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今天的大学在知识上的创新是十分成功的。与此同时,大学知识结构变得高度复杂和专业化。[1]但是过于专业的本科教育,与大学所倡导的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理念相悖。通识教育是在一个知识专门化的大背景下,大学冀图实现“全人”教育的一种本科教育设计。[1]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通识教育理念形成过程,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和探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论文 篇1:

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模式探索

摘要:针对高校本科生通识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现状和新时期国家战略发展的要求,结合我国的创新创业环境和不同高校的具体特点,采取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改进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模式来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探索高校本科生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基本原则和要素,建立以领域需求为导向、以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的系统化的高校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中的创新实践活动和创业能力训练环节,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并具有一定职业能力的高素质的大学生。

关键词: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教育模式

一、引言

当今科学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呈现的多元化与跨领域协作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时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社会的进步最终将归结于创新能力的发展,建设创新型社会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在此大环境下,开展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各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共识。

二、国内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现状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现代大学教育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我国的通识教育随着1995年国家教委启动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开始,1998年国家教委《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出台后,一批国内重点本科院校开始推进通识教育工作。2010年教育部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首次把素质教育上升到了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高度。

近年来,国内高校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建设上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很多大学开设了“通识教育选修课”。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揭示了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这是国家对新时期发展方向的新定位。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创新创业和立德树人教育的相关精神,以培养创新创业类人才为目标的通识教育课程已在各高校蓬勃开展。

三、构建本科生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体系的基本要素

1.以行业领域需求和专业特色为基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归根结底就是用创新性的劳动去创造价值并服务社会的能力。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高校所服务的行业领域的需求和高校的专业特长为基础,并借助学校的学术特色和学科优势。只有扎根领域需求的沃土,将高校相关的科研积累和前沿探索纳入到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中来,才能培育高校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这棵参天大树。

2.设计系统性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设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包括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划,教学组织和教学目的都要反映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系统性要求,同时还要遵循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认知能力的规律性,最终将理论知识教学落实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能力的培养,以确保大学生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我国创新型社会发展的需要。

3.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目标。创业本身是一项高风险、高失败率的创新性实践活动,其成功取决于资金、技术创新、产品、成本管理、市场和机遇等因素,而一种成功的创业案例往往是不可能被批量复制的。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正处于渐进式发展的阶段,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应立足于国情和校情,首先应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目标。

四、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体系构建和课程建设探索

1.坚持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目标。我国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模式建设要围绕高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认知能力的规律,在结合高校所服务的行业领域的特点和区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确立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功能、性质和目标。要清晰地认识到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所起的关键作用,制定出适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行之有效的教育目标。

2.构建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大学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应该并行发展,不可偏废。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涉及诸多方面的内容,比如专业技术、行业知识、需求理解、知识产权与创新创业、创新技巧、执行能力、社交方式、职业习惯、社会责任感,甚至是情商、公共关系意识和把握机遇的能力等,因此,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结合大学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的需求,加强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

3.强化通识教育中的创新实践环节和创业能力训练。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综合素质的体现。强化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创新实践环节和创业能力训练是一种教育模式的探索,包括以下方面:(1)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在科研活动中找到感兴趣的科研方向或研究领域,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体验科技创新研究带来的乐趣,培养创新意识。(2)推进校园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创业能力的训练。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园创新创业活动和相关的竞赛,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实用性装置或科技产品,力求通过创业活动来解决某一项行业应用难题或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利用自己的创新成果或创业劳动来服务社会的能力。(3)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沟通和联系。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应该与特定行业的急迫需求和社会的关切相适应,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的目标应与整个创新型社会的发展方向相一致,最终培养的创新型人才要服务社会,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五、结语

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是顺应我国未来发展趋势和社会迫切需求的。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应该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并通过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体系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是一个渐进完善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这本身也是一种人才教育实践的创新性探索,现阶段力争通过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模式的推进和不断完善来弥补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这一个短板。

参考文献:

[1]沈文青,孙海涛.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J].当代教育科学,2014,(19):17-20.

[2]王斌.论通识教育与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45-147.

[3]庞海芍,郇秀红.中国高校通识教育:回顾与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16,10(1):12-19.

[4]侯立平.深化通識教育,回归人之本身[J].创意与设计,2016,(44):77-81.

[5]王洪才,解德渤.中国通识教育20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6(232):21-28.

[6]方华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如何相互促进:基于课程层面的扎根理论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4):5-11.

作者:徐为民

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论文 篇2: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

【摘要】今天的大学在知识上的创新是十分成功的。与此同时,大学知识结构变得高度复杂和专业化。[1]但是过于专业的本科教育,与大学所倡导的自由教育和博雅教育理念相悖。通识教育是在一个知识专门化的大背景下,大学冀图实现“全人”教育的一种本科教育设计。[1]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通识教育理念形成过程,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

1. 我国通识教育理念的提出:

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教育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国高校教育存在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999年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1995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两批设立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157所,批准建立了93个“国际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得到了大发展。这里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与通识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可视为中国版的通识教育。[4]

制度的相继出台,加之高校扩招等高等教育的新形态,国内很多高校参考西方成熟的通识教育制度,结合自身的特点,开始创造性地探索适合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通识教育模式。2015年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制定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章程》,到2019年,国内已有52所高校加入了该联盟。[3]在不断提升和完善本科教育质量的过程中,通识教育作为

2. 地方应用型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分析

我校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的市属综合性普通高等院校,着力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两大类别,其中通识教育必修课包括:《大学英语》、《大学数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创新创业基础》、《体育》等约17门47学分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分艺术审美类、自然科学类、人文社科类、阅读写作类四大类,每类要求修2学分。学院平均每学期共计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50门左右,其中包括线下(专职教师面授、学院路校际共同体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和线上(“好大学在线”、“超星尔雅”、“智慧树”)两种授课方式。通识教育课程的多样性,拓宽学生的思维,增强了学习兴趣,也为学生在就业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可能。现就目前通识教育的在运行中存在的几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

2.1 加强对通识教育选课课程体系的管理

我校每年开设了大量通识教育选修课供学生选课,但课程门数和学生总数比例不合理,缺乏统筹,导致实际满足开课条件(需要选课人数达到15人)的课程所占比例并不高;学生在选课时,缺乏必要导师指导,往往选择容易拿到学分的课;部分课程是专业课降低难度之后,放在全校范围作为通识教育课程开设;课程的稳定性不够,往往一门课由特定教师开课,随着教师的离开,课程无法继续;通识教育选修课大多利用晚上开课,教学管理和督导人员已经下班,对其教学质量的监管不到位。综上情况,反映了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在培养目标、质量监管和教学团体建设中存在不足。

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配套的各种管理制度作為保障。在宏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完全学分制,完善导师制度;在具体工作中,开课审批部门应该根据学期需要修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学生人数,合理规定开课门数和类别;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开发,打造精品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引进校外专家等多种方式开设课程;同时加强对课程的监管,防止“水课”存在。

2.2 解决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

今天的大学在知识上的创新是十分成功的,与此同时,大学知识结构变得高度复杂和专业化。[1]专业的教育曾经为我国迅速培养大量各行各业中的专业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结构发生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在这点上,高校运行了几十年的培养模式并没有迅速适应人才市场的转变,从而产生了本科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困惑,学校学到的知识运用不到实际的工作中,单一的知识结构使毕业生难以面对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因此,需要解决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游蠡建议:地方院校可以用通识的形式来做专业教育,即推行宽口径的专业培养;个别研究型大学在自由选修、普通选修之外,还是得把主修的功夫做好,用专业得形式来搞通识,这样也能更好衔接本科之后得专业教育。[7]

2.3 地方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规范了政府、高校和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现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以高校为主题,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为辅助的多元培养格局,为本科生的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提供社会力量,形成良好互动的新时代人才平阳的教育生态系统。[6]我校作为地方市属院校,办学定位之一为“立足北京”。因此,我校开设了《走读北京》、《北京地域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这些课程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教学形式不仅包括课堂授课,介绍北京的地理、历史、人文、科技和社会发展,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到北京各地实践考察,包括北京自然地理、北京水系、北京中轴线、胡同与四合院、北京古村落、北京经济开发区、首都副中心建设等专题考察与调研。这样的课程设置增强了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热爱北京、认知北京、服务北京,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以及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耀基.论大学通识教育的本质与意义—简介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21年第5期:1-6.

[2] 陈乐.构建“中国模式”: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以六所“双一流”高校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年第8期:112-118.

[3] 伍小东,郑立,段海燕.完全学分制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改革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1年第11期:62-63.

[4] 李萍.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武汉商学院学报,2020年第34卷第6期:80-82.

[5] 郑思佳.我国通识教育政策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21.

[6] 刘洋,王娇楠.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路径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时间,2021年3月第5期:52-55.

[7] 柴如瑾,陈炜漫.专业与通识:既要深度,也要广度[N].光明日报,2021年9月7日第013版.

作者:鲁政 张清泉 张艳春

高校本科通识教育论文 篇3:

探讨本科院校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与理念,以丰富的人文性内涵,贯穿于课堂的整体。思政教育一直以来便是高校教育的重点工作,对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及人文理念形成发挥着重要的培育作用。因此可以说,通识教育的融入,对高校思政教育而言必然能够萌发出更加强烈的化学反应。本文围绕国内对于同时教育的解读,以及同时教育在国内的基本应用态势出发。分析当前通识教育在国内的尝试应用遇到的问题,从而合理调整教学方针,制定出通识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入对策。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通识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价值。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本科

前言:国内高等教育在近些年的发展态势非常迅猛,主要表现在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当然,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对国民文化、经济、科研、服务等影响也开始愈发明显。此外,庞大的本科生数量,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并改进高校思政教育,提高思政教学质量。众所周知,高校思政能够影响学生的综合价值观,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人文理念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重视高校思政教育作用,采用更加有效的教育手段和理念,加强学生情感及人文精神树立。其中通识教育便是一种最为有效的理念与方式,对大学生品质与道德健全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通识教育内涵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教学培养模式,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培养理念。通识教育思想的提出,有效弥补与解决了当前阶段,国内高校思政教育的人文精神培养空缺。通识教育所注重的不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培养[1]。而是更注重培养具备通融识见、远大目光,并且能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都能够展现出博雅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可以说,通识教育相较于传统教育理念来说,更多的是注重育的环节,而不是教的环节。学生不仅要加强自身对于文化体系的了解,掌握基础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有选择性的调整自己学习方向,从而全方位掌握多门学科学科体系。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加强学生学习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掌握融会贯通的方式,并形成扎实与宽厚的知识技能基础。通识教育模式下所成长而来的学生,不仅要做到学有专长,术有专攻[2]。更是要拥有健全与独立的思考能力与人格品质,从而保障智力、身心的全方位协调发展。成为对社会经济建设,更具价值的当代青年。

二、国内同时教育发展现状

高等教育作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杰出人才的培养基地,其目标与功能便是为社会输送具备高素质,综合能力强的建设性人才。当然,在通识教育中也有着这样思想理念的追求。为此结合通识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既能够发挥同时教育的价值,同时也能够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意義。国内高等教育在三个方面的教育方针引导下,以人力强国为口号,发展具备国内特色的通识教育,如今正成为新时期中国复兴梦的必然要求。

三、高校思政通识教育应用

如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大众化时代。通识教育的到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已是无需争论的事实[3]。对此,我们唯有充分发挥通识教育及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用创新性的视角,结合先进的思想理念,才能够培育更多具备全面能力,综合素质的复合型高等人才。

(一)活跃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思想内涵

当前高校思政的价值与意义得到了社会广泛的重视,对此,已经有许多思想和教学方式融入到了现代的高校思政内容中。不过相较于其他文化课程而言,这种融入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欠缺实质性发展。对此我们在展开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的过程中,不妨采取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用这种方式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意义性。相较于思政教育来说,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启发,也就是注重学生的情感培养过程。因此,通识教育更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综合能力。教师在授课中应注重平等关系的建立,用双向交流与平等互动作为授课的主要手段。当然也要注重学生思维锻炼,注意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和判断能力培养。

(二)注重思想观念引导,提高学生文化与鉴赏品味

为发挥思政教育的引导性作用,提高思政教育价值,通识教育的引入,还要注重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同时教育的最大特色,便是利用了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发挥教育的综合性特色。在此过程中,管理者与教师共同配合,从而让教书育人的观念,可以根植在每一名教师的脑海当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以引导下,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不同学科知识的汲取能力,从而加强自身修养与文化品味。自然,学生便能够在此过程中,建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意识,意识到自身对国家建设的意义。

(三)提高教师教育能力,发挥教师思政教育价值

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理念。为发挥通识教育的最大化价值,我们必须确保这种思想手段在开设的过程中,教师具备更加广泛的教学能力。这是因为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而综合教学的开始,必然会对教师提出更大的要求。对此教师除了要具备专业的教学能力及广泛的知识面以外。还要具备不同问题的看待、分析与解决意识。从而更好的发挥教师在授课中的作用,推动同时教育的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高度共享,和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理念的发挥与联动。

结语:教育的最终意义便是培养与塑造具备全面发展能力的健全性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环节,高等教育更是应将这一意义作为高校教育的本质目的。通识教育是在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新型教育理念。经历过时代的检验和实践的操作,因此具备实用教育的价值。同时通识教育在人类长足发展及国内高等教育中,也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能够塑造新时期思想理念健全,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完善与丰富了国内高校资源的教育力量,更是可以大幅提高高等素质人才的整体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珊,曹玲.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1):180.

[2]张洪冲,何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互动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6(08):233-235.

[3]戚少琴.试论通识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J].考试周刊,2015(98):149.

项目基金: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转型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公共课程体系与模块结构优化研究-以琼台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Hnjg2017-67)

作者信息:邓丽娜(1982年6月28日),女,汉,海南临高,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琼台师范学院管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邓丽娜

上一篇:语文课堂美育教学论文下一篇:德育课改适应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