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旅游管理论文

2022-04-19

[摘要]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在分析我国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同类院校师资培养有所裨益。[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双师型;培养路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校本科旅游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本科旅游管理论文 篇1:

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与对策研究

摘要:培养旅游行业管理精英人才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旅游本科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从分析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的内涵入手,阐释了“英才基地班”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选拔、资源整合、学习自主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提出了师资队伍精英化、课程体系系统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和质量评估科学化的精英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人深思的“钱学森之问”深刻揭示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精英教育日趋式微的现实。全国高等教育学研究会理事长潘懋元教授曾发表题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文章,明确指出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都是科教兴国战略所必要的组成部分,哪一个方面也不能缺少。我国旅游高等教育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30余年的高速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虽然已形成由专科教育层次到博士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全面覆盖和规模递增,但在真正意义上的精英人才培养方面仍显得差强人意。当然,对应于不同的旅游高等教育层次,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有所差异,本文将着力于探讨高校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的培养问题。

一、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的内涵

在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和旅游产业发展高速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既要为行业输送大批量的专业人才,也要注重培养能够引领行业跨越式前行的精英人才。所谓精英人才,是相对于一般普通人才而言的概念,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标准。从量的维度看,精英人才是人才中出类拔萃的佼佼者,是处于人才金字塔顶端的少部分人;从质的维度看,精英人才素质高、能力强,应该是各行业各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和中流砥柱。需要明确的是,大众化平台上的精英教育是一种必然的“分类教育”,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其一,接受教育的是少数基础好、潜力大的学生;其二,提供给学生的是以心智开发与人格完善为核心的高标准教育。

笔者认为,旅游行业的精英人才可以分为技术精英、管理精英和学术精英,这三种类型也分别对应着旅游高等教育三个层次的不同的精英人才培养目标,即旅游专科教育侧重于培养旅游行业的技术精英,旅游本科教育侧重于培养旅游行业的管理精英,旅游研究生教育则应定位于培养旅游学术精英。此处的管理精英,是指位于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岗位的职业经理人。而目前我国旅游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队伍参差不齐、整体水平较差的现状,也使得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的培养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通过分析旅游企业高级职业经理人的成功之道可以发现,“认同”与“坚守”是两个最为重要的特质。换句话说,对旅游职业高度的认同感和强烈的旅游职业忠诚度应该成为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核心导向。基于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思想、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其精英人才培养必须坚持“德艺共育”、“学思相成”、“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的创新理念。

二、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必须以培养机制创新为保障。笔者倾向于采取“英才基地班模式”来培养精英人才,在人才选拔、资源整合、学习自主等方面实现突破。

1.建立科学、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把好“入口关”是精英人才培养的关键。对于统招进来的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新生而言,精英人才培养对象的选拔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高考成绩结合志愿填报状况作为录取的标准,将高考成绩排名靠前且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首选志愿的学生纳入培养范围,大学伊始就开始分类培养;二是采取延迟策略,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实施统一教学,学年末再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学年成绩加上其他方面的综合表现,结合面试情况加以选拔。相比之下,前一种方式操作简单,但不利于全面客观地选拔优秀人才;后一种方式操作较为烦琐,但有利于保证生源质量。

2.建立高效、务实的资源整合机制。俗话说:好马配好鞍。精英教育必须配置优势资源。从办学角度讲,“英才基地班”可尝试探索国际合作和校企合作两种路径。国际合作主要是寻求与国外知名旅游高等院校的合作办学,实行“2+2”或“3+1”联合培养方式,将学生送到国外深造学习,拓展其国际视野,提升其国际沟通素养和国际竞争能力;校企合作主要是寻求与知名旅游企业的合作办学,让学生在企业中进行1年左右的岗位实践,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运作,使学生积累必要的实际工作经验。从教学角度讲,“英才基地班”可采取“本科生双导师制”的培养方式,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分别负责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指导,帮助学生个性化成长。

3.建立灵活、宽松的学习自主机制。精英人才往往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这种特性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则表现为强烈的学习自主倾向。因此,必须倡导“学习享受”的理念,在制度设计上为“英才基地班”的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下真正享有学习自主权。学习享受的源泉在于相对自由的学习状态,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学校应该鼓励学生按一定的课程比例在校内跨学科、跨院系自由选课,甚至鼓励学生到其他名校选课,考核合格承认其学分;同时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将其作为奖学金评定的重要参照,通过有效激励增加学生的学习满足程度。

三、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对策

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旅游院校需要根据自身办学条件,从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质量评估等方面构建起行之有效的精英教育保障体系。

1.师资队伍精英化。千里马得遇伯乐,方可尽其能。提供精英教育的师资也必须是精英。建立一支精英化的师资队伍,是实现精英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高校要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按照规模、结构、质量协调优化发展的要求,精心制定师资发展规划,大力推进学术带头人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和校外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校内导师配备而言,应跨学科调动由各级“教学名师”领衔的优秀教学团队承担教学任务,同时鼓励缺乏旅游企业工作背景的骨干教师成员走“双师型”道路,积极投身企业进行实践提升;就校外导师配备而言,应聘请旅游企业中管理精英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激发学生奋斗成才。

2.课程体系系统化。课程体系体现育人教育的指导思想。构建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要在课程取向、课程模块、课程时序等方面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能提升要求、个性发展需要和个体成长规律,形成具有一定弹性空间的课程系统。在课程取向上,应兼有习“德”和习“艺”两个领域,以德为体,以艺为用;在课程模块设置上,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特色教育”的形式,通识教育模块着重帮助学生奠定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基础;专业教育模块主要建立与学生未来职业有密切关系的专业知识技能框架;特色教育模块为学生搭建培育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学习平台;在课程时序安排上,则应考虑学生在学习生涯不同阶段的知识需求心理,做到循序渐进。

3.教学方法多样化。合理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障,针对不同的课程,只有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我国高校课堂上司空见惯,教学目的注重“授之以鱼”而忽视“授之以渔”,教师力求将教学内容讲细讲透,却不注意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使大学成为一个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的堡垒,与精英人才培养理念背道而驰。在精英教育中,讲授式教学的比重会降低,而且在讲授方式上更加注重“论而有道”,不仅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相对而言,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讨论式甚至辩论式教学的比重则会有所增加,这些方法旨在培养精英必备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意识。

4.质量评估科学化。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校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精英人才的培养更是重“质”而非“量”,因而必须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和机制,通过教学质量评估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主要通过学生针对课堂教学情况进行网上打分定量测评,这种方式以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效果为出发点,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有的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打分过于随意,不能客观反映教学质量的真实水平。在这方面,可尝试引入360°考评法(360°Feedback),综合考量领导听课、同行评价、学生打分的结果,使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1,(12).

[2]张伶俐.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地方综合性大学精英教育的发展[J].理工高教研究,2005,(4).

[3]程孝良,倪师军,曹俊兴.大众化平台上一般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理念、模式与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10,(1).

[4]郑文.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

[5]陈煜,吴向明.大众化阶段地方重点高校精英人才培养的思考[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作者:周霄

高校本科旅游管理论文 篇2: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

[摘 要]文章从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在分析我国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基础上,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索,以期对同类院校师资培养有所裨益。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双师型;培养路径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办好院校,提高教育质量的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定位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即: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一线、具备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提升学生专业领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旅游管理专业更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学科,为了提高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必须建立一支高水准的、符合旅游管理专业要求的“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丰富的企业工作和生产实践的经历与阅历,这样的教师才能在实训教学和现场指导等方面进行更加有效的教学。因此,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建立一支“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是关键,因为只有“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才能承担起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责任,“双师结构”型的教师队伍是专业的脊梁,建设“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关键。

一、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分析

1.“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是在以往职业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下,为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职业教育理念而提出来的。

2.“双师型”教师的界定

对“双师型”教师,学界众说纷纭,概念模糊不仅影响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而且也影响到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因而,弄清“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

一般来说,“双师型”教师既有教师资格,又有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从业资格或丰富经历。从外延上看,“双师型”教师属专业教师,是具备各相应行业职业态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教师;从形式上看,“双师型”教师持有“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从实质上即能力和素质的角度看:首先,“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其次,“双师型”教师是教师中的特殊部分,有着特殊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应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

旅游院校“双师型”教师可以理解为既有教师资格,能较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又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或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旅游类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师。

3.我国“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大部分是在学科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从院校到院校,缺少企业或其他实际工作经历,特别是旅游院校。因为在我国,真正的高等旅游类专业的开办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事,时值改革开放,旅游业快速发展,专业人才需求大增,供需矛盾突出,高校旅游专业师资的供需矛盾更为明显,国家虽采取了专业深造、先培训后转行、引进等多条途径,解决了部分师资,但因人才培养周期等原因,旅游院校专业师资的供应一直落后于需求,特别是“既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要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的应用型本科“双师型”教师队伍至今仍然是难解的结。

基于上述分析,我国目前应用型本科旅游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下列一些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1)“双师型”队伍结构不合理。关于高校教师的任职资格我国目前应用型本科旅游院校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还未实现普遍研究生学历,全国应用型本科旅游专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水平刚刚达到按照教育部规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应达到50%。但在我国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专业的师资队伍中,理论教师偏多,实习指导教师不足,这一点在非旅游院校更加突出。

(2)教师实践场所和实践机会少。由于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造成教师编制紧张,专职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很难有机会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大多数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定岗生产实践,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院校中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因此真正通过实际锻炼从而使专业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的教师数量不多。

(3)缺乏切实有力的激励机制。目前,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投资来源格局基本上还是以集团投资和学费收入为主,校办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经费、社会集资和各种捐赠只占很小的比例,自身造血功能较弱,教师待遇与其在社会上的相应行业相比没有优势。通常情况下,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没有特别的补助政策,有个别学校每月象征性地给予“双师型”的教师以 “双师补助”,但数额不大,无法真正调动教师参与“双师”建设的积极性。

二、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

教师队伍建设是院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是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应用型本科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根据学院的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出符合本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并列到师资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之中。

2.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综合素质

(1)选派教师出去进修与挂职。一是结合专业发展的要求,每年优先选派资深“双师型”教师到重点旅游院校的对口专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学习、深造,让这些教师有机会接触旅游学术前沿理论,掌握行业和专业前沿的科学技术知识,开阔视野,努力提高其专业理论水平,鼓励、支持资深“双师型”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学历层次、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二是由于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出现,行业的管理办法和科学技术也日新月异,因而,这些资深“双师型”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几年之后,他们的专业和技能水平在某些方面已经滞后于旅游行业的发展,不能满足教学及学生就业的需要。为此,学校必须定期送这些教师到旅游企事业参与社会实践、顶岗工作或行业研讨会等活动,让他们有机会进行再学习,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掌握行业最新技术和管理信息、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最新需求。同时,收集教学素材,把行业和技术领域的最新成果引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及时跟上行业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

(2)引进行业专家,打造“双师团队”。从行业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专业课教学工作,尤其是在指导实习、实验室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让他们担当重任。同时要注重培养与引进资深“双师型”教师、技术大师。

一个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带动一个专业甚至激活整个学校,从而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

刚从相关行业招聘进来的教师,特别是刚从学校毕业的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和工作角色的转换,胜任教学工作往往都要有一个心理适应期。“以老带新”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一种有效模式,可以大大缩短新教师对岗位、对教学常规过程的熟悉与适应期。因而,对于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可以组成“师徒帮带”的方法,由学校指派一名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与新任教师结成“一帮一”的师徒关系,定期听课、评课、互相交流、共同研讨。通过老教师的示范、点拨和指导,为新教师架起由实践到理论教学的桥梁,大大缩短新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周期。在帮带过程中新教师不仅在教学技能方面得到迅速提高,

而且在教师职业意识、职业人格方面也受到老教师的影响。同时帮带新教师,对老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再学习、再思考、再提高的过程。

(3)打造“产学研”互促链条。产学研结合是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资深“双师型”教师,经过多年的旅游行业经营管理实践,积累了较为扎实的行业及专业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因此,要鼓励、支持他们走出学校,面向旅游企业,承担科研项目,直接参与旅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转化与技术改造。通过为旅游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开发服务项目,转化科研成果,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他们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4)鼓励教师职业资格晋级。学校要鼓励教师参加与从事专业相关的行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任职资格证书等方面的考试,如人力资源师、酒店管理师、会计师等。这样,既可以使这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得到不断提高,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学校及相关专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外,对于实践技能较强又取得高校教师系列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只要符合条件,学校要鼓励他们申报高级技术职称。

3.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

激励理论认为,管理活动必须激发人的动机,来启动人的内在动力促使人去完成任务。激励的最大作用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应用型本科旅游“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提高,除了依靠常规性的培养及外化督促外,还应该通过激励将提高他们的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才能获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1)完善薪酬制度,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待遇。要打破传统按职称分配、按学历分配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起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向贡献突出者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切实改善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特别是资深“双师型”教师的工资福利水平,增加他们工作的自豪感,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为“双师型”教师才能的充分发挥提供有效的激励。

(2)优化职称晋升办法,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营造良好环境。资深“双师型”教师由于学历层次比较低或理论研究成果比较薄弱,如果按照传统的职称评定办法,这些教师将难有晋升的机会。这种情况,既不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也不利于“双师型”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因此,在职称评定上,有关方面应对资深“双师型”教师予以政策倾斜。在他们进行职称评定时,建议既要重视学术性,更要重视实践性;既要重视学历,更要重视为学校的贡献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为这些资深“双师型”教师提供晋升的机会,确实为他们打造一个“政治上给地位、经济上给待遇、成长上给机会”的人才使用制度,以此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旅游行业的需要,势在必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需要校方领导转变观念,纳入规划,提上日程,建立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打造良性竞争氛围,哪个学校先做到,哪个学校就先受益。打造属于应用型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对于提高应用型本科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和就业率,促进应用型本科本科院校的长期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应用型本科高校旅游管理“双师型”教师培养研究;

课题编号:14G177;

作者:邸胜男 姜超

高校本科旅游管理论文 篇3:

高校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建设研究

摘 要:在旅游行业全面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发展令人堪忧,专业教学体系对旅游市场需求反应不足,旅游管理专业队伍结构亟待优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结合程度不高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旅游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情况,从市场需求、学生反馈、同行举措等角度深入探讨,以学校教学改革为契机,从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改革以及学程设计改革四个方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具体调整措施。

关键词: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优化

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以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为导向,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是一项关系地方本科院校招生、学生培养及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基本建设。涉及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确定专业设置、制定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方面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旅游院校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由最初的8所院校(或专业)发展到2011年底的1 115所,有500多所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管理相关本科专业。旅游教育规模不断扩大。[1-2]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计,至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也成为全球拥有最多旅游教育机构以及在校生的国家。[3-4]但我国旅游本科教育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更是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因此,积极研讨旅游管理专业建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国内外旅游专业发展概述

从1893年欧洲瑞士洛桑旅馆管理学院建立至今,欧洲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经历了12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1922 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旅馆管理学院建立至今,美国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也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 [5-6]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欧美各国大学中的旅游学科开始专门设系,这个时期的旅游系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旅游管理系,如英国萨里大学旅游管理系、美国夏威夷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另一类是公园和娱乐资源系,如美国的密执安州立大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旅游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旅游业发展需要和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使得旅游管理日益成为旅游教育中最具代表性和最为重要的专业设置。但是,各国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大相径庭,一般是根据国内外旅游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其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7]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旅馆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教学与课程建设分为10大模块,如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康奈尔大学针对旅游管理学科属于应用性学科特点,在各类课程设计与教师队伍培养上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宽广的学科基础的建设。美国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成为这个时期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典型代表。

中国最早的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起源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该学院于 1979年成立旅游干训班,1981年,成立旅游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形成规模和结构较为合理的旅游教育体系。目前,我国旅游管理教育正迅速发展,并成为新型教育领域与学科。随着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缺口将逐步扩大。行业对于旅游从业人才的数量和素质要求也将不断扩大和加强。1999年,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计划的修订、调整过程中,将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类的一个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了旅游管理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这使院校的旅游相关专业面临转型、整合的前景。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新目录中,旅游管理升格为一级学科。[8]中国的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在学习借鉴国外旅游管理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旅游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实际,正努力探索、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旅游教育大多附属于地理(旅游地理学),中文、历史(旅游文化),外语(旅游外语),经济(旅游经济或旅游经济管理)等传统学科专业,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

2 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管理专业对旅游市场需求反应不足

当前,我国的旅游教育已逐渐步入“高端化”的发展阶段,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但旅游管理专业“管理”特征突出,“市场化”程度不足;旅游管理学科设置,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符合培养行业管理人才的初衷,但并不符合旅游学科的发展规律,因此,造成旅游管理专业对旅游市场需求敏感度和反应程度的不足。

2.2 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课程实施最关键的是教师,目前,师资总体结构和配置水平不高,成为制约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旅游本科院校的特征,旅游专业师资学科背景、学历层次有待进一步优化。据统计,旅游专业教师中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其中又多为旅游管理硕士,而旅游管理博士较为缺乏,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教师严重缺乏。对教师学科背景与旅游院系依托學科和专业培养特色研究表明,当前的旅游教育“路径依赖”现象明显,这就为拓展旅游教育内涵,实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办学”提出了要求。总的来看,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有效供给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偏低,区域分布不平衡,流失严重,培养有偏差,市场不完善等问题。

2.3 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教学环节结合程度不高

课程实施是课程设置付诸实现的重要环节和体现,同时,也是实现预期课程目标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21世纪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素质高、能力强、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的旅游管理中、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一方面,旅游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人才要面向旅游业的各部门及其企事业单位,因此,学校必须在注重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这种人才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又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在体现知识结构科学化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知识扩张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既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根基,积极引导学生根据个人爱好、社会发展需求确定自己的成长方向。

2.4 亟待加强与相关专业间融合

旅游高等教育属于应用型、职业性专业教育,符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思路。但在统一的模式化课程设置形式的影响下,相关专业间的融合程度明显不足。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随意性较大,有的侧重经济,有的侧重地理,有的侧重餐饮,有的侧重文化等,对基础理论的专业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分配的尺度把握不好,课程设置形式模式化。造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缺少弹性,很难突出体现专业特点。

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设想

针对我国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参照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建设的国际经验,结合我国旅游管理学科的优势,在国际化与本土化融合创新理念指导下,笔者对旅游管理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基本设想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3.1 建立适应旅游人才市场需要的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由于不同的受教育者对课程层次或内容的要求不同,学校应依据受教育者的需要,尽量采用定制化方式设计不同层次与类别的课程。例如:瑞士洛桑旅馆管理学院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提供了可选择的3个层次或内容的课程:第一层次或内容是18个月的旅馆运作管理证书课程,适合未来担任旅馆部门经理或总经理的人学习;第二层次或内容是授予科学学士学位的国际旅馆管理课程,它包括一年的专业实习模块,然后加上七个学期的国际旅馆管理课程的学习;第三层次或内容是授予国际旅馆管理硕士学位的课程,专为期望未来成为旅馆业领导者的学生设计。

3.2 打造多种类、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教学与科研体系

由于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无论是专业建设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还是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都需要以各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为基础。因此,与各相关学科的合作努力十分关键。如美国蒙大拿洲大学的森林学院设立了生态系统管理的硕士学位、娱乐(土地)管理的科学硕士学位。又如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的自然资源学院设立了自然资源旅游、公园与保护区管理的本科专业、自然资源娱乐与旅游科学硕士学位等。这些学位课程的设置丰富了该学位专业研究发展所需要依托的关键理论、方法、技术基础。因此,在教师引进与培养,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包括博士后的申请者中,需要适当考虑吸收与培养具有相关其他学科基础的人才,这对深化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整合资源,创建特色研究方向

一方面,旅游管理学科要加强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方向所承担项目成果的总结,形成优势研究方向,并为拟建设的旅游企业管理研究方向积极准备该领域相关研究基础与条件;另一方面,要重点打造休闲与旅游特色研究方向,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高质量完成目前该学科所承担的研究项目,综合应用旅游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旅游者与从业者两个方面展开研究,拓展休闲与旅游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3.4 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增强教学效果

符合地方特色的教材可使课程教学事半功倍,全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高校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纷纷编写了教材,这些教材在促进学科建设,体现学校特色,增强教学效果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旅游管理学科要根据生源的特殊性,社会需求和教师队伍的特长,围绕旅游产业发展与课程教学的需要进行探索,形成有针对性的专题研究报告,学术论文或专著,进而编撰教材及其参考书。教材内容体系不但要关注理论讲解与实践分析之间的相关性、衔接性与系统性,而且要大胆创新,力求突破以往教材相互引用较多的做法,做到体例更新,理论更新,知识更新,使教材知识更深入,更易掌握和反映时代要求。不断提高学科建设的开放度,确保旅游管理学科建设与全国同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2012) [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2] 张红霞, 陶玉国,孙天胜.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前后专业认同的对比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5(3):74-77.

[3] 保继刚,朱峰.中国旅游本科教育萎缩的问题及出

路——对旅游高等教育 30 年发展现状的思考[J]. 旅游学刊,2008,23( 5) : 13-17.

[4] 张丹宇.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学术探索,2015(2):73-75.

[5] 刘婕,诸丹,练红宇.论新形势下的旅游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课程体系优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8):75-77.

[6] 何建民.基于战略管理理论与国际经验的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定位与创新[J].旅游学刊,2008,23(2):6-8.

[7] 杜宁.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刍议.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28(2):123-125.

[8] 李巧玲.入世后我国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学科建设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4(3):44-47.

University 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 Construction Research

WANG Cong1 , HONG Yan-yun 1, NIU Zhao-quan 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China;

2.Yizheng Market Supervision and Administration,Yizheng 210091,China)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urism Management Specialty;Specialty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責任编辑 徐 晶

作者:王聪 洪燕云 牛兆泉

上一篇:商业银行税务筹划论文下一篇:宫外孕的护理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