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三生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我国云南省开展了“三生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便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以及生存观,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加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联系,以便更好的推进“三生教育”进行简要的探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中的三生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家庭教育中的三生教育论文 篇1:

我国家庭教育的三个问题

家庭教育价值问题

教育是什么?我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实现人的价值,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人类社会活动的本质是以人为主体,创造价值,消费价值,最终实现人的价值的过程。人类社会的一切关系,归根结底都是价值关系。人每一天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思维活动,都在做价值判断和选择。人的一切行为、思想、情感和意志都以价值为源动力,追求价值最大化,最大限度和持续性提高每一个人和人类社会活动的价值总量。

教育是实现和发展人的价值的活动过程。教育形成人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灵魂价值,创造人类的物质财富、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教育具有“传知授业”的实用价值,使人增长生存的能力;还有“教真育爱”的根本价值,使人富有大爱之心和追求真理之志;更有“实现人的价值和幸福人生”的终极价值,使人建立生活信仰,追求人生幸福。

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的灵魂问题,就是价值问题。非常遗憾的是,人类教育特别是中国教育中的家庭教育,常常出现有价无值、魂不附体的问题,也就是教育价值危机问题,表现在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世俗化、庸俗化,并愈演愈烈;学校的官场化、学术的市场化(金钱化)、学习的情场化(情绪化)不断升温。教育价值危机主要是实用主义教育、工具主义教育、集权主义教育思想的盛行和蔓延。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总是在控制和取代孩子,把孩子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从小给孩子灌输崇拜金钱、崇拜权力、崇拜伪装的思想观念,使孩子失去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信念追求。

哲学家康德说过:“人是目的,人永远不能是手段,人的尊严、人的幸福、人的发展才是教育终极性的价值目标。”家庭教育要回归教育价值本真,坚持在价值主义思想指导下,对孩子进行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使孩子认知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存的能力,培养生活的信仰。通过生命教育,认知生命,热爱生命,敬畏生命;通过生存教育,认知生存,增长生存知识,提高生存能力;通过生活教育,认知生活,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明事理,晓哲理;通过生命、生存、生活教育,提升学生的情商价值、智商价值和能力價值,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

三生教育要注重三个有机结合:认知教育、体验教育和感悟教育有机结合;家史教育、家风教育和家行教育有机结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三生教育的合力。通过三生教育,使孩子的人生有价值,使孩子做有灵魂的人,使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让孩子去创造自己的学习,创造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爱情,创造自己的事业。使孩子成为富有独立人格、创造能力、大爱情怀、社会责任和幸福生活的一代新人。

广州市荔湾区历史上有20多所教会学校,演绎了不少构建教育价值、实现人的价值的故事。真光中学那夏理,二十几岁到荔湾岛上办真光女子学校,第一年招收6名女学生,其中3名是已婚妇女,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她在该校执教50年,终生未嫁,年迈回国。如果她的在天之灵得知,现在的真光学校已有5千多名学生,她一定会因她的

“尔乃世之光”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而感到自豪。那夏理的哥哥受她的感召,又在真光女子学校隔壁办了一所男子学校。这体现了什么?这体现了他们共同的人生价值,体现了人类的共生价值,体现了他们对人类教育的敬畏之心,体现了他们对孩子的大爱之情。

家庭教育智慧问题

所谓家教智慧,是指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运用正确的价值观,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正确教育方法和健康的行为培养孩子的能力。据有关专家分析,中国95%以上的父母不会教育孩子,这不能完全责怪他们,因为与我们的社会环境、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有很大关系,特别是我们的父母习惯于把孩子的教育完全托付于幼儿园和学校,而丢掉教育孩子的权力和责任。所以,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非理性、非智慧,甚至是很愚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用私爱去伤害孩子的心灵,把孩子作为私有财产永远保护在家庭私囊里,使孩子在父母的卵羽下生存;二是用分数去扼杀孩子的天性,使孩子失去好奇心、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是用说教去影响孩子的习惯,不是用父母的良好习惯为孩子树立行为规范,父母只说不做、做和说不一致,居高临下、颐指气使,使孩子失去对习惯的正确判断;四是用自己的辛劳代替孩子的能力提高,习惯于取代和代替孩子成长,而不是陪伴和帮助成长,使孩子成长不成人,成人不成才;五是用其他孩子之“长”补自己孩子之“短”,用别人的孩子打击自己的孩子,不断地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六是将功利视为孩子人生的真谛,鼓励孩子去追求权力、金钱和伪善,而不是追求真理、智慧和真情,把金钱获得作为幸福人生的目标。

家庭教育的智慧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是滋养爱心、培养志趣、养成习惯、独立自能、尊重选择的智慧。

其一,爱是人生成功和价值黄金律,要以爱心滋养爱心。要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深深地感受到父母的真爱,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施爱的榜样,让孩子能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要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

其二,家庭教育要引导孩子养趣厚智,培养孩子的兴趣、情趣和志趣。你的孩子不一定是天才,但一定是人才,因为人生来就有创造性,他能创造自己的学习,创造自己的生活,创造自己的事业。要发现孩子的天性,诱导孩子的好奇,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热爱知识,热爱生活;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高尚的情趣,善于将孩子的兴趣、情趣逐步转化为高远的志趣。

其三,习惯是人创造自己的巨大力量,它不经意地影响人的一生。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对习惯的经典注释:“种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行为;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为什么会成为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就得益于他“脱鞋”的良好卫生习惯。当时苏联选择50位通过各个方面考核的宇航员候选人到宇宙飞船上参观考察,登上飞船时,唯有加加林脱下了鞋子,这一举动,令组织考察的专家眼睛一亮,认定加加林是一个有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人,因此选中了他。要用良好的家风和父母的习惯影响孩子,要用家庭规约培养孩子的习惯,要通过榜样进行习惯的引导教育,对孩子的习惯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褒贬。

其四,培养孩子自我塑造的能力,提高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引导孩子自能、自立和自强,不要总想去取代、包办、控制孩子;应从关乎孩子学习、生活的小事中,帮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使孩子从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应鼓励和肯定孩子自能,对孩子的失误多包容,多谅解,多体贴;培养孩子自能的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能力就是飞行在怀疑之间的鸟,就像康德的鸽子,正因为有了阻力,才能够展翅飞翔。要注重孩子哪些方面能力的培养呢?主要是兴趣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情爱能力、合作能力、责任能力的培养。

其五,人的一生都是在“选择”中走过的。选择学习,选择工作,选择爱情,选择生活……父母要知道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个体,我们只能尊重、维护和发展他的独立性,尊重和引导孩子的选择。人的一生都是在选择中度过的,人的行动和结果都是由选择带来的。存在主义哲学代表萨特认为:“人有绝对自由选择的权利,人必须为自己的选

择负责。”孩子毫无理由地被赋予生命来到这个世界,说明是父母自由选择了孩子,孩子必须有选择自己行为的自由。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自由选择的能力,赋予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告知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使孩子从小有选择人生道路、人生行动和人生意义的自由,支持和引导孩子富有激情、理性、意志力和责任力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学习、事业和爱情。

父母的教育问题

中国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因为家庭教育必须肇始于对父母的教育。我非常赞成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所有的人在拿结婚证前必须学习家长教育学,否则不发结婚证。”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科学训练的父母,正如一个没有领到驾驶执照的司机,匆匆上路,必然会引发恶性生命安全事故。

重塑父母价值。人生最伟大的是做父母,因为父母不但使人类生生不息,还使人类文明延绵不断,没有哪一个伟大的人物不是父母的“杰作”,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为做父母而骄傲、自豪。我一生引以为豪的是做了女儿罗丹和儿子罗亭的父亲。这就是我对父母的价值判断。大家知道,家庭教育是以父母及家人为依托,用语言、行为进行的价值教育活动过程。父母的根本价值应该体现在家庭教育价值的实现——成功地培养了儿女。《科尔曼报告》指出:孩子90%以上的素质是由父母决定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孩子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中,无论父母事业上多么成功,也抵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无论父母有多大的成就,孩子的教育失敗,整个人生就失败了;无论国家多么发达,家庭教育失败,整个国家就会走向衰败。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家长的手中。但遗憾的是,我们众多的父母价值在不断流失:父母的角色意识不强,缺乏对孩子的真爱和责任,缺失培养孩子的能力和品质,缺少对人生的信仰追求和意志力的锻造;父母的生活方式和举止言行给孩子不断注入负价值,使孩子从小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和取向。对父母的教育必须从父母价值重建开始,父母应该具有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诚信、坚卓的价值观,并将这样的价值观转化为日常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熏陶影响孩子。

做有责任能力的父母。做父母要有责任感,要自觉承担培养孩子的责任,培养孩子不但是尽家庭和家长的责任,也是尽社会的责任。父母应该加强学习,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学习培养孩子的方法;注重行为修养,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引导、培养孩子。加强与幼儿园和学校的沟通及联系,引导孩子从自然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认真履行培养孩子的职责。

做有尊严的父母。父母不要只在乎在孩子面前的威严,要追求在社会上的尊严。父母应该既是孩子崇拜的第一个偶像,也是社会敬重的对象。父母应富有激情、理性、责任和意志力地进行有尊严的学习,做有尊严的工作,过有尊严的生活,成为孩子创造学习、创造生活、创造事业、创造爱情的榜样。对我这一生最有影响的就是我的父母,母亲的爱心和意志力,父亲的善良和勤奋,对我影响特别大。我在已故母亲的墓碑上,写的墓志铭是“母亲不识字,但她是我们一生珍爱和必读的书”,在为父亲预制的墓碑上,写的墓志铭是“平凡的父亲给我们的是终身受用的智慧和品格”。

总之,中国的家庭教育要注重教育价值的构建,教育智慧的生长和父母的教育。家长要有家政之能力,教子之智慧,社会之责任。让你的孩子能定义自己:让人需要的人,而不只是需要别人的人;让社会需要的人,而不只是需要社会的人。

家庭教育中的三生教育论文 篇2: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推进“三生教育”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此,我国云南省开展了“三生教育”的实践探索,以便使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以及生存观,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加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联系,以便更好的推进“三生教育”进行简要的探究。

【关键词】家庭教育 学校教学 社会教育 三生教育

【课题项目】课题名称:中学“三生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XJK015CZXX054。

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以及生存观,来加强学生认知和行为的一个过程,而要想更好的推进“三生教育”,就需要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合力。

一、“三生教育”的主要内涵

三生教育就是利用教育的力量,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以及生存观,也即是通过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三方的力量进行整合,来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激发学生的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的目标过程。生命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去正确的认识生命,让学生能够尊重生命,促使学生能够健康地去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而生活教育则是引导学生去了解生活中的一些基本常识,让学生能够切实掌握生活中的一些生活技能,使学生能够获得生活的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生存教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学习生存知识,让他们能够掌握一些必备的生存技能,进而提高他们的生存适应能力。

“三生教育”主要以下面几方面为核心来开展的教育[1]:(1)生命、(2)生存、(3)生活。是由以下几种教育所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1)生命教育、(2)生存教育、(3)生活教育。是一种较为全面的教育,是一种突出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由于受到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到传统教学手段的束缚,我国的教育体系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而“三生教育”正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体系的修补,使我国教育能够实现对人生命成长的关注,从而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与三生教育的联系

1.两者都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三生教育”一方面是教学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教学的形式。现如今,我国推行素质教育,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社会以及家庭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三生教育”的核心思想。人要想实现全面发展,那么就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那就是要珍爱生命,要学会如何生存,学会如何生活。无论是“三生教育”还是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都需要以此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培养。

2.两者都能够丰富当前的教育形式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所重视的是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的是对学生的知识考核,却没有重视让学生认识我们自身生命的特征与内涵,这就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死读书、读死书,为了考取高分而不惜一切,这就导致学生的发展不够全面,缺乏必要的锻炼,不利于他们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者甚至阻碍了学生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就有必要突破传统的这一教学模式,要开辟其他的教育形式。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我们的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都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参与的环境,而且,“三生教育”也应该成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所关注的重点,应该成为这三种教育的目标。

3.两者都能够焕发出教育新的活力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而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是极其重要的,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所度过的,其受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后期的发展[2]。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社会教育对孩子发展的重要影响。故此,学生受教育效果的好坏,需要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这三方共同配合,这三者要相互沟通,各司其职,形成一个强力的教育联合体,如此一来,就能够焕发出教育新的活力,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教育。

三、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对三生教育的主要作用

1.家庭教育对三生教育的主要作用

家庭是一个人最先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能够对一个人进行终身施教的地方。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并没有如同学校一样的专业教育系统,但是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塑造等都是学校教育所难以替代的。当一个人出生之后,家庭便是其第一生活环境,他们的身心健康與否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而三生教育要想更好的推进,那么就必须要从家庭教育着手,要加强与孩子家长的联系,让他们明白三生教育的主要内涵,了解其对学生的重要影响。

2.学校教育对三生教育的主要作用

与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相比,学校教育有着以下几方面的特点[3]:(1)目的性较强、(2)专业性较强、(3)系统性较强,是学生接受系统知识教育的主阵地。因此,要想进一步推动“三生教育”,学校就需要安排专门的教师去参与“三生教育”的相关培训。如此,方能够让广大教师切实了解“三生教育”的含义,了解开展“三生教育”的目的以及意义。

3.社会教育对三生教育的主要作用

社会教育包含许多方面,对学生的影响较为随机,社会教育的教育资源和方法非常灵活而且多样,所以一定要加以选择利用,促使其能够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要将社会各组织机构进行组织,为学生创造“三生教育”的具体情境,将社会中的一些正能量调动起来,向学生宣传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以及生活的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之中,使他们能够体验到不同的社会角色,增加他们的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应变能力,扩大他们的社会交往范围,从而促进他们素质的全面发展[4]。现如今,社会上许多负面的新闻误导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对社会的正确认知。例如,老人摔倒事件,就使得一些想做好事的人望而却步,那么学生在这种现象的引导之下,也渐渐丧失了原本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热心,使他们当初的崇高理想渐渐崩塌,这些都是社会一些负面事件所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故此,就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加强正能量的宣传,通过社会教育来引导社会公众,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价值观。

四、如何加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的合作来共同推动三生教育

学校是学生接受系统性知识学习的主要阵地,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环境。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这三方教育之中,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所以要想推动三生教育的发展,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将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及生命教育融入到课堂学习之中,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了解三生教育的含义[5]。此外,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之中了解三生教育,并掌握这三种教育。故此,就需要我国教育部门有计划的推行对教师“三生教育”的培训工作,将该教育也融入到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中,如此,才能够让广大教师提高认识,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主动的推动“三生教育”。另外,要让广大教师加强与家庭以及社会的联系,与家长进行沟通,让他们能够了解“三生教育”对学生的重要影响,让他们在平常的家庭教育中融入三生教育内容,使学生在生活中能够掌握生活教育的知识内容;社会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延续,因此教师要多与周边社区进行沟通,加强双方的联谊活动,让学生通过参加志愿者的活动,来让他们切实感悟珍爱生命的教育。此外,通过让学生去感受农民的辛勤劳作,让学生其实感悟到生存教育。如此一来,就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这三方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来推动三生教育的发展。使学生受到更加全面的教育,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结语

综上,要想进一步推动三生教育,就需要加强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这三方之间的联系,这三种教育各具特性,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将这三种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更好的推动三生教育,让学生深刻的了解并掌握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如此,就能够使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角下“三生教育”理论与实践[D].东北石油大学,2013.

[2]姜虹陆岭记者张淑会.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紧密结合形成推进素质教育整体合力[N].河北日报,2007-03-31002.

[3]李贵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推进生命、生存、生活教育[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7:9+15.

[4]张杰.随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5]谢宜轩.基于社区体育俱乐部构建社区、学校、家庭青少年体育网络[D].福建师范大学,2013.

作者:胡海军 赖雅丽

家庭教育中的三生教育论文 篇3:

“家长导师进课堂”的 思考与探索

家庭教育是根的教育,内容广泛,任务繁重,作用关键。要做好家庭教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致力于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孩子拥有终身幸福的能力,西关实验小学基于学校自身文化特色,从家庭教育活动开展的认识与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家长导师进课堂”的设想与探索,以期为促进家校共育活动健康发展提供思路和方法。

一、“家长导师进课堂”的提出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漫长的教育才能逐渐地成长、成熟。而担任家庭教育的家长,是孩子最早接触的老师。一直以来,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既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又缺少对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年龄特征的研究,仅仅凭着对孩子的爱,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孩子进行教育,经常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因此,我们需要对“家长导师进课堂”活动的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进行思考与探索。

二、“家长导师进课堂”的主要做法

1.专家示范引领,促进家长导师专业发展

“家长导师进课堂”项目是西关实验小学家庭教育整体提升方案中的一个板块。我们将与三生教育基金会合作,利用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的坚实团队,将国内权威的家庭教育资源与西关实验小学有效链接,解决学校专业能力不足的瓶颈。项目以西关实验小学为组织者,家长学校为主要运行机构,三生教育基金会为指导单位,以年级或班级或兴趣小组或社团为活动单元,以学生和家长为服务对象,以“和谐共生”为理念,以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喜闻乐见的亲子活动为载体,以“三生有幸、三生有爱、三生有福”文化为引领,采用科学管理抓质量,调动家长主观能动性,发扬主人翁精神,激发家庭创造力,充分挖掘闲置资源,推动家庭校级联动,带动广大家庭共同成长。

(1)让更多拥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成为培养学生不同素养的导师(即“导师制”)。

(2)让不同类型的家长导师分享自己的特长,为孩子幸福成长提供更多选项和生命滋养(即“选课制”)。

(3)计划按照“框架设计+模块组合”制定出课程菜单,让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及成长需求,选择不同家长导师的活动课(即“走班制”)。

2.完善全员育人教育网络,提高学校德育特色建设成效

(1)通过问卷调查、专业测评分析,找到家长和孩子的真实需要,挖掘家长群体中的能人、达人、奇人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家长义工。

(2)邀请三生教育基金会专家团队对家长义工进行培训和个性化辅导,共同营造家校共建共享、家校融通、学生启智的家校共育新模式。

(3)搭建多形式、多层次的家校交流合作网络,有效加强家校沟通、增进家校互信、密切家校协作,促进全校师生、家长和学校做家校融合的建设者、教育资源的贡献者、师道尊严的维护者,探索形成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的新型家校关系。从过去的家校共育,到如今的家校协同,再到未来的家校融合,汇聚构建家校“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力量。

3.建立科学多元的家长导师课程体系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的近期具体计划和可行的中长期规划。找到家长和孩子最真实的需要,量身定制幸福家庭个性化指导计划和家庭问题个性化解决方案,让我们的班主任和老师们最大限度地减轻工作壓力。推动家长导师进课堂,成立家长导师团,让他们走进学校、走进课堂,把学校的办学思路、育人理念延伸到每个家庭,畅通家校融合,丰富家庭教育内容,增强西关家长学堂吸引力、号召力,鼓励家长导师从家长中来、到家长中去。

三、“家长导师进课堂”成效初现

学校一直致力于开发家校共育课程,按照2017年《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精神,贯彻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的指导思想,形成学校育人特色。前期,我们已经对全校家长的家庭教育方式和需求进行了调查,从自愿报名的家长中遴选合适的家长导师,历经发动宣传—问卷调研—需求分析—甄选义工—课程设计—成立导师团—培育家长导师—家长导师进课堂的过程,并借鉴荔湾区家庭教育学院培育家庭教育讲师的方式,通过专家对家长导师进行系列培训,一起建构适合孩子个性发展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家庭教育课程的选课走班制。创新家庭教育学制,构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网络。经过严谨的课程设计—集体备课—课前准备—课后研讨—素材采集—沟通协调等系统且专业的流程,构建认识自我板块的“放飞梦想”主题、促进学业板块的“神奇的专注力”主题、适应社会板块的“我爱我家”主题、珍爱生命板块的“活出生命的色彩”主题、国际视野与西关情怀板块的“西关铜艺传承”主题等,并在课堂讲授的后续工作中指导家长导师对课程进行梳理、编辑,形成家庭教育课程讲义。让家长在教会孩子,获得幸福感、归属感的同时,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这其实也能够让家校合作共育的多方一起成长,实现共享、共生、共赢的目标。以上的家长导师课例,就是学校家长导师课程的初步展现。

如三年级家长导师戚爸爸的“美丽时光”主题课程设立了三大教学目标,即态度——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知识——培养孩子了解手工之美,创造美、感受美、传播美,弘扬慈心专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大国工匠精神;技能——通过变废为宝的实践体验,播撒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种子,帮助孩子立大志、立远志。通过这节课让孩子知道党和国家正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正处于伟大祖国繁荣发展的新时代。同时让家长导师明白,家长不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父母,更是一种社会职业,应该为孩子做好表率。

这样的社会实践课程已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家长的第二讲台,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成为一个课程的资源,他们是最美丽的教育风景。如李妈妈“放飞梦想”主题家庭教育课,是从家长的角度探讨如何与孩子一起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让家长引导孩子树立美好的梦想,用健康向上的心态去实现创新进取的人生目标,有效地培养了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孩子们通过放飞自己的梦想,逐步深入了解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勤奋努力,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课程育人的实践落地。

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家长导师是重要而难得的教育资源。学校以家长导师为纽带开展家校共育工作,让学校延伸到家庭,让家庭连接着学校,在家校的双向连接之中,自然而然地促使教育效果最大化,达成新教育的共赏。

“家长导师进课堂”的整合,实现了家庭、学校、社区资源的共享互补,为学生成长提供了更加宽广的空间与更大的可能。但我们也明白,家庭教育任重道远、来日方长。乘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的东风,我们要从报告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获得更多的力量,扎根家庭,依靠家长,让学校真正成为孩子和家长的精神家园,这才是我们新教育人的使命,才是家校合作共育的方向。

我们相信,在制度建设、平台搭建、渠道畅通、资源共享之上的西关实验小学的家校共育方式,一定能使学校教育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四、结束语

教育应有全方位、综合整体的考虑和设计。学校与家庭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就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给孩子造成伤害。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只有学校和家庭、教师和家长协调一致,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避免教育的真空,使孩子在学校、在家庭都能得到良好的培育。

作者:吴仲文

上一篇:高职会计专业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校企合作发展成人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