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教育学生人格塑造论文

2022-04-30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也随之变化。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高校美术教育高校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进行了简要分析,力求结合教学经验,为高校美术教育的成果略尽微薄之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美术教育学生人格塑造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美术教育学生人格塑造论文 篇1:

理性思维与人格塑造

摘 要:本文从对理性思维与人格塑造在美术学科中的体现,深入分析了当前美术学科中的现状,提出选题“理性思维与人格塑造在美术领域的统合研究”。通过对理性思维与人格塑造关系的研究与分析,阐述了理性思维对学生人格塑造的成长和发展意义,对艺术教育的意义,通过发掘理性思维内在美可以获得认知世界的能力,通过解读理性思维可以提高学校美育水平。

关键词:美术;理性思维;人格塑造;

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是人的两种主要思维方式。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美术学科的学习,主要运用的是感性思维能力,人们常常对感性思维或感觉推崇备至,听从感觉,相信感觉的力量,当一些艺术家陶醉于自身感觉中时,认为感觉对于艺术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样的观点已经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而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理性思维”却很少被提及。其实,艺术中也有太多的东西仅仅依靠感觉是不能完成的,绘画中的许多学习内容需要借助理性思维能力,需要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辅相成,相互作用。通过发掘理性思维内在美可以让大学生获得认知世界的能力,通过解读理性思维可以提高学校美育水平。

在新时代的大学教育中,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塑造人格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塑造和谐人格,使大学生成为具备和谐人格的人才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完善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力、创新力、艺术修养以及高尚的道德修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顺应艺术教育的发展,主动适应21世纪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转变传统的学观,构建新的艺术教学体系已成为国内外高等艺术教育界的共识。艺术不仅要为社会创造视觉财富,同时也必然要对社会文化进行视觉化的思考。只有这样,艺术才能真正的实现自己的功能。当前,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求新求异意识较强,思想上趋于不成熟阶段。价值现、人生观、道德观等出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正确对待、引导、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是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凸显应用型本科教育特色的有效手段。

一、构建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化

绘画即有感性思维也有理性思维。绘画的感性不仅体现在情绪上,还有对事物的感受,瞬间的触动,对生活经历的理解与阐释。因为它是无限制的,自由的,所以更让人无限神往。感性思维主要是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思考和判断;而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是人们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能动活动。是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说得简单些理性思维主要是靠已经掌握的科学的方法,去思考和判断;是一种建立在证据和逻辑推理基础上的思维方式,感性需要理性的分析。人本身具有潜意识的感性思维,随着人在身体、心理与智力等各方面地逐渐成长,随着人对外部世界及自身地逐渐了解,并在吸收了前人知识经验的同时,人也开始从纯粹的感性思维逐渐地向理性思维方向转化。因此,人对事物的认识必须从感性思维上升到理性思维。

擅长形象思维的同时,也擅长用理性思维筛选、接纳知识,以逻辑的观点看待事物的状态和发展;用理性思维解决科学问题的同时,也能克服工具理性的局限,成就真正的科学思维。理性抽象思维给绘画语言的形成以及对画面的构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理性思维在美术领域的地位

理性“是最高层次的理智。人们常常认为绘画专业的学习主要是运用感性思维。在美术学习中人们只是需要感性思维而不需要理性思维吗?在艺术领域感性思维是丰富个人感受力和创造力的训练,理性思维是逻辑性对内在规律的理解与把握,是美学中抽象领域达到美育境界问题的重要途径。理性思维是否存在美,理性思维是否可以转化为美及理性思维是否可以创造美,直接关系到理性思维教学进程中的美学问题。培养美术类学生的理性思维,不只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和直观教育来教授学生,而是发掘理性思维客观存在的内在实质,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不得不说如今很多人都太缺乏理性思维,凡事都从主观愿望出发,或者只看见事物的表面。在美术教学各个阶段中,理性思维是极其重要的,它能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

康德哲学就是理性思维中的典范。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透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人类通过理性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理性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理性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在传统的素描训练中要求学生以再现的手法表现写生对象,这样学生在直觉的作用下,表现出来的素描与客观物象在视觉感受上是一致的。这是一种具有时限性、狭窄性和非中国特质的专业基本功训练,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灵感火花,限制了学生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中的思索创新能力。而在设计素描训练中则注重对学生的观念培养,进行打破常规的造型构图训练,效果就大不一样,因为它不再是要求以写实为主,而是要求学生从观念入手感觉客观物象。由于不同的立意和设定的观念不同,每一个学生将会产生不同的观察方法和感受自然物象的角度;由于观念的不同,客观物象在每一位学生的眼中也是完全不同的。因而,同样一组静物或人物,不同的学生所完成的素描作业也是各不相同的。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有创造性的艺术人才,而不是生产绘画机器。由此,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不只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和直观教育,而是发掘理性思维客观存在的内在实质。这也直接或间接体现出理性思维在美术领域的地位。

美术作为一种较为活跃的艺术科学,应该努力寻求更有创意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契合方式。通过发掘理性思维内在美可以让大学生获得认知世界的能力,通过解读理性思维可以提高学校美育水平。

三、美术教学中人格塑造的培养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健康的人格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完善的人格品质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力、创新力、艺术修养以及高尚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主要标志是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以積极进取的信念和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及行为统一起来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和对知识资源的占有仍然是感性的和被动性的占有。在这样一个人格尚未成熟的群体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自我意识都需要得到培育和提升。人格塑造是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当代中国奋发进取的需要,也是当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当前人格塑造的基本策略,首先通过对艺术专业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创新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其次,增强理性与感性观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严谨的学习作风,树立正确价值现、人生观、道德观,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人格。

(一)理性思维对人格塑造的作用

理性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心智操作,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抽象性、积极的综合创造性、缜密的逻辑辩证性和实践性。在大学里学生是理性思维的身体力行者,人类愈是发展,理性思维愈是飞跃。不论是在教育中还是在人格的塑造里,理性具有决定性意义,学生应当具有高度的理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也是全面开展大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前提。尤其在美术领域,绘画作品首先是以情打动人心,它通过情感的共鸣,引发人们的思考,进而对人生产生积极的启迪作用,促进和实现人格的自身完善。因此,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只注入艺术家的审美态度和思想情感,还融入了艺术家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理想人格的认识,借此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也体现出理性思维存在美;理性思可以维转化为美;理性思维可以创造美。而理性思维的养成可以促进良好人格的形成、良好人格可以促进理性思维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艺术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参与各种艺术活都会对学生身心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这是通过接触艺术作品、参与艺术活动而产生的艺术兴趣,获得艺术能力、提高艺术修养的活动使学生用理性思维的方式进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和生活态度,为健康人格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美术价值观的功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格境界

人格是对个体进行评价的综合指标, 也是社会化成熟与否的标志;是一个人心理、生理和社会行为各个方面综合的整体概念,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总和,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健康的人格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处于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美术教育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质上就是对人和人格精神的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对于健全人格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美术教育具有强烈的情感和德育功能,对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完善的人格品质对于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力、创新力、艺术修养以及高尚的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突出理性思考教学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而对于一个大学来说,和谐人格的构建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探索适应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突显创新型的人才特点。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發挥高校的作用,通过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大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发挥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功用、培育大学生道德自觉等重要举措来实现。

四、理性思维与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如何发掘其中既有的理性思维和人格塑造的成分并予以进一步的发展,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近代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倡导者中最具影响力首推席勒。在席勒看来,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社会和人格的塑造,美育可以创造理性思维和人格塑造。针对我国当代美术学科的大学生而言,美育的养成是一种初步的事实。能理性地遵循和谐的发展性原则,一般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的发展要经过“无律——他律——自律”的过程,在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机制相互影响、反复作用下而发生。同时,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人格塑造。即健康的人格能够使理性思维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渐使我们成为内美外秀、人格健全的人。

总之,在美术领域中,理性思维对对艺术教育的意义和人格塑造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理性思维转化为美与创造美、存在美一样,是一个客观存在,并且通过发掘理性思维内在美可以获得认知世界的能力,通过解读理性思维可以提高学校美育水平的同时塑造良好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王钟,艺术——完善人格的教育——浅议学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培养,时代文学,2003

【2】张晔,秦华伟,人格理论与塑造[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

【3】董重恂,新概念素描与造型语言解析,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4】黄德基,论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艺术教育,2011.8

【5】庞子明,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青海教育,2006.2

科研项目 :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2B083

作者:刘琨 亚军

高校美术教育学生人格塑造论文 篇2:

美术教育对高校学生情感培养的意义浅析

摘要:高校美术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性格的塑造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模式也随之变化。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如何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高校美术教育高校生审美情感的培养进行了简要分析,力求结合教学经验,为高校美术教育的成果略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高校美术审美情感培养展望

高校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是加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高校美术鉴赏课,在增长学生的美术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感性思维,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体验艺术家的情感注入和艺术的魅力的同时,也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感,审美感以及艺术修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善良的心灵。

一、高校生审美情感的重要意义

美术教育开展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就是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高校美术在考虑学生特性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艺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给予学生美的启发。美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教师应该系统地对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行培养。所谓审美情感指的是学生在面对生活等环境所拥有的一种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素养。单纯强调语、数、外课程开展会造成学生的巨大压力,而美术恰恰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余,感受到美的事物给人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学生的审美情感,首先是全身心的情感体验,也是对优秀作品所感受到的情感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条件,即愉悦而快乐的享受。学生喜欢美术课程,这是一种本能的,自然流露出的情感需要。当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情境中,所获得的感受是带有收获的享受。这种情感体验是艺术审美情感的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是一个逐步提高而趋于丰富的实践过程。学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审美品质,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

二、审美情感培养在现阶段课堂中的情况

1.学生对美术课程的态度。随着现阶段课程的发展,初高校生已经不像小学课程那样轻松,学生所面临的中考使得美术课程相对于其他课程受到忽视。学生对美术逐渐形成了可有可无的态度。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其重要程度虽然不等同于主要课程,却也是不能或缺的。为了加强学生的审美情感,要从根本上改变美术课程在家长、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2.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根据美术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师都有相似的感觉,就是只能挑较为重要的课程来讲。美术教育的任务重,课程时间少,内容多,不能很全面地完成美术教学的所有任务。在美术课程的设计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高校生的审美情感自然得不到培养。

三、美术教育在高校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3.1全面培养学生情商

在先天条件与后天培养的共同影响下,学生表现出的情商水平也是不同的,例如,看到同一幅美术作品时,学生对画作的喜爱程度和欣赏水平会呈现差异,在作品内涵的理解上也不尽相同,美术教育的开展需要帮助学生对作品产生正确的认识,提高认知水平,对自身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使学生深切体会艺术欣赏的乐趣,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真性情,心理健康程度进一步提升,情商的培养目标也可以达成。

3.2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美术教育蕴含着较为深厚的人文特性,尤其是新课改的推行,使人文精神更加全面地渗透到美术教育当中,高校的美术课要给予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或是兴趣爱好来选择相应的美术课程,教师在全面授课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兴趣点,进行重点培養,学生还应具有材料工具及作业表现手法的自主选择权,这也是以学生为本的体现,教师在教学时通过观察,调查等方式来确定学生的关注点,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发散,使学生的兴趣能够得以持久保持。

3.3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校生所处的成长阶段使人生观,世界观的塑造更加重要,美术教育的开展对高校生情感,修养,品格等方面的提升作用不可小觑,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建康成长,美术教育包含着理性和感性的因素,学生在动脑的同时也需要体力运动,因而可以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运用材料工具,动手制作或是绘制图画。

四、培养审美情感的几项策略

学生的态度及美术课自身的局限使得美术课程长期陷入一个尴尬的境地,也使得原本对美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失去了发展自身特长的机会。同时,学校和教师要了解到,美术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它的存在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拥有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当今社会所必备的人才特性之一。只有对美术进行系统和专业的学习,才能充分塑造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他们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教育一方面对学生美术课程的开展十分有益,另一方面也对学习其他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开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培养高校生审美情感首先要从加强学生的文化审美做起。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开拓眼界的机会,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达到精神层次的陶冶。比如在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中,让同学们赏析西方著名画作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同学们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同时,会受到精神的熏陶。

在对这些画作的感受中,学生最初只是感到惊奇,但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和帮助之下,通过感受画家的生平、所经历的社会背景对美术作品进行正确的认识和分析,进一步感受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作品本身的美学内涵。只有学生可以独立欣赏美术作品,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审美感情的积累。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合理设计课程,深入解析作品,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2.重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积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影视等方式使艺术表现变得多姿多彩。对于高中生来说,多媒体这种形式比较适合学生好奇的天性,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法应用恰当会给美术赏析课堂以“锦上添花”之感。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发展空间。学生的审美情感同教师的审美情感教育息息相关,教师自始至终对学生情感都具有启发性作用。教师自身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注入能构建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些因素对培养艺术审美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纵观整个高校美术教学,无论是作品欣赏还是技巧训练,都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提高必须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个性化的发展空间。须知任何一个艺术事物的价值判断都离不开审美情感的丰富和充实,它是美术教育给予学生的情感动力,对学生的健全人格起到提升和完善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教科规办,1997.

[2]黄梅.德国美术教育[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

[3]查有梁.给教师的20把钥匙[J].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邢程

高校美术教育学生人格塑造论文 篇3:

“四位一体”机制下民办高校美育创新工作室运行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为了更好地发挥美育工作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和人格塑造服务上的作用,就民办高校美育工作实施途径作出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本文提出在“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机制下,研究美育创新工作室的运行模式,通过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开放式运行模式;以人文性为主,专业性为辅的课程教学体系;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的美育师资队伍;以成果展示与交流互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传播途径等四个方面展开实践创新。美育创新工作室在课程教学设计、师资队伍建设、成果展演及文化活动推广、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能够为改善与推进民办高校的美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四位一体;美育创新工作室;运行模式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教育部于2019年4月印发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基础。民办高校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美育工作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边缘化状态,难以较好地完成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和人格塑造服务的任务。因此,本文在调查研究民办高校美育工作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运行美育创新工作室,为改善与推进民办高校的美育工作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

一、民办高校美育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美育观念落后,重视程度不足

在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中,德、智、体三方面能够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美育与劳育则相对薄弱,原因有二:一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虽然美育在国家层面重视程度大幅提升,但是各层次的高校在落实层面却参差不齐,跟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性文件,美育的机构设置不健全,制度化的方法指引不足等,都影响了美育功能的发挥”[1];二是民办高校绝大多数都是定位于应用型或技能型大学,对美育存在认知偏差,认为美育只有辅助作用,忽视了德智体美劳的均衡发展。

(二)资源投入有限,执行落实困难

美育是通过艺术教育实现的,相对于专业技能教育,需要具備单独的符合美育工作需要的设施与设备、师资力量、氛围与环境,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这些硬件和软件方面的资源投入将会是一笔较大的经费投入,民办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大部分的办学经费主要用于教育主体目标的实现,即专业技能教育获得高质量发展。因此,美育工作难以争取到足够的经费保障,也就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三)师资力量单薄,育人效果欠佳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不仅教师数量紧缺,教师结构也偏向工科、商科、文科。承担美育任务的师资必须具有艺术类专业背景,这类教师在民办院校本就属于稀缺资源,即使一些民办高校开设有艺术类专业,教师也因为承担过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而无过多精力承接美育方面的育人任务。“因为美育领域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较少,教师在美育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也相应较少,导致课程开发不够,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实践活动单一、美育效果评价不高等问题的出现”[1]。

(四)学生基础薄弱,审美能力不足

民办高校招生处于劣势的地位,生源结构特点普遍存在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自我约束力较弱的问题,因此造成民办高校的学生审美能力不足。第一,审美取向大众化、世俗化、功利化。因为文化底蕴较薄弱,民办学校的学生在精神追求方面,更加容易受到社会大众主流、网络文化的影响,而缺乏个人特性与高层次价值化的追求。第二,审美创新能力不足。创新需要基于雄厚的知识储备,而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动力欠缺,知识储备与转换能力较弱,尤其在互联网资源如此发达的社会,知识的“拿来主义”变得十分容易,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创新动力与意愿。

(五)课外活动丰富,育人内涵不足

美育环境氛围的营造需要全员的参与,虽然民办高校师生对美育的需求表现出极高的热情,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也丰富多彩。但一方面,民办高校办学时间普遍不长,校园文化积淀较浅,学生难以在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下形成属于特定高校的审美价值与情操。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侧重于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在课外活动类型方面也偏向于实用型,再加上学生素质与教师指导能力偏低等因素,课外活动表现出外表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内涵与美育内涵相对不足的情况。

二、美育创新工作室的实践路径

本文根据民办高校美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基于“四位一体”机制,建设美育创新工作室,通过师资队伍的组建、教学环节的安排、育人平台的搭建、育人课程的开发、育人内涵的提升等几方面,特别注重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活动的创新、校园文化的营造、艺术展演的推广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实现美育创新工作室的有效运行并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

(一)秉承 “以美育人” 的理念

为了加快民办高校对现代人才培养需求的观念转变,进而转变民办高校对美育工作的全新认识,工作室应始终秉承“以美育人”的理念开展育人工作。“以美育人”不仅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还包括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人的个性特点和创造潜能,激发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主动性,形成独立、高尚的人格道德情操,最终实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的育人目标。

(二)以学生为本,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开放式运行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工作室中,学生需要完成从学习者向探索者与研究者的转变,由被动学向主动学转变,由文化的学习者向文化的传播者转变。

工作室依靠学生团队形成自治组织,学生团队建设采取梯队式学生团队方式,以艺术类专业为主,其他专业为辅。即一、二年级学生形成低阶团队,主要任务是学习与体验,三、四年级的学生形成高阶团队,作为工作室的主力,主要的任务是协助开展教学活动、竞赛活动、文化沙龙等交流活动,工作室的高效运转主要就是依靠这个团队。

工作室全天候向学生开放,以课程教学为基础,以校外竞赛为促进,以文化沙龙和观展观影为提升,以定期成果展示和互动性文化市集为检验,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文化积淀与人文素养。开放式的运行模式能极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在专业课内成绩、课外专业获奖、文化推广传播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成绩斐然。

(三)建设以人文性为主、专业性为辅的课程教学体系

为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目标,工作室的课程体系以人文性为主,专业性为辅,主要的课程以荆楚民间艺术与荆楚非遗文化为核心,包括中国画、雕刻、剪纸、竹艺、刺绣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开设艺术设计类课程,包括插画、板画、创新设计等。所有课程的开设方式均是以专业教师为主、高阶学生团队为辅。即专业教师讲授文化理论知识以及核心技艺传授,高阶学生团队主要负责技艺练习与技能提升。目的一是缓解专业教师的压力与负担,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相互交流提升的平台与机会,通过“朋辈”相长的关系,实现双向锻炼高、低阶学生团队。

另一方面,课程教学的方式以互动交往式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任务为驱动,不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授课方式。指导教师以现场技艺传授、作品现场创作交流、作品点评赏析、集体讨论指导等多种授课方式,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提升技艺的同时,更主要的目的是通过交流与讨论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与内涵。

(四)组建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的美育师资队伍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教师是美育教育的执行者以及文化的传承者,决定着美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4],美育创新工作室利用艺术专业教师资源,组建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而且全部都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与民间技艺的老师,其中包括武汉木雕非遗传承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主持人、湖北省学院空间研究院研究员等,在理论研究或实践创新方面都能给予学生很好的指导。工作室还培养了一支高素质的高阶学生团队,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专业教师运行工作室的负担,帮助教师团队在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之余,仍有精力教授他们熟悉的专业课程。高阶学生团队成绩斐然,也会激发教师进入工作室的热情。借助工作室自身指导教师的平台与资源 ,以“非遗”文化为突破口,充分开展院校交流,通过聘请与引入校外导师,扩充师资队伍深度与广度,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五)探索以成果展示与交流互动为主体的校园文化传播途径

校园文化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参与的精神文化的互动过程,工作室的师生人数毕竟有限,需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将价值理念与文化内涵传递出来,影响更多的人。美育创新工作室形成课程结束即定期开展主题作品展与文化市集等文化传播活动的模式,定期制作作品手册,通过成果展示和交流互动的方式,一方面扩大工作室的影响力,深化工作室文化育人的内涵,更广泛地进行文化传播,由点及面,形成全员参与的美育环境,最终达到校园文化全员渗透。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市集等互动性强的活动,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输入输出同步进行,互动交流的过程对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要求更高,进而加深学生对人文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美育的锻炼,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六)利用互联网拓展工作室的交互性与开放性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标志,互联网以高度的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成为大学生获取各种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渠道。”[5] 课程教学的手段与方式也应随之改变,美育更需要直观与形象的表达。因此,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与数字媒体的优势,通过扩大公众号的影响力与点击量,扩大工作室的交互性与开放性,最大程度占据互联网阵地,利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取得线上线下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美育效果。

(七)利用企业资源引入商业模式,开发文创系列产品

在深入发掘校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工作室应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从开发校园师生喜欢的文创产品出发,逐步推广至社会进而形成品牌,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做好文化价值理念的推广与传播,利用富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深入师生的生活,普及美育意识,提升美育效果。

三、结语

本文基于“四位一體”机制,建设美育创新工作室,进行整体运行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室以具有传统文化底蕴与技艺的师资队伍为核心,以特色课程教学为基础,一方面通过组织参赛、观展、文化沙龙等“体验互动”模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另一方面通过定期开展主题展览与文化市集推广活动,扩大全员参与、全员育人的效果,丰富校园文化氛围与提升校园育人内涵,为改善与推进民办高校的美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余可君. 民办高校美育现状调查研究[D].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5.

[2] 康艳. 高校美育工作的实践途径研究[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8,31(06):80-82.

[3] 张莉.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创建高校特色美育教育[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6):164-166.

[4] 李颖. 当代高校美育现状以及新出路的探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03):122-124.

[5] 连超. 以美育人——高校思想政治及其融入美术教育路径研究[J]. 高教论坛,2019(03):37-41.

(荐稿人:钱宇,武汉城市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作者:吴琼

上一篇:后进生差异性教学中学体育论文下一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绩效考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