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德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困境与对策展开研究,认为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德育“让位”现象普遍、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德育活动开展严重不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农村学校德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学校德育论文 篇1:

试论乡村伦理下的农村学校德育

摘 要 农村学校德育有着区别于城市学校德育的特殊性。农村学校德育可以守护传统乡村伦理,传承传统道德伦理的精华;乡村伦理能在德育主体的全面发展、德育资源的开发、德育效果的提高等多方面促进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二者互动共生。农村学校德育融入乡村伦理,是构建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 键 词 乡村伦理;农村学校;学校德育

文献编码 A

在当今价值多元的时代,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城市伦理道德对传统乡村伦理道德的冲击,导致农村学校德育的严重城市化倾向。处于城市伦理道德和乡村伦理道德双重挤压的特殊处境,决定了我国农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如何守护与传承乡村伦理道德,挖掘和利用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德育因子,并将其注入到学校德育中,是构建农村学校德育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一)本土性:扎根于乡村伦理的道德教育

中国乡村文明以农业文明为基础,即便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也很难掩盖这种底色。传统乡村社会长期定居、缺乏流动、依附土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得乡村传统的文化习俗得以完整保存,成为农村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乡村传统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形成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勤勉耐劳的生存伦理观,信任互助的交往准则等等传统乡村伦理道德观念。由此,农村学校德育就有了独特的乡土味。首先,农村学校是乡村文化最主要的传承载体,而农村学生的精神成长主要依靠学校德育,这就决定了农村德育的目的和内容,都具有明显的乡土特色。其次,农村学校的教师以土生土长、有一定文化基础的民办教师、代课教师为主体,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伦理道德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再者,即使农村学生将来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乡村伦理也能为其提供必备的道德素养,比如信任、勤劳、互助、专一等,让其受用一生。

(二)双重性:城市道德和乡村伦理挤压下的道德教育

在涂尔干看来,谈论道德教育而不说明在什么条件下进行,一定会陷入含糊不清和不着边际的道德教育共性中而不能自拔。我们现在要寻求的不应该是人类共同的道德教育,而应该是我国现时的道德教育。[1]乡村少年是农村学校德育的主体,其特殊处境决定了农村学校德育的特殊性。

1.双重生活空间:乡村少年的现实境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农业文明在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一步步的紧逼下逐步消解,乡村以及乡村文化被边缘化,乡村伦理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此背景下,乡村少年追逐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自己生活和成长的这片土地却越来越陌生。农村学校担负着传播乡村文化,帮助孩子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责任。然而在现实乡村教育中,学校所传授的知识、承载的思想和情感都出现了严重的城市化倾向。乡村少年身在乡土,却接受着城市化的教育,当学校所传达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与其在乡村生活中所接受的教育产生冲突时,就会迷茫于城市道德和乡村道德的两难选择中。

2.双重道德使命:农村学校德育的应然选择

现代化、城市化在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同时,也给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就给学校德育提出了新要求。农村学校德育首先应承担起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城市环境、城市生活、城市文明和城市伦理道德的责任。同时,还要教育孩子接纳和传承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中优秀的成分。了解、认识、熟悉乡村文化有利于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一个具有文化自信的人,才能在现代化的生活中很好地生存;同时能够在面临文化冲突时,坚定地保持自己的身份和文化自信。[2]

二、乡村伦理与农村学校德育的互动共生

(一)农村学校德育对乡村伦理的守护与传承

乡村伦理对农村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农村学校生活化、形象化的教育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抽象性。学校通过建构科学的德育目标与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感受到,乡村文化、乡村伦理道德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在学校德育活动中对乡村伦理的认知和学习,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农村学校德育是守护与传承乡村伦理道德和乡村文化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文化和乡村伦理道德日渐边缘化、日渐失忆时,农村学校德育作为农村学生体验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方式,不仅成为对乡村少年进行道德传播和德性教化的重要途径,更是承载乡村伦理价值的载体。农村学校德育所具有的文化影响和教育力量成为守护乡村伦理的重要方式。

(二)乡村伦理促进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

1.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总是以一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存在于农村生活之中。让乡村伦理融入农村学校德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交流、讨论中,挖掘各方面的潜能,促进素质的全面提升。尊重自然、勤勉耐劳、信任互助等传统道德观念是乡村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其中蕴含的朴素农耕文化能够让学生体验劳动、热爱劳动;传统节日文化能够让学生学会敬亲孝长;原始的生态文化能够让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生命。[3]将乡村伦理融入学校德育中,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2.拓展农村学校德育资源

资源的丰富程度,决定了德育目标的达成度。目前,我国农村学校德育基本以城市为蓝本,而城市学校开展的德育是建立在先进的条件和丰富的物质资源基础之上的。农村学校在开展相应的德育活动时,在资金、师资、硬件设施等各个方面都不及城市学校。因此,也很难收到相应的德育成效。乡村伦理作为德育资源,其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生产文化、人文文化等;二是乡村人与生俱来的尊老爱幼、信任互助、勤劳淳朴、生活朴素等传统美德以及对乡村的情感。这些都是农村学校在开展德育活动时可以利用的重要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观可以成为学校开展环境教育的主题,勤劳质朴的传统美德也可以成为学校德育活动的主题,信任互助的交往伦理可以成为学生人际交往的准则,质朴的习俗伦理可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体验,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3.提高农村学校德育实效

将乡村伦理融入农村学校教育,可以让学校德育更有实效。对学生来说,他们对某种事物的理解如果只是停留在课本知识的传授中,就很难产生共鸣。但面对身边鲜活具体的生活时,他们便会很自然地投入情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将乡村社会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民风民俗、历史文化等融入到德育之中,容易达到更好的德育效果。德育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身边的事例出发,从生活的视角去理解德育,亲身接触、体会社会生活,这样的德育方式孩子会更容易接受。

三、农村学校德育体系的建构策略

(一)确立农村德育的指导思想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在农村学校德育中的重要性,但并不意味着对城市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全盘否定。我们所要开展的学校德育,不仅要适合农村学校,对城市学校来说也应有价值。因此,在确立农村德育指导思想时,既要遵循国家对学校德育发展的一般规定,同时又要兼顾乡村特有的文化和伦理道德,凸显农村学校德育的特色,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充分体现以农村学校为本的理念。

(二)整理筛选乡村伦理中的特色德育资源

虽然乡村伦理对于农村学校德育具有重要的价值,但乡村伦理所蕴含的内容并不都是正确的、科学的。比如从现代科学的视角看,习俗伦理中包含的一些传统风俗习惯并不是科学的。因此,在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加工”之前,是不可以将其直接运用于学校德育中的。学校必须对它们进行加工整理和筛选分类,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兴趣和发展要求、农村德育教师的教育水平、农村社会的发展方向等各个方面。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乡村伦理中的德育资源进行理性筛选,才能合理规范地将其运用到农村学校德育中。同时,由于我国地域广博,乡村伦理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区的农村学校都应注意并重视当地乡村伦理中的特色德育资源,更好地贴近学生的伦理文化实际,真正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服务。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德育资源,学生生活的地方便成为学校德育发生的场域,学生从小耳濡目染的乡间故事便成为德育的内容,学校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农村真实生活的乐趣。

(三)坚持多元一体的价值取向

全面提高农村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整体素质,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全面发展的良好道德品质,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农村学校德育应该遵循的主导价值取向。其次,学校德育到底是要引导孩子们了解农村、热爱农村、参与到农村各方面的建设,还是要以城市为中心,为城市培养人才、引导孩子们进入城市生活?这是无论在理论界还是教育一线,都争执不下的一大难题在笔者看来,不管是“为农”还是“离农”,都是把学校教育多元的价值取向完全分割甚至对立起来。而学校教育应该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农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现代化教育的各种要求;同时,也应当有“为农”的准备。因此,农村学校德育既要以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整体素养为主导性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兼顾农村学校的特色,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

(四)提升乡村教师德育能力

教师的德育能力对于乡村伦理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本地教师、班主任、少先队负责人、团委老师是乡村伦理德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对这些人的德育能力进行提升。学科教育能力发展只是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的一方面,其文化和道德素质对于农村学校德育更为重要。农村教师要具有在农村生活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与其职业相关的,不同于城市教师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知识技能等等。面对我国农村学校教师日渐市民化的趋势,乡村教师缺少和乡村、乡土的良性互动,因此加强对农村学校教师的乡村文化和伦理道德教育也应该得到重视。只有这样,他们在对农村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才能更好地将乡村伦理融入到学校德育中。

参考文献:

[1]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389.

[2]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05):25.

[3]王志军.乡土文化:农村小学德育活动的幸福场域[J].中小学教育,2011(16):68-6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作者:张悦

农村学校德育论文 篇2:

农村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 要: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困境与对策展开研究,认为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主要有德育“让位”现象普遍、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德育活动开展严重不足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农村学校;德育实践;评价体系;困境

当前,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均对学校的德育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学校应积极采取有效策略,不断提升德育质量。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农村学校德育质量与城市学校德育质量之间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之所以产生此种情况,主要因为当前农村学校在德育实践中仍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当前农村学校德育实践中面临的困境

当前的农村学校德育面临着很多困境,这些困境的存在影响着学校德育质量的提升。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成果和具体德育工作实践,教师认为农村学校德育实践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1.德育“让位”现象普遍

在农村地区,一些学校的领导认为德育并不重要、思品课程也不重要,觉得思品课程应为语数外等主课让位。这样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学校的德育缺失,减少了农村学生接受德育的机会。与此同时,很多学校仅要求班主任做好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只要学生不违反学校纪律和课堂纪律即可,并没有对德育工作做出明确的要求。这样的做法使学校德育工作呈现出低效性。

2.德育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在农村学校中,虽然很多学校要求本校教师要积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但是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由于缺乏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并没有办法去衡量。正因为如此,最终造成了一些德育工作者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马虎了事,并没有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自身的德育工作质量。

3.德育活动开展严重不足

当前,一些农村学校并不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与很多城市学校相比,这一点存在很大的差异。德育活动的开展可弥补农村学校思品课程教学和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不足,让农村学生接受更多的思想品德教育,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因此,农村学校应积极开设相关德育的活动,让学生接受到更多德育的熏陶。

二、解决农村学校德育困境的具体对策

1.解决德育“让位”现象

针对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德育“让位”现象,具体可采取如下策略:首先,地方教育部门应要求农村学校开足思品课程,不允许思品课程为其他主课教学让位。一旦发现有农村学校把思品课程为主课教学让位的现象,举报者可获得一定数额的现金奖励。除此之外,地方教育部门在平时应对各农村学校进行抽查,主要抽查思品课程的开设情况。当地方教育部门对思品课程的开设予以足够重视后,农村学校会对思品课程的开设予以足够的重视,思品课程为其他主课课程“让位”的不良现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其次,地方教育部门应督促各学校领导对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提出明确要求,要求班主任在做好日常班级管理工作的同时,切实做好德育工作。同时,在对班主任进行绩效考核时,班主任的德育工作也应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在这样的要求之下,农村学校班主任也会对学生德育工作予以足够的重视,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自身的德育工作质量。

2.建立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为了提升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质量,农村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以班主任德育工作为例,在对班主任德育工作进行评价时,学校可采用领导评价、同事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及家长评价的方式对班主任德育工作进行评价。这样的德育评价方式较为全面,也更容易让农村学校班主任信服。在对思品教师及其他德育工作者的德育工作进行评价时,同样可采取这些评价方式。同时,对在德育评价过程中取得良好成绩的德育工作者,学校应给予其适当的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激励其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日常的德育工作当中。

3.应积极开展德育活动

一些农村学校并不注重德育活动的开展,甚至很少开展德育活动,严重影响了德育质量的提升。基于此种情况,建议各农村学校应积极开展德育活动,让德育活动的开展成为农村学校的一种常态。诸如,在每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组织学生上街打扫卫生,在每年的重阳节期间组织学生到養老院帮助老人整理内务,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期间到儿童福利院为孤儿表演节目,给他们送去关爱等。开展这样的德育活动是必要的,有利于触发农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成为一个思想品德高尚的人。

三、结语

事实上,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农村学校在德育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困境,严重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影响了学生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因此,教师要针对农村学校德育实践中的困境进行持续研究,并积极采取相关的对策化解困境,进而不断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范建雄.新时期强化农村中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山西教育,2017(10).

[2]金耀辉.浅谈加强农村小学住校生德育教育的有效措施[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

[3]田仙菊,冯文全.关于提升农村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

作者:陈慧

农村学校德育论文 篇3:

农村学校德育形式多样化的有效方法

摘 要:德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针对农村学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重智育而轻德育、德育评价方式较单一且随意性较强等实际问题,本文主要从创设校园良好德育氛围、改革德育评价机制以及充分利用课外德育资源这三个方面,对农村学校德育形式多样化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并促进农村学校德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学校;德育形式;多样化;方法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学校德育即狭义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培养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品德教育活动。良好的德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但农村初中学校实际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评价方式较单一且随意性强等问题,因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农村学校初中德育形式多样化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以促进农村学校德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及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创设良好的德育氛围

初中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且形象思维仍占重要作用[1]。而对同龄人的接受性与依赖性较强也是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所以德育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际心理特征,充分结合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例作为德育素材,运用榜样示范法和陶冶教育法等多种德育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并有效指导道德行为。

具体措施为:除重视学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该积极举办关于道德问题的班级性或者全校性演讲、朗诵等活动并鼓励学生踊跃参加,以激发学生对德育问题的重视度;同时学校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板报和学校公示栏等途径,直观形象地展示正面道德故事或者图片资料。学校通过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够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并提高农村初中学校德育教学水平。

二、改革德育评价机制

评价对课程实施具有导向和监督作用,因此德育评价应该从内容的全面性和方法的多样性角度出发,遵循理论联系实际、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并举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相统一的德育原则,以减少评价方法单一且随意性较强的农村学校德育评价现状发生,从而增强德育评价的客观性[2]。

具体措施为:农村学校德育教学应与学生家庭教育有机结合,即教师可将学生家庭表现情况纳入德育评价体系。例如,学校可组织“我爱我家,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引导学生帮助父母打扫家庭卫生、摆放农具或喂养家畜等,通过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践行已有的道德认知,培养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此外,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加强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并相互交流教育心得,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不良道德习惯,共同对学生实施正确的德育活动。教师通过改善德育机制评价方法,不仅可以规范学生日常道德行为,而且能够促使教师针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改进。

三、利用课外德育资源

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德育教学环境如多媒体设备或技术等教学资源的不足,学校和教师应该转变德育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回归生活”,联系农村实际并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充分挖掘农村实际生活中的德育教学资源[3]。

具体措施为:完成学校设置的品德教育课程后,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找陋习”小组活动,以便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道德理论知识。即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外时间观察日常生活中存在的不文明、不道德行为或事件并进行记录。

教师开展德育课堂教学活动时则可以先引导学生阐述已记录的陋习行为,然后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讨论该行为带来的后果以及改善方法。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课外观察记录关于道德的行为事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学会自省,并进一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情感以及实践水平。

综上所述,重视农村学校德育形式多样化方法的探析,一方面能促进农村初中德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并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又符合素质教育背景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学校和教师可以运用创设校园良好的德育氛围、改革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机制以及利用课外德育资源等多种德育方法,达到提高农村学校初中德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道德水平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辛治洋.乡土文化在农村学校德育改进中的重要价值[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6).

[2]乔 华.浅谈农村学校德育的优势和劣势[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5).

[3]黄先梅.活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全面改进农村学校德育[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06).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安化初级中学)

作者:曾品荣

上一篇:企业内部审计论文下一篇:情感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