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论视角下寒暄语的语境顺应性研究——以《绝望主妇》为例

2022-09-10

一、简介

寒暄语在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寒暄语作为提升交际成功度的一部分,有着维持良好的社会交际环境、保持交际双方良好的社会关系、消除敌意进而保持交际顺利进行的作用。寒暄语的正确选择及运用涉及到交际的成功与否。

二、文献综述

寒暄语虽然被认为是常见的日常用语,但在学术研究方面,自从它被发现,只有少部分学者对这个“小而漫无目的”的语体进行研究。其中国外学者的研究较多,而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少。

1、国外关于寒暄的相关研究

寒暄语的首次使用出现在马林诺夫斯基20世纪20年代的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1994)一书中。。直至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中,学者们的观点大抵都与马林诺夫斯基相似。Abercrombie(1956)认为寒暄语中词语的实际意义并不重要。Leech(1974)认为寒暄语的使用违反了格莱斯合作原则中的数量准则。Lyons(1968)认为寒暄语用来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保持社会团结。Laver(1975)研究了寒暄语的语用功能。1992年Coupland和其他学者,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寒暄语做了相关研究。1999年,Zegarac和Clark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以Sperber和Wilson的关联理论为框架,将寒暄语放在明示-推理模式下进行研究。

2、国内关于寒暄的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寒暄语的研究繁盛,而国内的研究甚少。知网中关于国内寒暄语的研究从1979年至今大多集中于日语寒暄的研究,因为文化背景因素,日本人生活中的寒暄语使用较为频繁。除此之外,其他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强调不同文化对寒暄语的影响,寒暄语的特征以及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研究寒暄语的差异。

将寒暄语研究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应该是姚俊元(1987),他阐述里日本文化对寒暄语的决定性作用,随之相关学者展开了关于日语寒暄语的研究。而关于中英寒暄语研究的第一人是朱永生(1989),在论文Four Discussions on Phatic Communion中,他探讨了寒暄语在语篇中的不同功能并且阐述了寒暄语和文化传统的关系,随后中国学者展开了关于寒暄语的相关研究。后期国内关于寒暄语的研究集中于以下几方面:寒暄语的差异对比;寒暄的功能分类;寒暄语的语篇特征;寒暄语的社会功能。

综上,国内外相关学者对于寒暄语的研究,关于寒暄语在特定语境下的语用研究甚少,因此,本文将从顺应论视角下分析寒暄语的语用功能,并解决以下研究问题:哪些因素影响寒暄语使用的语境顺应?

三、理论框架

维索尔仑在在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基础上,发现了语言的习得可以被描述成一系列的顺应步骤,进而,1987年首次在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中提出顺应论,基于此,1995年在Handbook of Pragmatics中给出了语用的相关定义。标志着维索尔仑顺应论成熟的当属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

基于顺应论,维索尔仑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多变性指语言不同层级的多样性,使得语言选择多样化;可磋商性指语言的选择不是机械的或者根据固定不变的规则的,而是根据可变的原则和策略进行调整的;顺应性指人们根据不同的交际需要,选择适应交际的语言形式、策略等,进而满足交际需要。以顺应论为基点,语言顺应论从顺应的语境关联、顺应的结构对象、顺应的动态性以及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性描写和解释语言现象。

本文主要将寒暄语与具体语境相结合,因此理论框架部分主要介绍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维索尔仑(2000)认为语境是语言交际环境,包括交际语境及言语语境,交际语境横跨交际者的心理维度(性格、信仰、认知)、社会维度(权利、文化、地位)以及物理维度(时间、空间、肢体语言)。

何自然、钱冠连认为顺应论将多学科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将语境代入语用研究。因而本文选取语言顺应论做为理论框架。

四、研究方法及数据收集

定性研究具有解释性的本质并且采用的样本数量不庞大(2000,文秋芳)。本文采取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实例从语言顺应论的心理、社会、物理维度来分析寒暄语的语境顺应。

电视剧绝望主妇由美国广播公司于2004年首次播放,其受众群体广泛,曾获得艾美奖、金球奖,电视剧绝望主妇真实的反映了美国人的生活,其中的对话真实且生动,本文研究选取其第一、二季中的对话,其中对话与语境一同摘取。因为本文采用中文撰写,所以将英文语料转写后进行了中文翻译,但笔者力图使译文真实的还原对话产生的语境。

五、实例分析

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顺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们根据内部、外部因素实时地做出选择,寒暄的使用过程亦如此,其使用过程不是无意识的,正如维索尔仑所说,所有的语言使用都或多或少的涉及交际者的意识选择,是意识突显性的反映。本分将从语境顺应中的心理、社会、物理维度来分析寒暄语的使用是如何顺应语境的。

1、心理维度

说话人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为语言使用的动态选择提供了媒介,是语言产出和被理解的重要部分。根据维索尔仑的理论,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语言是反应人们心理的工具,其中心理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性格、情感、信念、欲望、动机等。

受不同外界因素影响,人们将在特定的场景中产生不同的情感,而情感因素又潜意识地影响人们的交际。

例1:利奈特:你们在哪弄到的这个小罐子?

双胞胎:我们自己做的!

利奈特:真的吗?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我要把他摆出去,这样整个街坊就可以看到它了!(她一边嗅着花香)。

(第一季:第十四集)

在情人节,双胞胎送给了他们母亲传统的礼物,虽然礼物不美也缺乏新意,利奈特为了维护母亲对孩子的爱还是赞美了孩子们的礼物,不想孩子伤心。例1中的寒暄语体现了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情感顺应。

2、社会维度

作为社会生物,说话人和听话人都是存在于社会中的,他们有着社会特性且受着动态的、复杂的、微妙的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文化、权势距离、亲缘关系等。

例2:(布雷去开门,雷克斯在沙发上看着。)

乔治:你好。

布雷:你好。

乔治:(乔治给了布雷一束花)我闲暇的时候采的,希望你喜欢。

布雷:喔!天呐,它们太高雅了。

(第一季:第十一集)

礼貌是人们交往中需要遵守的原则,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也与面子原则有关。在例2中,西方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收到礼物时都对对方表示感谢,他们直抒胸臆,而东方人往往含蓄。

例3:(布雷正在修理树枝,一个年轻女人走了过来)

利拉:打扰了,您就是布雷?

布雷:嗯…我就是。

利拉:我叫利拉,希望我没有打扰到您。

布雷:我有什么能帮您的么?

(第二季:第八集)

例4:(布雷和苏珊正在吻别)

布雷:噢,再见了我的小甜心。

(第二季:第十一集)

显然布雷在例3、4中与对方交际者的亲密度大有不同,前一对话中他们是陌生人,而后一对话中他们是恋人,因此寒暄语的使用要顺应社会因素中的权势距离因素。

3、物理维度

日常交际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它们受特定的物理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时间、空间、现实环境、交际双方的物理状态。

例5:苏珊:伊迪!我想你应该还在工作呢。

伊迪:我感觉不舒服,我洗车时候被太阳晒伤了。

苏珊:别逃跑,和我们一起去散步吧。

(第一季:第四集)

例5中,苏珊用寒暄语表达了不应当在此时看见本应该在上班的伊迪,考虑到这一时间因素,苏珊选择了适应当时时间的寒暄语与伊迪打招呼。

六、结论及启示

从以上的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交际双方在沟通时良好的考虑了自身因素、对方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他们的交际很大程度受交际语境的心理维度、社会维度、物理维度的影响,甚至语境在交际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三个维度虽然分别起不同的作用,但在交际者做出语言选择时却起到共同影响的作用。

语境在交际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作为语言的使用者要培养自己敏感的语境意识。在不同的语境下,综合考虑不同因素,成功的完成跨文化交际;语境因不同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物理因素而异,作为交际者在交际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尊重其国家的文化习俗,为了使对话良好的进行,也需要语言学习者良好的语言能力,平日在理论知识和课堂学习中我们也要培养自己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

摘要:寒暄语在20世纪初期由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并使用。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关于寒暄语的相关研究,介绍了顺应论,选取电视剧《绝望主妇》作为语料,用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从心理维度、社会维度、物理维度分析寒暄语是如何顺应语境的。

关键词:寒暄语,顺应论,语境

参考文献

[1] .Abercrombie,D.Problems and Principles[M].London:Longman,1956.

[2] .Coupland,J.And Coupland,N.“How are you?”Negotiating Phatic Communion[J].Language in Society,1992(21):207-230.

[3] .Laver,J.Communicative of Behavior in Face-to-Face Interaction[C].The Hague:Mouton,1975:215-238.

[4] .Leech,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74.

[5] .Lyons,John.Introduction to Theoretical Linguistics[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8.

[6] .Malinowski,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A].Maybin Janet.Language and Literacy in Social Practice:a Reader[C].UK:Open University,1994.

[7] .Verschueren,J.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R].Antwerp:International Pragmatics Association,1987.

[8] .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2000.

[9] .Wen Qiufang.Applied Linguistics:Research Methods Thesis Writ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10] .Zegarac,Vladimir and Clark Billy.Phatic Interpretations of Phatic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9(35):321-346.

[11] .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04)429-435.

[12] .钱冠连.语用学:语言适应理论—Verschueren语用学新论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01):61-66。

[13] .姚俊元.日常寒暄语[J].日语学习与研究,1987(01):96-97.

[14] .朱永生.Phatic Communion四题[J].山东外语教学,1989,(04):16-19.

上一篇:超深五段制斜直井钻井经验介绍下一篇:轨道交通建设档案收集整理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