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作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效果都存在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的差异,暴露的问题更引人注目。文章提出应根据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作为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效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一些侵权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等与社会发展相悖的行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如何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相关教育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发生类似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校园暴力事件近年的发生率逐渐攀升,无不向我们说明加强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必要性。本文根据高校的发展现状,结合高校法制教育的相关意义,提出加强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具体措施,努力将法制教育落实。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法制教育 措施 意义

On How to Strengthen Leg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ANG Ya

(Security Department, Yangzhou Polytechnic Institute, Yangzhou, Jiangsu 225007)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legal education; measures; significance

1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现状

现如今,我国许多高校对法制教育并不重视,使大多数非专业学生对法律的认知度不高。虽然,现在我国很多高校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学要求中,但并没有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发展,仅仅把它当作一门普通的课程对待。这将直接导致学生对法律的了解不够全面、不够成熟,很难直接从法律层面对其进行理解,严重影响法制教育在高校中的普及效果。

其次,在我国众多法律院校中,不同的高校对法制的教育一般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目前在高校中较为常见的实践教育理念主要有模拟法庭、侦察与反侦查、现场观摩等,这些方法虽然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相关能力。但将这些方法运用到法制教育过程中时,并没有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各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使各高校的教学程度不同,可能导致学生对法律的学习热情降低。

同时,法制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教育,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法制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结合,但大多数高校仅仅注重理论的传授却往往忽略了实践,使学生很难接触到实际的案例,理论脱离了实际,是教学效果明显降低。并且,一些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差,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法学的兴趣。

2 我国法制教育存在的弊端

2.1 法制教育的理论化倾向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法制高速发展,高校法制教育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2005年,我国颁布相关法律法规,要求把法制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的一部分,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与法制教育合并为一门课程,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相关部门规定该课程为所有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将这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使法制教育更加系统和规范。但目前这门课程带给高校的并不是法制教育的系统化和规范化,而是该课程在许多高校逐渐呈现严重的理论化倾向。高校法制教育仅注重理论规范化,导致理论与实际分离,法制教育变成了一项单纯的教学内容。学生对法律的学习仅仅在理论层面,大多数学生仅仅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

2.2 单一的教育形式

目前,各大高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仅仅作为学生的一项必修课程,但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仅重视形式而忽视其根本意义。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作,学生很难在几堂课后就对其了解和掌握。现在大多数高校的法制教育仅仅是在几个课时的时间内,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讲解,通过与一些案例相结合的方法,向学生讲述如何遵守国家的法制法规。但法制教育和思想建设并不能仅仅靠几节课的时间进行讲述,法制教育和思想建设是涉及精神层面和自我意识的,这些层面对当代高校学生均有不同的影响。通过对当代高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思想建设,其目的是使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将其转化为正确的行为活动。因此,对当代高校学生的法制教育一定要杜绝单一的教育形式,教育与意识相统一。

2.3 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法制教育要求教师不仅应该具备全面的法律知识,更应该熟知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以及高校的教学情况。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法律教师是由高校内部人员兼职,很少有教师接受过专业的法律教育培训。由于这些教师本身的法律存储知识较少,法律素养以及实践能力较差,教学经验不足或者相关经验较少,使教师的教学仅仅局限在课本的基本理论中,当遇到实际的法律问题时,会使教师力不从心,使法制教育的质量明显下降。这些都表明高校应提高师资力量,加强法制教育。

作者:张亚

高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2:

公民意识与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程建设

[摘要]作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其教学效果都存在问题,由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学生素质的差异,暴露的问题更引人注目。文章提出应根据我国法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培养学生公民意识作为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和效果。

[关键词]公民意识 法律意识 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宋艺秋(1967- ),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民法。(河南 郑州 450011)

高等院校的法律基础课伴随全民普法活动应运而生,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推进,作为对高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法律基础课暴露的问题也日益引人注目。对法律基础课的课程建设进行检视与思考,寻求变革,以达到课程设置的目的,有着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的审视与思考

1.教学目标。法律基础课程是伴随着全民普法活动而生的,其教学目标也伴随全民普法活动的深入不断演进的。1987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教育课程建设的意见》中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即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宪法和有关部门法的基本精神与规定,增强法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正确行使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以适应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再次明确指出,“法律基础”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宪法和有关专门法的基本精神与规定,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2003年,教育部修订了普通高校“两课”教学的基本要求,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演进为“使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观点,掌握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内容,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质”。2005年,“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二为一,教学目标定位为“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历史演进可以看出,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始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掌握法律知识。使学生通过法学基本理论、宪法和其他部门法的学习,了解一些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现行法律的基本内容,掌握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二是培养法律意识。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是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包括对法律的信仰,自觉守法的意识,从法律角度观察、认识社会问题的价值取向。两层教学目标存在递进的关系,通过第一层目标的达成实现第二层也是终极目标。从课程教学目标演进的整体趋势看,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要求更重视。这既是全民普法活动深化的结果,也是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法制教育的必然要求。然而,各高校的教学实践证明,对于法律知识的讲授尚能落到实处,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则效果堪忧。

这归因于教学目标设定上的模糊、宏大,欠缺教学上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设定较高,缺乏对具有守法精神的公民意识的培养。法律基础课程的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看似并无差错,然而,法律意识涵盖的内容非常宏大,子项繁多,在我国法律意识的培养决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过于宏大的教学目标是一门课程、几十个学时所无力承载的。所以,大多数高校只得退而求其次,满足于教授学生法律知识,而对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守法行为的养成不作要求。

2.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不够明确具体影响到教学内容的选择。目前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重知识普及,轻价值塑造。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是传授知识还是塑造价值,作为授课教师,笔者曾拜读过多种版本的法律基础课教材,内容均是对法学中基本概念、范畴以及现行法律规定的罗列、归纳,鲜有对法治理念、法律精神的阐释和引导。这的确可以使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但却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而且容易使学生把法律视同为概念和条文,陷入“法条主义”,难以使学生在“知”的基础上“信”和“行”,达到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进而提高法律意识的目的。

其次,教学内容法学化,缺乏课程特色。法律基础课程并不是培养法律职业者,其教学对象也是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但教材的编写体例与法学专业课程大同小异,内容也涉及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和各个部门法,几乎等同于法学专业各科教材的缩写本。教师按法学专业课程讲授,学生按法学专业课学习,而短短的几十个课时,使毫无基础的学生对庞大的法律体系有一个概貌式的了解已属很难。

再次,内容“千校一面”,未考虑高职院校的特点。目前,不同类别的高校都开设内容大同小异的法律基础课,这显然不能满足不同高校对法制教育的不同需求。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素质型的人才而非理论研究型人才,要求学生“既能做事,也会做人”,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也应从属于这一目标,传统法律基础课注重法律基本理论、基本概念的掌握,脱离社会生活,缺乏针对性,学生没有兴趣。

3.教学效果。作为目前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堪忧甚至令人尴尬。2003年3月28日,南京市浦口区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经南京市浦口区检察院调查,2001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比例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分析发现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媒体上不断披露的形形色色的大学生犯罪案件也为此等结论提供了佐证。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 “大学生硫酸伤熊”案当事人、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说,“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当然,将大学生犯罪率与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直接联系有些牵强,然而,排除社会影响等其他因素,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仍存在诸多需要反思之处。

比较而言,武汉大学石书伟老师针对已学习了法律基础课的非法学专业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更具有实证价值。其根据教学实效评价标准设计了十几个问题,得出的数据暴露出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弊端。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方面,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法学理论和范畴,如“合法行为、违法行为、犯罪行为”都不能区分。如对于“大学生未婚同居的性质”,竟然有38.2%的同学认为是违法,15.2%的同学认为是犯罪,未能正确回答的比例达59.7%。学生的法律意识更不能令人满意。对于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与义务,只有30.1%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而关于“你是如何认识公民的权利与政府的权力之间的关系”有32.1%的学生认为政府权力凌驾于公民权利之上。问卷显示,学生的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都缺乏。

二、培养公民意识——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教学目标的重塑

我们应确立更加具体的教学目标。公民社会是现代法治国家的基础和保障,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不断推进,培育公民社会,培养公民意识成为重要目标。通过法律基础课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有其现实必要性以及实践的可能性。

1.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必要性。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体现为人们对“公民”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法律等活动主体的一种心理认同与理性自觉,以及保障与促进公民权利,合理配置国家权力资源的各种理论思想。公民意识主要包括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法治意识、程序规则意识、平等意识、公德意识等。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造就合格公民,对于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在我们高等教育过程中,或多或少也涉及到公民意识教育,但既不系统也不明确,因此,现阶段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状况更凸显出其必要性。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公民的主体意识淡化。主体意识不等于个体意识,是指公民作为国家主体,对其存在的地位、价值和主观能动性的自觉意识。如今的大学生个体意识鲜明,积极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但作为国家公民,主体意识相对漠然,表现在对他人利益的漠视,对社会生活、公共事务参与度不高,缺乏热情。

权利义务意识的不明晰。公民意识既表现为权利意识,即对个人自由的珍视;也表现为义务意识,即行使个人权利时对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利益的尊重,是二者的协调统一。主流观点认为,当今大学生总体上表现为重权利、轻义务,对个人自由诉求强烈,而对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则采回避态度。笔者看来,这只反映了问题的一个方面,现实中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大学生对自身权利的不自知以及权利被侵害的无助现象,整体反映出大学生对于作为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模糊。

法治意识淡薄。公民的法治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法律的信仰,依法行事以及依法解决问题的自觉。在我国,法律至上的观念呈现一种整体性匮乏。大学生耳闻目睹,自然缺乏对法律的信仰而更膜拜权力。

程序和规则意识欠缺。规则是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任何人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活动,遵循相应的程序。法律本身就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法律的适用也必须遵循相应的程序。因此,建设法治社会,公民的规则和程序意识必不可少。当今大学生的规则和程序意识匮乏,表现在对身边各种规则的漠视上,无论是不遵守公共秩序、学生守则,还是闯红灯、考试作弊,大学生流露出来的对规则的无视都令人震惊。

公德意识和职业道德意识匮乏。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公共道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匮乏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这是大学生个体意识较强而缺乏公共意识、漠视他人权利的表现。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除了具有公德意识,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

2.培养公民意识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契合性。以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作为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具有现实必要性,接下来需要考察实现的可能性。

首先,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法制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平等、公平、秩序等法律价值与公民意识契合,法律培养的自治、自律、规则意识也是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基础课可分为三大块内容,即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其他部门法。通过法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法治思想,对自由、平等、公正这些公民社会基本价值的体认。通过对宪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公民,建立作为国家公民的主体意识;明确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接受现代民主政治的启迪。通过各个部门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权利义务意识、规则意识等。

其次,以公民意识作为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更为具体,教学实施更具针对性。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设定存在“一高一低”的现象,高的方面过于注重对学生先进性的要求,缺乏对具有守法精神的公民意识的培养;低的一面满足于教授学生法律知识,对意识的培养和守法行为的养成不作要求。在实践中,高的目标难以达成,只能停留在向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阶段,对于高校学生,这一标准显然过低。事实上,培养守法的责任公民应是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以公民意识作为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目标看似降低了目标,事实上由于内容具体,教学上更具有可操作性,反而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如何培养公民意识——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1.从知识取向转为价值取向。转变传统法律基础课的重点放在法律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现行法的条文的讲授的模式,以知识传授为辅,价值塑造为主,以塑造公民意识为指导,围绕法治意识、宪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程序规则意识,建构法学基础理论、宪法和各部门法的教学内容与比例。在各个板块内容的安排上,突出对价值、理念的传输。如法学基础理论部分,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理论,还应使学生通过知法,进而懂法、守法,通过对法律现象的分析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公平正义等法律价值,培养对法律的信仰。

2.重视宪法课程教学。目前,法律基础课的内容虽被区分为三个板块,宪法独占其一,但在容量上与其他的部门法相当,重要性无分轩轾。通过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增强学生的宪政意识、权利义务意识以及对国家基本制度、现代民主政治的了解,进而塑造现代公民意识,是法律基础课的重要目标,也应在教学内容和课时上有所体现。美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可资借鉴,其内容包括分析美国的社会制度,介绍议会、内阁、法院的构成,说明美国法律与政治制度的合理性,在使学生了解美国民主宪政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认同感,使其在未来能正确处理与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成为合格的美国公民。我国高职院校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应从内容到课时安排上重视宪法,在向学生传导宪政、现代民主制度、公民权利义务理念的同时,介绍我国的国家制度、政治制度,使学生产生认同感,超越传统教育中人和国家关系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理性上认同、热爱国家。

3.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传统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广,面面俱到,不仅包括刑法、民法,还包括商法、经济法甚至国际法、国际私法的内容,使教师、学生陷于各种概念、理论、法条间,疲于奔命,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应根据不同高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目标的不同,除了刑法、民法等进行一般性普及外,根据不同类别高校的特点,以接近学生需求为指针,安排不同的部门法学习。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课业负担较普通高校为轻,加之年轻冲动,讲义气,通过刑法的学习,使其明确犯罪行为及其后果的严重性;通过民法学习,使其了解民事交往的规则以及民事权利义务。针对就业在即的特点,重点增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护法》以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内容,使学生具有相应的权利意识以及依法保护自己权利的自觉。

[参考文献]

[1]孙继斌.高校应重视法制教育[N].法制日报,2003-05-22.

[2]王琳.法眼看天下、杜绝“高学历法盲”[N].南国都市报,2002-03-04.

[3]李龙,周刚志.论公民意识的法治价值[J].浙江社会科学,2001(1).

作者:宋艺秋

高校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3:

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欠缺的原因与应对策略研讨

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速度。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就是高校的法制教育水平,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高校法制教育缺乏实效性。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详细阐述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欠缺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校 法制教育 实效性 欠缺的原因 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提高物质生活生平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精神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我国高校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在我国法制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人格塑造等重要的社会责任。因此,提高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迫在眉睫。

一、法制教育实效性概述

实效,根据字面解释为实际、真实的效果,“实效性”,指事物的指向十分明确,效果十分明显,这里侧重于积极的效果。

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指根据高校学生法制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安排与学生法制行为的实际情况来设计相关的法制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行为以及日常行为特征的结果真实有效程度,我国高校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实质,即高校法制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以及法制教育任务的实际完成情况。

二、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欠缺的原因

(一)家庭和学生自身方面

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为90后、00后,由于当时计划政策的实施,90后、00后多是独生子女,受父母、祖父母溺爱程度高,存在自私、偏激、脆弱的心理;他们的父母大多忙于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来管孩子,孩子自由发展,社会经验少,缺乏必要的法制教育,难以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等等这些都阻碍了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二)学校方面的问题

第一,部分高校对于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高校法制教育都被认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职责,很多时候都是思想政治教师在单打独斗,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还是思想政治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及少量的学生管理工作。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法院庭审、参观监狱等等活动,由于难以与司法部门达成共识、学校在这方面投入的经费太少等实际原因而无法增加学生的法制实践。

第二,教学墨守成规。笔者经过多方调研得出,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教学方式墨守成规、传统守旧。教师仍然是课堂的主体,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法制理论知识,与学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枯燥、乏味,缺乏必要的教学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传统守旧,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难以被发现并发展,更不用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90后、00后的学生多是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如此的教学方式,不仅遏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导致法制教育实效性难以实现。

第三,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强大的师资队伍。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我国高校自实行扩招政策以来,各大高校规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但是由于教师编制的限制,我国高校的辅导员数量很难满足学生快速增长的需求,专职的辅导员、法制教育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是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难以实现的重要制约因素;辅导员、班主任的地位不高,现阶段,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很少有从事课堂授课教育的,他们虽然是法制教育工作的主体,但是由于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对学生的影響是潜移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很难进行量化或者通过考核机制来评价工作的好坏,因此,高校的法制教育不被重视,容易被忽视,专职教师们的地位不高,导致工作人员心理落差大,工作效率低;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现阶段,我国高校法制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普遍偏低,难以满足法制教育的需求,一些非专业人士被安排到辅导员、班主任的岗位工作,根本无法胜任学生法制教育的工作;一些法制教育授课教师自身法制理念淡薄、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问题,影响高校法制教育效果欠佳。从笔者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来看,我国高校法制教育教师队伍流动性非常大,工作人员在学校地位不高、不受重视,学校缺乏相应的工作激励政策,让一些教师觉得前途渺茫。笔者之前做过一项调查发现,不到10%的教师认为高校的辅导员岗位有前途;专职辅导员中,工作超过10年的辅导员数量不超过一成。教师队伍流动性大,导致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难以实现。

三、加强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应对策略

(一)重视利用道德教育来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从道德教育上找到法制教育的切入点。笔者认为,道德的权威性和评判功能有利于体现法律的深层价值。高校在进行法制教育前,要做好道德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爱国思想、集体思想、诚实友善的道德观,为今后的法制教育的顺利开展夯实基础,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让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另外,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整合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法律意识。

(二)提高法制教育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现阶段,由于国家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实际情况,我国很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技轻德”现象。但是教育部相关政策法规明文指出,我国高等院校始终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必须把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作为重要的议事提上日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为提高学校综合实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夯实基础。

(三)将法制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高校开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符合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的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之后,就会步入自己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占据学生一生中的很长时间。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的法制教育,还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企业精神,法制教育应与国家的共同理想、学生的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这里的职业教育包括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

第一,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实习意识。在实际的法制教育过程中,学校应为创造创造更多的接触真实职业环境的条件,让学生切实体会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提高自身对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的认同感,引导学生树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断努力奋斗。

第二,加强企业文化的学习。学校可与多个社会企业合作,让本校学生去企业实习,切身感受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企业终极目标等企业文化,让学生能从实际的工作中,树立正确的企业道德观,加强自身贯彻落实企业纪律的能力,提高自我约束力,团队协作能力,最终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质量。

(四)打造法制校园,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

笔者认为,良好的法制校园环境,充满法制的社会秩序是实现法制教育最好的方法。因此,现阶段,各大高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完善学校法制管理中的规章制度,切忌日常课堂教学与校园管理时充满随意性。依法治校,就是要按照学校的政策、规章制度来管理学校的事物,营造良好的法制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性的、潜移默化的。另外,学校周边的法制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因此,高校应及时发现学校附近的违法犯罪行为,并交予相关单位,予以法律的制裁,确保大学生远离无法、低俗的环境。

(五)创新法制教学方式

现阶段,高校法制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灌输式、说教式、以教师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创新法制教学方式,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可采用讨论式、提问式、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课后社会实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启发式谈话、疑难问题共同讨论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思想道德原理和规范,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其次,经常组织相关法制问题讨论会,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自主思考或者小组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运用法律知识、道德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另外,采用课堂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创建相关情境,真实再现法律、道德事件,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体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性。

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生活、工作情况,仔细倾听、分析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引导他们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解决。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个性化发展。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掌握学生心理,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区别性教学,全面做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工作,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

(六)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

要想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各高校要從本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增强师资力量,确保专职辅导员、班主任有足够的人员配置,加强师资队伍的优化工作。

首先,要提高法制教育工作人员的准入门槛。其次,要不断提高法制教育教师自身的法制素养,定期组织相关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邀请法制专家召开座谈会,加强教师的职业素养;不同地区高校之间定期组织相关交流会,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汲取一些教师好的做法,应用到自身工作实践中去,弥补自身的不足。

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提出要建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在这个背景下,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治国方略,其实施的过程中要求进行全民普法,促进全国法制教育的落实。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我国的法制教育却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研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对我国法制建设具有重大的影响,它还对当代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素质,思想道德等产生巨大的影响。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实效性仍然欠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以上是笔者多年从业过程中总结的一些经验,希望对今后高校法制教育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术永.法治化视野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4(1).

[2]刘斌.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7).

[3]王晓慧.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理性选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7).

(作者单位: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李瑞(1980-),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李瑞

上一篇:证券市场争议问题论文下一篇:银行信贷管理制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