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艺术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为培养专业、合格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学校应在艺术专业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加强其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企合作艺术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校企合作艺术设计论文 篇1: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摘要:在国家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为了培养适应设计服务产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可以从毕业设计课程改革入手,将校企合作融入毕业设计的各环节,从毕业设计教学的主体到氛围的营造,全方位彰显人才培养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毕业设计质量

一 设计服务助阵产业结构升级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涉及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二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产业的成功转型需要通过产业创新培育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

设计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代表之一,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等提供创新服务、提高产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和经济再发展。推进设计服务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步伐。

二 校企合作推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改革创新

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和产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全国各个办学层面遍地开花。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面对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直接面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满足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工业、建筑业、信息业产业等重点领域建设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不断加强企业合作,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步伐。由于学校与企业的效益着眼点不同,目前的校企合作还建立在浅层面,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分析两者的利益关注点,校企合作可以在人才互培、项目合作等方面展开,对高职院校而言,可以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建设、师资培养、学生实习实训阵多环节展开校企合作。

三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毕业设计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的选题、计划的制定,展开市场调研、明确设计定位,再进行方案的表达与论证,最后完成论文或报告的撰写和答辩。学生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才能较好地完成毕业设计,因而毕业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有重要作用,是学生走向社会独立开展设计工作的桥梁;一份好的毕业设计作品往往是学生通往理想工作岗位的敲门砖。现实操作中,毕业设计的实施受多方面条件限制,教学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与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有脱节。分析原因,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 毕业设计与实习工作相冲突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社会就业形式和教育形势的影响,多采用“2+1”或“2.5+0.5”的学期设置,最后一学年或一学期为毕业设计、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虽然专任教师普遍认为毕业设计课程很重要,学生应该在学校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操作和被指导;而更多的学校考虑到就业需要(亦或是为了毕业设计课题的真实性),将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同时进行,学生在校外完成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采用面对面指导、网络指导、电话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指导方式。这—操作方式就像双刃剑,专业对口的实习使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相得益彰,增加了实战经验;而专业不对口或岗位不对口的实习使学生忙于应付工作而无暇顾及毕业设计。

2 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师资队伍的扩建,大多数教师从高校到高校,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无法从企业生产的角度深入指导毕业设计,多数毕业设计纸上谈兵,无法被企业采用、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重、指导学生数多,时间、精力有限,对毕业设计的指导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 毕业设计教学实训条件有待改善

毕业设计流程的完整性决定了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需要借助较完善的教学实训条件才能完成。校内教学实训场所条件往往无法达到企业级模拟仿真效果,规模上也无法容纳所有毕业生,因而会影响毕业设计质量;毕业生分布在各个校外实训基地或实习单位则能缓解这一矛盾,但如上文所述也存在实习岗位不对口反而影响毕业设计的现象。四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质量提升策略

分析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特点与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校企合作融入毕业设计的各环节,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1 召开毕业设计动员会,引企入课

召开毕业设计动员会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全局把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动员会,学生可以清楚毕业设计的意义、目的、任务、评分标准、时间进度安排以及不合格的后果和责任等。

动员会上可邀请企业专家到场,介绍设计的前沿动态、企业的设计领域和设计项目,便于学生选择毕业设计课题方向。将企业的真实项目融入毕业设计,学生的设计过程也是参与企业项目设计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度。

2 校企双指导教师

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等直接参与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校企双导师共同培养毕业生。毕业设计由校内及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和主动性。校内指导教师主抓毕业设计程序的完整性与论证的严谨性,给予方法论和技能上的指导:校外指导教师主抓学生的设计创意与可行性操作,给予技术、工艺上的指导。

毕业设计双导师制不但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还能加强校内外指导教师的沟通与相互学习。对校内指导教师而言,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的运作和技术要求,增加了教师项目承接、科技服务的概率。

3 企业多途径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环节

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关键。选题应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的训练,体现毕业设计实践的综合性、实用性和系统性。好的课题能强化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并使毕业设计质量最大化。

高职毕业设计选题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应植根社会经济建设热点,保证选题的实效性、创新性和社会价值。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在毕业设计课程中通过选题也应体现该目标。企业可以多角度参与毕业设计选题环节。艺术设计类毕业设计课题一般分为三类:

(1)模拟命题: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特长和兴趣,与导师共同商定课题,该类课题需要教师积累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模拟选题,所在专业可以建立毕业设计课题库。

(2)设计比赛:目前常见的设计比赛多为行业、企业主办,主办方希望通过比赛征集某一主题上的设计创意,往往具有较好的前瞻性或实用性。《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规范和鼓励举办国际化、专业化的创意和设计竞赛活动,促进创意和设计人才的创新成果展示交易”。政府举办、行业参与的设计比赛具有更高的含金量,此类课题可以吸引政行企校多方的关注度,将比赛项目作为毕业设计课题,优秀的毕业设计参赛作品对于提高院校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3)企业实际项目:学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专业对口的实习,将毕业设计与实习单位的实体项目直接挂钩,有利于学生全面的了解市场,在把握设计项目市场化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创新,使学生的专业能力在实战演练中得到质的变化。

此外,毕业设计可以通过公开的开题答辩环节论证选题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让学生陈述对选题的理解、相关调研、可行性分析及设计定位,校企指导教师当场进行指导,确保后面环节的顺利进行。

4 校企共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训基地:

学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在培养人才和技术研发等方面可以互为利用、相辅相成。校企合作可以为高职教育充分利用与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提供条件,校企共建校内外毕业设计实训基地是毕业设计质量提高的有力保障。一方面,学生在专业对口的校企合作单位边实习边做毕业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实习单位的场地、设备等条件,缓解校内资源的紧缺现状:另一方面,可以引企入校,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建立校内设计工作室等,让学生在工作室完成毕业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管理。校企合作共建毕业设计实训基地可以让学校和企业从物质层面到精神、文化层面实现资源互补,形成合作的多赢局面。

5 企业人员参加毕业设计展

毕业设计展作为一种有效的展示手段,可以视觉化展现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阶段性成果。多数设计院校会在答辩前后进行毕业设计作品展,—方面便于答辩教师提前进行作品评阅,另—方面丰富的设计作品也可以吸引低年级学生观摩,浓厚的氛围在凸显毕业设计环节重要性的同时也充分展现了设计专业的教学特色。展览的开放性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的设计能力和荣誉感结合,提高其对毕业设计的重视度,从而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毕业设计展也是实现校园招聘的优质平台。展览可以邀请企业人员进行参观,学生通过毕业设计在用^单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企业也可以通过展览感受院校毕业设计的水平,从毕业设计的质量判断学生的专业能力,直接招聘优秀的毕业生。

6 企业人员参与毕业答辩

毕业答辩是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的最后环节,以往的毕业答辩多是由校内专任教师承担,单一的人员构成在判断设计作品的实际应用性、可行性、商业性等方面不免会点评不到位或产生偏差。毕业答辩聘请校外企业专家,由校内专任教师、企业专家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可以对设计作品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再—次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企业专家参与毕业答辩也有利于企业发掘优秀毕业设计作品,提高毕业设计成果转化率,实现校企合作的最高目标。

五 总结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模式是当前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变革的主流方向。对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完善毕业设计管理,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加强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各环节的校企合作,不但可以避免因就业对毕业设计造成的影响,使学生全身心投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还有利于学生就业选择,使学生实现从课堂到企业的优质就业。基于校企合作的毕业设计从教学的主体到氛围的营造,可以全方位彰显人才培养过程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钟桂英,吴巧荣,王文博.高职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

[2]陈莉莉.高职毕业设计质量综合评价的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2012

[3]缪鹏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以师范类院校电子信息专业为例[J].山西师大学报,2013

[4]王平,武维承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毕业设计模式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3

[5]洪银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往哪转?如何升?[N],光明日报,2013-10-21

[6]李鸿明,亓晓丽,扬天然,江功南,刘丽萍扁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探索——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设计,2012

作者:吴君

校企合作艺术设计论文 篇2:

校企合作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嵌入与应用

【摘 要】艺术设计专业是一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的学科。为培养专业、合格的艺术专业毕业生学校应在艺术专业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学习,加强其与社会和企业之间的联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学生技能的培养。校企合作就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在艺术设计中应用进行简要分析,力求使校企合作在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发挥正真作用,使高校的实践教学探索迈出新的篇章。

【关键词】校企合作 艺术设计 嵌入与应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建设,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使得企业间的竞争不断加剧,进而企业的用工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于此相对应,我国大多数高校仍只是单纯的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对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极度缺乏。这对艺术设计专业这样一个需要大量实践经验的专业而言更加明显。高校能否针对社会需要培养所需的专业人才;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否帮助学生在毕业后顺利的直接上岗,在艺术设计教育蓬勃发展而学生就业举步维艰的今天,值得所有教育者的深思和探究。校企合作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当今新课标要求的新型学生培养模式,其目的在于获得学校、学生和企业共赢。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建立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养成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一、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一)高校常用教学模式落后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现使用的教学模式普遍为课题式教学模式,即先由老师布置课题,然后学生根据教学以及课题的要求,自行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课题的研究和创作,最后由教师根据学生作品的好坏给予评分。而学生作品能否进一步修改完善、能否符合行业的设计标准、如果在企业中这样的设计能否被采纳等等这些问题,则因教学大纲没有相关硬性要求或教师对相关行业标准不熟悉而被忽略,导致学生的学习与实际脱轨。

(二)学校实践教学环境欠缺

我国高校现大多已在学校内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特点建立起专业性的实验室,且课堂教学之外亦会组织学生赴校外的相关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但在实际的执行中,虽然学校设有专业的实验室,但校方实验室基本只是单纯的为学生服务,不具备实际的商业作用,在管理和使用上也必然与企业的商业性实验室存在巨大差别,学生无法真正了解实际的行业现状,与社会产生脱节。此外,学生的校外实习则大多是走马观花似的浏览式参观,学生无法参与实际生产,实习缺乏实际效果。

(三)现行校企合作模式问题重重

现在许多高校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已开展了校企合作式教学,其主要模式就是在企业中建立学校的实训基地,通过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生产中,让学生获得实际经验,但在实际操作中则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校企间的进一步合作。1.由于缺乏具体可行的岗前培训计划,各企业对赴企业参加实习的学生的岗前培训工作进展缓慢,效果不明显。2.企业从中难以获得实际利益,大多不愿为高校的学僧时间培养提供便利。3.学校对学生校外实习的意义缺乏认识,重视程度不够。4.相关管理职责划分不清,实习中出现事故后,易引起学校与企业间的纠纷。

二、校企合作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工学结合”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单纯的以书本作为学习唯一参照对象,并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进行封闭式的学习。这种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与实际想脱轨,无法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得学生对所在行业缺乏准确的定位和认识,进而在参与工作后无法水利且迅速的实现对工作的掌控,最终导致企业找人难、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这一现象在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中尤其明显。针对此情况,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即要求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做中改”,而校企合作就是实现学生“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的课堂引入生产实际中,以真实的项目带动教学的进行与深入,使课本上深奥复杂的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实现教学模式转变的同时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效果显著。

(二)有助于学生对行业现状的了解,促进企业紧缺型人才的养成

传统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缺乏与社会的联系,加之学生实习时间有限,学校教学较封闭等种种原因,使得学生对艺术设计的行业现状缺乏了解,无法实时掌握与行业相关的最新动态以及其对人才的最新需求,进而阻碍了学生实际工作能了的养成,对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不便。针对这一问题校企合作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在校企合作中,企业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工作环境,提供了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培训教室,通过企业学习和学校学习的相互穿插,实现了学校和企业间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全新的教学团队。这对于学生掌握实际工作经验,了解行业动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有助于实现企业、学校和学生三方面的共赢

通过良好的校企合作,对学生而言,学生在获得一定收入额同时获得了对行业的实际了解,获得了实际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参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对学校而言,在解决自身设备与设施缺乏问题的同时使企业中的技术人员成为了学校宝贵的可利用社会性教学资源,而教师则在合作中扩宽自身视野的同时有效的积累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对企业而言,通过合作企业获得足够人才储备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支出,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可见,在艺术设计的专业教学中实现校企合作的良好有序进行,有助于实现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的共赢,开创一举多得、多方共赢的局面。

三、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校企合作的有效措施

(一)搭建平台,引进项目,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提高

学校应根据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积极了解行业现状与行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对企业生产实际的调查,在学生的教学中引入企业生产流程与模式的学习,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建立校方自身的实训基地,并将其与社会企业相接轨,为校企合作的良好进行创造有利基础。此外在建设实训基地的同时,促进专业相关项目的引进,并以项目为课题在老师带领下让学生参与到项目的实际设计与解决中。这样学生在学习专业的同时还提升了自身的职业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实行订单式培养

订单式培养即在学生入学时企业就与学生签订用人协议,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有针对性的人才,学生在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这种培养模式即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还让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了明确的方向与目的,同时学生就业需进行的岗前培训等步骤亦可在学生毕业前完成,为企业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投入与资金投入。此外,因企业已经与学生签订协议,所以企业亦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培养经过,并及时根据行业形势的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这不仅让学生对企业产生信任感增加了企业员工的稳定性,也对企业的不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三)政府相关措施保障

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有关部门应健全相关政策,促进校企合作的有序进行,营造良好的合作环境,同时充当联系的桥梁,做好两者间的沟通。此外,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提高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成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在项目合作中积极创新,为中国创造添砖加瓦。

四、结语

在这竞争愈发激烈的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也越来越困难,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必须不断适应企业与社会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之路准确把握行业脉搏,掌握企业需求,为企业提供针对型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转变学生传统就业观念,为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了解提供方便之门,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创造优势。

参考文献:

[1]姬慧.“工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初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N],2007 ,(9)

[2]王峰. 论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作用[J],2012,(9)

[3]昊玉红.关于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开展“工作 室制”项目课程教学的探讨[J].艺海,2011,(2)

作者:陶松梅

校企合作艺术设计论文 篇3:

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坊教学模式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产生的基础和前提,主要就是在工作岗位上传授相关工艺和知识,从而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理论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实践技能,符合“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理念,更加有助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鉴于上述,本文主要对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其不仅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也要充分结合行业岗位需求,对学生的就业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进行培养和提升,使其成为有价值的社会人才。近年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逐渐开始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实践,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获得社会的一致好评,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现状

艺术设计属于一个新兴的产业,要求设计人才具备较高的实践操作水平,如此也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出更高要求,要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要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对教学内容和模式进行调整和创新。

近年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逐渐深入,同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阶段,很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都已逐渐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化教学道路。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能够让学生提前的了解自己今后的工作岗位,提前进入设计师的角色。实践中,还会将很多企业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二、校企合作高职艺术设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一)对软硬件设施进行完善

工作室能够对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结合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对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工作环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和教训。可见,工作室的建立很有必要,为确保教学质量,要求工作室内的软硬件设施要能够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具体包括区域划分、内部格局以及场地规划等等。正常情况下,艺术类的高职院校都会设置摄影、书画、服装等专业,都需要建立起工作室。在现代化教育中,校企联合备受关注,因此,高职院校可尝试着与当地的相关企业进行联手教学,本着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共同建立实训工作室,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利用,企业可提供基本设备、器材等等。除了硬件设施外,软件设施同样必不可少。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个别高职院校为节约成本,提升资源应用效率,经常会进行一室多用。基于上述情况,必须要强化对工作室的信息化管理,如可或建立摄录系统,对课堂教学进行全程高清拍摄,以备后续应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对学生数量有一定要求,正常应在35~40人左右,如此才能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工作室在建设完成之后,还要建立起完善可行的管理制度,以确保教学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高职院校学生人数众多,加之人才培养工作涉及领域较多,因此,院校必须要派遣专人进行管理,形成良性竞争,如可采取工作室、院系和学校的三级管理模式,确保分工明确。工作室建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平台,对其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管理方面,为避免混乱的问题,还可实行企业管理模式,将企业文化融入管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在艺术设计工作室中,大部分经济消耗都集中在设备和器材上,这些与实训效果息息相关,因此,还要对设备的应用流程、注意事项等加以明确,以免产生器材损坏的问题,强化管理和维修,确保器材性能的有效、稳定发挥。

(三)创新教学模式

具备了完善的管理制度,还要对教学手段和模式进行创新,对现有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制定出全新的教学计划。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能够充分凸显工作室的目的和特征,结合岗位执业能力、企业项目特征等,对课程内容进行设置。例如,在建筑动漫设计专业中,往往对岗位教师具有较高要求,其不仅要熟练掌握建筑行业的相关常识,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课程教学中,涉及到园林景观设计、室内装修、建筑虚拟设计等内容,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尽可能多的设置实践课程,使学生掌握相关设计软件,如CAD、PS等等,且每周都要设立实训课,在毕业阶段,要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考察,同时好要安排其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完成商业项目。

(四)创新考评方式

教师的引导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也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要具备丰富的实踐经验,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养。鉴于上述,院校可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且每个月都要进行岗位实践,对具体的工作内容进行体验,积累教学经验。平时还要尽可能的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了解最新科技成果,对教学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整,积极与同行进行沟通,交流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提升个人综合技能。此外,还要对考评方式进行改革,重点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小组完成的项目要进行集中展示。

三、结语

综上所诉,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招生门槛逐渐降低,因此,艺术类专业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在人才培养质量却并不理想,必须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调整。通过“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提前了解就业岗位的机会,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教学效果十分显著。(作者单位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吕静

上一篇: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论文下一篇:医院收入财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