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部分,对于整个社会的群体生活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政府部门作为社会保障的承载者,由其组织并开展的社会项目和活动带着明显的公共性。虽然社会保障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良好发展,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在建立过程中出现某些方面缺失,不健全的状况。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社会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论文 篇1: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新公共管理思想对传统管理模式中,政府权力过度集中、控制过强的状况进行了深层次批判,并重点强调了政府在协调、服务方面的作用,在经济格局重构、社会体制变革的今天,其对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仍有着极为深刻的借鉴意义。本文立足时代发展背景,从新公共管理视角出发,对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路方向、策略举措进行展开论述。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社区社会管理;社会化改革

伴随经济格局开放、市场结构调整,我国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改善,新兴科技理论争相涌现,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改革也逐渐步入了深水区,公民政治参与诉求高涨,多种思维意识碰撞交融,单一自上而下的社会协调、管理模式适用性下降,基层政府体制僵化、理念滞后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很难满足当前发展需要,亟需依托新公共管理理论,推动创新发展,提升管理服务效能。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发展历程与内涵概述

“社区”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80年代,由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正式提出,该书中将社区作为地缘性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社区应当由具备共同价值取向,拥有强烈认同感的个体组成。后期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人口流动性、异质性增强,这种理想化的社区模式濒临瓦解,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经济滞胀、财政紧张,巨大的经济、就业压力使得社会关系持续紧张,以转变政府与社会关系为目的的新公共管理运动、管理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体系中认为,比起具体政策的执行,政府更应当扮演好“掌舵”的角色,要能够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为公民提供高效率服务,同时广泛采用授权、分权方式管理,借鉴私营部门成功经验和手段,引入竞争机制激活公务人员积极性[1],这种逻辑体系与我国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理念不谋而合,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二、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管理创新的思路与方向

(一)由控制管理向服务一体化管理转变

基层管理者处于社区社会管理一线,其理念、素养直接关系着服务水平、质量,当前伴随政府职能转变、内部体制改革进程的深化,多数社区已经加入服务性组织构建的队列当中,但仍有部分社区工作者未接受系统培训,理念更新迟滞,控制管理的思维模式根深蒂固,将社区居民看作被管理者,制度执行时存在过度僵化、死板的情况,很容易引发居民的抗拒、厌烦心理,给和谐社区构建带来极大阻碍。因此在创新进程中,各主体必须积极转变理念,将居民视为被服务者,将居民诉求放在工作首位,积极回应、满足居民需要,优化服务态度和质量,促进控制管理向服务一体化管理的转变。

(二)由单一主体向多元合作型管理转变

主体单一是社区社会管理进步的重要阻力,作为政府基层单位的街道办、居委会自身力量不足,人事权、财政权等过度依赖政府,社区自身作为居民权益答辩人的地位被削弱[2],也很难实现高效自治,行政、法律手段的使用增添了更多强制性色彩,不利于服务型社会管理的建设。在创新进程中,完全可以拓宽思路,引入多元合作主体增强社区自治能力,从单一性管理机制转变为多行业、多部门合作竞争的管理机制,实现管理职责、权利的分化,在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的氛围中更加高效、合理地完成社区社会管理任务。

(三)由直接管理向宏微观融合管理转变

客观来看,我国现阶段社区管理仍旧以直接管理为主,社区管理人员事必躬亲、面面俱到的情况较为普遍,这种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管理成效,但社区自身力量毕竟有限,巨大工作量增加了管理者负担,也造成了较大的资源浪费。在新公共管理理论中,更提倡政府角色的转变,认为政府应当扮演好“掌舵者”的角色。因此创新进程中,要把握好宏微观相结合的总体方向,脱身于繁琐、细微的社會事务之中,将更多的权利下放至民间组织,或者居民自治组织,将自身力量更多地聚焦于主要矛盾,促进管理效率的优化。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管理创新的具体策略措施

(一)完善组织体系,调整职能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探索社会管理新路径,并于20世纪90年代后开展了多项社区管理创新试点,无论是早期的“上海模式”、“沈阳模式”,还是后期的天津“泰达”模式、成都“小单元治理”模式,均呈现出管理规范化、服务化的特征,这对新时代社区社会管理有着极深刻的启发。因此上级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理念,完善社区组织体系,明确各岗位权责分配,同时做好简政放权工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事务性工作、硬派指标工作、临时性工作等,为实质性的基层服务空出更多可支配时间与空间,扮演好自身监督者、维护者的角色。其次社区居委会内部也要积极调整职能定位,多方吸纳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社会工作者,通过培训体系建设加强法律、服务理念教育,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建立配套的指标考评体系,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平安社区等主题活动,为低保户、五保户、空巢老人等提供帮扶,开辟服务型社区社会管理新道路。

(二)容纳多元主体,强化公众参与

针对社区力量有限,管理范围狭窄的问题,首先可以积极寻求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当前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改善,内在精神文化需求上涨,文娱活动受到众多居民的青睐,很多社区积极开办了活动室、图书馆等公益性场所,并陆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秧歌表演、诗歌朗诵、书法比赛等活动,为居民的业余生活带来乐趣,也改善了社区内部关系。在社区社会管理过程中,可以将这些活动主办权、组织权下放给专业机构、单位,违法人员教育、人口登记等工作则可以下方给治安保卫机构[3],同时自身扮演好监督者、引导者的角色,减轻社区负担,优化社会工作者人力资源配置。其次还可以采用竞争外包的方式吸纳管理主体,整合辖区内公共车辆管理、公共环境维护等需求,以社会招标方式开放竞选渠道,将业务分担给具备经营资质、自身实力过硬的企业、单位,并做好监督引导工作。在吸纳多元主体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尊重公众知情权、监督权,开设党务、政务公开栏,将活动、业务外包情况进行公示,完善账目公开、社区动态管理等,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信任感,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

(三)引入科技手段,拓宽管理渠道

当前伴随科技手段的进步,各种智能化、自动化技术持续涌现,微博、微信等平台功能不断优化,为企业管理、社会监督等提供了新的模式思路,提升了各项管理的内在效能,在社区社会管理中,同样可以引入科技手段,拓宽管理渠道,优化服务质量。创新实践环节首先可以用于治安管理防控,建立完整的治安管理工作网络,依托群众开展协管共管,同时重新梳理基层安保资源,形成指挥统一、形式多样的新型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其次还可以用于居民服务,以片区为单位对社区进行网格化分类,每个分区配备1至2名专用联络员,负责与孤寡老人、残疾人员、特困家庭等建立联系,当居民面临困难、问题时,随时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社区建立联系,提升帮扶工作的时效性,促进和谐社区的建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是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逐渐衍生、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特征,各主体应当正视其内涵价值,同时加强社会管理现状分析,明确服务一体化、多元合作型、宏微观融合型管理模式的整体构建方向,在正确思维指引下,积极调整职能角色,强化公众参与,借鉴新兴科技手段不断创新管理方式,优化社区教育,提升社区社会管理综合效能。

参考文献:

[1]顾筱雷.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J].中国市场,2021(31):37-38.

[2]陆永明,黄梅花.新形势下社区教育组织形式及管理创新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8(12):88.

[3]王志鹏.浅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8):197-199.

作者简介:措吉(1981.09-),女,藏族,在职研究生学历,讲师,现供职于中共海南州委党校;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作者:措吉

社会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论文 篇2:

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及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部分,对于整个社会的群体生活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政府部门作为社会保障的承载者,由其组织并开展的社会项目和活动带着明显的公共性。虽然社会保障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良好发展,但是不可避免地会在建立过程中出现某些方面缺失,不健全的状况。社会保障事业的有效开展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政府及社会利用公共管理视角,对社会保障的公共性和缺失进行分析,并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缺失

一、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指的是以国家为主导,社会成员为保障对象,在社会成员出现各方面困难,包括暂时的和永久的困难,国家给予精神及物质上的帮助,帮助其渡过难关,以抵御各种风险的相应措施、法规及政策等[1]。社会保障制度指的是在政府的管理下,国家作为主导主体,按照相应的法律法规,将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的形式,给予因各种困难造成生活困难的公民帮助。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法律而制定的一系列救助、补贴和保险制度。

社会保障有助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常理解的社会保障包括保障基本权利、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等内容。社会保障制度主要的作用包括解决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为市场中各企业创造一定平等的竞争条件、保证经济市场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即保障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

二、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保障的公共性和缺失

(一)社会保障的公共性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国家给予公民应对基本风险的手段,其覆盖范围为全体公民。社会保障所具有的功能中,最重要的一个是维护公民的生存权。社会保障的一个思想观念是“天赋人权”,即每个人都有不可剥夺的生存权。

社会保障的公共性体现在保障主体的公共性、社会保障目标的公共性、社会保障价值观的公共性上。保障主体的公共性指的是责任主体为国家和政府;社会保障目标的公共性指的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稳定和经济稳定;社会保障价值观的公共性指的是保障社会公平。除此之外,社会保障公共性的还表现在社会保障的具体项目上[2]。

(二)社会保障公共性缺失

社会保障是当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经济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与体系是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体系。社会保障公共性缺失主要指的是公共部门的公共性缺失和社会公平的缺失。造成公共部门公共性缺失的原因是政府社会保障供给的效率较低,弱势群体利益得不到保障和政府自利性对公共利益的破坏;造成社会公平缺失的主要原因是保障权利不平衡和保障内容与水平不一致。另外,社会保障公共性缺失还体现在社会保障产品的供给不足和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较窄等方面[2]。

三、减少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保障公共性缺失的有效措施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虽然政府在社会保障中处于主体位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来看,要做好社会保障,已经不能仅仅靠政府单方面来完成,而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鼓励支持社会各团体和组织参与和建设社会保障体系[3]。在政府和社会团体结合的过程中,将社会保障服务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提高社会保障总体水平。另外,政府在此过程中还应该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对参与的社会团体进行科学的指导,建立一个相对完善和系统的制度,结合社会保障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加大法制建设力度,从而有效扩大社会保障覆盖的范围,有效减少社会保障公共性缺失程度。

(二)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作为保证社会保障制度正常运作的关键,必须将其作为重要关注部分。因此,政府在进行社会保障工作时,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将社会公共利益作为主要导向,结合新媒体和各种先进技术对社会保障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建立起一个智能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4]。同时提高社会保障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应用先进技术的能力,及时接收社会反馈的信息,通过分析信息来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保障体系。

(三)创新公共管理制度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管理进入了新的阶段,从整体上来看,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呈现出了一个较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从具体来看,要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社会公共事业管理还存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5]。社会公共事业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关系资源和物质资源,要想适应系新时代的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和社会保障需求,就必须对管理体制进行合适的创新。具体的方法是对公共事业管理组织进行合理的优化,对结构进行重组优化,整合资源,对资源进行强化整合[5]。对于内部组织结构进行结构完善,应用市场机制,打造良好的竞争条件[6]。完善并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从而转变传统的管理体制,为社会保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社会的稳定、良好发展。

总结:就目前的阶段而言,我国的社会保障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许多新时代的挑战,为此,政府相关公共事业管理单位要注意到群众真正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重视社会保障的公共性和缺失问题,不断完善公共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为社会带来重要的社会保障。为进一步发展公共事业,做好社会保障,要立足当前,认识到当前社会公共管理工作所面对的问题与机遇,不断进行完善和尝试,健全社会保障系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丹萍.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分析[J].国际公关,2019(12):16.

[2]孙怡晨.基于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J].劳动保障世界,2018(24):57.

[3]叶楠.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会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J].法制与社会,2008(11):200.

[4]辛静.社会保障公共性及其缺失的防范策略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20):204.

[5]张蕾,王海东.社会保障的公共性:缺失与防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02):385-387.

[6]于妍.基于公共管理視角下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策略探析[J].新西部,2020(15):12+24.

作者简介:

卢亚楠(1992.11--);性别:女,籍贯:辽宁省鞍山市,学历:本科。

沈阳市师范大学 卢亚楠

作者:卢亚楠

社会管理视角下公共管理论文 篇3:

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摘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与其息息相关。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含义,其次分析了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对策,旨在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提供参考,以此来满足群众对于社会心理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公共管理视角;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引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精神需求开始增多,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则能够有效解决人们的社会心理问题,进而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为此,相关部门需要基于公共管理视角,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以此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稳定建设。

1.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含义

1.1社会心理服务含义

关于社会心理服务,不同研究群体或个人有不同的理解,池丽萍认为公共部门偏向于应用社会管理手段进行社会心理服务;辛自强认为社会心理服务最终目的为解决宏观层面的社会心理问题;吕小康、汪新建认为社会心理服务为公共心理服务。基于此,本文对社会心理服务含义进行了如下归结:第一,社会心理服务的本质是公共服务,公共部门需要应用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二,社会心理服务的服务对象为全体群众,提供服务的对象为公共部门,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第三,社会心理服务具有多种功能,具体有协调群体矛盾、建设思想文化等,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培育社会心态,这是因为良好的社会心态是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前提,只有确保群众具备良好的社会心态,才能够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1.2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含义

社会心理服务是公共部门履行公共管理职责的一项行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便是公共部门为了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建立的顶层设计,旨在系统的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妥善解决个人或群体面临的社会心理问题,以此来推动社会的整合发展。由此可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需要建立在一定高度的基础上,公共部门除了需要发挥自身的力量,还需要统筹社会各界力量,如社区、教育机构、医院等第三方机构,合理应用多方发展资源,如媒体资源、网络资源等,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多个角度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并且需要体系构建目标、制度、评价体系的完善程度。此外,进入到21世纪后,文化多元化趋势日渐显著,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也需要综合新型的管理学和心理学知识[1]。

2.公共管理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2.1优化顶层设计

想要优化社会心理服务体系顶层设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第一,公共部门需要明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目标及内容,这样才能够让群眾正确认知和理解社会心理服务,进而接受社会心理服务。第二,公共部门需要强化组织领导职能,明确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清晰明确的社会心理服务组织构架,通过政府主导、公共部门推动的形式来统一社会心理服务目标,进而确保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公共部门需要优化社会心理服务制度,确保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工作由一定的依据可以遵循,具体可以参考国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和方针,制定符合管辖地区实际情况的制度标准,并且制度需要结合社会心理服务需求而不断变化。

2.2注重纵横组织构建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涉及到的内容较多,为此,公共部门需要从多方面开展体系纵横组织构建工作,以此来形成对实际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指导作用,确保相关操作的规范进行。具体来讲,常见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纵横组织构建方式有点状服务平台和三级树形体系,两种方式都能够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纵横组织作用,有利于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有效落实[2]。点状服务平台以开展心理服务为核心工作,通过法院、公安部门等公共部门的力量来推动心理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级树形体系以心理康复医院为核心单位,充分发挥了医院的专业作用,并且全面开展了心理教学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例如,镇级三级树形体系以新卫生院为心理服务工作站来提供社会心理服务。

2.3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为了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公共部门有必要帮助群众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具体方式如下。第一,公共部门需要重视民政建设,以此来满足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这样才能够让群众体会到社会发展建设带来的好处,有利于群众自觉形成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反应的良好社会心理服务局面。第二,公共部门需要加强文化建设,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进行提供精神环境,引导群众形成理性的追求,同时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培养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构建集社会心理服务的开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2.4建立心理服务数据库

大数据技术为心理服务数据库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持,具体如下。第一,公共部门需要做好输入信息收集工作,具体可以通过线下服务平台采集特定范围内人群的相关信息,例如某一社区、某一学校等,同时对这些信息进行实名制登记,这样能够便于公共部门获取真实信息。第二,公共部门需要做好数据管理工作,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且在分析前做好调查方案规划,明确相关工作人员的职责,避免出现数据重复和丢失等问题[3]。第三,公共部门需要提高对相关信息的应用质量,通过信息分析结果预测群众心理发展走向趋势,同时做好信息防泄漏工作。第四,心理服务数据库除了具备输入数据外,还具备输出数据,公共部门需要确保输出数据的真实性和吸引性,通过平台向群众宣传社会心理服务先关知识。

结束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是一项规模较大的工程,需要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够构建促进人们社会心理健康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因此,各个公共部门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应用经济、政治、法律等方式,提高公共决策的专业程度和规范程度,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构建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伍麟,刘天元.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J].中州学刊,2019,07:75-81.

[2]陈雪峰,滕迪晴,陈晶,李岩梅.基础社会动机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J].心理科学进展,2020,2801:13-21.

[3]向红.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障碍与破解路径[J].大连干部学刊,2020,3601:43-46.

作者:马烨

上一篇:国内私营企业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文化安全下大学外语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