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德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从人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来看,“德”即思想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学校在学生德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然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相应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当前学校德育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当前学校德育论文 篇1:

对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反思

摘要: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成人化倾向,以及形式程式化、措施单一化现象和教育者自身素质等问题,导致学校德育教育功能弱化趋势。

关键词:学校德育;問题

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和政府像我们这样重视德育教育,但我们的德育教育实效性并不理想。如果我们能认真反思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否可以找出其中原因呢?学校德育教育功能有弱化趋势。现代社会中,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在我国,学校在培养学生明礼诚信、善良正直、尊老爱幼、爱国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们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眼前,即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生接触社会的手段渠道增多,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的正面教育,用形象的公式比喻就是“5+2=0”,比如,老师教育学生要礼让他人,尊敬老人,但有的父母却要求孩子在公交车上抢占座位;老师教育学生要诚实守信,但社会上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消费者的事件接连发生;老师教育学生孝顺父母长辈,但有的父母却对祖辈漠不关心,甚至侮辱打骂;老师教育学生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但社会上比富斗贵之事时常可见……。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父母的行为方式、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对孩子个性、品德的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子不教、父之过”。而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上存在的人和发生的事无时无处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影响无孔不入、潜移默化,而且是根深蒂固。在当前这种严峻大环境下,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其次,学校德育教育存在功利化倾向。我们经常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来形容培养一个人的长期性、艰巨性,可以说学校的教育对整个社会来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所以,作为学校和老师在进行教育时是不允许有任何自私的功利思想的存在。事实是现在的学校德育确实存在功利化倾向,把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学业水平视为谋取学校或老师名利的工具、台阶,为名利而教育的痕迹明显。具体表现在:重智轻德、重眼前轻长远、重学校的名誉轻学生的发展、重老师的名利轻学生的感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第一,教育目标出现了偏差。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人”,使得学校、老师不再把培养一个完整的、多方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目标,更多的是把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提高学生分数,提高学校升学率的措施,颠倒了做人与读书的因果关系;第二,评价体系失衡。目前,从社会到家长,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对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水平高低的评价依据最终主要是看分数及升学率的高低。虽然在过程中还会对其他德、体、美、劳等方面实施评价,但最终还是文化考试成绩定乾坤,可谓一俊遮百丑或一丑抹百俊。在这样情况下,学校教育有了异化嫌疑,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学校教育无论从动机还是从行为本身都失去了高尚性,最终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了。再次,学校德育教育中有一种成人化倾向。学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形式、措施和内容等都必须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每所学校学生思想特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时代的要求而定。“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

但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往往把学生仅仅作为教育的客体,用成年人的眼光和要求去要求学生,这必然会出现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全面的要求、成人化的训导等问题。这些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时代实际的德育教育是无法走进学生心灵,不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结果是与教育者的初衷相差甚远。比如:共产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从小学直至高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但十余年的教育结果,在现在的大学生中有几个信仰共产主义,有多少爱国主义情感?倒是作为一个人应该遵循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因没有从小抓起而被淡化,比如:孝心、爱心、责任心、诚信、艰苦奋斗等。结果需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补上如何做人这一基础课。我们很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会去爱别人、爱集体、爱国家?一个没有爱心责任心的人,会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奉献自己?一个连起码的诚信没有的人,会对国家的建设有贡献?另外,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较严重的形式程式化、措施单一化现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种长期的内化过程,在这个内化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实践形式。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是追求形式的德育是不可能有实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范畴很广,既包括观念、思想,也包括情感、意志和行为等,其中有的是可以“教”会的,但有的是很难通过老师的“教”而掌握的,比如:情感、意志和行为。只有把道德情感意志、道德行为真正内化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习惯,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实际的情况是我们的德育教育缺乏探索和创造性,长期停留在任务式的工作水平上,目的是为完成常规工作、应付上面的检查或应付书面考试,而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效果关心不够。比如:每年总结总是能列举出开了多少次会,搞了多少次活动,进行了什么课题研究等等。但年年老花样,学生的品德也不见得提高。另外,德育方法单一化,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行为养成密切结合。缺乏学生主体参与的简单德育方式,至多只能迫使他们做什么、说什么,不做什么、不说什么,却不能强制他们想什么、不想什么。“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让它喝水,但不能强制它喝水。”比如:现在许多学校都进行班级考核制,班主任对学生也实施考核,一旦某学生犯规,则学校对该班扣分,班级对该生扣分,最后演变成以扣分代替教育的局面。教育者可以扣掉学生的分,但“扣”不掉学生不正确的观念、不良行为,更“扣”不出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来。最后要反思的是教育者自身素质。这个话题最不好说,但是最应该说的。学校德育是需要老师具体实施进行的,在育人过程中,其实最好的教材是教育者本身。学生看世界,在学校里最直接的体验就是老师的言行。“亲其师、信其道”,老师教育效果的好坏除了内容和方法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度。信任度的高低又取决于老师自身的品德、知识、情感、意志、心理和体能等综合素质。所以,育人先育已,“打铁先须自身硬”。

现在的教师素质总体是好的,但也得承认部分老师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随地吐痰、抽烟、讲脏话;有的老师沉迷于游戏、网上聊天、打牌搓麻将;有的老师热衷于家教赚钱、甚至向家长索要钱物;有的老师缺乏法制意识,随意检查学生的信件、日记,侮辱体罚学生;有的老师性格怪癖,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等等。千万不能小看这“总体”中的“部分”,因为每个老师的作用和影响是以一比几十甚至几百的效果放大的。我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老师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有的学生甚至会模仿老师,逐渐变成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所以,老师的素质是“一个都不能差”的。

作者:范金冲

当前学校德育论文 篇2:

浅谈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 要】从人对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来看,“德”即思想道德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学校在学生德育方面发挥着主渠道作用,然而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形势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出发,相应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德育教育     问题      应对策略

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规定了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培养是否有道德的接班人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和核心。关于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做了如下论述: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突出特征之一。在学校,考试及考试成绩压倒一切,因为家庭和社会评价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就是升学率。这种片面的升学导向使学校教育陷入了误区:学校用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水平和能力,教师用分数来评价学生;更有甚者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学生成绩好就一切都好,成绩差就被冷落、歧视和孤立,甚至被排除在集体之外。这样就造成了一些学生心理上的扭曲,形成德和智的严重分离。学习好的学生一味地追求分数,脱离集体,甚至不参加集体活动,自大自负,缺少对别人应有的尊重,而他们的情绪常常受到分数的影响,耐挫折能力很差;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悲观失望,意志崩溃,性格孤僻,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时间长了会导致他们的个性畸形发展。

(二)思想道德教育时间没有保证,时机不能把握

许多学校将课时安排得满满的,大多是检查作业、备课、上课、辅导、考试、竞赛和体育等,单单缺少德育活动。即使有所安排德育活动的话,教师也只是匆匆完成了事,根本不愿花时间和力气去组织开展。

(三)德育方法手段陈旧,脱离实际

比如几十年来一直使用的办法有:正面强化教育、反面教育和批评说服等。当然,有些老办法只要使用得当、得法和适时,还是能收到一定成效的。但也不排除失当、失灵现象的发生,因为学生从家庭到学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所接触的德育方法手段都是如此,免不了产生厌烦。人在心理上大都趋向于求新、求异,而对单调重复的刺激则容易感到厌倦。

二、应对策略

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树立“成才德为先”的理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优化教育模式,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

一是学校要继续积极探讨和学习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摒弃“圈养式”“管教式”等教育模式,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二是真正把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落到实处,要把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要制定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措施,健全管理机制,规范奖惩制度,加大管理力度。三是加强学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基本上是空白的,没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更没有心理咨询室。所以学校要争取为学生提供生理和心理咨询服务,排除学生心理和思想障碍,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四是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抵御不良文化侵染,用优秀的文化影响学生,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学生,在学生群体中形成正气,让一些不良行为和腐朽文化在校园没有市场。

(二)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

一是教师要加强自身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自身师德修养,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自身良好的思想与道德形象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二是教师要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提高业务素质,改善授课方式,改进教育方法。三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把思想品德教育内容渗透各学科教学之中。

(三)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体系

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构建立体化的德育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让学生一回家就被家庭的不好习惯或习气所影响。社会教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孩子大了终究要走向社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关键是要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

总之,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学校教育要发挥主渠道的作用,主动把德育深入到各科教育当中去。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亲自影响学生,还要影响家庭和社会,并通过他们再来影响学生。同时还要建立家庭、社区以及学校联动机制,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和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蓉.花朵是这样绽放的——走进外国中小学教育[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04-03-23.

[3]贺乐凡.中小学教育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杨广英

当前学校德育论文 篇3:

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本上说,德育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和长远发展。学校德育是以人为目的,通过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的、宽松、健康、向善的环境而发展人的。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德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德育工作位置摆放不准确,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部分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对德育工作的开展思路不清晰,认识不到位。尤其是在升学和应试压力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目前,我国在评判和选拔人才上侧重于文化和专业才能的考核,导致中小学教育中的“分数至上”,以至于“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或不要”,长此以往,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疲软和低效。

2.德育工作方法简单,内容单一

部分学校德育课的开展主要通过思想品德课及班会等,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过于单一,效果也不理想,德育工作缺少必要的活动载体和阵地。很多德育工作重形式、走过场,教师讲授的多,学生参与的也多,但真正体验少,很多形式并非是学生所需要的。一些教师甚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机械性、形式化地给学生强行灌输一些理念,流于形式。

3.德育内容滞后,实效性不强

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联系,内容稍显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在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中,也不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只重目标不重内容,使德育缺乏实效性。

4.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无明确的长远目标和与长远目标相结合的短期目标,导致德育缺乏系统性。很多学校的德育没有做到课程化,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机动性。德育工作没有周密的规划与方案,没有将德育工作贯穿到所有学科和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工作体系不完善,工作中出现的盲区较多,德育工作仅仅依靠班主任。

二、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德育工作要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必须建立中小学校德育日常工作长效机制。从国家层面上讲,不仅要出台德育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更主要的要让德育课程进课堂、进大脑,并严格规定,无论考试招生,还是岗位用人都必须把品德当作不可或缺的依据,让品德修为成为每个人终身必修课程。从学校层面上讲,要切實落实做到抓平常,平常抓。所谓“抓平常”,就是抓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抓容易忽视却又关系到学生成长的细微环节;所谓“平常抓”,就是持续不断,不搞突击,以求滴水穿石。

1.订立校本德育目标,设计和推行相关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立德树人,以德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和创新德育工作方法为重点,自觉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规划各阶段德育内容和要求,抓课程渗透、活动载体和阵地建设,增强中小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要借助于具体的课程和活动载体才可能实现各种正向价值的传递,因此,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工作首先要订立德育目标,并在这一基础之上,设计德育课程,形成具有一定办学特色和风格的德育体系。

2.充分利用学校空间、环境和各种资源,以配合德育需要

近年来,学校已经认识到开展德育的重要性,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笔者所在的学校做了以下尝试,大开社会窗口,让学生通过“每周新闻”了解世界风云、国家大政、人间万象、自然风貌,引导学生理性思考,明辨是非,养育家国情怀,弘扬责任担当精神。通过每天的新闻早知道、每周的新闻综述评,潜移默化,让学生的视野渐渐开阔。

同时,要从封闭的校园走向社会生活实践。实际上,道德原本就产生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关系,离开了生活就不可能滋养德性。只有通过体验百味人生,人才能不断超越自身从而扩展和丰富个体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和开展各种社区活动,目的也就是为了让道德回归生活。

3.丰富德育的形式,重视德育阵地建设

第一,课程建设。主要包括语文、政治、科学、社会、体育、音乐等学科,在这些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内容,发挥德育的阵地作用。第二,依托学校活动,有计划地开展朗读、演讲、征文等比赛,增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效果。第三,开展新生入学规范化教育等,以挖掘闪光点为手段,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通过采取措施,将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作为德育的重点,重视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学生生活有序、行为有度。

4.调整对教师的评价方式

学校应增加素质教育考核的方式。教学活动的丰富度会调动教师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首先,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和学习活动中互相评价。相互的评价更为中肯,既可以避免教师以分数为尊的思想,也可以在方方面面检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其次,评价内容多元化。对教师来说包括工作细节,如对学生教育过程中的语言是否合理、有无侮辱他人人格的行为、有没有向学生家长索要礼物的不良行为等。对学生来说,不仅仅是靠分数一决高下。教师应从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做出评价,如待人是否礼貌、是否做到恪守承诺等。再次,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目前的状况是学生们往往会惧于师威而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及时反映或交流问题。这会导致问题越积越多,越来越难以处理。因此,教师要多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方式,引导学生经常表达心声。

总之,在开展德育工作的过程中,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相关人员要切实落实,不断调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德育渗透进生活,体现细节,学校和社会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才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优化。

(作者单位:湖北省南漳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作者:汪明虎

上一篇:语文经验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分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