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

2022-04-23

【摘要】所谓“思考”,并不是泼冷水,而是冷静、客观、理性、辩证地去分析和看待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热潮中的一些问题。高校贯彻落实习总书记“3.18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需先弄清问题症结、理清思路抓手、分清主体责任,切忌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 篇1:

对金融危机下职校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

摘 要:金融危机下的服装企业正值产业转型,急需服装专业从业者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作业程序、设计观念及设计管理等各方面技能作出相应调整,因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必须进行创新思考与改革。本文分析了当前服装企业现状及对人才新的需求,分别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定位与创新设计;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创新、创业实践及参赛交流;科研促教,构建“双师型”队伍,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实现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形成专业交流群和文化生态圈这几个方面提出一些设想和思考,与服装行业同仁商榷,以求服装教学真正能为市场、为企业服务。

关键词:准确定位;无缝对接;构建双师队伍;创业意识;创新实践

作者简介:章建春(1970-),女,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设计教学与管理。

由于国内外对金融风暴这种特定环境下的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研究还在摸索阶段,目前服装企业的产品转型对人才需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要真正解决我国服装企业的升级及服装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断层问题:首先必须了解当前处于升级、转型期间的服装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新的需求标准以及服装企业家的人才观,通过对高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改良及创新,来实现教学与服装企业之间人才需求的协调平衡,从而有效地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一、金融危机下的服装企业现状及对人才的新需求

长期以来,我国服装企业在国际分工的产业链上定位为加工制造,处于产业链中最未端,是依靠劳动力成本低来赚取利润最少的加工费。现在由于受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大环境的恶化,人民币对外币升值,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涨,贸易摩擦,发达国家纷纷把加工产业移居到了劳动成本更为便宜的国家,这无疑使得我国服装企业的生存空间更窄,就业情况愈发严峻。

金融风暴使得我国服装企业已经到了行业洗牌、产业链战争的时代:企业必须从被动的模仿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进行多元化发展,目前唯有开创本土的服饰品牌,快速实现产业升级,以拓展生存空间、提高产品竞争力,尽力改善和扭转这种困境。

企业升级开创品牌化道路,无疑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服装专业人才储备,即必须抓好服装教育。据调查:目前服装企业的岗位按产品运作流程可分为产品企划、信息分析、面辅料供应、产品设计(款型设计、版型设计、工艺设计)、生产管理、广告营销策划、店面展示陈列等环节。由于产业升级后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急需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操作程序、设计观念及设计管理等各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企业急需懂技术、动手能力强、了解市场动态,把握流行信息、具有创新意识、表达品牌风格的具有各种资源整合能力的综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

因而要真正解决我国服装企业的升级转型及服装教育与企业之间的断层问题,服装专业教学改革就必须从改制中的企业实际出发,根据服装企业主要岗位(群)及技术领域对服装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新需求,针对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和全面系统的改革。通过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改良及创新,来实现服装教学与服装企业之间人才需求的协调平衡,从而使学生能适应金融危机下的新形势、新市场的人才竞争,有效地拓宽其就业途径,真正培养出能在市场经济竞争中具有创新性思维的综合型应用型有用人才。

二、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考与探索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准确定位与创新设计

以往的高等服装专业教育办学层次与特点较为模糊,教学改革主要还是停留在针对加工性企业的用人需求标准上,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特定时期下的社会与市场需求,由于教学定位没有真正顺应社会,学生学的是准理念型知识,从而导致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先天不足,市场应用能力差。因而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必须以当前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职校自身的情况特点设置与实际产品运作环节相关的课程及专业前沿性课程,最终设计出一套有科研、有设计、有营销、有管理,从最原始的原材料到最后成衣终端都相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特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定位为“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方向”三位一体的分流培养模式。以遵循重基础、重专业和一定岗位指向性结合为原则,课程模块应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职业方向课、综合实践课。此外,还应明确专业技能标准,设置技能考核课程,要求学生必须获得服装技能等级证书或服装行业资格证书。

服装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强调与市场结合,与实际结合,与具体课题结合,与企业结合为原则,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学科前沿理论课程或专业交叉的课程。其中设置职业方向课模块,就是针对企业岗位群的专业知识能力与专业结构形式的多样性,可实行职业方向选择,突出对学生就业、创业适应能力的培养,从而更大限度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求,切实提高就业率。此外,还应根据市场需求来不断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如可增设:服装英语、时尚买手、服装产业与市场、项目产品设计、视觉营销、成衣定单实务、服装整理学、国际贸易、商务策划、创业创新教育专题讲座等相关课程),从而把学生培养成既能组织和管理企业内部生产,又能灵活机动地迎接当前市场挑战的艺术与设计、设计与技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应用性人才。

(二)加强校企合作与无缝对接,资源共享

院校与服装企业建立多元化的合作关系,实行校企资源共享,将教学从设计理论走向设计应用,有效缩短学生实战能力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

1.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教育。院校要利用自身的理论和技术优势,与企业多沟通,针对企业的实际需要选择设计、研究课题,同时又可作为学生专题设计课程的练习或毕业设计的选题,这样既能满足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需要,又能锻炼与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而来自于市场的设计理论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设计方案才是最有价值的,才可使学生的学习有方向和针对性,才能与市场形成一种互动的学习与选择的关系,同时也可加强学生定向学习后的实践经验积累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此外,不定期邀请行业、企业单位的技术能人、业内专家参与到教学中来,将企业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要求直接引入课堂教学,如采取设置订单班,进行人才定向输送;合作开发课程,共同授课、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构建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等方式,做到教学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推动人才培养与行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此外还可将企业人才需求、市场等资讯,通过讲座和案例教学法的形式传播于学校,让学生掌握服装公司的运营及服装贸易公司、服装代理、服装工作室运作程序及方法等等一系列具体问题,快速接受和理解服装企业的企业文化及精神、且能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企业和贸易公司,为今后实战做好全面充分的准备。

2.加大集“学、训、研、产”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步伐。学生通过企业实践平台,可最大限度地利用企业先进的设备、良好的实训场地,实现资源的社会化,同时可熟悉和适应企业的节奏与环境,了解产品运作以及建立和传承企业文化的方法,学会和企业各个部门沟通协调,真正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组织、沟通能力和市场参与能力。在国外,院校尤其强调学生的实训环节,德国大学对学生有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在企业有四、五个月左右的实习经历,才能报考大学。目前许多服装企业不够发达的地区的职业院校则可充分依托省外校友企业,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必要的条件。

在校企合作中,要以服务求发展,融教学、实训、培训、研究、生产、服务为一体,院校可采取多种形式:如通过科研立项,与企业共同完成新产品开发,也可提供员工培训和咨询等多方位服务,提升校外实训基地的服务能力,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互惠互利、文化融通、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为导向,实现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的双赢,保证基地稳定持续运行,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学研相结合。

3.支持和鼓励创业实践,积极组织参赛交流。

①以创新型项目为载体,搭建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坚持各类实践环节不断线。大力支持、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锻炼和提高其综合素质。如开发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卖店、服饰品网店、项目团队、企业兼职设计师等项目,学院应加大对各种工作室和专业技能培训的建设力度,定期给学生举办创业创新教育专题讲座,建立创业孵化基地,组织开展创业、科研立项活动。通过教师积极引导,以创新型科技项目为载体,以竞赛和奖励为推动力,努力完善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凝练办学特色。使学生在奠定学科基础的同时了解社会,大量参与科研与社会实践,使之在业务上既具备准确解决专业岗位要求的能力、掌握处理时尚流行信息和市场情报的分析能力,又能在企业的变革中有较强的发展潜力,造就可持续发展的人格及专业素质。

②以赛促建,提高竞争意识、加强专业交流。专业大赛既是各校之间交流办学经验,充分展示教学水平的沟通和交流平台,也是各学校教学成果接受社会、企业检验,向社会、企业推荐优秀学生的极好机会。

以专业大赛为抓手,积极组织、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和课程习作评比、展示活动,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力,营造良好学术氛围,同时亦可打造出专业知名度,从而达到“促进专业建设、推动专业发展、开拓就业渠道”的目的。

4.倡导科研促进教学,构建“双师型”队伍,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①倡导科研促进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确立“学科是龙头、科研是支撑、教学是中心”三位一体的教育思想,有效激发教师主动参与科研、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践,积极鼓励教师在授课中结合学科、专业前沿热点问题、交叉学科的问题和本人科研最新成果项目融入课程之中。或带动学生参与项目研究,组建富有全新潜能的学术团队,以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研究创新实践。

②加快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育师资队伍步伐。由于担任专业教学的师资中大部分对实际产品生产运作及市场营销规律缺少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当前金融危机新形势的要求下,双师型师资力量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院校要遵循培养与引进相结合、高学历与高技能并重的原则,制订具备“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规划。

高水平的“双师型”实训教师队伍是校外实训基地发挥其功能的必备条件。教师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提高实训指导水平、快速提升学生实践技能的直接保证。院校可开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师实践技能培训,教师可通过参与企业产品、企划设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来认识市场,把握市场的规律和国内外行业新理论、新进展情况;在实际工作场景中通过参与生产和技术改造等实践,了解新工艺,学习新技术,积累实践经验。市场的瞬息万变也将迫使教师不断更新,调整自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防止教学上空对空的只讲解理念性东西,力求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的良性循环。同时,将新课题、新观念、新知识带到专业教学的实践技能中去,从而把专业教学内容始终与企业发展状况及产品市场形式紧密相连,构建出一批既掌握专业教学规律,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5.实现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促进专业交流群和文化生态圈的形成。服装是一个对资讯要求极高的行业,随着流行的周期越来越短,产业和产品的结构调整日新月异,使得职业院校服装教学迫切需要与市场、企业、兄弟院校进行横向联系与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时尚信息及前沿性设计理念,及时收集与行业有关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相关资讯,以开阔学生的设计视野、更新与提升服装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而,服装专业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切实搭建起师生互动,校内外对接、促进学生自主和个性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不间断的非实时教学服务。如:不断建立和完善服装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教学资源库、服装专业师生交流群,还可在“穿针引线”等知名服装专业网站上建立院校展示交流专区,方便及时地与外校交流教学经验和展示教学成果,通过网上交流,以探索出适合专业开放式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最佳方法、途径及效果,以真正实现专业教学“设计手段数字化,教育技术网络化”的目标。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人才的竞争,在此,笔者根据对金融危机下的服装企业和市场的了解与分析,提出以上关于当前教学改革的思考与设想,与服装行业同仁商榷,以求使职业院校服装专业的教学能真正顺应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为服装企业输送有效的创新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任秀琼.当前金融危机深化发展中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1).

[2]中国就业网[EB/OL].http://www.china91.com.

[3]章建春.服装企业人才需求与教育断层问题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8(11).

[4]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06).

[5]何苏六.网络媒体点的策划与编辑[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葛力力

作者:章建春

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 篇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热”的思考

【摘要】 所谓“思考”,并不是泼冷水,而是冷静、客观、理性、辩证地去分析和看待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热潮中的一些问题。高校贯彻落实习总书记“3.18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需先弄清问题症结、理清思路抓手、分清主体责任,切忌急躁冒进、急于求成。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改革

所谓“思考”,并不是泼冷水,而是冷静、客观、理性、辩证地去分析和看待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热潮中的一些问题。2019年3月18日,習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下简称“3.18讲话”),提出“八个统一”的目标要求①。座谈会结束后,高校“思政课”教学战线迅速兴起了新一轮“教改热”,短时间内涌现出一批教改成果和教改名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改热”?下面结合学习习总书记“3.18讲话”和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就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往哪改”“为何改”“改什么”“谁来改”等问题,谈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铸魂育人的“方向盘”不能偏

方向问题历来是根本问题。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首先有一个往哪个方向改革,往哪个方向创新的问题。就是首先要弄清楚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方向在哪里,然后才能确定怎么改、改什么。在这个目标方向问题上,习总书记在“3.18讲话”中说得很明确,就是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标,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切改革创新,都要围绕“铸魂育人”这个根本目标来进行。

具体讲:(一)要有利于根本目标的达成。何谓“铸魂育人”?毛主席曾说过:“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②可见“铸魂育人”的“魂”,讲的主要是“正确的政治观点”。(二)要有利于塑造正确的三观。“三观”(即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这个任务完成了,铸魂育人的目标也就基本落实了。(三)要有利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我们讲“铸魂育人”,又讲“立德树人”,到最后落脚点都在一个“人”字上。总的来说,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至少要符合上述“三个有利于”,才是真正的“守正创新”。

二、提质增效的“初发心”不能忘

“初发心”本是佛家语,意指做一件事情最早的动念、最初的动机,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初心”。习总书记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初心”这个概念的。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教法等方面,都积累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的认识和比较成功的经验。因此,在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就面临着一个“为何改”的问题,也就是“改革创新”的初心是什么或者动机是什么的问题。

(一)端正“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动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其初心或者动机,只能是为了“提质增效”,也就是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而不能是“为了改而改”。高校“思政课”担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事关重大,现有的那些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需要坚持和发扬,决不能为了“一阵风”“赶时髦”而刻意标新立异、刻意求新求变,将本来行之有效的传统优势改丢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热”本身是好现象,但是千万不能忘了“思政课”教改的初心。

(二)校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标靶。“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提质增效”,还应紧密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本校实际,即“校情”和“学情”,真正搞清楚制约本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根由是什么。找准病灶,对症给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除了“双一流”“985”“211”高校之外,还有大量其他高校,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特别是民办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切忌“照葫芦画瓢”式地照搬其他高校的经验做法;相反,应当立足于本校的校情和学情,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从现有的条件出发,去寻找“提质增效”的方法途径。

(三)避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噱头。热衷于“上网”“见报”“搞噱头”,不是教学改革,而是舍本逐末。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教师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吸引大学课堂上的“低头族”,同时也为了增强课程的感染力,放下了传道、受业、解惑的“师道尊严”,变身为唱歌、跳舞、饶舌的“优伶小丑”,一时也赢得了社会的“赞誉”和学生的“喝彩”。从寓教于乐的角度讲,这样做有一定道理。但是“思政课”有其特殊性,把“铸魂育人”的课堂教学活动娱乐化、把高校教师“幼儿园化”,不该成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教学中切实存在的问题,不能单纯为了出经验、出做法、出彩头而哗众取宠,搞一些华而不实的教改“噱头”。

三、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不能丢

习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明确指出,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事实上,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做出了限定。有些东西可以改,比如说教学的形式手段;有些东西不能改,比如教学内容和结论。尤其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不能说改就改,一定要慎思明辨而后行。也就是说,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一些重要的基础性的东西,应该坚持继承,而不能丢弃。就现有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而言,有很多形式手段上的东西可以改,但课堂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这一点不能丢。

(一)“实践教学”与“理论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采取“参观见学”“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形式,以增强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认同和国情社情的切身体会。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应用技术类课程毕竟不同,它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除了要讲清“怎么做”,它还要讲清“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它是在人的头脑里面搞建设,离开了课堂教学或者理论灌输这个主渠道,依靠“实践教学”是不可能实现“铸魂育人”目标的。

(二)“键对键”与“面对面”。充分利用“慕课”“微课”,以及“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介进行教学改革,已经成了当前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正如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的那样,“教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③,“键对键”虽有其特殊优势,却不能取代“面对面”的主体地位。特别是高校“思政课”,其辩证性、灵活性、复杂性、多样性更非其他课程可比,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现场课堂教学,更不是“网络教学”或者“人工智能”所能取代得了的。

(三)“翻转课堂”与“教师主导”。“翻转课堂”是近年比较常见的“思政课”教学改革成果之一,其特点在于打破“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讲台“主讲”,其主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优点非常明显。但是“翻转课堂”对学生素质要求高,对学校“班额”要求高,因此适用性稍差,并不适合目前多数民办院校“大班额”“超大班额”为主的“思政课”课堂。同时“翻转课堂”的目的并非真正让学生主导课堂,让教师成为配角或者下岗,而是方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教师更好地主导课堂。特别就“思政课”而言,“教师主导”的局面也不应当因为“教学改革”而轻易改变。

四、教学改革的“责任人”不能少

习总书记在“3.18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等“六项要求”。④因此,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而且责无旁贷。但是,“思政课”教师却不能也不应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唯一责任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究竟该由“谁来改”,“改革主体”究竟是谁,“责权利”如何界定,并非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通过各种渠道来实现的。其中,“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高校各院系、各专业都面临着“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都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思政课程”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以便更好发挥作用的同时,高校开设的其他课程体系也应当自觉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思政课”本身更多是一种“显性教育”,其教学安排,不管是在课时量上,还是在整个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里面所占的分量,都是有数的、有限的。要解决“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问题,光靠“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师德师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和院部机关的作风建设,甚至学校的管理模式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人性化”,这些无处不在的“隐性教育”资源,都应包含在“大思政”的范畴之内。

(三)“教师队伍”与“全员育人”。“思政课”教师队伍是“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主力军”。这支“主力军”的数质量情况,直接影响着“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成效。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建立起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此外,高校党委要关心关怀“思政课”队伍建设,积极为“思政课”教学改革创造有利条件,比如相对现代的教学设备、相对宽容的环境氛围等等;教育行政部门应为“思政课”教师减负,减少非教学性任务的安排,少搞一些不必要的检查评比,真正下力解决一些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比如“大班额”和“超大班额”的问题。总而言之,高校贯彻落实习总书记“3.18讲话”精神、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需先弄清问题症结、理清思路抓手、分清主体责任,切忌急躁冒进、急于求成,搞成“浮夸风”“大跃进”。

注释:

①④《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1版。

②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6页。

③马卡连柯:《苏维埃学校里的教育問题》,《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吴式颖等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作者:杨帆

网络教学课改创新思考论文 篇3:

高职院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将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是“互联网 + ”时代的大势所趋。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应用期间发挥了网络教学的一定优势,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网络教学平台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应用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题。以下是对高职院校目前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教学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简要的阐述。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对策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网络教学在高校各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成为高校教学方式改革的新趋势。目前较为普及和成功的有慕课的推广,这是对高校教学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综合展示。作为高职课程教学方式变化的新风向标,高职院校思政课作为公共必修课也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中增添新的风景,但同时也对其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高职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现状及优势

网络教学平台,即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合成的一种教学资源的载体,是可以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互动、考试等提供帮助的综合系统。近几年来,我国有关企业和高校研发了诸多电脑端和移动通讯终端相结合的在线教育教学平台和软件,截止2020年1月14日,有900多家企业和高校的1900多个教育App在各省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各高校普遍将教育教学平台和软件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开展电脑端和移动通讯终端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高职思政课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如下优势。

1.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可以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就目前网络教学平台发展的大方向而言,网络教学这个新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起到了较好的实际效果。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信息量大,从多方面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可以实现自主式学习,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学习效率高、针对性强,有利于在短时间内迅速弥补学习中的不足;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信息技术的延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获取信息时不仅快,而且广泛,有利于加强学生及时对社会的了解。思政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强大的搜索引擎,获取大量新鲜时效性强的与思政课相关信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敏感度。网络教学平台还有着良好的线上交互功能,学生可以在课后完成相应的练习,系统会及时评分并给出相应的题目解析,这样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2.高职思政课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互动,能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应用网络教学平台加强了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在教学平台学习讨论区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线上互动,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做到了党的理论政策的及时有力的宣传,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对所学内容进行探究探讨,结合自己的观点理解可以再创造新知识,而网络平台的应用会使得学生与学生的思想和创新交流互通无阻。这样通过网络教学的应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就形成了三维互动网络,更加有助于思政课学科的发展。但是,高职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有待我们去解决,去完善。

二、高职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的问题

1.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高,不够适应新时代网络教育教学的持续发展。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在目前高职院校的应用过程中,与本科院校相比,发展过程比较缓慢,普及度还处在一种尴尬的境地,有的高职院校不愿意引进网络教学方式,认为思政课还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有效,网络教学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有的高职院校确实应用了网络教学平台,但并没有给学生应有的网络教学环境,只是将网络教学平台当做一个摆设,走一走形式而已,这些都大大阻碍了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普及推广,不利于真正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作用,这样的形式,也逐渐不能适应持续发展的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发展也是十分不利的。

2.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不统一。调研发现,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不统一,这学期试用这个平台,另一个学期又使用那个平台;高职三门思政课的课程建设应用的平台也不一,甚至思政课教育各个教学环节应用的平台也不一,课堂教学用一个平台,统一考试环节又用了别的平台。不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对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对于学生日常学习数据和考试数据的整合,带来的诸多不便。

3.网络教学体系尚未完善,与实际教学不够契合。网络教学体系不能和实际教学内容完美契合,对实际网络教学内容将会有很大影响,虽然有很多新的理论和政策,但是学生得不到课本上扎实的讲解,容易被网络上的各色信息所误导,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对于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实际教学是要考虑到新的前沿的理论和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讲解和宣传,要把党的理论和政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更为顺利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另一方面,教师在应用网络教学平台时,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不及时,自主研究的积极性低,这样也不利于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

4.网络教学平台缺乏互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反映高职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缺乏互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学习效率低下。目前,我国高职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有些都是“静态学习模式”,即仅仅为学生上网查询提供资料,缺少在线辅导、网上测试、实时答辩、网上评课等互动性的学习环节。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入思考,难以激发学生的灵感,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影响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高职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构建的对策

1.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转变教学的理念,使其更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各高职院校应该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廣泛的应用推广,进一步加大思政课教师信息化培训,提高思政课教师信息化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师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能力;在思政课课堂上,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我讲你听”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应用将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探索“翻转课堂”、“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的项目化教学等,更有力地培养和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

2.统一网络教学平台,完善网络平台教学体系。将高职三门思政课课程建设、思政课各教育教学环节整合到一个平台;不断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除了传统教学部分,增加课后拓展和教师交流区域,方便学生与老师不断深入学习思政课程,同时也更好地完善教学视频,优化教学体系。

3.建立完善监督体系。高职院校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定期对思政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检测与维护,保证教学平台的正常运行;其次,应对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中出现的不良信息及时进行拦截处理,为学生创造优质的网络学习环境。这样不仅有利于高职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教学平台在高职思政课中的应用有优势,也有困境,思政课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思政课专业优势,将网络技术与思政课专业知识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平台教学各自的优势,以更好地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为目标,学校教学教务部门和思政课教师协同推进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宿竞元.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现代化,2020,(31):171-174.

[2]王芳.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新校园,2017,(04):58-59.

[3]王守兰.高校思政课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2015.

[4]金小方.思政课网络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14,34(01):103-106.

作者简介

臧学运(1969—),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诸城,思政部教学管理办公室主任/讲师,学历:大学本科、法学硕士,潍坊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王维勇(1966—),男,汉族,本科学历,山东安丘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后勤管理。

作者:臧学运 王维勇

上一篇: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分析论文下一篇:语境幽默言语视角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