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及发展模式分析与研究

2022-10-23

1 校企合作国内外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和企业利用各自的优势, 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的行为。由于知识经济时代对劳动力要求的提高, 促使学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合作, 各取所需, 共同发展。校企合作最早诞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 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德国的“双元制培训”促进了当时德国经济的飞跃, 同时英国的“三明治工读制度”、日本的“产学合作”、美国的“合作教育”和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都为该国的经济腾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详细介绍较为典型的美国“合作教育”模式。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 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背景下, 美国大部分企业开始意识到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 为了能够雇用到高素质的员工, 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成为必然;同时, 学校为了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 开始调整教学内容, 有目标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学校与企业开始相互靠近, 校企合作不仅在数量上迅速增加, 而且在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上也得以全面提高。同时, 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协调作用下, 校企合作得到有力支持。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成立了“获取必要技能部长委员会” (SCANS) , 该委员会发表的《职场要求学校做什么》报告有力地推动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进入90年代, 美国总统克林顿又签署了一份《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 (STWOA) , 该法案要求各州建立“学校至职场机会”教育体系, 帮助学生迎接来自劳动力市场的挑战, 顺利地从学校进入职场。该项法案的签署及实施对规范、促进美国的校企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 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案例, 下面就以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的成功办学模式为例。肇庆市高级技工学校附设两间校办工厂——肇庆化工机械厂和肇庆三环京粤磁材有限责任公司, 以“校办工厂”的办学模式, 坚持将“生产、教学、研究”三者相结合发展校办产业, 不仅为学校多个专业的学生提供生产实习基地, 而且为培养高技能人才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和实践的氛围。这两个校办工厂以科学的管理体制, 独立运作, 自负盈亏, 创造出了良好经济效益。2008年两个校办工厂的年产值合计1.3亿元, 销售收入8000万元。近20年来, 学校利用校办产业的收益投入了近6000多万元用于改善教学条件。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教育资金, 另一方面学校向企业输送优秀的技术人员, 两者发挥各自优势, 互惠互利, 使产教结合真正融为一体, 达到了校企合作的目的。淮海工学院化工学院这几年校企合作的经验也值得推广, 学生提前一年在大学三年级进行毕业论文实践, 利用期间寒假、暑假完成论文剩下的半年到企业进行实习, 熟悉、了解工作岗位, 与兄弟院校相比具有了上手快、后劲足的优势。

2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及存在问题

2.1 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

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 双方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一方面, 通过实际考察, 学校明白市场需求提高科研的针对性, 避免了科研资源的重复与浪费, 同时, 在实践的基础上, 学校自身知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科研水平, 实现技术转移, 使科技成果有效的作用于实践;另一方面, 校企合作是企业获得技术的一项重要手段, 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产品的研发和企业的创新注入新活力同时给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 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使学校和企业两者都得到发展, 实现双赢, 同时促进了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校企合作能够弥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劣势, 实现优势互补, 共同发展。例如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 通常要依赖于多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才能完成, 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各尽所长, 各取所需, 优势互补, 优势互补是合作的前提和关键。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直接开展, 省略中间环节能有效节约交易成本, 两者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之后, 实现资源协同共享、优势互补节省了交易费用、技术转移费用和交换成本, 提高整体效能。

2.2 校企合作的难题

关注现实问题, 是校企合作得以良好发展的前提。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我国校企合作得到普遍重视并迅速发展, 其模式的建立成为校企合作的首要问题。然而, 我国的校企合作模式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行动都存在许多问题。

有学者认为,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本质上是一种“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因而企业对合作缺乏积极性。该模式偏离了校企合作的本质目标, 不利于合作内部机制和外部条件的健全和完善等。学校的一些专业设置、培养方式、课程建设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严重不符, 阻碍了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而一些大众化、学科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也与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严重脱轨, 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特点使得培养的人才范而不精, 缺乏实践经验基础, 学校和企业存在的上述矛盾是“校企合作”难以深入的客观问题。

也有学者指出, 目前校企合作大多流于形式, 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并不多, 造成此局面的主要是政策、收益和长处不足等问题, 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 其与学校在经营理念上存在一定的差距, 这就给校企合作设置了一道障碍。同时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政策和法规的支持, 使校企合作缺乏依据和潜力。尽管国家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支持校企合作, 但其保障措施力度不够, 一些地方把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口头上, 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和监控保障等。然而, 校企合作不仅只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 同样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合作行为。因此, 国家不仅要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而且更应通过立法的形式, 明确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之内, 强化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统筹协调作用。

还有学者指出,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还存在合作模式单一、目的性不强、稳定性较差等问题。大部分合作还只是单项的、不广泛的;其合作模式还只停留在“认识性实习、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这个层次, 缺乏合作内容与文化的融合、缺乏有深度的弹性学制的建立等, 在合作形式上大多限于建立“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此, 有学者认为, 目前的校企合作实质上只是一种“换工式”的合作, 虽然有一定的意义, 但从长远看, “换工式”合作对培养目标人才存在很大的负面影响, 可能会导致学生成为简单的劳动力, 从而严重影响合作的本质。

3 我国现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结合各国校企合作模式的成功经验, 从我国实际出发, 寻求适合我国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有效运行机制, 是实现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目前, 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正处于过渡时期。从行政机制方面来看, 要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支持;从市场经济的视角来看, 要更新观念, 着眼于未来, 研究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近年来, 我国高等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总结分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合作模式探索进行, 也会取得较好的成果。

(1) 专家咨询模式——学校成立顾问委员会, 由企业专家参与, 并定期召开咨询会议, 研究和探讨有关行业的最新发展信息即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专业建设, 按需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

(2) 资源共享模式——由于受财力制约, 配置昂贵的设备对学校来讲是一难题, 所以学校可组织学生进厂实习, 利用企业设备资源, 在完成毕业实习任务的同时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资源对员工进行深造,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同时还能借助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 研制新产品、开发新技术以及设备的技术改造等,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订单培养模式——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在教学内容选择、师资配备、实训地点及内容安排、技能鉴定等方面学校和企业进行充分协商, 最终确定教学计划及人才培养规模。学生在校期间就完成上岗前的一系列学习与培训, 做到理论指导实践, 从而实现了人才培养和就业的单线链接。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 科技经济一体化成为当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校企合作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 因而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我国校企合作的现实意义及存在问题, 提出了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设想。

关键词:研究现状,意义,问题,模式

参考文献

[1] 夏英.市场经济体制下校企合作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综合) , 2007

[2] 刘存刚.美国校企合作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意义[J].教育与职业, 2007 (5 6 4) .

[3] 韦舟.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综合) , 2007 (285) .

[4] 李光红.校企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8) .

[5] 胡常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不足的原因探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22~24.

[6] 易峥英.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7) :98~100.

[7] 马树超.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是, 2006 (5) :48~50.

[8] 陈水生, 翟伟杰.浅谈“换工式”校企合作对培养目标的影响[J].成人教育, 2006 (6) :3 0~3 2.

上一篇:核电采购三级进度计划管理浅析下一篇:巡回法庭的制度价值初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