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图像传播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27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家庭美术教育也开始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本文主要研究了信息技术与家庭美术教育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整合的方法,以期可以大大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微时代图像传播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时代图像传播美术教育论文 篇1:

融媒体视域下视觉文化传播特点与策略

[摘要]借助新兴的融媒体传播方式,视觉文化传播产生了诸多新特点,主要包括传播主体的变革、交互性显著增强、传播视角多元化、具有微传播趋势等。文章分析这些特点的同时,挖掘视觉文化表现和融媒体传播方式结合运用的具体策略,包括让视觉故事产生共情、统合细节与整体、运用新媒体提升融合效果以及对非视觉类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换,以期融媒体与视觉文化传播有效结合,达到最优化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融媒体传播;视觉传播;视觉文化

随着新媒体和数字媒体的发展,受众对读图和视频观看等视觉信息的获取需求逐渐增强,以视觉为主导的文化传播活动优势愈发凸显。同时,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使原有的传播形态被打破,视觉传播有了更多可发挥的空间。

一、文化传播融媒体视觉化的必要性

融媒体传播是互联网时代产生的媒体融合新方式,多种媒体的传播特性融合成新媒体形态,具有图文视听的共通性。融媒体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的竞争力,最终达到“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目的[1]。

融媒体基于各种媒介不同的优势,有选择性地将不同媒体的多种视觉文化元素和影像进行组合、融合和再创造,新的融合影像所产生的内涵和影像远大于原有的各种视觉表达之和,其是一种创新和超越,具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使得文化符号的表达方式多元而丰富,增强了文化传播效果。在融媒体视觉传播中,传播者可以基于文化传播内容的内涵来找到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契合点,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和动画等表现手段运用于报纸、杂志、电视以及短视频和社交媒体等媒体,联合不同媒体实现传播内容的多平台传播。

融媒体是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与交互理念,是实现多位一体和求同存异的应用手段,其将不同媒体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相统合,丰富视觉体验的同时,有助于文化传播内容中文化内涵的多层次表达,并将平台资源、视觉元素、内容与价值等进行整合利用,满足不同受众个性化的信息与情感需求。

二、融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的变革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主要来自媒体机构和新闻从业者,但是在融媒体的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的构成变得更加丰富,传播者和受众的地位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融媒体融合了不同的媒介形式,在一些纸媒或官方网站中,專业媒体机构和新闻从业者依然占据主要的传播者地位,而在自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多种传播主体开始介入传播过程,其影响力日渐深入。

一方面,受众通过互联网借助日常生活使用的技术设备就可以进行文化信息的记录、讲述和广泛传播,尤其是短视频的兴起加速了受众参与传播的过程,每个人都有机会自主创作文化内容和影视短片。同时,不同媒体和平台的融合加强了受众之间、受众与传播者之间、受众与文化内容之间的交互性,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文化内容被二次加工和创作,并再次生成新的文化内容。

另一方面,这种传播结构和话语权的改变赋予受众更多样化的社会角色和传播地位。受众既可以是文化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又可以是文化内容的旁观者和评论者,也可以作为意见领袖对文化信息和社会观点进行引导和扩散。多元化传播主体的介入在很大程度上使诸如图画与影像资料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播形式得以丰富。

(二)交互性显著增强

多媒体设计中交互性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其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视觉表达上的不足。文化视觉表达以达到有效的文化内容信息传播为主要目的,而单一媒体难以实现其最优化的传播效果。多媒体设计的交互性是指向用户的,这有利于用户控制信息传递的过程,并延长信息留存的时间[2]。融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交互性体现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受众对传播者的反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视觉文化信息的优化,即传播者会越来越注重受众的反馈信息,并据此调整自身传播内容的视觉元素和形式。

融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交互性还体现在受众与受众之间、受众与文化内容之间的互动。受众之间的互动对视觉文化信息具有补足和意义扩展的作用,在这种互动中信息含量不断增加,并伴有受众对视觉文化信息的多次加工和创作,甚至可以产生新的视觉文化元素。

另外,由于融媒体的视觉呈现和表现力更强,受众与文化内容本身的互动性也会增强,再加上互动短视频、交互性动画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使用,受众和视觉文化内容之间可以产生更加直接有效的互动。

(三)传播视角多元化

传播视角的多元化来自融媒体传播结构的改变,各种新媒体的融合使用使受众的传播主体地位得到显著提升,激发了其创造力。除了官方媒体,更多的传播主体参与视觉文化内容的创作,其自然属性不仅涉及不同地区和年龄范围,其社会属性和所属文化圈层也更加丰富。同一个视觉文化元素的特色和内涵在不同人群中的表现各不相同,这自然导致视觉文化符号不同的使用与组合方式。

融媒体融合了各种多媒体的传播形式,又为这些传播形式的取舍和使用在技术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文字、图像和色彩也呈现多元美感。同时,不同的传播主体对意义的生产过程也具有各自的理解,对同一文化内容存在多样化的编码与解码方式。因此,在融媒体视觉文化传播中,传播视角多元化已成为一个显著的特点。

(四)具有微传播趋势

融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微传播体现在形式上的微小化和碎片化。随着新媒体平台在融媒体运用中的不断深入,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逐渐改变,短小精悍的传播形式往往能获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无论是图片、音像,还是动画,都追求篇幅较短的外在形式,这种时长或者文本容量的碎片化趋势使得长篇幅的内容可能被剪切整合并摘取成关键片段,或分集再现内容。同时,融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微传播在内容上更加专注于某一个文化内涵或者重点突出某几个文化符号,通过更细节化的侧面来展现文化内容。

这种微传播趋势虽然可以集中各种媒介的优点聚焦展现几个视觉文化内容,符合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接收习惯,有助于更好地把控传播内容,使受众产生情感共鸣,提升感染力,但是其也可能会产生描述偏差或造成误解。因此,我们需要把握好微传播的手段及其应用程度。

三、融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策略分析

(一)让视觉故事产生共情

文化是后天获得的,是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3]。在视觉文化传播中,要讲好故事就需要让受众产生共情,而这种视觉故事共情的基础就是受众对文化内涵的认可与共鸣。视觉手段对文化内容的呈现不应是简单的再现和旁观式的表达,如果只是元素符号的堆砌则很难让人产生一瞬间的共情,也无法增强文化内容的黏性。

视觉故事的叙事离不开人物情感的表达,表达事实信息和运用文化元素应与情感表达同步进行。一方面,涉及人物的故事要走进受众的内心,让受众体会人物情绪变化,捕捉和再现人物情感最为丰富的瞬间;另一方面,故事要细分和考察不同文化圈层和群体对某些文化内容产生的特殊情感,使视觉叙事和受众心理存在共同的契合点,从而达到故事共情效果的最大化。

此外,视觉故事要留有一部分空白来激发受众继续接受和参与创作的欲望。视觉故事共情在形式上要采用图画、动画和以视频为主、文字为辅的方式,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共情不等于无限度地煽情,视觉元素和表现手段要与所表达的深刻文化内涵相呼应。

(二)统合细节与整体

融媒体的视觉文化传播虽然有微传播的趋势,但是无论是形式上的碎片化,还是内容上的微观视角,都无法完整地表达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融媒体的视觉文化传播要将细节化的传播方式与整体的宏大表达相结合,才能充分地发挥融媒体视觉文化传播的优势,使文化内容得到最深刻的再现。

多元主体参与传播的过程让文化内容呈现不同的视角。官方媒体或有关民族节日事件等多采用宏大视角,成为一种节日性收看的文化内容。这种内容可以称为媒介事件,是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件[4],比较典型的是各种节日晚会。这种类型的文化内容多以宏大视角和旁观式的视角进行展现,有助于烘托庄严气氛和气势底蕴,增强民族向心力和自豪感。

但是宏大视角也会忽视个人化与日常化,缺少细节触感,并且可能强化了距离感和疏远感。因此,其要配合更加微观的视觉表现来展现侧面内容,如用个体视线代替整体视角,增加第一视角和沉浸式视觉体验,将文化内容照进现实。这样宏观与微观、整体与碎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让视觉文化内容和传统文化内涵在融媒体传播中焕发新的生机。

(三)运用新媒体提升融合效果

随着互联网交互技术的发展,在融媒体视觉传播中新媒体的应用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对文化符号和文化内容的再现上,新媒体具有独特的优势,其最重要的是提升受众与视觉文化内容的交互性和参与感。同时,这种互动体验式的视觉文化传播方式可以让受众从被动接收者转变成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更有助于其对文化内容的深刻理解。

目前,如3D、4D、AR/VR/MR等虛实结合式的新媒体是比较前沿的视觉传播方式,我们要善于利用新技术来表现文化内容。3D技术模拟双眼效应,结合立体成像技术,是一种比较容易实现的增强在场感的新媒体技术,裸眼3D的推广和4D技术的升级扩展了这种交互技术的适用范围。

但这种虚实结合的新媒体形式依然存在一定的场地条件要求,而全虚拟的沉浸式体验的新媒体技术则摆脱了场地限制,虚拟现实技术和最新传感技术相结合,提供了更彻底和完整的人机交互在场感和参与感。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进入普及阶段,从早期粗糙的模拟到沉浸式的体验,其视觉方面的再现已经可以用身临其境来形容,能够使受众真正变成参与者,置身于与现实不同的另一个空间。例如,目前,很多博物馆开始进行虚拟现实技术运用的普及,其再现古代社会生活场景和文化活动,同时其视觉符号元素的细节化再现也得到本质上的改善,使得受众的参与热情高涨。

(四)对非视觉类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换

在文化传播中,虽然视觉类文化符号占据主体地位,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文化内容并不以视觉形式展现,其中比较典型的是音乐文化。音乐类文化内容的视觉化转换可以大幅度地消除文化隔阂和文化折扣。例如,风靡一时的李子柒,其就是利用情景化和直观化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作品的画面成功让其内容走向世界,并在其他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国家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而单纯的音乐欣赏类听觉传播虽然仍有专业文化鉴赏上的必要性,但是已无法满足现在的新媒体传播环境和受众需求,其与物质载体的结合度欠佳,无法唤起人们对某个音乐文化的记忆和情感共鸣。

符号系统在文化传递上的作用是双重的,其不仅是物质或艺术形式上的继承和传递,更在于传承与建构精神文化[5]。我们要注重不同类型文化符号之间深刻的内涵关联,通过这些精神内涵的关联来统合不同的符号类型,将视觉传播融入非视觉类的文化符号使用。

首先,传统音乐听觉文化的视觉化转向要将乐与舞相结合,我国众多民族的歌舞具有鲜明的风格特色和悠久的历史,要通过乐舞来展现音乐的文化内涵和美学特征,才能突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而使音乐文化的多元化表达方式得以丰富。其次,传统音乐听觉文化的视觉化转向要将纯粹的音乐符号和视觉上的器乐相结合,我国乐器的一大特点是传播声音的同时表现意境,音乐符号与器乐的视觉表达相结合有助于受众领会我国乐器不同于西方乐器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韵味。最后,传统音乐听觉文化的视觉化转向要注意将音乐和自然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相结合,这是一种最直观的视觉符号转换方式,能将音乐表达的内容或音乐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与之相关的画面相联系,既可以展现环境,又可以展现人和故事。此外,从媒介形式上来看,传统音乐听觉文化的视觉化转向也要多运用微电影、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手段,将音乐符号最大化地转化为视觉文化元素。

四、结语

融媒体视觉传播方式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创新路径,不仅让传统文化内容再次焕发生机,而且让年轻受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具体视觉文化传播策略方面,融媒体要抓住最能够让受众产生共情的契合点,统合微观视角与宏大视角、细节碎片和整体,同时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视觉融合效果,尤其要更多地运用虚拟现实等最新视觉呈现技术,将非视觉类的文化符号向视觉文化传播进行创造性转换,更全面深刻地表达音乐等非视觉文化元素的精神内涵。视觉文化内容借助融媒体技术进行广泛传播,能够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向世界传播中国故事,让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王晴川,刘亚利.三种易于混淆的新媒体理论概说[J].新闻爱好者,2016(01):70-73.

[2]梁麟.融媒体环境下视觉传达设计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73-74.

[3]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M].杜杉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4]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M].麻争旗,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5]吴婷.新媒体情境下戏曲文化符号的生态化构建:以昆曲为例[J].科技传播,2021(21):96-98.

[作者简介]王天娇(1996—),女,吉林长春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

作者:王天娇

微时代图像传播美术教育论文 篇2:

信息技术对家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家庭美术教育也开始和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本文主要研究了信息技术与家庭美术教育整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整合的方法,以期可以大大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信息技术  美术教育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发展前景十分良好,但家庭美术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 信息社会瞬息万变,家庭美术教育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家庭美术教育的重点也应当随之作出改变。因此,本文提出将信息技术与家庭美术教育整合,进行整体规划、全面实施,使之成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使得家庭教育满足家长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  幼儿园美术教育游戏化的意义

幼儿的游戏与学习往往是相统一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中范例引导、语言讲解、幼儿刻板模仿的局面,改用微课、白板互动等方式,使美术教育更加灵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出的教学内容保证了展现中同时拥有音、形、色等多项因素,直观形象,给幼儿提供了必要的教学情境,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所提供的素材资源为幼儿美术教育游戏化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拓展了幼儿的思维。

2  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整合

第一,信息泛滥、过载、质量参差不齐、信息真假难辨。息技术的普及同时也导致了其存在信息泛滥、过载、质量参差不齐、真假难辨等问题。中学生还缺乏对信息的真实性的判断能力,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完全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发挥的配合作用也十分重要。家庭教育应当承担起引导学生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引导其学会筛选信息的功能。家庭教育责任重大。

第二,家庭成员之间的面对面沟通交流减少。现代家庭中,不管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使用智能手机,都可以在互联网中和远方的朋友进行交流,但是和近在咫尺的家庭成员间的面对面交流却越来越少。交流的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力,削弱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作用,监督作用。随着信息时代的爆炸式发展,信息的传播方式愈来愈多样化。广播、电视、广告、手机、电脑等充斥在学生的生活中。如家长不加以引导则孩子容易迷失在网络的世界里。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是一把利剑,还能够提高孩子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使孩子具备快速获取新知识和新信息的学习能力,同时可以锻炼孩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当代,大部分家庭的家长和孩子都能熟练地使用承载信息技术的各种智能化设备和软件,比如,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APP等,因此为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整合创造了条件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证明了信息技术与家庭教育整合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与家庭美术教育整合,既是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然需求,家庭美术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参与来完成,才能促进信息技术和家庭美术教育的结合向前发展。家庭教育信息化发掘出了信息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优势,全面带动了学生在新教育观念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满足素质教育要求。信息时代更加强调创新型应用,这和美术学科的特质是契合的。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突破传统幼儿园美术教育限制,避免灌输法所造成的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简单框架带来的不利后果,给培养提升幼儿创新水平提供切实有力的支撑,对于实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游戏化的目标,是完全可行且必要的。

3  幼儿园美术教育游戏化的侧重点

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幼儿园美术教育游戏化的侧重点体现于欣赏和应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或单一或协调的应用于教育过程当中,会让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游戏化特征表现得更加明显。

3.1  欣赏的侧重点

传统欣赏教学时,因为幼儿还没有明确的欣赏意识,后续的科学评述更是难以企及,惟有在教师的介绍下取得模糊的印象,以教师思维为自己思维,对于外界信息的分析是被动的,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需要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保证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幼儿兴趣的强烈性,特别是使幼儿能够进行更加主动的欣赏。比如在接触到世界著名旅游景点与建筑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播放网站实景,让幼儿一边欣赏一边交流…,在此过程中,幼儿的自主学习与欣赏探究水平得到增强,从信息技术资源中得到的知识与感受,是主观汲取的,而非被动接受于教师的传统,亦即在接近于游戏的方式中得到了美术的熏陶。

3.2  应用的侧重点

应用和欣赏是美术学习中的两种方式,同样也是应用信息技术臻于游戏化方式,而应用较欣赏更加强调游戏化的效果。在幼儿园美术教育过程中,很多内容皆可以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比如在接触到会变的图形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word文档绘制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并利用颜色绘制、复制粘贴等办法,达到图形的千变万化效果,幼儿的一点一滴尝试,都仿佛是在做游戏,又怎能说不是将信息技术和美术教育游戏化融为一体的绝佳方式呢。

4  信息技术和家庭教育整合的方法

4.1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工具

首先,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工具,对于学生们来说,它应当是一种学习工具。比如搜索引擎就是一种很好的获取、筛选、评估信息的学习工具。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当鼓励孩子利用搜索引擎获取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提出问题,创造模拟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对不足之处给予适当的指正。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4.2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沟通的桥梁

当家长和孩子无法面对面沟通的时候,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架构一座家长与孩子间情感沟通的桥梁,缩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代沟。比如家长可以添加孩子为qq好友、微信好友,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浏览孩子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多在qq和微信上与孩子进行互动,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工作經验和所见所闻,当然,家长除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和孩子沟通,不要轻易地相信网络社交平台上的陌生人交友信息,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告诫孩子不要迷恋网络游戏,要学会提高自制力。

5  幼儿园美术教育游戏化的实践环节

5.1  游戏情境的基本创设

首先,幼儿园美术教师需要在游戏情境创设中,将信息技术的作用发挥出来,促使幼儿形成学习的兴趣,使其创造力得到激发。因为身心发展的不成熟,幼儿的注意力并不容易极中,随意性过强,而且情感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传统美术教学活动过程当中,教师通常所采取的讲范例与要求模仿做法,对于幼儿而言,实在是并不十分有趣的任务,而因为缺少了审美感知,幼儿所创作的作品或者是欣赏作品的方式,也是千篇一律的。反之,若是将信息技术的声、形、色并重的优势发挥出来,则会让利用传统教学方式无法展现的内容,极为生动的呈现出来,幼儿则可以按照各自所想与各自所需,进行自我感受表达,以此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在参与有趣的毛线这一美术活动时,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给幼儿展现不同造型的毛线团,毛线团有的如西瓜,有的似蝴蝶结……它们给幼儿带来了灵感,使其想象力得到拓展,其后续的创作也将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而有了无限种可能。

5.2  游戏作用的再度发挥

因为幼儿园的小朋友年纪尚小、经验匮乏,相应的观察与鉴赏能力也不是很强,所以在具体教学活动过程当中,其对新知识的掌握是困难的。如何处理重点、化解难点,让幼儿顺利掌握呢?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按照教学活动所指向内容的区别,使游戏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保证幼儿思维向教材靠拢,形成对事物深刻理解的可能性。比如在“美丽的春天”美术活动中,教师带领幼儿到郊外“春游”,让幼儿亲身感受春天的景色,回来之后,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重现春游情景,用特写手段重点呈现春天美景,帮助幼儿回顾“美丽春天”,使幼儿可以以更丰富的形式尝试描绘春天的美景与趣事,继而得到美的感受,提升其幼儿认知能力。

5.3  辅助游戏巩固新知

在传统美术教学观念之下,教师进行示范的形式以手绘为主,此类示范的弊端在于图像过小,形成速度过慢,和该形式相比,信息技术演示的办法,则可以更好地处理该问题,保证了图像的清晰度与色彩的鲜艳度,使幼儿看得清楚、听得认真。若是在此过程中出现疑问,则可以给予重复演示,对示范步骤加以强化,让学生的练习时间更加充裕。比如在画太阳这一简单的美术游戏活动之中,教师在网络中搜寻和太阳有关的动画片,使幼儿于欣赏动画时,对画太阳的方法加以了解,明确先画形状,再画五官,最后涂颜色的过程,具体的操作又让原本产生的亲知体认得到巩固。

5.4  促进游戏走向生活

在平时生活之中,美术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画画和剪纸贴画等活动,美术活动实际上是和游戏近于相等的,若是教师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以指导游戏的思维指导美术学习,则幼儿势必会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让游戏真正走向生活,走向幼儿内心。比如在亲子共同创作蔬菜娃娃作品任务内,教师要求幼儿在家长的配合下借助蔬菜的形状与特征装饰出动物形象,幼儿所认知或者所能想到的蔬菜数量有限,因为有了信息技术资源的介入,游戏与生活相联系,生活中更多种类的蔬菜进入到幼儿视野,可以看到各种形态生动、造型逼真的蔬菜形象,以此发现生活处处皆美术。

信息技术对于幼儿园美术教育游戏化具有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将二者进行妥善结合也可以说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探索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技术时,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其潜力无疑是巨大的。幼儿园教师为此首先需要明确美术教育游戲化对信息技术接纳的意义以及侧重点,并在不同教学环节以信息技术更新调整美术信息,使幼儿的美术欣赏与应用能力得到进步。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安运司幼儿园)

参考文献

[1]陆卫萍.幼儿园美术欣赏与信息技术整合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03.

[2]万明;阚聆.浅谈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7(09):46-48.

[3]何燕.以“信息技术”为本,创“幼儿园美术教学”之实[J].求知导刊,2015,05:61.

[4]吴忠.“e笔异画”:幼儿美术游戏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43-45.

[5]张瑛.网络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6]黄继文.浅谈信息技术创新家庭教育方式[J].好家长,2015(12):234.

作者:谢小宜

微时代图像传播美术教育论文 篇3:

论新冠肺炎疫情对自媒体发展的影响

摘要:随着数字媒体发展加快,自媒体迅速发展起来。2003年7月,自媒体(We Media)进入大众的视野。新浪微博上线,在社交平台引起自媒体风潮,如今门户网站、视频平台、电商平台等纷纷涉足自媒体领域,直播、短视频等更是自媒体浪潮下的创业热点。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其对自媒体平台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自媒体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自媒体;短视频;网络舆情

自媒体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无论是年至耄耋的老人,还是呱呱坠地的婴儿,各种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自媒体[1]。数字化社会的到来使人类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人类社会在不断地變化,主要表现为交流载体的迁进。作为一个发展起来的新行业,自媒体有着自己的“学问”,影响着社会上的方方面面。自媒体可以传达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思考、体验。在自媒体快发展的时代,人们能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自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各平台的自媒体博主都在紧密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态势。关于网络舆情传播影响的研究,凯斯·桑斯坦(Cass R.  Sunstein)曾研究发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认为网络能使人们轻易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导致人们关注的视野局限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2]。久而久之,具有相似喜好的人就会成群,如果由盲目、不理性的人结成群体,就会对社会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这就是有关部门应积极介入网络管理,创造一个干净阳光、具有多元文化的网络环境的原因。

1 自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应用

自媒体与直播紧密相连。2020年,我国有关主流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场进行24小时直播。普遍议程设计理论认为,受众的重视程度与媒介信息呈现正相关——媒介变革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信息传播路径。基于这一理论,视频和直播是实现新闻现场传播的唯一途径[3]。如今,很多平台的自媒体账号都会发布实时新闻,这让观众对新闻有了更多亲切感,能够加深对新闻的了解、感触,及时看到其他地方的情况,也就增强了新闻的现场思维及形象感。媒体平台传播发展迅速,短视频的介入能实现新闻主流价值的可视化[4]。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利用自媒体开展防控知识普及工作,有助于凝聚社会共识。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防控阶段,疫情严重地区的人们利用vlog和微记录等记录真实生活,能够引起社会共情,受到社会更多关注,让全国各地的人都了解到疫情防控工作的进展[5]。

2 利用自媒体平台的优势消除“信息饥荒”

“人人皆是自媒体。”[6]随着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设备的普及,人们建立自媒体账号的门槛低。通常在手机就可以建立一个或多个自媒体账号[7]。这与格式塔心理学的相似性原则、封闭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性原则等相符[8]。例如,身处武汉的@林晨同学Hearing用镜头记录下自己眼中的武汉,并将视频发放到各大平台上。这样的民间话语被大众接受,人们会感受到这是身边的事情,增强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信息传播的效果[9]。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政府把许多流量都分拨给了“疫情”这一话题。个人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进行正确防控疫情的科普,如健身博主会给人们提供可以在室内锻炼、提高抵抗力的锻炼方式,美食博主会强调在饮食上应该注意什么,等等[10]。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知识性科普短视频供需两旺,能够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首先,主流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引导作用。其次,个人自媒体账号创作科普性视频,传播正确观念[11]。

3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缓解了在家待业人群的压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被称为“最难找工作年”。许多公司延迟开业,导致大批人待业在家。此外还有许多因公司宣告破产而被迫失业的人[12]。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成本较低,并且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许多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13]。同时,自媒体的收入十分可观,做自媒体的人群不断扩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媒体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自媒体不仅传播疫情防控的知识,也让许多失业的人找到了另外一个身份——“自媒体人”[14]。许多企业将运营方式调整到线上,企业的经营模式受自媒体影响。自媒体行业凭借自身的条件优势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市场前景广阔[15]。

4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自媒体存在的不足

自媒体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从事自媒体的人员有很多,其中很多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并不是很高[16]。由于自媒体还处于发展初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整顿不严、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自媒体需要在网络环境保持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对社会产生积极正向的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媒体传播过程中出现许多内容失真、语言暴力、公共信任程度低的现象[17]。种种荒诞、伪科学、名人效应、以讹传讹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自媒体的不良影响形成的。主流媒体和自媒体的区别主要在于:主流媒体基本上传达的是官方真实信息;自媒体大多传递的是民间舆论[18]。媒体的发展之路,需要两种媒体模式互补、相互监督。自媒体的运营及发展是未来社会大众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要想促进自媒体更好发展。第一,要大力打击违法违纪的平台及创作者;第二,自媒体从业者要认识到自媒体的不足,学习主流媒体的优点,取长补短;第三,自媒体行业针对从业人员要设置一定的门槛,要加强相关从业者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创作者的整体素养。

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因而,需要提高自媒体人的门槛[19]。自媒体用户需求性比较强,自媒体创作者要增加内容原创[20]。在大力支持原创的情况下,小众爱好的内容创作容易获得更大的市场[21]。如今,自媒体平台用户大多是“90后”,动漫、动画、游戏等是“90后”的主要兴趣点[22]。利用这些兴趣板块进行自媒体内容创作,用不同形式展现内容,就可以获得大批流量。

5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自媒体传播面对的问题

第一,传播内容碎片化,难以让受众形成系统认识[23];第二,过度报道,缺乏人文关怀;第三,自媒体行业属于新型行业,相关平台整顿不严,自媒体用户容易盲信,缺乏自主判断[24]。

自媒体创作的短视频时长一般为15~60秒,一条短视频不能完整地把故事叙述出来,导致视频内容碎片化。在自媒体平台海量的内容中,视频观看者难以拼凑出整个事件的完整过程[25]。加之每个作者的叙述也会有偏差,因而人们最终还是需要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26]。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平台的自媒体账号为了获得更多的流量,常有夸大标题及过度消费事件的现象[27]。这样往往给自媒体用户造成一定的伤害,夸张的剧情内容会让受众带着“二次心理伤害”去看待事情[28]。这样不符合媒体的两大要求——人文关怀和报道温度[29]。因此,自媒体创作者应着重关注那些边缘人群和普通人[30],传播真人真事、纪实短视频以及正能量故事。

6 结语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当今社会及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自媒体帮助宣传疫情防控知识,让大众认识到国内外疫情发展情况,有助于安抚大众心理,同时自媒体在疫情期间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

在这个信息快速增长的时代,人们必须谨言慎行。当前,有关部门对自媒体平台的管理已经产生明显的成效,但相关治理方式较为单一,应当针对网络社会制定相应的网络法律。多元的网络社会需要多个治理主体的参与——有关部门加强管理和媒体引导、自媒体平台加强内容质量审核、自媒体用户提高自身素养,多个主体积极参与,有助于整治自媒体行业乱象。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自媒体在发展道路上,应该提倡正确价值观,传播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江文力,熊瑶.江山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瘦西湖徐园造园手法评析[J].园林,2018(03):20-23.

[2] 庄佳.艺术专业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大众文艺,2019(14):204-205.

[3] 杨杰,苏长志.江苏老字号品牌升级设计方法研究[J].设计,2020,33(19):34-36.

[4] 唐永勇.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短视频传播模式[J].青年记者,2020(29):63-64.

[5] 高婧.叙事与体验:城市公共空间的沉浸式设计与表达[J].美术教育研究,2020(13):92-93.

[6] 高子宇,颜文奇.风筝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21):101-102.

[7] 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8] 王浩哲,张宁.浅谈国内低成本电影发展现状——以《心迷宫》为例[J].大众文艺,2019(22):195-196.

[9] 黄婕,张雨,黄滢.儿童交互电子书视觉系统设计有效性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20-121.

[10] 张宁,李君娴.从《绿皮书》看当下美国黑人的处境[J].大众文艺,2019(23):188-189.

[11] 李佳未,梁晶.空气凤梨在室内环境中的应用[J].艺海,2020(6):112-113.

[12] 徐靖雯,湛磊.“画无定法”VR绘画研究与设计[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28-29.

[13] 敖寰亚,冯晓娟.浅谈博物馆吉祥物设计与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14):108-109.

[14] 黄滢,陈晨,张青萍.基于CSSCI数据库的中国传统村落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包装工程,2019,40(16):281-289,297.

[15] 康露露,孙琦.地铁广告与互动媒体技术[J].艺海, 2020(4):88-89.

[16] 张海怡,蒋晖.从《上元灯彩图》中分析上元民俗及灯饰[J].美术教育研究,2020(4):43-44.

[17] 马媛,蒋晖.论明朝江南地区城市发展下的妆奁研究

[J].大众文艺,2019(19):68-69.

[18] 尤晶晶,陆逊彪,湛磊.浅析蜡染工艺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J].大众文艺,2019(22):132-133.

[19] 曹宇鹏.以图像学研究方法分析《普罗斯佩罗王子》

[J].美术教育研究,2020(6):16-17.

[20] 宋童恬,叶洁楠.浅析沃尔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论[J].美术教育研究,2020(6):46-47.

[21] 胡田,李永昌.从图像学角度解析顾闳中绘画——以《韩熙载夜宴图》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8):18-19.

[22] 房华,余希.由空间序列艺术论室内生态环境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08):118-119.

[23] 成明,熊瑤.城市河流生态景观设计研究——以占川河改造设计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1-102.

[24] 董利婷.南京月牙湖公园小水域植物造景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03-104.

[25] 石宇琳,曹磊.城市景观设计中地域性元素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0):76-77.

[26] 何琲,田晓冬.戏曲盔头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82-83.

[27] 周扬,湛磊.浅析石雕艺术在古典庭院中的应用——以故宫建筑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99-100.

[28] 陈思妤,杨杰.商业包装的媒介创新设计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80-81.

[29] 邹淑倩,周杨静.沉浸媒介视域下传统文化传播新路径[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65-66,69.

[30] 朱歌昊,孙献华.素描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根基[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48-50.

作者简介:陈倩(1999—),女,广西钦州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指导老师:贾文婷(1989—),女,江苏南京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作者:陈倩

上一篇:提高阅读有效性小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西藏高校本科教育广告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