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2022-04-21

摘要该文从心理素质的涵义出发,根据大学生在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上表现出的诸多心理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就高校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1:

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教育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备受重视,当代大学生无疑是幸运的。但随着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由于在人际交往、学习方法、恋人情感和就业选择等方面所出现的矛盾进而导致心理问题。我曾经查过相关资料,这其中就有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在10%-30%之间,对于中国现有大学生的人数规模来说,这应该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由此可见,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很是必要。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认识自我

一、 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主观原因

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习生活的理想与现实失落感,以大一新生为例,学习热情及动力高涨,就把目标集中在班级的奖学金及高成绩上面,但一些学生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条件,将目标定得过高,虽然能在其努力的过程中取得一些进步,但这跟他们的要求相差甚远,某些目标的失败难免就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感,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障碍也是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相当一部分人是进入大学后才进行从家庭式生活到集体式生活的转变,于是他们就会因一时无法适应这样的生活而产生自卑感,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压力,一些女生在人际交往上的问题比较突出,她们在与别人交谈时总是害羞的不敢抬头,朋友圈子变得越来越小,严重的很可能形成自我过分的封闭,还有的女生一旦发现自己的好友和别人很亲密,她就会感到很不舒服,甚至跟好友反目,导致自己产生心理压力等。

(二) 客观因素

一方面,家庭条件的因素,作为大学生,各自的家庭生活条件不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面对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难免会有自卑感,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与家庭富裕者的差距时,容易产生心理落差。

另一方面,相关管理机制不健全的因素,这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关注不够,事实上,我们在学校很难见到关于心理问题的讲座,父母也很少过问大学生的内心状况,导致心理问题发生时不能得到恰当的引导与帮助。

二、 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一) 认识自我

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己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愿意干什么,这需要对个人的价值观、理想、兴趣、爱好、特长、气质、性格等进行准确的分析和定位。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岗位要求又对应着职业的不同素质要求,因而只有对自身的价值观、综合能力、个性特征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才能发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工作领域。另外,毕业生还要根据自己在校期间的专业成绩、活动表现,客观分析自己的职业能力。我的兴趣是什么?我的性格是什么?我适合的工作是什么?

(二) 准确定位

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点在于个人的才能和机遇等条件,除此之外,还取决于自己对就业期望是否有准确的设定。很多同学就业不理想的原因在于对自己的定位不准。有的同学能力平平,但是因羡慕他人的光彩职业而好高骛远,盲目追求,最后导致两手空空。

因此,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针对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特长、职业能力客观分析、综合考虑,并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工作环境去设定合理的就业期望值,同时还应主动关注宏观的就业形势变化,根据大形势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积极争取就业机会,才能最终取得择业的成功。

(三) 正视现实

要成功地进行职业选择,首先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身所处的就业环境有一个理性的认识,用灵活的态度勇敢地面对各种挑战。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且逐年攀升,而对应的新增就业岗位却远远不足,全球性金融危机消极影响尚有残余。

增强自信心是每位求职者都必须修炼的功夫。自信心将会让求职者正确对待求职困难,以最旺盛、最活跃的精神状态和最沉稳的工作作风去克服难题,以足够的耐受力面对挫折,以足够的勇气迎接挑战,这也正是高校毕业生求职成功的重要心理要素。

(四) 正确面对挫折

1. 对症下药,分析失败原因:遭遇求职失败时,要正视既成事实,不必为暂时的挫折而难过,要认真分析应聘失败的原因,及时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将失败归因于外在环境,则容易产生气愤和敌意,降低以后行动的积极性;如果个体善于从主观方面寻找失败的原因,则能够提高行为的积极性。所以,大学生在遭遇求职失败时,要学会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进行综合归因,避免对社会、对他人的无谓抱怨,也不要把求职失败完全归为自身,以免产生自卑、消极的心理。要客观分析内外部的原因,要看到内外部的有利因素,鼓励自己,积极进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充满信心地迎接下一次挑战。

2. 树立正确的“失败观”: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是损失,使人伤感,使人烦恼,但一次次的失败会让我们积累更多的经验,因此失败也能令人崛起,催人前进。人跌倒了,就在跌倒的地方爬起来继续前进。如能在一次次失败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充实求职技巧,就能为下次求职获得成功打下基础。

三、 结论

在新的工作中,大學生对自己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要看清自己的长处,又要清楚自己的弱势,不过分地高估或者低估自己。自尊自信的同时又不骄傲自负,调整认知方式,进一步建立完善的理性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事物,建立更加广泛的交际圈,经常与其他人沟通,更加广泛地交往朋友。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正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吴豪伟,于成文,刘希汉.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模式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4(12):36-38.

[2]陆斯琦.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171+173.

作者简介:

黄思铭,山东省烟台市,山东省烟台南山学院。

作者:黄思铭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2: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及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 该文从心理素质的涵义出发,根据大学生在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上表现出的诸多心理特征,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现状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就高校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问题

1 研究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对这些压力的抵抗能力。近年来,媒体曝光很多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些案例,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使高校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亟待改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伴随素质教育而衍生出的新的概念。由于学科领域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心理素质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视角,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后天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创造行为和社会适应行为紧密联系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素质、人格素质、意志素质等,由于其本身非常抽象,一般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是基于大学生在面对常见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心理素质水平。

3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如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征为神经衰弱、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也有所增加。高校大学生普遍遇到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而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心理特征充分表现出他们目前认知潜能低下、心理适应能力薄弱、内在动力不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等,继而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3.1 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步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从大学学习本身来看,大学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与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教育强调专业性人才培养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通才培养,而大学生在从高中迈入大学以后,往往继续沿用高中习惯的被动填鸭式学习方法,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学习信心缺失、考试焦虑、情绪波动、自我放弃。从自身能力培养来看,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专业学习,合理选修一些相关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考取各类证书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厌学心理、抵触心理。从学习竞争关系来看,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在过去的学习中一般以出类拔萃的居多,竞争的压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学习成绩过度重视,无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具体表现为嫉妒心理、自闭心理、自卑心理、自我评价不当。

3.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有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性朋友的交往、异性朋友的交往,有莫逆之交、萍水相逢等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即容易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事事不尽如人意,时常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造成偏差,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害羞心理,即在被人注意时不自在的心理状态,严重可导致人际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是造成大学生交际困难的主要因素;妒忌心理,即经常感到自己的优越地位被别人抢占了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最危险的心理因素,严重时会衍生出敌对、憎恨、报复情绪,甚至会造成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高校大学生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精神症状。因此,只有克服人际交往中种种心理问题,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才能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

3.3 就业问题

就业上的心理问题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不能很好地认清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的形势,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心理,即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不能挖掘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领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视职场中的各种挑战;逃避心理,即无法面对社会现实,逃避就业问题;依赖心理,即过于依赖于父母和学校,缺乏独立求职的观念和自荐意识;随意心理,即缺乏择业的主动性,找工作过于随意;自负心理,即过分认为自己能力出众,缺乏与他人的理性比较,无法正确衡量自身在就业大军中的位置。以上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顺利择业与成功就业,并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教育。

4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4.1 合理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为大学生开设系统的、规范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普及教育的功效。首先,应当开设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公共必修课,比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等,使大学生从基础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心理学公共选修课程,比如人际交往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应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心理素质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解决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学专题讲座,主题一般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讲座的形式应当灵活、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讲座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4.2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应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广泛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校内媒体是个很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倡现代健康心理素质理念,充分激发大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需求。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和分析、播放心理素材电影、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丰盛的心理营养餐,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3 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对他们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有很多渠道和平台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不断完善,服务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中心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其丰富经验,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并缓解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应与其他心理素质教师保持良好的联系,通过其他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较早地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应充分发挥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的功能,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补充,可以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非常内向,有实际心理咨询需要却又拒绝面谈形式的学生,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以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展开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问题类型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一般用于解决团体成员中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效率较高,可以使学生个体在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龚玲,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3).

[2] 宋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效果评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3] 齐子玉,李振华.浅论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室建设与应用.山西档案,2012(2).

[4] 马明.大学生心理素质浅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

作者:梁乘 罗玉琴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论文 篇3:

高校健美操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

摘 要: 健美操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方式,在近些年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高校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希望可以为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高校;健美操课程;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虽然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满足,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由于当今社会就业压力等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而健美操作为一种强身健体的运动方式,在近些年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接受,且不少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以此来实现增强大学生体魄和疏导心理的目的。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研究

想要研究高校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只有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并掌握其发展现状,尤其是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缺陷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进行针对性地调整或改革,来实现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均开设了相关的心理课程,但是就当前我国不少高校的教学实践来看,其一般很少开设相关的心理学课程。即使有,也往往是以选修课程的方式来设置的,因此其发挥的作用总体来说就是比较有限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的存在,就笔者当前的调研情况来看,不少高校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在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抑郁或者是伤害自身或他人现象的存在。当然了,各个高校为了可以解决大学生在学习、就业工作中的压力,也设置了相应的心理辅导室等场所,但是由于受到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少会有学生愿意到心理辅导室找心理老师进行心理辅导,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就目前来说,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信心略显不足。笔者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不少大学生的自信心是不足的,突出表现在其对于自我认知不正确,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反之经常是以消极的情绪来面对周围的事物或者是环境的。长此以往的话,其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不断被瓦解下降,最终可能会出现相应的心理问题。同时,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而且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自身的能力,且有才能的人士非常多。在这种情况下,高校作为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打击某些同学的自信心。更为严峻的是,这些同学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来提升自己的自信心,只能这样消极下去,最终导致其不能在别人面前正确地表现自己,并进一步影响到其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第二,抗挫能力比较低。在调研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不少大学生抗压力或者是抗挫能力是比较低的。这和不少大学生是独生子女等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由于其从小生活在相对中心的位置或环境下,父母或者是爷爷奶奶等往往给其提供的都是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遇到挫折或者是挑战的时候,其往往会出现退缩的心理,并且不能正确对待前进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严重的则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此外,一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而很少考虑到其他人的想法,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其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程度。一旦出现问题的时候,其往往表现为缩回安全区的现象,心理学上则称之为心理封闭的现象。

当然,除了上述笔者所分析的这些内容之外,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还表现的多种多样,由于笔者当前研究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在此并未一一举出。这也正是笔者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的内容。

二、高校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研究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此来实现提高其心理素质的目的。而我们又知道,健美操有着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的目的,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接下来将研究高校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首先,高校健美操借助其运动方式,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我们知道,健美操并不是一种个人的运动,而是相对集体的运动方式。因此,高校健美操可以借助其特有的运动方式,来增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的时候,我们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在心理上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状态,不愿意和同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而健美操这种集体运动的方式,会促使同样参加这一运动的大学生之间进行相应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来实现增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目的。当然了,健美操在运动过程中,也是大学生打开心扉的一个过程,其可以领略到健美操这一运动中所蕴含的相关体育精神,尤其是团结合作的精神,这对于调整或者是改变大学生独生子女的“以我为中心”的生活理念等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高校健美操借助其艺术修养,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在分析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少会将目光从学习之外的事物移开。而我们又知道,当今社会对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仅仅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的。而一旦大学生步入社会遭受到企业的打击之后,可能会影响到其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同时,现在各个高校有才能的人士比比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健美操可以借助其艺术修养,来实现陶冶大学生情操的目的。当大学生的情操可以得到一定发展的时候,其就可以将学习的广度不断拓展,从而学习并掌握社会生存的一些必备技能,这对于培养和发展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大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都可以游刃有余的时候,其心理素质也将获得健康发展。

最后,高校健美操借助其运动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通过上面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现状,我们还可以认识到,大学生的自信心呈现出不足的问题。而且大学生自信心不足的现象还将进一步影响其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状态,并最终影响到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而我们则可以通过高校健美操这一运动训练的形式,来实现提高大学生自信心的目的。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健美操这一运动训练形式并不是单一的,其会随着音乐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对大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和音乐素养等都提出了更高__的要求。当大学生可以随着音乐变化而不断调整动作的时候,其获得的满足感将是无以言表的,因此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文章小结

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否健康對于高校最终的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高校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希望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冯婷.浅谈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影响学生表现力的因素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14).

[2] 师文月.谈大学健美操课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体育时空,2012(01).

[3] 林敏.健美操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3).

作者:胡潜丽

上一篇:课堂渗透法科学教学论文下一篇:远程教育微课程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