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2022-04-24

[摘要]高水平专业群治理属于院系治理的范畴,其现代化具有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全部内涵,而权力明确、结构合理、制度完备是它的重要特征。高水平专业群治理是否现代化,衡量标准包括制度完备、民主治理、依法治理、教育效率和整体治理。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不仅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需要,也符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传统,还有明确的理论基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篇1:

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的现状与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 要: 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主要培养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在广泛开展社会调研的基础上,从专业的历史沿革、专业建设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策与建议几个方面形成报告。

关键词: 医学文秘 专业现状 专业发展 调研

医学文秘专业主要培养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掌握医学和卫生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秘书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管理和操作技术,具备一定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就业于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工作岗位。为了使医学文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相一致,同时为医学文秘专业规范办学、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基础资料,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相关医学类教指委的工作部署和卫生管理类分委会工作计划,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我们采用文献研究和现况调查的方法,对全国开设医学文秘的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深入行业或企业一线,对医疗机构领导、医院内设管理机构的负责人、临床科室主任、重大医药课题的主持人、招聘单位、用人单位、毕业生等问卷调查,进行工作岗位的调研。对用人需求、职业能力、工作任务等内容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形成《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旨在为医学文秘专业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研对象

1.医药卫生行政职能部门:

包括各区卫生局业务副局长、办公室主任、医政科长;各区防疫站站长;各区卫生监督所所长。

2.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

包括行业、企业(含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医院院长、院办公室主任、医务科长、科室主任、档案中心主任、秘书;医药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办公室人员;医学相关企业主管、管理人员。

3.毕业生:

调查对象为2007届至2010届医学文秘毕业生。

4.同类院校:

目前国内已经开办医学文秘专业的4所学校是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江苏健康职业学院、昆明医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但是,在调研中同类院校问卷资料收集困难,因此实际参与此次全程调研的仅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共计两所学校。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资料的收集主要来源于文献研究和现况调查。

1.文献研究以“医学文秘”为关键词,对1979-2011年图书期刊数据库文献(CNKI:维普等)、网络文献(教育部、卫生部及各院校网站,百度等)进行检索,收集医学文秘相关资料,以便了解医学文秘专业国内外的发展历史、搜集开办医学文秘专业院校的资料介绍,掌握医学文秘发展现状。

2.现况调查以访谈、研讨会、问卷调查等为主要形式。访谈主要包括电话问询及一对一交流沟通。

(三)调查内容

1.校际间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医学文秘专业招生、专业设置、教学组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专业师资队伍、校内实践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等;

2.行业、企业及政府职能部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就业岗位群、从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课程要求、资格证书要求、未来几年毕业生需求情况及未来该岗位人员的发展空间等24个方面;

3.对毕业生进行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形势、课程设置的合理性、需要强化的技能训练和课程等内容;

4.对实习单位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单位性质、招聘渠道、就业岗位、所需员工素质、胜任岗位工作需具备能力、支持岗位能力的课程、改善知识结构的建议、本专业毕业生的优势和不足、实习生工作表现总体评价等内容。

二、专业的历史沿革

(一)国外专业的历史沿革

医学文秘的职业化是秘书职业化发展的必然潮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秘书工作呈现出职业化特征。二十世纪中期以后,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开始走上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随着集约化、规模化经济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在集团内部处于协调、辅助地位的秘书的作用得以强化,而经济发达社会各个行业对秘书的大量需求,又使秘书工作出现很多分支,逐步发展成为发达国家最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

西方发达国家在医学文秘发展道路上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取得了一些成就。早在1948年国外就已经出现了专门针对医疗秘书的手册。医疗秘书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处理各种繁琐的文书。医疗秘书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院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法国公立医院的每个科室均有多名医疗秘书。她们是教授和医生的得力助手。这与国内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医疗秘书均毕业于专门的医疗秘书学校。科主任通常有3—4名医疗秘书,教授有2名秘书,主治医师每2人有1名秘书,住院医师每3—4人有1名秘书。这些医疗秘书通常担负着咨询、预约、收发邮件、接待、打字和管理病历等任务,大大减轻了医生的负担。法国的医生不像国内的医生那样花费很多的时间在写病历、病程志、术前讨论和手术记录上。他们每人都有一部小型录音机,医生将患者的病史、查体和手术记录等资料口述录音后将微型磁带交给医疗秘书,由秘书戴耳机接听打出,医生检查无误签名后放入患者的档案袋。由于医疗秘书的存在,大大减轻了医生的负担,使医生有更多的时间来钻研业务。除出门诊、急诊和参加手术外,他们有较充足的时间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科研工作。”①

医学文秘作为文秘的一个分支,社会需求不断增加;对医学文秘人员学历要求和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对医学文秘理论的研究和人才培养需要日益迫切。

(二)国内专业的历史沿革

医学文秘专业人才主要面向医药卫生系统行政秘书岗位。专科层次医学文秘专门人才的素质要求是:掌握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具备扎实的秘书学专业知识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擅长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外语水平较高,掌握计算机等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技能等,经过实训实习锻炼养成良好的公关和协调能力。

目前在全国县及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卫生监督所等机构,从事办公室等部门的管理,以及病房、病案管理的工作人员,主要由医生、护士或其他专业技术人员转行担任,极少数是文秘专业人员。他们中许多人虽懂医学,却不懂管理,或虽懂管理却不具备文秘专业知识,或虽懂文秘却不懂医学和管理。现有复合型医学文秘专业人员缺乏,导致这些单位职能部门的管理效率不高,内部信息沟通不畅,对外交流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更多更高的要求。国务院2009年4月6日发布新医改意见,从2009年起,中国将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卫生服务。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和推进,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卫生部门或卫生机构的领导,要实施有效的、富有前瞻性的内部管理和外部交往,就必须有能够辅助决策、当好参谋、提供综合服务的医学文秘人才。所以培养一批适应医药卫生行业的岗位需要,既懂医学、又熟悉办公管理,同时掌握文秘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医学文秘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医学院校近年来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培养医学文秘专业的复合型人才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目前不少学校虽然设有文秘专业,但都只具有文科行业背景,缺少针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部门、医药公司等单位秘书工作必须具备的医学知识和卫生管理知识,远远不能够满足医疗行业的特殊需求。在这种情况之下,2004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开始招收医学文秘专业学生45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于2007年设立此专业,招收30人,目前已开办此专业的4所院校中,办学5—10年的有3所,办学5年以内的有1所。可见,医学文秘专业已经开始起步。

三、专业建设现状

(一)国外专业办学情况

医学文秘的岗位需求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由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同,目前在医学文秘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各国存在着差异。

在欧美国家,秘书是一个素质要求很严格的职业。“美国的秘书教育分为高等院校秘书教育、高中秘书职业技能教育和成人学校秘书培训教育三种类型。另外,美国还有三个全国性的秘书协会,即法律秘书协会、医药秘书协会和全国职业秘书协会。在美国,医学秘书被称医药秘书,在医疗系统中作为医生助手。一名合格的医学秘书,要去专门的培训学校学习;美国的医务助理协会通过考试发给合格人员证书。医药秘书专业课程:生物学、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心理学、医药法、医学专门术语、医学秘书的听写与录音等。此外,美国的秘书通常以复合式教育培养而成,医药秘书常由医学院毕业生经过秘书专业学习后担任。”②“法国公立医院的每个科室均有多名医疗秘书,他们是教授和医生的得力助手;这些医疗秘书均毕业于专门的医疗秘书学校。英国的秘书教育主要是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秘书人才。英国医院的秘书必须受过专门的培训。新加坡要求辅助医学的人员必须是大专院校毕业生,且具有至少三年的毕业后相关工作经验。”③

“西方各国医学秘书教育考核内容的职业化特点较强,比较偏重于教学计划中的职业技能课,如打字、速记、笔译、听写记录等职业技能,而且每项技能都有明确具体的量化测评指标。另外,考试中偏重于医学和信函写作等秘书职业知识能力,职业特征突出,量化标准具体明确。”④

(二)国内专业办学情况

参与全程调查的同类院校仅为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故国内专业办学情况以上述两所学校提供的信息为据。

1.培养目标

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医学文秘专业是培养具备医学和卫生管理基本知识,具有秘书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办公自动化管理、操作技术,有一定的公共关系协调能力,在医疗卫生机构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从事医学文秘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就业岗位

就业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药公司及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工作岗位和相关工作岗位。

3.国内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现状分析

(1)总体情况

1)院校分布目前国内已经开办的高职高专医学文秘专业分布在4个省,分别是江苏、安徽、黑龙江、云南。从以上情况来看,开设医学文秘专业的高职高专医学类院校较少。

2)隶属系部目前所有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此专业的专业名称均为“医学文秘专业”,参与问卷调研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将此专业归于人文社科系,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将此专业归于公共卫生系。

3)招生规模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生人数平均为80人/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招生人数平均为50人/年。

4)岗位证书分析:鉴于高职高专的办学特点,要求学生“双证”毕业,因此本调查对学生毕业后岗位证书通过率进行追踪调查。目前国家仅有针对文秘专业的“秘书资格考试(四级)”,尚无针对医学文秘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证书,因此,我们仅对毕业生“秘书资格考试(四级)”证书通过率进行追踪调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一次通过率为92.3%。

(2)课程安排

1)教学组织体系两所院校都设置了医学文秘教研室。医学文秘教研室主任均为副高及以上职称,并且都是医学文秘专业带头人;其中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专业带头人为省级。

2)课程设置

分为公共课程、医学相关课程、文秘相关课程、医学文秘交叉课程及选修课五个模块,具体设置如下:

A.公共课:总学时安排分别为526学时和564学时,包括英语、思想政治课、体育、计算机、大学语文。

B.医学相关课程:总学时安排分别为256学时和380学时。两所院校课程种类基本相同,都包括解剖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微生物及免疫学。

C.文秘相关课程:总学时安排分别为707学时和908学时。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现代汉语、书法、普通话、管理实务、新闻写作、秘书礼仪、秘书原理与实务、秘书心理实务、应用文写作、人力资源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公共关系实务等。有的还开设了计算机专业技能实训课、网页制作、市场营销等课程。

D.医学文秘交叉课程:总学时安排基本为270学时左右。开设课程主要有:卫生法实务、卫生经济实务、医学管理学、医学伦理学等课程。

E.选修课:两校都设了选修课,分别为108和144学时,课程包括:医患关系和医疗安全、美学、公务员考试与秘书资格证书考试指导、写作欣赏、逻辑学等。此类课程的开设两校有所不同。

总体上,除选修课外,两校其他各类课程的开设较为统一,能够涵盖医学和文秘专业的教学要求。

3)教材使用

因该专业属新兴、跨行业的综合专业,故目前在用教材多为国内知名出版社的本科系列教材,部分学科的实训指导采用校本教材。

4)师资队伍

A.学科背景,目前,两校医学文秘专业教学团队学科知识结构比例情况基本相同。

表1 两校师资队伍学科背景比较

B.师生比两院校的师生比分别为1:4.6和1:3.3。

C.年龄30岁以下者占38%,31—40岁者占38%,41—50岁者占12%,51岁及以上者占12%,从年龄分布上看,医学文秘专业教师多为中青年,精力充沛,有利于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D.专业教育时间工作3年以下者占37%,3—5年者占6%,5年以上者占57%,一半以上教师从事医学文秘专业教学满5年,表明大部分教师即使是中青年专职教师都具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

E.职称副教授及以上职称者占37%,讲师占26%,助教占37%。

F.进修学习两所学校都选派专业教师在省内或省外相关机构进修学习,时间多为半年以内。由于是新兴专业,故培训的专业对口性及培养力度还有待提高。

G.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的比值为:0.9:1,其中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占85%,调查表明兼职教师专业水平较高,基本能适应教学需求。

5)教育教学改革

近几年,工学结合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办学改革方向,两所院校均建有校外实训基地,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外实训基地以医疗机构为主,占77%,卫生事业单位占12%,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占11%。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校外实训基地全部为医疗机构。其中校外实训基地的相关岗位人员既为本专业兼职教师,又是实训中的带教教师,真正做到了理实一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条件建设

1)经费投入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在“师资建设”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上均投入1万元/年,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经费投入0.6万元/年;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校区“师资建设”投入投入0.5万元/年,“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1万元/年,“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投入2.4万元/年。

2)校内实训室

主要为综合实训室,面积为70余平方米,配有电脑、投影仪、投影幕、配套桌椅等设备,可承担医学文秘专业的多种实训项目任务。

调查显示:两所学校较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基地和学校均有指导教师。已经开发的校外实训基地多数为医疗机构,能基本满足目前的需要。

(4)顶岗实习及就业情况

1)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单位类型主要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事业单位、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医药公司及医药类各级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为秘书、文书、公关、档案、宣传、管理等。

2)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2007年始招生院校,2010年为首届学生毕业,就业率100%,对口率100%;哈尔滨医科大学09年没有毕业生,08年和10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达100%,对口率分别是94%和85%。参与调查的两所院校总体就业率、对口率均很高。

3)就业市场情况

调查表明,各相关单位均表示出较强的用人意向,南方省份好于北方省份。学生就业单位情况:医疗机构53.8%,医药公司30.8%,卫生事业单位7.7%,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7.7%;就业岗位依次为:办公室办事员、管理、档案、接待、文书、秘书、礼仪;调查单位今后几年大致能接受本专业毕业生的情况:10人左右30.8%,3到5人38.5%,1人左右30.8%;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医疗机构和医药公司,岗位主要是办公室办事员,专业对口率高。参与调查的单位,今后几年对医学文秘专业毕业生仍有较大需求,学生有较稳定的就业空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文秘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是一门较年轻的专业,但学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有较稳定的就业空间。然而,通过这两所学校的调研结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之处,有待今后在专业建设中改进,具体如下。

(一)社会对医学文秘专业的认可度有待提高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尤其是医药类相关企事业单位对医学文秘专业虽有较大需求,但对该专业的认识基本尚停留在文秘加医学的罗列式人才模式中,且偏重于文秘;而且由于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导致医药卫生类单位的发展发育完善程度也不同,因此对医学文秘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差异。有的地区的用人单位还停留在专业人员兼任单位秘书的观念中。

(二)医学文秘专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缺失

医学文秘由于是一个新出现的专业,社会上还没有相应的医学文秘工种,因此缺乏医学文秘专业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也没有开设相应的医学文秘职业资格考试,这与医学文秘专业方兴未艾的良好发展态势很不适应。

(三)医学文秘学历证书课程与相关职业资格的考核不能完全匹配

医学文秘作为文秘大类的一个分支,在目前国家缺乏有针对性的职业资格考试及执业资格准入前,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就成为了该专业人员唯一可获取的职业资格证书。但医学文秘专业特有的医学类特质使得课程设置不可能与文秘专业类似,这就导致了该专业课程设置必然与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证书的不能完全匹配,因此会造成毕业生“双证”持有率低。

(四)医学文秘专业从业人员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晰

受制于国家目前缺乏对医学文秘专业工种的认定及执业资格的准入制度,导致该类专业技术人员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这也直接造成了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医药卫生事业单位对该专业人员在聘用上持审慎态度。

(五)课程设置及教材建设有待完善

因为医学文秘专业是一门新兴年轻专业,且国家尚未有相关专业认定及职业标准,因此该专业课程设置缺少相对统一的标准,课程体系的主干有待进一步明确。因此与该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教材也应在摸索中完善,以更好地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及岗位实际需要。

(六)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提高

目前教师虽然专兼职配比合理,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但缺乏交叉专业教师,且由于该专业起步晚,相关培训不够完善,且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对师资队伍的相关专业交叉培训工作还有待提高。且个别年轻教师行业、企业相关工作经验不足。

(七)实训条件与岗位职业能力的匹配度还有待提高

目前校内实训多以综合性为主,尚未创建针对不同职业能力需求的专门的实训室,实训项目及实训条件在针对性及职场性的设计上还有不足,距离开放实训室,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多学多练,做到学中做、做中学的职业教育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校外实训基地目前主要用于见习、实习,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合作深度还有待加强。

五、对策与建议

(一)尽快出台医学文秘专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高职高专各专业,尤其是根据社会需求而设立的新专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遭遇了就业时专业人员和非专业人员的竞争,由于缺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非专业人员的就业成本相对较低,对专业人员的就业造成较大冲击,不利于专业发展,更不利于行业进步。

建议成立由卫生部、教育部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联合的工作小组,就医学文秘专业等相关医学类专业进行详尽调研,首先承认医学文秘工种,并出台医学文秘专业职业资格及执业资格的认证、准入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组织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这样既可促进引导该职业的有序发展,更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二)通过执业资格认证提升社会认可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尤其是国家对该职业的认可,必然会提升该专业的社会认可度,继而提高用人需求。

(三)制订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设置标准和教育教学标准

根据我国卫生事业改革的进程,以及社会发展对医学文秘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组织调研,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明确专业设置的标准、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教学组织、师资配备、实训条件要求、毕业实习等主要标准。并以此为依据合理界定医学文秘从业者的职业资格标准,为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依据。

(四)加强课程体系改革及教材建设

依据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设置标准和教育教学标准,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建立医学文秘相关课程标准,积极改进教学模式,将医学课程与文秘课程进行融合,在强化医学基础知识、融入文秘(四级)职业资格考核内容的同时,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以满足职业需求。

总结成熟的办学经验,摸索、编写出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特点、符合医学文秘职业能力需求、与课程配套的专业规范教材。

(五)强化师资队伍培训工作

1、委托国内实力雄厚的综合性院校举办医学文秘师资培训班,有针对性地为医学文秘专业提供专业性的师资培训;

2、给予相关政策,鼓励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到企业挂职锻炼,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及实践教学能力。

(六)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符合职业能力需求的专业设置标准和教育教学标准,建立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主要建立融针对性、职业性为一体的仿真校内实训基地,以及相关专业理论讲授与顶岗实习同步进行、多岗轮转的校外实训基地。

总体来说,国内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文秘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是一门较年轻的学科,学生就业率高,专业对口率高,虽未来发展前景尚不明朗,但有较稳定的就业空间。

以上调研报告由于时间短、工作量大,调研样本量少而形成,因此,得出的结论不能全面反映当前国内医学文秘专业发展的良好趋势,仅供参考。

注释:

①舒衡生,法国公立医院管理模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概况,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shuhengsheng_

1297.htm.

②马哲新.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③马哲新.中西方秘书教育比较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④蒋姝蕾、陈燕.中职国际商务专业专门化方向课程标准的开发[J].职教通讯.2007,(5).

参考文献:

[1]王敏杰.高职文秘专业的课程体系与设置[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6,(2).

[2]廖金泽.秘书训练[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4.

[3]张丽俐.商务秘书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4]孙荣,杨蓓蕾,袁世祥,陆渝芳.秘书工作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陈伟国.高职教育服务概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6]杜宏伟.高素质文秘人员培养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8,(21).

[7]杨丹.医院文书工作与医院档案的关系探讨[J].福建医药杂志,2008,(3).

[8]叶彤.现代文秘人员的素养与文档工作初探[J].档案与建设,2009,(2).

[9]李欣,李国栋.中外秘书教育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4,(7).

[10]葛红岩.高职高专秘书实训课程安排与考核[J].秘书,2008,(3).

[11]李春彪、生素巧.从系统集成看高职课改与教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8).

[12]高莉.文秘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13]陈文蕾.文秘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15]蔡超.秘书网络实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6]刘冶陶.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8,(5).

[17]石伟平,徐国庆.世界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1).

[18]陈玉仑,吴向前.办公文秘专业技能培训教程[z].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4.

[19]蔡超,杨锋.现代秘书实务[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20]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秘书国家职业标准[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0.

[21]陈文蕾.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复合化趋势[J].秘书,2005,(6).

[22]韩玉芬.国外秘书要求新趋势对我国高职文秘教学的启示[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

[23]金海燕.关于新时期秘书专业建设的思考[J].秘书之友,2005,(8).

[24]王水琦.校企合作培养高职人才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08,(4).

[25]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6]胡伟光.对高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6,(5).

[27]关玉杰.激活课内,拓展课外,提高文秘专业学生实践能力[J].辽宁高职学报,2005,(4).

[28]李丽.国外秘书工作的发展趋势[J].秘书,2005,(2).

[29]周争艳,王静.秘书职业的特征及发展趋势[J].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30]王海梅.地方院校文秘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31]沈建红.文秘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4).

本文是2010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以能力为本,构建医学文秘专业“123”课程新体系》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01202。

作者:刘志梅 严虹 贾小青 杨鑫 胡楠 于群

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篇2:

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本质、逻辑与路径

[摘要]高水平专业群治理属于院系治理的范畴,其现代化具有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全部内涵,而权力明确、结构合理、制度完备是它的重要特征。高水平专业群治理是否现代化,衡量标准包括制度完备、民主治理、依法治理、教育效率和整体治理。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不仅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需要,也符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传统,还有明确的理论基础。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为加快这一进程,当前可采取的路径主要是放权、赋能和明责。

[关键词]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职业教育

治理现代化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必由之路。2019年,《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出台,高水平专业群正式登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舞台。高水平专业群是教育实体组织,承担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在努力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就成为应有之义。从实践来看,治理状况已成为影响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变量。

目前,关于我国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学界对职业教育治理的主体、对象、工具等均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第一,谁有资格参与职业教育治理?人们对此基本达成共识。赵蒙成、王会亭根据治理的特征,认为职业教育治理的主体有政府、市场、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庄西真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指出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公众等应参与职业教育治理。这两种观点存在一些差异,但都强调职业教育应由多个主体协商治理。第二,职业教育治理的对象是什么?体系和能力是治理的重要对象。庄西真指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本内涵是治理目标公益化、治理主体联动化、治理方式民主化、治理结构有机化和治理评价的科学化;陈亮、陈恩伦认为,治理主体交往互动性、治理制度创新实践性、治理过程和谐有序性、治理文化共生包容性是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学者们对该议题关注较多,但还有待深入。例如,职业教育治理为何要向现代化进行转型?第三,职业教育应该采取何种治理工具?平和光认为,在新治理范式下,职业教育需要综合运用直接工具和间接工具进行治理;魏明提出,职业教育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治理工具。总的来看,学者们主要是从政府治理的角度来讨论治理工具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使用。另外,学界还对职业教育治理的价值、模式、困境、对策等议题进行了讨论。高水平专业群毕竟是一项新事物,大家对其治理的认识还不深刻。那么,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究竟是什么,逻辑基础有哪些,实现路径在何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一一进行讨论。

一、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本质

(一)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高水平专业群是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如果要认识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就应对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进行讨论。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建立在我国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追求之上。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组成部分,具有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学者们开始研究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

关于“治理”的诸多定义中,全球治理委员会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中提出,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①。它强调的是治理的过程性、协调性、多主体性和互动性等特征。目前,治理的概念已在公共治理、私人治理、全球治理、公司治理、项目治理等方面广泛应用,成为许多学科讨论的议题。从本质上来说,治理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其核心是权力的分配和运行。例如,公司治理考察的就是公司的权力如何在股东、董事会、管理层、雇员、供应商、顾客、银行、监管者、社群等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配置。

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是职业教育治理由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变的过程。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有着丰富的内涵。第一,它的核心是权力的适当分配和运用。人们对权力有多种理解,但权力本质上是一种影响力,主要表现为对资源的控制。例如,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制定过程中,谁有资格参与决策?标准是经有关各方协商,由主管部门批准和发布,对活动或结果进行规范的指导性文件。可见,标准实质上是一种文件,它是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的产物,为利益相关者所共同遵守。在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制定的过程中,政府代表、职业院校代表、企业代表、行业代表等重要利益相关者都有权参与,相应的权力应该在他们中间进行适当的配置。任何一方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都可能导致职业教育国家标准沦为“一纸空文”。第二,它的对象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是国家管理职业教育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包括招生、教学、就业等具体层面的内容设计。而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正是职业教育主体通过制度安排和内容设计管理职业教育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第三,它的目标是职业教育管理的現代转型。我国过去的职业教育管理具有浓厚的“行政化”色彩,“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延续了计划管理模式,将学校举办权、教学管理权、教学评价权集于一身”②,导致职业教育主体的办学活力得不到有效释放。因此,原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基本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突破口”③,实现教育治理的现代化。第四,它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长期过程。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需要具备的条件包括权力的重新分配、制度体系的系统完善、相关部门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社会力量的快速崛起等。因此,它需要各职业教育主体共同努力,而注定无法在一朝一夕完成。

(二)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特征

职业教育治理具有层次性。一般来说,职业教育治理可分为国家层次的治理和学校层次的治理。其中,学校层次的治理包括大学治理和院系治理。当前,高水平专业群通常建立在院系,因此高水平专业群治理总是与院系治理联系在一起,属于院系治理的范畴。

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既具有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全部内涵,又具有自身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权力明确。权力明确是指高水平专业群应在人事、财政、设备购置、专业结构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享有一定的权力。鉴于高水平专业群建立在院系,因此高职院校应向院系赋权。然而,我国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还比较少,这就要求政府加快职能转变。第二,结构合理。结构合理主要指高水平专业群的权力应该在组织机构中进行适当的配置。例如,谁有决策权,谁有执行权,谁有监督权,高水平专业群只有形成相互制衡的权力结构,才能确保权力运行的廉洁和高效,这将为其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第三,制度完备。高水平专业群是高职院校的一个实体组织,需要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在这样的条件下,高水平专业群需要建立系统完备的制度体系。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水平专业群应建立专业设置与调整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等。

高水平专业群治理是否达到现代化,需要一定的衡量标准。俞可平认为,衡量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有制度化、民主化、法治、效率和协调。高水平专业群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这些衡量标准同样适用于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第一,制度完备。制度完善既是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衡量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指标。它要求高水平专业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都有完备的制度安排,从而确保权力的规范运行。第二,民主治理。它强调高水平专业群治理应有利益相关者的民主参与,这样能够维护他们各自的利益,以确保合作的达成。第三,依法治理。大学章程是大学治理的宪章,被政府认可和颁布,其权威不受侵犯。高水平专业群治理属于院系治理的范畴,应得到大学章程的确认和规范。第四,教育效率。教育效率是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的比率。从高水平专业群的角度看,教育投入包括师资、经费、实习实训基地、课程开发等方面,教育产出有学生发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等。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高水平专业群应通过治理以提高教育产出的水平。第五,整体治理。整体治理是指高水平专业群治理需要处理好政府部门之间、高职院校与政府、高职院校与院系、院系与高水平专业群等关系。从国家层次的治理到高水平专业群治理,各种制度安排应是一个联系密切的整体。

二、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逻辑

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不仅是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现实需要,也符合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历史传统,还有明确的理论基础。概言之,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具有坚实的逻辑基础,包括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来源是治理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治理理论和现代化理论虽源于西方,但我国学者在借鉴西方有益成果的同时进行了相应的本土化改造,以确保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能够符合中国实际,凸显中国特色。

首先,治理理论塑造了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基本内容。治理理论的基本主张主要有去中心化、多中心,多个层次的治理与多种治理工具的并存,反对夸大纯粹的市场作用等。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来看,治理理论对改善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具有借鉴意义。例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表明,我国已经认识到政府无法在国家经济管理中承担无限责任,必须同时发挥好市场的作用。但是,我国并没有盲目照搬西方的治理理论,而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确保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序推进。同样地,高水平专业群治理既需要借鉴西方治理理论的内核并结合实际进行合理创新,也要彰显自身的本质特征。例如,在高水平专业群治理过程中,可能需要建立董事会(理事会)机制。然而,这只是镶嵌了新的治理形式,并没有否定原有的治理结构。

其次,现代化理论规定了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价值取向。现代化理论讨论的是传统社会如何向现代社会转型的问题。现代化理论有多种流派,包括“政治标准中心论”“经济标准中心论”“人文标准中心论”“可持续发展中心论”等。其中,“政治标准中心论”的基本主张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政治现代化,它强调政府权威的合理性和政府能力的有效性是国家现代化的前提,这有赖于国家政治制度的现代化;“人文标准中心论”的基本观点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它强调国家现代化与其成员的价值观、心理素质与行为特征是分不开的。我国在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借鉴了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分。例如,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重点内容是完善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構建职业教育国家标准,强调要“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可见,我国正在探索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道路。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是职业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水平专业群治理不仅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制度的设计和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构建,还要努力做好国家职业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国家标准的执行。

(二)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历史逻辑

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高水平专业群与专业建设、专业群建设存在密切的联系。我国历来十分重视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的治理。换言之,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具有比较悠久的传统。

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行政化治理是其主要特征。行政化治理是指政府依靠目录、审批、备案等方式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进行管理。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依据是专业目录。经过不断的改革,我国高等学校的专业目录已从“指令性”目录逐渐转变为“指导性”目录。二是高等学校设置专业需要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严格审批。教育行政部门审批专业设置,主要是依靠行政权力对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进行管理,同时也会考虑社会的人才需求和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三是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直接动力是政府。根据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下简称《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拥有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的权力。但是,如果没有进入政府发布的专业目录,高等学校就无法设置相应的专业。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建设也呈现出行政化治理的特征。2004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按照“专业大类目录原则不变、专业类目录相对稳定、专业目录基本放开”的原则,对《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进行管理。

从专业群建设的角度看,高职院校不断探索新的治理机制。实践表明,高职院校专业群治理的形式比较丰富。在学校层面,高职院校通过发布质量年报、人才需求调查等方式,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专业群治理。有关资料显示,部分高职院校还建立了理事会制度。例如,2017年潍坊职业学院成立理事会,邀请政府机构代表、企业代表、行业代表、社会人士等参加,对学院的发展进行咨询、协商、监督等。专业群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因此其成为理事会关注的重点。在学院层面,高职院校通过组建职教集团、混合所有制办学、现代学徒制等方式,邀请社会力量共谋专业群发展。例如,2015年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以纺织服装专业群为依托,与都市丽人实业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都市丽人服装学院”。在专业群层面,高职院校初步形成了系主任领导下的专业群经理负责制和系主任负责制等治理机制。不同的是,系主任领导下专业群经理负责制将专业群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分置,而系主任负责制则将权力集为一体;相同的是,两者都聚焦于权力的配置。

(三)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高水平专业群治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是现实的迫切需求。实践证明,高水平专业群的行政化治理已经陷入困境。实践逻辑是指由习性、意图、时间、场域等因素构成,经由文化的长期积淀而形成的“实践图式”。因此,我们可依据实践逻辑的要素,分析高水平专业群的行政化治理面临的处境。

首先,依靠力量单一。从外部治理来看,政府通过政策、项目等工具对高水平专业群进行治理。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150个骨干专业(群)”。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要通过机制、体制、教师、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革来打造高水平专业群。同月,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共同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遴选管理办法(试行)》,提出通过项目实施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进行重点支持。从内部治理来看,高职院校通过计划、财政、人事等行政手段对高水平专业群进行管理。例如,高水平专业群的负责人一般由高职院校通过任命产生。可见,高职院校的治理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权威。然而,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难以真正达到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目标。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等现象的存在,政府无法对高水平专业群进行全面控制。另一方面,政府的治理效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政府虽然加快了职能转变,但目前的治理效率还无法满足高水平专业群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该引入市场和社会力量,对高水平专业群进行共治。

其次,正式规则不健全。从外部治理来看,政府对高水平专业群进行治理的依据主要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遴选管理办法(试行)》。它从总则、职责分工、项目遴选、项目实施、项目管理、附则等方面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项目进行了规定,但仍然不够全面。例如,如何对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标准对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情况进行价值判断。如果没有评价,人们就无法知道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从内部治理来看,高职院校对高水平专业群进行治理的依据主要是章程。大学章程是大学管理的“宪法”,对大学的性质、功能、权利、经费等进行明确规定,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核准。例如,《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章程》涉及的内容有学校权利与义务、学校功能、学校管理体制、教职工、学生、学校与社会、经费资产与后勤、学校标识、附则等。一般来说,高职院校的章程会列明院系享有的权利。例如,《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章程》第四十八条规定,院系“负责本院的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活动以及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当前,高水平专业群建立在院系,但章程还没有明确院系权力如何配置,其责任也有待进一步厘清。

三、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为加快这一进程,当前可采取的路径是放权、赋能和明责。

(一)放权

高水平专业群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高水平专业群必须享有一定的权力,才能履行好职责。首先,政府加快职能转变。高水平专业群要享有权力,高职院校就必须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然而,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微观管理依然过多。1998年,我国通过《高等教育法》赋予高等学校在学科专业、招生、教学等方面具有办学自主权。然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师待遇、职称评聘、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权力还比较少。例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经过政府有关部门的核准。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是一项颇为棘手的改革,涉及权力格局的调整。高职院校只有享有一定的办学自主权,才有可能去推动这项改革。政府应对高职院校采取更多的宏观管理,可依据《高等教育法》赋予高职院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为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创造条件。其次,高职院校积极分权。当前高水平专业群享有的办学自主权还比较少。高职院校应赋予高水平专业群的权力包括财政权、人事权、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等。第一,高职院校可根据学生数、教师数、项目数、专业数等指标将经费打包给高水平专业群,使其拥有自主使用经费的权力。第二,高职院校可将教师聘用、考核和职称晋升的权利赋予高水平专业群,使其拥有自主使用教师的权力。第三,高职院校可将专业设置与调整的权利賦予高水平专业群,使其拥有自主调控专业的权力。第四,课程开发是一项耗费巨大的工程,通常由高职院校控制。高职院校可根据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需要,赋予其课程开发的权力。

(二)赋能

高水平专业群增强治理能力,不仅是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还是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目标。高水平专业群增强治理能力,应以大学章程为抓手,配置好各类权力。第一,强化学术权力。学术权力是人们对学术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高水平专业群的学术事务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科学研究、招生等,因而学术性是其重要属性。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工作,更要承担研究工作。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享有学术事务的管理权。然而,随着行政化治理的盛行,高职院校的学术权力逐渐弱化。高职院校应通过章程明确:高水平专业群的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负责处理学术事务,各类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教师组成,定期召开会议等。第二,弱化行政权力。行政权力是人们对行政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高水平专业群的行政事务包括资产管理、科研项目管理、经费管理、人事管理等。为处理好这些行政事务,高水平专业群就必须拥有一定的行政权力,它源自学校的授权。当前,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普遍采取科层制。科层制具有分工明确的优点,但是也带来了形式主义、本位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章程明确:系主任(高水平专业群经理)拥有的权力范围,系主任(高水平专业群经理)退出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等。第三,重视市场权力。市场权力是行业、企业参与高水平专业群事务决策的权力。究其根源,行业、企业是高水平专业群的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可在章程中提出:高水平专业群应探索建立董事会(理事会)机制。董事会(理事会)的成员由系主任(高水平专业群经理)、党政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行业代表、企业代表等组成。董事会(理事会)可作为高水平专业群的咨询机构,咨询内容主要应是学术事务。

(三)明责

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增强其治理能力,还要明确其治理责任。只有这样,高水平专业群治理才能做到权责一致。首先,改进治理评价。从评价理念来看,应从惩戒向发展转型。惩戒性评价的目的是对高水平专业群进行惩戒,而发展性评价则是帮助其发展。从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應有内容性指标、过程性指标和效率性指标。内容性指标包括规章、制度、标准等,过程性指标包括入学率、毕业率、职业资格获得率等,效率性指标包括教育投入(如经费、人员、设备等)和教育产出(教学成果奖、论文、项目等)。从评价主体来看,应打破评价主体单一的局面。从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角度看,政府负有主导责任,学校负有主体责任,它们都应参与高水平专业群治理的评价。社会中介组织能够照顾社会各方利益,因此可通过发布排行榜、营造社会舆论等方式对高水平专业群的办学情况进行监督。其次,完善治理工具。根据政府干预的程度,可将治理工具分为强制性工具、混合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其中,强制性工具的基本特征是政府干预很深,而自愿性工具是政府干预极少,混合性工具则兼具强制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的特点。当前,高水平专业群治理属于行政性治理,即主要依靠强制性工具。例如,高水平专业群通过财政、计划、命令等手段对办学事务进行控制。高水平专业群治理应减少强制性工具的使用,增加混合性工具和自愿性工具的使用。例如,高水平专业群可通过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组织来处理学术事务。究其根源,它们不仅符合高水平专业群的学术属性,还符合治理的协商、民主等特点。

[注释]

①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5):38.

②欧阳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待去行政化[N].中国教育报,2011-03-28(9).

③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等教育,2014(5):5.

[参考文献]

[1]赵蒙成,王会亭.职业教育治理的背景、主体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5(31):7-11.

[2]庄西真.职业教育治理主体及其权力关系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8):7-11.

[3]庄西真.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起点与内涵[J].江苏教育,2016(9):17-22.

[4]陈亮,陈恩伦.职业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流职业教育建设的要义证成[J].教育研究,2020(5):99-111.

[5]平和光.新治理范式下职业教育治理工具的选择与运用[J].职业技术教育,2020(7):1.

[6]魏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理论审视与现实架构[J].职教论坛,2015(10):12-16.

[7]俞可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前线,2014(1):5-9.

[8]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基于公共行政学的视角[D/OL].杭州:浙江大学,2009.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detail.aspx?dbcode=CDFD&dbname=CDFD0911&filename=2010099422.nh&v=%25mmd2BvbJN62ZyAPERT6F30sYVWENy

ZDtwsqI8KcMHLhYmJe7ON7P6oUN1xxTZmvJ4d2z.

[9]朱荣贤.现代化理论研究综述[J].学术论坛,2005(10):14-17.

[10]石中英.论教育实践的逻辑[J].教育研究,2006(1):3-9.

作者:万卫 冯倩怡

高职高专行政管理专业论文 篇3:

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从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了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存在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专业设置滞后、专业设置布局存在盲目性等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资源整合,共同发展;政府政策引导,学生就业引导;以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为导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

关键词:福建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专业设置

近年来,在办学理念及规模发展等方面,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为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社会急需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但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高职高专的教育质量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作为高职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财经类高职教育的质量同样引起社会关注。

一、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基本情况

在福建省55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院校有43所,占78.18%。学校及所办财经类专业情况,见下页表1。

(一)专业结构现状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的划分,财经类专业包括财政金融、财务会计、经济贸易、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五大类,共计36个专业,福建省开设了其中的29个,未开设的专业是财政、税务、医疗保险实务、证券与期货、审计实务、统计实务、工商行政管理等7个专业,另外开设了2个目录外专业:采购供应管理、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在开设的31个专业中,全省共计有254个专业点,其中,财政金融类33个,财务会计类63个,经济贸易类32个,市场营销类60个,工商管理类66个。详见下页表2。

从五大财经类专业点数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点最多,比例占到25.98%,经济贸易类专业点数最少,仅占12.60%。工商管理类中的物流管理专业点数最多,全省共有33个专业点,占财经类专业点数的12.99%。其次是电子商务专业,全省共有30个专业点,占财经类专业点数的11.81%。

(二)专业分布现状

从表1可知,福建省9个地市开设了财经类专业,全省55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中,只有12所院校未开设财经类专业,其中大部分是医学类、师范类、艺术体育类院校。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以及财经类专业的地区分布情况见下页表3。

二、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现状分析

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达到了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及人才培养与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但目前很多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沿袭普通高等教育模式,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上缺乏较为统一的观念。高职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构建,既要接受学校自身对职业教育内部质量特征的评价,又要接受社会对职业教育外显质量特征的评价。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高职院校的财经类专业教学内容、课程设置、选课范围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管理过严,限制太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虽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说,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较单一。教学内容没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从教育所处的时代背景出发,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辨析、选择、更新和重组,导致部分教学内容陈旧落后。

(二)与企业共同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少

高等职业教育应由专业教师和企业家共同组成专业委员会,进行广泛的人才市场调查,明确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岗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毕业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目前按此要求进行操作的学校不多。

(三)与企业合作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的少

为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职业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要改选教育教学体系。而现在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同本科的教学体系差异较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

(四)缺乏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学生评价体系

目前,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考核大多数采取以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缺乏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评价方法,缺乏分模块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缺乏考核学生掌握技能及学习态度的方法体系,大多以一张试卷对学生进行评定。

(五)学生实习质量不高

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人才培养规格应与企业岗位要求“零距离”对接。很多学校积极实施“订单培养”、“工学结合”、“2+1”顶岗实习等人才培养模式。但“订单培养”模式却很难普遍推行,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在目前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就很难真正实施。“2+1”顶岗实习培养模式实施困难,效果不明显。

三、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

高职院校、社会、学生及家长是不同的利益群体,各自从自己的立场对专业做出相应的选择,不同群体之间经常出现专业需求不一致的现象,这成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学校在设置专业时都会选择那些市场需求大、办学成本低的专业。社会对专业的需求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呈现出上下波动的发展态势,即对专业的需求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而学生、家长由于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在专业选择上往往持从众心理,跟风现象严重,对各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缺乏理性的思考。正是这些原因,导致高职院校看好的专业没有生源,而学生、家长看好的专业供大于求、就业率低。

目前,政府的宏观调控只局限在对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控制,而对专业结构缺乏明确的指导,高职院校对具体专业的发展规模和招生数量缺乏清醒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学校都倾向于设置生源多且成本低的专业,导致这些专业在不同职业院校中重复设置,供大于求;而那些社会需求多但生源少、成本高的专业却很少有学校问津,从而出现结构性专业生源不均。调查显示,从福建省五大财经类专业点数上看,工商管理类有66个专业点,占财经类专业点数的比例最大,达到25.98%。专业结构失衡,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另外,政府对高职院校新开设的专业缺乏跟踪评估,导致很多专业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二)专业设置滞后,缺乏预测性

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部门能够对人才需求现状和未来作出预测,而高职院校组织的调研缺乏全面性、准确性。高职院校仅仅是适应而不是引领社会的发展。由于人才培养具有滞后性,今天培养的人才是为了明天社会的发展,所以在专业设置时要适当超前,但超前到什么程度,理论上缺乏论证,高职院校对此也很模糊,只能“凭着感觉走”。加上专业自身发展的惯性作用,影响了专业的设置与调整。

(三)专业名称混乱、不规范,与社会需求不对接

有些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生就业方向等基本一致,而专业名称却不同,比如“会计”与“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与“财务信息管理”等。面对这种情况,学校不得已在很多专业名称中添加了“电算化”或“信息”字样。这样一来,高职院校设置的很多专业大体上相似,培养出来的学生去竞争相同的岗位,人为增加了就业压力。究其原因是政府指导的专业目录脱离了社会需求,很多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对专业进行命名,结果与专业目录不相符,而根据专业目录命名的专业,社会又不承认,导致学校不知所措,因而造成专业名称混乱和不规范,从而给专业管理、学校招生及学生就业带来诸多不便。

(四)专业设置注重“高”而未注意“职”

一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几乎是原有普通高等教育专业设置的翻版,改头换面而已,其内容或课程设置没有多少变动,甚至有的专业是原有专业的重复,将普通高等院校的专业直接拿过来作为高职教育专业。因此,高职专业设置急需规范化、科学化,应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专家共同考虑拿出针对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方案,作为指导性的专业设置规定,以避免专业设置的随意、主观和个人行为。

(五)专业设置布局存在盲目性

一些高职院校重专业外延发展、轻专业内涵建设的倾向较为严重,专业设置贪多求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专业特色不明显。在专业设置过程中,缺乏对专业设置的科学严格论证,忽视专业布局规划,只是更多地注意现行市场需求、短期热门专业的需要和自身条件的优势。学校自我发展、自我调整的专业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如在开设财经类专业的43所院校中,有33所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

四、福建省高职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一)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点与难点

1.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重点

从福建省的实际情况来看,高职财经类专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要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调整财经类专业在各地区的分布,提高专业结构与省域经济产业布局的适应性,实现协调发展。从各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不应求“多”,而应求“好”,充分与市场接轨,最终使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与调整做到“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2.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难点

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难点集中体现在两点:一是各专业如何真正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如何真正与市场接轨;二是专业调整之后,如何解决专业基础好、师资力量雄厚、声誉较高的传统专业的教学资源过剩和新调整专业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之间的矛盾问题。

解决不好上述两方面的问题,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也就失去现实意义,最终也不会取得成功。

(二)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的对策

1.资源整合,共同发展

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格局已形成:沿海地区的厦(厦门)、漳(漳州)、泉(泉州)同城一体化;福(福州)、莆(莆田)、宁(宁德)同城一体化;内陆地区的南平、三明、龙岩一体化。而福、厦、泉三市高职院校共有42所,占全省76.36%;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高职院校为31所,占全省办有财经类专业高职院校总数的72.09%;财经类专业点数为192,占全省财经类专业点数的75.59%。可见,全省财经类专业布点很不平衡,必须进行资源整合,利用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向经济发展薄弱地区辐射,谋求共同发展。其中主要是教师资源、实习基地资源等实现共享,如漳州、泉州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到厦门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实习基地实习,而厦门相关专业的教师可以到漳州、泉州的高职院校讲课。

2.政府政策引导,学生就业引导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管理,加强宏观调控。一是对全省财经类专业布局要统筹;二是对每所学校所办财经类专业要统筹。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应坚持市场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和优化是发展高职教育的必然选择。为了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校应设置面向大区域的宽口径专业,如在金融类专业设置上可以设置金融大类,然后再分银行、保险、证券、理财等专业方向。

3.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

为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财经类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各高职院校要依据现有条件和未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发展趋势对专业进行重新布局,及时开发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淘汰过时专业,加强骨干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财经类专业设置应向培养理财规划师、物流师、注册会计师、营销师、精算师、管理咨询师等六个职业倾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建设的整体水平

注重培养兼职教师和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提高专业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吸引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聘请有实际经验的专家、技术人员、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快实施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造就一支符合时代要求、能发挥示范作用的骨干教师队伍;进一步完善师资人才交流市场,并制定激励政策,引优秀人才从教。

参考文献:

[1]王岩.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9):80-83.

[2]邵庆祥.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高职专业设置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2005(5):58-59.

[3]谷丽应,王晓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原则和方法研究[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5(4):62-66.

[4]李沛武,刘桂兰.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及其与地方经济建设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70-71.

[5]方八容.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与考试,2013(5):65-69.

[6]董新伟,杨为群.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9-30.

[7]梁建军.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14-29.

[8]李永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原则及存在问题剖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35-38.

[9]吴兵团,杨新宇.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7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09(12):56-60.

[10]乐军波,朱晓卓,祁义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符合区域社会需求的思考[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5-49.

(责任编辑:张维佳)

作者:许贵福

上一篇: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分析论文下一篇: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审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