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军训素质教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与攻坚期,整个社会的转型发展的问题和机遇也都逐渐展现出来。在世界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助推之下,当今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思想文化与各种价值观正在互相影响并相互碰撞。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学生军训素质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学生军训素质教育论文 篇1:

浅谈高校军训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摘 要】军训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能够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军训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方式;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高校军训;素质教育;学生;关系

国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这已被世界发展史所证明。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长期以来坚持不懈地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二十一世纪国际范围内的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跨世纪人才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便成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要为21世纪培养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问题。素质教育,着眼于一种能力的培养,即通过多种形式,将德、智、体、美、劳等诸种素质内化到学生的思想行为中,使之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和能力。高等院校是人才素质教育的龙头,肩负着造就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及培养德育、体育、心理素质等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将成为高校的当务之急。因此,高校育才面临着新的挑战。总结二十年来军训所取得的显著成绩,证实军训不仅是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也是提高人才素质的特殊课堂。

军训是根据国家兵役法的规定,大学生履行自己的兵役义务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法律、道德等方面对大学生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影响的培训活动。[1]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应将军训摆在一个首要突出的位置上,这是军训的教育功能所决定的。本文拟就高校军训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谈点自己的认识。

一、高校军训正规化的确定

1955年7月我国颁布第一部《兵役法》,第一次从法律上作出了在大学生、高级中学学生中进行军事训练的规定,并从1955年冬季起,首先在北京体育学院、北京钢铁学院进行军训试点,后又增加了北京邮电学院等12所高等院校。60年代初,经国务院批准,全国53个大、中城市的38所高等院校和部分中等专业学校一年级学生,进行了军训试点。到1996年,全国军训试点院校已扩大到157所,此外,近十年来,还有很多非试点院校也根据自身情况组织学生进行了各种形式的军事训练。[2]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的颁布,大学生军训以法律的形式被规定下来。2001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48号文件,在《学生军训工作的规划和要求》中指出:“学生军训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必修课,学校要纳入教学计划。学生军训内容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两个部分。”这标志着学生军训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化、制度化。

二、高校军训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根据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通知要求,军事课列入学校教学计划,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为2-3周,学生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事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1.学校领导及教师的认同感

多年来实践证明,开展大学生军事课,对大学生进行军事教育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一定的军事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2.学生的认同感

军训期间学生们能自愿接受紧张而艰苦的军事训练,亲身体验军营生活接受军事锻炼,部队派出的优秀教官进校军训,在完成承训任务的同时,把人民军队的好思想、好作风带进了校园,使同学们有了面对面向解放军学习的机会。

3.家长及社会的认同感

家长及社会对高校的学生军事教育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认同。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军事训练改变日常生活中懒散懈怠作风,锻炼他们的意志品德,平衡他们的心态。

三、高校开展军训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1.军训是培养大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重要途径

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素质对国家的兴衰至关重要,而高尚的思想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大学生正处于世纪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思想政治素质有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可塑性比较强。因此,要求大学生不断地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军训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

首先,在军训中学生可以接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我党我军为人民解放浴血奋战的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以及不畏牺牲、抢险救灾的革命精神,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与决心;

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军事理论,以及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使学生们意识到不稳定的因索和威胁国家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从而居安思危,增强国防意识和献身精神,增强他们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次,通过服从命令、听从指挥、赏罚分明的军事训练,教会他们用不怕吃苦,克服困难,乐观向上的态度来面对生活,培养他们艰苦奋斗、乐观主义的精神。

2.军训可以培养大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的精神

现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许多学生是在物质条件非常充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自我意识比较强、缺乏集体主义、团结友爱的精神。军训在这方面具有它独特的功效:艰苦的野外拉练、严格的规章制度,标准的内务管理以及经常性的评比竞赛等都将对学生树立高度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军训中通过队列训练、会操比赛、歌咏比赛等形式,同学们亲眼目睹同龄官兵那种不怕苦,不怕累,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任劳任怨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使学生们自觉自愿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的意识,并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把个人前途和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为国家的强盛作贡献的责任意识;在军训中学生们通过连与连、排与排之间的评比、竞赛,使学生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认识到个人永远不可能超越集体,要想实现个人的价值,就必须做到“牺牲小我,实现大我”,进一步明白只有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信任,才可以取得集体的胜利,从而进一步增强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最后,通过学习,了解解放军的优良作风和品质,使学员们明白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充分领会“八荣八耻”,自觉养成诚实守信、勤劳吃苦的习惯。

3.军训能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充实知识

大学生通过军事学科的学习,一方面可以熟悉和掌握军事思想、军事科技、高技术战争及其特点、国防史等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知识面。另一方面,通过军事学科的学习还可以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特别是在学习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亲眼看到自己所学的基础知识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作用,这样,可以极大地刺激学生刻苦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欲望,坚定他们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来武装自己头脑的决心。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军事发展史与当代国际战略布局知识的教育,军事高科技知识的教育,军事法规的学习和军事工程技术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提高其融会贯通的综合分析能力,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专业学习。

4.军训可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

以“9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基本上都是家庭的独生子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在呵护与称赞声中长大的他们,缺少生活的磨练,身体状况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军事训练正是通过艰苦复杂的环境条件,依靠个人的毅力,完成训练,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在紧张严肃和艰苦的军训中,每天的训练在8到10个小时之间,学生们必须忍受酷暑炎热或刮风下雨,每个人必须完成队列、射击、拉练等个人任务,同时,在休息时间还要轮流办板报、执勤,无论多苦多累自己必须承受,即使腰酸腿肿也要坚持,在军训时间短、内容多、训练强度大的要求下,学生们学会了忍耐、坚持、克服,同时还要从过去的相互指责相互抱怨转变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扶持。

军训中部队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磨炼着大学生的意志品格,增强着大学生们战胜困难的勇气,这些都会在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中留下深深的痕迹,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各项活动中具体体现出来。通过军训大学生心理素质和意志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5.军训能增强学生的体质,锻炼体魄

军训要求学生做到生活条理化。作息时间、训练课都有合理而严格的规章制度。站、坐、立、走都得按要求去做,通过训练可以一扫平时稀松、自由散慢的习气,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是身体正常发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前提。

军事技能训练具有很强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练功能,集中军训期间的“摸、爬、滚、打”,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而且有利于学生锻炼体魄,增强体质。

集中军训具有时间短、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要求高等特点,而且是安排在9—10月份进行,不是风雨交加就是炎热酷暑,学生必须在计划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各科目的训练,恶劣的天气给学生军训带来很多的困难。但是经过紧张和艰苦的军训,学生的体质不仅得到了增强,而且培养了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四、高校开展军训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具有的深远意义

《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以学生军训、军事理论课教学,是按照国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搞好高校军训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学生是国防建设的后备力量,随着军事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战争是技术的抗衡,是人才的较量。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仅仅靠军队院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来培养。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生动最具活力的群体。他们的素质高低,国防观念的强弱,将对社会起到巨大的“辐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公民绝大多数受过大、中学校教育,因此大学生军训开设将在全体公民中形成越来越大的覆盖面,作为后备兵员的储备,对改善现代军队兵员文化、科学技术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五、结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的优秀群体,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实施军训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它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国防观念,培养良好作风,磨练意志品格,提高综合素质。它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因而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清学生军训工作对高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把学生军训工作作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严肃对待,认真组织实施。

参考文献:

[1]王中军.《高职院校学生军训的素质教育价值》.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2]余再山.《高校大学生军训浅论》.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蔡红梅.充分发挥军训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中南林学院学报,2004.24(3)

[2]胡献军.高校学生军训是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形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4(4)

[3]卢火.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作者:周珊

高校学生军训素质教育论文 篇2:

高校大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浅析

[摘要]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与攻坚期,整个社会的转型发展的问题和机遇也都逐渐展现出来。在世界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助推之下,当今学生所面临的各种思想文化与各种价值观正在互相影响并相互碰撞。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所接受的以入学军训为基础的国防教育正面临新的情况,抓好教育“铸魂”工程,重新审视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指导之下大学生军训的意义与使命,并对军训的工作模式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军训;国防教育;途径

根据《兵役法》《教育法》《国防法》《国防教育法》对大学生军训做出的明确定义和定性,大学生军训的内容包含军事理论和实践训练两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加强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从实际出发,如今的大学生以“95后”大学生为主,他们具有自主意识和自由发展的意识,更加注重自我发展,但是同时团队意识感较差、身体素质也相对较差,这就充分突顯出大学生军训的作用。

一、大学生军训与国防教育

(一)大学生军训是国家政策的指导

根据《国防法》第六条规定,国防义务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并且根据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和《兵役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我国高校应当增加军训课程,并且为学生提供基本的军事实战技能训练和国防军事理论知识的培养。同时根据教育部和总参总政1994年新修订颁发的《普通高校学生军事训练大纲》中的规定以及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联合下发的《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第六条都指出,学校不仅有义务必须增加军训课程,同时我国普通高等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也应当依法接受学校统一安排的军事训练。因此,我国大学生军训不仅仅是一门简单实施的学校课程,而是在我国国家政策的方针指导之下,符合法律法规的一项国防事业。高校、部队以及学生都应当据此履行自身的义务。

(二)大学生军训是国防建设的需要

当前的国际形势在总体态势上的基调是以和平为主旋律的,而大学生是祖国的领军人物,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应当抱有赤子之心的热忱,这就需要大学生军训课程加强思想政治素养与爱国主义教育。

(三)大学生军训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后,家庭经济蒸蒸日上,国家的和平环境也日趋稳定,这导致大学生的国防观念淡薄、贪图安乐、身体素质较差,衍生出消极的国防意识、不健康的消费观等。一个国家的经济兴衰必然与青少年国防意识的强弱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国家知识构成较高的群体,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从其自身来讲,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军训是很好的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能够帮助其树立爱国热忱、主权意识,以及塑造刚毅坚强、踏实肯干的性格,为其今后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适合大学生特点的军训课程模式

对创新军训内容,全员参与军训工作。大学生军训的内容一般是由基本的军事训练与思想政治等理论课构成,而如今为了能够与互联网时代相接轨,结合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方式,应当在军训时充分利用好现代化设备,为学生做好思想动员工作,促使其对军事生活有鲜活的了解。与此同时,教官与辅导员要切实负起责任,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基本状况,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也应当在实用性的军事训练中加入如军体拳、旗语、健身防身等项目,将素质拓展训练引入军训过程中。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自身特点越发鲜明,因此在开展大学生军训课程时,应发挥其国防教育作用,将军训工作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丰富军训课程的内容,增加实用性和有效性,全方位地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并建立行之有效的量化考核体系,将军训的成果巩固下来。

作者:牛颖

高校学生军训素质教育论文 篇3:

论高等学校军事课“四进”工作

摘要:推动《军事课》课程“四进”工作,核心是进学生头脑。如何做到“四进”,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军事课》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具有增强大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国防意识的功能,对于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很强的促进功能。

关键词:高等学校;军事课;“四进”

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颁发了《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教体艺[2007]8号)(以下简称《规定》),它与《关于在普通高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48号)(以下简称《意见》)、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教体艺[2007]1号)(以下简称《大纲》)等构成了高校学生军训工作的配套法规体系,使高校学生军训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军事课》“四进”工作,就是根据《规定》、《意见》、《大纲》的要求,将《军事课》的内容进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课堂讲授、编写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让学生接受,提高国防意识。

1《军事课》的内涵

《大纲》规定,军事课包括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课,是高等学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列入高校教学计划,完成规定的课时并经考试合格给予一定的学分。军事课有特定的内涵和深刻的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军事课的内涵,是做好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课的前提。

(1)军事理论课教学的定义。军事理论课教学是指对学生实施较系统的国防与军事思想教育、基本军事理论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国防观,掌握基本的国防与军事知识、军事理论。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

(2)军事技能训练课的定义。军事技能训练是指对学生实施军事行为规范和军械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动作,熟悉单兵武器设备,具备服预备役的素质。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

2《军事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2.1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普及学生军训以来,高等学校能够按照《大纲》组织施训,但对《军事课》指导思想和目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普遍存在把军训作为有利于学生管理的一种手段,军训的内容单调、方式简单、层次较低等问题,制约了学生军事技能训练深入发展;有些院校象征性地开设几节军事理论课,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课程来建设,思想意识上还停留在应付上级部门的考核检查上,对军事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深入发展。

2.2师资配备不够完善

军事理论课是一门政治性很强、内容范围较广的国防教育课,通过教学可以培养国防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军事理论课有其自身的科学体系,对学生来讲有一个学习、理解、运用的过程,但有的高校由于缺乏军事理论教师,军事理论课体系建设受到严重制约,存在着重技能、轻理论现象;还有的高校只是邀请一些军事专家和部队领导来作讲座或报告,以此取代教师课堂授课的教学形式。

2.3教学方法创新不够

从现实情况看,高校都能积极开设军事理论课,但在教学上大多采用单一化的教育模式和注入式教学方法,普遍存在着眼于全体而忽视个体现象。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上研究不够深入,突破不大,较少研究如何深入浅出、因势利导、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方法和手段。

3《军事课》开设的意义

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1)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知识。这是学生军事训练的直接目的。通过军事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单兵军事动作和单兵武器使用技能,为服预备役奠定必要的技术基础。通过军事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国防与军事知识,树立正确的国防观与战争观,为担任预备役军官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

(2)增强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国防意识是公民对国防的认识,包括国防义务与权利、国防观念、国防道德、国防责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公民对自身国防义务的认识。公民的国防意识决定着对待国防的态度,支配着人们参与国防的行动。公民有强烈的国防意识,才能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培养公民的国防意识,是我国国防教育的战略任务。青年学生是国防教育的基础对象,学生军事训练是培养学生国防意识的重要手段。

(3)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学生军事训练的灵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人们团结奋斗的旗帜,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学生军事训练全过程,通过军训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为履行兵役义务和担负国防建设责任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

(4)培养优良的意志品质。学生军事训练是学习人民解放军优良传统的过程,是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精神的过程,也是培养纪律意识、集体意识的过程。通过军训,使学生具备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养成令行禁止的作风,培养团结协作的意识,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好意志品质方面的基础。

(5)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军事训练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水平、意志品质、身心素质、作风纪律、知识和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成为国家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和国防后备力量中的优秀成员。

4《军事课》“四进”的内涵

现代高等学校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因此,培养什么样的人与怎样培养人是高等学校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培养途径。其中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应用化、操作化。可以说,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制订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总纲”。

军事课“四进”工作指的是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教学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四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进人才培养方案是核心,进教材、进课堂是中介、手段,是进头脑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进学生头脑才是根本目的,是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材、进课堂的必然要求。

(1)进人才培养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大纲》指出,军事课(含军事理论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列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组织实施军事课教学,严格考勤考核制度,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军事课》课程有强大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丰富的素质教育内涵,有视角独特的实践内容,通过军事课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既崇文、又尚武,既获知、又养德,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基础的目的。

(2)进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创设必要的情境,给学生提供课内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实践体验,使他们在活动中感悟道理,体验情感,规范行为。课堂教学是《军事课》

“四进“的主渠道、主阵地,不能受其他工作的冲击,也不能用其他工作来代替。进课堂不是沿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满堂灌”。而是要将老师精心的“教”和学生主动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改变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研讨式、座谈式、解答释疑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从而使军事理论课内容得到生动体现、丰富表达,达到军事理论课内容“四进”的效果。

(3)进教材。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高校在组织人力编写时,一定要把《大纲》规定的内容完整、系统的编入教材;一定要编写出适合大学生特点、具有很高理论性、学术性、实用性的教材;一定要紧跟时代,瞄准军事变革的前沿及时更新教材的内容。

(4)进学生头脑。进头脑的基本含义决定了其务实求实效的主导趋向,这种趋向具体表现在“进”的各个基本环节或基本方面的相互联系之中。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进学生头脑绝不是一蹴而就,而要经历获得知识、确立信念、化为行动的过程。军事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授课的着力点放在军事理论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上,把课前、课后搜集的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问题纳入教学体系中,对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和有说服力的给予解答,架起沟通军事理论和学生思想的桥梁,努力从联系学生的现实思想问题上吸引他们,从而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提高学习军事理论的兴趣,激发内在潜质,充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军事课内容在广大大学生中被认同、被汲取,进而转化为自主的思想和自觉的行动。

《军事课》“四进”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进人才培养方案是“四进”的“总纲”,是其他三进的前提,它规定了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内涵;进教材是“四进”的基本环节,它明确了进课堂的大方向和基本思路;进课堂是“四进”的中心环节,它是军事课内容由教材入头脑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进头脑是“四进”的根本环节,它也是对前三个环节的检验。

5《军事课》“四进”工作的原则

5.1《军事课》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避免脱离高校实际

军事理论课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和实践课,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深入挖掘军事理论课的思想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军事理论课特殊育人功能,是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军事理论课教学使大学生们形成一定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并逐步形成相应的道德习惯,它也是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团结协作意识、艰苦奋斗和不屈不挠精神教育的有效途径。

5.2军事素养养成与职业素质提升相结合,避免脱离学生实际

军事素养是军人最基本、最核心的素质,它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国防观念和国防意识、综合的军事知识、基础的军事技能等。通过军事技能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层次和道德水准,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增强组织纪律观念,克服不能吃苦、缺乏自信心和自制力的弱点。大学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离社会的实际需求肯定有很大的差距,用人单位真正看重的并不是简单的成绩单,也不是表面的工作经历,而是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和经验不是阻碍大学生就业的最大难题,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职业素质养才是大学生就业的“软肋”。要通过军事课教学加强学生的职业技能、道德品行、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教育,提升职业素养,使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融入到新的环境当中,将其自身的优势发挥出来。

5.3军事技能训练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避免脱离教学实际

军事技能主要是通过军事训练来掌握,定期军事训练可以提高自身军事素质。但军训并不是军事课的全部内容,更不能狭义的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就已经完成了任务。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全面的。军事理论课教学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期间仅仅安排军事技能训练是不够的,还要安排军事理论课学习,目的是把感性认识与理论深化相结合,摆脱较为单一的以军训为主的课程体系,加强理论知识教学,通过开设一些选修课及辅修课,举办国防知识讲座等,以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摆脱枯燥的“填鸭”式讲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影像设备资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关注度。

5.4校内教师授课与校外专家讲座相结合,避免脱离客观实际

军事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军事学的方方面面,内容广博,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校外军事专家有丰富的军旅生活,经验丰富,了解和掌握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军事技术的发展变化,邀请他们讲座可以丰富教学形式,开阔学生的视野,用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军事理论课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校内教师都是由各校从辅导员或人武干部中选拔担任,这些教师都经过系统的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的培训,具有较强的组织和任教能力,能够完成教学任务。因此,不能用专家讲座来代替课堂教学,否认校内教师的教学作用,而应该把二者结合起来。

5.5课内理论学习与课外社会实践相结合,避免纸上谈兵

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学习要取得成效,必须抓住理论联系实际这个关键,着眼于学习成果的转化,努力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学有所成。高校要建立长期的、规范的《军事课》教学实践体制。要使教学有的放矢,增强现实感,单靠课堂理论学习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实践。学理论不仅仅是学了多少,更重要是能否把它与实际结合起来,提高国防意识,有效地指导行动,这也是“四进”的题中之义。因此,高校应结合《军事课》教学实际,设置一定学时的实践课,充分利用与部队共建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建立实践基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社会,形成两个课堂互相配合、互相衔接的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正确的国防观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R].教体艺[2007]8号.

[2]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在普通高校和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R].国办发[2001]48号.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R].教体艺[2007]1号.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R].中发〔2004〕16号.

作者:董斌 鲁伟

上一篇:高职学生优质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商业寿险企业年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