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领域与岗位分析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分析专业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最后提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教学改革具体举措。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校企合作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校企合作物流管理论文 篇1: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中存在着理念不清、合作形式表面化、机制不完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现行人才培养体制障碍、改革导向不足、校企文化差异、合作能力不强、企业合作动力不强等方面的原因。加强校企合作的对策有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办学理念、寻求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师队伍、为企业培训员工等。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对策

物流业被列为我国十大振兴产业之一,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调研显示,全国物流专业人才缺口已达600余万人。因此,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应该不成问题,但社会上却存在着物流企业招工难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怪现象。究其原因,从表面上看是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差,无职业特色,但深层次原因是校企合作严重滞后于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因此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是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也是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一、当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校企合作理念不清晰。一方面是举办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对校企合作认识不到位,认为开展校企合作主要是完成物流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及学校各种评估的需要,合作的项目多为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没有很好地顾及企业的需要和利益,造成学校合作热情高,企业合作冷淡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多数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合作当成选人的途径,只选不育,不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没有把育人功能融入企业价值链中,认为培养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

2 校企合作形式表面化。学校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多以签订实质内容不强的合作协议为主,合作内容多以接收学生实习为主,忽视了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如何操作与实施的具体条款,造成企业没有合作的积极性;企业认为只要签了协议,就是对学校的支持,合作只是一种形式。学校则简单地把学生推到物流企业实习,只要接收实习,不管是什么规模、类型的物流企业均可,缺少对企业的选择和对实习的内容、项目、检查与考评的总体设计,实习监控效果不好,更没有派出高水平教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与管理问题。严重挫伤了企业的积极性,造成校企合作形式化。

3 校企合作机制不完善。首先,学校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多数是拉关系,靠面子,多为无偿性的,长期以往,企业的利益难以保证。其次,学校在没有支付实习费用的情况下,应该以开展技术服务与培训作为对合作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补偿,但由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新,举办时间短,师资缺乏物流管理实践经验和技能,科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都比较弱,能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和技术支持有限,缺乏吸引力。第三,企业没有把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当成一种社会责任,没有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开展订单教育,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员工。因此,双方合作的兴奋点均没有放在共赢和互相帮助、促进发展上,尚未形成良性合作机制,不能实现共赢。

4 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校企合作最终的目的是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促进企业和学校共同发展。但目前校企合作的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和企业合作形式上的东西多,实质性的合作内容少,没有完全按照企业要求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企业参与度不高,导致培养的人才对企业物流业务不熟练,不符合物流企业需要,难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在合作中学校既没有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也没有很好地对企业进行服务;企业既没有完全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也没有选到合适的人才。

二、校企合作难的成因分析

1 现行的人才培养体制导致校企难以合作。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了给企业减负,原由行业、企业举办的院校,多数划归为地方政府主管,行业、企业逐渐淡出人才培养过程。这种人才培养体制从客观上造成了校企脱节,形成两个利益主体。一个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缺少培养人才的社会责任,认为投资办学是政府的事,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培养人才,导致企业合作动力不足。另一个是学校,追求办学效益,认为开展校企合作、安排顶岗实习会增加教学成本,不愿意支付实习费用,使企业利益无法保证。这样,两个利益主体没有找到最佳结合点,校企难以合作。

2 政策导向不力,导致校企合作推力不够。2009年物流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带来了对物流人才的大量需求,也给物流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如何建立以物流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当前物流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这既涉及到现有的职教制度,也涉及现行的法律与政策,是一种深层次的改革,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和政策导向予以保证和推进。目前对合作企业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不具操作性,对企业参与合作吸引力不大,导致校企合作出现院校“一头热”现象,难以深度合作。

3 校企文化差异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从表面现象上看,高职校企合作难以开展,出现学校热、企业冷,是企业缺乏动力造成的。其实,这种现象是学校文化与物流企业文化差异及价值取向不同造成的。物流企业首先要求学生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忠实诚信、适应艰苦环境的精神及与企业一致的价值观和职业认同感,其次才是物流专业技能。但在缺少企业文化的学校里很难培养出具有上述素质的毕业生。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必须融入物流企业文化,从企业经营理念、价值取向,到团队协作、管理模式都要融合。只有把文化差异解决了,校企合作才能长久、稳定和深化。

4 院校合作能力不强导致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不够。高职院校拥有一支工程实践能力强、素质高、参与企业活动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校企合作的先决条件。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合作能力还不够强,一方面是物流专业开设时间短,没有形成技术和人才优势;另一方面是由中专升格的高职教师的企业管理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技术服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比较弱,既不能帮助物流企业设计生产经营方案,也不能为物流企业发展指明方向,更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以上两个方面导致物流企业对高职院校缺乏信心和信任,造成合作的不对等性,缺乏吸引力。

5 企业对合作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合作动力不足。一是物流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没有把培养人才纳入企业价值链中,责任意识不强,合作动力不足。二是物流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把校企合作只当成选择人才的途径,很少关注物流人才培养过程,对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三是高职院校物流

人才培养质量与物流企业岗位工作要求的差距较大,学生难以真正顶岗,导致企业对合作的积极性不高。由于顾及成本问题,只能安排学生在低层次岗位上跟岗实习,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规范且成熟的职业能力得不到培养。

三、解决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

1 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培养物流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把合作伙伴的兴衰当做自己的事情予以关心和重视,要善于引导物流企业认识校企合作的长期效益,找准校企双方利益的结合点。只要有利于双方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都可以尝试。要树立为物流企业服务的理念和强烈的使命感,担负起应尽责任,保证教育行为与企业的需求不错位,主动融入物流企业发展的产业价值链中。

2 寻求互惠多赢的动力机制,实现多方共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赢是推动校企合作顺利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是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纽带。只有激发学校、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需求与愿望,才会形成校企合作的动力,校企合作才会更有生命力。院校的动力机制,包括院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的动力问题。参与合作企业的动力机制,包括企业管理层、实习基地督导教师的动力问题。要搞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形成一整套动力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院校、行业、企业、学生和社会多方共赢的局面。

3 高职院校要增强合作能力,促进校企合作。一是要建立校企合作机构,明确合作任务和责任,为物流管理专业寻找合作伙伴和合作项目,了解物流企业需求,组织教师进行跟踪式服务,推动物流专业校企合作顺利展开。二是要加强物流专业建设,尽快形成管理、技术和人才优势,增强为物流企业服务的能力。三是要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吸收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培养更加符合物流企业需要的高技能物流人才,吸引企业参与合作。

4 认真审视校企合作的可能性,扎实搞好校企合作。首先,高职院校要审视自身专业的影响力和办学规模,如果专业本身实力较强、行业内认可度高,就要与规模较大、比较注重员工基本素质和企业长远经济利益的物流企业进行合作,否则,只能与规模较小、对员工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低的物流企业合作。其次,院校要根据确定的校企合作对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院校专业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制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教学工作计划,并协同企业参与管理并组织实施。第三,校企双方要定期进行总结、分析、评价,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开掘合作深度。

5 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只有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才能满足校企合作的需要。学校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建设:一是建立培养“双师”教师的培养与考评机制,通过人事分配制度、聘用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教师培养与考评体系,严格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并将考核结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等挂钩,形成良性机制。二是重视校企平台的搭建,鼓励教师考取“物流师”、“高级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实行挂职锻炼制度,培养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双师”条件的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6 充分利用学校师资和设备优势,为物流企业培训员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物流师资及物流实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广泛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总体水平,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达到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盛海洋,李艳霞,校企合作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交通职业教育,2009(1)

[2]孙百鸣,高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探索,2010(2)

[3]倪玲霖,物流管理专业校企联合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物流技术,2008(4)

[4]包红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2中)

作者:赵宝芳

校企合作物流管理论文 篇2:

基于职业能力校企合作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摘 要】在对物流管理专业职业领域与岗位分析基础上,通过企业调研,分析专业能力需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校企合作的课程体系构建思路与方法,最后提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方法与教学改革具体举措。

【关键词】职业能力;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1 引言

近年来,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商务、服务贸易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物流业态发生了重要转变,从国家到地方先后出台了各类物流发展的政策法规,对物流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技术、新业态、新规划下的新时代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物流管理专业作为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物流作为国家先导性、符合性、基础性的产业,不同业态的职业能力要求相差较大。因此,基于职业能力需求,产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专业课程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开发与建设进行说明,希望对其他同行院校有所启发。

2 物流管理专业职业岗位与能力分析

2.1 物流专业核心职业岗位

物流行业已经从传统的运输、仓储类企业逐步向一体化物流服务商、供应链物流服务商转变,物流行业的运行将更加集约、透明、高效、规范。吸纳物流行业最多的将是:各类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快递速运企业、国际贸易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以及生产制造企业的物流部门。而跨境电商、物流中心与平台将成为新兴的物流需求行业。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职业领域,初始与发展岗位如表1所示。

根据调研分析,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与供应链的生产到最终消费的采购、分销、末端配送的商贸物流领域,分为国际物流、仓储配送两个大类。重点是国际进出口业务、商贸流通、电商仓储配送、终端快递速运领域。将物流管理专业岗位领域分为:物流企业、商贸零售、国际物流、电商物流、快递速运,核心岗位(群)为:仓储配送岗位群、运输管理岗位群、国际物流岗位群、快递速运岗位群。专业可以将仓储配送、运输调度、国际物流、采购、物流客户服务、物流销售(业务)员六个作为核心岗位。

2.2 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在大量调研、考察、比较、借鉴的基础上,对物流核心岗位的知识、技能、素养进行分解。物流管理专业能力除了团队协作、组织计划、人际沟通、抗压能力与认真时效观念等能力,大多数物流企业对从业人员的市场开发、客户服务、创新等能力更加注重。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智慧物流对人才能力需求特征表现为:更加强调对新技术、新工具的应用;更加重视信息技术的学习应用;更加注重物流成本管控能力;更加重视物流创新意识;更加需要跨界融合的符合能力;更加注重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必须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企业的工作任务、信息系统、作业流程标准、最新技术、企业文化等要素导入学校教学环节。同时,需要学校创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基于真实工作内容的实训项目。

3 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

3.1 设计思路

为了满足不同职业领域岗位需求,在对苏州物流企业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时,可以搭建“1+4+N”的体系框架。“1”指职业能力专业平台,即专业课程平台,“4”指第三方物流供应链方向、电商物流、国际物流,递速运物流等4大物流职业方向,“N”指选修课,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与未来的规划任意选择部分课程。第1、第2学期重点学习基础课程,如“物流管理基础”“物流服务营销”等;第3、第4学期重点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如“运输管理”“仓储配送管理”“采购管理”“物流信息技术系统”“供应链管理实务”等;第5学期为专业综合能力与素养提升阶段,如“物流综合实训”等;最后一个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并有对应的教师进行指导。

专业对接产业,适应“互联网+”“工业4.0”大数据、云平台时代物流行业一线对技术与管理人才的需要,升级改造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按照认知、单项、综合、创新的四个层级进行。按照“宽知识、熟技能、高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信息化、技能化、项目导向的教学组织要求。同时,按照专业能力认知、实践、实战的规律,构建物流认知实训、物流方案设计实训、运输仓储综合实训、“1+X”证书实训、国际物流实训、物流综合实训等实践教学体系。

3.2 职业化、模块化、层次化、动态化课程体系搭建

第一,职业化。根据物流管理职业能力与素养要求,构建“职业素质课+职业知识课+职业能力课+职业拓展课”体系,突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与能力。

第二,模块化。按照物流人才岗位需求,根据商贸配送、国际物流、快递速运、电商物流方向,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职业拓展三大类课程体系中按照方向开设设置限选课程,满足学生要求[1]。

第三,层次化。课程标准的设定以物流人才培养方案的初始工作岗位为最低要求,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强化训练。同时,以物流发展岗位的职业知识、职业素养培养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满足学生岗位发展需要。

第四,动态化。物流行业新的业态不断出现,需要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课程教学内容、标准,开设物流企业大讲堂等课程,满足学生培养需要。

4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课程教学改革

4.1 一班一企,四进四化进行人才培养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专业按照四个方向,在四个班级开设一班一企业的实践,分别与苏州大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苏州顺丰速运有限公司、蘇宁电器有限公司、越海全球物流有限公司合作,分别进行第三方物流(供应链方向)、快递速运、电商物流与国际物流方向的专业培养。按照“四进四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教学。即“企业进校园(生产教学一体化)、项目进计划(人才培养协同化)、任务进课程(课程内容任务化)和师傅进实训(课程教学实战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中遵照“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战化、实践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构建了实务、实战、综合的课程体系,在每个班级进行企业文化、岗位、技术前沿的文化布置,同时每个企业选派两名技能导师进入班级进行授课、开设讲座、技能指导。每个企业又由两名专任教师负责,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进行一班一企的专业课程开发、人才培养与项目论证。同时,校企双方共同就“1+X”证书的技能点进行提炼,完成学生培训,不断开发新的技能点,满足行业最新技术发展需求。

4.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依托一班一企项目,在苏州大洋供应链的汽车零部件仓库,苏州新港国际物流的工作现场,搭设相关的视频设备和网络通讯设备,通过实时网络视频传输技术,真实展现物流企业工作情景[2]。同时建立了大洋供应链信息平台、快递超市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满足不能能力培养的教学需求。在第五学期的综合实训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加企业项目调研论证,提升物流管理综合应用能力。

仓储配送技能模块:充分发掘现有实训基地资源,从单向技能、综合技能、创新创业技能三种维度构建认知实训、运输仓储实训、物流方案设计实训、物流综合实训。教师将各个实训的内容与组织进行精细化设计,与心怡科技物流、苏宁云商、华润超市物流基地、易高物流等商贸或电商物流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技能素质。

运输组织技能模块:与校外企业合作,利用监控调度实训平台进行网络化实训,充分利用苏州市现代物流业商会专线物流企业优势,通过经理人讲座、选修课,学生企业认知、岗位实训等途径,大力提升该技能模块。课程教师需要将企业最新工作标准、作业内容移入课程,避免空洞教学。与商会企业、顺丰速运、德邦物流以及校园快递超市合作,培养职业素养与能力。

国际物流技能模块:在外贸转型升级大背景下,将大数据、云平台的技术和跨境电商的新型业态植入国际贸易实务、物流单证实训、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国际物流综合实训课程。利用现有流通技术实训基地,进行认知实训、信息化业务实训,同时利用综合实训熟悉最新企业工作内容。与苏州新港国际物流、江苏金贸世纪国际物流以及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关注行业新动态,助推行业转型升级。

基础技能模块:突出Excel在物流应用、ERP软件操作、Office办公软件操作等信息化操作技能,拓展数据分析、ITC采购项目、供应链初步运营计划、物流方案设计等综合技能。课程教学中突出信息化技术、信息系统使用,对接ITC采购项目,充分利用现代流通技术实训基地,通过课证融合、课赛融合。与苏州大洋供应链物流深入合作,通过大洋E9信息平台、对标中心等拓展学生供应链管理能力。

5 结语

物流专业在分析职业面向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提炼职业知识、技能与素养,按照不同能力培养采用有效的培养模式与教学方式,并将行业前沿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教学无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还是对国家“1+X”证书项目实施都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盛立强,杨思东.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以苏州经贸职院物流管理专业“四进四化”模式为例[J].职教论坛,2018(05):113-118.

【2】胡勇.基于物流行业标准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物流科技,2018(3):139-140.

作者:杨浩军

校企合作物流管理论文 篇3: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校企合作教学在我国已经获得快速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存在很强的资源互补性,加强校企合作教学必须从教学方针和目标、教学组织机构、教学方案、教学基地建设、教学过程、教学手段和方法、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以及国家政策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资源共享

1 校企合作教学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一些校企合作模式得到迅速推广,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具体问题。

1.1 校企合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截至2010年4月,中国期刊网显示的与“校企合作”相关的论文近1700篇,其中研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问题的占95%以上,研究合作模式的占近1/5。于敏(2009)认为,从各国的模式看,主要有德国的企业为主模式(“双元制”)、美国的学校为主模式(“合作教育”)和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模式(“技术与继续教育”)。曾建飞(2010)提出目前国际物流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企业辅助型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其划分依据应该是校企合作中双方的资源配置比例和实际控制者的差异。近年来,我国高校为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取了多种形式,主要包括:①与企业合作订单式培养人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企业订单为主要依据,组织必要的人力、物力实施人才培养,实行产销衔接。内容包括人才规格要求、教学计划、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实习实训、教学评价和毕业生录用等方面。②建立企业实习基地,安排学生参观或顶岗实习。高校与企业签订实践基地协议,制订专门的实践教学计划,实行弹性学制,安排学生参观企业现场或顶岗实践。学生运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习引导理论学习。这种形式在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中都有应用。③参股加盟模式。1992年10月,为了适应扩大规模生产的需要,华南农大应邀加盟温氏集团,开创了农业产业化领域校企合作的先河,首创了高等院校持股加盟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这种合作形式以股份为纽带,将双方紧密联系在一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该形式主要应用于合作技术研发领域。④邀请企业管理人员讲课。这种方式操作容易,教学成本低。上述校企合作形式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均得到相应的益处,尤其是在职业教育中,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1.2 目前校企合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些难点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合作理念存在误区。长期以来,由于传统人才培养观念束缚,我国高校本科教学并不重视实践训练。重点院校侧重培养研究型人才,少数普通院校也忙于上档次,争先恐后地向研究型大学转型。虽然大多数普通本科都声称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操作中对实践教学并没有真正重视。分配给学生实践的时间过少,一般只是在最后一学期给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关于校企合作的协议虽然签了不少,但基本上都是摆设,所谓“实习基地建设”,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的口头承诺。结果导致管理学科的毕业生呈现“研究外行,管理不行”的局面。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企业,只关注用自己的力量生存发展,也很少考虑能从与高校合作中受益的问题,即使关注了也是考虑技术合作,而对于教学合作问题并不感兴趣。

(2)合作双方目标冲突。在实践中,企业与高校合作教学的直接目的主要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企业不可能愿意接纳学生的周期性的实践;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根本动力则来源于培养人才,而创造社会效益,缺少针对经济效益的可行性分析。合作目标的不同造成双方在合作中产生冲突。尤其是合作进入实质操作阶段以后,一旦发现问题,往往使得合作难以深入进行。

(3)资源配备问题。一是实践平台问题。校企合作在设备场地的投入上更多的是依靠企业来提供。在实践中,企业要考虑正常生产经营问题,到底投入多少资源供教学使用,或者说企业能不能拿出足够的资源,企业的资源与学生数量如何配比,也成为一个模糊不清的问题。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其实践环节几乎覆盖整个企业流程,如果没有配套的资源作为实践教学平台,根本不可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二是教师资源问题。谁来教学生?是高校老师,还是企业管理人员。高校老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企业管理人员又没有精力来教学生,成为合作难的一个障碍。三是教材问题。传统的理论教材不能满足校企合作教学,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使得教师授课没有科学依据。上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校企合作的效果。

(4)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体系强调系统性和模式化,它包括管理的方针、目标、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具体活动。管理体系是校企合作正常进行的必要保证,没有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会造成学生在企业“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学不到系统的知识。

(5)政策支持问题。校企合作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室教学的局面,将学生引领到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上学习,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事实上,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出台了一些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但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和技术创新领域,在本科教育层次或各层次共享方面缺少明确的政策文件。

总体来说,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的最基本问题是校企之间如何合作,具体涉及高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三者之间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保证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的互补性分析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企业运营存在很大互补性,无论是在专业属性、培养目标还是在资源配置等方面,高校和企业之间完全可以通力合作,资源共享。

2.1 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1)培养目标和人才能力体系要求。从学科分类来看,物流管理应该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交叉学科。本科物流管理专业要为社会培养基层、中层管理人才,能够在制造业、服务业及第三物流等领域从事有关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流通加工、包装和信息管理(或综合性)的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工作。学生能力要求最终表现在两个方面: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基本能力包括说、写、协调沟通和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四方面;核心能力包括决策和执行能力。基本能力为核心能力服务,核心能力依靠基本能力来体现。这些能力单纯依靠高校自身的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践根本无法完成。

(2)高校教学资源的有限性。高校在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方面投入的资源除了教师,还包括各种硬件和软件。为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目前高校内部能做到的只是建设模拟实验室或安装模拟物流信息化管理软件,如建设模拟配送中心,安装ERP软件或仓储管理模拟软件等。由于资源有限,教学过程中模拟的程度是有限的,不可能覆盖物流管理涉及的全部要素。教学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校内教学内容与企业管理实际必然存在一定距离。同时,每所高校争相采购设备,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这种局面迫切需要企业从外部提供资源来化解。

校企合作给高校带来很多好处:一是高校可以争取企业资助,改善教学条件;二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就业;三是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推动专业教学改革。

2.2 企业对高校教学资源的需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校企合作在客观上使企业也能从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获得诸多利益:一是企业可以从高校获得符合企业需要的低成本员工(学生毕业前)和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学生就业后);二是利用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对员工进行培训或享受诊断咨询服务,解决企业在管理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三是通过校企合作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四是获得政府的政策性优惠。

总之,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给高校和企业带来的是双赢,在人才、管理、基地、技术等多方面实现资源共享,具有极大的互补性。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与国内多家高校联办的“顺丰班”,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师生员工的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的一个较为成功的典范。

3 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设计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教学模式需要从学校、企业和国家三个层面来构建,构成要素包括教学方针和目标、组织机构、方案和内容、过程、手段和方法、教学基地、沟通与反馈、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如图1所示。

3.1 教学方针和目标

校企合作要树立“以学生为关注焦点”的教学理念。高等教育的产品是教育服务,对象是学生。教育服务必须满足以学生为中心的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相关方包括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等。所以,校企合作教学必须首先识别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作为教学策划和资源配置的前提。教学方针是教学单位制定的关于实践教学的总的宗旨和方向。它必须与学校和企业总的教学方针或经营方针相适应,对满足学生及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和持续改进实践教学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承诺。合作教学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适应性,具体要围绕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来制定,并形成一个完善的目标体系。

3.2 教学的组织机构

根据组织理论,“任何一个组织都有其环境,面对不同的环境,组织总是要有不同的结构来适应它”。为了切实搞好校企合作教学,学校要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针对物流管理等各专业与相关企业合作进行战略规划与资源配置,统一协调解决合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专业层面,必须成立以高校为主导的专职教学机构,专门负责校企合作教学的具体管理和操作。该机构一定要有足够的权限,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抽调各级管理人员组成,正副职安排和构成人员比例根据教学需要来确定;也可以考虑合作双方的选调人员分别在对方的高、中、基层挂职,参与相关决策,以增强相互沟通、了解和信任。机构的主要职能包括:制定教学方针目标、教学方案、教师资源的管理和开发、建设教学基地、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等。其中,对教师资源进行管理和开发意味着该机构不仅仅是选择教师,还要对教师进行实践经验或实践技能的岗前培训,由企业管理者授课。教学质量管理职能包括教学质量标准制定、教师教学质量的控制和评价等。学生管理在所有工作中是一个关键,因为实践基地的容量有限,如何有计划地利用基地培训学生十分重要。

3.3 教学方案和内容

教学方案涉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具体教案等文件。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案一定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实践需要,由校企教学组织机构组织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来设计和编制。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企业的物流管理职能与岗位群要求,充分实现教学目标体系规定的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教学方案设计总体上应该考虑5W1H,即内容(学什么)、主体(谁来教,谁来学)、原因(依据和目标)、时间(在哪个学期)、地点(在校内,还是在企业基地)和方法(采用什么教学方法)。为了增强校企合作教学的可操作性,教学组织机构应该组织人员编写“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材”,为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提供直接依据。

3.4 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合作教学中的核心任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就业岗位与物流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无论是仓储、运输、配送,还是其他管理岗位,都要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与核心能力。因此,选择合作的企业不能是唯一的,一要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从行业来看,制造业企业、零售业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都在企业考虑范围之内。当然,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与高校实践教学一定要具有较高的相关度,具有典型性;从投资主体来看,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采用学校投资、企业投入或校企共同投资三种形式。由于高校自身资源的有限性,采用企业投资和共同投资的形式比较可行。如果基地是企业生产经营系统一部分(企业的物流系统),既要保证企业运营正常进行,还要完成合作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协调教学与运营的关系是一个难题。解决的办法要从合作教学的具体手段和方法角度去思考。

3.5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方案各要素在时间和空间(地点)上的具体展开(如图2所示)。从时间上来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一共八个学期,应该拿出一个学期为学生提供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可以考虑安排在第七学期。一至六学期也可以安排实践教学,但在形式上与集中学习应有所区别。在第八学期,仍然可以安排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传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具体来说,在第一至第六学期,校企合作教学主要采用企业专家讲课(针对相关课程)、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和假期实践(阶段实践)三种形式。第七学期的全部或至少二至三个月,在实践基地集中教学。这是校企合作教学的主要时机。第八学期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继续选择在实践基地,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到其他企业实习,主要是为了学生就业和完成毕业设计。以上过程设计需要对传统教学计划进行改革,需要对课程教学的平时实践学时和集中实践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划分。

3.6 教学的手段和方法

校企合作教学的质量能否保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是否具备可操作性。根据教学地点,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分为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和顶岗实践三种类型。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提供合作企业物流管理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的案例素材;同时,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到课堂上为学生讲课。高校教师擅长理论,企业专家侧重实践,二者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在现场教学环节,主要采用“学徒制”。为一组学生安排一位高校教师或企业管理人员做老师,学生跟随老师学习物流管理实践知识,同时要定期轮换,以便学生掌握全面物流管理技能。当学生掌握了企业物流管理的基本要领以后,安排学生顶岗实践。此时,教师角色转换成“指导”,学生变为管理工作的主体。

3.7 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建立沟通机制是为了确保高校与企业之间就合作教学的情况进行实时交流。为此,合作教学组织机构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建立专门的联系方法,确保双方动态掌握教师、学生、资源配置和教学过程的所有信息。此外,要制定合作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一种事中和事后控制手段。组建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小组,针对教学方针、目标、方案、过程、手段和方法分别构建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对高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形成约束,使合作教学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及时将教学效果和质量评价结果传递给教学组织机构,乃至校企高层管理者和相关部门。

3.8 政府的政策支持

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没有国家政策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政府对于校企合作教学的支持包括总体要求、教师素质培训、教材编写、经费支持、人身安全保险、企业税收优惠和教学认证等多方面。第一,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支持本科专业校企合作教学的政策文件,对本科校企合作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措施提出总体设想和要求;第二,加大教师实践培训力度,使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适应校企合作教学要求;第三,通过试点,编写校企合作教学的教材,并在完善中推广;第四,对校企合作的高校给予经费扶持;第五,设定专门的服务于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人身安全保险,明确界定校企合作教学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责任划分,免除学校和企业对人身意外伤害的顾虑;第六,对参与校企合作教学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免除或降低相关的资产购置、产品销售方面的税率;第七,设立基于校企合作教学的职业能力认证。为通过校企合作教学学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认证证书,对学生的实践经历和能力提供证明。

综上所述,当前物流管理等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存在的一个根本障碍就是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实践动手能力差。校企合作教学不仅解决了这一难题,还会形成高校和企业双赢格局。构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需要在国家政策平台上,制定科学的教学方针和目标,成立教学组织机构,制订完善的教学方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规范教学过程,采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建立沟通、评价与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金标,胡慧萍.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19

[2]于敏.应用型经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J].中国人才,2009(12):58

[3]曾建飞.多元化校企合作培养国际物流应用型人才探讨[J].现代商业,2010(5):28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省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W2010026)。

[作者简介]李庆满,渤海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教学带头人,锦州市学术和技术后备带头人,主持多项省级课题。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吕赞,渤海大学副教授,物流管理系主任,物流研究所所长,青年骨干教师。

作者:李庆满 吕赞

上一篇:分层递进体育教学论文下一篇:中学化学实验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