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学校德育研究论文

2022-04-19

学校德育品牌能使学校教育迈入理想化的境界。一所拥有德育品牌的学校必定能挣脱世俗的纷扰,遵循教育的规律,强化育人的功能,让美德伴随孩子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在这样的学校中,师生拥有共同的人格成长的目标,人与人之间心灵距离越来越小,爱的情愫流淌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文明的种子不断地生根、发芽。把德育打造成学校的品牌,校园上空飘扬的是大写的人的旗帜。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外国学校德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外国学校德育研究论文 篇1:

视野资讯

动 态

北京:孝敬父母纳入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

北京市教委公布《北京市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其中,首次公布了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由思想道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审美素养、个性发展等五个一级指标构成。五个一级指标都有进一步细化的内容,比如在思想道德方面,有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两个细化指标。在道德品质细化指标中,还进一步提出具体的相关指标,比如学生在爱国情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文明礼貌、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等方面的认知和行为表现等。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4年5月16日

四川:节俭成为人人实践的美德

在四川,劳动光荣、懒惰可耻,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社会氛围全面形成。四川省先后制定下发了《四川省贯彻〈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实施细则》《四川省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办法》《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源头上狠刹奢侈浪费之风,从制度上堵住奢侈漏洞。在学校,把节俭养德作为德育的重要内容,用主题班会、征文演讲、党团日活动等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在社区和家庭,把勤俭节约作为家风教育的着力点,勤俭节约内化为道德伦理、外化为行为规范,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四川还把勤俭节约纳入村规民约和社区公约,引导人们在一言一行中培育勤俭节约的优秀品德,从一点一滴中“积攒”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来源:《光明日报》 2014年5月29日

声 音

陈桂蓉:传统美德教育应制度化

当下,传统美德与我们渐行渐远,经济理性的观念不断侵蚀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左右人们判断、选择和决定的基本依据。福建师范大学陈桂蓉教授认为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宝藏,在当今权威弱化、信仰出现危机的社会转型期,以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国人,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并使其制度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制度化,就是国家运用公共资源和行政规则、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对公民施加传统美德的教育和影响,使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获得最广泛的民族认同,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国民教育体系中适度增设传统美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二是加大社会公共体系宣传和践履传统美德的力度,纠正传统美德教育中的各种偏向。三是在道德典范的选树上,积极挖掘其传统美德内涵,实现公民道德与传统美德的有机契合。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14年5期

调 查

11%中小学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下

5月22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发布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数据显示我国11%的中小学校处于“心理环境预警线”之下,在学校纪律秩序管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自主发展等软环境指标上存在突出问题。

研究首次提出了“学校心理环境预警线”概念,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区、100个区县、600多所学校的抽样调查,建构了“心理环境指数”,即是将学校积极心理环境指数由低到高分为1-9级,调查发现1级和2级的中小学在学业、心理健康、学校满意度等方面都存在高风险,因此将2级设为“预警线”。虽然学校心理软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教师学历和职称等因素有一定正向联系,但每所抽样学校,对学生的“接纳与支持”“鼓励自主与合作”两方面均是学校心理环境的“短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23日

观 点

刘凌:加强青少年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刘凌在《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青少年的价值观包括主体历史方位感、社会规范意识、价值本位观念等,其中,主体的历史方位感构成了青少年的核心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人生价值、社会价值、道德价值三方面。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發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还反映了其对实现“中国梦”所担负的社会责任的自觉程度。

处于社会化敏感阶段的青少年,由于自身缺乏稳定、连贯的价值观,更容易出现价值体系的波动甚至出现核心价值观的迷失。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首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理论基础。教育青少年学会做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打牢他们的思想基础。其次是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作为切入点。加强青少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帮助他们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作为重要平台。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在生活中培育青少年正确价值观;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优势,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大力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增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

丁林兴:构建学校德育顶层设计

丁林兴在《教学与管理》2014年第4期撰文指出,学校德育顶层设计是当下学校德育的一种全新理念,是基于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德育各层次、各环节进行的系统、整体的设计。它对学校德育发展有三个意义:1. 为学校德育发展提供方向。建立在学校教育哲学基础上的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必然指向学校德育发展的未来。2. 为学校德育架构创设生态。它既为学生道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学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3. 为学校德育展开激活潜能。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结构性,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是原则性与灵活性、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

要将学校德育顶层设计转化为学校德育的实践,需要做好四个策略:1. 预设与生成。学校德育顶层设计首先表现为一种预设性,然而因为德育环境的复杂性、时代发展的变迁性、德育事件的突发性让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就具有可变性,因此,学校德育的预设与生成是互补的。2. 顶层与基层。它往往是由校长或德育校长完成,又将接受学校德育实践的检验。3. 整体与局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整体性和结构性着眼于学校德育的整体功能,为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创造了条件。4. 现象与本质。学校德育顶层设计应处理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域 外

澳大利亚:重视学校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澳大利亚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主要体现为九大内容:关心与同情、做到最好、公平与公正、自由、诚实与可信、正直、尊重、责任、理解与宽容。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强调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它不仅仅是向学生灌输一整套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移情能力、对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能力以及与人相处所必备的关心他人的能力,具体表征为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思维,注重学生的本体发展,强化学生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学生本体的发展是澳大利亚学校价值观教育的主线,学校常常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团体活动,增加其价值观的实践运用能力,并且定期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家长报告学校的运转等情况。同时,澳大利亚非常注重价值观课程的开发,力求将学校价值观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学校课程之中,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

来源:《外国教育研究》2014年4期

外国学校德育研究论文 篇2:

学校德育 品牌的文化属性与创生

学校德育品牌能使学校教育迈入理想化的境界。一所拥有德育品牌的学校必定能挣脱世俗的纷扰,遵循教育的规律,强化育人的功能,让美德伴随孩子生命成长的整个历程。在这样的学校中,师生拥有共同的人格成长的目标,人与人之间心灵距离越来越小,爱的情愫流淌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文明的种子不断地生根、发芽。把德育打造成学校的品牌,校园上空飘扬的是大写的人的旗帜。

文化属性:厘清与把握

什么是品牌?品牌是作为品牌经营者(主体)与消费者(受众)互相之间心灵上的烙印。从狭义的角度看,学校德育品牌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孩子互相之间心灵的烙印。这种烙印通过孩子直接影响到家庭和社会,或是由学校直接给家庭、社会留下心灵的烙印。

品牌不是说做就能够做出来的,它一定是为消费者所认同的。这种认同不是基于简单的利益价值并通过公关等手段就可以实现,而更需要他人心理和情感上的价值认同。德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通过心灵的互相作用,让孩子置身于德育活动情境,使其心灵在与德育主题的亲密接触中留下德育的烙印。德育品牌需要时间的塑造、验证与认可,需要心理情感的价值认同,需要通过公共关系等手段获得广泛的认可,需要通过有形的标识让人触摸。在目标、性质、内容、主体等方面,学校德育品牌都不同于流通领域的商品。之所以从品牌的视角来研究学校德育,关键就在于强调对其卓越品质的追求。

德育具有文化属性,这种属性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当下属性,另一个是未来属性。前者涉及到德育的文化身份问题,后者涉及到德育的文化使命问题。德育是文化的内核和灵魂,其身份定位自然是文化身份;德育承担着认同、整合、提升、引领文化的使命,这些使命规定着德育的文化属性。因此,学校德育品牌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形态,在实施的过程中培养着受教育者的文化创造能力。而“高层次的文化教育”和“文化创造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文化活动中,通过文化实践活动,才能直接作用于生活在文化氛围中的人,才能在人的心灵中留下文化的烙印。有人形象地比喻说,教师是行走于校园的文化符号,这是由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的。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同样是不断丰盈着的文化符号。强调学校德育品牌的文化属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出发,遵循孩子文化成长的规律,满足孩子文化成长的需要,撷取学校生活中丰厚的文化资源,追求全体教职工的文化认同,引领学校德育主体的文化践行,从而促使具有个性特征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文化创生:践行与恒久

人们常常慨叹,从名校走出来的孩子就是不一般。显然,是因为这些孩子身上烙下深深的文化印记,是因为德育品牌在人的成长历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而促使孩子形成高雅的文化气质。学校德育品牌的创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必须要经历一个长期践行、积淀的过程。

1.传承,寻找德育品牌的根

一所学校的德育品牌不可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是有“根”的。这个“根”便是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气质,即使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小学,哪怕从校名上也能寻找到特定的文化意蕴。只有实现了德育品牌与学校历史文化资源的对接,才能为学校德育品牌建设找到成长的沃野。

古镇石港位于南通北郊,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此渡海南归时,曾写下了传世佳作《卖鱼湾》。由文山书院改建而成的石港小学立足渔湾古风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传统,引导孩子收集古镇的诗词歌赋和童谣,孩子们的收获真不少:有《文山烟雨》《广慧晨钟》《慈阁招凉》《睹院闻莺》《双桥落雁》《范堤牧笛》等吟诵渔湾十景的诗,有《渔湾竹枝词》,有石港一带流行的儿歌、童谣,有石港小学30年代初幼年级歌词:“快乐呀,快乐呀,红的花,白的花,我们同在太阳下,没有风来吹,没有雨来打,小鸟飞来同你话,同你说的什么话。我是好宝宝,天天上学早,手面很干净,指甲常剪掉,坐得很安静,嘴里不乱叫,书也读得熟,字也写得好。”有祭孔歌词:“大哉孔子百世师,春秋礼乐易书诗;后生小子钦佩我先师,后生小子尊敬我先师。”学校把新童谣教育作为德育品牌来建设,引导孩子们写童谣、说童谣、唱童谣、玩童谣,将旧谣与新谣进行对比,感受今天幸福生活的美好,激发孩子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川港小学的故事始于20世纪初。《南通地方自治十九年之成绩》一文中有这样的记载:通有小学始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周家禄、刘桂馨等所设之川港白华学塾……依官学堂例,国文、外国文并授,兼课历史、地理、算术、图画、体操。白华学塾是中国人在南通创办的第一所小学,也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107年过去了,虽然饱经岁月沧桑,校名也由白华学塾易为川港小学,但是,秉承的百年文化基因──“诚劳”,始终未变。1922年9月所立之“白华校训”是这样刻写的:“诚劳。真实曰诚,耐苦曰劳。真实则人亲,耐苦则事举。人亲事举矣犹奚求,诸生勖哉。”诚,信也。《礼记•中庸》有言:诚者自成也。此乃立人之本。劳,耐苦也。《尔雅•释诂》有言:劳来,勤也。此乃为事之道。“诚劳”已成为学校道德实践与师生生活完美结合的一种教育智慧和育人宣言。近年来,学校传承“诚劳”文化传统,探索将“生活德育”作为一种精神,以一种文化的方式栖居于校园,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引领孩子用自己的亲历去感悟,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建构了敞亮、明丽的内心世界。正是由于对学校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才铸就了学校今天特色鲜明的德育品牌。

2.融合,强壮德育品牌的茎

学校德育品牌建设不能靠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能只是追逐时尚,而要历经岁月的洗涤与锤炼,才能成为展现学校育人理念的一面旗帜。当前,社会浮躁之风盛行,学校教育中茫然跟风现象同样比比皆是。实际上,学校德育缺的不是品牌,而是对德育理念恒久的实践。学校德育品牌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像植物一样拥有强壮的茎。德育品牌建设必须融入学校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生活其间的师生在践行美德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平常,真正成为学校生活的常态。

新童谣教育已经融入到石港小学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师生吟诵新童谣已经习以为常。以语文为例,老师把童谣、诗教结合于一体,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资源,引导孩子体会童谣的意蕴。学校的德育主题活动处处有童谣:晨会、班会让童谣成为响彻校园的口头文化;红领巾广播台、电视台让童谣入眼入耳入心;少先队主题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更是让童谣融入儿童生活,成为孩子不可缺少的文化养料……学校集会时,班级与班级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互相拉童谣、唱童谣、吟童谣、赛童谣:“一二三,来一个;一二三四五,我们等得好辛苦;一二三四五六七,我们等得很着急……”孩子热情高涨,沉浸在快乐、幸福的童年里。在“三清清”系列教育活动中,孩子中流传着这样的童谣:“我们学习‘三清清’,校园变得更美丽。墙面清清不涂抹,地面清清不乱扔,我们从小讲文明,心灵清清很快乐。”“日行一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传唱着这样的童谣:“‘日行一善’活动后,墙面少了点污垢,纸屑扔进废纸篓,花草不再皱眉头,同学心灵更纯洁,湛蓝天空也落后。”即便是在广播操比赛中,新童谣也成为了无痕的精神感召:“你帮我,我帮你,练好了广播操,咱们成了好朋友;早也练,晚也练,晒黑了皮肤,练出了劲;你来练,我来练,练出了意志,练出了一个生龙活虎的我。”“想第一,盼第一,全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练出了全班的同心结……”

为满足小孩子爱玩的天性,石港小学每天晨会后都会给孩子留出20分钟的时间来开展“校园童谣大课间”活动。老师引导孩子将童谣应用到自己的游戏中,在游戏中吟唱,在吟唱中悟得,在悟得中受教。如此,童谣成为游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孩子在玩中学、玩中传、玩中诵,童谣、童心、童趣共同浸润着孩子的课余生活,让更多健康向上的童谣深入而持久地“活”在孩子的口头上,“活”在孩子的心灵上,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好伙伴。如:《跳绳歌》:“嬉笑声,脚步声,‘稚墨苑’里把绳跳。单脚跳,双脚跳,脚步越跳越灵巧。你也跳,我也跳,一个挨着一个跳。挺起胸,向前瞧,脚儿轻轻别摔跤。”《跳皮筋》:“皮筋短,皮筋长,皮筋上面玩花样。跳个蜻蜓水上飞,跳个燕子衔泥归,跳个锂鱼龙门跃,跳个马儿把家回。皮筋短,皮筋长,越跳心里越欢畅。”课间,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玩童谣游戏,德育在童谣中变得那样妥帖、自然、无痕。

3.拓展,丰盈德育品牌的叶

学校德育品牌实践了崭新的育人理念,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成长的要求。但品牌建设仅仅停留于此是不够的,融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德育品牌,还必须不断扩大包容性,不断吸纳、丰富内涵,拓展外延,提升品牌的整体影响力。

我们不妨把视角投向商品领域。不难看出,每一种品牌都有其文化存在的方式,品牌名:品牌中可以读出的部分——词语、字母、数字或词组等的组合,如海尔、红双喜1999、TCL等;品牌标志:品牌中不可以发声的部分——包括符号、图案或明显的色彩或字体,如耐克的一勾造型,小天鹅的天鹅造型,IBM的字体和深蓝色的标准色等;品牌角色:用人或拟人化的标识来代表品牌,如海尔兄弟、麦克唐纳、米老鼠、康师傅等。

学校也应在德育品牌建设中逐渐形成自己品牌的文化存在方式。川港小学实践的“生活德育”,从百年校训“诚劳”入手,不断丰富德育品牌的文化标识。教师文化是“四讲”:讲真诚,讲勤奋,讲合作,讲品位。学校德育的核心是“四德”:“诚实守信”的为人之德,“耐苦负责”的行事之德,“热爱祖国”的为民之德,“自我完善”的立身之德。学校的品牌活动载体——学科学习、班队活动、日常管理、校社互动。在视觉系统方面,学校的基本图案为由川小音序字母组合成的白鸽,它优雅柔美,灵动活泼,象征着学校的蓬勃生机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标准字体: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相得益彰,体现传承、包容、吸收的文化内涵;色彩:图案为多色,底色为蓝色,蕴涵着学校特有的追求——闪亮的生命、高远的志向、环保的意识;布局:同心圆状,可大可小,可倾可正,有序对应,呈现团结、和谐、发展、圆满之义。基本图案被应用于校徽、校旗、办公室门牌、展板、导视、文件夹、名片、包袋、水杯、信函、校车等上面。在听觉系统方面,学校的校歌是:“白华,白华小学堂,光绪廿八,南通第一,川港白华。‘诚劳’校训,百年流芳,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诚劳’校训,百年流芳,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白华,白华小学堂,老师爱我,同学相亲,友情如花。今天好好学习,明天努力建设中华。今天好好学习,明天努力建设中华。我爱白华,我爱母校,成长的摇篮,童年的朝霞。成长的摇篮,童年的朝霞。”学校行为识别音乐包括上、下课音乐铃声、劳动音乐、进场乐曲、“快乐一刻”乐曲、午间休闲音乐、放学告别乐曲等,都是学校举行合唱比赛时录制的孩子自己演唱的歌曲。在生态环境方面,校园里移步换景:门厅笑脸地砖、书卷式屏风;小广场迎宾石、江海风光;大草坪月光廊下,曲径通幽;教学楼阳光小屋、快乐天地;花坛感应节能灯……校外的步行道、围墙景观节能灯、花箱、长凳、校门口电子屏幕、快乐之窗等孩子对校园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有效的拓展,使得学校德育品牌诗意地栖居,无处不在,犹如植物的枝繁叶茂,在阳光下合成无穷的营养元素,滋养着孩子稚嫩的心灵,留下了深刻、丰满、鲜活的心灵烙印。

4.推广,绽放德育品牌的花

德育品牌之花之所以绚丽绽放、芳香扑鼻,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其对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意义。著名学府之所以能造就许许多的名人大家,就与学校长期形成的品牌效应分不开。德育品牌在普通人身上种下了善的种子,其短期效应是学校培养的孩子的文明素养得到社区、家庭的认同,从而提升学校德育品牌的知名度,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任何一种品牌在成长的过程中都需要传媒的力量,走上街头放眼四望,品牌比比皆是。因此在实施德育品牌战略的过程中,学校还真切地感受到媒体的宣传与推广为德育品牌建设所注入的巨大活力。

石港小学打造的“新童谣德育”品牌引起了区委领导的关注,通州区委在学校举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推广德育新经验。《通州教育》用很大的篇幅详细报道学校的做法与经验。《江苏教育》A版“独家报道”栏目以《踏歌行知》为题,用5个版面报道了“童谣•生活德育”的经验。《成才导报》、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大视野》等多家媒体也相继作了长篇宣传报道,新华社内参在2615期上介绍了学校生活德育成果,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还专门批示,要求推广生学校活德育的经验。学校把媒体的宣传报道作为学校教师学习的素材,增强了教师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同时,通过展板、广播、校报向孩子介绍媒体报道的情况,孩子倍感欢欣鼓舞,家长也深受感染。我们坚信,学校德育品牌建设开了什么花,就会结什么果;童谣虽小,功能巨大,在孩子成长的旅途中,它是一抹绚丽的朝阳。

文化为德育品牌建设注入了生命活力,德育品牌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把握品牌建设的文化属性,学校德育品牌的成长就拥有了绵延不绝的力量,从而不断促进孩子的德性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小学

江苏南通226314)

责任编辑徐向阳

作者:帅宁华

外国学校德育研究论文 篇3:

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摘 要: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这就对德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作为德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认识学校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并要强化法治意识,注重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期 德育 挑战

实施以德治国方略,离不开对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教育,而少年儿童思想德育教育处在基础地位。“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讲话,为学校德育教育指明了方向,高度地阐述了搞好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校是培养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园地,如何把一批批青少年学生培养成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德是关键,德育教育必须放在首位。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斯霞有句名言: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五育之首,它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质量,把广大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是时代赋予的重任,改进德育工作,增强其实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式的巨大变化,人们普遍感到,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与我们的投入相比,并不十分理想。事实上,在现行的学校德育工作中,确实还存在一些不足,极大地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在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

1、不良社会文化的浸染。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在引进和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方法的同时,也难免混进了一些不良的思想文化。而文化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由于青少年学生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道德品质发展形成时期,思想单纯,充满幻想,可塑性大,知识经验少,涉世未深,辨别是非能力差,看问题、办事情容易冲动、绝对化,还缺乏抵御各种“病菌”的“抗生素”,所以容易受不良文化的浸染。这些不良的思想文化对学生良好世界观的铸就产生冲击,造成了他们信仰的 “盲点”,特别是一些带有淫秽、暴力格调低下内容的书刊、影视、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对青少年学生造成了严重的精神污染,轻则学习滑坡,品德不良,重则诱发犯罪。

2、市场经济价值取向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绝大多数公民都能以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对待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同时也为一些人的消极观念的滋生提供了条件,在义利之辨上,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在人生理想上,追名逐利金钱至上。这些偏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错误思潮,不同程度地影响和腐蚀着识别能力较弱的青少年学生。加之有些父母为了调动子女的学习积极性,简单地采用物质刺激的办法。对孩子考试成绩规定不同的奖金档次,这种只重金钱投入而淡漠对孩子品德、精神、人格培养的做法,以及用等价交换的观点代替道德观念,用所谓商品意识代替思考教育的行为,不仅容易使孩子形成“成绩=金钱”的思想和“付出就意味着索取”的思维定式,而且也会使孩子步入“金钱万能”“唯金钱伦”的歧途,最终沦为鼠目寸光、见利忘义的金钱拜物教徒。

3、首要地位未能真正确立。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智育第一、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不仅在部分学生、家长的脑子里深深地扎下了根,而且在不少的学校、老师看来也是理所当然,就是一些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也是单凭考重点中学(大学)的人数来评价学校的工作。在这种巨大的却又是无形的力量支配下,德育,这种塑造学生灵魂的重要工作,也成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多余品”。不要说寻求一切机会,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的内容,就连思想品德课、班会课等德育主阵地、主渠道也常常被语、数、外等考试科目所瓜分,更别说组织专项的德育活动了,即使是开展了一些德育教育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走走过场,根本无助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

4、教师队伍素质有待大力提高。德育队伍素质不高,也是不可忽视的。虽说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所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建设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有些地方甚至不惜花了血本,但这种关注,这种培训大多是在教师文化水平的提高、教学能力的增强上做文章,对师德的培养、开展德育工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则重视不够,致使师德失范者每每出现,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屡禁不绝,且不说缺德的先生难以教书育人,就连一些口碑较好的老师在德育工作中也是除了“管”、“卡”、“压”之外,再无他法。

5、施教途径有待继续拓展。德育工作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作,非三言两语所能奏效,它需要通过多种渠道,以多种形式持之以恒地加以熏陶。事实上,由于思想上的懒惰,能力上的欠缺,人才方面的匮乏,不少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仍存在着较为严格的思想落后、方法陈旧、渠道单一的现象,似乎除了正襟危坐、一脸严肃、读读政府论文、讲讲大道理是名门正派外,其它的都是玩弄雕虫小技的旁门左道,将原本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变成一潭死水,为青少年学生所厌恶。

6、德育网络急需切实完善。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各界、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三方面必须结成有机的网络。德育工作也是如此,,可现在情况是许多人(包括部分政府官员、少数相关人员、家长等)把对青少年的教育看作是学校、教师的事,平时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一旦出现问题(尤其是在校学生出现了问题)他们便指责张三、批评李四,惟独不反思自己在青少年的教育中所承担的责任。要知道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是补充。其实,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青少年所起的作用和影响,非过去所能相比,大有与日俱增之势。单靠学校教育便想尽出精品、正品,实在是难以奏效,更何况,学校教育内部的德育网络还有许多尚需要完善之处。

二、应对新时期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的对策

国家、社会、家庭把一批又一批孩子送入学校,学校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德育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育人,而育人的重点是育魂。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亿万人民群众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关键在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是否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是否结合学生的实际找到切入点,耐心细致的做好德育工作。笔者认为,当前应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强化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改革开放过程实际就是新旧体制和新旧观念交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新的道德观念,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因此,在改革开放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新的道德观念,自我约束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接受新道德新观念,更新自己头脑中的旧道德观念的能力,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为人民多做贡献的理想,这是民族、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强大的力量源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在实现教育转轨的今天,强化学习,更新育人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学校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牢固树立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观念,确立起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始终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当作最重要的素质来抓,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育人先育德”,要重视对教师的师德教育,重视对教师德育工作的专项培训,引导广大教师学模范、争先进,爱岗敬业,悉心育人;党团组织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学校要通过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物质激励,竞争激励等手段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搞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2、发挥课堂德育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认真履行教师的德育职责,在教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做好如何育人。其次,是教师要从各学科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在实际讲授中将知识性和思想性有机结合起来,开展学科德育的理论互补,并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减少重复,最终形成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实现整体优化。第三,发挥教师的率先垂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同样影响着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教师,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爱生如子、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行动来体现身教重于言教。

德育过程是潜移默化的,是使学生认可道德准则,学会道德判断,进行道德自律的过程,它应扎根于政治课、班会课,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各学科都应寻觅德育的结合点、切入点,有机的德育渗透,要将活动贯穿于德育过程的始终,通过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青少年在活动中明理,在参与中悟道。学校要办好学生广播台、校园文化艺术节,组织好各种纪念活动,团组织、学生会要充分发挥德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学生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深入研究,突出重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最忌脱离实际,那样不仅劳而无功,而且适得其反,会令学生望而生厌。所以,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社会、研究学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建立起真诚、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以坦荡的胸襟、赤诚的情怀、无私的精神接纳关心每一位学生,深入其内心世界,用真诚开启学生心扉,用心血浇灌学生心田。还可通过校长信箱、心理热线,倾听学生心声,了解思想状况,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纠偏、矫正,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基础文明、基础道德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4、构建网络,形成合力,增强德育工作的系统性。首先,要构建由校长负总责,包括党、工、团和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及政教处在内的德育工作网络,真正肩负起决策指挥和具体贯彻执行的职能。其次,认真组织学生学习“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规划,确定短期及中期目标,明确工作内容,强化德育常规管理,确立具体的切合中小学实际和学校特点的德育工作内容。第三,要培养一批德育意识强,德育能力高的德育工作者队伍,确保德育目标和任务的最终实现。第四,进一步加大对德育教育的投入,保证必要活动经费,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经济基础。环境能够影响人,创设优良的育人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校内,要构建起以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为龙头,以班主任为主干,由党、政、工、团、学生会组成的德育工作网络,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营造出全校上下人人参与德育工作,个个关注学生成长的浓郁氛围。要通过家长学校的建设,转变家长的人才观,教育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目标统一,步调一致。要建立一支由社会各界代表参与的校外辅导员队伍,设立校外德育基地,主动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使他们站在对祖国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高度,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整顿音像文化市场,净化娱乐场所,还青少年一个文明健康的优良环境。也只有当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联起手来,形成合力,学校的德育工作才会有充分的保障。

5、营造以学校为主体,以社会为依托,以家庭为基础的德育教育格局。学校应担负起对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并加强与家庭和社会有关的教育机构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联系,及时交流情况。研究问题,分工合作,针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不良现象制定合理的教育方案,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广泛开展“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当个好公民”的教育活动。建立家校联系手册,反馈孩子在家在校的表现,及时发现细微的变化,做到防微杜渐。学校要沟通社会各方面通过完善德育基地建设等形式对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指导家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树立自强的意识,提高自立和自律能力。

6、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让德育“新”起来。人类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是追求变革与创新的结果,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们着重从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主要举措有:1)鼓励学生关心社会改革、关注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主动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提倡学生扩大阅读面和社会交往面,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调查研究,自行完成力所能及的探索课题或论文。3)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等,为学生独立探索和自学创造条件。4)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活动,学习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生活。

7、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使德育“美”起来。美育,即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提高审美主体的审美素养,即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美的感受力和美的创造力。美育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能使人获得宽和、悦适的心胸和宽阔的眼界,从而成为一个生气勃勃、明事理、有作为的人。

三、结语

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永恒主题,必须常抓不懈。在新时期,随着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经济全球化带来中外文化的碰撞,呈现出一些新的时代特征:先进和落后的思想文化并存,进步和颓废的理念同在的时代特征。在这种社会变革时代,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不能回避的课题。要解决好这一课题,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形式发展和变革时代的要求,坚持于是巨鲸,不断开拓创新德育工作的途径,采取相应举措,以做好新时期的学生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曹吉洲.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及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9)

[2]曹琳,贺志明.试论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1)

[3]胡风云.学校德育教学生活化浅议[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

[4]李新华.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

[5]吴雪晶.浅析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发展[J].陶瓷研究与职业教育,2005(2)

[6]刘进.学校德育教育的忧思及对策[J].贵州教育,2001(8)

[7]徐佩琴.谈新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途径与举措[J].吉林教育,2006(3)

作者:梁巨芬

上一篇:欧美中留学生研究论文下一篇:阅读经典外国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