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9

:您当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作的博士论文《学生学习生活研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引进教育研究的视野,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生活质量问题,引起学术界较大反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学校德育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校德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1:

擦亮鲜红的火炬

少年儿童组织教育长期以来倍受重视,学校从活动组织、课程设计到仪式安排均做了大量努力,取得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极大支持。但改革开放以来,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冲击,学校德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少年儿童组织教育与少年儿童组织认同也遇到了空前的挑战。2013年,西南大学成立了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研究中心,并于同年开始招收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教育硕士研究生,2015年开始招收该专业博士研究生。三年来,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致力于探索新时期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新观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力图为新时期的少年儿童组织教育提供理论上的支撑,突破过去人们将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简单混同于学校德育的思维定势,深入探究新时期少年儿童组织工作的特殊性与少年儿童组织教育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努力构建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的坚实理论基础。本组文章便是这一努力的初步成果。今后,中心将在此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探讨少年儿童組织与思想意识发展与教育这一学科的自身逻辑起点与归属,研究该学科的学科立场与独立性,建立独立的话语体系与培养机制。

学校德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2:

学校德育当扎根于学生学习生活

:您当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作的博士论文《学生学习生活研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引进教育研究的视野,提出关注学生学习生活质量问题,引起学术界较大反响。请问您当时确立了“学生学习生活研究”这一主题,是出于哪些考虑?

唐荣德: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研究,源于参加我的导师陆有铨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1JAZJD880005)课题研究。当时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强调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探讨,重点探讨学生的学习生活、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

选择“学生学习生活研究”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还缘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生活世界哲学思潮催生了人们对生活的关注,以生活世界理论作导引来研究儿童的生活,促成儿童的发展,成为教育研究的新视点;二是我国社会转型突显了个人的生活与价值,生活质量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也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1990年联合国首次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提出“一切为了儿童”,为所有儿童的生存和正常发展提供必要的保护,这是国际社会对儿童生活状况高度关注的体现,中国政府也积极参与其中,反映出我国社会对儿童生活问题与发展的重视;三是我国学校教育变革也指向了学生的学校生活,开始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在学校生活过程中的发展问题。

正是基于理论的促动、社会的需要与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我选择了“学生学习生活研究”这一主题,希望通过学习生活的研究,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毕业之后,围绕着学生学习生活这个主题,先后公开发表了《我国学生学习生活的人文性考察》《论民族传统文化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论我国学校学习生活意义的时代抉择》《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制度化教育下的学习生活探讨》《学习生活质量:学生发展的本质与路径》等论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创新能力养成的学习生活研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有了一些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深入理解学习生活的内涵、学习生活质量的构成呢?

唐荣德:学生的学习生活主要是在学校中的生活,是学生以学业活动为表现形式的自觉连续性活动过程。这里的学校并不完全是一个空间概念,而是一个学习生活引发者的角色。学习生活是由学校引发的,在时空上主要集中在学校中,但也延伸到家庭与社区。生活质量反映的是人们整个社会生活的状况,学习生活质量就是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生命存在状况好坏的集中反映,它包括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观感受、客观结果和现实行为表现三方面的内容。主观感受就是学生对学习生活的自我感受,是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全面反思性评价,表现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获得的意义的丰富性;客观结果是学生的身心实际状况,是学习生活所带来的身心两个方面主要的客观变化;现实行为表现则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能的发挥状况,是学生自我感受的外在表现,它主要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参与状况和反映学生内在需要的兴趣满足状况。

:在您看来,当前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呢?

唐荣德:影响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因素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就当前而言,这些影响因素存在于当前的教育实践过程中。一是学校教育的实际价值追求偏离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教育目的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教育实践追求的是考试高分与升学,并把获得高分与升学归为成功,没有获得高分与没有升学归为失败,导致降低了学生学习生活的意义。二是教育实践中的创造性缺乏。人的形成过程应是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挥的过程,但学校教育实践过程缺乏创造性,导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学生身心发展不足。三是教育资源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合理的兴趣需要,减少了学生发展的机会,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您特别强调学校德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是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呢?

唐荣德:这种同一性,可以从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体现出来。学习生活目的是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与生成性,是个人对学习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关注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形成。人的形成正是学校德育追求的最终目的。学习生活内容表现为各种学业活动,是在特定情境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是怎样活动的,学习生活内容就是怎样的,学生正是在自身从事或经历的这些学业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对世界的自我认识,产生了相应的情感,养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学习生活的范围也就是一个人的自我生成与表现的范围,这也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内容范围。学习生活方法论指向于学业活动的开展,强调个人在活动中的积极体验,是个体如何对待自身并使自己在主动进行的活动中获得充实、自由、内心敞亮的精神状态,这种行动与体验的学习生活方法,也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我国倡导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组成的,德育在整个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从生活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学生的学习生活既是学生的成长之旅,也是德育的过程。从学习生活的视野来看,学生的“成人”过程就是学校德育的过程,学生学业活动的范围就是学校德育的范围。因此,学校德育是伴随着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全方位展开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人们又常常把学校德育缩减为教育中极小的部分,只有专门的德育课和班主任工作才被归为学校德育的范围。学生完整的学习生活过程被分割成了互不关联的几个部分(系统),学生被分裂,不再被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从学习生活的视野来看,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

唐荣德:在我看来,当前的学校德育可能存在着如下两个方面的典型问题。

其一,学校德育范围被人为地缩小了。在以往的德育观念中,仅把专门的德育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的范围,只有部分老师(主要是班主任)负责德育工作。这就把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活动从德育中排除了,学校中的大部分老师不再关注学生的成长,尽管他们的言行对于学生成长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德育成为专门时间中的专门活动,德育只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中。

其二,学生学习生活存在教育性不足的现象,产生失范的生活体验。活动的教育性是德育工作的根本追求。学习生活即是学生以学业活动为表现形式的一系列的活动。当前学生学习生活中,存在着教育性不足的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学习生活是真实存在的生活过程,失范体验的学习生活,会导致学生否定学校德育的要求。

:当前学生学习生活教育性不足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

唐荣德:当前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性不足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学习生活违背基本的规范(或规定)。学习生活也是一种社会生活,要受到各种社会规范的制约,正是这些规范的内化,使学生成为了一个社会人。当学习生活违背了这些规范,学生就难以形成社会所需要的行为与思想观念。二是学习生活内部存在价值观的冲突。学习生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完全一致的价值追求。当这些价值追求相矛盾时,就会造成学生无所适从,导致行为失范。三是学习生活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或常识,学生被非人化。学生身心发展具有自己的规律,学习生活不遵循这些规律时,学习生活过程就成为损害学生发展的过程。四是学习生活与社会氛围不一致。社会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大背景,社会中主流的价值追求也应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当学习生活与社会主流的价值追求不一致时,就会导致学生否定社会的价值追求,也否定学习生活的教育价值。

:在您看来,学习生活违背基本的规范(或规定)是怎样一种情形?

唐荣德:学校工作要受到各种规范的制约,当学校工作违背各种规范(或规定)时,对于学生而言,就会出现学习生活违背基本的规范(或规定)的状况,从而导致学生产生违规体验,降低或消除规范意识,最终导致学生的行为失范。如国家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在假期补课,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学校违背国家的规定,照常补课。这种学习生活给学生带来的体验就是可以不遵守基本的规范。规范的缺失,也就直接否定了德育的存在。学校德育在最基本的方面就是形成学生的规范意识,规范学生的言行。

:您所说的学习生活内部存在价值观的冲突,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

唐荣德:学习生活是由诸多的活动组成的。学校中的各项活动相互间没有形成一致性,出现相互冲突的现象,从而导致学生产生无所适从的体验,最后出现行为失范的现象。如学校提倡的言行与学校实际追求的言行不一致。我曾经见到过这样的一所学校,学校墙壁上写着“请讲普通话,请用简体字”的提示,但是,“请讲普通话,请用简体字”这几个字本身就是用繁体来写的,写为“請講普通話,請用簡體字”。学校其他的提示语或名人名言,也都是用繁体字来写的。校长的解释是:“繁体字好看,所以用繁体字来写。”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这种价值观冲突的现象,在学生的思想认识上会造成混乱,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上会迷失规范。

:您所指学习生活违背学生成长的规律或常识,学生被非人化的情况是怎样的?

唐荣德:在当前的学校工作中,存在着不合理的学习生活安排,使学习生活违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如教师以学习的名义完全控制了学生全部的时间,学生既得不到有效的休息,更不可能去满足自己合理的兴趣爱好,学生成为了一个知识学习与应付考试的工具,不再被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完整个人来看待。在寄宿制的学校中,学生的宿舍安排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有这样的学校,在宿舍楼的住宿安排上,把低年级的学生安排住在高年级学生的楼上。很明显。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要轻一些,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自由活动,这些活动可能会影响高年级学生的休息与学习。这种违背学生成长规律或常识的学习生活,会让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体验,从而形成不合理的思想认识,进而出现不恰当的行为。

:从学习生活的视野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德育意义是什么?

唐荣德:“减负”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全面关怀。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改善学习生活,建构起一个合理的学习生活,提高学习生活质量,让学生从单纯的学习者或学习工具转变为学习生活者或学习过程中完整的个人,促进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积极的体验,最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多次发布有关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文件,各个时期提出的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措施集中突出了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让学生对学习活动要有积极的感受,使学生愿意学习,消除学习的负担感与压力感;其次,全面安排各种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活动多样化;再次,使学生身心两个方面都不要受到伤害,保持健康状态。这些内容,其本质是改善学生学习生活的状况,把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学生的生活过程来看待;其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又能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乐趣与意义,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质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因此,“减负”的目的与学校德育的追求是一致的。

:从学习生活视野来看,当前学校德育应如何完善?

唐荣德:从学习生活来看学校德育,德育的范围有了扩大,德育全体也从教育者向学生转变了,日常开展的德育活动转为学生的体验活动,德育目标从“学生的品德形成”转变为“人的形成”。因此,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实际上就是要全面建设一个具有教育性的学生学习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尽可能获得更多的积极体验,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具体来说,学校要发挥德育课程的引导价值,整体化、系统化地建构学校生活体系,进而增强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性。

:具体来说,该怎样发挥德育课程的引导价值呢?

唐荣德:学校要发挥德育课程的引导价值,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获得恰当的学习生活体验。学生的成长是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实现的,是学生的一个自觉与自发相结合的过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德育课程的基本价值就在于给学生成长以恰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确方向,获得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成长中的自觉性,从而为学习生活提供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德育课程对学生的引导,就是要使德育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做好基本的价值观念的教育,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过程中学习认识社会、他人、自身的恰当方法,懂得尽可能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在经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具体活动时,能够恰当地面对挫折,获得积极的行动体验,使学生的体验与学校德育要求相一致,从德育角度来看是强化了德育要求,从学生个人角度来看,则是形成了良好的“德”的品质。

:在您看来,该怎样建构学校整体化、系统化的生活体系呢?

唐荣德:在现实生活中,学校管理者常常是从管理的角度来安排学校生活,往往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方式,缺乏人的视角,因而,尽管每一块工作都安排得很恰当,但所有的工作联合在一起则不能形成一个整体与系统,导致学生会形成不相一致的学习生活体验。从学习生活角度来看学校生活,学校管理者应该要有人的视角,要以学生为核心来整体化、系统化的建构学校生活体系,消除学校生活中的不一致性,从而增加学校生活的影响力,并真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怎样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才更具有教育性呢?

唐荣德:说学习生活具有德育价值,就源于学习生活本身的教育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负面体验,主要在于学习生活教育性的缺乏和不足。因此,增强学习生活的教育性,是做好学校德育的重要要求。学习生活教育性的增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增强学习生活的科学性,学生的学习活动安排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课程学习安排要符合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其二,学习生活要体现出其中的教育因素,教育者或学校工作者,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要努力发现其中的教育因素,积极引导学生体验其中的教育要求,丰富学生的积极体验。

作者:李书华

学校德育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学校德育实践基地与品德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品德课强调课堂教学要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机会,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学校德育实践基地是在中小学校德育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场所。它拓宽了学生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的时空,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育德作用,营造德育大课程环境。

关键词:德育实践基地;品德课程;理论依据;价值分析

一、学校德育实践基地与品德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

(三)系统论。德育是一个大的系统,学校德育、家庭德育与社区德育是它的三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中包括许多要素,三个子系统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客观上讲是互动的,即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这种客观上的互动的特点是缺乏目的性、系统性和主动性。按照系统理论,通过组织管理把三种教育力量集合起来,可以极大地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和系统性,变被动为主动,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发挥巨大的整体教育功能。

(四)现代德育原理。现代德育主张打破学校的封闭状态,实行开放式的德育,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教育。为此,需要建立一种学校、家庭、社区有目的、有计划地三结合的互动育人网络,保持学校与家庭、社区高度沟通状态,将德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社会,改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整体育人合力。

二、学校德育实践基地与品德课程整合的价值分析

(一)拓宽实践渠道

德育实践是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变为道德行为的重要途径。学校德育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可亲历亲为的实践场所,为小学品德课程搭建了课内外互动的平台。通过近两年来的实践,学校依托本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家乡的优秀人物、社区的公共设施等,积极开发和利用学习资源,逐渐形成了“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与小学品德课程本土资源开发融为一体的校本课程结构体系。品德课堂对学生实施德育侧重于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则由单一渠道、固定时空向全方位、主体化转化,促进学生品行的发展,初步形成“课堂—学校—社会”互动与互补的辐射态势。德育实践渠道的拓宽,学生就有了更多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品德课也能相应增加一些实践教学的环节,促进品德课程实效性的整体提升。

(二)营造德育育人氛围

氛围是指在特定时空内某一文化单元的各种要素构成的一种文化效应场,人置身于这一效应场时,就会与之发生感应关系,从而不自觉地获得某种知识,感悟某种文化的精神、情调和气质。学校德育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它是真实而具有情境性的,是意义相对完整的故事和得体的教学手段。基地老师讲述的每一个生活中的故事都是唯一的、真实的、无法复制的,都是亲身经历的事件,都是来自实践的真实经验,会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基地老师深情的叙述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内心深处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共鸣。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这比任何教育理论的说教更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学生在校内外优秀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能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相对稳定的心理素质。

(三)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显性的品德课程,在传递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痕迹明显,意识形态总是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权威性,容易引起部分学生的逆反情绪。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开展的活动,“在校内或校外以各种方式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和非特定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主要获得道德情感方面的经验”。因此,学校德育实践基地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隐性品德课程,对人的教育具有隐蔽性,易为人接受。学校德育实践基地的活动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亲身实践的机会,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平台。学生在参与活动中,不断将道德知识内化,通过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激发自己的主体性,从而自觉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这种自主性德育活动的开展,大大缩短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的距离,自主意识显著增强,主体地位更为突出,他们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特别是自主发展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与提高,生动活泼的个性逐步形成。

三、学校德育实践基地与品德课程整合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品德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创建社区、医院、警队、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等多种类型和有一定格局的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品德教师可以结合课程主题,把品德教学的观点化为社会实践的内容,通过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宣传、社会服务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现实社会中进行锻炼,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一)借助社區德育实践基地,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1.文明礼仪进小区。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完《我们的社区生活》这一单元后,教师就会布置实践活动的作业。有的班开展“文明宣传员”的活动,在街道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社区活动中心,动手制作文明礼仪小报,创编儿歌、提示语等,借助宣传展板进行展示宣传,向参加活动的居民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活动。有的班开展“文明小卫士”带动家长开展“小手牵大手,文明小区齐动手”实践活动,利用周末或者寒暑假,清除贴在墙壁、电线杆、楼道口等建筑物的各类“皮癣”,清扫小区道路上的生活垃圾等,真正为自己生活的小区换“新颜”。有的班在老师的指导下,分小组开展“小区不文明行为小调查”活动,针对各小区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以一名小学生的名义写倡议书,并将调查表及拍摄的不文明现象的照片附在后面,交给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张贴在宣传栏中,倡议小区居民爱护公共设施,不乱停车辆,不乱摆小摊,不高楼抛物等。在品德实践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还为他们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了基础。

2.尊老敬老献爱心。《爷爷奶奶好》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内容,意在用身邊的真人真事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认识到尊老、敬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反思、体验和感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由尊重爷爷、奶奶延伸到尊重社会上的所有老人。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学校组织学生定期分批前往大东街耆福护老中心探望那里的35位孤寡老人,为老人们献上爱心。别看三年级的孩子年纪小,但他们会有许多小点子让孤寡老人乐开怀。有的老人喜欢给孩子们讲过去的故事,孩子们就会找这些老人聊天,让老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回忆甜美的往事。有的老人喜欢教孩子们做手工,孩子们就认真地学,老人在教的过程中总会觉得自己能干,获得心理的满足。有的孩子还自编有趣的节目表演给老人们看,让老人笑声不断。这类活动能让学生切实得到“尊老、敬老”优秀传统的熏陶,有益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知道关爱老人是小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把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二)借助医院德育实践基地,感受榜样的魅力,提高道德情操

省人民医院是广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医院,是国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医院之一。学校与省医一直以来都是共建单位,每个班都有省医的子弟。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六年级的学生进入广东省人民医院,了解省医的发展历史,参观省医自动化传输设备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感受科技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好处。同时,还请省医的全国劳动模范、优秀人物给学生讲述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医护人员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用道德模范的先进感人事迹感召全体学生,争先创优,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三)利用警队德育实践基地,强化学生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东川路小学是首批广东省交通安全示范校,学校周边有女子交警中队和消防中队,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警队,听取交通、消防教育报告,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学生安全教育,提高防范意识。

例如:走进消防队,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练。

光学不用,学生很难把课堂上学到的防火防灾的知识全部记住,且教师的讲解没有专业人员的讲解到位。我们组织学生走进消防队,一是请消防官兵结合学校消防实际,深入浅出地讲解火灾的危害性,校园防火安全管理注意事项,如何预防火灾发生、应对火灾、自救以及疏散逃生等消防知识,讲解各类消防器材装备的作用及性能,并进行现场操作演示。二是实际体验,在消防官兵的指导下,让学生穿上消防战斗服、避火服、防化服,轮番上阵体验一回“消防员”,操作灭火器扑救油盆火灾和水枪出水演习。三是定期组织学生向本校的师生宣传演讲,扩大影响面。

(四)借助烈士陵园德育实践基地,学习先烈事迹,培养爱国情感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是为纪念1927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州起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兴建的纪念性公园。1997年被列为全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全国红色之旅百个经典旅游景区之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学校与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合作建立德育实践基地,旨在更好地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每年清明节,我校都组织师生前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举行祭扫活动,参观广州起义纪念馆,缅怀先烈的伟绩,寓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于活动中。同时,学校还利用品德课时间分批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参观广东咨议局旧址,通过讲解员的讲解,观看历史照片和历史遗物,了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英雄事迹,崇敬革命先辈,振奋民族意识,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纸上谈兵的传统品德课堂教学虽然可以传授相关的道德知识,但学生能否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只能靠自觉。借助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将品德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能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有效落实品德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淑兰,厉以贤.学校与社区互动[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叶忠海.学校和社区的沟通:上海城市社区教育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1999(03).

[3]伦文强,沈安康,黄雪丹,等.新建社区“学校—社区教育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4(03).

编辑 赵飞飞

作者:招敏

上一篇:保险委付制度分析论文下一篇:农业研究机构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