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学生物业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文章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多年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经验,针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教与学的矛盾日显突出、教材缺乏高职教育特色、考核测评方法单一及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教学改革的思考,探讨如何有效进行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高职高专学生物业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高专学生物业管理论文 篇1:

高职高专构建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研究

【摘 要】分析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三个层面及其现状,探讨师德培训与师德常识考试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在对我国高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高职高专师德评价及监督体系。

【关键词】高职高专 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 构建

0034-03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物质文明发达,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甚至有相当多的人信仰缺失,盲目崇拜金钱,这是每一个经历经济腾飞的国家都要经历的阶段。对此,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体到高职高专,就应加强师德建设,加强他们的信仰建设、素质建设,从战略高度审视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本文试分析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三个层面及其现状,探讨师德培训与师德常识考试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在对我国高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进行SWOT分析的基础上,初步建立高职高专师德评价及监督体系。

一、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三个层面及其现状分析

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由以下三个层面组成:一是宏观层面,实际上是师德能否提升的宏观环境的评价。目前我们国家师德培养的环境不太好。首先是市场经济的冲击,造成金钱崇拜、物质崇拜、享乐主义的盛行,很多人不愿意从事教师行业;传统文化被人为地割裂,现代人对中华文化不是很了解,了解些皮毛的人又有断章取义的可能,因此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媒介,教师应加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学习。二是中观层面,也就是某个省、市、自治区,某个层次的教育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及所管辖的人民教师的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的建立,师德评价的目的是让所管辖的教师的师德大多数达到优秀层次,也就是教师道德要先行,要达标,达标的要求是优秀,各个学校的教师师德是可以比较的,比较的关键指标是优秀率达到多少。三是微观层面,即要求每个教师的师德应该达到什么标准,对每一个人民教师的师德进行评价,并为此配套监督体系,保障公正、公开。

目前,师德评价和监督体系没有第一、第二两个层次的内容,大多数地区只评价第三个层次的师德,即对每个教师个体的师德评价和为此配套监督体系,且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考核范围的问题,很多学校只考核任课教师的师德,不考核学校管理人员的师德,如学院领导的师德、中层管理人员的师德、基层管理岗位教师及辅导员的师德,只考核学校专任教师的师德,忽略了企业兼课教师、外聘教师的师德评价。第二是师德评价要成体系,年年都有评价,年年纵向、横向都可以比较,对每个教师的师德要从动态的角度来看,要允许变化,师德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变,当然也会出现一些师德败坏的现象。第三是师德评价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也要与时俱进。第四师德培训与考核,需要从事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人人过关,不能有特殊者,现行的体制在办理高校教师资格证时,所有高级职称者免试不需考核这是不对的,我认为高级职称只代表他的业务水平不错,不代表他的德性好,所以高级职称人员必须通过师德培训和考试,不能特殊。

二、师德培训与师德常识考试

师德培训的课程设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共党史;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国学理论、教师手册、时事政治、教师仪态、教师教法培训。

为了加强高职高专教师的思想素养,应定期对高职高专教师进行师德常识考试,考试形式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分数计入师德考核。

师德培训每两年轮训一次,注意师德规范的更新,新入职的教师必须经过师德考试,师德培训成绩与职称评定与职称注册及聘用挂钩,与教师资格证的办理、年检挂钩。培训机构设在教育厅指定学校,业务由教育厅直接领导。

师德需要优先发展,确定师德内涵需要我国的教师道德有一个可遵循的规范,教师应该永远站在时代的前列,时代需要每一位国民都具备较好的道德,而每一位国民都是经过不同的学校的教育走向社会的,也就是每个国民都受教于教师,教师的品德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国民,因此教师的道德必须优先发展,教师的道德关系到全体国民的道德水平。

社会要求教师的道德要高于国民水平,甚至要高出一截。社会需要教师的道德普遍达到优秀,也就是所谓的为人师表,我认为教师的道德水平应该符合正态分布,即如图1所示:

绝大多数的教师道德水平处于横轴-3到+3之间,这部分的教师道德水平为优秀,占比达到99.73%,超过+3的教师道德水平极高,属于道德标兵;低于-3的教师属于道德不达标的教师,这部分人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

三、我国高职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高职高专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实用为特色,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偏重学生动手能力的训导。大部分高职高专都是由中专升格建成的,也有一些高职是各方人士新建起来的,师资要求进步的意识强烈,师资队伍的工作积极性高。高职高专和企业存在天然的联系,推行校企合作等教育改革基础好。

(二)内部劣势分析

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水平、素质、职业道德和国家、政府、人民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培训这些师资达到标准要求变得日益迫切。受高职高专平台不高的影响,国家、省市的科研项目立项难以辐射到高职高专的教师,影响高职高专的科研应用水平的发挥。高考学生生源逐步在减少,处于招生底层的高职高专生源素质连年下降,许多学院的最低录取分数已低于各地高职高专的录取起分线。许多高职高专的领导不熟悉高职高专的办学规律,学校领导的师德素质也亟待培训提高。

(三)机会分析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思想,高职高专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要讲科学发展,师资的道德要领先普通民众,师资的道德水平职业素养要可持续发展。教育部在全国范围的高职高专推行示范性建设和骨干性建设,推动了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也给高职高专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着国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入到经济建设队伍中去,这对高职高专的成长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

(四)威胁分析

高考生源连年下降,高职高专面临生源不足的前景。这就需要开辟生源渠道和培训范围。生源素质连年下降,“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办学思想对师资素质提出考验,鉴于国家要求高校培养的是“四有”人才,老师还要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高职高专分属于政府不同部门,得到的政府支持很不平衡,除一部分高职高专外,大部分主管部门对高职高专支持力度不足。

对应战略思考:一是SO战略。建立高职高专师资道德与素质培训基地。鼓励高职高专教师把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和实践课的教学,在授业解惑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二是ST战略:高职高专教师要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师德规范一定要高于普通人,建立教师日常行为规范并建立监督机制。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道德规范建设,把科学发展观的观念融入到师生学习教学和生活中。树立正气,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三是WO战略:教师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坚持以德为先的职业机制,加强教师职业素养建设。以教师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形成敬业精神,注重言传身教。建立师德评价及监督机制,变静态为动态。四是WT战略:教师道德讲究“慎独”,全社会监督教师的道德水平,要敢于曝光教师不道德的一面,在教师道德监控方面要超越社会对公务员的道德监控程度。建立教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世界观,优先建设教师队伍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人生价值观。

四、高职高专师德评价及监督体系构建思路

(一)评价体系

1.为体现师德的动态变化,加入师德培训和考试评分,实行闭卷考试,以保障每一位高职高专的教师熟知教师道德规范,一年考试一次。占师德总分的20%。

2.教师之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能够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3.思想道德。树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世界观、全心全意为民众服务的人生观、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

4.政治道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地与党中央在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

5.职业道德。职业是人们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循本职业所特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遵守职业道德。

6.社会公德:也是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教师应该成为表率和楷模。基本要求:遵纪守法、礼貌待人、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7.家庭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孝敬父母、夫妻相爱、勤俭持家,诚实可信;邻里和谐。

(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检查评比标准(见表1)

总分在90分以上为优秀,60分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三)建立学院师德评价指数

1.教师个人师德指数

K可变代表高职高专师德个人评价指数

代表报告期,即拟评定期的师德个人平均水平

代表基期,即作为参照比较的那期的师德个人平均水平

f1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报告期的权数

f0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基期的权数

x1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报告期的分数

x0代表某项师德个人指标基期的分数

为了补充说明个人师德指标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设立相关指数建立指数体系。如:把权数固定为同度量因素、把权数固定在报告期的固定构成指数:

把师德个人单项指标固定在基期的结构变动指数:

三种指数构成指数体系,即

K可变=K固定×K结构

2.建立院校师德评价指数

K可变=

K可变代表高职高专师德院校评价指数

f1代表某项师德院校指标报告期的权数

f0代表某项师德院校指标基期的权数

X1代表某项师德指标报告期的该院校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X0代表某项师德指标基期的该院校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3.建立各省市高校师德评价指数

K可变=

K可变代表相关省市高职高专师德评价指数

f1代表该省市某项师德指标报告期的权数

f0代表该省市某项师德指标基期的权数

X1代表某项师德指标报告期的该省市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X0代表某项师德指标基期的该省市教师加总后的分数

通过所建立的这些指数,我们就可以动态地了解各省市、各院校、各教师的师德状态。

【参考文献】

[1]广西教育年鉴[Z].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晓东.科学确定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方法研究[J].创新,2011(2)

[3]李晓东.构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思考[J].现代物业新经济版,2010(10)

【基金项目】2010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科研课题

【作者简介】李晓东(1967- ),男,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主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

(责编 何田田)

作者:李晓东

高职高专学生物业管理论文 篇2:

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

摘要:文章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多年从事高等数学的教学经验,针对高职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教与学的矛盾日显突出、教材缺乏高职教育特色、考核测评方法单一及教师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发教学改革的思考,探讨如何有效进行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学。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数学;素质培养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各类应用型人才。各学科和高等数学的结合将更加广泛和深入,数学的思维品质在人才综合素质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高等数学作为公共文化课、高职教育的必修课程,却在高职教育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未受到学生的重视。目前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目前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引发出对高等职业学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与改革设想。

对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的思考

(一)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教与学的矛盾突出

教与学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二是教师的教。当前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一个班级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着巨大差异。高职各专业学生的来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对口职业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又分为对口专业与不对口专业两种;另一类是普通高中学生,这些学生又分为文科与理科两种。还有许多专业(如市场营销、财务会计、物业管理等)是文理兼收的。这样就导致了同一班级既有文科生又有理科生的现象。另外,随着近几年中学课程改革的深入,高等数学中的一些知识已放到中学去学。而各高中学校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不尽相同。这样,即使某个专业班级的生源都是理科学生,也会因为他们毕业学校的不同而导致数学基础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则反映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过程中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无所适从。

(二)缺乏高职教育特色教材,教学内容一成不变

纵观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高等数学教材,如本文后参考文献中2~5所列,基本上都是在原来大学专科或成人专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删减,还是原有的学科理论体系,理论部分面面俱到,只是降低了难度与深度而已,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尤其不能很好地与高职专业相结合,没有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重理论,轻实践,只强调了高等数学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没有体现到高职的专业性特点,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原理与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实现。例如,理工科很多专业如计算机、机电等,同时使用统一高等数学教材,而教材本身与各专业的联系并不强,学生体会不出高等数学对专业的影响,感觉不到其重要性。同时,现阶段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强调同一类型专业(一般分为文科类型(如财经类专业)和理科类型(如计算机类专业、机电类专业等))使用同一种教材,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教学要求,造成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一成不变。

(三)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评价体系陈旧

高职院校大多数是最近几年新建或转轨形成的,师资整体水平较低。特别是高等数学教师,大都是过去从事数学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习惯于学科式教学,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高职相关专业的知识,授课时不能将高等数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只能讲授纯粹的高等数学知识,教学枯燥乏味。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体系陈旧,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对高等数学的评价仍然沿用传统的闭卷笔试的方法,不能体现职业特色,这与高职人才的培养应走“实用型”的路子这一高职教育思想也是相悖的。

对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高等职业学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在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中更应重视“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把培养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首位。

高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1)“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方方面面必须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2)“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和《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都强调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淡化理论,注重应用与实践

在高职的高等数学教学中,应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在讲解高等数学知识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出发,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例如,在讲导数概念时,除了列举书本上变化率问题中介绍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外,还应多介绍一些与变化率有关的问题。在管理专业可介绍产品总产量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总产量的变化率;产品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就是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边际成本)。在机电类专业授课时可介绍质量非均匀分布细杆的线密度、变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非恒定电流的电流强度等变化率问题。用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来讲解数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更能体现高等数学的思想性和服务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注重高等数学的思想与现代技术相结合

从应用角度讲,高等数学区别于初等数学的本质在于:处理问题的范围由静态发展到动态,由均匀发展到非均匀,由简单规则的几何图形发展到复杂不规则的几何图形,一句话处理问题的范围由比较特殊发展到较为一般,这是高等数学思想得以广泛应用的根源。这一发展的基础是“微元法”。它是应用微积分描述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基础。结合几何学、物理学、经济学、生命科学以及军事科学的大量实例,增强运用数学理解、描述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建模的能力。通过具体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微元思想,形成一定的应用高等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高职培养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数学是他们从事专业工作的工具,学习高等数学主要是为了用来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我们应借助于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包,并将其逐步引入到高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利用数学软件,在电脑中求导数、积分、解微分方程、把函数展开成幂级数等复杂的运算等。我们认为运用数学软件包求解数学问题完全可以融入高职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中,这将大大增强高职学生的计算能力,减轻他们用传统方法进行计算的负担。

(四)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中还应该改革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高职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即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应充分借助数学内容的有益的载体,注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象直观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培养,以达到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目的。例如,在极限概念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描绘出极限的形象直观的几何解释,通过直观图形领会抽象的极限概念,同时结合实际让学生自己描绘出极限的各种形式,最后由严密抽象的数学语言归纳出概念。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真正实现了直观思维、发散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加强数学教师的跨专业教育,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法

目前,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数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不应局限于本数学专业,而应该加强其他专业的教育与学习。例如,讲授机电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的教师应接受机电类专业知识的教育与学习,了解和掌握必要的专业背景知识。只有通过加强数学教师的跨专业教育,才能彻底解决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进而改变目前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数学教师的跨专业教育可以有多种形式,如自学、校内培训或校外进修等。其中校内培训可以组织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给数学教师培训,这样还可加强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的沟通与联系,从而更好地实现高等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数学教师只有对专业(如机电专业等)相关领域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把握好“必需、够用”的度。同时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考试应该依据高职的培养目标采取多方位全面评价的方法来考核学生的数学成绩,可以按照学生的具体实际和不同专业对高等数学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开放式考核、限时开卷考试、报告式考核等。

本文对目前高职高等数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对高职高等数学的课程教学改革作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希望高等数学课程变得生动、有趣,提高高职学生应用高等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质,以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盛祥耀.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宣立新.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丁勇,等.高等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5]侯风波.高等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杨世明,王雪琴,主编.数学发现的艺术[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作者:占德胜

高职高专学生物业管理论文 篇3:

高职高专学生素质培养与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探究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因专业布局局限、师资匮乏等原因造成了公共选修课建设过程中存在部分问题,使公共选修课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受到了制约。本文阐述了公共选修课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高职高专;公共选修课程;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王火平(1962-),男,湖北孝感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工商管理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管理;孙锋(1979-),男,河南新蔡人,郑州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公寓及物业管理部主任、心理咨询中心,助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教育评价。(河南 郑州 450004)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对高等职业教育给出了明确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难度的越来越大,各高职高专院校牢牢把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路,无论是开设专业还是课程设置,都以满足企业生产、建设、服务的需要为准,并且加强了实验实训环节以及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力度,使得毕业生能够较快地适应岗位的基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就业形势相对比较乐观。但我们在进行多方调研后发现,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有必要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上投入更多的力量。因为在校的学生均有强烈的要求,希望在学习本专业知识、培养相应的岗位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基础上,能够多学习一些人文、法律、艺术、经济管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知识,丰富知识结构,增强综合能力。而已经进入就业岗位的毕业生则有不同的感受,那些在校时注意全面发展的学生,不仅能很快地适应岗位要求做好本职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展现多种能力,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工作生活质量比较高,而在校时只是埋头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习的学生,虽然能够快速上岗,能够按岗位要求进行操作或做好服务工作,但时间一长,他们就发现自己的发展空间有限,工作和生活都比较单调乏味,甚至有的人将自己比喻为电影《摩登时代》里卓别林式的机械操作的工人。企业对那些知识结构单一的高职高专毕业生的评价是“上手快、能吃苦、肯学习,但发展前景有限”。

公共选修课教学是高校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要,面向广大学生、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集中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一方面,在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为学生构建了多学科、宽口径的知识结构的平台,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潜能,使学生更能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可以说公共选修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高职高专院校强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对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越来越专业。但是,社会分工越细就越需要团队协作,就越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信任;在这个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里,人们需要遵守法律,需要了解经济规律,需要有品味地生活;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需要人们具有较强的持续学习的能力。这些都对人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2.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必须在高职高专院校加强素质教育

高职高专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以某些岗位现实的职业能力为培养对象,要求培养对象具备这个工作岗位上的全面的知识和素质,是培养社会特定岗位上现实的和具体的职业人。除了需要具备生产服务的技术技能外,重要的是要有与人共事的品格、协调周围的人一起工作的能力,任何孤僻的怪异的性格与基层工作需要都是不相适应的。这种打上社会化特征烙印的品格就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素质,是必须通过素质教育才能培养起来的。

高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所面对的基层工作一般有一个特点,即单调、重复、乏味。面对这种工作特点,要求工作者能够从中发现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产生工作的兴趣和动力。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实干敬业的品质和灵活创新的精神,这种精神也只能依靠素质教育来养成。

由于在目前的招生办学体制中,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高校相比处于不利的地位,虽然学生对自己今后的职业生涯也有着较高的期许,但高职高专学生综合素质相对来说比较差,突出地表现在文化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学习的自觉性和生活的自律性都较差。高职高专教育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将这样的学生培养成各个职业岗位上合格的人才,为学生良好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首要的任务就是进行素质教育,让他们“先成人,再成才”。

3.素质教育为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未来的建设者,接受职业技能教育和素质教育是必需的,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事,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重点应该是:依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为目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拓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也就是说,高职高专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服务。

二、公共选修课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1.有利于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

从多年的实践效果看,专业课程对学习学科前沿知识、拓宽大学生专业知识面、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但在学科交叉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方面,专业课有一定的局限性。公共选修课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专业课之外的文史、社科、艺术、经管、自然科学等不同类型和层面的课程,有利于大学生开拓思路,实现能力的综合。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特长、个性自主选课,实行因材施教,自觉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2.有利于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

公共选修课因课时少、课程灵活、内容新颖、不断更新变化等特点,能够实现学科间渗透、互补,又能较好地为素质教育和发展学生个性服务。通过开设公共选修课,拓宽大学生知识面,能够做到“红”与“专”的结合,又能做到“广”与“深”的统一,以此来增强大学生人文、科技素质,提高创造能力,全面提升素质。

3.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公共选修课中有很多生理、心理、健康保健、思想政治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世界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于大学生了解自身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起到了引导作用;对于大学生陶冶性情,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公共选修课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了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三、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高职高专院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较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程在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欣赏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高职高专院校由于办学条件、学科布局局限、师资力量缺乏等因素的制约,使得公共选修课教学明显地存在着一些不足,急需改进。

1.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在一些综合性大学中,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门类较为齐全,但在高职高专类院校要开设足够门类的选修课程就较为困难,特别是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学科更是如此。而开课量的不足既限制了学生选择的余地,又使一些质量不高的课程勉强开设,极大影响了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2.没有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公共选修课中大部分课程没有合适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师只能是以自编讲义和必修课教材作为参考教材、参考资料等进行授课,学生手头缺少教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3.公共选修课师资力量薄弱

因为公共选修课课时量少、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专业教学任务重等因素,一部分高职称、高学历、教学效果好的优秀教师不愿开设公共选修课,因此将一些教学经验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的年轻教师和党政管理人员推到了公共选修课开设的前台,从而使公选课师资力量成为整个课程体系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4.学生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积极性

很多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不端正,选修的目的不是为了扩大知识面,而是抱着混学分的想法,一方面导致选修课的出勤率不高,另一方面盲目选课,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般选择一些比较容易的课程。或是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市场需求什么就学什么,什么能带来利益就学什么,老师讲的东西如果不能“立竿见影”就很难吸引学生。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5.管理难度大,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各个专业,时间也不易协调。因此,公共选修课大多安排在下午后两节、晚上甚至周末,而且很多都是上百人的大合堂课,这给教师和职能部门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也给职能部门对公共选修课质量的监控带来困难,造成了教学质量下滑。再加上很多学校选修课监督和评估机制不健全,存在着对公选课重视不够、常态监控工作如教学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案抽查、学生座谈会等活动不到位等问题。甚至还会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师可以随意调课,学生可以缺课或旷课,考核不够严格,随意降低考核标准等现象。这些因素都加大了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难度,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四、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强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加强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首先要想方设法鼓励有能力有专长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同时也可以采取聘请校外专家来校兼课、培养扶植交叉学科课程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增加选修课的门数。由于现在很多省市在规划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时,均是采用职业教育园区、大学城等模式运作,这样就出现了多所院校聚集的局面。如果各高职高专院校能够发挥各校专业所长,建立一种校际间资源共享的课程平台和学分互认机制,这样既为学生增加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又为学生提供了均衡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平台,真正做到文理互通、个性发展、全面提高,为加强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规范课程设置体系

学校在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同时,应完善公共选修课的开课规范和评价标准。各学校选修课的设置应注意学科结构的合理化,注意选修课门类的全面和均衡。要进行全面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应具备综合素质的要求、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需求情况,为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提供依据。应根据科学规范的体系设置,建立一套严格的审核制度,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完整的教学大纲、课程简介和授课计划,要有教材或参考书。同时对开课教师的知识背景和教学经验、开课的必要性等情况进行评估,以杜绝公共选修课开设的随意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严格开课教师条件,开设选修课的老师一定要有教师资格,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二是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保证,鼓励教师争开公选课,鼓励学科带头人、教授、骨干教师带头开设公共选修课;同时聘请校外知名专家、著名企业家、科研人员开设公共选修课,也可以聘请校内确有特长的行政人员开设风格各异的选修课,建立多元化的公选课师资队伍。

4.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公共选修课在提高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要让学生意识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个受教育的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至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做一个优秀的人、成功的人,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公共选修课的学习,能够以对待专业课程学习、职业技能训练那样的心态对待公共选修课,提高公共选修课的学习效率。

5.加强教学评价和质量监管

学校应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对教学质量高、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学生不欢迎的课程限期整改或者停开。针对公共选修课在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应当通过改革在教、学、管三个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一方面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强对课程的管理,通过加强对教师的管理来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杜鹏.关于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思考[J].黑河学刊,2009,(5).

[2]李荣,刘怀锋,鲁晓燕.加强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2007,(23).

[3]于京珍,王丽,马春晓.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9,(6).

[4]徐建芝.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选修课程平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1).

[5]朱林霞.高职高专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初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6]徐云青.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高校素质教育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7,(34).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王火平 孙 锋 黄 鹏 李海勇

上一篇:项目档案管理工程建设论文下一篇:网络课件写作系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