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现今高中历史教学普遍遭遇尴尬。要适应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开辟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天地,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1: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

摘 要:伴随素质教育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细致的要求,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日益突出。爱国主义培养作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关键因素,教师要借助爱国主义教育来实现教学的发展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历史教师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挥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为其未来发展做好充分保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结合;研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24.026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伴随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素质教育赋予了高中历史教学更为深刻的内涵。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并将此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目标。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侧重教学方式的革新并关注学生的整体能力发展,这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将其与高中历史教学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同时也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构建一个可以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教学平台。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能确立学生的正确认知,使其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统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在发展中沉淀而成的精粹,其中包含爱国主义思想及异常丰富的民族特色内容。高中历史教师若能将这些内容与历史课程教学相结合,通过优秀民族文化的讲解,就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使学生对爱国主义的内涵有更深刻的认知,有利于学生将爱国主义内化于心,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规划教学流程时,首先要做的是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借助多元教学方法来改善历史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强化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记录下来的是无数波折。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在各领域不断实现科技突破,嫦五揽月带壤归、蛟龙潜海造辉煌,这些无不体现出我国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如果教师能将这些内容融入教学,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可以在教师引导下回顾屈辱的历史,认识到当今幸福来之不易,我国光辉灿烂的悠久文明以及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是民族生命力顽强、百折不挠的重要表现,进而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民族认知。

(三)培养学生的民主见解能力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领导下,培养学生养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成为高中阶段历史教学中的重点。教材和教师教学拓展环节中的一些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理念与思想,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材料的能力,充分保障接下来的历史文本分析教学以及未来的学习生活,所以高中阶段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尤其重要。在这个阶段,学生心理认知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教师给予思想及认知方面的引导,使学生能对科学发展有正确的理解與认知,可以培养其民主意识,强化其心理承受能力,使其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才。值得注意的是,正确的民主见解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引导学生朝正确方向发展。

二、高中历史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

(一)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与内容

新时期、新背景、新的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为细致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开工作,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渗透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与思想认知。高中历史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社会性学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道德理念等重要价值观念,历史课堂作为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阵地,教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于整个教学流程,依托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多样化,帮助学生养成最为基础也最为重要的爱国情怀,并将这些内容内化为自身发展的推动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培养其关键的价值理念。

(二)多元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

爱国情怀教育是以知识与能力,教学过程与教学方式,情感态度与教学理念为教学革新目标,学生整体能力发展为基本导向,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教学思想,在传统教学基础上进行提炼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素养。围绕新时期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又可将其转化为学生能力发展的必要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教学的深入性与交互性,还可以推动教学发展。与传统教学理念不同的是,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以往的教学目标上延伸,是课程与素质教育的有效整合,教师以历史知识为载体,围绕核心内容进行丰富,进一步落实“人本”理念,充分体现历史的育人作用。因此,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要紧紧跟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侧重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能力,借助历史知识教学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与知识理解运用能力的发展。

(三)历史知识的载体

结合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仅侧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未重视提升和发展学生的历史素养及整体能力,对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流于形式,并未将其视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目的。高中历史爱国情怀的渗透以学生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发挥。除此之外,历史知识也是传递信息、教授技能以及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支撑,教师需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将“知识积累”转化为“整体能力发展”,以历史知识为载体,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通过合理引导进一步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为高中历史教学注入活力。

(四)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

高中历史教学进入新时期以来,人文素养教育成为当前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多数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革新,借助多元教学方式、全新教育理念以及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制订明确的指导流程。爱国情怀教育的成果不仅是学生未来学习以及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并实践于行动的关键内容。使学生在步入社会后,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更深入的层次去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并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社会发展,在实现自身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可以发挥自身的力量来推动社会发展。

(五)现代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较于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目标更为深刻。主要体现在侧重学生的整体能力提升与推动教学发展,结合不同的教育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地位,实现学生的多元发展,教学方向更为明确。

三、二者结合策略

(一)教师关注学生学习体验

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爱国主义教育,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体验。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渗透爱国主义理念时,并未重视学生的实际学习体验,仅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没有将知识内涵内化于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发展,导致学生的能力提升没有保障。为改善这一问题,历史教师要转“知识讲解”为“教学引导”,通过引导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例如,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限制,部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仅重视知识的讲解,没有侧重教学方式的革新,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差,对爱国主义相关内容并不重视,教学效果始终得不到提升。为此,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重视教學方法与模式的革新,在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相关内容认知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理念,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二)深入教材内容,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高中历史教材中有大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是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深入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规划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古代手工业进步”一节时,先对章节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教学流程。此节主要讲解我国古代手工业方面的成就,以此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教师可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我国古代手工业的成就,让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成果,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树立正确的民族认同感。

(三)注重实际,合理定位

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能力提升,结合新的思想指导,合理确定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可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个环节。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了解本节内容,引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理念,使学生意识到当今生活来之不易及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其次,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了解近年来我国的科技发展成就,使学生充分理解相关内容,体会到社会主义优越性,提升其民族自豪感。使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还能进一步提升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高中历史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围绕新时期教学思想与学生的能力发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教学中存在的短板,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未来发展,结合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寻找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因素,并合理定位教学目标,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亚斌.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

[2]孙丽华.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及意义[J].当代家庭教育,2020(32).

[3]李其斌.高中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探索[J].生活教育,2020(10).

[责任编辑 张宏丽]

作者:王武元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2: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初探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现今高中历史教学普遍遭遇尴尬。要适应历史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就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创新,开辟高中历史教学的新天地,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 教学方法

历史教育并非纯粹的知识与能力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国现行的高中历史学科课改的核心目标界定为: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目前历史学科被边缘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照本宣科、“满堂灌”的现象屡见不鲜,使本来应该鲜活生动的历史变得沉闷呆板,学生也对其没有兴趣,历史老师如何贯彻执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标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历史学科遭遇窘况的原因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历史学科的重视不足。

在长期应试教育的阴霾下,不少学校、家长乃至学生把历史学科视为“副科”,设置课程时,历史学科的课时数很有限,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往往很难全部完成。这就带来连锁反应: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法上仓促简单,敷衍对待,扼杀了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

有些学校违背素质教育的理念和课改精神,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报考文科的学生相对较少,成绩也相对较低,在历史学科中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更是数量有限。

2.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机械。

有些老师将历史等同于“老古董”,就历史讲历史,自己机械地说历史,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完成了教学任务便万事大吉,急功近利。

3.对历史教材使用不恰当,学生缺乏质疑意识的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教教材而非用教材的状况。教材中的结论只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所以必须有质疑的精神。一些教师不仅自己设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而且扼杀学生的质疑意识,不允许学生质疑,既导致课堂教学的索然无味,又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

4.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评价。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历史教学评价内容仅仅局限于考试这个单一的工具,而对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评价不够重视,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得到落实。

二、对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思考

1.创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历史教学因其包含的人文情怀,可以成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历史是一种基础知识,是一部社会的教科书,以史为鉴可以通古今之变,知社会之兴衰,重视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成为有信仰、有理想、有精神的人。

各科皆有其发展的历史轨迹,所以历史正是各学科的交汇点所在。因此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历史知识探究的过程,鼓励学生积累历史知识,发挥想象力,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另外,历史教学承担着政治教化的功能,对于青少年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这是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所以应该充分重视起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发挥史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和思想引导功能。

2.利用新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

在历史教学中,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幽默风趣的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断出现的挑战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参与式学习、探究式的学习,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如考察历史古迹、历史问题专题研究、编演历史剧等方式,可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使学习的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展自我能力,学会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程的教学形式。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也可以更好地诠释教材内容,拓宽知识范围。当历史知识以动态的视频、历史影像、课程设计等变换多彩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就会被激发,枯燥的历史会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通过对历史情境的营造,学生可以用眼、耳、心感知历史长河中的社会巨变,朝代更迭,“身临其境”地感知历史,更为充分地理解历史。比如在讲到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史时,可以通过视频展示近现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服饰、饮食、住房、婚丧习俗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变化,一目了然,深刻地体会到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对政治经济的一种直观的反映,近代中国或主动或被动的变化既有殖民入侵带来的影响,又有民主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些方式的运用目的是让历史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高效,弥补传统教学资料来源的不足和单一性。实践也证明,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合极大地推动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营造了一个师生共学、共享的和谐课堂。

3.培养学生质疑意识和人文精神。

教学不仅仅是讲课,课堂上老师应给学生提供创造表达思想、释放情感的机会。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要跳出教材处理教材,从宏观上、学习方法原理上处理对待教材,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理性地面对教材。

现今的中学历史教材在过去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外教材编写的特点,引入史料,加入插图,更为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是教师不应止步于此。教师应在下工夫把教材吃透的基础上,对其内容做到合理取舍,以大历史的眼光,从文明演进、全球、现代化进程甚至社会心态发展等各个角度揭示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内容;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比如在如何看待辛亥革命的问题上,可提供不同角度的资料让学生质疑、讨论,使学生明白有多种观点的存在,但是要做到有依有据,不能信口开河,哗众取宠。

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最高目标。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可以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历史内容一般都与人文价值有关系,反映的是人文情感,所以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引入人文精神,变历史课堂为人文课堂,在人文中理解历史的魅力。如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都是教学的楷模,如果能以这样具体生动的史实和历史人物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走上人文的舞台,就必能对陶冶青少年的道德情操有所益处,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4.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历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可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评价内容,拓宽评价渠道,不以考试为唯一评价标准,而从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能力、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在历史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定量评价的比重会逐步缩小,历史考试完全可以从闭卷走向开卷,由笔试形式走向答辩形式,由目前重点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死记硬背能力到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见解和活学活用能力,等等,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在多层次的评价体系中认识自我,获得信心。

5.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其他能力。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较强的科学,需要一定的识记能力。没有记忆就没有知识,也谈不上运用知识的能力,更谈不上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揭示本质,必须以记忆带动思维,以思维促进记忆,不可偏废。当然提高记忆能力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加深记忆。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点所阐述的内容,将教材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才能牢固地记忆,形成良好的记忆循环链条。所以在教学中,需要通过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重复练习不断加强学生此方面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知识的驾驭能力。

无论是从历史教学的要求出发还是从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出发,高中历史学习阶段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都非常重要,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启发学生运用所学自主认知探究,使得学生的论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发展,还能提高其学习主动性。不过这个过程要渗透在历史教学课堂的内外,需要师生不断地实践方可达成。

6.历史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发展。

教师素质的高低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一些教师更多地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却忽视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对新的学术发展不够关注。终身学习已经成为时代对人的发展的要求,历史学科有很强的时代性,因此教师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充实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授课艺术,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

历史学科是一门提高国民素养,培育民族性格的必修课程,在今天应受到高度重视。高中历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历史专业研究的人才,而是要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质,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这是高中历史课程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应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面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每位高中历史老师都深感任重而道远。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丰富课堂内容,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岸映.浅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科技导刊,2010,(7).

[2]史宝叶.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园,2010,(10).

[3]孙宽宁.对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思考.当代教育科学,2004,(14).

[4]陈敏.也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5]朱汉国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陈兴莉

历史教学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3:

例谈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影视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凭其独特的优势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许多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作品与历史教学存在着联系,开发这些影视资源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有声有色”中感受历史,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影视作品,既可以更好实现教学目标,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性地位,对教学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影视作品;历史教学;主体性;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如文字材料、图片、遗址遗迹、文学作品、历史影像等。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实践。同时,随着有关历史影视作品的出现,探究如何利用有价值的影视作品为教学所用已然成为更多历史教师的思考。基于此,本文力图探寻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及其意义,以助于更好地与教学相融合。

一、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一)新课程改革对历史教学提出新要求

历史课程已被视为人文教育的核心课程,对学生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方式上,从以往的注重教师传授历史知识转变为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与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教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并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教学要多渠道发掘课程资源,其中专门就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提出了建议:“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可见,充分利用历史音像资料,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对影视作品的适当应用将会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的具体要求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中学阶段的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有限,有时具体的形象比生动的语言更能帮助他们理解与记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往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目标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中学学习任务中,历史课往往作为“副科”不太被重视。在学生看来,历史这门课程就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认为书中介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距离我们都很遥远,没有代入感,因而认为历史课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调动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将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了先前的静态历史教学方式,使其成为生动活泼、丰富有趣的动态教学。通过观看影视片段,学生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能够走近历史,感受历史,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会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最大可能地再现历史,还原历史情境,使历史知识形象化。它不仅将遥远、抽象的历史更加生动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代入感、共鸣感,而且能够极大限度地电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历史、感受历史。

二、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能性

(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它的功能不断强大,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运用到教育领域显示出了其重要特点。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成为中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另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的加大,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电脑投影仪和多媒体教室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学校被应用。这也为历史音像资料中的影视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大量出现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音像作品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其中,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具体、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认识历史,是应重点利用的影视资源。下面仅以2019年热映的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例,这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从开国大典开始的七个有意义的故事。刻画的主角是身处不同工作岗位、处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普通人。影片以普通人的视角表现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正是一个个普通人共同见证了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也正是这些普通人用各自的生活,以不同的力量,为祖国的前进添砖加瓦。每一个人故事都吸引这我们的目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国家日新月异的变化,祖国的强大经历了多少人的努力奋斗。通过这部电影,可以教育学生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也要在以后的道路上继续努力,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这些优秀影视作品的出现为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弘扬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提供了素材。

三、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好

虽然影视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已经被使用,但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却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部分教师对于影视资源的使用没有正确的认识,仅仅将其作为吸引学生、调动课堂气氛的工具,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增进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能力。因此,如何将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应用于教学中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明确使用影视作品用于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是为了立德树人,教师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但无论选取何种教学手段,都是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的而服务。历史影视资源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认真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部历史影视资源进行教学,这部资源是否能够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能不能在课堂上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不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这些问题都是进行教学之前都要做的筛选准备。

其次,教师在使用影视资源的过程中要坚持适度原则。历史影视资源只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辅助工具,教师和学生才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和主体者。在课堂的有限时间中过度使用影视作品,一方面影响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甚至可能导致教师对应用历史影视资源教学产生依赖性。另一方面,学生观看历史影视资源时间过长,将大多数的精力投入到观影活动中很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把握本堂课的重难点。

最后,在教师选取影视作品的过程中,要注意甄别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和价值性。教师在选取影视作品的时候,应选择那些比较接近历史实际、与课程内容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同时,教师应该选取更有价值、更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只有这样,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到本堂课的主要知识,更能通过观看历史影视资源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

总之,一个民族的历史深刻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现在和未来,我们需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开展持续广泛的历史教育。以史为鉴,读史明智,历史教育可以让我们不仅陶冶我们的情操,激发我们的斗志,培养我们的爱国精神,也能够让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世界,更好地把握未来。同时,开展历史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利用好历史题材影視作品这一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21部编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

[3]孟浩.历史影视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陕西理工大学,2021.

[4]王增科.历史题材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思维与智慧,2021(08).

作者:戴岚鑫

上一篇:流动性影子银行风险论文下一篇:档案信息化建设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