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幽默言语视角管理论文

2022-04-23

摘要: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它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出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本文根据语用原则的部分理论结合幽默实例分析探讨了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产生的一些内在关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境幽默言语视角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境幽默言语视角管理论文 篇1:

从合作原则看言语幽默

摘 要:幽默是言语表达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独特的语言艺术。而言语幽默则是从语用层面来体现的。但在言语交际中,人们为了能够正常的进行会话,会不自觉地遵守合作原则,然而,违反合作原则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所以,本文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在合作原则的理论框架下,结合具体实例,探讨幽默的产生与合作原则的内在机制,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幽默,并且服务于外语教学。

关键词:幽默;合作原则;语用

作者简介:王佳佳(1992.4-),男,汉族,安徽淮南人,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在读,研究方向为理论语言学。

1、引言

幽默是人类交际中一种特殊的沟通方式,它也是人类所特有的,独一无二的特征之一。幽默的产生通常借助语言来实现,这也叫做“言语幽默”。而本文主要的关注点就是言语幽默。因此,研究幽默话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幽默本身,而且也有助于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Palmer曾说过:“幽默是在人类较集中最频繁使用的手段之一”。由此可见,对幽默进行语用的研究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实际意义。

对幽默话语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的热点。最初西方学者是从美学的视角研究幽默的,之后,随着不同学术领域的出现与发展,心理学,文学,哲学等越来越多的学科开始关注幽默,由此幽默也渐渐成为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例如,基于哲学,心理学领域发展来的三种传统的幽默理论:优势理论,解脱论和不协调论。但是这三种理论仅仅只是关注了幽默的某一个方面,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框架。近三十年来关于幽默的研究可谓是层出不穷,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比如,认知方面的“框架转换理论”,“概念合成理论”以及“关联理论”,语用方面的“会话合作原则”,“言语行为理论”等等。Attardo (1990) 认为人们违背会话合作原则可以用来解释幽默笑话的产生;Jodlowiec (1991), Larkin (2)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幽默;Hnahcer (1980) 采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幽默言语。

国内学者对幽默语言的研究是从《幽默语言学》这本专著的出版开始的。陈春华(1999)指出语境的作用是言语幽默的关键;刘敦萍(2006)认为概念整合论对幽默言语有着很强的阐释力;吴天乐(2014),宋新克(2016)等结合具体实例论证了违反合作原则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因此,本篇论文试图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理论基础上,用违背合作原则所导致的言语交际的例子来讨论幽默的产生,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幽默的内涵,提高我们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Grice 的合作原则和幽默的产生

在实际交流中,谈话双方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遵守一些基本准则,换句话说,他们是相互配合的。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在《逻辑与会话》一文中说到:在(交谈中)用话语作出某一贡献的特定时刻,按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就是人们的交流都是有目的的,在一般的会话中,说话人和听话人都要遵守一套规则,相互合作,相互理解,让彼此间的交流符合该目的,以此来

进行有效的会话。而这种原则就被格莱斯称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该原则包括四条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和方式准则。会话合作原则的提出也为后来幽默的研究指明了研究方向。

2.1合作原则的局限性

上面一节我们谈到了合作原则的基本内容,该原则要求听话人理解说话人的目的和动机。但实际上,合作原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违背此原则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

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礼貌原则在起作用。当我们在遵守合作原则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其他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诸如礼貌原则。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英语老师:你的字体很漂亮!

中国学生:不,不,我的字不漂亮。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能遇到很多类似的例子。不用文化背景的语言使用者在考虑合作原则时,会出现不一致性。英语老师说了实话,他遵守了质量准则,而

中国学生则强调了礼貌原则,没有实事求是地说回应老师。所以最后,老师不太高兴地离开了,那么这就是一个不成功的交际。

会话的合作原则只表明了说话人在说什么以及他们的意图,但未能解释人们为什么会违反该原则。相比之下,如果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考虑到礼貌原则,那么很多误会就可以避免。因为礼貌原则可以解释一些没有被表达出来的会话含义,因此,礼貌原则丰富和发展了合作原则,对语用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2.2幽默产生的原因

格莱斯的合作原则是会话正常进行的前提和保障。但在许多情况下,交际者可能会故意违反某项准则,与此同时,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也就随之产生。会话含义是指在对话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需要听话人推测揣摩的意义。因为这部分含义是说话人的隐含意义,那么幽默也就在这种情形下产生。下文我会举例并逐一介绍各种由于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幽默。

2.2.1违反“数量准则”

根据戴伟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语言学教程》,数量准则包含两个部分:(1)所说的话不能少于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能比需要的信息多。信息的缺失或冗余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会话含义。下面两个例子就很好地解释了这一语言现象。

1)男人:你成家了吗?

女人:恩,我有一个儿子。

男人:真的吗?那他吸烟吗?

女人:他不吸烟,他从来就没碰过烟。

男人:不吸烟是个好孩子,我也不吸烟。吸烟有害健康,那你的孩子喝酒吗?

女人:不喝,他从不碰酒。

男人:恭喜你啊。他曾经晚归吗?

女人:不晚归,他每晚都是吃过晚饭就立马上床睡觉。

男人:那他不错啊。他多大了呢?

女人:现在才5个月。

在这段对话里,男人想问女人的孩子是否有坏习惯。当我们听到女人说她的儿子只有5个月大时,我们会不由得发笑。这是因为男人全程都在很认真地谈论女人的儿子并把他当成成年人一样对待,而女人却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女人违反了数量准则的第一条次则,正是女人没有告诉男人“孩子很小”的大前提,幽默最后才会产生。

2)有一个女人去应聘一个管理类的工作。当面试官问她之前是否有这方面经验时,她回答道:“没有,但是在家里,我有四个孩子,他们称我为巴顿将军。”最后,她得到了工作。

在例 2)中,当女人被问道是否做过类似的工作时,她只需回答“没有”就足够了,但是她违反了数量准则的第二个次则,提供了多余的信息,“我有四个孩子,他们称我为巴顿将军。”不过正是由于她的这种管理能力,才帮助她面试成功。可见幽默也是会话含义的一种。

2.2.2违反“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也包括两个部分:(1)不要说自认为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我们会发现,很多幽默会话的产生都是通过修辞手法实现的,而像比喻,夸张,讽刺等这些手段的运用也促使该会话违反了质量准则。

3)有一个男孩去理发店准备修面。理发师让他坐下,给他洗了脸,然后离开了。男孩等了许久,最终忍不住了,喊道“你一直让我坐在这儿干嘛?”理发师回答“我在等你的胡子长出来呢。”

这则笑话用了反论的修辞手法。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小孩子是不需要修面的,理发师为了告诉男孩他不用刮胡子,便说等你的胡子长出来,胡子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长出来的,所以,通过违反质量准则的第一条,理发师委婉地拒绝了男孩的请求并且也不失幽默。

3、结语

本文通过对具体会话的语用分析,可以看出幽默的产生一定程度上都是由于违反了合作原则。文章从合作原则出发,结合实际,解释了言语幽默产生的机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会更好地理解幽默语言,并且也进一步拓展了语用学的研究领域,为后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Attardo, Salvatore. Linguistics Theories of Humor.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1994.

[2]Grice,H.P. Logic and Conversation.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3]何文忠,论话语交际中的幽默原则,外语教学,2003.

[4]刘乃实,试析幽默的语用合作原则,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

[5]宋新克,会话含义理论下《疯狂外星人》英文字幕的幽默话语分析,安徽文学,2016.

作者:王佳佳

语境幽默言语视角管理论文 篇2:

英语幽默言语产生的语用解析

摘要: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此它能从多方面、多层次反映出语言的特征和规律。本文根据语用原则的部分理论结合幽默实例分析探讨了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产生的一些内在关系。

关键词:幽默言语、语用分析、产生原因

1 引言

幽默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体现,它以简洁生动、诙谐夸张、甚至讽刺的语言形式表达观点或看法。幽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语用原则与它的产生有着内在的关系。[1]

2 英语幽默产生原因的语用解析

幽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很多学者从不同地视角做了大量的研究。本文将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幽默产生的原因。

2.1幽默与合作原则

美国语言学家H. P. trice在《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中提出会话双方要进行交流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相互配合,以达到互相理解的目的,他把谈话双方应遵循的规则称为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又具体分为四条准则: 一、质准则;二、量准则;三、关系准则;四、方式准则。

在遵守合作大原则的前提下,如果交际中一方违反了其中一条或几条准则,交际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并往往导致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正是造成幽默的一个重要原因。下面我们来看看违反了这些规则造成的幽默。

(一)量准则

量的准则指话语提供的信息充分而不多余。而当说话一方违反了这一原则,没有尽量提供对方所需要的信息或提供了多余信息时,就会引起对方理解的偏差导致幽默的产生。如:

One day little Tom didn’t want to go to school and telephoned the teacher pretended to be his father and said, “Hello, Is that the teacher speaking? My little Tom caught a cold today and he can’t go to school. He asked me to ask you for a day’s leave.”

The teacher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telephone asked, “Who is that speaking?”

“It’s my father, sir,” answered Tom. [2]

这则幽默中,Tom无意说的这句话-“It’s my father, sir.”显然提供给了老师多余的信息导致露馅,让人哑然失笑。

(二)质准则

质的准则指话语内容是真实的。当说话人故意违反质的准则,故意说一些不符合事实的话,便产生了夸张、反语、隐喻等修辞效果,幽默的效果就体现出来了。如:

An American, being shown around a garden, boasted: “Say, the orange in our country can be as big as a basketball…”

Without finishing his words, he was tripped up by a pile of watermelons. The host cried out, “Be careful of our grapes…” [3]

(三)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指为了交际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所说的话要与话题有关,不能答非所问。如果说话一方故意违反这个准则,就势必会影响对方的理解。但如果这种违反能被听话人察觉到,且说话人又坚信对方有察觉和理解话语的能力,那就能传达一种言外之意。这也是达到言语幽默的一种方式。如:

“It is a funny thing, but every time I dance with you the dances seem very short.”

“They are. My fiancé is the leader of the orchestra.” [2]

该例中,男孩提出的疑惑是为什么舞曲很短?而女孩回答我的未婚夫是这个管弦乐队的指挥。表面上风牛马不相及,但转念一想不难明白她的言外之意。也许这就是幽默的魅力所在。

(四)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指说话要清楚、简洁而有条理。但是违反该准则的情况时有发生,要不无意中产生歧义,要不故意拐弯抹角,幽默也就在产生了。如:

“Your Honor,” the accused hit-and-run driver’s lawyer pleaded, “that man who was injured must have been careless. My client is an experienced driver of more than 20 years.”

“If experience is the issue here,” the other attorney countered, “my client has been walking for over fifty years.” [2]

在这则幽默中,肇事司机的辩护律师称该司机有二十年驾龄,是一位驾驶技术高超的司机。之所以撞到人是因为对方自己不小心。企图为其辩解脱罪。显然这个理由站不住脚,但原告的辩护律师没有直截了当地反驳,而是简话繁说,反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反讽效果。

2.2 幽默与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认为人们交际的目的不是寻求最大关联,而是寻求最佳关联,即听话人以最小的信息处理努力获得足够的、最佳的语境效果[4]。

2.2.1在现实的交际中,交际中一方(指听话人)如果结合相关语境故意曲解说话人,违反常规思维的推理,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始料未及的结果,导致幽默的产生。如:

A bald man took a seat in a beauty shop. “How can help you?” asked the stylist.

“I went for a hair transplant,” the guy explained, but I couldn’t stand the pain. If you can make my hair look like yours without causing me any discomfort, I will pay you $5000.”

“No problem,” said the stylist, and she quickly shaved her head. [2]

此例中,那个秃头的男人想寻求一种无痛的方法使自己头发浓密。显然美发师听懂了他的意图,因为根本没有这样的方法但她又想得到钱。于是故意把自己的头发给剃了,这样就造成了与“关联期待”的巨大反差,因而导致幽默的产生。

2.2.2要正确理解话语,需要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情况进行推理。但是由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不相同,由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息所组成的认知环境,也因人而异,对话语的推理自然就会因人而异。这种认知差异往往会促成幽默这种语用效果的产生。如:

Teacher: When was Rome built?

Tom: At night.

Teacher: Who told you that?

Tom: You did. You said 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 [2]

此例中,孩子由于所掌握的词汇知识和百科常识相对较少,加上对事物的逻辑分析能力有限,所以把 “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理解成罗马不是在白天建成的。所以当老师问他罗马是什么时候建成的时,他根据自己的理解推理认为不是白天那肯定是在晚上。造成了可笑的结果。

2.2.3 如果交际双方对同一话题对象的极端偏差的理解,即双方理解中心的不同,就会造成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之间的意义反差的产生,幽默也随之产生。如:

Lynn: I’ve just landed a new job with dozens of people under me.

Friend: Are you a factory manager?

Lynn: No—I keep the cemetery tidy. [2]

此例中Lynn说他的新工作要管几十个人,由于他自己知道自己工作的性质,所以认为自己的话没有歧义,他的朋友应该明白。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句话的最大关联的推理是Lynn是个管理者。但实际情况却相去甚远令人啼笑皆非。

2.3幽默与礼貌准则

Leech的“礼貌准则”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 [6]。简而言之,所谓的礼貌准则即“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

幽默有时出现在说话双方针锋相对的话语中,这时就违反了“礼貌准则”。这种情况通常是说话者出于自卫的目的,使对方陷入荒谬可笑的境地,帮助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窘境。如:

A husband and wife drove for miles in silence after a terrible argument in which neither would budge. The husband pointed to a mule in a pasture.

“Relative of yours?” he asked.

“Yes,” she replied, “By marriage.” [2]

此例中,夫妻夫妻吵架时丈夫指着一头驴问妻子:“那是你亲戚吗?”。企图拐弯抹角地骂妻子是头驴。结果妻子却说“是的,它是我婆家亲戚。”一句话轻而易举地把丈夫的攻击谩骂转移到她丈夫身上,这种反差导致戏剧性的讽刺效果。

2.4 幽默与言语行为理论

J. Austin认为,每句话都具有三种语力:(1) 说话本身及由此而产生的字面语义是“以言指事”语力;(2)用话来做事或传递交际交际意图是“以言行事”语力;(3)说话后改变世界和产生效果是“以言成事”。下面看看这个例子是如何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来制造幽默的。如:

The bank robber shoved a note to the teller that said, “Put the money in the bag, sucker, and don’t move!” The teller read the note, added a message and shoved it back. Her message: “Straight your tie, sucker, they are taking your picture.”

The robber fled away immediately. [7]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情况特殊,女出纳是以陈述的形式起到了了以言行事的功能,即间接地实施了警告的交际意图,并且成功的在听话人身上产生了一种威慑性的效果。

3 结语

英语幽默会话作为一种特殊的会话形式,不仅有它的语用特征,还有它的语体特征、语义特征。本文只是仅根据语用原则的部分理论结合幽默实例分析探讨了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产生的一些内在关系,希望本文能对提高读者对幽默的欣赏水平和创造能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兰萍.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32-36)

[2] 杨鹏.漫画英文幽默[M].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2006

[3] 董黎.英语幽默集萃[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2

[4]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5] 廖桂蓉,韦娟.英语会话幽默产生的语用分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9,第16卷第3期

[6] 熊学亮.语言学新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张沛沛.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第17卷第1期

[8] 徐宜良.幽默话语的关联理论阐释[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4月,第9卷第2期

[9] 佘奕真.关联理论与英语幽默话语的理解[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2月,第26卷第1期

[10] 张佩秋.从关联理论看幽默的“出其不意”[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18卷第2期

[11] 李松青.语用原则与英语幽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第26卷第3期

作者:徐 曦 丁 浩

语境幽默言语视角管理论文 篇3:

家庭语言管理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研究

摘  要:结合家庭语言管理相关理论,将“评价”概念引入语码转换研究,发现家庭语言管理视角下的语码转换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其中,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和听话人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具有家庭语言管理功能。以电影《刮痧》中的会话为例,印证了家庭场景下的语码转换理论,并分析家庭是如何利用语码转换来进行语言管理的。

关键词:家庭语言管理;语码转换;电影《刮痧》

家庭是人类语言习得的起点,也是人类语言维持和语言生存的最后堡垒[1](P12-20)。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愈加频繁,混合语码家庭越来越多,国内外家庭语言规划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所谓“家庭语言规划”,是指家庭成员对家庭语言使用和家庭读写实践活动所做的安排与规划[2](P351-375)、[3](P1-16)、[4](P172-194),其中,语言管理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混合语码家庭的语码转换是家庭语言政策的一部分,也是作为父母语言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混合语码家庭的家庭语言管理,必然会涉及双言或双语的习得、使用和规范。如果将语码转换定义为:在双语或多语交际环境中,在不同场合,或在一次交谈中,操双语者轮换使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语言、方言或语体[5]。那么,在家庭中,混合语码的使用都可以看作是语码转换,通过对具体语言使用产生的会话进行分析,能了解家庭中语言管理过程。

本文力图从家庭语言管理视角下,厘清语码转换的分类,并探讨在家庭实际应用中语码转换是如何承担语言管理的功能的。本文以电影《刮痧》中许大同这一典型混合语码家庭的语码转化使用,来印证并补充相关的理论研究。

一、家庭语言管理

语言管理主要有两种理论:一是Jernudd & Neustupn? 提出的语言管理理论[6],该理论主张语言管理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基于话语的语言管理办法,并将语言管理分为简单管理和有组织的管理,两者互动、层级循环[7](P117-129);另一種是Spolsky提出的“语言政策”中的语言管理理论,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语言管理观。作者将言语社区的语言规划分为语言实践、语言意识和语言管理三部分,三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8]。

就具体语言管理过程而言,Jernudd & Neustupn?将其分为偏离规范、予以注意、评价、选择修正方案、实施修正方案等不同阶段[7](P117-129)。其中,偏离规范是起点,评价是关键。在家庭领域,成员会有意识地转化成家庭域中的语码,并对言语中借用的词汇或出现的失误进行自我纠正,这属于简单管理;同时,家长也会对孩子偏离规范的语言进行评价,帮助其修正,这属于组织管理。Spolsky则强调语言管理是“针对语言的使用问题制定出一个显性的语言计划或语言政策,并作出声明,而且通常是以正式的文件形式出现”[8]。不过,当政策和政策实施不能相互成就时,就会存在例外情况。

大多数家庭语言管理研究,都是基于Spolsky的语言规划框架,从考察家庭成员的语言意识、语言实践、语言管理三方面入手,主要强调家庭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实践。就具体语言管理措施来说,一类是结合家庭语言意识、语言政策,如双语家庭的“一人一语”政策,家长干预家庭语言环境、限制/坚持某一语码的使用[9](P223-248);另一类是将语言管理和显性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如家庭教育投入、儿童读写实践培养[2](P351-375);又如,请家教、参加课外辅导班、购买或借阅书刊报纸,有意让小孩收看或收听有关某语言及其变体的电视或电台节目等[1](P12-20)。总的来看,在家庭领域微观会话层面的语言管理研究尚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这就会涉及到混合语码家庭的双言/双语语码转换问题。

二、家庭语言管理下的语码转换

关于语码转换,Myers-Scotton的“标记理论”模型认为,语码可以看作是说话者协商双方权利义务的一种手段,并将语码转换划分为有标记转换和无标记转换[10]、[11](P97-122)。Gumperz则主张将语码转换划分为情景型和喻义型[12]。所谓“情景型转换”,是指由于情景的改变或交际参与者的改变而引起的语码转换,不涉及话题的改变;所谓“喻义型转换”,是指说话者为了改变话题、说话的语气,或者为了调整角色关系而采取的语码转换[13](P12-16)。李经纬、陈立平指出,无标记转换相当于情景型转换,有标记转换相当于喻义型转换[14](P337-344)。虽然前者强调以说话人为中心,后者强调以听话人或其他外部因素(如话题或社会情景)为中心。

在实际语码转换的研究中,祝畹瑾[15](P57-64)、陈立平[16](P7-12)、陆观[17]等人,均将情景型语码转换对应于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即谈话对象的改变或情景的变化而进行的语码转换。以此来区别于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情景话题下任意的语言切换,亦即区别于单纯的无标记语码转换。由此看出,已有研究将语码转换划分为:单纯无标记语码转换、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和有标记语码转换。可以说,混合语码家庭的语码转化是可以承担一定的语言管理功能的。一方面,在Spolsky的语言规划框架下,可以考虑语码转换背后的家庭语言意识;另一方面,结合Jernudd & Neustupn?的语言管理理论,语言管理中偏离规范是起点,评价是关键,因而在语码转换的分类分析中引入“评价”这一维度,也是一条联系家庭语言管理和语码转换的可行路线。

会话中的“评价”,应包括说话人对自我语码使用的评价和听话人对语码使用的评价,可以认为是语言意识的一部分。如果双方对语言使用的评价都为正面,有可能是满足了家庭语言政策,也有可能是不满足。具体是否承担语言管理功能,要通过是否暗合家庭中显性或隐性的语言意识来判断。当评价为负面时,自我语码使用的负面评价,会促成语言管理的简单管理;听话人对语码使用的负面评价,会促成语言管理的组织管理。

考虑到说话人对自己语码使用的评价一般是正面的,简单管理虽然存在,但在家庭语言管理中讨论的意义不大。因此,本文侧重于家庭语言管理中的组织管理,即两人及两人以上的语言实践和管理活动。我们认为,家庭语言管理视角下的语码转换,理论上应分为六类,具体如表1所示:

进一步考虑到“无标记语码转换”的发生,双方不需要协商新的权利和义务,这就暗示了听话人和说话人对会话过程中语码转换和语码使用的评价是正面的。因此,实际上家庭场景的语码转换应包含四类,具体如表2所示:

归结起来说,家庭语言管理视角下语码转换的类别应分为四类:单纯无标记语码转换、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听话人评价为正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听话人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在混合语码家庭中,这四类语码转换的各自内涵为:

1.单纯无标记语码转换:谈话者均具有双言或双语能力,且双言或双语都是两人交谈之间的常规语码,可以在同一交流对象、同一话题情景下随意转换语码。会话双方对语码转化评价都是正面的;

2.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谈话者根据不同交流对象或不同的话题场景,基于常规语码下进行语码切换。会话双方对语码转化评价都是正面的;

3.听话人评价为正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对说话人超出常规语码和家庭语言规范的语码使用,听话人评价是正面的,且能获得和接受说话人采用有标记语码转换所传递的额外信息,重新协商权利和义务;

4.听话人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对说话人超出常规语码和家庭语言规范的语码使用,听话人评价是负面的,不接受说话人协商新的权利和义务。

那么,以上四种家庭语言管理视角下的语码转换是否都能承载语言管理的功能呢?下面,就结合电影《刮痧》的会话,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三、语码转换的语言管理功能

——以电影《刮痧》例

顾名思义,电影《刮痧》是以中医刮痧疗法产生的误会为主线的。影片描述了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与妻子简宁懷揣美国梦到美国发展,在父亲到美探亲期间,因为一次意外,家庭陷入了困境。影片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家庭观念有异、相关制度不同进行了深刻揭示,同时也描述出许大同这一典型混合语码家庭中所存在的语言管理和语码转换的实践。在这一家庭成员中,许大同夫妇是熟练的英汉双语者;他们的儿子丹尼斯是英语单语者;许父则是汉语单语者。

(一)单纯无标记语码转换不具有语言管理功能

家庭中的单纯无标记语码转换,是指谈话者双方都具有双言或双语能力,且双言或双语都是两人交谈之间的常规语码,可以在同一交流对象、同一话题情景下任意转换语码。在《刮痧》中,许大同夫妇之间交流时,存在着大量的中英语码的转换,在剔除有标记语码转换的部分后,单纯无标记语码转换的会话主要是由称呼语构成的。许大同夫妇俩互相称呼对方,全部都是中文名字,任意在英文会话中的句中和句际插入,不带有协商新的权力和义务的功能,这里就不举例说明了。

许大同夫妇都是中英双语高熟练使用者,在中国长大,后来又在美国工作生活多年,在称谓上仍然是习惯于使用中文进行插入使用。会话中没有引发语码转换的特别因素,交谈中两种语码任意切换,体现出他们流利的双语能力和对自身双重地域身份的认可。因为这种任意性的存在,转换语码不会超出家庭语言使用规范,所以此类语码转换并不具备语言管理的功能。

除了电影《刮痧》中的事例,在语码转换的相关研究中,单纯无标记语码转换还存在一些其他的动机,如由词汇空缺引起的语码转换、由数字引起的语码转换、由外国专有名词引起的语码转换等[17]。这些情况在家庭语言使用下都很有可能存在,但均不具有语言管理功能。

(二)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承载语言管理功能

混合语码家庭的连续无标记语码的使用,是指家庭成员间根据不同交流对象或不同的话题场景,基于常规语码下进行语码切换。常规语码的形成是与家庭成员的语言能力和因个人经历形成的语言使用习惯分不开的。这样的例子在《刮痧》中有很多,例如:

许大同:Daddy was wrong to hit you today. Daddy’s sorry.(爸爸今天打你不对。爸爸道歉。)

丹尼斯:You never hit me before. Dad who hits his kids is not a good daddy.(你从没有打过我。打小孩的爸爸不是好爸爸。)

丹尼斯:I sit with grandpa today.(今天我跟爷爷坐。)

许父:小家伙怎么坐这儿了?

许大同:他说今天我打他,他现在不理我了。

许父(向丹尼斯):小家伙,那么小心眼儿啊。还能跟爸爸记仇呢?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

丹尼斯:What did grandpa say?(爷爷说什么呢?)

许大同:Grandpa said that daddy hit you for your own good. Because daddy loves you.(爷爷说爸爸打你是为你好。)

这一会话场景发生在家庭餐厅中,丹尼斯的常规语码是单一的英语,而许父的常规语码是单一的普通话,许大同的常规语码是普通话和英语。在会话中,许大同从对孩子的英语切换成对许父的普通话,同时,还承担着为丹尼斯和许父翻译的任务,这种因谈话对象的不同而改变语码,属于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又如:

简宁:I’m home.(我回家了。)

许父:回来了。

丹尼斯(向玩具):Good boy, you’re sick. I’ll GUASHA you.(好孩子,你病了,我给你刮痧。)

简宁(向许父):哇,做这么多好吃的!

简宁(向丹尼斯):Hey, sweet-heart. What are you doing? (宝贝,你在干什么?)

丹尼斯:I’m GUASHA Banbe. Stomach hurts.(我在给班尼刮痧,他肚子疼。)

这是简宁下班回家后和许父、丹尼斯在客厅中的对话。可以看出,简宁有意识地根据说话对象的不同,进行连续无标记语码的转换。

从许大同一家的语码使用可以看出,孩子最先习得和最为熟练的语码为英语。许大同夫妇为孩子的语言习得作出选择,即使家中有母语普通话的存在,也并没有将其作为孩子的语言学习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怀抱美国梦的许大同夫妇的语言意识,即推崇英语、抑制孩子使用普通话。

这种连续无标记的语码转换本身就是家庭语言管理,因为它默认了家庭对某一语码的选择和使用,同时也限制了对另一语码的选择和使用。家庭中,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地进行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背后都投射出家庭的语言意识和态度,维护了家庭语言管理中所制定的某种规范,整个过程中不存在偏离规范或对他人语言使用产生负面评价。就此而言,家庭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承载着语言管理功能,语言管理主体是所有家庭成员。

有些家庭可能根本就没有显性的、有意识的语言管理,只有一些根据语言实践和语言意识形态而作出的简单的、无意识的干预、指导或语言选择[1](P12-20),但这些也是语言管理的表现。在家庭语境下,不仅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语码、进行语码转换是语言管理,根据不同的话题情景来选择语码,也属于语言管理范畴。研究表明,在家庭内部可以分化出一种专门对孩子使用的家庭教育语言[18](P112-120)。以中国很多家庭中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为例,在家长拥有双言能力的情况下,为了使孩子能更好地掌握普通话,或者为了适应学校的教育教学语言,会在涉及教育相关话题、场景时,有意识地进行语码转换。

(三)听话人评价为正的有标记语码转换不具有家庭语言管理功能

听话人评价为正的有标记语码转换,是指听话人对说话人超出常规语码和家庭语言规范的行为表示理解,对语码使用评价是正面的,而且能获得和接受说话人采用有标记语码转换所传递的额外信息,重新协商权利和义务。例如:

许大同:When Dennis was six month ago, he was

able to sleep by himself. He was never afraid of dark or monster under the bed. From the time he was three, he was just like your little man. I remembered when my wife and I took him for walks, he made us stop at every intersection and looked both ways before we could cross. Do you think that works?(丹尼斯六个月时已经一个人睡了,他不怕黑,也不怕床底下有鬼。三岁时,就跟小大人似的。记得我和妻子领他上街散步时,到了街口他就让我们站住,左右看过后才让我们过。这行吗?)

简宁:You’re talking about how much Dennis loves

us, not how much we love him. (你这是说丹尼斯多么爱我们,不是我们多么爱他。)

许父:大同,你有事可别瞒着我。丹丹是不是伤得很厉害啊?

许大同:爸,你想到哪去了,我们待会就可以见到丹丹,这是我一个重要的报告,得好好准备。对吧,简宁?

简宁:爸,没事,真的没事。他是得好好准备一下。

该会话发生在车中,有许大同、简宁和许父三个人。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为顾及许父的存在,三个人交流的常规语码应该是普通话。不过,许大同和简宁是在讨论法庭上做陈述的说辞,不得不违反了常规语码的使用,采用在这种场合下有标记的语码——英语,终止了无标记语码的权利和义务。对于这种违反,简宁认可并予以配合。结束话题后,夫妇两人继续转到常规语码,用普通话和许父交流。许大同使用父亲听不懂的英语,是为了不让父亲了解事件的详情,以免父亲担心。简宁也用英文回复许大同,赞成了这一有标记语码转换行为。

类似的例子,影片中还有:

许大同:怎么那么咸?

簡宁:对不起对不起,我再做点儿别的去。

许父:不用,不用。

许大同:别紧张啊。

许父:没事。

(许大同、简宁到一旁洗碗)

简宁:We should tell your father the truth.

(我们应该告诉爸爸真相。)

许大同:What’s the point is one more thing going to worry about. All Huo’s death is already too much pressure.(没必要再让他担心。老霍的死够他受的了。)

When Dennis is come back, 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again.(丹尼斯一回家,什么事都没有了。)

许父:大同,丹丹今天回来是吧?回头我给他做好吃的。

许大同:行啊。爸,医生可能会让他再医院多留两天,你不用担心,只是为了谨慎而已。我们走了。

这是许父、简宁和许大同在客厅吃饭时的会话场景。这时,许大同夫妇被指控虐待儿童,丹尼斯被带到保育院,与家人隔离。许大同夫妇为了不让许父担心,讨论要不要将事情真相告诉许父时,转换成许父听不懂的有标记语码——英语。

从以上听话人评价为正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可以看出,该类语码转换建立了会话人之间新的权力和义务,具有将谈话内容隐蔽的功能,其目的并不在于语言管理。从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家庭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当听话人评价为正时,还有一些与语言管理无关的其他功能,如调节气氛、创造幽默等。祝畹瑾通过对家庭语码转换的调查发现,家庭中最小辈(王毛)顽皮时,会模仿大人讲一两句陕西话或河南话,但一下子就拐到普通话上去了[15](P57-64)。

(四)听话人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引发语言管理功能

家庭成员为了调整角色关系或协商新的权利和义务,有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偏离了家庭的语言规范,或者说使用了次常规或非常规语码,进行有标记语码转换。这一举动会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并进行即时的评价;当评价为负时,就会尝试进行会话修正。例如:

简宁:Mind your manners, little man. Use forks.(规矩点,小家伙,用叉子。)

丹尼斯:Grandpa didn’t use fork.(爷爷不用叉子。)

简宁:Grandpa is grandpa.(爷爷是爷爷。)

丹尼斯:I want to be grandpa too.(我也要当爷爷。)

许父:来,说筷子,你会说筷子么?

丹尼斯:筷子。

许父:说得真好。

简宁:Chopsticks. Speak English.(筷子,说英语。)

许大同:专家们都说小孩用筷子锻炼手指会聪明。

丹尼斯:筷子!筷子!

许父:真聪明。

许大同:Don’t you think get our rules of speaking English when Dennis at home, my Dad may be uncomfortable.(丹尼斯在家大家必须说英语,这规矩会让爸不习惯。)

简宁:Dennis will apply the private school in our community next year. Without a English speaking environment, how is he going to get in.(丹尼斯明年就要考私立小学。没有好的英语环境怎么考得上。)

这是许大同一家四口在餐厅吃饭的场景。丹尼斯模仿爷爷使用筷子,简宁马上纠正这种行为,坚持丹尼斯应该用叉子,并且和丹尼斯发生争执时讲英文。许父尝试教孩子说中文“筷子”,丹尼斯立即模仿,但这违背了丹尼斯自己的常规语码,同时也偏离了他在家只能说英语的语言规范,属于有标记语码转换。

母亲简宁注意到这种偏离并对此不满,对丹尼斯强调应该说筷子的英文。虽然许大同赞成孩子使用筷子的行为,并认为坚持在丹尼斯面前只说英语的家庭语言规范可能会伤害到远道而来的许父的情感,但最终还是被妻子否决了。从会话中可以看出,简宁想要在家庭树立良好的英语环境,为孩子能进入私立学校铺路。她推崇美国文化和英语价值,确定了夫妻俩和孩子在家庭中只使用英语的准则。作为家庭语言规范的制定者,她要求许大同和丹尼斯配合这一语言规范。

在双言或双语语码混用家庭,出现有标记的语码转换,偏离了常规语码和家庭语言使用规范,当听话人评价为负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努力达成会话修正,进行语言管理。因此,听话人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在随后的会话中会包含“注意到偏离规范——评价为负——尝试修正”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在进行语言管理,即听话人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引发语言管理功能。当然,听话人对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也可以选择不进行会话修正,由其任意发展,这时就不存在语言管理。不过,这与“听话人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能引发语言管理功能”这一观点,并不冲突。

本文对家庭语言管理理论和语码转换理论进行了剖析,并引入“评价”这一概念。我们认为,语码转化可以划分为四类:即无标记语码转换、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听话人评价为正的有标记语码转换和听话人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通过对电影《刮痧》中的会话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分类是有其合理性的。同时,结合Spolsky语言规划中的“语言意识—语言使用—语言管理”和Jernudd & Neustupn?语言管理理论中的“偏离—注意—评价—修正”等观点,可以发现,连续无标记语码转换具有家庭语言管理功能,听话人评价为负的有标记语码转换能引发家庭语言管理功能,其余两类语码转换则不承担家庭语言管理功能。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仅局限于一部电影,会话语料不够丰富。后继研究可以通过收集家庭场景中语码转换的大量语料及统计分析,来进一步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

参考文献:

[1]张治国,邵蒙蒙.家庭語言政策调查研究——以山东济宁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8,(1).

[2]Curdt-Christiansen,X.L.Invisible and visible language planning:Ideological factors in the family language policy of Chinese immigrant families in Quebec[J].Language Policy,2009,(4).

[3]Curdt-Christiansen,X.L.Conflicting language ideologies and contradictory language practices in Singaporean multilingual families[J].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2016,(7).

[4]King,K.A. & Fogle,L.W.Family language policy and bilingual parenting[J].Language Teaching,2013,(2).

[5]祝畹瑾.新编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Jernudd,B.H. & Neustupn?,J.V.Language planning:For whom?[A].In Laforge,L.(e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on Language Planning[C].Québec:Les Presses de L’Université Laval,1987.

[7]王英杰.语言规划理论的新发展——语言管理理论述略[J].语言学研究,2015,(1).

[8][以]博纳德·斯波斯基.语言政策——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论题[M].张治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9]Palviainen,A. & Boyd,S.Unity in Discourse, Diversity in Practice:The One Person One Language Policy in Bilingual Families[A].In Schwartz,M. & Verschik,A.(eds.).Successful Family Language Policy:Parents, Children and Educators in Interaction[C].New York:Springer Dordrecht Heidelberg,2013.

[10]Myers-Scotton,C.Social Motivations for Codeswitching:Evidence from Africa[M].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3.

[11]Myers-Scotton,C.Code-Switching as indexical of social negotiations[A].In Wei,Li(ed.).The Bilingualism Reader[C].London:Routledge,2007.

[12]Gumperz,J.J.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3]李经伟.从斯科顿的标记模式看语码转换研究的新进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14]李经纬,陈立平.多维视角中的语码转换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5).

[15]祝畹瑾,王润经.家庭谈话语码转换剖析[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16]陈立平.语码转换的社会心理动机考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4).

[17]陆观.南通市区居民语码转换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8]王玲.语言意识与家庭语言规劃[J].语言研究, 2016,(1).

A Study of Code Swit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mily Language Management

——Taking the Movie Guasha(《刮痧》) for Example

Zhang Suhang

(School of Linguistic Sciences and Art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018, China)

Key words:family language management;code switching;movie Guasha(《刮痧》)

作者:章苏杭

上一篇: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下一篇:公路部门职工素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