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本科教育广告学论文

2022-04-27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中国新闻教育开始进入一个超常规发展期。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投入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种解决方案:调整政策,控制发展规模;增加投入,提高师资水平;重视新闻实践,提高学生的差异竞争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西藏高校本科教育广告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西藏高校本科教育广告学论文 篇1:

示范与引领:2019年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认定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了2019年度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分布特征,以期促进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建设质量提升,从而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后续“双万计划”的实施。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新闻传播学类;年度分析

为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9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①“双万计划”的目标是在2019—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原则为面向各类高校,在不同类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鼓励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面向全部专业,覆盖全部92个本科专业类,分年度开展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分“赛道”建设,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名额分列,向地方高校倾斜;鼓励支持高校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建设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110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9个,包括中央部门所属高校31个,地方高校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1个,包括中央部门所属高校13个,地方高校38个。本文从不同“赛道”、不同省域、不同专业对2019年度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进行比较,分析首批认定的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分布特征,以期促进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建设质量提升,进而更好地推进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后续“双万计划”的实施。②

一、不同“赛道”的比较分析

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评选采取“分赛道”评选,即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地方高校分列名额,简称“中央赛道”和“地方赛道”。从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面,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不同“赛道”认定情况如图1所示。

从总量规模来看,地方高校入选共计66个,占比60%,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共计44个,占比40%。前者入选总量明显高于后者,是后者的1.5倍,充分实现了“双万计划”向地方高校倾斜的政策目标。

但从不同“赛道”的入选层次来看,地方高校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入选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首先,从“中央赛道”来看,入选国家级的有31个,占“中央赛道”的70.5%,说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的绝大部分属于国家级层面。其次,从“地方赛道”来看,入选省级的有38个,占“地方赛道”的57.6%,说明地方高校入选的大多属于省级层面。第三,从国家级层面来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数量占国家级总量的52.5%,说明国家级多以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为主。其中,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均有两个以上专业入选。第四,从省级层面来看,地方高校入选数量占省级总量的74.5%,说明省级绝大多数都是地方高校。其中,西南政法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均有两个专业入选,其他高校有一个专业入选。

二、不同省域的比较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省际不均衡,图2说明了2019年度我国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專业建设点的省域分布状况。

由图2所示,全国31个省、市、区(港澳台地区除外)平均有3.55个国家级或省级建设点入选,总体呈正态分布。其中北京市表现尤为突出,以共计入选18个建设点居于榜首,是第二位广东省的2倍。位列广东之后的湖南入选7个,湖南之后的上海、湖北、江苏、浙江均入选6个。从前七甲所处的区域来看,无论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地区,还是以上海、江苏、浙江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和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及以湖南、湖北为代表的中部地区,都是当前中国新闻传播行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的区域。反观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宁夏、贵州等可能因为地处偏远,经济比较落后,传媒业不很发达,均只有一个建设点入选,特别是海南、青海和西藏甚至没有一个建设点。这一定程度说明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与所在区域传媒行业的发展乃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较强的正相关。

进一步考察排名前五的地区,除了北京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级都是位居前列外,上海和湖北更多偏重国家级层面(分别入选5个和4个),而广东和湖南更多偏重省级层面(分别入选6个和5个)。这表明作为全国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北京、上海和湖北的专业建设向高水平高层次看齐,而广东和湖南的新闻传播业都比较发达,其专业建设更多直接面向行业面向地方,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从国家级建设点分布来看,共有24个省、市、区的高校入选,其中山西、福建、海南、宁夏、青海、贵州、西藏等7个省(区)没有一所高校入选。24个省、市、区平均入选约2.5个专业建设点,其中高于平均数的只有6个省、市,即北京、上海、湖北、广东、江苏、重庆。这表明国家级建设点的分布总体不均衡,特别是北京呈现明显的一极,是平均数的5.2倍,是最少省份的13倍。这种分布基本与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总体分布相吻合。

从省级建设点分布来看,如图2所示,共有21个省份的高校入选,其中海南、青海、西藏、天津、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西、云南、新疆等10个省市区没有高校入选。在入选的21个省份中,平均每个省份入选约2.4个建设点,高于平均数的有8个省市,即广东、北京、湖南、浙江、安徽、河南、江苏、福建。广东有6个,然后是北京、湖南各5个,浙江是4个,其余绝大部分省份都是1-3个。这说明省级建设点的分布总体均衡,与所在区域新闻传播行业的发展程度相关。

三、不同专业的比较分析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新闻传播学类包含10个专业,分别是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其中最后3个专业是近几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目录(2012年)》基础上批准增设的目录外新专业,没有参与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认定。

如图3所示,参与评选的7个专业中,新闻学是入选高校最多的专业,共计57所高校,占总量的51.5%,比排第二的广告学专业多出近2.4倍。而且在入选的57所高校的新闻学专业中,绝大部分是国家级建设点,约占71.9%。这说明在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中起步最早的新闻学专业,是许多高校重点建设的专业。除了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外,其他几个专业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在国家级层面入选数量相差不大,有4-5所高校,但在省级层面,广告学与广播电视学明显高于传播学和编辑出版学,特别是编辑出版学只有一所高校入选。由于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专业开设较晚,建设基础比较薄弱,所以两个专业都没有高校入选国家级建设点。随着数字传播技术和新媒体行业的发展,部分高校非常重视这些专业的建设,在省级层面取得突破,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有四所高校入选省级一流建设点。

综合来说,相比国家层面,新闻传播学类不同专业在省级层面建设点的分布较为均衡。但无论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传统专业入选数量明显较多,如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等,而新兴专业入选较少,如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专业更是没有参与评选。这固然与传统专业起步更早、建设时间更长、建设基础和实力更占优势有关,但必须看到新兴专业应时而生,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兴增长点,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和政策扶持加以发展。

四、不同“赛道”与不同省域的交叉比较

不同“赛道”与不同省域的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交叉比较,见图4和图5。

从图4可以看出,在国家级建设点的省域分布中,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数量分布与其在各省域的分布状况总体相适应。北京作为全国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最为集中的直辖市,自然集聚了最多的国家级建设点,遥遥领先于位列第二、同样高校云集的上海。中国传媒大学是全国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最为齐全、学科发展水平最高的高校,有5个国家级建设点。同样是新闻传播学科翘楚的中国人民大学,有2个国家级建设点。在北京、上海、湖北等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较多的省份,仍有部分地方高校拿到国家级建设点,这实属不易,如北京印刷学院、北京工商大学、上海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湖北大学等。另外,四川、山东、辽宁、甘肃有1-2个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国家级建设点,没有地方高校入选。这说明相对同省域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而言,这些省份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比较薄弱。相反,河北、安徽、江西、河南、广西、天津、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云南等省份有1-2个地方高校入选国家级建设点,没有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这说明这些省份的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或者为零,或者比较薄弱。

从图5可以看出,在省级建设点的省域分布中,绝大多数省份都是地方高校入选数量多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其中13个省份都是地方高校入选,特别是湖南、浙江、江苏、河南等省份入选地方高校达3-5所,反映了这些省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一定的办学优势。反之,湖北、山东、甘肃等是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特别是山东和甘肃没有高校入选国家级或者省级建设点,说明这些省份地方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相对而言整体偏弱。

五、不同“赛道”与专业类别的交叉比较

不同“赛道”与不同专业的新闻传播學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交叉比较,见表1。可以看出,在国家级建设点中,只有5个专业入选,即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和编辑出版学。2012年以后新闻传播学类新增的2个专业,即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因建设时间相对较短,都没有国家级建设点。而相比国家级,省级建设点包含新闻传播学类参选的7个专业类别。从入选专业在不同“赛道”的分布来看,除传播学完全是“中央赛道”高校以外,其他4个专业在不同“赛道”的分布相对均衡。从“赛道”在不同专业的分布来看,地方高校覆盖了所有参选专业,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只有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和传播学等4个传统专业。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相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而言,地方高校契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已然成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的重要力量。

总体来看,国家级建设点的专业覆盖范围较窄,省级建设点的专业覆盖范围较宽,“中央赛道”的专业覆盖范围较窄,“地方赛道”的专业覆盖范围较宽。其次,无论是国家级建设点还是省级建设点,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4个专业的“地方赛道”高校入选数量都高于“中央赛道”,可能是这些专业偏向实践应用,“地方赛道”高校相比“中央赛道”高校更偏向专业应用。反之,传播学因其专业理论性相对较强,所以无论是在国家级层面还是省级层面,都是“中央赛道”高校入选数量占优势。

六、不同省域与专业类别的交叉比较

(一)国家级建设点不同省份与专业类别的交叉比较

如表2所示,从入选专业的省域分布来看,新闻学是分布省域最广的专业,除辽宁省外的23个省份都有至少一所以上高校入选,说明新闻学是所有高校重点发展的专业。其余四个专业在全国各省域分布的数量相对均衡,一般在4-5个。从各省域的专业分布来看,北京覆盖所有入选的专业,上海覆盖除广告学外的所有专业,说明它们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门类建设比较齐全。其余的22个省份都只有1-2个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入选,特别是江苏和重庆虽然有3所高校入选国家级建设点,但都集中在新闻学专业。

(二)省级建设点不同省份与专业类别的交叉比较

如表3所示,从各省域的专业分布来看,各省份大多集中在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和传播学4个专业。从入选专业的省域分布来看,新闻学依然是分布省域最广的专业,覆盖14个省份,覆盖面达66.7%。其次是广告学和广播电视学,覆盖面分别有57.1%和47.6%。覆盖面相对较少的是网络与新媒体、编辑出版学、数字出版专业,特别是后2个专业都只有1个省份入选。编辑出版学专业入选很少,可能是专业本身发展特别是专业面临的就业压力所致。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专业是2012年以后新增的专业,入选覆盖的省份相对较少。

七、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

结论一:从建设点的总量规模来看,地方高校明显多于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但从层次水平来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明显要高于地方高校,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的建设点中国家级所占的比重要远大于其在地方高校中所占的比重。

结论二: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存在专业间的不平衡,起步较早的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等传统专业相对后期相继增设或特设的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等新兴专业,无论在建设规模还是质量水平上都更高一筹。新兴专业整体还处于专业建设起步阶段,但随着网络技术和新媒體的迅猛发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将异军突起。

结论三: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建设点的专业类别范围较窄,主要集中在起步相对较早的传统专业,而地方高校覆盖的专业类别较广,覆盖了所有参选的专业类别。特别是网络与新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专业全部集中在地方高校,彰显了地方高校在新兴专业建设方面的发展潜力。

结论四:从国家级建设点来看,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在各省入选的分布状况,与其在各省的高校设置分布总体相适应,但从省级建设点来看,地方高校在绝大多数省份占主体地位。

结论五: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育与所在省域的新闻传播行业发展乃至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经济社会越发达、传媒业发展越好的省份,新闻传播学类的专业建设水平越高、专业类别越齐全。

(二)几点启示

启示一:未来,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将呈现分类发展、非均衡发展趋势。一是中央部门所属高校与地方高校呈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态势,前者根植于原有专业建设优势更注重专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后者则基于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新兴专业。二是新闻传播行业、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与非发达地区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的非均衡发展。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建设有优势有潜力的高校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未来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上的区域不均衡可能会更加明显。

启示二:此批“双万计划”建设点的评选结果只是相对的,不能绝对反映高校相关专业的实际办学实力。一方面,由于“双万计划”是分3年分批推进,不排除部分高校基于“田忌赛马”的策略考量,将真正有竞争力的专业放在后面批次的评选,以争取本校在“双万计划”中建设点认定的最优化。另一方面,因为新闻传播学科相对而言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的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在全国同类学科专业建设中办学实力也许很强,但相比本校其他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而言,可能就很难冲出学校。比如,厦门大学是我国第一个创办广告学专业的高校,但在这次评选中只是入选福建省建设点。

启示三:由于“双万计划”评选对参选专业有明确的建设时间要求,所以此次评选中新兴专业入选数量少,甚至时尚传播、国际新闻与传播、会展等新增专业都没有资格参选。伴随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和社会经济的深刻转型,在后续的“双万计划”评选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新兴专业纳入计划,新闻传播学类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专业类别覆盖也将会更加全面。

注释:

①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2019年4月4日。

②数据主要来源于相关高校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以及一些地方政府与其他新闻媒体发布的消息,还有个别数据经访谈相关专业负责人采集获得。

作者:王文锋 孟令坤

西藏高校本科教育广告学论文 篇2:

中国新闻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内容提要]进入21世纪,中国新闻教育开始进入一个超常规发展期。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带来了诸多问题: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投入不足,学生动手能力差,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三种解决方案:调整政策,控制发展规模;增加投入,提高师资水平;重视新闻实践,提高学生的差异竞争力。

[关键词]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问题;对策

中国新闻教育肇始于上世纪初,以蔡元培、徐宝璜和邵飘萍1918年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开端,至今已有90年历史。

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的春天在改革开放后。1982年,中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点仅有16个,在校生1685人。1992年,全国设有新闻类专业教学点的普通高校达到52所,共设有新闻类专业77个,在校生1.719万人。1996年底,经国家批准设有新闻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达到了55所,新闻类专业点88个,在校生有9000人(本科生);如果加上未经批准的专业点,全国约有新闻学教学点120个。1995年至1999年,5年共增加58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10个左右

如果说从改革开放后到上世纪末,中国新闻教育是稳步发展的,进入21世纪后,中国新闻教育就开始进入了一个超常规的发展时期,专业点迅速增加,招生规模非理性膨胀。2000年-2004年,5年共增加335个专业点,平均每年增加近70个。而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供的最新数据,截至2005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661个,即2005年新增202个专业点,在校生高达13万人。

新闻教育的“超常规发展”,一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新闻专业人才,满足了不断发展的新闻传播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新闻教育非理性发展会给新闻教育乃至整个新闻事业带来诸多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重视和解决,就会影响新闻教育和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引发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

新闻教育良性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要有一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末,中国新闻学专业教师稳步增加。解放初期,我国新闻学专业教师只有近100人,到改革开放初期,数量增加到170人,1983年全国共有新闻类教师518人,1989年这一数字增加N880人,到上一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在职的新闻学教师一共是1011人,到1999年新闻学教师的数量增加到1600余人。这段时期,新闻学教师数量的增加和整个新闻教育的发展是同步的。进入2l世纪后,随着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新闻专业教师相对紧缺的问题逐步显露并且日益突出。例如,国外一些知名大学的师生比为1:10,国家教育部规定是1:18,而目前许多大学的新闻专业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

由于新闻专业教师相对紧缺,一些学科背景不同的教师补充到新闻教育一线。由于学科背景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存在着差异,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尤其是媒体对传统新闻人才的需求已经基本饱和,媒体竞争对新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再轻率地以其他学科背景的教师充当,新闻专业教师就更不合时宜了。

2、教学投入不足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吴廷俊曾经指出:“廉价教育的观念对新闻学专业来讲,其实早就过时了,不要说广播电视专业,摄、录、编、播等教学环节需要‘重装备,高消耗’,就是传统的报学专业,在印刷告别了‘铅与火’、采用电子编排、激光照排之后,新闻教育就已经步入高投入教育范畴了。许多高校都在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更新教学设施、技术与方法。反观一些刚刚建立新闻学专业点的高校,由于专业点仓促上马,教育资源有限,导致资金投入不足。教学设施跟不上时代要求,教学效果差。

3、学生动手能力差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新闻学教育除讲授必要的新闻学理论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新闻实践能力。但是,由于部分高校投入不足,无法建立高水平的实验室,有的甚至连最起码的照相机、摄像机等采访器材都没有配备,加之目前高校新闻教育缺乏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许多教师从来没有经过新闻实践,致使新闻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动手能力更无从谈起。

4、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建国以后,中国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新闻队伍不断扩大,新闻人才的供需矛盾也由供不应求转化为了供大于求。

刚建国时,全国只有新闻工作者一万多人,需要大批的新闻人才来充实新闻队伍。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新闻队伍迅速壮大。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布,截止到2005年,全国从事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的职工达500万之多,仅领取记者证的正式新闻记者就有40万。如果加上广播电视记者,全国新闻记者的人数将达到60万。中国新闻专业人才的供需矛盾发生了根本逆转,由供不应求过渡到了供大于求。

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势下,许多高校却对这一局面熟视无睹,新老专业点大规模扩招。中国新闻学学会长何梓华在全国第四届广告教育研究学术年会上指出:“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专业在校生有12万人-13万人,每年毕业生达3万余人,明显供过于求”。

目前,这一供需矛盾已经逐渐在就业市场中显现,并且日趋突出。2005年5月,《北京青年报》招聘20名记者和行政人员,应聘者高达5811人。南方报业集团2005届校园招聘会共提供200余个各类岗位,全国报名的人数超过4万,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二、对策思考

1、调整政策,控制发展规模

首先要严格控制新闻类专业点的审批,要组织人员对中国新闻业的人才需求现状和趋势进行科学、深入的调查。教育部门在审批专业点的时候要参照调查结果合理审批和设置新闻类专业点。

在审批前要对办学条件进行认真的核实调查。2000年9月,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向各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厅)各有关高校下发了《新闻学类专业基本教学条件的通知》,就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等4个专业在师资、教学方案、教材、图书资料、专业试验、校外教学实习基地等6个方面作了具体要求,国家教育部在专业审批前应该依据这些条件开展调查研究,不具备办学条件的学校一律不予审批。

专业审批要向中西部倾斜。目前我国的新闻队伍区域结构不平衡,大量新闻专业人才向东部聚集,尤其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新闻业发达城市这一现象更加突出。而青海、西藏、宁夏、内蒙等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从业人员较少,急需大量新闻人才,但是这些地区自身又缺乏造血机能,高等学校数量少,新闻类专业点不多,据统计,

在全国增设的新闻类专业点中,西部地区仅仅占了1/10。因此,教育部门在专业审批时要向这些地区倾斜,形成健全的新闻教育体系,满足这些地区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其次,对已经审批的新闻类专业点要严格管理。注意运用院校评估、专业评估等手段考察各高校新闻类专业的办学情况,用这些手段把学校引导到提高质量的途径上,对不具备办学条件的专业点要限期整改,仍然不能达到要求的坚决停办。促使教育部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全国新闻学会等机构、组织配合共同进行专业评估,逐步推动建立与人才资格认证和职业准入制度挂钩的专业评估制度,进一步完善新闻类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

2、增加投入,提高师资水平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转变观念,清醒地认识到新闻传播学是一个需要高投入的学科,尤其是广播电视新闻、网络传播等专业更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高校可以和新闻传媒联合开办专业,或者以建立研究中心、传播中心、联合建设实验室等形式联合办学,把自己变成特定媒体的人才基地,这样,高校就可以从新闻传媒那里引入办学资金,改善自己的办学条件,任课教师可以到媒体学习、兼职,了解新闻传媒的最新动态,而学生将是最大的获益者,他们不但有了固定的实习场所,而且也增加了就业机会。

2004年,辽宁日报报业集团和沈阳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报业发行营销”专业,课程和师资由双方协商,辽宁报业集团发行管理人直接为学生讲授发行专业课,并且按照国际教育界最流行、最具实效性的“订单式”培养人才方式,5年内将按照不低于70%的比例接收这些专业技术人才。两家还将有计划地把这个专业逐步发展成为面向社会的发行人才的培训中心,共同培训发行管理干部和营销人才。

提高师资水平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和我国新闻类本科教育的“超常规发展”相比,新闻类研究生教育也存在比例失调,尤其是博士层次。目前,全国一共只有14家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个新闻传播学博士点,而且大都集中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存在比较严重的地域失衡现象。今后,博士教育应该有一个大的发展,而且要注意缓解博士点过于集中的现象。另一条是在新闻媒体中聘请专业教师。在新闻媒体中,有许多经验丰富的记者、编辑,他们精通采、写、编、评等新闻技法,掌握新闻传播技术,能够娴熟地操纵新闻采编设备,了解形象生动的新闻案例,由他们来代课,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新闻教师紧张的压力,也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新东西。

3、重视新闻实践,提高学生的差异竞争力

新闻类专业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有限的岗位还有被其他专业的学生抢占的可能。为什么在新闻媒体中学新闻的学生反而竞争不过其他学科的?原因在于一些新闻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差。失去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所学知识过于泛化,表现不出差异竞争力。

由于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新闻类学生的实践能力受到较大影响,这就削弱了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今后,高校应该进一步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要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使他们拥有过人的新闻敏感、观察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掌握新闻采写基本技法,熟练操作技术设备。这样学生才可以显露出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

另外,高校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差异竞争力。目前,新闻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媒体内的分工越来越细,在新闻采编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经济新闻可以细分为财贸新闻、金融新闻、证券新闻、产经新闻、国际经济新闻等类,每一类又可以细分为更小的类别。高校的新闻教育,也要适应这一新的变化,细化自己的培养方向,使学生提高自己的差异竞争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具备独门利器,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获得一席之地。

总之,新闻教育“超常规发展”引发的问题是复杂的,单靠上述3种办法无法彻底解决,需要教育管理部门、高校和新闻传媒紧密配合、标本兼治,需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带来的问题,促使我国的新闻教育事业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①②李建新:《中国新闻教育史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第235页。

③赵玉明郭镇之:《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80年》,《现代传播》1999年第3期。

④潘志贤朱世欣袁瑞清:《新闻教育本科膨胀研究生“扎堆”》,《中国青年报》2005年10月27日

⑤参考历年的《中国新闻年鉴》。

⑥吴廷俊:《传播学的导入与中国新闻教育模式改革》,《新闻大学》2002年春季号。

⑦方汉奇张之华:《中国新闻事业简史》(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7次印刷,第390页。

⑧童兵:《记者,你必须走专业化道路-从记者资格考试说到记者的角色规定》,中青在线,http://hr.cynl.com

⑨何梓华:《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策》,《中国记者》2005年第6期。

⑩雷跃捷、金梦玉:《传媒高等教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页。

作者:段 勃

西藏高校本科教育广告学论文 篇3:

[速读/资讯]

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鼓励毕业生基层就业

2009年度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近日在京举行,300多所高职院校代表探讨如何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

2009年全国有300万高职应届毕业生,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本次会议的主题是“高职院校如何在国家政策引导支持下,应对市场需求变化,拓宽就业门路”。与会院校长们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和国防建设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国家也为鼓励高职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和参军入伍制定了配套支持政策,因此,农村、基层将会成为高职毕业生新的就业热点。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刘桔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毕业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社区、军队国防、各类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等基层工作岗位就业,不仅能够有效改善基层劳动从业人员素质结构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维护社会稳定,而且更有利于促进青年的健康成长。

2009年我国新增设44种高职高专专业

教育部近日公布2009年拟招生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高校及专业,新增设44种专业。

新增设的专业有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如都市园艺、公路工程检测技术;有高技能型的紧俏专业,如船舶电气工程技术、港口电气技术;有涉及人们生产生活的,如猪生产与疾病防治、化妆品营销与使用技术;也有涉及社会公共服务管理的,如城镇艺术设计,食品质量与安全监管;还有根据社会发展状况应运而生的专业,如职务犯罪预防与控制、社区矫正、拍卖与典当管理等。教育部规定新增专业原则上限定在开设专业的相关地区招生。

有关人士指出,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跟随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课程调整,使就业率连续5年稳中有升。此次新增设专业的变化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教育的可喜变化。

2009年硕士计划扩招6.4%就业难专业招生受限

教育部2009年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475000人,其中博士生60000人,硕士生415000人。教育部在日前下发的通知中说,2009年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加大招生学科和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重点支持能源、信息、生物、海洋、航天、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前沿技术和基础学科相关专业的招生;重点安排应用性较强、社会需求较大的工学类、环境保护类、农林类、地矿类等相关领域的学科招生;坚决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

教育部2009年将继续安排一定数量的农村学校师资计划,专项用于为农村学校培养教育硕士师资,不得挪用。继续在少数高校安排强军计划,为部队培养急需的硕士层次工程技术人员。继续实施为西藏培养硕士层次人才的援藏计划。继续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学位”和“高校辅导员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专项计划。

教育部与陕西省政府签署协议共建西北大学

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日前在西安签署共建西北大学协议书。教育部部长周济和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共建协议上签字并讲话。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出席,陕西省委副书记、教工委书记王侠宣读共建协议书。

始建于1902年的西北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建国初期为教育部直属的14所综合大学之一,1958年划归陕西省管理,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为带动陕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教育部与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建西北大学。根据协议,教育部给予西北大学一定的经费投入,指导和扶持其教学、科研、学科的改革、建设与发展;陕西省在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大对西北大学的支持力度,为其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办学环境。

河北42所高校启动“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河北省42所高校启动“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万名党员教师将入户走访万名学生家庭和万家用人单位,听取意见建议,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万名教师将开展撒网式走访,了解学生家庭,掌握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就学科设置、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查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通过“访万家”活动,力争实现“三个一”目标,即帮助一万名就业困难学生落实就业岗位;征集一万条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形成一批既符合高校实际又真正管用的制度成果和组织建设成果。

安徽895个项目培训返乡农民工203所学校参与

2009年春节前,安徽省共有620万名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培训被列为省政府2009年民生工程之一,重点针对返乡农民工开展转业转岗技能和创业培训,提升其再就业和创业能力。经过精心筹划,安徽省教育系统根据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整合优质资源,选定了203所院校开设培训项目和课程,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03所学校包括26所高校和177所中职学校,培训项目包括数控车床、焊接技术等895个,学员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就业愿望,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培训。

据悉,安徽省2009年计划培训返乡农民150万人,培训合格率达90%以上,就业率达80%以上;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包括单项职业能力证书)率达60%以上。

浙江嘉兴“农民大学生”入学学校特制培养计划

浙江省嘉兴市首届“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班开学典礼在嘉兴职业技术学院隆重举行,拉开了嘉兴市“农民大学生”培养工程的大幕。开展“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是嘉兴市为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门类齐全的农村人才队伍,为农村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推进新农村建设而施行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对于开设的首届“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班,嘉兴职业技术学院录取了农业经济管理和农村行政管理两个专业的学员62名,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录取了远程学历教育的学员30名,共计92名。据悉,今后嘉兴还将继续招录学员,不断拓展专业领域。

青海扩大中职招生和培训范围退役士兵农民工被纳入

为巩固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今年青海省将加强宏观调控,强化对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统筹管理,扩展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和培训范围,积极招收应往届初中毕业生、未升学普通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民工,切实做到高中阶段教育

学校招生的增量部分用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同时,做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实施工作,使大多数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能够接受职业教育。青海省已连续几年完成3.3万人的中职招生任务。目前,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达到6.79万人,今年中职招生任务仍为3万人。

此外,今年青海省计划培训农牧区初、高中毕业生8000人以上,面向农牧民、城镇在岗和转岗职工、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复转军人,特别是要对返乡农民工等开展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各类职业培训。预计年内全省各类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将达到20万人次以上。

1:6.35

北京市海淀区政府社区工作者报名工作日前结束。虽然只是普通的社区工作者,但是报名者蜂拥而至。由于报考者太多,录取率将只有1:6.35。

2600名

今年天津市培训农民的范围进一步扩大,随着“天津市农村青年人才培训工程”的深入开展,将有2600名青年农民走进课堂,开始为期3年的大学生涯。

1亿元

日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把青岛市列为首批国家级创业型城市。青岛市目前已设立了1亿元的创业扶持基金,帮扶大学生创业。

35.7亿元/41个

据云南省引资办教论坛暨项目推介会上的消息,云南省现已有各级各类学校吸引社会资金35.7亿元,签订了41个建设项目。4119个

以“见习助力成长,青春点燃激情”为主题的青海“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启动仪式日前在西宁举行。青诲省计划建立90个省级基地,共设全省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岗位4119个。98.1%,

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通过新浪网对2588人进行的调查显示,98.1%的人认为,高校作为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单位,应尽快实施信息公开。

福建高职校评与招生挂钩

福建省教育厅日前出台有关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实施细则,福建省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如果不过关,学校将缩减招生并停止增设专业。根据实施细则,福建省高职院校自有毕业生起,到有3届毕业生前未参加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省教育厅将控制该校招生计划的增长,停止增设专业;有3届毕业生后至有5届毕业生前未参加过一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将逐年减少其招生计划的10%,停止增设专业;有5届毕业生后未参加过一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将逐年减少其招生计划的20%,停止增设专业。

福建省教育厅表示,福建省已经制定了一系列有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实施文件,包括《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总体规划(2008—2010年)》、《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试行)》、《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操作规程(试行)》。福建本科院校中举办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参照此方案进行建设和检查。

大学生“村官”获代偿资助

2009年,内蒙古将为选聘到嘎查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代偿其在校期间获得国家助学贷款的本金和全部偿还之前产生的利息。所需资金按院校隶属关系由自治区财政和盟市财政分别承担。

据悉,依据《内蒙古自治区嘎查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暂行办法》规定,助学贷款包括新老机制下的国家助学贷款、开发银行学籍地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财政贴息助学贷款(不含一般商业性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按照规定,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含专科和高职生)选聘到嘎查村任职,满两年并经考核合格的均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学生在离校向学校递交代偿资助申请表并提供与就业单位签署的到嘎查村任职协议书。自治区直属高校和盟市高校,在每年的9月前分别向自治区助学管理中心和盟市财政部门,提交当年需支付的代偿资助金额度,财政部门进行审批后下拨资金,由学校负责向申请学生通知获得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情况。重庆中职教育试点城乡联合办学

重庆市将从今年起试点中职教育“城乡联合办学”,城市重点中职学校将牵手农村中职校,推行“三段式”人才培养计划。重庆市教委将引导和组织城市重点中职学校与县镇、农村中职学校签订分段办学协议,积极推行“1年学基础知识、1年学职业技能、1年顶岗实习”,或是“1年在农村学基础、1年到城市学技能、1年进企业顶岗实习”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城市中职学校要充分利用行业联系、实训条件和就业优势,重点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以及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此外,重庆市教委还鼓励城市优质中职学校利用品牌,采取集团化办学、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打破部门和所有制限制,实行跨地域、跨行业、跨学校资源整合,大胆探索与县镇、农村中职学校进行合作办学的途径。

最按需分配的资金投入——新疆今年将切实加强5个层次职教实训基地建设

从今年开始,新疆在进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时将根据实际需要分层次建设。

据了解,新疆今年将切实加强5个层次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一是按照“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原则,切实加强各职教园区的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建设;二是服务自治区支柱产业发展,切实加强八大支柱产业实训基地建设;三是服务地州优势产业发展,切实加强地州优势产业实训基地建设;四是服务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切实加强县级职教(培训)中心实训基地建设;五是服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切实加强劳动预备制培训实训基地建设。

自治区提出,今年将率先建设好自治区紧缺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在最短的时间内为紧缺人才的培养发挥作用。

最及时的启动——辽宁高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停滞两年后再启动

近日,辽宁省国家助学贷款在停滞两年后重新启动,高校贫困学生又可以申请每学年最高6000元的国家助学贷款。按照协议,辽宁将首先开办53所省属高校(包括高职和独立学院)的助学贷款业务。银行将建立征信系统,对学生相关状况进行及时跟踪。

国家助学贷款自1999年开始在辽宁试点。因为银根紧缩以及宏观调控、不良贷款率过高等诸多因素,2007年和2008年辽宁省高校学生贷款被迫停止。

最特别的保送——中职生可“保送”上二本院校

重点高中保送上大学的例子不少,但中职生“保送”上二本院校的,还不多见。据武汉市教育部门透露,今年,武汉市供销商业学校石慧敏等8名“高考班”学生,参加了教育部、全国供销总社联合组织的本科师资班“保送”测试。

据介绍,测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外语,面试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容包括所学专业的相关知识。测试“过关”的考生,将依成绩和志愿,分别被山西财经大学(属二本一院校)贸易经济、安徽财经大学(属二本二院校)广告学和山西大学商务学院(属三院校)录取。今年,三所高校各面向供销系统职校招生50人,均为4年制本科专业。

录取时,高校按招生计划根据考生所报志愿和测试成绩择校录取。总计划和报考人数总比例为1:2。

国际职教论坛:职教是可持续发展的“万能钥匙”

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浙江省教育厅等联合主办的国际职业技术教育论坛目前在浙江省杭州市举行,来自亚太地区、欧盟和美国的近40名代表就亚太地区各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未来趋向及农村教育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研讨。与会专家强调:“虽然亚太地区各国在地理、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背景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各国在实施职业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一些共同的挑战。该地区可以通过共同的、积极的行动,努力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适切性和有效性,以实现减少贫困、社会公平等可持续发展目标。”

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向全社会征求意见

4月2日,《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实施办法》)面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实施办法》共6章43条,提出了对高校信息公开的基本要求,明确了高校信息公开的目的、依据、适用范围、原则、职责分工,对高校信息公开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公开的程序和要求、监督和保障等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对于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保证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江西招募高校毕业生赴农村“三支一扶”4月启动

2009年江西将招募2600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这一计划于4月启动。

自2006年起,江西开始实行“三支一扶”计划,当时确定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招募1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为确保高校毕业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好,由“期限型”人才变为“扎根型”人才,江西制订了多项优惠政策及就业安置办法,其中包括“三支一扶”学生服务期满后,由人事部门负责安置在乡镇事业单位就业,县乡公务员招考时切块录取“三支一扶”大学生。

上一篇:微时代图像传播美术教育论文下一篇:高中英语新课改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