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2022-04-15

摘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对其实施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是否有感恩情怀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感恩之心。对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可以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意志、感恩行为四个方面进行教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1:

推进和加强民办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摘 要: 作者通过归纳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在民办高校多年工作经历,分析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并针对民办高校学生本身具有的特点提出推进和加强民办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感恩教育 途径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后简称纲要),纲要中提到: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①从中我们能够看出我国对民办教育的重视逐年递增。纲要中还着重强调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以及社会和民众对高校的理性认识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智选择入学的高校,民办高校学生逐渐成为大学生群体中一股重要的力量。关注与关心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与变化趋势,逐渐成为一些教育学家的研究重点。

我国早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中开放的网络环境和活跃的市场经济让大学不再封闭,学生的头脑中时刻充斥着各类信息。由于大学生本身思维活跃,爱好广泛,容易接受新事物,因而在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道德观念也日趋淡薄,在民办高校中显得尤为突出:学生爱校意识淡薄,班级团队概念缺乏,集体荣誉感不强,对集体活动和公益性活动没有兴趣,在追求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中,往往出现偏重功利、偏重个人利益的短期行为。②

民办高校学生层次比较多样。有一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好、社会地位优越,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不仅享受到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有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父母无暇照顾孩子,他们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鲜有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于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一部分学生高考发挥失利,原有的自信心备受打击。失去了自信的学生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有种灰色情绪,有时会不自觉地扩大事物的灰暗面与敌对面,难以产生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是一种以现实的德育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为切入点,以爱、关心、尊重、理解、责任等为价值取向,以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形成为目标,培养感恩情感,发展个体的感恩行为能力,形成对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回报的亲和态度和人格特征的教育。③叶澜教授认为,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人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针对以上专家和学者提到的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特点,我们提出以下推进和加强感恩教育的途径。

一、培养感恩意识

1.学校要营造和谐宽容的感恩环境。

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需要学校各方面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学生处、马列教育研究室的工作和任务,更需要学校方方面面处室的协调配合。比如团委学生会可以适时举办各种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如邀请一些这方面的学者或者榜样式人物来学校进行主题讲座;开展感恩主题的征文或者演讲活动;每学年就感恩活动开展得好的党团支部或者院系甚至是作出突出贡献的学生进行表彰。从方方面面将感恩思想渗透到整个校园文化中,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家庭、对学校和对社会的责任。

2.充分利用班会让学生自我发掘。

民办高校学生的思想较为活跃,虽然学校举办的活动参与热情度不高,但热衷于团体或者以班级为单位自行组织各种主题的活动。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多组织活动,在活动策划和主题的选定上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捕捉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恩惠,并帮助他们挖掘出其中的感恩元素。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唤起其储存于大脑的情绪记忆,调动丰富的感恩情感。如河北传媒学院2010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制作3班的学生在入学的上半学期自发举办的一系列感恩友情、亲情、爱情的主题班会。他们从自身出发,寻找身边的故事,以平常事作为切入点。这种感恩教育更贴近他们的生活、心灵和情感,学生更容易接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他指出,隐形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他任何正式课程都更有影响的课程。我们可以利用校园中宣传栏展示、宣传感恩教育活动组织得好的班级团支部等,让学生组织的这些感恩活动在展出中扩大影响,升华意义。

二、改革与丰富感恩教育的方式

1.充分发挥课堂效用。

感恩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德育教育,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能动性,改革传统的德育教育体系,增加感恩教育途径,强化感恩教育内容。

在德育教师配备及教师自身素质方面,学校要有专门的德育教师,教师也要注重结合切身体会,向学生讲解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以言行传教,用尊重学生、和蔼可亲、爱岗敬业的高尚人格魅力影响学生,鼓励学生在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积极参加社会义务活动,在劳动中学会感恩,懂得感恩。

课堂教育有利于感恩道德知识的传授,学生较易掌握内容,但感恩教育内化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我们要不断发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感恩思想,将对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可以利用自身专业,在影视作品赏析等课程中安排赏析具有感恩教育的影片,挖掘片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情节,在分析影片拍摄技巧的基础上,编写剧本,将感恩教育真正融入专业。我院学生拍摄的短片“天堂午餐”在网络上走红后,部分老师即在课堂上安排学生们赏析该片,将片中父母对儿女的拳拳情谊展现出来,激起学生的亲情。

2.改变感恩教育形式与方式,由传统的方法改为对话式交流。

教育学家杜威认为,以强迫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育是把现成的道德习惯和道德准则“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的洞穴中的一种方法”,由于训练内容或与儿童的经验无关,或为儿童的能力所不及,因此“不仅不能促进,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感恩教育要以情动情,重在感化。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只有十分注重情感的投入才能取得成效。教师在感恩教育过程中平等地看待学生、尊重和关心学生,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对平等、关心他人这类道德价值观念的认同。教师和家长在感恩教育中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深怀感恩心、仁爱心、怜悯心、慈善心和宽容心,并以此影响、感化学生,这样才能使得感恩教育的效果事半功倍。

3.循序渐进,感恩教育不能急于求成。

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德育教育需要渗透进教育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要在学校教育中进行,而且需要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相配合。德育与智育不同,其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甚至可能在某一段时间会倒退。现在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这一特殊的时期充斥着各种思想。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淡漠与西方多元文化传播的广泛性都影响着感恩教育的效果。因此,社会、学校、家庭乃至各方面应共同努力,在整个社会中营造一种和谐宽容的感恩环境,同时对大学贫困生进行全面的人文关怀,倡导一种知耻明辱、互相关爱的社会氛围,促使他们感恩意识的觉醒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

注释:

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2010-2020.

②张江南.新时期民办高校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③马庆波.当代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N].2010-2020.

[2]张江南.新时期民办高校加强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与作用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3]马庆波.当代高校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郝大勇.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沈广元.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辩证思考和实践[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20,(11):26-28.

课题项目:河北传媒学院2010年校级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感恩情况的调查。

作者:任莎莎 张顺友 王朴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2:

加强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

摘要: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担,对其实施感恩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他们是否有感恩情怀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感恩之心。对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可以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意志、感恩行为四个方面进行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师范类高校;感恩教育

作者简介:冯伟光(1976-),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北京 100875)李建伟(1976-),男,江西定南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政办公室,助理工程师,文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大众文化。(北京 100083)

青年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风貌在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一些令人忧虑的不和谐音符亦时有闪现,部分大学生感恩之心的缺失与冷漠人格的形成,就是当前一大突出问题。对大学生特别是师范类高校大学生加强感恩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因为他们是准教师,是教书育人的具体实施者,他们承担着教育下一代的重担。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是否有感恩情怀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人才的感恩之心。

一、“感恩”内涵及主要内容

1.“感恩”内涵

“感恩”在《牛津字典》中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现代汉语词典》对“感恩”的解释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在中国文字中“恩”蕴涵这样的意味:从心、从因,因从口大,乃就其口而扩大之意,亦含有相赖相亲之意,心之所赖所亲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谊,即他人给我或我给他人之情谊。

据考证,“感恩”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飨赐之日,可人人别进,问其燥湿,加以密意,诱谕使言,察其志趣,令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感恩”与“感激”、“感谢”、“感戴”词义相近,含义却不尽相同,“感恩”一词含义更有深度、广度,也更有力度。

“感恩”一词应是从对西方基督教的“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进行翻译起开始广泛使用的。所以,在很多人的头脑中还存在着这样的误解:“感恩”与宗教有着必然的联系。实际上,“感恩”在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之中,也已经有很多个人和团体自觉不自觉地开展了感恩的活动。

2.“感恩”的主要内容

感恩,意味着爱心,代表着宽容。感恩是对生命恩赐的领略,感恩是对生存状态的释然;感恩是对现在拥有的在意,感恩是对有限生命的珍惜;感恩是对赐予我们生命的人的牵挂,感恩是对陌路关爱的震颤……

(1)感恩自然,因为自然赋予我们生命,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作为自然幻化出最神秘而高贵的生物,我们对自然的感念就是一片生命之叶对万物之根的感谢。只有对自然始终保持如对母亲般的爱,人类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存。

(2)感恩社会,社会并不空泛,它是我们生存的环境。民族给了每个中国人精神的脉络,文化的积淀。而国家让我们能够在属于华夏的土地上自由幸福的生活。社会让人成为有归属的存在,社会让人走出动物被欲望控制的命运,感谢社会是每个理性的人的责任。

(3)感恩亲人,情感与爱的需要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部分。母亲温柔的抚摩,父亲深沉的鼓励是我们不断成长进步的动力。当双亲鬓发染霜,数十年的养育和惦念岂是一生的孝敬所能回报,寸草之心报三春之晖是为人子女的一点微薄的努力,只求换得父母的欢颜。

(4)感恩师友,就是感谢没有血缘关系却让人知道生活美好的人们。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挚的祝福,在困难时伸出的援手,在成功时送来的祝贺。正是这些朋友让人走向成功,那么同样的将自己的爱心与友善送给曾帮助过我们,将要帮助我们的人,是生活对我们的要求。

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亲人,感恩师友,感谢一切给予过自己帮助的人。这样,我们才会更加热爱生命,更加关爱他人;才能收获平和与快乐。感恩的心容易感动,感动的心充满感激,感激的心快乐无穷。

二、在师范类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1.感恩教育是治疗爱心缺失的良方

师范类高校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人会从事教师职业。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对学生要给予深深的爱;只有真正地爱学生,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中“育人”这一终极任务。可是,现在大学生缺失爱心的事件屡见报端,如毕业于浙江某名牌大学医学院的一位研究生,在父母倾尽家财供其读书后,没有钱为其准备住房而与父母大闹,欲与其父“解除父子关系”,并扬言要“踩死老父”。类似的事件可能让我们联想到近年见诸媒体的许多关于大学生的“负面”消息,但很多事件的背后有着比事件本身更让人伤痛的感慨:能将爱心传递下去的感恩之心,在部分青年学子中已经缺失到令人心寒的地步。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成长和事业成就都离不开天地的养育、社会的保障、家庭的关爱、师友的帮助。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基督徒一样感恩于超人间的上帝,但我们确实需要“且将有日思无日”,饮水思源,对那些让我们今天一切成为可能的祖国、政党、先辈、父母、亲朋师友,甚至是对那些随缘而遇的陌生人和默默无闻的大自然心存感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些大学生极度自我中心化,刻薄寡恩,念念不忘别人“欠”他的,绝口不提别人的给予的。这种感恩之心的缺失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还表现为:对党的卓越贡献缺乏感激,从而政治信仰迷茫;对他人的帮助缺乏感谢,从而社会责任感缺乏;对革命前辈的奉献缺乏感念,从而艰苦奋斗精神淡化。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抓手”,帮助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抓手”。感恩意识的培养能促进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有承担振兴之心,对国家前途有拼搏奋斗之心,对其他个体有包容感念之心,对父母亲人有奉养孝敬之心,从而成为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2.感恩教育的弘扬是延伸民族文化的良好举措

西方有感恩节,相较于西方而言,其实在中国,感恩有着更为深厚的基础和积淀。这种积淀更深刻、更久远、更有其特定的历史优势;这种积淀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超越了纪念性的、真正的感动与意念;是一种融合了中国传统思想,表现为“首孝悌,次谨信”与“仁义礼智信”的自成体系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几千年来在潜意识中指导着国人行为的精神因素。翻开四书五经,每一篇目都渗透着感恩的情怀;回首中国浩瀚的五千载历史,感恩的传统已经深入到我们民族的骨髓中。隋侯救蛇、忠犬救主、杨雀衔环或许已被人为地赋予了神话的色彩。《战国策》也记载了这样的文字:“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他,不可不忘也。”中国人读了千年的《论语》更有“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教训。“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些名句表明,感恩文化在中国是源远流长的。

文化传统已经赋予了我们充足的资源,只待作为今人的我们用合适的方式将自古以来的感恩思想系统地组织起来,引领这种源流更持久地奔流下去。可以说,感恩传统的丰富和今天国人感恩意识的缺乏是一个历史的断裂,只有在挖掘历史资源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提倡感恩,才能弥合历史与今天的断裂,才能唤醒沉淀在每个中国人文化血液中的感恩之情,为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到一个出口,让中国的文化走出面对西方强势的尴尬境地,让每个中国人重新信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重塑民族的归属感和文化的认同感。

3.感恩教育的普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市场经济是以承认个人的独特利益为前提的。但是,在物质欲望以外,在个人得失以上,人还是有感情的,知恩图报,能把感激化做奉献的动力。进而言之,感恩也不仅仅是一种感情,更是人之为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忘却感恩,人的存在就是不真实的。感恩是一种回报,是对他人帮助的回馈,但感恩更是一种存在的勇气,一种生存境界的体现,一种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感恩需要我们付出已经得到的,但同时让我们收获了作为人最重要的,那就是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它让我们跳出个人喜悲得失的圈子,跃上一个深层审视人生意义的平台,从而具有一种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襟。

进入新世纪,中国人民正在党的领导下构建着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素质十分关键。而拥有感恩情怀是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重要素质之一。怀有感恩之情,我们就能更好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怀有感恩之情,就能化解很多社会矛盾,显著净化社会氛围,社会就可能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怀有感恩之情,就能激发内在的力量,彰显心灵的意义,实现身心的和谐。总之,感恩而后懂得珍惜,才会倍加珍视自己拥有的一切;感恩而后有爱,“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育,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更好的准备。

三、在师范类高校实施感恩教育的对策

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可在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进行感恩教育。

1.感恩认知教育

让学生懂得每个人时刻都在享受着祖国、自然、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帮助,要有爱国意识、助人意识和保护环境意识。感恩,不一定要用惊天动地的事情来表达,它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能发现生命中的感动并真真切切地为之感动的情怀。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种情怀,只是他在忙碌的为生活奔波时,忘记了停下来想一想,而教育者就是要把这种情怀组织起来,为自然、为生命、为灵魂,找到一个可以反思的港湾。

可以设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感恩节”,将大学生的感恩情怀串联起来,以与西方宗教色彩浓厚的“感恩节”区别开来。

2.感恩情感唤醒

对大自然、国家、亲人、朋友等给予的恩惠要懂得感激,要不断培养感恩意识。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不是感动,也不是一颗颗乐于感恩的心;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种对全民族感恩情感的唤醒。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恩”情感由于文化的断层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西方的“感恩节”所代表的文化意蕴和宗教情怀并不适应国人的需要,特别是广大青年学子的精神需要。要重新唤醒这种感恩情感,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将感恩教育生活化,而不是零星地组织几次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活动。长此以往,感恩情感才会深入人心,才可在全社会形成强大影响力。

3.感恩意志激励

时刻拥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并用这种情感激发自己的感恩行为。感恩不应是一时心血来潮,而应是每天都该进行的功课,这就需要不断激励自己有坚强的意志。如果意志薄弱,即使拥有感恩之心,也不会将感恩之心激发成感恩行为。作为教育者的外界就需要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时刻提醒受教育者,并搞感恩活动如感恩征文活动、感恩在只要有人的地方。

4.感恩行为鞭策

懂得感恩祖国、自然、父母、老师同学及一切有助于自己的人,知恩图报,并付诸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中国传统文化中曾有“大恩不言谢”,将感恩之心深深埋藏起来,以等到关键时刻才回馈别人的恩情。然而,对别人的给予及时表达感恩之情,可以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在当代,人们不仅可以面对面用语言来表达出对别人的感谢。还可以通过发短信、发邮件、打电话、送卡片等方式向人们表达谢意。将感恩付诸实际行动,会让别人感觉到你是“知恩图报”之人,你将还会继续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还会收获到一种更加宁静、淡薄的心态。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Z].2004.

(责任编辑:赵赟)

作者:冯伟光 李建伟

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论文 篇3:

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摘 要:近些年来,一部分大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恩意识,出现了一些忘恩负义的事件,这种现象于家庭和社会,学校息息相关。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探索感恩教育的途径,提出一些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思考;大学生感恩教育;地方高校

引言

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学生们有了感恩意识,道德情操能够得到提升。在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里,对于高校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刻不容缓,要加强引导,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此,面对感恩缺失的现象,地方高校要担负起责任,加强感恩教育。

1 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地方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能为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都具备过硬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能够使学生坚持理想信念,树立起心中的责任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学生们受到了感染之后,会更加的尊重他人,改善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培养正确的三观。加强感恩教育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伟大,往后更加的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有利于大学生成长为讲诚信,讲道德的人,在社会处事方面会更加稳重。目前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督促高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心存感恩,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等于。为了使校园文化更加的和谐稳定,必须让大学生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使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柔情,多一份感恩的心,换位思考多体谅身边的人,尽量不去抱怨社会。对教师和父母要充满尊重,树立远大的理想,牢记总理的嘱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影响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因素

2.1社会因素

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断的时代里,中国人的传统信仰受到了颠覆,人性沦丧,道德缺失,出现了众多的假恶丑现象,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现实世界里,好像每个人都很迷茫,空气中充满了不信任感。许多人开始崇拜西方的丛林法则,摒弃了中国传统的仁孝之道,久而久之,社会风气越来越差。

2.2学校因素

许多学校为学生灌注了急功近利的思想,评价学生的标准较为单一,忽视了德育,使感恩教育异常欠缺。一些高校只着眼于各种高校排行榜,如就业、考研率排行榜,忽视感恩教育的时间,或者流于形式化。虽然一些学校也开办了感恩课程,但是课程内容和思想政治课毫无二致,对于学生们来说,食之无味,因此效果非常不好。一些学校开展了学雷锋日,但是由于关注度不高,无法在学生群体中深入人心。

2.3家庭因素

基于长久以来的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来自于家长的溺爱,使独生子女都习惯于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的感受不太敏感。农村存在严重的留守儿童问题,那些留守儿童每年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形成了孤僻内向的性格。这些家庭教育问题也会对学校的感恩教育产生影响,因为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父母教育缺失,那么学生的性格很可能存在缺陷。

2.4学生自身因素

在大学时期,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还不够完全成熟, 对客观事物缺乏足够的认知经验,遇到事情容易冲动,有很强的攀比性和虚荣心。在大学时期,学生们会感受到压力和诱惑,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缺乏感恩之心。

3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

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为了让感恩教育深入人心,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加强文化建设,引导学生从做校园文化,培养感恩意识,改善学生的感恩认知。在实践活动中也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于行动中体现出感恩之情。举报一些专栏活动,加强感恩教育的宣传,在校园报纸中进行宣传,或者在楼道里张贴感恩标语。 多位学生传导一些感恩教育的人物事迹,通过耳濡目染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举办节日活动,如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一些专题讲座,让学生们在主题活动中体会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有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营造温情校园。

3.2加强高校师德教育

一名优秀合格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师德,即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够为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大学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素质,才能够教书育人,从而培育出有利于社会的人才。但是一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责任感,为了个人的私欲,使教学质量较差,为学生们传递了不正确的精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了消极影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高校教师必须具备师德,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德育人,提高学生们的感恩素质,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

3.3加强家庭感恩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行为导师。家长不应该仅仅寄希望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作为家长自身也应该负起责任,用自身的行为去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榜样。生活中尽量不要对学生娇生惯养,应该让他们感受真实的社会,处理好人际关系。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父母要多关爱孩子,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加强正面的教育,因材施教,帮助孩子养成懂得感恩的性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期间,学生们的感恩教育绝对不能缺失,校园和家长以及社会层面都应该重视起来,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培养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作为大学生,要提高感恩意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參考文献

[1] 张玲.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与策略的探索.文教资料,2015(6):3-4

[2] 王博君.浅析地方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若干思考 .长安学刊2015(6):12-16.

[3] 喻恩杰.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安顺学院学报,2016,15(3):1 1 8 - 12 0

通讯作者:徐文彬

作者:李弘扬 李妩祎 霍小舟 徐文彬

上一篇:研究生德育困境分析论文下一篇:高校工作中学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