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以浙江树人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为例,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精准应用型目标定位,架构实用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精干的面向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完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大胆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论文 篇1:

“1+X证书制度”下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方向的转型,相关本科专业职教融合性趋显,物流专业作为综合实践性强的专业受到相当的关注。在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间陆续启动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物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动能,给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带来了新契机。本文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对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滨州市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现状,基于“学历+技能”双提升目标构建了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策,为相关物流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经验借鉴。

关键词:物流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协同发展

一、引言

目前职业教育以中高职和技术院校为主要主体,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受限,造成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当前就业市场对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要求趋高,学历+职业技能作为人才准入的基本条件,二者具有不可或缺性。但现实表明,大部分应用型本科物流人才培养缺乏职业技能培训造成毕业生就业难,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学历优势不明显等问题突出。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一般,多以框架性面上合作为主,缺乏深度的融合。物流教育是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教育,实践和创新型人才需求旺盛。然而地方院校包括高职、本科等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孤岛”问题比较突出,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对接端口,无法实现有效协同,这不利于地方物流职业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必要性

(一)职教改革政策

当前《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各具优势。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并指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通过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1+X证书制度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了融合,并将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为推进职教改革中1+X证书制度试点,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积极稳妥进行了实施意见引导,进一步推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进程。山东省教育厅在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了省内各高校的试点申报备案工作,并将在2021年从试点阶段转入全面实施阶段,不限制申报院校、申报数量和学生规模。1+X证书制度成为山东省地方高校职教改革发展的重要导向。

2020年山东省教育厅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精神开展了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并每年就试点学校、专业及招生规模发布任务通知。2020年物流专业以物流管理和物流工程专业为主,“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职与本科院校分别达到了3组,如表1所示。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也成为推进地方高校职教发展的重要模式。

(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诉求

山东省职业教育起步较早,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发展较为成熟,物流专业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培养,协同发展效果明显。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与青岛农业大学、山东交通职业学院与山东交通学院、临沂职业学院与临沂大学等就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有效的“3+2”对口贯通衔接。然而对于应用型物流专业的发展,对口贯通很大程度上只是打通了学历方面的联合培养,高职阶段学生更注重的是转段考试,技能提升未做明确要求,整体培养质量差强人意。职业院校與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厘定清“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的目标定位,建立起协调机制[2]。

随着职教改革的展开及深入,山东省陆续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了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3]。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和“1+X证书制度”试点成为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互通衔接的重要探索,将进一步完善相应的职教体系并提升山东省现代职业教育水平,促进物流人才培养综合发展。

(三)企业职业化物流人才需求

山东产业基础良好,地理位置优越连接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带,陆路交通发达,海岸线长优良港口多,青岛、临沂是首批国家级物流枢纽。山东省物流行业发展成熟度较高,对于地区物流职业教育来说具有良好的基础。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物流相关企业深度合作必不可少。然而,部分高校与物流相关企业的产教融合程度一般,大部分局限在短期认识实习和专业实习合作层面,高校与企业在物流职业教育方面无法实现真正的协同。部分企业为实现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逐步在探求并开展与国内知名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合作,地方高校与企业的职业教育合作意向及深度受到一定冲击。

三、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

(一)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现状

山东省滨州市职业教育整体发展良好,职业教育院校体系较为全面,目前滨州市职业类院校与企业合作较为密切,高等职业院校特色明显。然而滨州市高等职业院校与山东本科高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单一,本科合作院校较少,无法较好开展职业教育对口贯通分段的学历提升。相对于职业院校,滨州市本科高校在对接职业院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过程中也存在着对接院校与专业单一,数量较少等现象。目前滨州市所在区域的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分别开展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都为机械类专业,但没有相互的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与此同时,在参与物流1+X证书制度试点中,地方高校学生可通过考取物流管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职业能力,职业层次院校以初级和中级证书为主重点考查实操应用能力,本科层次高校以高级证书为主重点考查规划设计分析能力。物流1+X证书制度试点对于不同程度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然而1+X证书存在着等级设置过宽、学习成果认定难、积累与转化滞后以及社会服务功能有待强化等问题[4]。多数的职业能力培养并不能有效对接行业企业的需求,部分高校仅仅停留在知识考查的层面,无法链接企业实时需求。企业需求是物流职业教育的风向标,企业的参与对于提升物流职业教育必不可少,关系重大。

(二)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构建

目前滨州市物流职业教育的发展缺乏高校间物流1+X证书制度下的各层次联动,同时与地方企业协同职业育人程度不足。物流职业教育需要职业院校、本科高校及企业的共同参与,在学历和职业能力提升方面深度配合。因此,以“学历+技能”双提升为目标构建了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物流职业教育技能提升目标主要借助于1+X证书制度协同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开展以物流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导向的不同层次的技能培养,对接行业企业,落实岗位技能要求,激活1+X证书制度职业技能培养的企业应用活力。

物流职业教育学历提升目标主要借助于3+2对口贯通机制开展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的广泛协同育人合作,为学生发展构建良好的教育平台,增强学生升学深造的积极性,不断提升综合人才培养水平。

四、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对策

(一)推动地方高校开展物流专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合作

开展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是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地方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具有一定的承接性,可提供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基本条件。在职业技能与学历证书“双并重”的行业环境中,职业院校和本科高校人才培养各自优势明显,可通过贯通分段合作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贯通培养期内技能学历复合型人才的养成。因此,地方政府部门在推动职教发展的进程中,可侧重推动高校间开展物流专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合作,特别是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人才培养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在未来的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和优势进一步探讨物流专业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合作。

(二)构建地方高校物流管理1+X制度衔接机制

1+X证书制度作为国家职教改革的关键路径之一,被诸多职业院校及应用型本科高校相继引入以推动自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5]。对于地方高校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来说,物流管理1+X制度为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提供了新内涵。1+X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证书试点考核院校具有层次性,高职院校普遍为中级,本科高校为高级。在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中高级物流管理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衔接,能进一步增强地方高校间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发展。地方高校在开展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的同时,有必要接入1+X证书制度,构建科学合理、分工明确的衔接机制,推动中高级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衔接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可通过课证融通进一步完善对口贯通分段人才培养方案,优化高职和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及实践教学内容。建立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物流管理1+X证书师资队伍,共同组织培训并开展考评工作。

(三)打造地方高校职教特色的协同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教学基地是地方高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高职院校与本科高校因人才培养理念的差异性,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运营上各具特色[6]。高职院校开展的深度校企合作,随着现代学徒制的日益完善,能直接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技能水平。本科高校更侧重于以校内实验室为重心开展实践教学,往往用于印证教学内容原理及应用方法,突出一定的系统性创新思维。本科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学分的设定,学生在校公共课和专业课学习时间占比高,通常较难满足企业要求学生集中实习实训的基本时间周期要求,“走马观花”式校外实践教学成为主流。对于推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特别是基地的建设运营上更应相互借鉴经验,共享资源,打造区域协同,共同发展的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在对口贯通培养基础上,充分发挥1+X制度的引导性,改革人才培养方案,贯通本专科课程体系,实现学历+职业技能证书有效的层次衔接[7]。通过打造职教特色的协同实践教学基地,增强区域物流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能力。

(四)提升地方校企物流职业教育协同合作深度

高质量的物流职业教育是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共同诉求。对于部分企业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单方面满足现代物流运作的需求,在物流职业教育中企业的角色已经由参与者逐渐向主导者转变,企业通过自建物流人才培养平台主动对接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因此,地方高校不仅要运用国家职业教育利好政策,更要转变以高校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思路,积极对接企业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切实立足于地方企业的需求,培养企业应用型人才,嵌入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大局。

五、结束语

新的时代背景和行业环境,对新工科引领下的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职业教育改革推动了本科与职业院校行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诉求的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对口贯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借力于1+X证书制度将推动建立一套更为完整的多元化物流专业的协同教学模式,通过打造具有职业教育改革特色的协同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增强校企物流职业教育产教合作,共同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新道路。

参考文献:

[1]杨红荃,张雪娉.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价值内涵和实施的多角度分析[J].职教论坛,2020,36(12):45-51.

[2]周灌中,宋士福.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探析[J].职教论坛,2015(12):29-31.

[3]唐臣,徐小桃.“1+X”制度下职业本科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发展[J].物流技术,2021,40(01):146-151+160.

[4]李超锋.“1+X”证书制度与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J].廣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55-58.

[5]赵亮.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试点的实践与思考——以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4):43-46.

[6]李雪梅.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化工管理,2020(07):76-77.

[7]刘金凤.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2019(05):100-101.

作者简介:罗润三(1993—),男,汉族,江西宜春人,助教,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航空物流。

基金项目:2020年度全国高校、职业院校物流教改教研课题(JZW2020067);2021年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教改教研课题(RZW2021002)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计划““1+X证书试点”背景下的普通本科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ZW2020067);中国物流学会、全国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课题计划“面向物流业制造业融合的地方高校智慧物流人才培养研究—以滨州学院为例”。

作者:罗润三

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思考

摘要:以浙江树人大学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为例,提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从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精准应用型目标定位,架构实用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构建精干的面向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完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大胆改革创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机制

就本科高校而言,除传统研究型高校主要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外,相当一部分高校一般都将自己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地方经济培养人才。但是,由于“应用型人才”内涵较为复杂,因此对于培养什么样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往往都有不尽相同的理解与认识。实际上,该问题只能通过各高校努力实践、艰辛探索才能逐渐获得解决方案。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多年来的实践为例,结合深入的调查,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合理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基本内涵

所谓“模式”,是指一种方式、样式、结构或各种要素的结合。而“机制”,是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模式”与“机制”二者具有一定意义上的重叠,但仔细区别可以看出,“模式”侧重于结构或样式,具有“静态”的含义:“机制”则侧重于结构或组成部分的作用关系和过程,具有“动态”的含义。从某种意义上讲,人才培养是一种“静与动”的结合体。“应用型”是指人才的类型,是相对于学术型、理论型而言,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等岗位“一线”,注重具备较强适应、实践能力等。由此,“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含义似乎可以这样概括,即在本科高校中,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行人才培养的各种体制、制度等的总和及运行过程。

那么,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应当如何构建?应该具备哪些特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有关标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种类分为学术研究型、知识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3种。一般而言,研究型高校培养的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他们毕业后更多的是进入大学或科研院所,将来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其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系统化为基础,师资配置以学术性专家为主,教学开展则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践案例或实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职业技术型人才,比如机床的操作员、企业设备的管理维修员等,其课程、师资配置都具有鲜明的培养高级技工的色彩。而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则是知识应用型人才,如工程师、设计师、行政文员等,毕业后主要是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项目设计、开发或管理等,其课程设置、技能培养、师资配置、实践环节等均要考虑其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

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时须注意把握以下特征:一是应用性,即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立足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各行各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人才:二是行业性,即培养过程以行业、职业为导向,在人才培养中根据行业发展要求构建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强化行业适应能力:三是实践性,即在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上强化实践能力。

二、目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尚不够精准

高校定位是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定位首先应考虑本地区经济产业发展状况,其次也要考虑本校以往的办学基础和历史积淀。正如潘懋元教授所说: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除少数精英型高校之外,大量高等学校,应当面向人才市场,培养应用型或技能型的专门人才。每所高校,都应在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制定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千校一面”,拥挤在一条通道上。近年来,广大地方高校逐步意识到人才培养定位的问题,并不断进行探索。但是,仍有不少应用型本科高校对自身定位不够精准,如定位仅是停留在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一相对宽泛的概念上,出现一些攀高、求大、求全、趋同等倾向,对所要培养的人才目标还不够清晰。

2 学科专业结构仍比较传统,缺乏足够的灵活性

作为地方高校,应当有着与地方经济相适应、能充分服务经济发展的合理学科专业结构。然而,由于旧的教育模式的延续,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此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在宏观层面上,专业设置对市场需求应变力不强。许多高校连年扩招,新增了很多专业,但却很少取消不适应社会现实需求的专业。这导致不少专业就业率很低,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其次,在微观层面上,过早固定的“术业有专攻”模式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我国高校招生以专业为基础,学生一入学即固定在专业内,这种过早、过细的专门化培养,使得学生思维方式单一、适应能力不强。再次,专业品牌观念欠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此方面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以德国为例,德国在二战后兴起了一批高层次应用型大学,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德累斯顿科技大学等,其机械制造、产品设计等专业在全球享有盛誉。相比而言,我国很多高校却缺乏这种建品牌学科专业的意识,热衷于新专业、热门专业,既分散原有专业的建设力量,造成原有特色的逐渐丧失,又由于缺乏深厚的学科基础和建设氛围,导致新专业成长艰难。

3 课程体系偏重于理论性,面向应用的程度不够

科学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构建的关键。应用型的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开放、动态的体系结构,反映实践性、应用性的教学思想,体现更集中的专业、行业理念。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高校课程体系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在课程模块设置方面,基础课、专业课设置不够合理,包括基础课存在适应性、“度”的问题,专业课教材落后、不配套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倡导“基础为专业服务”,对基础课进行适应性调整,“够用”即可;倡导“专业为行业服务”的观念,根据行业要求对专业课进行适应性改革。其次,课程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性,缺乏应用性。大多数高校的课程体系仍过于关注课程理论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实践性、实用性知识偏少。再次,课程评价模式较为单一,成绩评定方法不够科学。

4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刚性有余,柔性不足

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经过多年的运行,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从招生到毕业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但其仍呈现明显的不足。一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未能真正落实。有应用型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然而,目前的师资建设仍然是以学术性为标准,对教师主要注重学术理论水平,对实践方面的成就缺乏较好的激励措施。二是校企合作制度滞后,学程制度单一。多数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仍不够顺畅,学程制度不够灵活,很多配套制度未能建立。三是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引导教育不足。职业资格证书对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够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利。然而,目前的教学运行体系仍然是以学术性人才培养为内核,注

重学业成绩,对实践成绩缺乏较好的鼓励措施。四是教学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和个性化。如部分学生希望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的想法难以实现等。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的思考

1 进一步精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进一步精准定位,并将定位进行分解、细化,真正落到实处。这方面,我校努力探索,定位为培养立足浙江,面向长三角,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级”是指人才的层次为本科层次,强调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人格健全;“应用型”强调应用性、行业性,注重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我校根据“学科一行业一职业”链理论,对现有专业进行梳理,使高级应用型人才规格进一步细化为三类:即复合应用型、现场应用型和职业应用型。其中复合应用型是指根据学科的特点嫁接,从专业交叉中生长的专业类型,如管理、语言类专业;现场应用型则突出学科与职业的有机融合,注重学科知识、经验知识、工作过程知识的结合,如信息、土建类专业可归于此类;职业应用型注重学科、职业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如社会工作、旅游等专业。通过细化分类,我校明确了各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化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 更好地架构实用、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

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架构实用、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方面多做工作。(1)调研市场,明确需求,完善适应市场的灵活的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设置应当根据地方社会产业结构的发展特征、热点、难点变化而相应调整,该增则增,该减则减。(2)改变传统精英教育模式,适当调整专业内容。现代社会经济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努力推动专业内部课程的综合化,打破传统的学科隶属关系,淡化专业界限,大力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增强所培养人才的适应性。(3)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培育。每所高校在历史发展中,总会形成一个或几个相对优势的专业,这为创建品牌、特色专业提供了条件。应用型本科高校由于实力有限,不可能在所有的专业上都能建成一流,但应当有建设某一个或某几个一流专业的志向。近年来,面对杭州及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我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2009年,我校依托国际经济与贸易省级重点学科,联合中国社科院财贸研究所率先成立我国第一所现代服务业学院,设立会展服务、物流管理等专业,努力打造特色专业、品牌学院,目前运行良好,声誉及影响力逐日提升。

3 进一步构建精干、合理的面向应用型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在2007年2号文件中指出,高校要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这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应用型本科高校,更要注重构建一套精干、实用、有利于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对此,我校提出了“三个层面设计”的思想,第一层面,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高级应用型人才;第二层面,根据“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遵照“平台+模块”的课程改革思想,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第三层面,即依据第一、二层面要求,制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三个层面设计”思想的提出,为解决有关课程体系构建问题提供了工具。

由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灵活、动态的课程内容和体系。另一方面,根据课程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要彻底打破“期末考试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倡导“教一、学二、考三”的学习方式,注重平时成绩,将开卷考试、课程设计、论文、调查报告等纳入考核评定的内容。

4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柔性化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我校近年来不懈探索,逐渐认识到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要注意几个方面。(1)建立教师进企事业单位实践进修制度,推进“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现在许多高校对于教师进入研究型高校进修有明确的规定,但对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修则无据可依。教务部门应当联合人事部门,共同研究建立教师进入企事业单位进修制度,真正打造一个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制度平台。(2)强化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让产、学、研三者结成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当主动和企业联系,建立“战略合作伙伴”,为高校提供稳固的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还可以通过邀请行业协会、企业进入高校共同编制培养方案的方式,培养订单式人才,让校企合作走向深化。(3)建立多学程制,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多学程制可以打破传统培养模式单一的专业、课程设置,让学生纵横于多个学科或领域,整合各类学习资源,从而提升自我成长的能力。高校可以灵活采用三学期制或大小学期制,每学年安排部分集中周进行跨学科、跨领域、跨校门乃至跨国界的交流和学习,保障多学程制的有效性和灵活性。(4)实施“多证书”制,培养应用型人才。“多证书制”也可以说是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的必然产物。现代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一进企业就能承担岗位职责,这就把职业资格培训工作前移到了高校。实施“多证书”制恰恰是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对学生就业有着重大作用。(5)建立弹性学制,全面推进学分制管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弹性学制是一种可塑造性教育制度和可自主发展的培养模式,因材施教、按需施教,其核心是灵活的入学、学业与毕业的管理手段。可在多个环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利和机会,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自主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陈新民,周朝成,任条娟.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11):38-41.

[2]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7):12-18.

[3]包丽颖,安钰峰.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的现状与调整方向[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68-69.

[4]陈新民.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5]朱玉.树人探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61-62.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任条娟 刘斌

地方本科高校物流管理论文 篇3:

欠发达地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定制班发展模式研究

摘 要:地方性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型的载体,承担着区域智力中心和人力资源培养中心的职责,对社会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欠发达地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受到区位、资金、基础等多方面的限制,普遍存在师资队伍薄弱、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实践能力低下等问题,使得应用型人才培养举步维艰。百色学院在此背景下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定制班培养模式应运而生。该模式是校企合作深化最直接的产物。基于此,以百色学院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实践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人才选拔、运营机制、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欠发达地区高校定制班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定制班;发展模式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委联合下发文件中关于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和构建创新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欠发达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同时也是欠发达地区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内涵建设的需要。相较于发达地区的深度校企合作,欠发达地区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还处于低层次阶段,有些仅限于高校向企业输送实习人才方面。目前百色学院根据国家政策指导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建立了高阶的定制班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定制班在摸索阶段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首先分析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再就百色学院校企合作定制班模式进行分析,最后就定制班的发展模式及路径进行深入探讨。

一、欠发达地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现状

(一)校企合作模式落后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要借助企业,企业发展需要高校培养高层次对口的人才。许多企业纷纷寻求高校合作,解决人才短缺问题,甚至出现专门的企业负责为相同行业的企业输送人才。这些企业主要与高校签订人才输送协议,负责将学生输送到不同的企业。比如电商行业,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中小型外贸企业纷纷转型,越来越多的企业依靠电子商务平台寻找客户、开展业务、发展贸易。中小型企业不再是外贸公司的代工厂,也设立外贸部开展外贸业务。既熟练掌握外语、外贸知识,又能进行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的人才在电商行业变得紧缺。电子商务公司就负责将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贸英语、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实习学生通过人才招聘的形式输送到中小型外贸企业,主要收取的是人才输送费用。此模式类似人力资源输送,还停留在校企合作最初级阶段,并未达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导致的结果是企业要求与学生所学知识不相符,企业对学生要求较高,学生不能满足,且造成学生对企业忠诚度不高,往往工作一两个月就选择离职。此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而言没有达到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对企业而言没有招聘到适合的人才,对学生而言没有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二)双师型师资力量薄弱

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问题,往往很难吸引优秀的师资,特别是有行业从业经历的教师少之又少。新建本科高校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青年教师,且多是从学校直接招聘到学校,并没有相关的行业经历。青年教师大部分来自于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所学专业以科学研究为主,并未进行过实际操作培训,教师队伍定位与应用型大学目标有一定差异,许多教师专注于理论研究,对于实操更多的是照本宣科,不具有可操作性。进行校企合作需要有相关行业经历的教师引导支撑,而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高校很难招聘到有丰富从业经历的教师,且现有的教学模式以理论讲解为主,導致教师教学观念转变较难,不愿意对接行业进行实际操作。

(三)校企合作缺乏机制保障

高校教师发展很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职称评定,而目前国家职称评定的主要依据就是科学研究能力及成果,往往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发表核论文等来体现。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职称评定,导致教师更多的关注于理论研究,忽略了实践研究。特别是从研究型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没转变研究方向和思路,依然忽略实践教学,虽然课程都要求应用型教学,但都以理论讲解为主。对于青年教师而言,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实践实操经验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教师面对着职称评定的压力,纵使科研基础薄弱,也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到理论研究,因为目前国家没有针对应用型的职称评定规定。

(四)校企合作缺乏专项资金保障

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企业的发展程度和规模有限,对于人才的需求和消化能力不足。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高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基础相对于发达地区的高校薄弱许多,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深度校企合作需要专门的场地及先进的办公设施设备,对于欠发达地区高校而言,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也有一定压力。且引进发达地区的企业进行校企合作,双方地理位置的距离也会造成校企合作成本的增加。

二、百色学院校企合作定制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欠发达地区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由原有的专科院校合并组成,职业教育下的校企合作发展大多数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此背景下,百色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家政管理等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了更好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开始寻求与发达地区企业进行合作。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与东莞在一起电子商务公司合作开展跨境电商人才定制班、家政管理专业与浙江省杭州市众安服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家政服务人才订单班。企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师资及市场资源,学校提供场地及相关设备,定制班人才培养成为了重要的选择模式,实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选拔合适的人才

百色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制一般是4年,学生大一学习通识课程及接受学科基础课程教育,大二、大三主要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大四是实习及论文写作。选拔定制班学生主要从大三开始。大三是学生深化专业课的关键学年,该阶段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实操能力较弱。通过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考查,综合素质的评定及职业规划的认定选择合适且优秀的学生进入定制班学习,班级人数一般为30—40人。定制班不单独成立行政班级,当企业导师讲解实操知识时,定制班学生组织在一起学习,且整个班级学生从事同类型的行业。定制班有独特的文化及班风建设,主要专注于培养企业对口的操作性人才。

(二)组建校内外导师团队

定制班是“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重要的载体,且因其不是行政班级,故需要校内有专门导师团队进行指导。校内导师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为主,主要负责理论教学,扎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校外老师以企业讲师为主,主要负责实践教学,通过企业提供阿里巴巴账号进行实操,提升学生实践水平。该种方式可以很好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把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深度校企协同育人。

(三)设置定制班课程

定制班课程由百色学院与企业共同设定,高校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及分析学生知识架构,企业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设定课程,主要是对接专业理论的实操课程。该实操课程首先有助于学生消化学校理论知识,然后逐步对接行业,熟悉行业发展情况,接着了解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及掌握相关技术技能,最终实现学生实习阶段能马上适应工作要求。定制班课程更加专业化、更有针对性,学生在定制班结业考核合格,所学课程可与专业发展模块的选修课程进行学分互换。

(四)共建学生实习基地,对接实习企业

学校与企业共建学生实习基地,不仅用于学生实习,也为学校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提供挂职锻炼场所。学生经过大三一学年的理论与实操训练,大四通过双选输送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定制班校企合作企业派遣专人了解跟踪学生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向学校汇报学生实习情况,提升学生实习质量,也减轻学校毕业实习管理压力。

三、定制班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路径

(一)深化人才选拔层次

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终身教育、技术创新、社会服务等功能,必须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良性互动。现阶段定制班人才培养更多的专注于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并未实现真正应用型本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为了区分与专科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首先定制班教育要趋向于“精英化”教育,即选取优秀学生加入定制班培养。为了实现定制班“精英教育”,我们采取“金字塔”型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最底层是专业协会,学生在专业协会经过学科竞赛、开展相关活动锻炼。专业协会表现优异的学生即可进入第二层校中企平台,在校中企平台引入的项目中历练,通过了解相关行业,熟悉岗位设置及工作内容,并校中企各个不同岗位的见习,初步掌握相关工作技能。校中企平台见习结束,即可申请加入定制班,由校内外导师进行系统培养,主要为企业储备管理人才。

(二)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欠发达地区很多地方性高校要进行应用型转型,而原有的师资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无法承担实际的实践实训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更谈不上和行业、企业联合进行科技研发等应用型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高校转型的能力有限。企业师资相对于高校教师而言,虽然实践动手能力较强,但多数理论功底薄弱、知识结构不够完善,而且缺乏从事高校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师资力量薄弱且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定制班人才培养的质量,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至关重要。为更好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可派遣教师赴相关行业进行挂职锻炼,一般周期为1—3个月。挂职教师回校利用校中企业平台开展业务,并通过开设实践实训课程深化实操知识。学校鼓励教师参加专业技能竞赛,通过技能竞赛提升教师的实操能力。

(三)完善定制班运营机制

高校与企業进行定制班人才培养想要更加深入持久,必须建立合作良好的运营机制。企业是人才的实际需求者,其对人才的要求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导向。企业将业务投入校中企平台,为导师与学生提供实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突出专业特点。学校根据定制班培养内容,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与监控,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

定制班是校企合作“精英化”人才培养的尝试,定制班结业的学生该达到什么水准是目前需要考虑的问题。考核的标准由学校制定,亦或是由企业制定,都不完全客观合理。考核标准应该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衡量,企业则根据行业要求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制定标准。校企双方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加有利于培养出符合实际要求的大批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国家经济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  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2).

[2]  高燕,刘永俊,常晋义.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2012,(12).

[3]  胡青华.应用型大学转型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4]  郝世绵,朱礼龙,奚雷.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路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4,(2).

[5]  邢赛鹏,陶梅生.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师资队伍体系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4,(29).

[6]  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

[7]  孔苏.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5.

[8]  柳长安,白逸仙,杨凯.构建“需求导向、校企合作”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育,2016,(1).

作者:姚阳 周叮波

上一篇:企业改革创新档案管理论文下一篇:消化系解剖实验重要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