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要是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艺术综合教育以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感,加深对音乐、美术、文学的感受和体验,融通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同时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艺术课程建设中的教育资源,发挥整合效应,提高教育效果,为幼儿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良好基础。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前儿童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论文 篇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性质与课程地位

[摘要]基于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事实与价值的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与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儿童性灵,使之形成良好的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与品德及行为能力,成长为完整健康之人的教育过程”。这种领域的教育具有常识性、道德性、生活性与人文性等课程性质,与其他教育领域相辅相成,并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一样,都要求教育者建立整体教育、整合教育的观念。

[关键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幼儿园课程领域;课程性质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社会教育被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提出,然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究竟指什么,它和相关教育概念及相关课程领域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这些问题并未得到很好的澄清与阐释,而理论的不清晰常常会带来实践的混乱。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性质及课程地位等问题进行辨析,由此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澄清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是正确实施社会教育的基础。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这一本质使它区别于其他事物。在具体使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一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用法与概念描述不尽一致,澄清这些不同的用法及其概念描述的实质,将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一概念的内涵。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词的用法解析

从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一词的使用来看,人们主要是在以下三种意义上来使用这一词的:一是相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二是相对于学前师范院校其他领域教法学科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三是相对于幼儿园其他课程领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种用法是从教育形态的角度去理解的。在教育形态中,社会教育泛指除家庭以外,由专门的社会机构施行的教育,这一泛指使得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成了所有正规的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学前教育的代名词。第二种用法是从学科的角度去理解的,指的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教育原理、方法与途径的学科。第三种角度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去理解的,指的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教育。这三种理解有着不同的问题域,本文针对的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践指导问题,对于幼儿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去建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这门学科,而是把握作为课程领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质及其实施原理,所以本文将重点从课程实施角度阐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表述及内涵分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表述与内涵会因人们对社会教育基本事实与价值认同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也是带来实践混乱的根源之一,澄清其定义表述与内涵将有助于教育实践的顺利开展。

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表述。

所谓定义即是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作出简要说明。与此相应,教育概念的定义就是要说明教育概念的对象范围与内容要求。由于人们对一个教育概念的对象范围与内容要求可能有着不尽一致的看法,同一教育概念的定义表述可能存在差异。如,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有的学者将之表述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对幼儿进行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教育,具体说来是指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社会环境、社会活动、社会规范、社会文化),形成积极的自然情感和社会情感,掌握与同伴、成人相互交往以及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方式,以使幼儿能有效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教育。也有学者将其表述为:幼儿社会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价值取向,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向幼儿施加多方面教育影响,使其逐渐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第一种表述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与目标要求作了较具体的规定,第二种表述则只对该教育的实施方式与途径作了较概括的描述。这两种表述对于我们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都有一定启发,但它们的实践指导价值还不够大。从实践的角度看,有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定义应当说清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达到的教育目标,以及应当由谁,以什么为根据,用什么方式与内容来进行教育等基本问题。

根据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事实与价值的把握,我们认为无论是学科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还是课程领域意义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儿童的完整发展。从课程实践角度出发,我们尝试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定义为: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事务及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为基本内容,以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为引导,在尊重儿童生活,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由教育者通过创设有教育意义的环境和活动等多种途径,陶冶儿童性灵,最终实现培育具有良好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儿童之目的的教育过程。

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分析。

在上述定义中,教育者主要是指幼儿园的教师及工作者,他们是进行幼儿社会教育的主导力量。虽然家长也十分重要,但在学校教育中家长是教育的合作对象,而不是主要行动者。教育的依据是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与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前者是外在根据,后者是内在根据,学前儿童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强调社会及人类文明的积极价值,是从文化与社会发展这一角度来理解教育的作用的,即教育应当是引导社会发展的活动,应当倡导积极的文化价值,自觉引导孩子批判与反思消极的社会文化价值。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应从促进社会积极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教育的目标与内容选择。遵循儿童社会性发展规律也是社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由此仔细研究与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也是有效实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前提。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儿童的社会生活事物及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它既包括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广泛生活事件,也包括粗浅的与生活事件相关的人文社会知识,如与生活环境有关的地理学知识,与生活时间有关的历史学知识,与生活消费有关的经济学知识等。当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并不以掌握系统的人文社会生活知识为目的,而以丰富儿童心灵,发展儿童社会性,培育儿童良好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为目的,其中心灵的丰富是在对生活的丰富体验中获得的,良好的社会理解力、品德与行动能力是在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形成的。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是基于儿童生活事物的人文社会知识,具有启蒙性、基础性与具体性等特点。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上,强调陶冶儿童性灵,培育具有良好社会智力、社会情感、品德与行动能力的完整、健康的儿童。所谓性灵指儿童的性情与心灵,它是人生而拥有的丰富、微妙、敏感的精神潜能,是儿童生命发展的始基。社会理解力指在人际交往中理解他人并采取明智行为的能力,包括洞察他人心思,理解他人需要的能力;与人相处,建立友善关系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自我认识及自我反省的能力。社会情感主要指同情与理解他人的情感。品德是内化于个体的社会道德,良好的品

德主要包括爱、尊敬、同情、责任、自制、勇敢等。社会行动能力是一种将社会认知与理解化为具体行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调查、了解与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根据信息决策的能力;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等。

在上述发展目标中,儿童性灵的陶冶是基础。性灵作为儿童发展的精神潜质,是一切秉赋与才能发展的前提,儿童社会理解力、社会情感、品德与社会行动能力的发展都是以此为前提的。儿童性灵作为一种精神潜质,从根本上来说是真纯的,也是充满活力的。《说文》日:“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这种本初的充满活力的善性是一切道德才能的基础。幼儿教育就是要保护和滋养这种本初的善性,使儿童的成长始终有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品德与社会理解力和行动能力相关,但又超出于它们,是社会理解力与行动能力的方向和灵魂,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应帮助孩子养成有品德的性灵,有品德的理解力以及有品德的行动,一切都要以道德和善为原则。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课程性质

性质指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课程领域,有什么独特的性质呢?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需要在与相关教育概念的比较与辨析中才能得到深刻的阐释。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常识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常识性表现在它对儿童适应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常识性知识与内容的重视上。在《辞海》中,常识是针对专门知识而言的,指“一般人所应有而且能了解的知识”,从字面看指宽泛而又浅近的、日常生活所必须了解的知识。1936年民国政府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就曾将“常识”列为一科,由此前的“自然和社会”科修改而来。我国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也列有“常识”一科,内容主要包括生活常识,环境常识,自然常识,文化常识与政治常识等。单纯的常识教育的着力点是丰富和扩展儿童对环境的认识,所以有时该科目在幼儿园课程中又被称为环境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提法显然大大扩展了常识教育的内容,它不仅涉及对儿童社会认知的培养,还涉及儿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情意与认知的平衡,以实现对儿童更为全面的培育。

(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道德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道德性表现在它对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的涵融上。思想品德教育即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是新中国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1951颁发的《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草案)》指出通过爱国主义和国民公德等教育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是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1956年编写的《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进一步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是进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教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几个部分,明确提出德育的任务是培养年轻一代具有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道德品质。1996年正式实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仍沿用了幼儿德育的提法。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从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角度,将原来的思想品德与社会常识及与儿童情意发展相关的内容整合为社会领域课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之名称亦由此而来。可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必然包含了思想品德教育,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其思想品德发展,因此要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过,笔者以为虽然将思想品德教育置于社会性发展的基础上来加以考虑,能更好地关注到儿童思想品德发展的身心基础,但不能以儿童社会性教育代替品德教育,因为品德涉及的是是非善恶的价值问题,社会性涉及的是生存与生活的问题,前者是精神与道德问题,后者是社会适应问题,各有不同的指向。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生活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生活性表现于它对幼儿生活的关注。关注幼儿的生活,以生活的逻辑来考虑幼儿园的教育可以说是《纲要》的基本指导思想。《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关于社会领域的内容和要求,《纲要》更是明确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可见,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源于儿童生活的教育,也是为了儿童生活的教育。当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单纯的生活教育还是有所不同,因为社会教育必然会强调社会发展需求对幼儿生活的引领,而不是简单地顺应幼儿生活。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人文性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人文性表现于它对儿童人文性情的陶冶上,在这一点上它与人文教育是相通的。人文教育是指通过人文氛围的浸染,为学生将来自身意义的实现与精神境界的提升打好基础的一种人性化、文明化的教育。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让儿童成长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德行的人。人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内涵,人文知识是社会教育内容的重要方面,因而人文性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重要特性之一。人文教育首先寻求的是人性。丧失了人性,就丧失了人文,也就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核心与本质就是“成人”的教育,即让儿童成为真正善良与智慧的人的教育,它应当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人文精神的陶冶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让儿童成为善美真皆备的、完整的、健康的人。但相对人文教育,社会教育有更多的内涵与内容,人文教育侧重精神层面的陶冶,社会教育还需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与社会技能的训练。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课程地位

把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与相关课程领域有什么样的联系,如何处理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我们领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实质,进行有效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

(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相关课程领域的关系

相对于学科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领域强调学习者的学习行动,课程领域就是以学习者的学习内容与行动来规划课程的一种思路。作为课程领域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在综合与变革以前的幼儿园社会常识教育与幼儿德育基础上出现的一个新的课程领域。它指涉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学科,而是一个学习领域,在这一领域中儿童主要学习的是如何协调自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习得与人和环境互动应有的知识、能力、态度与行为技能等。这一课程领域主要关注的是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最终帮助儿童形成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能力与善待世界的基本态度。

人无时不在与他人和环境的互动中,这决定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无法绝然独立于其他领域,相反它和其他领域必然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纲要》也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同样,各领域应从不同的角度共同促进儿童社会性

的发展。

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健康是所有幼儿园课程体系都需要关注的领域,它包括身体的健康、情绪与心理的健康以及道德的健康,其中幼儿情绪与心理及道德健康也是社会领域关注的问题。当孩子有良好的师生与同伴关系时,他就能获得安定与愉快的情绪,并形成安全感与信赖感,这是良好社会情感形成的基础。同时,体育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可见社会教育与健康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但社会教育在关注儿童情绪与心理健康时,更注重它的社会发展性。如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从社会教育的角度来看,社会适应并不仅仅表现为对社会环境的无批判的顺应,如果社会环境是不好的,就要用积极的、好的价值引导孩子去变革社会环境。如社会流行说谎,投机取巧,从个体角度看,适应这种规则,个体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但从群体角度看,这种风气是不利于社会进步的,作为个体则有矫正与变革这种风气的责任,所以我们还是要教导孩子诚实。社会教育的责任是倡导先进的文化价值观与态度行为,这是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健康。

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语言教育的关系。

语言是儿童进行社会化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儿童才能与人沟通。由此,语言教育是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但从社会教育的目的看,幼儿园教育不能止步于教会孩子说话,还要教会孩子善于倾听,并说礼貌的话、温暖的话、善良的话、优美的话。当孩子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时,他们感受到的不只是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还有作品中人物的丰富心灵,让孩子从作品中体会到善与恶的争战、美与丑的较量。社会教育无法离开语言、故事与文学,故事与文学是进行社会教育非常重要的资源与途径。孩子对故事的钟爱,也使故事天然是一种非常有力的心灵滋养方式。另一方面,如果语言教育没有了美与善的灵魂,就会成为抽象的没有生命的符号教育。在这种教育下,孩子可能会很流利地说有益人、温暖人的话,但也可以很流利地说伤害人的话,这全看教育者如何引导他们在利人利己的立场上来运用语言。可见,语言的内容以及运用语言的方式都在塑造着儿童的社会性品格。

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引导孩子探索与认识世界是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我们探索与认识世界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世界,还要学会更好地保护世界。要让孩子们意识到如果没有周围一切有生命与无生命的事物,人类可能连一天也生存不下去。科学的技术如果没有仁慈之心的支持,也有可能变成伤害人类自身的利剑。如我们发明了更先进的捕猎方法,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我们有了更多征服自然的方法,带来的是环境的日益恶化。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引导孩子学会认识与探索世界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养成对待世界的仁慈之心,让他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珍惜自然资源,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如对水的学习,不应只是将它作为一种物质来认识,更要认识和感受到水的社会意义、文化意义和水对生命的意义;不仅要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让幼儿获得对水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抽象认识与概念,还要将水作为人赖以生存的条件之一,让儿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水如何与自己的生活密不可分,了解水如何被开发和利用,有什么样的水利设施和水处理设备等。而水的缺乏或污染或泛滥对生活的影响以及引起的灾难、人们对水的各种赞美和恐惧等,也都无不与社会和道德有关。

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

孔子认为人的学习与完善必须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说:“读《诗》使我振奋,学礼使我立足于社会,音乐使我得以完成自身修养”。其中“礼”是社会教育的内容,“乐”是艺术教育的内容,可见在人的发展中社会教育与艺术教育是相辅相存的。艺术对性灵的陶冶具有特别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也正在于它能够展示生命的美,畅想生命的自由,弘扬生命的价值,维护生命的尊严和张扬生命的个性。它的目的是要培养能够运用艺术语言表达丰富美好的情感和进行心灵交流的健康个体。当孩子学会用画笔或是音乐表达出他内心美好的体会和感动时,艺术就产生了。同样,当感受到美与善时,他就已经接受了社会教育。由此,教育要尽可能用艺术化的方式让孩子体会到各种美与善。这些美与善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不断成为丰富孩子内心世界的养料,一个感受到美与善的人去为恶的可能性就很小,这正是艺术教育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需要艺术的支持,更需要艺术化的教育。

(二)社会教育在学前儿童整体发展中的课程地位

1 学前儿童整体发展的课程架构。

陈鹤琴先生将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比喻为人的五指,息息相连,并指出五指活动的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张教育的网,它们有组织、有系统、合理地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相对于陈鹤琴先生提出的五指课程的比喻,我们更主张用身处无意识环境影响的完整的人来表达这五大领域的关系(见下图1),因为幼儿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完整的儿童,为儿童一生的完整发展奠基。儿童的完整发展既受到有意识的教育的影响,也受到无意识的环境的影响。

在上述图示中,人体与圆圈中的空白标示着影响儿童发展的无意识环境,它渗透在儿童所处的所有环境中。整个人体部分代表有意识的五大教育领域,其中头部标示的是社会教育,它为学前教育提供价值的指引。没有价值指引的学前教育是盲目的,无助于人类进步的教育价值指引则是无益的,因而学前教育的第一步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儿童。身体躯干是健康教育,它是幼儿教育的主体,学前阶段所有的教育都需要考量它是否有益于幼儿的整体健康,违背幼儿整体健康发展的价值、知识与能力都是不具有教育性的,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右手是美术教育,左手是音乐教育,它们是帮助幼儿体验世界之美的两种途径。左脚是科学教育,右脚是语言教育,它们是帮助幼儿认识与表达对世界的理解与体验的两种有力途径。从它们各自的功能来看,这五大教育领域对于幼儿的完整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在幼儿园课程体系中的导向性地位。

虽然这五大领域的教育共同作用于儿童的整体发展,但其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起着导向性作用,为其他领域提供方向与价值的指引。如前所述,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在帮助孩子建立与世界的一种恰当关系,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并有益于人类的人。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让儿童学会科学地认识与探究客观世界,还要认识到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对客观世界所承载的责任;幼儿语言教育也不仅仅只是教会孩子正确与流利的表达,还要教孩子学会表达真诚与善意;幼儿艺术教育也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会欣赏与创造美,还要让孩子体验与领会人性之美。这些都是社会教育的内容,可见社会教育规定着所有课程领域的价值方向,即培养有益于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人。

总之,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领域提出,既具有研究上的意义,也具有实践上的意义。从理论上看,有助于研究者厘清社会领域教育的特点与规律,帮助教育者形成更科学与恰当的教育意识;从实践上看,课程领域的相对区分有助于教育者根据不同发展领域的特点对幼儿进行针对性教育,帮助教育者更好地关照发展的细节,但这种领域区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领域有整体联系的区分,因而在课程实施中,教育者需要建立一种整体教育的观念。

作者:甘剑梅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论文 篇2:

依托生活化、游戏化、本土化的艺术综合教育施行美育的实践与改革

摘要: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要是审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艺术综合教育以幼儿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感,加深对音乐、美术、文学的感受和体验,融通各种艺术形式的共同审美要素,同时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与本土文化在艺术课程建设中的教育资源,发挥整合效应,提高教育效果,为幼儿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艺术;艺术综合教育;中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融合

1.开展艺术综合教育的重要性

(1)审美艺术教育为幼儿人格塑造打下良好基础。

学前期是人格塑造的奠基时期,培养“完美型”人格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心理发展的特殊需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转向对人的心理、情感、精神、想象层面的要求,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有着特殊的重要教育功效。

(2)艺术教育鲜明的形象性、情感性顺应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

学前儿童的大脑发育是右脑先于左脑,这一阶段的幼儿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客体做出反映,特别富于艺术创作,以形象和情感为特色的艺术活动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幼儿全脑功能的开发。

(3)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的综合艺术教育,发挥其整体效应。

以艺术综合活动教育为突破口,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进行不同的形式、情感、风格等的匹配,发挥其综合效应,激发儿童的潜能,努力提高幼儿的艺术素质。

2.当前艺术教育荐在的误区

我国幼儿艺术教育发展迅速,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艺术教育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大多是外在的、形式的。我国幼儿艺术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深层次问题:一是把艺术教育等同为“技艺教育”,培养的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把艺术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儿童的表演能力和技巧上,忽略了幼儿兴趣的培养、潜能的挖掘。二是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忽视了音乐、美术、文学之前的内在关系,忽略了与其它学科领域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幼儿习惯于照葫芦画瓢跟着老师走,影响创造力的发展。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把幼儿艺术教育引入了工具化、功利化的误区。

3.概念的界定

“艺术”是多种异质要素有机整合的奇妙的生命体,是人类文化的精粹与核心,也是显示文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艺术教育”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教育,是一种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是培养人创造精神与能力,激发儿童创造潜能的教育。

“艺术教育课程”是一门全方位的综合课程,是一门将各艺术门类中具有内在关联的课程内容及其相关的非艺术学科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模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只能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主要是完成艺术审美、创美的任务。

4.依托多元化的教育手段开展艺术综合教育改革实践活动

(1)彰显“环境课程”的理念,从“智、爱、美”三方面去实现环境的艺术教育功能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为指导,“发展智、美、爱的艺术人文幼儿园”是我园的办园核心理念,“重视孩子未来人才的培养,在环境中体现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孩子的第三位老师。”是我园的办园特色。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主导色彩和图案,通过不同的色彩、图形唤起儿童的情意象征性和艺术联想:小班选择粉红为主色调,让小班幼儿享受家一样的温暖,中班以粉绿为主色调,让中班幼儿犹如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大班以蓝色为主色调,使大班幼儿仿佛置身星空,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从门厅到幼儿园的墙面,以米罗、蒙德里安等艺术大师的绘画元素作背景,让幼儿多元感悟艺术大师的诗情画意和创想,又让幼儿开阔了眼界,激发幼儿的无限遐想和思考。彰显“环境课程”的理念,让每一面墙壁都充满传统艺术文化气息、富有童趣,让每一个文字都滋养孩子的心灵。我们主要从“智、爱、美”三个方面去实现环境的艺术教育功能。

(2)开展艺术综合教育提高幼儿艺术综合素质

艺术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通过优美的幼儿园环境、艺术作品、文学作品、优美活泼的音乐等熏陶,陶冶幼儿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激发幼儿审美情趣。

1)研究制定幼儿艺术综合活动课程

通过审美情感综合、形式结构综合、多通道参与性等多元性支持策略构建艺术综合活动教育课程,统整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三门学科,发挥其整体效应。课程内容的编制主要从两个方面加以人手:一是审美情感的综合,通过音乐、美术、文学不同艺术形式的共同情感要素,按同构的原理加以沟通,从而达到情感同构,并产生移情和创作的冲动的综合课程。二是形式结构的综合,通过发现音乐、美术、文学中共同的色彩、节奏、结构等相同形式美的规律,同样按同构的原理,促进各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从而加达到开放不同渠道、不同感官,促进幼儿艺术的想象与联想活动。

2)在各种艺术活动中探索游戏化的艺术教学策略

学前儿童是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同样游戏也是儿童的一种审美、创美活动,儿童游戏中的虚构性、自主性、愉悦性、表现性和艺术创作的过程有着相通的特点,艺术活动和游戏一样是纯粹的快乐,儿童乐此不疲的像做游戏一样重复新的花样,像做游戏一样从事艺术活动,因此教师应探索各种游戏化的教学策略满足和支持幼儿的艺术创作,通过不同的游戏方式有助于幼儿加深对艺术的感知与理解,提高艺术的表现和创造力:

(a)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广播员、演员、照相工作人员以及模仿各种人物、动物等,将游戏与艺术实践活动相结合,同时在必要时给予技能上的帮助,另外教师要注意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幼儿,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兴趣和表现力。

(b)情感体验法:注重激发幼儿参与艺术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幼儿愉快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提供给幼儿自我表现的机会,老师根据不同的艺术作品创设具有各种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幼儿的情感想象和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灵感。

(c)艺术综合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三者之间是独立的又具有共性,将它们之间的共同要素从情感、形式两个方面加以融合,以培养完整审美心理结构为目标,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最终实现审美、创美能力的协调发展。如:《小树叶》艺术综合活动中,在文学活动中主要通过欣赏配乐童话,感受作品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习用不同的声音表现歌曲的快乐与悲伤,在美术活动中引导幼儿在绘画中将快乐与悲伤情感表现出来。

(3)中华传统文化、本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使艺术课程更具开放性、生动性和创造性:

1)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教育的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于是我园遵循幼儿整体认知的特点,在教育中有机地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有选择地借鉴运用到幼儿园教学中,让中华传统文化厚实幼儿的素养。

(a)环境创设营造传统文化氛围

各班教室创设了以“青花瓷器”、“剪纸之美”、“戏曲之韵”、“经典书苑”等传统文化为基本元素的主题环境。同时,在楼道、走廊彰显民间艺术、行为习惯、弟子规、三字经等,让传统文化走进幼儿园,让幼儿在亲身感受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b)经典诵读浸润孩子心田

利用晨间、餐前和国旗下的講话、欣赏与练习环节、离园活动等,组织幼儿开展《三字经》、《弟子规》、古诗词等诵读和表演活动。孩子们在诵读的过程中,感知语言艺术的优美,学会懂礼、守礼、谦让等做人的道理。

(c)在主题活动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带给孩子快乐的体验,配以适当的有效的活动形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了解节日风俗,感受节日文化,从而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作品的艺术魅力。

(d)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让幼儿体验参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乐趣,帮助幼儿了解中国人过节的习俗,感受过节的气氛并分享过节的快乐。

①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美育专题汇报演出中,孩子们表演了《孔融让梨》、《我学弟子规》、《诗的画卷》、《三字经》、《唐诗新唱》等经典作品,为大家奉献了一场赏心悦目、提升底蕴的精彩盛宴。孩子们从古演到今,感受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化,习得做人的道理,为孩子们的成长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②在“祖国妈妈我爱您”活动中,大班孩子与武警叔叔一起升国旗,跟随武警叔叔学本领,还表演了《我爱北京天安门》、《大中国》、《歌唱祖国》、《共产儿童团歌》等节目,共同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

③在“爱在路上”爱心捐款义卖活动中,让中华传统美好品德“仁与爱“代代相传,从小拥用一棵关爱他人的善良之心,在幼儿稚嫩的心田里播下爱的种子,亲身体验奉献和给予的快乐。

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我们将努力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用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对幼儿进行美的教育、使幼儿的心灵受到精神文明的滋养和净化,培养幼儿成为爱祖国、爱民族、崇尚传统美德、传统文化的一代新人。

2)家乡传统文化与美育的融合

与顺昌当地的文化、艺术、旅游等单位沟通,充分发挥其中的艺术资源,利用顺昌地方特色的大圣文化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综合艺术教育内容,使幼儿在开放、互动的环境中获得审美熏陶的同时提高自我表达的能力。

(a)顺昌本地文化内容的选择原则:

本地文化资源详实丰富,涉及面广,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孩子。我们在选择时,首先考虑其教育价值,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易于幼儿理解、接受且贴近幼儿生活;另外注重幼儿的兴趣及关注点,教育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反映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和大自然环境,另一方面教师深入观察孩子,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热点,从中生成教育内容,从富有顺昌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中开发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使幼儿了解和体验顺昌家乡文化的丰富和内涵,贯穿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的活动中,渗透各领域以音乐、美术、文学等为载体进行艺术教育,让顺昌本土文化与美育有机融合。

(b)充分挖掘地方本土艺术资源,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深厚情感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这是来自于《纲要》的“心声”。家乡顺昌是座古老的县城,悠久的历史更繁育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乡土气息和艺术价值,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有义务把这些丰富的家乡传统文化引进幼儿园课程,弘扬民族艺术,传承古城文脉,拓展乡土特色课程:

①民间工艺系列:其中剪纸作为一门民间艺术,是我们传统文化千年传承中的一种载体,顺昌的齐天大圣信俗文化成为剪纸人的灵感来源,因此,每一幅作品都别具风格,更妙的是传统剪纸艺术与文创结合,创作出了许多工艺衍生品:服饰、景观、生活用品等,甚至还运用到舞台表演上。另外在油纸伞传统文化艺术中让小朋友现场作画制伞,以及在上油前欣赏伞面上不同的诗词书画,让幼儿感受每一把伞不同的艺术灵魂。

②我县人文景观走走玩玩系列:作为生长在“齐天福祉”的小朋友们,在“去哪儿之走走玩玩”的系列活动中感受这座县城的美丽和魅力,追随这座城的历史和现在,创设了主题文化“山美水美,顺昌醉美”“城市记忆知多少”等,作为我们园本课程资源中的景观有A城关:文化长廊、竹乡广场音乐喷泉、合掌岩万佛石窟、观静山、水美城市长廊等。B乡镇:宝山、华阳山风景区、洋口红色之旅、元坑古镇、美丽乡村系列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待老师们进一步加强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与知识底蕴,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得到艺术的熏淘。顺昌的本土文化距离孩子们越来越远,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作为幼教工作者,应该有义务把这些丰富的家乡传统文化引进幼儿园课程,弘扬民族艺术,传承古城文脉作出应有的贡献。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在艺术教学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及合理运用园内外有效资源,取长补短,确实有效地进行幼儿艺术个性化的启蒙教育。艺术教育是多元的,怎样在其它领域(游戏、体育等)融入艺术教育,并创设相应的环境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研究的。孩子的发展也是多元的,我们应该尊重孩子发展的多元性,尊重他们的个性、爱好、发展需要去积极引导。

作者: 张丽萍

学前儿童人文教育论文 篇3:

学前儿童体育教学中“快乐体育”理念的运用

摘要:在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平稳发展的背景下,国家与政府对国民素养提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身体素质方面,我国曾经出台过《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全面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等,以及从2009年开始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目的都是为了引导全面参与健身,实现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学前儿童;体育教学;快乐体育;理念运用

1、快乐体育概述

快乐教育理论发源于日本,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着日本居民的物质条件和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人才的培养由科技人才转向了创新性、个性化人才。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休闲的增加,使得更多的人参加体育运动,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速,使得体育运动的娱乐性日益突出。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对体育的重視程度越来越高,“生涯体育”和“个性体育”思想也逐步融入到了日本的体育教学当中,由此产生了“快乐”。

1.1体育目的论,把体育运动当作目的,提出体育运动的价值是以其自身为基础,并允许其成为一种教学方法。

1.2游戏论或是在运动中寻找快乐,也就是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是出于对运动欲望的渴望,也就是从中得到快乐。这个学说把体育的本质看作是它可以使人类的欲望得到满足。

2.3快乐运动小组,提倡自主、自主地使用。

2、快乐体育教学的必要性

在幼儿园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幼儿的身心特点,充分发挥幼儿的生理特点,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这就是以人为本。在幼儿体育教学中运用幸福教育观,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促进其身心发展。快乐体育与学前体育相结合的关键是两者是否相适应,这就是快乐体育是否能够适应目前的国情。通过对快乐体育的研究,认为快乐运动满足了它的需求,“快乐运动”是一种人性化的思考方式,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运动。快乐体育,正如其名称所示,它能增强学生的体育趣味,与其自身的特点相适应,有利于培养其运动的兴趣。

3、快乐体育教学在幼儿体育课中的应用

3.1遵循原则

3.1.1教育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幼儿的身体素质教育既要重视对身体的认识、对身体素质的训练,又要重视对幼儿的道德素质的教育,使之与之相结合。因此,培养幼儿的精神,培养兴趣,培养意志,是幼儿的主要目标。

3.1.2趣味的性原则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对体育的兴趣是影响学生参加运动的主要原因,营造出有趣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在开展“快乐体育”时,必须在保证知识能力和情感意志培养的前提下,尽量增加教学的趣味,以适应幼儿的身心特点,让他们在运动中得到愉快的经验。

3.1.3情境性的原则

把“快乐体育”理念引进到幼儿园的体育教育中,必须注意营造良好的环境,尽量让孩子的生命体验更加真实,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自由地进行活动和探究,从而产生对运动的亲近和热爱。

3.1.4激励性的原则

也就是说,在实施体育教育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使幼儿主动、积极地参加体育运动。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恰当的激励有利于激发儿童的热情和积极性,优化儿童的学习心理,从而实现“激思”、“激智”等多种功能。

3.1.5实效性额原则

在学前教育阶段,在实施“快乐体育”理念的前提下,要实现其目标,就是要推进其发展,培养其参与的积极性,从长期来看,要实现终生体育的意识。

3.2具体策略

3.2.1打造完美的教育环境条件

在学前儿童体育教学中为此,幼儿园应根据其具体的实施需求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一是要营造一个基本的活动场所,其中要有各种体育项目所必需的运动设备,要有完善的硬件设备来支持体育教学。二是要加强人文教育,以学校的硬件条件为依托,把快乐运动与当地的体育运动相融合,以促进当地的人文文化,并以此为依托,营造符合“欢乐运动”的软环境。

3.2.2注重教育情感的运用

在拥有了一定的硬件条件和良好的人文软条件下,快乐教育理念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仍然是一种科学的教育情怀。为了实现这种目的,教师必须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沟通,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情绪的指导,如榜样示范、鼓励表扬等,以提高其对运动的兴趣,从而使其在运动过程中得到愉悦的经验。在进行跳绳运动时,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与孩子们一起游戏,把跳绳的技术悄悄地传递到孩子们的脑海里,让他们学会自己的模拟和训练。

3.2.3建立健全多元化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前文内容可知,把快乐运动理念导入幼儿的体育教育,不仅要使幼儿主动参加体育运动,还要使幼儿的能力、意志、情感和兴趣得到全面的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要促进运动与其它方面的相互渗透和结合,比如通过“借物”竞赛,把运动和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对日常事物的认识。而在接续画画中,更能达到运动和绘画的结合。在课程内容的交叉设计中,加强了学生对其它方面的认识和运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运用技能。

3.2.4建构激励机制

运用各种激励措施,既能激发儿童参加运动的积极性,又能促进其信心的养成。以快乐运动为基础的学前期体育教育在建立教育动机的过程中,应该把言语和物质的奖励相联系,从而对其进行积极的指导。比如,在班上设立荣誉奖章,按学生的日常成绩,颁发小红色的小花,并在期末给予成绩优异的学生以实物奖赏,如玩具、绘本等。但应留意,不论采用哪一种奖励方式,均应尽量减少给儿童带来的精神压力,以免影响到儿童的健康成长。

3.2.5增强体育运动所带来体验

快乐运动的一个根本条件是要使儿童在运动后获得愉快的体验。所以,在体育教育中,要结合孩子的兴趣,增加一些有趣的活动,比如模拟动物的动作,引入更多的运动项目。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大背景下,美术、体育、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体育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王思瀚.趣味游戏,快乐体育——幼儿体育游戏教学创编与运用[J].智力,2021(30):178-180.

[2]梁钧程.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方法分析[J].读写算,2021(21):49-50.

[3]杨洁.趣味游戏,快乐体育——新视野下创编幼儿体育游戏的尝试[J].知识窗(教师版),2021(01):67.

作者:赵雪娟

上一篇:兴趣学习数学教学论文下一篇:德国职业校园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