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2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思路,指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以人为本、制度创新、凝练精神创新等扩大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1:

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新模式

【摘 要】阐述体育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性,分析就业导向下社会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基于就业导向从社会体育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选择、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构建社会体育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就业导向 高校 社会体育

教学 新模式

0157-02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而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校,更是将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放在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位置。作为高校教学有机组成的体育教育,应与高校培养目标相一致,以促进学生的就业为基准点,开展一系列实用性的体育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身心素质基础。

一、体育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相关性

(一)体育教育是培养高校学生各项技能的基础

本文所说的技能是指掌握并运用从事职业所需的技术能力,大学生所需的技能是指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著名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层曾将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者称之为技术员,这里把“体力”与“技术”很好地连接在一起,这也说明了体育教育是技能发展的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指出,“个人全面发展的实质就是在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统一”。由此可见,体育教育也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二)终身体育教育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原动力

体育教学要树立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的意识,教育部原部长周济说:“体育教学不只是为了强身健体,也为以后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服务”。他还说,“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里,体育教育要贯彻“终身体育”的理念,注重体育意识、习惯的培养。法国教育家埃德加·富尔在其研究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现代教育不应该培养学生从事特定的、终身不变的职业,而是要培养他们在不同职业中具有应付自如的能力,并能激发其持续不断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可见,现代人应具有的技能是应变的思想准备和能力,这也是急剧变革的现代社会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然而,国人普遍缺乏终身体育训练的意识,往往强调智力开发,却忽视了健康,致使难以适应一线技能型岗位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普及终身体育理念,既有利于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环境,也可为学生未来生存发展提供终身受用的身心财富,可以说终身体育是人全面发展的原动力。

二、就业导向下社会体育教学的价值意义

(一)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有利于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得到不断更新,传统的社会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不能适应学生对体育发展的要求,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育理念随之产生。这种体育教育不仅强调社会发展,同时也注重个人的发展。当前,社会发展要求高素质人才在注重体质、心理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个性和创新能力,这也将成为社会体育教学价值取向的未来走向。因此,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育弥补了传统社会体育教育的不足,而且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可进一步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

(二)顺应高校的培养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顺利就业

当前,我国高校普遍以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目标,这一目标要求高校在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为己任,并要求学生具有未来某一职业发展所需要的技能,即在学会做人的基础上,要学会做事,学会从业,能够适应岗位未来发展要求。因此,以就业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目标正是基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来确立的,并切实将两者合二为一。由此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育理念将使学生在今后职业实践中具有较强的职业体能和职业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的顺利就业。

(三)顺应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会生存

首先,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理念,在体育教学中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训练。体育锻炼能够促使学生智力和体力的双重开发,一方面能够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心理品格。其次,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是以学生团队活动、竞争训练、情境模拟以及个性发展等形式进行的,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中,具有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并具备正确处理和化解工作生活中的矛盾能力以及承担风险的能力。可见,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外界生存环境,最终有利于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

三、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新模式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理念创新

1.社会体育教学要体现社会体育的特色观。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将社会、企业、未来从事职业对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培养,塑造他们具有合格的技能与素质,比如吃苦耐劳精神、职业体能胜任力、竞争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使其能够从容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2.社会体育教学要体现社会体育的就业观。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体育教育,要努力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层次,把学校体育贯穿高校教育的全过程,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与此同时,高校和体育任课教师要牢固树立就业观,以学生就业为中心开展教学,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就业达到完美地统一。

3.社会体育教学要体现社会体育的人文观。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社会体育教学应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体育教育过程中除了包含关心爱护学生的人文教育外,还蕴涵着更深层次的意义,如通过体育训练能够磨砺高校学生的意志,通过体育教学比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管理、集体意识等积极品质。因此,社会体育教学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时,除了运动技能外,还要把体育的人文精神向学生进行传授,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素养和良好的心理品格。

(二)以就业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内容选择

1.社会体育教学要以学生身体素质训练为根本。对高校生进行基本的体能素质训练是实现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当前,高校主要是以“90后”为主力军,年龄多在18岁左右,也正是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身体各组成部分亟须全面、科学的体育训练。然而,由于在中学阶段学生普遍缺乏系统的体育训练,升入大学以后感觉到身体素质较为薄弱,加之缺乏体育训练的意识,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也不高。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对身体素质的要求,高校应将高校生身体素质训练纳入体育教学的基础工程。

2.社会体育教学要将大学生职业体能胜任力训练作为其特色内容。职业体能胜任力是指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具有抵抗压力的能力,具有健硕的身体素质,以良好体能状态承担各种工作的能力。在社会体育教学中很好地把未来职业和工作环境所需的体能胜任力作为特色内容,在进行体育教学计划与模块修订时,要能够根据高校学生所学专业未来职位对体能胜任力的要求,然后选择相应的体育教育训练项目,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从本质上说,这种体育教学方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的,是从传统单一强调训练成绩或体育技能传授中解放出来,传授具有社会体育教学特色的内容。

3.社会体育教学将岗位职业行为与

职业素养教育相结合作为其重点内容。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为了提升工作效率以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一方面既注重科技与产品的创新,另一方面也特别强调企业文化的营造和员工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要抓住这一契机,在对体育教学内容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员工的职业行为与职业素养的要求,比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统一着装,集合训练时要做到“静、齐、快”等,体育任课教师要很好地将体育教学与企业对员工职业行为、职业操守、职业素养等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进而发挥社会体育服务于企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教学的路径选择

1.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

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方面,要积极发挥社会体育课堂教学的“育体”与“育心”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这要求在体育教法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可以以体育游戏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而在课堂体育教学内容上要着重对学生身体素质、身心品质、职业体能胜任力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在发挥课堂以外,还要切实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职业导向的作用,这也是发展学生个性以及提高学生体育活动意识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将课内体育与课外体育相结合是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2.切实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相结合,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许多企业也开始注重员工的“群众体育”的开展,也将其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高校招聘会上,从企业的招聘要求如身体健康状况、有无体育特长等条件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受到很大的关注,很多企业也往往青睐那些具有体育特长的毕业生。因此,为了顺利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要把“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两种教育形式相结合,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对体育教育的投入,改善体育教学条件,夯实体育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高素质体育教师,以进一步提高高校的体育竞技水平和教育效果,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3.要严格按照企业的标准营造科学的“育体”、“育心”教育环境。以就业为导向的体育教学要真正实现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需要依照企业岗位要求营造育人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要积极营造与企业对接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高校可以用企业文化来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在办学方式选择上要突出就业导向,可以选择与企业联合办学或者以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这样也保证了人才培养符合企业的需求。另一方面,在社会体育课堂教学上也应紧紧抓住就业这一方向,传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与标准。以上的体育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体育训练的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品格,为企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桂英.高职体育对学生就业的作用与影响[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2]黄海波,史景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体育价值取向分析[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谭 璐(1973- ),女,广东台山人,副研究员,硕士,广西科技大学教师。

(责编 黎 原)

作者:谭璐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思路,指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以人为本、制度创新、凝练精神创新等扩大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层次。现在的多数高职大多是由中职升格而来,作为现代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处在初级阶段,可以以具有独特功能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着手点引起师生对校园内涵建设的关注,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助力。文化产生的初衷就是服务于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能有效推动群体性体育锻炼深入发展,能促进体育教育与训练质量,能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作用,作为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还可以以体育活动为纽带在促进校企文化交流融合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1 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通过体育文化的熏陶,能使不同性格的人形成共同的责任感、使命感、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在精神文化建设层次,在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比其他文化形式更具活力和凝聚力,通过体育活动特别是集体体育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它所散发出来的能量可以激励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向上。

在制度文化建设方面,体育的制度习俗与道德规范常常具有其特殊的内容,所有的体育项目不但具有能够反映自身特点的竞技规则,而且会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形成其自身的道德规范,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帮助形成价值观念,学会体育方法与生活技能。体育运动的艰苦训练与激烈比赛,可以培养出当今社会人才所需的努力拼搏、公平竞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促进学生增强危机感和竞争意识。通过在高职校园进行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能更好地发挥体育的特殊育人作用。

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体育场所设施及景观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多数的学校规划都有特色的体育场馆规划。学校体育场馆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毕业生常常回忆起的地方。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思维方式发散独特,通过体育物质文化引导能让学生更容易引起共鸣。

当今,现代职业教育要求也给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突出高等性、职业性、合作性、人本性,对促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文化作为一种自然文化、社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对营造生动活泼、生气勃勃的校园氛围,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具有重要意义。

2 高职体育文化建设思路

2.1 以人为本

2014年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标准明确提出学校体育工作要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定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工作理念,服务于党的教育事业,执行十八大以来党的教育发展规划,与学校各项素质教育工作协同发展。创新校园体育文化形式,立足体育教学本身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效方法,学会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体育锻炼项目,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锻炼习惯,重视体育人文教育。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学校体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和健康生活方面的多元育人功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2 构建高职独特的制度文化

学校体育工作共分为体育课程实施、课外体育活动与竞赛、学生体质监测与评价、基础能力建设与保障。要理顺各项工作,保证体育工作顺畅有序进行,首先得建立制度,使工作有章可循。高职院校大多建校历史短,所以建设高职校园体育文化首先任务应为制度建设。建立体育教学制度,保证文化传承主阵地的规范运行,使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符合国家政策,并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建立课外体育活动规范,保证早锻炼、课下体育活动、体育社团建设符合高职校园学生特点,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校内外体育竞赛规范,保障运动队建设工作有制度保证,保证校内体育竞赛组织、校企体育交流活动、校外参加体育竞赛安全、规范、有序、合理进行;建立学生体质监测公布与评价制度,建立起部门协作、全校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长效工作机制,使学生关注自我身体素质并掌握科学的锻炼素质提高办法;建立基础性建设与保障制度,保证建设资金、师资培养体系、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等工作与学校各项工作协同进行。作为高职院校建设,重点建设工作大多放在专业发展上,对于基础课程及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涉及的工作大多是说起来重要,忙起来少做或不做。建立合理的制度保证,保证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符合学校发展规划、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等,可以让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与传承有序进行。

高职院校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执行,而是通过制度渗透独特的职教办学理念和职教体育教学特色。

2.3 构建体育工作物质文化

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中的物质文化是指学校内的体育场馆设施、体育器材、体育人文景观(雕塑、标语、图片)。建设教学楼、办公楼,绿化、美化校园作为校园建设的显性因素大多是学校建设关注的重点。但作为主题性体育建筑及体育人文景观的设计与创意不仅仅具有显性的实用功能还具有潜移默化的隐形影响。作为高職院校的体育工作物质文化建设首先重视体育专业特点并与职业教育元素相融合。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可以引企入校,共建体育活动场馆,设计中融入企业文化元素,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锻炼,也提升了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同、对职业角色的认同。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通过营造体育文化氛围,使老师和学生的体育意识不断提高,形成“体育是一种文化”的理念,在物质文化基础培育下,形成的终身体育意识一定会让师生受益终身。

2.4 重视体育精神,凝练校园精神文化

体育精神是指人们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以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助为主要价值标准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为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和团队精神。人本精神的价值标准是活力、优美、健康、快乐。英雄主义精神的价值标准是挑战、征服、坚强、勇敢、高超、高尚。公平竞争精神的价值标准是公平、竞争。团队精神的价值标准是合作。细数体育精神的价值标准与企业的用人需求是高度的融合。通过体育活动拓展教育进行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职业角色意识,引导学生关注自我身心、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及体能储备、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注重协助互助尽心尽力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和企业利益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和能量,实现学生到职场人的平稳过渡。通过创新高职体育文化,增强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沟通和互动,缩短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文化是一个以体育这一核心概念来命名的与体育有关的多种文化的集合。体育文化既呈现文化的诸多表现形式,又体现了体育的本质特点。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内涵建设的主体,通过在高职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入手,经过系统的顶层设计,发展职业教育特色并坚持,一定能引起师生的共鸣。作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建设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居里夫人曾经说过:“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这句话深刻地描述了人的健康对创造物质财富的价值内容。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体育运动日益成为人们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同时体育文化在增强体质、教化心灵的过程中发挥着思想意识的导向所用。在高职院校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一定能更好发挥体育教育的社会价值,对传播阳光健康的生活态度、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具有直接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音宇.内涵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转型[J].职教论坛,2016(26).

[2] 崔正梅.构建高职学校体育文化的方法探析[J].成才之路,2012(22).

[3] 张志强.基于职业素质养成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6(5).

作者:贾希宇

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 篇3:

由一篇日志引发的感慨

朋友分享了一篇日志给我看,这是一篇由留日的华侨写的送孩子去日本幼儿园的一些见闻,以区别中国的幼儿教育,本来只是因为我们都是“小布丁们”的“年轻”母亲,许多育儿经验需要交流:看到日本幼儿教育的一些闪光点,准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但是看过之后又触动了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名体育教师的心,我注意到了日本在幼儿教育中植入的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品德教育。日志中的妈妈提到:日本幼儿园的孩子,冬天无论多么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裤上学。刚入园那时候,孩子三天两头就冻病了。但是日本妈妈却说,孩子送幼儿园就是来让他们得病的;刚到幼儿园,就看见很多老师怀里都抱着个小孩,看上去也就几个月大吧,一问,是0岁。这些0岁的毛毛,不光入托了,而且还要参加幼儿园的一切大型活动,比方运动会、演出发表会等。看这些0岁的毛毛哭着拼命向前爬,还是有点打动人的力量的;日本幼儿园到了年中组,开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课,相当于我们的体育和形体课;到了年长组,就有了足球大会,孩子们成天不是练习打鼓,就是练习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地有幼儿园之间的比赛,孩子的身上青一块、紫一块的,但是体力和勇气都练出来了。宝宝,一年到头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观察多少次动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捡橡子了、打年糕了、开运动会了、为社区演出了、宿泊了、过园节了、开发表会了、去拜寺庙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总之,结论是:日本的幼儿园生命在于运动!

反观我们的国人都做些什么?孩子捂得像棉球,生病了就对学校、老师满腹怨言,剥夺孩子的乐趣,以数不清的特长教育班替代孩子的运动,360°全方位保护!

作为体育教师我感慨良多:体育的诞生最初是为了娱乐和健身,是丰衣足食的人们主动地、自发地一项活动,可是现在的学生在物质富足的前提下,却忽略了体育的魅力,他们是爱上体育课的,但是在课堂中真正能够充分发挥自主性、主体性,融入课堂,把运动当作一种健身,乐于运动的却很少,有人会说:这说明体育教师不会上课,我却认为这纠结于学生骨子里对体育课的认知,对体育的热爱,而这种热爱的根基植于还没有体育课的初期,这并不是作为一名体育教师的推诿,学生现在许多的喜爱与否,取决于幼儿时期那颗种子配置的好坏,绝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在幼儿时期的完全保护主义造成课大多数孩子独立性、意志品质的缺失,这种劣根性造成后期教育的推广困难,当然教育本身由于体质、大环境等因素,也存在其自身的问题,就我本身而言,我在大学学了四年体育教育,内容涵盖理论和实践的方方面面,(工作十年,真正学以致用的内容却凤毛麟角,很多时候是无奈的不能够,偶尔会和学生聊起我的专业,总会听到学生的惊叹:“老师您会那么多!”为什么惊叹,因为学生没见到老师用过,当然也有学生会问一些时下流行的运动项目,那是我们上学那个年代所没有接触过的,许多新的东西我们无从学习,许多东西我们也无从交流,这个平台在哪里,有时出去学习会演变成一种奖励或者是某种象征,那不是人人可以得到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往往不只和能力挂钩)但是如果每个人都能把握好心中教育这杆称,明确其重要性不是一个人、一批人的事而是全体民众的事,人人能够为教育,哪怕是一滴水,那么就会有大河奔涌的那一天(“人人为教育、教育为人人”)。

看看我们的体育现状,从小被严密保护,生怕孩子有任何闪失,孩子们从小知道体育是很辛苦的,因为大人们的从小的保护主义,太多的孩子乐于坐享其成,即便高中生认识到好身材的重要性来询问我的时候,最常用的话是“老师,有什么方法可以速瘦吗?”我们的学生日渐懒去,体质是一届不如一届,身高与过去比是有提高,但总觉得在那高大的外表下,透出“外强中干”的本质。体育应该是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现在却缺失了一角,是生活的一种态度,真正认识到体育的却是很多中老年人,身体逐渐走下坡路,这时才想起运动来留住,留住健康,多少有些悲情,总希望我的学生能够爱上运动,把运动当作生活的必须,不是去做一名体育人,而是可以用体育丰富生活,丰富人生的人,总觉得人是应该拥有更饱满一些的生活。

从小改变我们对体育的认识和态度,体质差不是靠小心的呵护和药物的作用可以改善的,应该运动起来,充满活力的生活,生活也会向你微笑!

运动非但不会让你“四肢健壮,头脑简单”反而会让你的EQ和IQ提升,使人际关系如鱼得水,不是因为运动造成了“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是因为自身的头脑简单,造成了某些假象的产生!

家长也要明确(日本孩子送幼儿园就是为了生病,而中国正好相反)不要动不动就因为孩子在学校中一些常见的损伤就大惊小怪,会损伤与其心理行为和生理行为有关,损伤本身就是这两种行为能力低下所致,学生有时爱出风头,爱模仿,却不知一些运动行为必须要在良好的体能和正确的训练方法下,才能进行。虽然这些常识是平时灌输给学生的,但是他们只是用耳朵听了,却没有用心去记!就像学生的课本上有一段鼓舞人心的文字:体育对高中生的作用: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以及坚持参与体育活动,不仅可以锻造强健的体魄,还可以从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全方位地武装一个健康的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能,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如果想变得更聪明,如果想增强自我价值感,如果想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如果想培养更强的意志品质,那么,进行体育锻炼吧,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体育锻炼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更加聪明,有效促进智力发展!多好的文字啊,学生“用心”看了吗?

如果没有,又是为什么?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做了我们该做的了吗?为了我们付之于毕生的体育教育,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如果我们能够从小树立体育意识,明确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真正融入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么我们坚挺的脊梁就能够承载更广阔的世界,让我们一起为了运动的生活,饱满的人生携手努力,中国加油!体育加油!

运动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的,只有试过,才能体味其中美妙的感觉!

作者:李晓彦

上一篇:失业保险与社会保险论文下一篇:企业转型下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