企合作要想获得长足发展就必须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争取政府支持,建立特色培养合作试点,逐步推广,打造精细化、多样化、层次化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系,发挥规模效应,积极更新本行业服务标准,将职业文化融入校企合作当中,健全行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另一方面融合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外大学沟通交流,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类似专业硕士、专业博士等多类型、高层次人才。制定多层次培训项目,做到基础班与高端班型相衔接、短期培训与长期教学相结合、国内交流与国际考察相连接,明确人才培养层次,优化资源配置。

四、结语

新时代下,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促进资源配置、政策落实,优化校企合作办学环境,加强高校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探索,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政府、高校、行业协会等多种力量参与继续教育校企合作治理,是新时代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尝试,也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

参考文献:

[1]吴金顺. 美国职业教育的合作模式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J].当代继续教育,2015 (33):84-86.

[2]尹明明. 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9):24-25.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 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

[4]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77/201003/t20100304_248 8.html 2004-02-10

[5]吴学松.地方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策略论析[J].成人教育,2020(9):7-12.

[6]李元源.美国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0(4):7-8.

[7]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 04/t20180425_334188.html 2018-04-18

作者简介:

陈雨(1993年-),女,安徽临泉人,实习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

作者:陈雨

校企合作发展成人教育论文 篇2:

政府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探究

[摘要]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校企合作无疑是保障其实践教学工作高质高效开展的必然选择。然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使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始终难以深化。为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政府需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构建法律保障机制。

[关键词]政府视角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保障策略

[作者简介]张婷婷(1984- ),女,重庆人,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重庆  40007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重庆市教育综合改革研究项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工学结合模式的园林工程实训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8JGY14,课题主持人:张婷婷)

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的参与起到重要作用,不仅能够规范校企合作的运行,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还能管理校企合作的内容。因此,政府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保障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政府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作用

为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校企双方应根据合作教育的属性,找到合作的切入点与方向,保障合作过程的程序化、规范化,实现合作程度的深层次化。校企合作的属性包括公益属性和产业属性。第一,由于校企合作的公益属性,政府应积极扮演好指挥者的角色,全力推动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创造出最佳育人效果。第二,校企合作还具有产业属性,是一种市场行为,但如果仅靠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不进行宏观调控,则无法达成校企合作的初衷。只有根据市场发展规律,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導作用,才能实现程序化、规范化的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利于培育出理论基础深厚与实践能力高超的复合型人才,优势明显,为教育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方向。校企合作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要打破原有的制度框架。只有政府充分发挥指挥与引导作用,才能使校企双方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培养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企业参与教育事业的积极性,保障校企合作顺利进行。政府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规范校企合作的运行。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第二,保障校企合作的开展。欧美等发达国家普遍通过立法手段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我国应加快校企合作立法的进程,通过立法明确院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积极推进校企合作。第三,管理校企合作的内容。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管理、规范和监督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院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健全评价机制,委托专门的机构对校企合作开展全方位、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全面科学地评价校企合作的进展情况;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保障合作双方利益的同时,规范合作行为,使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二、政府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不足

由于我国校企合作起步较晚,法律制度不尽完善,使得校企合作层次较低,浅层次、表面化合作现象严重。当前,我国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财政投入不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我国针对校企合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明确提出要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调动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以及加大对学生与教师实践能力训练的资金支持。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进展情况来看,有的地方政府尚未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在相关政策的制定上及推动校企深入合作上表现得较为懈怠。

2.财政投入不足。在校企合作的实践过程中,由于地方财政收入有限,政府往往对高职教育的财政投入不足。高职院校倘若仅靠政府补助,则无法保障正常运营,这导致高职院校将经济利益摆在首位,而政府将人才培养和促进社会发展视为校企合作的初衷,因此,高职院校和政府在校企合作的目的上出现分歧。当前,高职院校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在招生方面,盲目扩大招生规模,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致使在学生的后续培养上出现很多问题。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管理、资金链管理,以及教学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3.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律制度的完善进展较为缓慢,尤其针对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存在较大疏漏,使得校企合作缺乏必要的保障,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涉及校企合作的条款和内容都非常少。

三、政府视角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保障策略

1.完善政策保障机制。第一,政府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政策。目前,我国针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较多,具体配套政策较少,解决该问题政府应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在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方面。政府应针对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难以落实、涉及范围较窄和操作性较差等不足之处,加大政策制定力度。其次,在校企合作的具体配套政策方面。政府应在税收优惠、财政投资、公益捐赠等方面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激励政策,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例如,政府通过减少税收、加大财政支持等方式调动院校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明确校企合作的具体细节,确定各方的权利与义务;根据现代企业的特色,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放宽我国的就业准入条件,实施就业准入机制。

第二,政府加大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执行力度和监管力度。首先,在加大校企合作的执行力度方面。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和措施,让更多的企业加入到校企合作的队伍当中。对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参与校企合作并取得一定成效的院校和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相反,对于在校企合作中表现不积极或未发挥明显作用的院校和企业给予相应的惩罚。其次,在加大校企合作的监管力度方面。政府既要制定关于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也要制定关于校企合作的微观政策;既要制定面向高职院校的政策,也要制定面向行业企业的政策;既要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政策,也要制定惩罚措施,从而使得校企合作的全过程都能得到有效监管,提高校企合作的实效性。

2.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当前,阻碍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缺乏。只有政府、高职院校、企业各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校企合作资金缺乏的问题。

第一,政府方面。首先,政府广泛吸纳社会和民间资本。政府不应仅仅依靠捐赠的方式利用民间资本,而应构建健全的资金筹措体系,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校企合作成本。其次,政府设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奖励资金,专门用于奖励积极响应“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并取得较大成效的院校和企业。最后,政府建立资金监管长效机制,规范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用途,提高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

第二,高职院校方面。首先,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签署合作协议。院校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合作,借助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设立专项资金,如培训经费、实践基地建设经费、课程创建经费等,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政府金融部门、税务部门及财政部门对高职院校给予融资便利、税收减免和经费扶持等。其次,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的研究合作。院校应与企业达成人员定向培训合同或课题项目合同等,从而获取经费支持。

第三,企业方面。除了高职院校要积极为校企合作争取资金支持外,企业也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支持,如教育奖学金、实践劳动报酬等。另外,企业每隔一段时间向政府缴纳一定的资金,这些资金由政府安排去向,一般情况下用于企业培训学生。

3.构建法律保障机制。第一,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别制定法律法规。首先,中央政府制定法律。迄今为止,我国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立法较少且较为宏观,缺乏处理校企合作相关事务的规范和标准,导致院校和企业无法深入开展合作。因此,中央政府应根据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市场发展趋势制定法律,从法律上规定院校和企业的权利与义务、资金使用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奖惩机制等。其次,地方政府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和颁布校企合作方面的制度性文件,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第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首先,明确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义务。高职院校的义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院校根据行业和市场的发展方向,积极改进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二是院校建立专门的机构与企业进行沟通,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三是院校保障学生的实习权利,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实习环境;注重学生下企业实训,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其次,明确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汪占熬,钱翀,叶春霜.创新创业共生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6).

[2]詹华山.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中的利益冲突与平衡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23).

[3]谢金楼.我国台湾地区应用型高校工作室“学习共同体”的运行及启示——基于校企合作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7(10).

[4]李忠,王雅蓓.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应对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7).

[5]汪建.政府有效介入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J].教育与职业,2017(9).

[6]郑荣奕.基于利益共同体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7(8).

作者:张婷婷

校企合作发展成人教育论文 篇3: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探讨

【摘要】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学校进一步发展,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促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从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校企合作的具体对策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校企开展深度合作提供适当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问题;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教育也要顺应改革的趋势,不断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是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如果没有进行深度的校企合作,高等职业学校将难以持续地发展,甚至会面临更大的生存危机。就目前而言,我国大多数院校已经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双方合作时,院校忽视了长效合作机制构建的问题,难以实现持续的校企合作。

二、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深度合作缺乏理念支持

培养具有生产、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职业学校的重要目的,它直接决定了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加强与企业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多方面的利益。但是,从我国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大多数校企缺少相应的校企合作理念,对其认识不够全面。有些高等职业学校的领导人没有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看待校企合作,只是从表面去看待问题,认为高等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出市场需要的技术型人才,因此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使得校企合作的质量受到影响。

从当前形势看,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实现学校的教学目标。而大多数企业的主要目的是搞好生产经营活动,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二)校企深度合作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

实现校企深度合作需要相应的制度与政策的保障。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是学校与企业在后续的合作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问题。就目前而言,虽然国家对校企合作表现出了充分的重视,并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协会,进行了大量的校企合作试点工作,但是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指导手册,对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没有出台相应的奖励政策,没有充分地保障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利益。

另外,没有建立起合作协调机构以专门对校企合作相关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使得校企合作中的多个项目没有得到企业与教育部门的支持。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出现一些新问题,没有相关的法律来对合作行为进行制约,只有学校积极参与,而企业则表现出消极应对的态度,最终无法促进校企合作工作深一步进行[1]。

三、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

(一)思想上的统一,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模式创新

在进行校企深度合作时,首先,高等职业学校要更新思想,遵循“产学结合”的思想,要积极地寻求政府与社会团体的支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恰当的制度,让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以更加主动地与学校联系,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其次,高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学习一些成功的校企合作案例,借鉴其有效的模式,并结合自身实际研究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例如除了沿用原有的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还可以让内外资企业以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场地等方式向学校注入股份,并且可以直接地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来,实现资源与收益的共享。

再次,高等職业学校要将培养人才作为主要目标,配合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2],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使校企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的满足。学校专业的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等进行相应的改革。

最后,创新以政府为主导、学校协调和企业参与的合作机制,最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二)合作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

想要建立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第一,高等职业学校要建立相应的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合作组织成员由学校、企业以及政府人员组成。合作组织机构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制定合作章程,合作组织机构要明确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监督校企合作中的不作为行为,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

第二,在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时,学校要将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企业参与为主导作为主导思想,创新与企业的合作模式。根据职位的需求,校企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更加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将学校教学改革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在教学时,要不断地更新思想,融合新的教学手段与技术工艺。

第三,在校企深度合作时,高等职业学校不能只采用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设计“模块化教学”“基地培养”“互动介入”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校所授专业与就业市场的需求结合起来,实现校企合作的双赢局面。

第四,在学校建立企业化的教学场地,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关联[3]。在合作中要建立资源共享的模式,将学校实训基地所产生的新技术与新材料推广到企业生产活动中,进一步促进学校与企业的融合。在校外实习基地中,要重视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将教学车间与教学工作室的开发作为重点,整合车间与课堂、学生与员工。

第五,在进行校企合作时,要实现双方文化的融合,在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指引下,促进双方的发展,最终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三)科研观念的树立,校企合作合作课题研究的强化

第一,学校树立科研的观念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深化。目前,校企合作的意识还不够深入,所以双方合作的深度不够,无法按照预期目标培养人才。因此,校企双方都要强化合作理念,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选择恰当的模式与路径,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并纠正,寻找正确的路径深化校企合作。

第二,理清校企合作的课题研究思路。虽然大多数高等职业学校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没有将其上升为理论,校企合作的深度远远不够。因此,校企双方在合作时可以利用课题研究的方式探讨合作的深度问题。如:对于合作中不可避免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归纳,制定出专业的学习计划[4]。在合作中要充分地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习计划,督促与完善专业科研室的建设,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为进一步加强合作指导,要建立应用型研究场所。

第三,确定校企深度合作的相关研究课题。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确定校企合作的课题是重要的环节,能促进合作的深入发展。研究选题的内容主要包括:在一校多企、一企多校合作的情况下怎样处理校企关系,在保证双方利益的前提下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5]。

(四)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促进校企实现长效深度的合作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制定出校企合作的法律规章制度,从而保证校企合作长效发展。对现行的法律进行深入的考量,修订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规,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实际践行法律的过程中,要加大监督力度,使得法律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切实的履行,为校企合作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其次,政府要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对校企合作给予支持,鼓励校企双方深度合作。政府相关部门要切实地发挥自身的职能,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体系,以政策为引导,给予校企合作更大的支持,如给予财政、税收以及奖励政策支持,充分调动企业的资源为学校的办学服务。

再次,政府要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机制,使得政府对职教的管理体制改革更加深化[6]。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其办学体制,吸引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参与办学,并对投资机制进行完善,鼓励民办学校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为促进高等职业学校的持续发展,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的人才招聘要求培养高素质人才,以提升办学内涵,彰显办学特色,促进高职教育的稳定发展。政府应该给予校企合作更多的支持,制定有效的校企合作政策,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最终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1]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評[J].职教论坛,2008(24):4-8.

[2]陈桂良.高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问题及其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87-89.

[3]雷久相.高职校企合作的创新视角[J].职业教育研究,2007(04):38-40.

[4]康兴娜,李勤道.关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教育的几点认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01):78-79.

[5]于亮.浅析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项目进程中的几点思考及建议[J].科教导刊,2011(07):59.

[6]姚钦英.广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4):17-19.

作者:董璐

上一篇:家庭教育中的三生教育论文下一篇:高等学校绩效审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