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2022-04-21

摘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新常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领导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转变发展观念,进行全方位思考和谋划,采用基于分类发展的重定位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1:

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通话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推广普通话一直是一项重要任务。1994年10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正式启动。高校一直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普通话水平测试一直在各大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普通话在高校校园内的推广。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普通话能力;提升路径

引言

中国普通话的推广经历了70年。小学普通话学习基本上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听到和说普通话。但是,根据我们对应用型大学语文文学的观察,至少有半数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普通话学习,以确保他们在毕业前达到普通话水平测试所要求的二年级a级水平。此外,应用型大学的汉语语言文学重点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学生普通话是否符合标准,与未来的就业和发展密切相关。但应用型高校普通话口语教学现状并不理想。本文试图分析本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更新普通话教学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普通话口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普通话”课程教学现状

近年来,大学运营规模逐渐扩大,学生人数逐渐丰富。随着学校教学平台的拓展,教学方法也随之创新。在新教学背景下,新普通话课程标准對培养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要求普通话教学在以往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寻求更多创新,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普通话课程教师面临两种情况:第一,他们有丰富的传统课堂教学经验,但没有参加普通话测试员的专业培训;第二,虽然我参加了相应的测试人员培训,但我缺少传统课堂教学的经验。在这两种情况下,教师在教授普通话课程时,往往一个视而不见,另一个视而不见,主要表现为:一些没有机会参加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的教师难以将实际测试内容和技能纳入整个教学,理论基础知识仍然是课程的关键内容。学生必须掌握普通话的形成和发展、普通话发音原理等理论知识,大部分在进行口语训练时结合“发音部分”和“发音方法”。参加普通话测试员培训的教师将在培训过程中积累许多评价技能和经验。但是,如果长时间缺课的话,很可能会出现“过度纠正”的情况。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普通话水平测试的重要性,传授测试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测试问题培训的比例过大,这也削弱了普通话基础框架的构建。

二、本研究的依托背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的长线专业,由于某些因素的限制,其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具备汉语言文学纯知识型的人才,专业人才的运用能力较弱,人才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而毕业生的就业面也趋于狭窄。改革势在必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在立足传统积淀的基础之上,综合考虑学校所处的地域,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所在地为泉州,泉州是海西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国家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众多,为文化教育、文化创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资源和创意灵感。为传承和保护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需培养大量具有深厚汉民族及闽南文化底蕴的高素质应用型文科人才。项目组结合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办学实际,从社会对本专业人才所急需的语文教学能力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方向入手,以“教师职业能力方向”中的普通话能力为核心,全面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从而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契合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华语言文化发展的实际。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通话能力提升的相关路径

(一)普通话水平测试定期培训,重点辅导

这些普通话水平测试有困难的老师,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一般由普通话水平测试员进行一对一辅导,根据他们普通话的缺陷制订策略,定向纠正,虽然许多教师经过多番努力,通过了考试,但大费周章,消耗了大量精力。尤其是一些高端的专业人才,如果把宝贵精力浪费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上,或者因为普通话水平测试不合格影响职称评定,拖慢个人前进的脚步,太令人惋惜。考试成绩最好的往往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同学,他们因为开设普通话课程,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取得了好成绩。我们应当为这些亟须达到一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的专业教师开设绿色通道,让他们像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一样,较早地开展定期培训和重点辅导,如在学期初就统计本学期要报名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老师,一对一分配测试员进行定期辅导,在学期末报名普通话水平测试。这样培训时间长,老师有长时间练习,避免“临时抱佛脚”,成绩当然会更好。

(二)做课程考核

一方面,高校普通话口语课有助于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理论知识,纠正当地发音,掌握普通话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们期望通过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通过课程学习。因此,课程考试应以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基础,注重能力测试。多模态评价方法不仅是多评价方法,还强调了听力、说话、身体性能调查等各种信息反馈渠道的使用。评价和反馈应贯穿普通话翻转类。例如,网络统计系统对学生上课前的任务数量进行评估;课堂上,学生们可以通过素描、跳跃和舌破碎机互相评价。评价学生听普通话的能力和模仿能力,采用课后同步应用程序;采用学习平台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计算机测试等。该多模式评价方法将评价与教学相结合,这不仅是教学的一部分,也是教学质量的及时评价和反馈。

(三)普测宣传组织工作落实到位

应用型大学应加大努力,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普通话的重要性,积极营造“人人学习普通话,人人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养成校园用普通话交流的习惯。今后学校将继续做好普通话水平测试培训和测试工作,充实教师,完善普通话课程,增加学校“智慧树”“八桂课堂”等网络课程平台上的普通话教学内容,丰富普通话学生的学习资源;搞好全国普通话推广宣传周,组织校园古典阅读,举办竞赛,用美国语言讲课,激发学生对普通话的兴趣,让学生高兴认识普通话;根据应用型大学学生的特点,推进普通话语音学习应用,积极探索应用型大学个性化补习普通话测试的新途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学生普通话能力提升的新途径,适应新时代“四个自信”背景下的语言文化趋势,可推动部分地区普通话理论的转化和应用,促进本地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普通话能力的提升,为普通话的综合教学及人才的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更有效地推广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善部分地区普通话教学效果低下的情况,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育人水平,对其他语言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秀玲.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评《汉语言文学知识》[J].中国高校科技,2021(04):105.

[2]张正荣.需求导向下的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式改革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04):113-118.

[3]鲁美艳.浅谈如何突破高校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难点——以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为例[J].新西部,2019(15):156-157.

[4]刘静.宁夏高校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宁夏大学,2014.

[5]孟建安.高校师范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体系的建构——以肇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0,31(06):51-58.

作者:杨大进

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2:

“新常态”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基于分类发展的重定位策略

摘要: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也进入“新常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已成为我国政府领导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转变发展观念,进行全方位思考和谋划,采用基于分类发展的重定位策略。文章以井冈山大学为例,提出了详细的基于分类发展的重定位策略,即强化特色专业建设,试点转型工学类和护理专业,壮大学术型专业,以及促进师范类专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地方本科高校;分类发展;重定位策略

一、背景

“新常态”是中央执政新理念的关键词。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增长速度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概括地说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

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本院校同质化现象严重,培养出的人才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就业问题层出不穷。因此,调整高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

教育部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上表示:教育部将多措并举,支持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在高校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财政投入等方面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地方高校倾斜。《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明确指出,2015年,教育部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这些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调整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积极稳妥推进转型工作。须要强调的是,高校转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

二、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针对转型的理念导向

关于是否转型成应用技术高校,地方本科高校领导决策层面出现诸多分歧。以井冈山大学为例,学校领导就是否申请转型试点,也存在分歧。归纳起来,该校领导在转型问题上存在以下4种取向:一是机会主义取向,即把转型作为获取外部资金的机会,而不进行实质性的转型,这是一种典型的项目化管理工程思维;二是问题解决取向,即把转型作为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机会,强调学校应充分利用好政府对学校转型给予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三是保守主义取向,即抱住传统学术理念和发展模式而拒绝向应用型转型,担心转型会使学校的地位降低、身份降格;四是实用主义取向,认为转型等同于职业技能训练,即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要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和零距离,强调的都是理论对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的直接性和有用性,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活学活用、现用现学、立竿见影的实用主义。

三、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基于分类发展的重定位策略

在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高校领导应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出发,凝聚共识,进行发展重定位。地方本科高校务必要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自身实际,审时度势,自我剖析,务必弄清楚经过多年的发展,到底成了哪些“型”,哪些还不成“型”,到底须要转哪些“型”,守哪些“型”,应该怎样转,怎样守。只有弄清“守”与“转”的对象和目标,才能理清思路,有目的、有步骤地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目前,国家关于引导部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所确定的基本思路是“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中,对试点范围也作出了说明,即:省级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结合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定位与意愿,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高校。试点高校可以整体进入试点,也可以部分院系或专业集群进入试点(原则上不少于5个主要专业)。每所学校的基础和面临的具体困难千差万别,转型发展方式不能一刀切,应由学校自主选择。教育主管部门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地方高校,采用“部分专业”“部分院系”和“学校整体”三种转型方式,先期试点,逐步推广。

井冈山大学作为一所典型的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下的新特征、新趋势,应审视学校的发展现状,必须更加注重解放思想,凝聚共识,在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根据井冈山大学曾建平校长在2015年全校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得知,今后一段时间,井冈山大学综合改革的主题和方向是:“稳定规模、调整结构、转变机制、分类发展、提升质量。”其中,分类发展就是要区分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服务面向,找准各自的定位,推动不同类型学科专业发展升级。基于此,笔者建议井冈山大学可采用以下基于分类发展的发展重定位策略:

(一)强化特色专业建设,稳立校之魂

特色专业是地方高校的立校之魂,任何时候都应守住。不仅要守,还要不断强化,打造为品牌。井冈山大学目前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化学专业、生物科学专业(设有博士后流动站)、音乐学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分别为旅游管理专业、思想政治专业、应用心理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物理学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井冈山大学在坚守和狠抓这些特色专业建设的同时,要牢牢把握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深入挖掘井冈山红色资源,深入挖掘庐陵文化。红色资源和庐陵文化是井冈山大学特色中的特色,是立校之魂。因此,井冈山大学应继续坚持以井冈山精神办学育人,要牢牢把握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大力传承红色基因,要继续挖掘和运用独特的区域文化资源,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中彰显特色,在精益求精、勤于思考中凝练特色,潜心打造学校核心竞争力。

(二)工学类和护理专业试点转型,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2014年,井冈山大学有78个本科专业,覆盖8个学科大类,其中,工学大类(包括机械、电气、电子信息、计算机、化工与制药、土木、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和建筑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数的24%,社会学科大类占17.1%、医学大类占13.5%,是学校3个主要学科大类,但学生占总比15%的学科门类只有工学,工学类专业基本分布在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工学类专业属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新常态下,工学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更受欢迎,护理专业也属实践性较强的专业。2014年,井冈山大学所有学科专业本科生的一次签约率为85.834%,工学类本科专业的一次性签约率为89.65%。护理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就业更理想,2014年,井冈山大学护理专业的一次性签约率高达95.45%。此外, 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和建筑工程学院一直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训。2014年,井冈山大学共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项,其中机电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各获得2项,建筑工程学院1项,获得资助经费额达20万元,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5项,其中机电工程学院获批3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获批4项,建筑工程学院获批3项,资助经费额达35万元。这三个学院还重视建立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与科研平台,在全校设立的14个市厅级重点人才培养实践基地中,机电工程学院4个、电子信息工程学院3个、建筑工程学院1个。

通过以上数据表明,井冈山大学工学类专业和护理专业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方面也领先于该校的就业平均水平。因此,井冈山大学可以尝试以工学类专业和护理专业作为专业集群进入先期试点转型,申请专项转型资金资助,着力打造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试点专业所在学院还可通过与行业对接、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其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也可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打造一支过硬的“双师型队伍”。

(三) 壮大学术型专业,倡导科教融合

近年来,井冈山大学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培养科研团队,打造科研平台。自2005年以来,该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专项四大类国家级科研项目共129项,其中获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前5名的学院分别是生命科学学院(29项)、数理学院(21项)、化学化工学院(14项)、医学院(14项)、人文学院(10项);2014年,学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A类期刊53篇,被SCI收录60篇、EI收录12篇,出版学术专著14部,教材18部。发表论文数排名前五名的学院是数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人文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医学院。可见,无论是在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还是发表论文方面,生命科学学院、数理学院、化学化工学、医学院、人文学院均名列前五。数据表明,在全校范围内而言,这5个学院属于科研驱动型学院,其所开设的专业均为学术型专业,这也是井冈山大学追赶研究性大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之一。基于此,笔者建议井冈山大学在接下来的五年计划中,应进一步壮大这些学院的科研队伍,引进拨尖科研人才,进一步提升科研实力,尤其是要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引导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当中,真正实现科教融合。

(四)促进师范类专业可持续发展,为当地中小学输送合格师范人才

井冈山大学前身是吉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来是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摇篮”和“输送基地”。自2007年升格为大学之后,学校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而师范类专业一直是学校发展的重点之一。经查阅该校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井冈山大学目前在校本科生有16 341名,其中师范类3 338名,占比约20.4%,涵盖政治、历史、汉语言文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教育学、小学教育、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体育教育,分布在该校的8个学院。此外,该校每年还有一部分非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自己报名参加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毕业后参加省里教师统一招聘考试。这足以说明该校仍是中小学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

因此,井冈山大学应继续加大力度,促进师范类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应按照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改革的要求,推动学校强化教师教育特色,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与普通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的合作,支持学校加强教师职业训练和实践培养环节,以便为当地中小学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民教师。

四、结束语

在高等教育“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解决的是思想认识问题。应该充分认识到,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可以发展成为重点高等学校,都可以成为国内省内知名的甚至国际国内有影响的学校,关键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国家大力倡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的新形势下,各地方本科院校均应积极转变观念,进行全方位思考和谋划,既要摒弃传统的保守主义取向和极端的实用主义取向,又要保持问题解决取向,采用基于分类发展的发展重定位策略。只有分类发展,才能把全校师生的智慧凝聚成发展的力量,努力开创学校有特色、学科有特点、教师有特技、学生有特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杜玉波. 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光明日报,2015-03-02 .

[2]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3]焦新. 加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 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负责人答记者问[N].中国教育报,2013-12-31-02.

[4]教育部.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

[5]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502/183984.html.

[6]许尔忠.三个关系唤起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自觉[N].中国教育报,2014-11-17-10.

编辑/宋 宇

作者:贺明华 郭红梅

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论文 篇3:

本科高校专业实习存在问题及改革探索

摘 要:本科高校的专业实习方式多样,各种方式都各自的优点及问题,为解决短期实习难以深入、长期实习难以实现、校外实习难以指导、校内实习远离职场等问题,文章借鉴台湾私立大学的实习模式,探索校内专业实习模式改革,以提高实习效能,为本科高校开展专业实习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本科高校;校内实习;实习基地

实习是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和重要抓手。一个好的实习项目应该使学生理解课堂上书本中学到的知识是如何体现在实践中的,增长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和能力,了解该行业和职业的工作性质。[1]我国高校开展的实习按时间长度可分为短期实习和长期实习,按地点分则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按形式分通常有集中实习、分散实习、顶岗实习等,按内容分可通常有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教学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习模式的选择,既是为了实现不同的教学目的,也存在各高校教育理念的主观因素及实习条件等客观因素的考量。

本科的专业实习,通常是为了培养专业理论知识与工作实习结合运用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目前大多数本科高校的专业实习采用的是短期集中或分散实习的方式,在一个学期里利用两周左右的时间开展实习活动,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后取得学分。然而在专业实习的开展过程中,常常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影响着实习效果。

一、各种实习方式的优点与存在问题

(一)短期实习与长期实习

短期实习一般1-2周时间,对课堂教学的影响较小,比长期实习更便于安排。但短期实习由于时间短,学生对实习岗位或工作的了解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深入认识职业及行业现状,更谈不上对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只适合开展专业见习。对实习单位来说,实习生的学习时间占据实习期的比例太大,实习单位缺乏培训学生的动力和热情,实习效果往往不如人意。3周以上的长期实习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工作岗位以及行业职业基本状况,让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更充分的实践。由于长期实习难以在学期内安排,故一般通过毕业实习或暑期社会实践的方式开展,但由于这类实习多为学生自主安排,学校对这类实习也没有预期的实习目标,指导老师的参与度不高,实习效果没有保障。

(二)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

集中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内进行,分散实习一般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外分散实习将学生安排至各企事业单位实习,能够直接体验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节奏,在工作中训练专业能力。但对企事业单位来说,实习活动增加了单位生产和运营的成本,对单位员工来说实际上增加了工作负担,实习指导的效果难以保障,有时学生甚至沦为单位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大部分院系受限于学科特点和发展水平,与行业内企业关系弱化,短期内也很难得到其他行业内企业的普遍认可,这是众多地方二本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这一处境使得高校的非特色专业在联系实习基地的时候很困难。[2]

校外实习基地由于生产任务的刚性需要,不可能因为某一个学生的疑问而停机进行研究。而校内实习则必须弥补这个不足。[3]校内实习可以集中全体专业教师参与实习课程,能够给学生高频次的指导,校内教职工较校外实习单位更具有人才培养意识,更容易对实习过程进行有效反馈,能够较好地实现实习目标。但校内实习缺乏社会及工作氛围,难以锻炼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职业院校顶岗实习与台湾高校三明治教学的启示

顶岗实习是学校将学生直接安排到专业对口的企事业单位一年到半年的时间,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职业技术院校普遍采用的实习方式,国内的本科院校一般不采用。顶岗实习作为一种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知,掌握工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工作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在长期的实践中,顶岗实习模式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充分的肯定,尽管由于目前本科高校学制的问题无法直接复制,但仍值得本科高校参考借鉴。

在台湾的高校中开展多年的三明治教学实习,与内地的顶岗实习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三明治教学实习,而其意涵为上学期在校内上课,下学期则到校外旅馆、餐厅、旅行社、面包工厂及航空公司等业界实习,将平常所学运用于实际操作场所,第二年第一学期又回到學校课堂,探讨印证工作上之经验得失,及学习新的学理。[4]这种“三明治教学制度”始于高雄餐旅学院,而后扩展到其它专科学校。和其他实习方式比较,“三明治教学实习”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实习时间足够长,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深入了解企业行业的运行并进行实践。二是通过“上课-实习-上课”,使实习过程得到有效反馈,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

目前,许多台湾本科高校也开展了自己的探索。如台湾的私立高校义守大学,该高校位于高雄义大世界,其主办单位义联集团旗下的酒店、购物广场和游乐场就在附近,义守大学利用这些一街之隔的企业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长期实习,将“三明治时间”碎片化,同样为达到学生在长期的岗位实习中获得深入认知与实践,并在课堂上得到正向反馈的效果。和顶岗实习一样,台湾高校的“三明治教学模式”在内地本科高校的运用还有待研究,但却为我们开展校内实习提供了改革的思路。

三、校内实习模式改革思路

为了开展好校内实习,各高校采取了许多措施,为校内实习创造条件。如建设校内实习基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但无论是校内实习基地还是虚拟仿真实验室,都需要高校一次性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同时需要投入人力资源来运作及维护。此外,某些文科专业会利用校内行政部门开展短期实习。但无论是何种校内实习的方式,为了保障课堂教学的学时,校内实习都是在课堂教学周中抽出2周左右时间开展,本质上并未能改变短期实习的弊端。因此,若把顶岗实习及“三明治实习”长期参与的优势与校内实习安排灵活的优势相结合,我们便可探索一种新的校内实习模式。

1. 把高校本身变成一个实习基地。高校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实习基地,这里的员工素质较高、设备完善、环境优美而且自成体系。一所高校本身所涉及的事业非常丰富,包括党建、教学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业管理、餐饮、新闻宣传、公益服务等,其提供的工作岗位需要来自教育学、文学、新闻传播学、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营养学等学科的相关专业人才,能够为行政管理、汉语言文学、秘书学、新闻传播、会计学、统计学、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网络与新媒体、社会工作、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专业的学生提供对口的实习岗位。

2. 把“项目式”实习活动变成“顶岗式”实习工作。把短期实践改为长期参与,是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思路。高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其工作环境的便利性非常有利于开展长期的实习活动,学生只需付出一定的课余时间,在学校的职能部门参与相应岗位的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改变了走马观花、体验式的短期校内实习特点,赋予了学生固定的工作岗位及职责,并让其在一定的时期里参与部门的运转与生产。通过长期的实践,实现对专业相关职业的有效认知及专业能力和素质的持续培养。作者将这种实习模式称为“顶岗式校内实习”。

3. 多方协调以提供公平的实习机会。一个单位可接纳的实习生数量有限。某个专业要开展顶岗式校内实习,高校需多方协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公平的实习机会。实习时间应根据学校接纳能力及各专业学生人数综合考虑。在一个岗位的实习时间应控制在半学期到一学年。实习时间短于半学期,教职工缺乏培养学生的热情,学生难以深度参与工作;实习时间超过一学年,不利于实习机会的公平分配,同时,高校学生的实习时长存在一定适度性。对实习时长挤占效果的分析表明,学生实习时间的增加,限制了学生在其它有助于改善就业满意度活动上的投入。[5]为了提高实习生接纳能力,教务部门需要协调同一专业平行班级的上课时间,以便于实习岗位的排班。

4. 建立相应的教师辅导制度和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由于顶岗实习分散在校外,教师以远程指导为主,企事业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和指导松散,对成绩考核标准不了解,容易出现实习指导难以到位,实习质量难以监控,实习成绩不符实等问题。[6]顶岗式校内实习能够避免顶岗实习的上述缺陷,但仍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师辅导制度和实习成绩评价体系来确保实习质量。如明确规定教师实地指导次数,定期与实习部门讨论学生实习计划、实习指导方法,了解学生实习情况等等。同时,创新实习评价体系,以多维度建立全方位的评价体系或参考学校教职工的评价体系进行考核,确保实习评价有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场带入感。值得注意的是,与一个单位的绩效考核类似,不同岗位有不同的考核体系,实习评价应该能够依据不同的岗位的特点来制定,而非整齐划一的评价标准。

四、顶岗式校内实习的实际运用

本文以“秘书学”专业为例,谈谈该专业在开展专业实习时,如何运用顶岗式校内实习开展实习项目的设计。

1. 实习目标: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较好的敬业爱岗精神,培养专业知识与社会结合运用的能力,以及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学生实习需要掌握办公室工作流程,熟悉各类办公自动化设备的使用,重点在于培养办公室工作的综合素质,及人际沟通能力训练。

2. 实习内容: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接待工作、办公室外事工作、办公室信息工作、办公室文献检索、档案管理及公文处理等工作。

3. 实习时间: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二至大三进行。假设一所高校每届招收秘书学专业学生约100人,两个班合班上课,工作内容涉及上述实习内容的科室或办公室有20个,一个办公室设置实习岗位5-6人,则每个学生可安排一学年的顶岗式校内实习。

4. 实习岗位:根据秘书学专业实习需要,学校可提供的实习岗位包括:党政办公室、行政部门科室、院系行政办公室的办公室助理,部分领导干部的个人秘书。办公室助理实习实行排班制,根据学生每学期的课表安排值班。如表1:

一个办公室安排6个实习岗位,每时段3个学生值班,每人每周到岗3-4次,确保实习频次的同时为学生一定的课余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假设顶岗式校内实习在多个专业开展,该值班表的“有课”时段可由其他对口专业或班级填充,如“汉语言文学”“行政管理”等。

5. 实习指导:由于实习在校内长期进行,院系便能与实习部门进行充分沟通,把实习指导落到实处,以提高实习的有效性。(1)准备阶段,院系分别与实习班级、与实习部门召开碰头会,就实习目标、实习内容、实习要求、成績评价体系等充分说明及沟通,并对实习部门的兼职指导老师给予必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培训。(2)实习阶段,实习指导老师每两周下实习部门一次,内容包括:与部门兼职指导老师交流实习生工作情况;与学生交流工作情况;记录学生实习表现;协调解决相关问题。(3)实习结束,院系与实习部门召开实习工作总结会,并根据成绩评价标准给予学生实习成绩。

6. 成绩评价:根据办公室助理的工作特点,实习成绩评价可按照高校行政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价体系设计为“德、能、勤、绩”四个指标,其中“勤”为量化指标,以考勤情况为依据评分。具体如表2:

五、顶岗式校内实习开展的必要保障

1. 明确实习目标,提供对口的专业实习岗位。顶岗式校内实习模式与勤工俭学及团委、学生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实习岗位的工作内容必须有益于专业知识的检验、专业技能的锻炼及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并非普遍意义上的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种实习模式不以学生取得报酬为目的,也不以学校或单位解决工作需要为前提,而是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的展开,否则这种实习模式就会变相成为“廉价劳动力”。

2. 树立高校的“全员育人”理念,加强实习部门教职工的教育方法培训。“全员育人”是指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教书、管理、服务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体制机制,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形成全体教职工关心、参与学生教育工作的局面,最终实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目标。如果实习部门的教职工与校外企事业单位一样,只是让学生打打下手,对实习指导没有计划,缺乏对学生工作伦理、工作能力的培养与教育,这种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则没有意义。“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是有效开展顶岗式校内实习的重要保障,同时,由于实习是一种实践教学活动,实习部门的兼职指导老师应该懂得一定的教育方法。高校要加强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培养和培训,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实习效果。

3. 保障实习的基本待遇。由于顶岗式校内实习是长期实习,同时具备对岗位负责的工作特点,学校应该给予一定的实习工资,既是对学生工作的尊重,也能够通过实习考勤与工资挂钩,培养学生的职场伦理。另外,教育部及财政部对高校勤工俭学的酬金标准有明确的政策规定,由于顶岗式校内实习的工作性质与勤工俭学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高校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应避免误踩红线。

顶岗式校内实习是本科高校解决短期实习难以深入、长期实习难以实现、校外实习难以指导、校内实习远离职场等系列问题的一种探索,其长期参与、便于指导的特点适合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行业的认知。但由于校内相对特殊的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及相对封闭的工作网络,使得这种实习模式较之校外实习天然地缺乏社会氛围。因此,该实习模式适合部分有条件的专业开展认知实习、专业见习、专业实习。高校科学合理地在大学四年里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才能有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参考文献:

[1]丁小浩,于洪霞.高校学生实习时间的囚徒困境及其破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13-16.

[2]张霞,许元栋.校外实习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方法探讨[J].高教学刊,2016,24:63-64.

[3]周颖越,曹剑敏,俞骏,等.本科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33):131-132.

[4]彭予柱.台湾高等教育实习方式改革——以餐旅教育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10(02):70-76.

[5]丁小浩,宋哲.大学生实习失度与就业满意度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7(5):1-9.

[6]李岚.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顶岗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9):62-64.

作者:卢秀珠

上一篇:风险投资的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外商投资与经济增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