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信息翻译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旅游英语文本翻译在旅游景点介绍和传播本国本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交流的载体,要求翻译者不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旅游常识。从旅游文本的翻译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入手,阐述了旅游文本的翻译原则,并结合实例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技巧进行了音译、注释、增减、改写、类比等方面的解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旅游文化信息翻译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旅游文化信息翻译分析论文 篇1:

文化资源开发与潍坊旅游业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从旅游文化开发的角度出发,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潍坊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即文化资源开发与区域旅游业发展矛盾凸显,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研究和区域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重视。文章指出挖掘具有潍坊区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是破解旅游文化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关键性措施,是促进潍坊旅游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实际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中,应当整合区域旅游文化资源,构建以专项文化事件为切入点的目的地旅游形象,加大区域旅游文化宣传力度,培养文化旅游人才,促进潍坊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关键词】旅游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借打造“世界风筝都”和申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际,潍坊市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成为潍坊市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能更好地促进区域旅游业向良性、健康方向发展。基于此,我们从分析潍坊市旅游文化资源的现状入手,深层剖析潍坊市旅游文化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力图找出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对策,以期促进潍坊旅游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潍坊市旅游文化内涵丰富[1]

(一)潍坊历史悠远,文化繁荣

潍坊自古即为通往登州、莱州的古道枢纽,有“胶东走廊”之称。明清以来由于商业地位的提升及其交通位置的重要性,这里发展成为“东莱首邑”、“鲁东重镇”。从一定意义上说,商业贸易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域文化的积累,如,从西周、东周开始至清代,潍坊盐业的发展促使北海地域上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文化局面,盐业文明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潍坊文化秉承“广收博彩、融合创新”的方式,吸收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而形成有“崇尚仁德、重视功利、尊重实际”的特色文化。

在潍坊众多的传统文化资源中,风筝文化早已被世人熟知。潍坊风筝扎制精美、画工别致,且吸收了潍坊本土木版年画(尤其是杨家埠木板年画)的某些特点,博采京津画技之长,色彩鲜明,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主题。在唐宋时期,潍坊各地扎放风筝已经普遍;明清时期,潍坊的风筝达到鼎盛。在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举行以后,每年的四月中旬潍坊市都要举办一年一届的国际风筝盛会。在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联合会确定潍坊为“世界风筝都”。历史悠远的潍坊风筝文化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成为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的持久亮点,也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风筝都会和旅游经济名品。在民俗美术方面,被称为“高密三绝”的扑灰年画、剪纸和聂家庄泥塑亦是精品。

(二)潍坊自然人文遗产丰富,民俗文化深厚独特

潍坊市地貌形态多样,自然景观独特。如,潍坊仰天山是一座文化名山, 文殊寺是国内三大文殊寺院之一, 在佛教活动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潍坊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交通及战略要冲,尤其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促使潍坊地界上诞生举世瞩目的私家园林、祠馆园林、宗教建筑遗址、石窟造像等。在这些底蕴浓郁的文物古迹中,有“鲁东明珠”之称的十笏园、有“康熙风格”的园林建筑——偶园、有列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青州龙兴寺等。

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潍坊文化旅游开发的主力军。而潍坊市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民俗旅游文化资源,受到了来自海内外游客的热烈欢迎。潍坊市寒亭区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的风筝作坊、年画作坊、风筝年画陈列馆、明清民俗陈列室、明清古典铺一条街、婚俗民俗表演以及新近开展的住农家屋、随农家俗、吃农家饭、民风民俗游,已成为省内旅行社强力推出的旅游产品。杨家埠大观园以其独特的民风民俗,吸引了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香港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来此观光旅游,成为潍坊市与世界各地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2]

潍坊又是一座人文荟萃的城市。“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等都出自潍坊,孔融、范仲淹、欧阳修、苏东坡、郑板桥等曾在潍坊执政理事,近代涌现出了王尽美、陈少敏、王愿坚、王统照、臧克家等一批革命家、文学家、艺术家。在大量名人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潍坊市正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及名人访古旅游。

(三)潍坊市文化旅游项目大大提升旅游文化软实力

文化旅游项目是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载体。从2007年起,潍坊市在建或即将开建的众多文化项目中,以文化旅游项目开发为主。如,已于2007年开工建设的寿光蔬菜文化博物馆占地面积11公顷,主要设有序言厅、展位厅、蔬菜博物馆、蔬菜研究院和综合办公服务区五部分,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蔬菜博物馆。2008年开始兴建的寒亭杨家埠民俗村规划为四大开发板块,开发建设为四大功能区,到2017年完成全部工程。2009年已开发建设杨家埠植物园、客栈、民俗文化区、民俗四合院、浞河和张面河综合改造、潍水人家组团开发六个子项目。潍坊市计划两到三年的时间,将杨家埠建设为江北民俗文化古村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基地。青州南阳河宋城是集中打造青州古城风貌的城建项目,总面积约2000亩。“宋城”集餐饮、旅馆、商贸、居住、文物展览、演义演出、艺术展览等为一体,全力展示青州历史上辉煌的宋朝民俗民风,建筑风貌和生活习俗,全面展示发达的青州宋朝文化,为青州古城风貌和历史文化增添一个璀璨的亮点。山东临朐山旺国家地质公园已先后接待国内外游客10多万人次,成为集化石研究、文化交流、科普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标志园区。这些文化项目的建成,必将增加城市文化底蕴,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业。

二、潍坊市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

正如上文谈到的,潍坊市拥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资源;然而,在旅游业的开发中,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特别是对文化内涵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了不少问题的出现。

(一)开发过程中没有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

旅游文化资源应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历史遗迹文化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3]。相应地,旅游文化既包括自然资源生态文化,也包括历史文化。同时,文化的应用能够较大提升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品位,满足游客们的高层次需求,潍坊青州的云门山、驼山的成功开发便是例证。它们不仅以其秀美的山岳风光,更多的是其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当游客亲历其中时,既能开阔视野、愉悦身心,又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增长见识。但是,从整体上看,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是:部分旅游企业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将文化开发停留在表面,未将旅游文化内涵深入细致地挖掘,甚至违背生态文化发展规律,进而出现当地旅游文化资源遭到破坏,旅游吸引力逐年下降的现象。例如,潍坊昌邑柳疃镇的柳疃丝绸工艺已被列入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对这一技艺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显然仍停留在表面,我们更应该利用传统的织造技艺、生产工具,举全力发展柳疃丝绸工艺旅游,以望取得与其它遗址旅游不一样的旅游效应。另外,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还要特别注重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体现,设计与突出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4]再者,文化旅游开发不能推陈出新,符合大众口味的旅游文化产品更是鲜有,缺乏对潍坊市旅游文化产品的强力宣传,笔者认为这是不能吸引众多不同层次游客前来参观游览的最主要原因。

(二)忽视旅游文化开发的战略研究,文化旅游优势难以凸显

当前,潍坊针对本土民俗文化,相继开展潍坊国际风筝会、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昌邑苗木博览会、中国(昌乐)国际宝石节等大型旅游节庆活动。“经济搭台,旅游唱戏”,这些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节庆活动的举行,为潍坊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平台。但是,仅仅集中举行短而分散的几次旅游节庆活动,难以凸显文化旅游的特色。同时,忽视对已发现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或是对旅游文化资源地分散开发,使这一地区缺少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例如,潍坊寿光双王城、滨海经济开发区拥有众多东周时期盐业遗址,是否可以借鉴四川自贡、山西运城、江苏扬州开展的盐业遗址旅游及盐业文化旅游的经营理念及模式,通过博物馆展示、景观解读、旅游体验、盐业民俗展示、科学考察、盐业科普教育等多种有效形式,积极发展具有潍坊文化特色的盐业遗址旅游。[5]

潍坊市针对杨家埠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开发力度就略显不足,虽然已建有固定的杨家埠民俗文化大观园,将风筝作坊、年画作坊等手工艺制品作坊放到大观园内供游客观看,并已形成民俗文化旅游工艺品的生产链。但是,如此的旅游文化开发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旅游文化市场定位存在一定偏差,将宣传民俗文化的窗口面向境外(以韩国、日本游客为主)及省内游客,忽视对国内省外客源及欧美客源市场的开发。另外,还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常常一味追求点、面的规划与开发,而忽视将旅游文化资源合理地串点成线,“打包”推出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旅游文化产品才是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潍坊的青州、安丘、临朐、峡山等县区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造成了各个县域旅游文化开发的水平参差不齐,也使得旅游效益欠发达的景点与富华游乐园、金宝乐园、寿光蔬菜科技博览园、青州云门山风景区、沂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热门景点接待游客量反差较大,这与其没有建立资源共享,缺乏相关产业的联系又一定关联。

(三)旅游从业者素质普遍偏低,文化素养亟待提高

旅游业本质上经营的是文化,旅游消费的本质也是文化。因此,这就对旅游从业者的素质水平,尤其是广大导游人员的文化素质就有较高的要求;这些人员的素养直接影响到旅游者的感知与认知,对整个旅游活动正常进行和深入都有较大的影响。现今,在潍坊市各大知名景区景点的众多旅游从业人员,其导游讲解内容主要限于景点的介绍,缺少文化内涵的渗入挖掘。导游人员所使用的导游词常常是几年前、甚至是几十年前广为流传的导游讲解词,这样,游客难以从导游人员的讲解中获取层次较深的旅游文化知识,更无需谈及导游讲解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心理需求的游客。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潍坊的旅游从业人员急缺俄语、法语、西班牙语、日语及朝鲜语等小语种专业技术人才,这必将极大地影响潍坊市针对国外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状况。可以预见,旅游从业人员的偏低素质,不仅最终影响整个潍坊旅游产业的整体市场形象,还影响到对外宣传潍坊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宗教遗址文化、古建筑遗址文化、名人文化、地质文化、蔬菜文化、盐业文化等多样旅游文化资源。

可喜地是,近些年,政府和有关部门也都认识到了上述这些问题,特别是文化内涵相对缺乏和战略研究不够的问题。常言说得好,认识是行动的基础,此类问题的被认知,将为潍坊旅游业的深度开发打下良好铺垫。

三、潍坊市旅游文化开发对策

认识到了潍坊市旅游文化开发存在的问题,关键还是要找出旅游文化的开发对策。整合方方面面的因素,我们认为,要深度开发潍坊市的旅游文化内涵,需要整合区域旅游文化资源,扩大区域旅游文化宣传力度,并要下大力气培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潍坊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整合区域旅游文化资源,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

2008年,潍坊市邀请山东省旅游规划设计专家对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2020)展开修编,新的规划描绘了潍坊旅游发展的宏伟蓝图,成为未来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的行动纲领。这一总体规划将着重对潍坊市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确定新的发展方向,引导区域旅游文化开发可持续发展。[6]

根据新的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潍坊市将进一步突出旅游文化的主打产品以及主要卖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世界风筝都旅游文化主题,全方位拓宽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文化内涵发展面。我们认为,此规划可进一步深化以“逍遥游”为主题的潍坊文化旅游线路,同时还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区域联动,实现跨区域的旅游优势资源互补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可以设想,以区域旅游文化为核心的潍坊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必将进一步引领和促进潍坊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需要注意地是,我们不仅要从宏观上加强潍坊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更要注意开发策略。例如,利用潍坊国际风筝会、国际蔬菜博览会等会展旅游业较高的知名度,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当然,这需要区域内部建立旅游协调机制,加强青州、安丘、昌邑、寒亭等旅游业较发达区域与旅游业欠发达县区有效合作,尤其是要从项目规划、开发、保护与招商等多项环节严格把关,避免重复资源过度、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共同促进旅游业又快又好发展。

在开发过程中,不要停留在对旅游景点的开发与保护上,要“串点连线”,“打包”销售旅游产品。2010年,潍坊在由山东省旅游局主办,全省17市旅游局承办的“好客山东贺年会”旅游促销活动中,潍坊适时推出五条以文化旅游为主题的精品线路:1.逍遥远古游:探宝之旅、访古之旅;2.逍遥放飞游;3.逍遥名人游;4.潍坊寿光生态农业一日游;5.潍坊“逍遥”五日游。[7]上述文化旅游线路的推出,有利于整合潍坊市有浓厚区域文化特色的旅游资源,将旅游景点串成旅游文化线路,向众多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游客推介旅游文化产品,不仅能够吸引不同旅游客源区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还能扩大潍坊旅游文化产品的知名度。

(二)以区域专项文化事件为抓手,推广潍坊旅游形象

在制定区域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在适时推出精品文化旅游路线的同时,应以区域专项文化事件为抓手,各行业、各部门要综合运用多种市场营销手段,加大区域旅游文化的宣传力度。

在宣传中,利用在潍坊具有影响力的专项文化事件,通过网络传播、传媒广告、旅游节庆活动、会展旅游等形式,积极向游客宣传潍坊旅游文化知识,强化游客心目中良好的潍坊文化旅游目的的形象。特别要加强旅游市场网络建设,开发重点客源市场,全方位塑造潍坊旅游文化立体网络。潍坊市应在做好日本、韩国、新加坡、港澳台等传统客源市场的基础上,着重开展针对欧美客源市场的开发,可采取派驻办事处人员,对外宣传潍坊文化旅游;亦可采取旅游“大篷车”活动,对重点客源市场进行宣讲。同时,在上海、广州、成都、南京等国内重点旅游城市设立旅游办事机构,广泛地开展旅游招商宣传工作,向省外客源市场推介具有潍坊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品、精品文化旅游线路、文化旅游合作等项目,切实扩大潍坊文化旅游的市场范围。

要把这个问题落到实处,就需要建立区域内部协调机制,加强不同区域间的协作。在做好以“放飞梦想 逍遥潍坊”为主题的八大逍遥旅游品牌的前提下,将民俗民风、生态观光、滨海湿地、风筝放飞、地质火山、文化名人等旅游文化要素结合起来,创新潍坊旅游文化品牌。其中,建立区域间旅游协调机制、加快青潍旅游项目一体化对接就是促进潍坊旅游业发展的良策。2007年10月11日-16日,在青岛举办了以“合作”、“创新”、“发展”、“共赢”为主题的青岛潍坊周。[9]此次活动对于加快青潍旅游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大力培育旅游文化专业人才,塑造良好的旅游人才环境

针对旅游从业者文化素养偏低的状况,首先和主要解决导游人员旅游文化素养偏低的问题,加强与知名旅游院校的联系,推进全国“名导进课堂”工程,做好潍坊各地区专兼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为此,不妨以山东省民俗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潍坊旅游经济研究所为依托,开展区域旅游经济与文化旅游研究,培养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加大驻潍高校、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育工作。

同时,以时代发展为主线,以市场需要为准绳,以不同游客心理需求为起点,组织旅游、中文、外语等专业技术人员对潍坊市旅游文化知识进行修订,深度挖掘区域旅游文化内涵,对过旧、过浅的导游讲解词进行重新编写。当然,为更好地开发国外市场,尤其是欧美客源市场,应加大对法语、西班牙语、俄语、日语、朝鲜语等小语种旅游翻译人才的培育和引进。潍坊市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人才保障政策,确保人才“留得住、干得好”,共同塑造良好的区域旅游人才环境。

总之,随着旅游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产业体系的日趋完善,旅游业的战略性产业地位越来越凸显,而旅游文化开发对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更值得高度重视。潍坊市拥有较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丰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加之近几年,潍坊市提出“放飞梦想 逍遥潍坊”的旅游发展战略品牌,将潍坊特色的文化资源与保护开发结合起来,取得旅游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和谐发展新局面指日可待。当然,在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自身优势,要借鉴国内外旅游业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及时调整在旅游规划、旅游管理等方面的部署,以旅游文化开发为先导,以城市风貌为载体,以“逍遥游”为旅游卖点,更多地让文化导引旅游业健康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潍坊旅游城市形象,促进潍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潍坊市旅游局. 潍坊旅游网—游在潍坊[EB/OL]. http://tour.wfcmw.cn/?list-573-2.html,2009-11-14.

[2] 潍坊市旅游局. 潍坊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EB/OL]. http://wftour.cn/?thread-124-111.html,2009-11-16.

[3] 董金菊.我国旅游文化资源研究综述[J].安徽:皖西学院学报,2008(24): 52.

[4] 赵荣,王恩涌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9

[5] 吴其付,朱敏. 四川古盐业遗址与旅游开发[J].四川:盐业史研究,2004(04): 34.

[6] 山东新闻网. 潍坊旅游业总体规划“与时俱进” [EB/OL]. http://weifang.sdnews.com.cn/2009/8/7/798123.html, 2009-8-7

[7] 山东旅游政务网. 2010年“好客山东贺年会”[EB/OL]. http://www.newyearsd.com/xinwen.2009-11-26.

[8]Gartner W C. Image formation process [ J ] . Journal of Travel andTourism Marketing , 1993 , 2 (2 - 3) :191 - 215;Woodside A G, Sherrell D. Travel evoked , inept , and inert sets of vacation destinations[J ]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 1977 , 16 (1) :14 - 18;Woodside A G. , Lysonski S. A genaral model of traveler destinationchoice[J ] .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 1989 , 27 (4) :8 - 14.

[9]牟永生,沈建军,李晓阳.潍坊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科技信息,2008(27):505

作者:王俊芳 曲毅

旅游文化信息翻译分析论文 篇2:

旅游英语文本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摘 要] 旅游英语文本翻译在旅游景点介绍和传播本国本土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旅游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交流的载体,要求翻译者不仅具备良好的语言功底,还要具备深厚的旅游常识。从旅游文本的翻译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入手,阐述了旅游文本的翻译原则,并结合实例对旅游文本的翻译技巧进行了音译、注释、增减、改写、类比等方面的解析。

[关 键 词] 旅游英语;文本翻译;原则和技巧

随着旅游行业在中国的大力开展,旅游英语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也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旅游文本翻译作为英语翻译的一大分支,不仅是对外宣传及向外国游客展示旅游信息的便捷途径,也是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翻译过程中随意性强、专业性低、不恰当等问题一直是困扰旅游的难题。旅游英语文本翻译应做到文字简洁流畅、语言表达清晰易懂并富有感染力。

一、旅游文本翻译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一)旅游文本翻译的特点

作为旅游英语翻译者,要求其文化底蕴必须是非常深厚的,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翻译技巧,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文化。同时,旅游英语在翻译过程中要体现出立体美。旅游是旅游消费与文化消费相结合的过程,也是立体美的呈现和感受审美的过程,对当地文化的宣传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旅游英语不仅是吸引外国游客的媒介,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二)旅游文本翻译应注意的问题

1.语言和文化差异

英汉旅游语言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体风格、文化和语用上,因此,旅游英语在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与缺失。不同国家由于语言、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社会礼仪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此,旅游文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读者的文化背景,对文本要传递的文化信息适当的调整和修改,这样,才能让读者和外国游客既能知其名,又能知其义,从而加深对旅游景点的认识和了解。

2.避免逐字直译

有些旅游景点的文本资料翻译只停留在其文字的表面意义上,尤其是一些语境中的表达,为了使人明白其意思,逐一将单词翻译出来,结果翻译出来的资料常常令外国游客一头雾水甚至使外国游客理解错误,严重影响到我国的景点形象。例如,旅游景点中常见的标语指示牌:“参观由此去”,译成“To visit from here!”会让外国游客难以理解,如果译成“This way,please!” 简洁明了,效果会好很多。

二、旅游英语文本的翻译原则

(一)以译入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取向

以译入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是以接受端为出发点,以译入语为中心的翻译方式。这种翻译方式以读者的口味为准绳,改变了注重原文和以忠实为主的翻译思路,采用了归化的译文方法,将翻译的范围扩展到翻译的语境。其目的是让读者和外国游客能一看即懂,并产生如文本原来所具有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二)以译出语或译出语文化为取向

以译出语为取向的翻译原则是严格遵守原文的形式,唯恐译文失真并有违原文作者的意愿。翻译时要求译文忠实于原文,应该沿着原文的外形来译,翻译过程中也尽可能完全采取词对词、句对句的死译方法或音译法,其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和鲜明特色,不破坏原文的结构美。

(三)以美学为取向

旅游资料是通过对风景名胜和山水文化的宣传、介绍和推广,吸引游客并激发人们旅游和参观的兴趣。为了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表现力,用来翻译诗词、碑文、名胜古迹、风味小吃等传统文化的旅游资料应采取一定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应尽可能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并使之产生一睹为快的欲望,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实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例如,在中国美食“韭菜盒子”的翻译中,因为韭菜合子与饼子的形状相似,体积大并且扁平,于是将韭菜盒子翻译成Chinese Chives Cake,既形象直观又体现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四)以作者或读者为取向

以作者为取向主要用于名人名家的散文、游记、诗歌等方面的翻译,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是要保留原作的风姿和作者的权威性。而以读者为取向的翻译原则是翻译者把文本翻译的重点放在读者或者旅游者上,其目的是便于不同层面的读者或游客易于接受和理解。因此,翻译时充分考虑到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在不影响原文表达意思的前提下作适当的调整和变通,才能使旅游资料的翻译通俗易懂和富有吸引力,才能帮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例如,对名称的翻译是翻译者非常注重也是最为困难的。如,杭州的“虎跑泉”经常会被翻译成Tiger Running Spring,但如果考虑到其名称的由来,其名字应该翻译成Tiger Dug Spring,这样才能让外国游客真正了解“虎跑泉”的由来和历史。

三、旅游英语文本的翻译技巧

(一)音译

音译是根据读音用一种文字符号来表达另一种文字符号的翻译方法。在英语翻译中,音译就是直接用汉语拼音标注。音译的对象主要是人名、地名和新产生的术语。好的译名能第一时间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并提高他们的游览兴趣。例如,三潭印月San tan ying yue。但单纯的音译有时并不能将景点的实际信息、文化内涵和审美功能完全地传递给读者和游客,还需采用音、意相结合的方法来补充和完善。例如,八达岭长城 Badaling Great wall。这样的翻译不仅易于游客对景点的接受和理解,又能让外国游客深刻了解中国地域文化的信息。因此,音译翻译方法不仅能让游客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国发音,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和文化内涵。

(二)注释

对于外国读者和外国游客而言,很多文化背景和历史典故是他们陌生和不熟悉的,于是乎在旅游文本翻译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将译文的理解障碍降到最低。因此,旅游英语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要多运用一些词汇进行适当的阐释、注释或补充,这样才能缩小原文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文化差距,才能够更通俗、完整、准确地将原语信息传达给读者和游客,又能便于其接受和理解,并对他们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具有很大的帮助作用。例如,在向读者或游客介绍“粽子”的时候,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不讲解屈原的历史而只是对粽子作简要介绍,游客或读者便会一头雾水而无法理解。因此,在翻译famous Chinese scholar-statesman who lived some three centuries before the birth of Christd的时候,游客会对粽子和屈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自然而然对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也会加深记忆和了解。

(三)增译

增译也叫增词法,是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上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从原文出发并遵循一定的规则,在译文中增加一些词、句子或其他必要的语言单位,从而使译文语义更加明确并达到和原文相似的效果。同时,各民族由于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一些内容在我们国家可能人尽皆知,但在国外可能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因此,凡是带有我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旅游资料,在原文本翻译中应适当增添解释性翻译,对背景资料适当地加以补充才能够避免外国读者或游客产生误解甚至不解。例如,云南西双版纳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送旧迎新的传统节日,人们以相互泼水的方式来祈求生活快乐祥和。如果将“泼水节”译成“Water Sprinkling Festival——a big festival for the Dai nationality to wish everyone happiness by splashing water to one another.”就能将特殊民族风情的背景信息准确生动地传递给外国游客,外国游客也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底蕴并在思想上达到共通。

(四)省译

在旅游过程中,中西方游客在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不同,中国游客是螺旋式思维,注重景色带给心灵的审美感受,而西方人是直线思维,注重景点带给人的现实表现。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应避免累赘感并可做适当的删减,只要让读者和外国游客真实地感受到我国的美好风景就可以了。例如,在对“北京作为世界旅游名城,有着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雄伟壮丽的天安门;金碧辉煌、气象万千的故宫;湖光山色、曲栏回廊的颐和园……”这段话的英文描述过程中,可用magnificent来表现天安门的雄伟,用majestic来表现故宫的庄严,用scenic来体现颐和园的秀美如画。译文并未逐字翻译,而是使用简单不重复的词语来再现原文的美感。

(五)类比和改写

由于中外文化和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许多比喻和典故虽然描述的人物和事件不同,但其表达和传递的思想却是相似的。因此,将中文资料中的比喻或典故转化为外国游客熟悉的类似的内容,适当地运用类比可以简洁而又准确地向游客介绍人物或景点。例如,将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类比为西方家喻户晓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种由此及彼的类比方法既可以拉近中外文化的交流和理解,又可以让游客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改写指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内容进行适当的改变或调整,其目的是使译文符合语言表达习惯和读者口味,以便于信息交流,并增强可读性和感染力。

综上所述,旅游英语翻译要从中外文化的差异上入手,力求符合外国人的阅读习惯、理解习惯和审美习惯,将文化信息作为重要的翻译要素,采取恰当的用词和表达方式将景色古迹和文化信息灵活生动地呈现给外国游客。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可以适当地进行调整、增减和改变,这样才可以使旅游文本更容易被国外游客所接受和理解,才能激发他们的旅游兴趣。

参考文献:

[1]王雨珊.交际翻译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4).

[2]潘飞.旅游英语标识语的文本特点及汉英翻译策略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6).

[3]景兴润.英语旅游网站文本翻译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8).

[4]夏瑛.英语景物描写类旅游文本的特点及翻译方法初探[J].考试周刊,2015(92).

[5]丁璐璐.浅析旅游英语翻译[J].现代交际,2015(4).

作者:康军娥

旅游文化信息翻译分析论文 篇3:

基于秦皇岛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课题项目:秦皇岛市2014 年社会科学重点应用性课题“基于秦皇岛体育旅游发展的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课题编号:201407184

摘 要:体育旅游经济是秦皇岛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秦皇岛市体育旅游经济的迅速发展,体育旅游翻译人才供不应求。本文以秦皇岛市体育旅游翻译现状为基础,综合分析了当前体育旅游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中出现的问题,经过缜密的调查研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体育旅游;经济;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作为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和首批优秀旅游城市,秦皇岛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一直以来,旅游业的发展强有力的推动了秦皇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其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意识的逐步增强,体育旅游逐渐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了秦皇岛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秦皇岛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随着体育的国际化进程加快,秦皇岛的体育旅游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即如何加快秦皇岛体育旅游走向世界,创造国际品牌的进程。但是在此过程中,一些相关问题也暴露了出来,体育旅游翻译人才缺失,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极大的制约了秦皇岛体育旅游经济的发展。因此,培养相关翻译人才的任务刻不容缓。本文结合秦皇岛体育旅游的现状和相关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分析制约因素和存在问题,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培养策略。

一、秦皇岛市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为基础,在有限的时间内外出旅游的活动,作为旅游基础的体育必须以规则、竞争、趣味为特征。体育旅游能够有力的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合作,增进国际交流与了解。秦皇岛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气候宜人,海滨资源丰富,可以开展游泳、潜水、沙滩排球等体育项目。山林资源丰富,祖山、角山、板厂峪等适宜开展登山、攀岩等体育项目。同时,相关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国际B级自行车大赛、世界徒步大会等重要赛事。

二、体育旅游翻译人才培养现状

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只有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翻译人才,胜任体育旅游的翻译工作,才能树立积极正面的国际形象,有效的推动秦皇岛市体育旅游经济的迅猛发展。目前,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相关人才极度紧缺。就全国范围来说,从2002年开始,北京体育大学等体育院校开始开设体育英语专业,旨在为体育比赛翻译、训练翻译等培养专业人才,但是就体育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仍然是一个空白。就秦皇岛市而言,共有燕山大学,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等六所高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教学方向主要为英语语言学和英语语言文学,部分专业辅修旅游专业相关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担旅游翻译的工作,但是与体育旅游的结合方面仍为欠缺,体育旅游专业知识薄弱,毕业生很难胜任相关的翻译工作。一方面,市场上供不应求,另一方面,毕业生没能走上希望的工作岗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了脱节。

三、 当前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翻译人才培养的限制因素和存在问题

体育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满足市场需求以及用人单位需求为目标,培养英语基础扎实,综合能力突出,专业知识精通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对于现行教育模式的研究和多方位的社会调查,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体育旅游翻译人才培养定位不够明确,缺乏意识整合。随着体育事业与国际接轨的进程加快,很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培养体育翻译人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用人单位要求,也相继开设了体育翻译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体育赛事翻译、体育训练翻译和体育会议翻译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但是就体育旅游翻译人才培养仍然是一个空白,在体育英语人才培养中缺少体育旅游知识的传授。

2. 课程设置有局限性,没有突出专业特色。现有的课程设置将英语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在相关专业知识方面重视程度不够,很大程度上依赖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工作实践中进行积累。体育旅游翻译作为体育翻译的一个分支,在课程设置的比重更是微乎其微。翻译人才的思维模式与一般外语人才有着明显的差别,需要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过去往往把外语专业等同于翻译专业,把外语人才误以为翻译人才,忽视了翻译专业人才的专门性和特殊性。体育旅游翻译人才的培养不仅仅要强调学生英语学习扎实的基础知识,对于口语和听力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广泛的体育旅游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高水平的综合应用能力。现今的体育英语专业教材选择上选择有局限性,仅限于《体育概论》等基础教材,专业知识传授明显不足。

3.教师体育旅游专业知识匮乏,信息更新滞后。目前从事体育翻译教学的教师以英语专业教师为主,以英语语言学或者英语语言文学为主要教育背景,体育知识尤其是体育旅游知识相对匮乏,体育信息更新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水平。

4.学生应用能力不足,缺乏体育旅游翻译的实践经验。综合应用能力是衡量学生水平的重要指标。学生以教材学习为主,学校组织的实习也多流于形式,无法让学生在体育旅游实践中提升自己。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秦皇岛分赛区为例,从事体育翻译的人员以英语专业教师及学生为主,体育旅游翻译知识相对薄弱,需要强化培训,充分证明了实践经验不足。

四、体育旅游经济发展翻译人才培养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加强针对性与目的性。

高校应该在对于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和研究的基础上,培养体育旅游和英语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体育旅游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在两者切合的基础上,还要结合英语专业相关知识,对于体育旅游翻译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旅游翻译人才必须能够胜任赛事体育旅游,赛场体育旅游等相关活动的翻译工作。

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体育旅游翻译的特色性和专业性。做到体育旅游中有英语,英语中有体育旅游,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从而实现本质的飞跃。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口译及笔译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体育旅游专业知识的培养,使体育旅游成为教学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高校的教学计划上看,设置体育旅游翻译专业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可以在翻译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适当向体育旅游方向倾斜。随着体育旅游研究的深化,相关理论已经趋于成熟,有关体育旅游的期刊和书籍层出不穷。陆续出版了Turco, Riley 和Swart共同编写的《体育旅游》,Ritchie和Adair的《体育旅游:关系、影响及问题》以及Hinch和Higham的《体育旅游发展》等。这些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基础和教学内容。同时,教学内容上还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结合秦皇岛当地体育旅游资源和特色。例如根据北戴河海滨旅游的特点,加入潜水,沙滩排球等体育旅游的翻译内容,黄金海岸高尔夫球场已对外营业,教学过程中讲解相关体育知识翻译。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北京奥运会分会场的秦皇岛市奥体中心体育场承接多项重要体育赛事,成为秦皇岛市重要的体育旅游产品,赛事体育旅游翻译也应随之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专业知识,提高教学专业水平。

体育旅游翻译是一门多层次的交叉学科,对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自身能力和实践经验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内化。一名合格的翻译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和专业基本理论,还要具备相关学科的知识。首先教师要具备体育旅游教学理念,增强体育旅游的国际化意识。其次加强自身体育旅游专业素养,强化体育知识。最后还要积极参与到体育旅游翻译的实践活动中,结合自身实践经历,带给学生最前沿的,最具体的体育旅游信息,避免纸上谈兵。

4. 充分发挥地域体育旅游优势,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翻译实践能力。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走出课堂,走进翻译现场,才能让学生直观体验到体育旅游翻译的氛围,增强实际应用能力。秦皇岛市体育旅游优势得天独厚,拥有山林(草)体育旅游资源、海滨体育旅游资源、水体湿地体育旅游资源、长城体育旅游资源、体育训练基地及场馆体育旅游资源、高尔夫体育旅游资源和奥运体育旅游资源。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体育旅游的有利条件,带领学生积极进行相关翻译实践,实战训练。

五、 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体育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于体育旅游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扩大。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为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及时发现问题,突破瓶颈,努力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体育旅游翻译人才,以促进秦皇岛市体育旅游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Gammon S, Robinson T. Sport and Tourism: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Journal of Sport Tourism, 1997,4(3):8-24.

[2]Ritchie B, Adair D. Editorial: The growing recognition of sport tourism [J]. Current Issues in Tourism, 2002, (5):1-6.

[3]裴斐.体育英语专业建设症结分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6):119-122.

[4]李在辉.我国体育翻译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4):89-94.

[5]葛厚伟.新建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福建论坛,2008(10):140-142.

作者简介:王维维(1981- ),女,硕士,讲师,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基础部,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陈耿庆(1982-),男,硕士,讲师,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基础部,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研究

作者:王维维 陈耿庆

上一篇:基于物联网的网络营销论文下一篇:社会保险全国统筹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