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2-09-10

1 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目标

校企合作亦称为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优势互补,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标,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践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结合、顶岗实践,学校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方利益,达到增强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资源优化配置,互利共赢为目的,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校企合作是一个由学校、企业、学生、市场四要素所组成的系统,这个系统的实质是以市场为核心,以学校为主体,通过各元素间的紧密联系,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它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社会工业化发展水平相契合的产物,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而且体现了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进器。

2 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迎合市场竞争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全面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宗旨,有利于高等院校办学实力的增强,有利于高等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利益的最大化,有助于学生面向社会走向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校企之合,可谓三赢之作。

2.1 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

高等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任务,人才的培养及科研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企业的支持。

2.1.1 校企合作有利于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实现

高等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人才是否合格还要由企业来检验,最终为企业所用。因此,高校应该与企业加强合作沟通,充分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参考企业的需求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和就业要求紧密对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了培养的盲目性。

校企合作将教学延伸到企业,又将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反映到课堂教学中,有利于高校对学生进行职业养成教育。高校可以邀请企业一线技术工人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让学生“零距离”感受职场,向学生传授最鲜活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学生解决课堂上的困惑,同时清楚如何从点滴做起为将来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2.1.2 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由于过去长时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影响,传统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往往偏重理论学习研究,到生产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分析原因并非教师水平不高,而是深入现场从事生产实践的机会太少。校企合作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实习,深入企业第一线,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及高新技术的应用状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为课堂教学提供活生生的素材,同时提高自身实践技术水平,使“双师”素质得到提升。

2.1.3 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开展科研工作

学校要发展,基础建设需要经费投入,科研需要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教学设施实验设备也需要经费投入。高校教师往往并非缺乏科研项目,而是缺少启动资金;同时由于缺少市场运作,科研成果也往往束之高阁。通过校企合作,以横向课题的方式开展科研,同时解决了启动资金的问题及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问题。

由于课程设置的需要,高校的实验室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各种仪器设备,且很多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不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向学校提供资金来源,可以有效地解决实验室建设的资金问题,同时学校向企业提供一些先进的仪器用于生产实践,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共享。

2.2 校企合作培养了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2.1 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是在学校封闭式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接触的是老师和同学,大多不了解社会的复杂环境,毕业后往往很难适应社会。在企业实习期间,学生就能感受到企业高节奏的生活及严明的纪律,规章制度,学会了与同事及上级和谐相处,增强团队协作精神,锻炼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精神。这些培养了学生的岗位意识,有利于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很快适应社会环境。

2.2.2 校企合作有利于高校学生的实习、就业

相关调查表明,企业普遍认为应届毕业生存在“动手能力不足,缺乏实际操作经验”的问题。在学校课堂上学生只是单纯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解决生产实践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是非常必要的。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提高学生的现场实践能力,积累实践经验,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学生到企业现场学习,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熟练地操作生产设备,在实践中积累实际经验,学到了许多书本上、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既能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也增加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提高了自学能力。这些为他们以后创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毕业前,他们不但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还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3 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的强大

2.3.1 校企合作有利于壮大企业技能型人才队伍

校企合作使得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合理,帮助企业解决了技能型人才紧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技工荒”的现象,实现了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低投入高产出,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水平,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3.2 校企合作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

强劲的研发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立足的关键。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不断推出新产品是企业竞争力增强的有效手段。由于规模或资金所限,一些企业缺少自己的研发部门或研发能力不强,往往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依靠高校的科技人才、仪器设备等优势来做研发,只需投入较少的资金,便可获得超值的科研效果。

2.3.3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的提升是企业在市场立足的保证。在“赢家通吃”的市场经济形势下,任何企业都运用各种手段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以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高校是先进科技的象征、创新的摇篮,企业可以借助高校在人们心目中固有的崇高地位,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校企合作,于企业发展、学校教育、学生成才,均集于一身。校企合作,不仅为企业吸纳了大批高技能人才,提高了企业竞争力,也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了合格的实用型人才,可谓“三赢”之作。

3 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

校企合作对学校、企业双方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要想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应遵循以下原则。

3.1 诚信原则

校企合作双方必须签订相关的合作协议,协议一旦签署,双方有义务严格履行合作协议。在协议存续期间,双方应保守协议的内容,若协议的部分条款需修改或因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致使协议的履行发生问题,合作的双方应经过充分的协商并达成一致后,制定书面条款补充协议。合作的任何一方都无权私自修改协议、曲解协议甚至不履行协议。校企双方应本着诚信的态度,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

3.2 互利性原则

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非常重要,仅对一方有益的合作难以长久。校企合作中,合作双方不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要关心对方利益,尽量使对方利益最大化,使对方损失最小化,力求做到平等、自愿、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高校方面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实习、就业及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等;企业方面可以获得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研发支持及品牌形象的提升等。

3.3 教育性原则

校企合作中,适宜企业的生产需求是学校专业发展、培育人才的强有力支撑,因此,学校专业的设置方向应按照企业生产环境所需确定。不论在校外还是校内实训基地参加生产实践,都要坚持既能通过生产实践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掌握生产技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识,又能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岗位意识的教育性原则。在生产实践中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在选择实训基地时,除了看其硬件条件是否先进之外,还要考虑企业文化、环境、氛围、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

3.4 多样化原则

校企合作的形式内容多样化,包括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学校专业和企业部的合作、技术的合作、人力的合作、资本的合作、信息的合作,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校企合作中坚持多样化原则,充分挖掘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能够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更紧密,使校企合作朝有序化方面发展,实现校企合作的整体功能。

3.5 集约化原则

校企合作中务必要坚持集约化的原则,要突出合作重点,优化合作结构,注意合作层次及合作项目的先后顺序,另外,还要注意不能走过场,只看表面图形式,要注重质量,讲实在,采取务实的态度。

4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外已经拥有众多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本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分析校企合作的模式。

4.1 按照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所扮演角色的主次分类

4.1.1 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中学校处于主要地位,企业处于配合的次要地位。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主要由学校提出和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辅助完成部分(主要是生产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任务。这种培养模式往往造成学生理论与实际技能的比重失衡,学生常常是拥有几个技能操作证书,却不知如何处理工作。

4.1.2 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中企业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上处于主导地位,主要承担实际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学校则主要承担理论基础知识的教育任务。这种模式强调了眼前的就业,忽视了学生长远的就业发展,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培养。因此,无论是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还是以学校为主的的校企合作模式均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模式,所以产生了第三种模式。

4.1.3 学校企业互动式模式

这种合作模式的关键是找到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最终目标的共同点。高校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需求及可靠的技术保障,企业为高校办学提供条件和设施。这种模式下合作双方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这种合作模式为最理想的模式,能达到所谓的“互利共赢”的目的。

4.2 按照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分类

4.2.1 产学研模式

产学研培养模式走“利用专业优势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新路。这种模式发挥学校专业师资的优势,加强校企合作开展研发,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相关的科研难题,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4.2.2 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实现“对口培养”。这种培养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把学校培养与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获得生产实践机会,掌握生产技能,积累实践经验。在这种模式中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是校企合作最紧密的形式。

4.2.3 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也称“3+1”(或“2+1”)教学模式,即学生第一(二)年在学校完成教学方案规定的基础理论课程和掌握了基本的岗位技能后,第三(四)年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企业按照生产进度将学生分散到各个生产岗位,由企业技术人员和实习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和管理,进一步强化岗位技能,最终熟练掌握岗位技能,当顶岗实习结束考核后,学生本着“双向选择”的原则,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而走上工作岗位,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

4.2.4 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

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是学校与企业围绕双方合作的共同目标,在创造财富,利益共同分享的基础上将各自的部分财力、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统筹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的实体性合作创新组织形式。这种模式下双方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委员会,共同建设技术开发联合体及工程研究中心等。这种模式是校企合作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也是最有成效、最为成熟和最终希望建立的合作方式。

4.2.5 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学生在学校理论知识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实习交替进行,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其具体实施方法是:在整个培养期间,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每次时间不超过半年。在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一般可以采用三段式,即理论—实践—理论;也可采用四段式,即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多次循环,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5 校企合作的内容

结合淮海工学院化工学院这几年校企合作的经验并结合兄弟院校的实际情况,对研究的内容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即:技术的合作,人力资源的合作及资本的合作。

5.1 技术的合作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等院校处在科学技术的前沿,是先进科技的象征、创新的摇篮,高新技术人才和高新技术项目富有,但缺乏用武之地,而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科研技术成果开发研制新产品,推动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学校的科研技术也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学校和企业在技术领域的合作,能够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提高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对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5.2 人力资源的合作

人力资源是企业也是学校运行的主体。高校的毕业生是企业人力资源中的主力军,后备力量。学生在校期间既接受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通过了各种技能培训,具备了实践技能。学校的教师可以培训企业职工,学校的科技人才可以为企业做技术指导,搞新产品研发。企业的员工可以在学校接受继续教育培训,企业的专家可以作为学校实训教学的师资力量。学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也是互补互利的。

5.3 资本的合作

学校要发展,基础建设需要经费投入,科研需要经费投入,人才培养、教学设施实验设备也需要经费投入。同样,企业要发展,基础建设要投入,机器设备要投入,高新技术高新产品研发要投入。校企合作,优势互补,企业提供资金给学校搞科学研究,学校使用科研经费给企业搞产品开发,学校利用企业的机器设备作为学校的实训教学实验设备,企业利用学校实验室加工产品。校企合作,拓宽融资渠道,高效利用资金,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发展。

摘要: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是当今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利用校、企双方的优势,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从校企合作的内涵和目标出发概括了校企合作教育的意义,提出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并归纳出校企合作的组织管理模式、校企合作的内容。

关键词:校企合作,意义,基本原则,培养模式,合作内容

参考文献

[1] 安雪晶.关于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3):3~4.

[2] 周景立.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5(21):976~977.

[3] 郭利霞.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高职教育,2008,2:65~68.

[4] 庞旭东.加强校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J].青海教育,2009,1:38~39.

[5] 卢永周.校企合作实现了学生、学校、企业“三赢”[J].高职教育,2008,2:12~15.

[6] 张红升,王庆生.浅议校企合作的原则与途径[J].高等教育,2007,21:123~125.

[7] 董广斌,项海涛.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J].中国冶金教育,2009,1:29~32.

[8] 陈光,崔玲.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6:94~9 5.

[9] 于仕斌.加强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J].职业院校,2009,3:40~41.

[10] 王学军,王振明.产学研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经济研究导刊,2009,6:229~230.

[11] 罗能.校企合作的系统认识[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12(4):75~83.

[12] 王小娟,缪华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9,4:203~204.

[13] 杨雪兰.校企合作办学和工学结合人才的培养[J].中职教育,2006:14~16.

[14] 冯宇楠.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讨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09,2:69~70.

[15] 郭利霞.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J].高职教育,2008,2:65~6 8.

上一篇:微管微创人流术与药物流产术的临床效果比较下一篇:混凝土中钢筋无损检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