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探析论文

2022-04-26

摘要: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但该课程教育内容在当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教师团队实力、完善心理学教育制度等措施,希望为高校心理教师提供有效帮助。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探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探析论文 篇1: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实现研究论述

摘 要:朋辈心理互助是学校心理健康教学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越来越被高等院校所重视。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朋辈的心理互助,实际上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相互支持、安慰,与心理咨询的帮助活动类似。本文主要研究高校朋辈心理互助的实现。

关键词:高校;朋辈心理互助;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大学生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然而,朋辈的心理互助作为当今时代心理教育的新型教育模式,被各个高等院校广泛地使用,是心理教育工作的一个创新。但是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实践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不断地完善。

一、实行朋辈心里互助教育的意义

1.补充高校心理教育的不足。随着高等院校学生越来越多,高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据统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非常突出。面对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朋辈心理互助教育不仅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还可以预防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调查显示,朋辈心理互助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调节学生的情绪。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及时运用朋辈心理互助的方式给予支持与安慰,这不仅能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改善学生的情绪与行为。

3.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朋辈心理互助的教学方式,是专门为各个高等院校的大学生所创建的一个新的心理教育体系,非常符合大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的需求。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活跃,想要独立的心情非常急切,对事物具有较强的排斥心理。高校学生非常注重与倾诉对象进行倾诉时的气氛,因为在心理遇到问题时会非常紧张与敏感,他们渴望在比较轻松友好的环境中与伙伴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二、高校朋辈心理互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不稳定。由于高等院校在紧迫的时间里要求学生接受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导致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高等院校面对这种压力,无法顺利开展心理教育。

2.培训不足。朋辈心理互助教学方式的开展,需要一个强大的、专业的、规范的互助队伍。虽然朋辈心理互助的辅导教师在上岗之前都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但是短时间的培训无法满足实际需要。目前,各高等院校朋辈心理互助的教学方式缺乏制度的管理与考核,无法很好地实现工作目标。

3.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不完善。朋辈心理互助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处在不断探究的阶段,与专业的心理咨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需要各高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充分发挥朋辈心理互助教学体系的优势,创新实施途径,建立一个完善的朋辈心理互助机制。

三、朋辈心理互助的实现对策

1.建立完善的朋辈心理互助工作体系。高等院校要建立完善的朋辈心理互助制度,制定朋辈心理互助的互动手册,保证朋辈心理互助教师工作的合理性。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工作的首要条件是选拔朋辈心理互助员。朋辈心理互助员要具备优良的人格品质,待人要热情真诚,有较强的观察力,掌握工作原则,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会更好地帮助别人。

2.合理安排朋辈心理互助的时间与形式。朋辈心理互助教学体系的教育要在高校学生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开始实施。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适应校园生活的能力,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在学生刚进入校园的时候,对于一切都不适应,会遇到许多困难。这时,对学生实施朋辈心理互助教育非常重要。学校应合理安排教育时间,比如,一周可以安排一次,每次持续两个小时左右,帮助学生提高适应能力,搞好人际关系,减轻心理负担等。

四、结束语

朋辈心理互助教育体系已经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作为一种新型的心理教育方式,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教师在以后的实践中可以对其进行完善。高等院校要让朋辈心理互助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林识音,虢晶.高校朋辈心理互助路径探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7-219.

作者简介:李倩(1987— ),女,陕西延安人,硕士,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辅导员,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李倩

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探析论文 篇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探析

摘 要: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但该课程教育内容在当前还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提升教师团队实力、完善心理学教育制度等措施,希望为高校心理教师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教育制度

0 引言

当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提升心理教师团队的实力,对高校学生因材施教;注重理论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基础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从而适应社会环境,健康发展。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学生犯罪事件不断发生,其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建设不成熟、高校心理教育及咨询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都导致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及时得到有效解决,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犯罪事件。高校普遍存在教育课程及教师匮乏等问题,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质量,增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难度。另外,各高校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的模式比较单一,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不能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难以发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作用。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很多高校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2.1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总体实力

对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应该进行严格的选拔和培训。教师在拥有高涨的工作热情的同时,更应积极参与校内及社会的各项培训活动,以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和不断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可利用编写心理学文献材料的机会,开展相关的调研,进而熟悉相关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1]同时,学校对教育团队应加大职业培训,增加培训机会,通过引进人才等扩大教育团队。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公共课的形式设立,在转变为专业心理学课程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亦应相应扩充。比如动员现有教师进行转岗培训、引进心理学教育方面人才等。

在扩充教育团队之后,对教师应继续开展周期性的调查研究,增加专业性技能培训活动,增强职业技能锻炼和对行业发展状况的了解,从而更好地与学生和谐相处。广西大学行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在组织开展2018年上半年心理案例督导活动时,特邀了广西大学心理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周永红教授,介绍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帮助学校心理教育教师提高对抑郁症的鉴别及咨询辅导能力,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咨询服务及心理健康教育。这加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以适应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求。

2.2 构建更健全的心理学教育制度

教育部曾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如建立健全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将心理学开设为必修课等要求。然而当前大多高校所开设的心理教育课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没有充分发挥其价值,具体表现在心理教育课程课时设置不足以及相关的投入匮乏等多个方面。高校对心理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不断地优化革新。首先,明确心理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给予充分的教育课程时间。其次,将课程分数列入总体分数管理之中,提高学生对心理教育课程的重视。最后,教学方法和模式应不断多元化,引导学生体会心理健康对自身的影响,有效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理健康价值观。

2.3 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评价指标

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评价体系,对当前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依然以教师评价为主。教师应尽可能地对学生展开积极的评价,鼓励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通过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反思;以学生心理状态及综合素质评价为前提,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充分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优化及发展。[2]在进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时,应以心理学评价实践为切入点,持续革新评价手段和教学观念,依据高校学生心理特点和具体问题进行创新,从而有效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发展。

2.4 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保证心理教育更有针对性。同时,了解学生心理变化情况,及时给出有效的心理指导,学生亦能循序渐进地学会自我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提升对各种心理问题的承受及排解能力,促进当代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养成。另外,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积极健康的情绪氛围,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 结语

高校应重视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完善,鼓励教育团队的积极性,充分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深入分析学生心理异同,有针对性地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不久的将来,我国高校必将纷纷形成在专业能力、教学技能等方面都更强大的专业化教育队伍,这也预示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更有突破性的发展。

參考文献:

[1] 石晓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心理月刊,2019,14(12):238.

[2] 顾华,朱艳.学习型社会视角下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趋势探析[J].中国教师,2018(S1):129.

作者简介:赵家瑶(1990—),女,辽宁沈阳人,硕士,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作者:赵家瑶

高校学生心理教育探析论文 篇3: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探索

摘要:精准扶贫是针对当前我国国情发展趋势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提倡改善民生、消除贫困、实现人们共同发展富裕的夙愿。精准扶贫背景下,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提供契机,尤其是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能实现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质量的提升,达到学生精准资助育人的精准化。对此,立足于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要求,提出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践路径。

关键词:精准扶贫;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践
引言

精准扶贫是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我国当前国情提出的思想概念,这一思想的提出,为我国战略发展层面、社会发展层面、民生发展层面指明方向。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以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为导向,将精准扶贫思想融入到其中,根据精准扶贫思想为引领,提升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精准化、系统化、全面化。
一、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要求

(一)科学识别扶贫对象

高校的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其工作的实施目的是从学生群体中寻找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给予这些学生一定的帮助和帮扶,诸如资金的帮扶,精神的帮扶以及心理方面的帮扶,使学生能够正面积极的面对生活与学习,并受到帮扶的激励,以自身学习回报祖国。而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精准识别每一名资助对象,弥补以往工作中支柱对象不精准的问题,做到真正的帮扶学生,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有效性。

(二)实施多维度帮扶

在以往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针对学生的资助与帮扶,大多体现在资金帮扶中,而将精准扶贫运用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其工作实施要体现在多维度,包含贫困学生的精神、心理发展以及教育等方面,从贫困生个体层面出发,多贫困生由于自身家庭条件贫困,多出现孤僻、心理、自卑等不良情绪,这对学生成长存在不良的隐患。而将精准扶贫利用到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以多维度视角引领学生,使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发展,达到资助工作实施的有效性,凸显精准资助育人成效,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有效性。
二、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路径

(一)转变工作实施思维

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施中,将精准扶贫思想运用到其中,并以精准扶贫为导向,弥补以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情况。因此,在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树立精准扶贫思想,优化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体系,进而促进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有效性实施,达到工作精准扶贫育人的功效。

(二)强化学生心理干预

在高校教育实施中,无论是针对贫困学生还是普通学生,在教育的实施中,都应以心理教育为主。从心理学方面探析,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存在不足情况,特别是贫困学生。将心理教育融入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是高校教育更好的践行素质教育。因此,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心理引导,使学生能够从心理视角,了解自身不良情绪对自身的危害,加强学生心理建设,并使学生意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的力量,通过学习实践,不断的提升自己核心能力,彰顯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价值。

(三)构建贫困学生数据库

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施,需要建立贫困学生数据库。首先,加强高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高校明晰学生家庭具体情况,根据所了解的家庭贫困情况,给予贫困学生一定的资助。其次,高校应跟学生所在地方政府合作,在政府那了解学生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真实情况,以此实现学生资助的精准化。最后,高校收集学生相关信息,把学生相关信息,纳入到大数据库中,作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的信息资源以此信息资源开展针对性的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将促进学生发展,提升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实施的有效。
结语

精准扶贫背景下,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的工作有效性实施,提供思想的引领,弥补以往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不足,优化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体系,实现精准扶贫的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模式。因此,在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中,重视精准扶贫的实施,发挥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功效,实现贫困生的有效性监测监督,并从育人层面、心理层面、素养层面,给予所需的学生精准性的帮扶,提升高校学生精准育人成效,彰显精准扶贫融入到高校学生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价值性。

参考文献:

[1]王晓庆,王建才.脱贫攻坚视域下高职院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的实践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21):32-34.

[2]陈佳璐,李松.新时代精准扶贫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体系探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0(08):9-10.

作者简介:

张森林,男,汉族,1992-01,北京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讲师,院团委书记,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张森林

上一篇:地方高等职教发展历程论文下一篇:旅游定性的研究性学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