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歌与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20

优秀的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她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无论是传统的古诗还是现代诗歌、儿童诗歌等,都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真、善、美”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德育的丰厚资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儿童诗歌与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儿童诗歌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1:

走进童心

摘要: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有相同的服务对象——学生和儿童,相似的功能——语言学习和人文教育。因此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符合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和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具有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才能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

关键词:儿童;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

一、儿童文学教育能够促进儿童语言文字发展和心理成长

根据教育部《课程标准》对“语文”提出的界定:“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教学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的统一,这就对教师正确处理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标准和要求。

儿童文学是指根据儿童的成长和心理需要,专为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儿童对文学的需要是一种天性,儿童文学是发自儿童性灵的文学。儿童文学伴随着孩子长大,从听父母讲故事开始,儿童会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主动接近不同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通过儿童文学教学,教师可以贴近孩子,走向儿童的心灵世界。

从儿童文学的构成来看,既有进入语文课本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有相关的课外读物。总体看,儿童文学包括童话、寓言、成语故事、神话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外各民族民间故事等,诗歌、散文、长篇文学名著、当代文学作品、科普科幻读物等。

1.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从语言和文字表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之间,存在目标、原则、理念、方法的全面契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比例的儿童文学作品,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品德、社会道德的教育和人文素质的内容,这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汲取儿童文学丰盈的教育养分,培养良好的语感,掌握基本的文字和语法,不断形成成熟的语言能力,为一生的语言文字发展打下根基。

2.儿童文学符合小学语文学习心理

儿童文学是能为儿童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儿童阅读儿童文学,有助于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儿童文学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适应他们的智力兴趣爱好,儿童的语言发展、情感、想象、自我意识等。儿童文学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也是目标,科学处理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能够让我们进一步增加对儿童心理、情感的了解和尊重。

二、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儿童文学教育

1.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素养对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意味着:她拥有了一条走进儿童心灵的小径。她会带领学生快乐地走进《电车学校》,在闪烁着人性永恒的美的世界里和《窗边的小豆豆》一同成长,她会让孩子们走进《巨人的花园》和那个孤独的巨人握手,去感悟友爱,善良,助人为乐……一个具有儿童文学素养的老师,朗诵教材的眼光也必有独到之处,能从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特点出发,顺着作品的“肌理”去读。对于选入教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浓缩版或者节选版,因为具有背景知识和前提,哪怕是剩下几缕枯干的枝,教师也有办法让它长成枝叶婆娑、摇曳多姿的大树。而没有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解读时容易瞎子摸象,犯以偏概全的毛病,甚至曲解作品的原意。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应该热爱和熟悉儿童文学,,具备带领孩子阅读、欣赏儿童文学的能力和素养,在大量的儿童文学阅读和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儿童文学的鉴赏力、判断力,提高自己對儿童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2.教师应该具备儿童文学的教学策略

(1)保持作品的新鲜感与完整性,培养学生的欣赏乐趣。

教师在儿童文学阅读的教学过程中,不要嵌入过多的问题,不要穿插过多的训练,而是在学生充分感受、把握了文学作品的全局之后,再展开和延伸教学内容或许更合适。因为读文章不像看画,不可以即时将作品的全局一览无余。儿童熟悉文章的内容,进入文章的情感、意蕴层面必须反复读,必须要有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的深度恰恰是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所在。比如《丑小鸭》课文的教学,可以在一开始呈现那只美丽的白天鹅,欣赏完后,提出:“又小又丑的丑小鸭,变成一只美丽的天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丑小鸭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呢?”由此问题出发,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丑小鸭变天鹅的艰辛,一条主线,清晰明朗。所以,教师不用刻意地设计“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环环相扣、起承转合、一唱三叹”的过度推敲的课堂结构。一堂精致的儿童文学课堂,问题转换、环节切换越频繁,导语牵引越多,学生的智慧与精力消耗就越大,学生自主阅读、感受、思考的时间就越少。所以,与那些侧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文章的教学相比,我们建议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不要节省时间,而是要浪费时间”。

(2)注重挖掘文本独特性,让作品欣赏有创意。

面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文本时,教师的话题讨论,不要老是问这样的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分层呢?哪里是你最感动的句子?而是要多方位、多角度进入文本的问题。比如说《雪孩子》一课,是一篇蕴涵思想性、知识性的优秀童话,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解读,这篇课文可以有另一番趣味。比如这篇童话除了小白兔一家是明显的拟人外,对本不能动弹的“雪孩子”也赋予了“动”的能力。雪孩子在篇末化成了白云,孩子会为“雪孩子”的舍己为人所感动,为明年还能看到雪孩子而高兴。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讨论时,应更多样化,更贴进孩子一点。如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童话的幻想上下工夫,逆向提问让学生思考:“课文中的雪孩子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呢?”也可以让学生回答:“你觉得课文有哪些奇妙之处?”或者“雪孩子都有哪些特点?”让学生从“雪孩子”的身体、行动、心理等方面作略带拓展的思考。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课文中删掉了原来童话中的大量细节,如小白兔和雪孩子一起玩的细节,雪孩子变成云飞到空中的细节,教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先补充这两个细节,再把原文读给学生听。这也是增加童话教学趣味性的一种方式。

3.教师应该注重挖掘教材,让课堂教学举一反三

(1)依据同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通常每一单元的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其开发空间非常广阔。因此,教师在实施群文阅读时,不妨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多元开发。首先以教材的单元主题为基准,在整合教材的同时对教材进行补充,使得学生对该单元的话题产生多角度、全方位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在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全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不仅要结合同一单元的《记金华的双龙洞》、《七月的天山》这几篇课文对祖国美景进行赞扬,同时还要围绕祖国美景这一主题进行素材开发,补充《黄山记》、《壶口瀑布》、《石林》这三篇文章,学生对其进行赏析,体会祖国河山壮丽、风景秀丽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自然风景的保护观念和意识。

(2)依据同一作者,进行素材开发

名家的各篇名作常常分散于不同阶段语文教材中,学生对作者的了解通常零散而片面,不能形成一个整体而完整的映像,导致知识体系的建立也存在缺陷。依据同一作者开发素材,将其代表作品进行整合,通过对同一作者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方便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写作风格,使名家的精神光辉照耀学生成长之路。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诗歌《静夜思》时,补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望庐山瀑布》和《赠汪伦》这几首诗进行群文阅读,对比《春夜洛城闻笛》和《静夜思》都是抒发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差异;体会《望庐山瀑布》中作者磅礴大气的语言风格,感受《赠汪伦》中作者抒发亲友离别之情和思念之情的异同。

(3)依据同一体裁,进行素材开发

有学者曾说:“美育者,与智育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可见美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统一体裁的文章之间既具备相同点,又各有千秋,将统一体裁的素材进行开发,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拓展其阅读量,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观。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同体裁”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美的感受、理解和鉴赏能力,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审美素养。例如,在学习《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时,补充同类型文章《卢沟桥》,使学生在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同类型文章的写作策略,帮助学生积累写作材料。

4.教师要用好语文教材和课外读物,开发儿童文学资源。

教师还可以大胆把教材外的儿童文学作品引入课堂。比如在教学《妈妈的帐单》时,当彼得因为帮妈妈做了事后向妈妈索要报酬,而这时妈妈出示的这份帐单却让彼得看到了母爱的无私与无价。为了让学生能更深切地体会母爱的无声与伟大,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引入绘本《爱心树》,将母亲化为一棵树,通过小男孩对树的无止尽的索求和树对小男孩无私的奉献,形成强烈地对比,也给孩子强有力的感情冲击。当欣赏完绘本后,许多孩子流下了眼泪。相信不用教师多说,“母爱”两个字已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心中,这种直观的体会远比教师在原地无休止地进行教材讲析效果来的好。所以说,教材教学多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方式方面的指导,教材学习主要在于習得方法,感悟规律。建议去掉繁琐的课文分析,去掉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因此,在精讲教材时,抽出时间补充一些相关的课外儿童文学,可以丰富学生对作品的把握,体悟作品的各种形象,获得精神的力量。

5.教师要尊重儿童的独特理解,引导学生的语言生长。

学生语言能力的成长依赖于学生情感的体验。不少课堂上,教师往往满足于展示个人对文本的理解,然后生拉硬拽地让学生达到教师理解的深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真正成功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经历酣畅的情感体验和成长的同时,获得语言发展。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喜闻乐见,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往往有比较活跃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善于体察并尊重和引导。因为学生情感的共鸣点一般就是语言的生长点,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外”。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内涵非常丰富,以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去年的树》为例,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完整、多面地理解文章主旨:环保、守信、友谊、跨越生死的爱恋……在教学时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说来听听”,尊重孩子富有童心童趣,视角独特的见解,自由讨论后老师可以强调某一种价值判断,但应避免主题先行。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是一对亲密的伙伴,其实他们的相遇是一种必然,它们携手的意义其实比我们现在已经看到的要多得多。用儿童文学的视野来考察小学语文教学,将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很多新鲜的空气,有助于我们解决一些以前一直没有处理好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中真正发现“儿童”,真正认识“文学”教育的意义,处理好文学教育和语言教学的关系,其实都要从认识它们的关系开始,这一点,我们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

参考文献:

[1]王晓玉主编.儿童文学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2页,第26页.

[2]张爱梅.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 科教文汇 2008.08 (上旬刊):101.

[3]徐冬梅 儿童文学和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06年第9期15-16.

[4]王林 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儿童文学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

[5]李开忠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4(02)

作者:申韩滨

儿童诗歌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2:

诗书校园 启美启真

优秀的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她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无论是传统的古诗还是现代诗歌、儿童诗歌等,都是人文教育的极好教材,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真、善、美”的重要载体,是进行德育的丰厚资源。多年来,耀华小学在充分挖掘诗歌内涵、利用诗歌资源,进行诗意教育,培养未成年人的人文精神,以诗启美、启真,使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情操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一、诗香环境,滋润孩子心田

校园环境就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学生在这个特设的文化场中耳濡目染,必定能涵养性情,陶冶情操。为此,学校把校园环境的建设作为诗歌教育的基础工程,努力营造诗香环境。

学校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首先精心设计了“种诗园”系列文化景观,营造“诗意校园”。“种诗园”由“诗河”“诗花”“诗林”“诗雨”“诗田”几个景点组成。“诗河”雕塑,是由长达13米的两组浪花的雕塑组成诗河,上面镌刻儿童诗名句,从金波到泰戈尔,每一段优美的句子都像诗歌的浪花向你层层袭来,让你领略诗歌凝炼、真挚之美;“诗花”雕塑,六朵色彩斑斓的花朵雕塑,花心镶嵌着本校培养出来的在近年参加儿童诗歌大赛中获得好成绩的“小诗人”,他们就像这朵朵小花,不断地成长;“诗林”经典古诗展示壁,面向传统,让中华经典诗句涵泳师生的诗情;“诗语”学校诗社交流区,学校成立了儿童诗歌创作社,定期开展创作交流活动,让诗歌在校园中弥散阵阵清香;“诗田”诗歌创作室,在孩子纯真的心田种下真挚的诗歌,以诗启真,以诗启善,提高孩子的审美,培养创造性和想象力。

其次,学校巧立新意设计绿化环境和人文景观,让学生走到每一个角落都可以闻到诗香。“咏鹅池”与“惜时亭”,诗歌与绿化配合默契,富有诗情画意;桃李园种植桃花和李树,象征师生情意浓浓、桃李满天下;“玉德之路”镌刻孔子“君子比德于玉”之说,让师生每天在阅读经典的同时自省吾身。

再次,学校在每个楼层都设置了诗歌墙报,展示大诗人和学校小诗人的作品,而学校上学放学的铃声就是优美的《读唐诗》《相思》等古诗词改编的歌曲,让孩子们每天踩着诗歌的旋律进入校园,踏着诗歌的节拍回家。诗意的环境对孩子的熏陶有如闲花落地,悄无声息间成就了一地缤纷。

二、专家导航,提高教师诗教素养

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诗歌教育便无从谈起。因此,学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通过邀请专家到校讲座和课例辅导,对老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使老师的诗教理论、诗教素养和诗教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例如:魏春峰老师的《儿童诗歌与诗性语文》专题讲座,让老师们体会到诗歌教育其实就在身边;熊国华教授的《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鉴赏》报告会,帮助老师学会如何鉴赏诗歌;马飚教授的《古诗词吟诵的历史与方法》,为老师们系统梳理和介绍古诗词吟诵的历史和方法;著名诗人杨克的《细说诗歌创作问题》,为老师们详细地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原则和方法;雪野老师亲自为学生上课,指导学生如何把想象变为儿童诗歌,为老师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此外,著名作家洪三泰、李自国,原广东省文联主席王俊康,诗人马莉、黄礼孩、郑小琼、张怀存等都曾来校作指导,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诗教素养。

三、诗教课堂,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诗是美的化身,优秀的诗词具有语言美、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学诗吟诗,能体验美的享受,引发对美的追求,培育美的情操。

为了寻找诗意教育与课堂教学的切合点,我们把诗教活动根植于语文教学实践。学校语文科开展了“诗文同题互动研究”,探究儿童诗教学的方法和途径。老师们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诗教”,每班每周都在学校诗歌室上一节诗歌课,教师们结合诗歌校本教材,渗透诗歌教学,通过提供丰富的诗歌阅读材料,让学生更深刻地感悟、理解教学文本,并进行模仿创作。

除了扎实地上好每节诗歌课,老师们还通过课例研讨,在不断地磨课、评课中寻找诗歌与语文教学的最佳切合点,不断总结出在语文课堂中拓展诗歌阅读,指导学生创作诗歌的有效策略。多年来,学校老师多次在全市、全区的研讨课教学中,巧妙融入诗歌,成为市诗歌教学研讨的示范。此外,学校还经常选派老师走出校门,参加各地诗歌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开阔视野,提高诗教素养。

四、诵诗活动,深化诗教实践

诗歌之美在于内涵的丰厚、语言的凝练,诗歌一定要反复地诵读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其意境。学校规定每班利用周三午读及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进行诗歌吟诵和朗读。一年级诵读《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读本,中高年诵读《增广贤文》。老师让学生品名句,诵经典,赏儿童诗,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尽可能地让学生乐于读诗。此外,学校还成立诗诵队,从低年级选好苗子进行培养,同时每年结合传统节日举行大型演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诗歌素养。例如:2007年举行广州市“爱国魂”大型诵诗会,全市有40多所学校的200位教师和学生中的诗歌爱好者参加演读,从屈原的《桔颂》到《奥林匹克》,不同的诗歌展现了不同的文学意境。2008—2012年每年元旦那天,都举行儿童诗歌大赛的颁奖嘉年华活动,孩子家长教师逾千人在耀华小学欢聚一堂,以诗歌嘉年华的形式,凭诗寄意,用这种独特的方式迎接新年,放飞梦想,讴歌童年。学校“华玉诗社”的朗诵队也曾多次获邀参加大型表演及电视节目录制。

五、诗歌创作大赛,小诗人成长的摇篮

为培养更多的小诗人,学校创建了少儿诗社——华玉诗社。在全校学生中挑选出喜爱诗歌的好苗子,通过与大诗人对话、外出采风、指导创作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小诗人,还征集孩子们的优秀诗歌,编印诗刊《华玉诗语》,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

学校诗歌教育因为起步较早、成效较显著而获得了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冠名权,学校众多参赛选手在每年10-11月份组织开展的“耀华杯”荔湾区儿童诗歌创作大赛中获得一等奖,直接进入了“诗润南国”广州市小学师生诗歌创作大赛的决赛。

多年来,“华玉诗社”成员踊跃参加“耀华杯”儿童诗歌创作大赛、“诗润南国”广州市儿童诗歌创作大赛、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活动,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累计有近百位学生获奖。

“华玉诗社”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爱诗、诵诗、作诗的兴趣,不仅在学校里营造了浓厚的诗风氛围,而且“诗教”活动还走向社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2010年,“首届广东小学生诗歌节”现场创作大赛在耀华小学举行,学校成为广东省诗歌联盟学校的领头羊;2011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广东省“诗歌教育示范学校”;2012年7月,承办第五届中国童诗年会,同年10月,学校通过广东省德育示范学校评估。

学校把诗教实践活动升华为诗美教育,传承了中华诗风,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诗歌的种子,让德育焕发诗意魅力,为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子。

作者:杨国平 蔡芷萦 黄燕

儿童诗歌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及创作趋势研究

【摘要】儿童文学作为众多文学类型的一种,近几年的发展多处于彷徨与迷茫之中,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发展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电视、网络等新传媒手段带来的冲击及自身定位的模糊。市场主导优势不复存在,使得儿童文学一次次地面临市场滑坡的红色警告。儿童文学的未来发展出路在哪里是值得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儿童文学的创作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在论述其既定美学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就其创新趋势进行研究,以理论研究为指导,带来儿童文学发展格局的新开拓。

【关键词】儿童文学;美学特征;创作;趋势;研究

儿童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担任着儿童成长导师的责任,并在文学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但随着新媒介的诞生及创新应用,儿童文学发展也逐渐进入瓶颈,产生一系列发展困惑。而随着社会对儿童文学发展的持续关注与加大性的投入,儿童文学也在积极探索自身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模式,力图走出自身发展的低谷期[1],摆脱发展的现实困境,努力建构开放、多元、生态化的新格局。而要想实现儿童文学的地位“复兴”,其美学特征及创作趋势的研究分析必不可少。

一、儿童文学的界定

主要的读者群是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在创作与出版上力求契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契合阅读需求和审美意识,也让其在文学的阅读中健康发展。考虑到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思维差异,儿童文学又不断细分,具体有幼儿、童年及青少年等不同阶段的文学划分,既有共性,也有个性特征。追本溯源,儿童文学的真正发展是五四运动时期,鲁迅、陈独秀等人积极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冰心、叶圣陶等人为进行儿童文学创作[2],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其中叶圣陶的《稻草人》被誉为中国儿童文学成熟化的标志,而冰心的《小橘灯》《寄小读者》等也是儿童文学的杰出代表,这些都为后续的创作提供了方向指引,奠定了创作的旋律基础和美学基础。

二、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大量的儿童文学创作研究后,学者们一致认为,儿童文学具有纯真、善良、童趣等基本美学特征,但又不局限于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文学也具有其他的美学特征,要想真正把握美学特征,必须置身于发展的时代背景,结合发展轨迹进行综合性地分析。其美学特征,多体现在创作的初衷上,儿童天真无邪、内心善良,且充满童趣,因此儿童文学创作也追求“真善美”的体现,力求制造快乐。儿童文学创作必须与成人化写作相区别,尽量规避“阴暗成分”,以免给儿童心灵带来创伤,或对其成长发展造成负面影响[3]。因此在儿童文学创作中,追求的基本美学特征则是快乐与单纯。以纯真的思维,将快乐带给儿童,陶冶儿童情操,让他们快乐地度过童年。

在世界文学发展早期,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界限并不明显,早在农业文明时期,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存在大量不适于儿童阅读的内容,也没有成人与儿童的真正文学界限。到20世纪以后,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与重视。儿童文学的创作与研究之所以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热议[4],儿童文学之所以出现并逐渐走向成熟主要是人们需要寻找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更容易被儿童所接受的渠道或载体,与儿童进行深层次地沟通交流,实现对下一代的道德教育和知识传输。无论儿童文学如何发展,基本美学特征不变,依然是“以善为美,制造快乐”,儿童文学不仅关注儿童的教育引导问题,也成为成人对下一代“真善美”品德培养希冀的表达。

三、儿童文学创作中的痛点

(一)儿童文学出版与创作不匹配

来自出版行业的数据显示,自2015年起儿童图书出版量提升明显,基本保持在5.3到7.8万种之间。而从市场规模情况看,更是连续10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平稳增长。从市场份额看,儿童图书零售渠道销售码洋占比逐渐超过社科,问鼎图书零售市场的“霸主”,儿童出版呈明显升温的趋势。但在“可观的数字”背后,儿童文学原创比例较低,多为国外版图书的引进,主要集中于童话、儿童小说、绘本等。本身儿童文学原创力量较弱,且国外儿童文学的引进对原创儿童文学创作空间造成挤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原创儿童文学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二)文学市场化、娱乐化倾向严重

2017年开卷公布的实体店、网店少儿畅销书TOP100榜单,均以“系列图书”为主。而系列图书的畅销也逐渐反映了儿童文学创作中出现的市场化、娱乐化的一体化倾向[5],儿童文学商业化色彩更为浓厚。甚至部分创作者为迎合儿童的流行趣味,推出了一系列的网络游戏故事书,或者儿童文学作家试水搞笑故事、网络游戏故事的创作,儿童文学创作品质下降。且社会上开展的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背后的营销主体是出版社,因此营销宣导带有一定的商业属性,利益成分的掺杂使得推广“目的不纯”,而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人文教育的阅读推广缺位严重,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会导致儿童图书过度娱乐化。

(三)儿童文学创作文体不平衡

儿童文学理应类型多元,体裁多样,不过分聚焦于童话、小说、生活故事,散文、诗歌、自传文本、科幻故事等也应是儿童文学大力发展的主体。部分儿童文学创作者基于儿童偏好读故事的阅读倾向进行市场化写作,推出校园幽默生活故事,以吸引儿童读者。而专心创作适合亲子阅读的幼儿文学作家为数不多,市面上出版的儿童诗集、儿童散文集非常少。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图书中真正适合低年级孩子的读物相对欠缺,多为唐诗、宋词拼音版,或者《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书籍,无法真正满足兒童的阅读需要。

四、儿童文学的创作趋势研究

(一)坚持儿童立场,保持美学特征

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要坚定儿童立场,充分地认识与了解儿童,将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特别是与成人文学区分开来。坚持儿童的创作立场就是基于儿童视角去创作、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分析问题,使得行为思路、逻辑体系等与儿童相契合[6],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实际。真正的儿童文学必然是建立在充分认识儿童基础之上,对童心充满敬畏,保持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使得真正服务于儿童成长与发展。以《皇帝的新装》为例,作为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名作,不仅揭露了统治阶级的愚昧、荒诞,更让小孩子天真无邪的发言揭开了真相,礼赞童心,让这篇儿童文学作品具有“真善美”的基本美学特征,童心是纯洁的,儿童是纯真的。明确了儿童文学的写作立场,端正了儿童文学的写作态度,展示了儿童文学美好的寄寓和“真善美”的思想特征,因此取得了创作上的成功。

(二)减少商业化色彩,多一些爱的关怀

在创作中要减少商业化的色彩,这也是当前儿童文学创作改革的努力方向。儿童文学追求市场无可厚非,但也应关注儿童文学基本的价值关怀,借助文学传递爱与希望,给予儿童生活化的指导。儿童文学不能搞“段子文化”或者追求“快餐效应”,必须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容易被儿童接受所消化,更重要的是引发儿童正向的情感共鸣。以日本儿童小说经典《窗边的小豆豆》为例,其以“小豆豆”的视角创作,写儿童想要的生活,很容易引发儿童读者的情感共鸣,因此是经典的儿童文学畅销读本。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应跳出简单地描绘儿童校园生活、家庭故事的局限,借助文学的笔为儿童建构充满希望与理想的世界。

(三)善于創新尝试,科技让儿童文学更出彩

鉴于当前儿童文学文体不平衡的问题,必须加强引导,尽可能地让儿童文学载体更丰富。此外儿童文学的创作中也应大胆尝试,特别是基于融媒体的时代背景,发挥网络、电视等媒介的优势,实现儿童文学的多元展示,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实现儿童文学故事场景的立体、生动再现,可以将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动漫方向的转化,这并不意味着其完全是经济利益驱动下对儿童文学的破坏,辩证地看待儿童文学在新时期利用科技以更鲜活的形象深入到儿童读者群体中未为不可。文字传播的速度明显弱于电子媒介传播的速度,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上关注科技成果,学会利用网络媒介,使得儿童文学内容优势与媒介优势相得益彰,才能取得儿童文学创作的成功,而对科技的关注、媒介的关注等则是新时期儿童文学创作的一大趋势。以《宝葫芦的秘密》这部儿童文学为例,之所以备受赞誉,广为人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宝葫芦的秘密》的动画问世,借助动画让经典优质的儿童文学走入儿童群体中,既扩大了儿童文学的知名度,也催生了优秀的动画作品,更实现了民族特色优秀文化的传承。

五、结语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的精神给养,理应得到全面地发展支持,而发展不是量的积累,而是质的提升。儿童文学的创作中应把握基本的美学特征,正视儿童文学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原创占比低、商业化色彩重、文体不平衡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此引导儿童文学新时期的创新发展,使得儿童文学的创作发展趋向更明朗,创作更富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生珍,雷纳德·马库斯.儿童文学的发展与挑战:

雷纳德·马库斯访谈录(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20,42(05):1-15.

[2]布力布力·艾克热木.媒介融合视角下儿童文学阅读发展策略研究[J].新阅读,2020,(09):60-61.

[3]胡丽娜.中国儿童文学史编撰的历史与问题[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5(04):35-44.

[4]刘晓丽.论儿童文学对民间文学的继承与发展[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2):32-35.

[5]王泳波.打造少儿出版新生态 推动高质量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0-01-09(T11).

[6]张建亮,王玉军.儿童文学反哺动画视角下动漫产业发展的对策[J].电影文学,2019,(18):116-119.

作者简介:施静,女,汉族,江苏海门人,教育硕士,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育。

作者:施静

上一篇:风险评估的内部控制论文下一篇:地理知识与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