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文化翻译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本文研究我国翻译发展进程中出现重视语言轻视文化、重视微观轻视宏观的现象,详细阐述对翻译文化意识的认识,通过推进文化观,确立翻译指导理念,以多元文化为视角深刻探究翻译实质。【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文化观多元化思想全球化经济进程的逐步深化,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交往领域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多体现在文化和其他领域方面。

第一篇:文化翻译论文范文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摘要】因为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存在较多不同点,因此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遇到具有中国特色的词语时,常常不能准确翻译,导致产生文化空缺问题。顺利解决中英文化中的空缺问题,妥善处理文化差异造成的语义问题,是摆在当前翻译者面前的主要任务。

【关键词】文化空缺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英语与汉语分别承载着欧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随着国家间交流的日益频繁,在交流过程中较多体现文化空缺现象也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阻碍了汉英翻译工作的顺利发展。要求翻译人员同时具备较强的文化意识与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一、出现文化空缺的因素

1.社会历史变迁问题。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不同的词语分别代表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时期的人物、事件在词汇应用中均可以体现中国民族文化个性。如人们熟知的“桃园三结义”、“焚书坑儒”、“卧薪尝胆”等,只有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才能顺利理解这些词语。假如不能将Waterloo与拿破仑联系在一起,就不能理解meet one’s waterloo为什么要翻译为“一败涂地”。

2.思维方式不同。中国人民与欧洲人民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出现了语言差异。如中国人通常利用“十”来展现程度,如“十全十美”。而将最大的阳数确定为“九”,常用来比喻天,如“九霄云外”。

3.宗教信仰不同。歐洲传统宗教文化以基督与西方哲学为主,但在翻译我国的儒学与道家学说时,则会面临较多困难。儒家学说将“仁”作为自己思想的重点,一个人只有拥有五种以上的品德才能称得上“仁”,如果将其翻译为“goodness”或者“humanity”都不准确,因此人们通常将其翻译为“benevolence”并添加一定的注释才能被欧洲人理解。

4.风俗习惯不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生活与风俗习惯却存在诸多不同,由此形成了明显的文化空缺。中国人在婚姻中常常强调“门当户对”与“郎才女貌”,英语表现美好的婚姻时却常常用“marriage of trueminds”。

二、解决文化空缺问题的主要策略

1.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首先要认同上述各种差异,要做到尊重不同地区的文化,只有积极学习并理解对方文化,才能防止出现保守主义。

2.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努力确定相同的语码,而不能歧视其他地区的人民。在考虑问题时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如中国人常常称呼外国人“老外”,本来这是一种非常平凡的称谓,但假如外国人不能正确理解,甚至可能将其当作鄙视的称呼,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3.积极反馈。利用积极研究各种反馈情况可以实现顺利交流,妥善解决语言问题与行为问题。如中国人见面常常会说“吃了没”,这是关心对方的一种表现,并不是关心对方是否吃饭,是一种礼貌用语,但欧洲人在遇到这种问话时却常常表现为愤怒或生气。利用反馈有利于发现交流中出现的问题,谋求解决策略。

4.要善于解决文化差异问题,逐步适应西方文化。中国人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要善于摆脱中国文化的影响,逐步接受对方的文化观点,确定相同的感情成分,达到适应西方文化的目的。

三、基于文化空缺现象下的翻译方法

1.音译。汉语中的人名与地名在翻译过程中全部应用音译法,有时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事物也使用音译的做法,如胡同译为hutong,胡同曾经翻译为alley 或者lane,二者完全脱离了中国丰富的民俗风情,是不合适的。有时在翻译过程中也使用音译加范畴词的做法,较多应用于英译汉过程中,如 AIDS译为艾滋病。

2.直译。直译的主要方法有按字依次翻译与字面意思翻译二种方法,如“易经”翻译为Book of Changes,这种翻译方法不准确,太过呆板与模式化,不利于读者理解,更不能体现文化内涵。将“八股文”翻译为eight-part essay再加上一定的注释“a literary composition prescribed for the imperial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known forits rigidity of form and poverty of ideas”则非常易于理解。在应用直译方法时不可过于牵强,不然则会导致词语脱离本身的文化内容,不利于人们认识。

3.意译。意译法通常用于翻译文化特点突出的词语,其摆脱词语的字面含义,以词语本身的文化特点为核心,如“不到黄河不死心”,假如翻译为“Before reaching the Yellow River, ambition never dies”,外国人根本不能将黄河与决心联系在一起,因此可以利用意译法译为“Until all is over, ambition never dies”不但完美诠释了原文的意思,而且外国人也能理解。

4.借用。主要方法有借用文化意象与语言二种,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有的汉语词语可以在译语中找到与其意义相近的词语,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对方词语表达的褒贬色彩与使用频率,如在翻译“牌楼”时可以译为“memorial arch”,翻译人员可以舍弃汉语词语的构造形式,在深入研究与反复思考下引用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翻译。如在翻译“牌楼”时重视体现其功能。

四、结语

总之,在英汉翻译过程中,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存在诸多差异,要想翻译出与原作相同的意境、精神、气氛则存在较大困难,但只要深入研究语言内容,采取正确的翻译方法就可以解决翻译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避免出现翻译空缺。翻译人员要加强学习,努力积累丰富的翻译经验,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制订合理的文化空缺解决策略,保证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跃忠.英汉翻译中英汉文化空缺词汇与翻译策略探讨[J].语文建设,2016(21):91-92.

作者:王瑾

第二篇:翻译研究与翻译文化观

【摘要】本文研究我国翻译发展进程中出现重视语言轻视文化、重视微观轻视宏观的现象,详细阐述对翻译文化意识的认识,通过推进文化观,确立翻译指导理念,以多元文化为视角深刻探究翻译实质。

【关键词】翻译研究 翻译文化观 多元化思想

全球化经济进程的逐步深化,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交往领域不仅体现在经济上,更多体现在文化和其他领域方面。因而在跨文化时代到来之际,翻译更多呈现出交融性和互助性,单纯的翻译技巧和翻译学术性思想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求。从外部层面考虑翻译不能与人文理念相互割裂,因而研究翻译文化,并且了解其影响地位,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和本质的影响,也是研究翻译理论的重要基础。

一、翻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语言在文化上有详细的操作层面,因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尤为密切,作为一个翻译者不能规避的本质问题就是语言层面上出现的各类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翻译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由于翻译者和原作者成长在不同的环境里面,所以文化心理也会不同,在感知世界和认知世界方面也会多有不同,导致语言和词汇使用出现不对等的情况。另外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对事物的理解,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方面也有较大的不同。

例如,英语句子多数情况下受到形式和逻辑的限制,句子的主干构成是主语和谓语,其他的语法形式主要以主语为基础做好各层的连接与搭建,框架结构是以主语为基础,逐渐向外围扩散,但是汉语在句子方面习惯以时间顺序为基础,通过推理的方式做层层递进展开,通过节节延伸,呈现出线性铺排的状态。这两种语言习惯都是人们约定俗成的,所以翻译者从小也接触这类语句构成形式,因而一旦接触与之不同的构词形式感觉无所适从。

二、翻译发展中需要深思的问题

1.重技轻道。这方面的倾向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集中于翻译研究的问世后,专家学生更多的探究翻译技巧,没有对形而上学有强烈的关注。在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共有500多种书问世,其中介绍语种和技巧性的书籍占比达到85%,大部分都是一“技巧”著名,但是探讨的主体是“怎么译”。第二在翻译研究方面有更多研究,更多重视翻译技巧,将翻译研究看成实用主义,但是这种思想直接带来两种效果,第一,局限翻译理论范围,把翻译理论看成怎么译,导致翻译被局限在应用层面;另外一方面简化翻译的理论功能,误导人们理论只能指导实践,这将引发观念上的误区,让人们单一的认为技巧性的翻译研究对实践有着更直接的用途,研究本质时出发点在哲学,但是实施过程却运用符号学定位,这被翻译学者看成是“制造空洞的理论”。

2.重语言轻文化。我国将近30年的翻译研究中,重视语言轻视文化的现象是在20实际70年代以后和80年代中期,其中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从翻译的层面考虑问题,语转化是翻译活动中最为直接的行为,那么将语言翻译长期的当成语言活动观就是现在研究的翻译观,翻译研究过程中必然形成理论层面的内容,因而研究中重视翻译的语言层面是翻译研究的重要课题。

3.重视微观轻视宏观。重视微观轻视宏观在翻译上面主要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体现在翻译史的研究上面,另外一方面是体现在翻译批评领域。翻译史研究主要是在最近几年里面,要求梳理历史时期的重要翻译事件,或者研究某一个翻译家的翻译风格,但是研究中只是就翻译论翻译,缺乏宏观性的把握,尤其在研究西方主要国家文学作品时,更多是罗列翻译事件,仔细拼读翻译内容,梳理翻译复译情况,整体上没有宏达的视野观,以文化外契机,站在文化的高度上面逐步了解翻译,体会翻译,研究翻译的选择、文化的立场等相关问题。因而这类翻译可以说是“见树不见林”,引出翻译的文化特征,在翻译批评领域内重视其宏观的倾向问题更显严重,其中有如下表现,第一,研究译本中,更多的关注文本意义,文字对照更看重细节,把细节当做整体看待,细节的不妥,就否定整体。第二,评价翻译方法是,要求翻译家在文化转化方面有更好的方法,但是却没有详细关注翻译家运用翻译方法的动机和文化语境。第三,翻译评价中,语言层面的评价是一切评价的标准,也成为评价的唯一标尺,将对和错看的更重,没有深入探究“对”或者“错”本身的原因,因而缺乏整体思考。

三、从跨文化视角上考虑翻译与翻译观

但翻译一个作品时候,需要加入评论,加入评论的主要目的是两方面,第一通过阅读评论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具体差异,第二可以通过评论加入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任何文字的东西都不能是孤立存在,都是和生活的社会属性有一定关系,所以很多评论与当时的热门话题和政治发展状况联系密切,因而很多大的新闻媒体都将故事说的头头是道,通过故事映射出真正要表达的含义,必要的时候这些评论是帮助理解文章,或者引导民众的思想层面。

结语:翻译是一个比较美妙的过程,由于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的相互连接,所以运用通过翻译做好沟通的桥梁,很多人开展翻译活动,都是在进行文字,其实这只是翻译的一个小部分,翻译是需要语言交流与文化渗透,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如果文字没有语言为基础,那么整个文字就会变得很单调,也会失去整体的韵味,这只是翻译中的一个很简单部分,其实翻译是在进行转换时候的语言的重新组织,翻译学中最为重要的三方面是信、达、雅,解释为直观的表达翻译的含义,语句的直观,最后语句完整、漂亮,在树立翻译观的同时,需要清楚的认识和了解翻译的本质,以文化交流为核心,开展翻译活动,让翻译活动有自己正确的历史定位。并在这一原则上,梳理我国翻译史,做出深刻思考,分析翻译史上出现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小霞.论跨文化视角下的翻译文化观[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9):3-5.

[2]孙英旭,张琪,张雨萌.多元文化语境下译者的翻译文化观[J].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14(03):13-15.

作者:曾晶

第三篇:文化图式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刍议

摘要:随着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不同语言国家中的经典文学作品便开始进行了相互翻译传播。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还容易受到作品文化因素的影响,从而阻碍了文学作品的正确传播。因此,本文分析了文化图式的概念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针对于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翻译手段,以期为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文化图式;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文化因素

一个具有价值意义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且还是全世界的珍品。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在其文学作品中有着非常多的优秀作品,具有很大的价值,值得相关的专家和学者进行关注和研究,这其中无法避免会将英语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极可能会出现语境偏差的现象。对此需要充分对目的语的文化图式因素进行考虑,从而使得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能够被更多人的所理解。

一、文化图式概念以及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一)文化图式概念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专家和学者便对“图式”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定义,主要由形式图式、内容图式以及语言图式这三种构成.其中内容图式的主要内容便是以文化图式为主,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身的认知以及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对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人文景观、道德水平等内容进行理解,这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过去,科技信息还没有现在这么发达,不同的地区便有着不通过的文化,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发展,虽然各国之间的交流开始加强,但是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也还是存在,因此使得文化图式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位置,即将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图式翻译成与读者相同的文化图式,从而便于读者的理解,加深读者对该作品的印象。例如,在英语文学作品中,“dog”这个词语在汉语中可以直接翻译成小狗,但是其文化图式与国外的文化图式有着很大的区别。对此,翻译工作者需要在了解文化图式的基础上,对原作品进行赏析,从而使得翻译出来的文学作品能够被大众所接受。

(二)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并不只是仅仅将作品中的每一句英语翻译成汉语就可以了,而是需要对文学作品中所隐藏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和掌握,让读者能够理解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到作品的价值所在。虽然随着中西方之间联系的加强,文字表达的意思上具有许多相同的观点,但是文化存在的差异性仍然十分鲜明。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使得读者在阅读时能够学习到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精髓和文学内涵。

二、英语文学作品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学习和掌握一个语种并不是很困难,但是能够将该语种的文学作品翻译成汉语却是难上加难。这主要是由于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如果翻译者只是简单的将每一句话翻译成汉语的话,不仅使得原英语文学作品无法体现出其价值,而且也失去了翻译的意义。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语法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英语学习中,而且还体现在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中,但是这种语言差异只需要翻译者能够精通英语和汉语便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难度最大的问题在于东西文化因素的差异,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而不同的国家因其不同的区别,例如宗教、习俗、审美、饮食、信仰、习惯、穿着等等,如果翻译者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文化因素的差异性,将会使得翻译出来的作品出现内容偏差、意思表达不清等情况。

三、文化图式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文化图式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在不同的情况下有着不同的策略,文章总结了文化图式在冲突情况下的翻译策略、文化图式在相对应情况下的翻译策略以及文化图式在缺失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图式在冲突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经常会遇到文化图式冲突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很多翻译者将会采用替换冲突核心、添加注释的方法进行解决。首先,替换冲突核心这一方法是翻译工作者最为常用的,主要是将原作品中的内容替换成汉语文化图式的内容。但是要求翻译工作者需要在保持原作品的思想、感情的前提下,加强读者对该作品的深入了解。例如,在英语文学作品《The Black Cat》这部文学作品,如果将书名直接翻译成“黑猫”的话,读者一看到这部书名,便很难想象到书中所要表述的内容。这主要是因为“黑猫”这个词语在西方中,代表的是犯罪、死亡以及恐怖的意思,但是在我们东方根本就没有这个概念,很多东方人会认为黑猫代表的是正义、勇敢、聪明,因此翻译工作者需要在翻译的时候,将黑猫进行替换,从而使得读者更加容易理解;其次,添加注释这个方法虽然比较常见在教科书中,但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翻译方法。例如在《the girl with the dragon tattoo》这部文学作品,如果直接将其翻译成“女孩沙兰德的龙文身”,并且没有在旁边添加注释,读者便会很难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因为龙在西方文化图式中,代表的凶猛、邪恶、残暴,而在东方文化图式中,龙是一种吉祥物,代表的是神圣、高贵的意思,因此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时候,需要在“dragon”中注释,“此处的龙并不是东方文化传统中的龙”。同时,在欧美国家的宗教作品中的“龙”也与东方文化图式中的龙有着很大的区别,例如在《圣经启示录》中提到的“dragon”指的是反派角色撒旦,是想要毁灭世界的元凶,而翻译工作者需要对此进行特别的注释,否则就会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误解。

(二)文化图式相对应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无论发展过程和民族特色怎么变化,社会背景怎么变迁,其生活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相同的特性,例如对罪恶的抵制,对道德的提倡,对美好事物的渴望等。因此,在英语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文化图式相对应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工作者只需要将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英语翻译成汉语便行了。例如,在《gone with the wind》这部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普通的陈述句,翻译工作者直接翻译成汉语就可以了,无需进行太多的考虑。这种翻译手段比较简单,因此不再做更多的讲述。

(三)文化图式在缺失情况下的翻译策略

所谓的文化图式缺失主要是指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隐藏的习惯、信仰、风俗等在汉语的文化图式中并没有,因此使得读者无法进行顺利的阅读。对文化图式在缺失的情况下,大多数的翻译工作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都会采用模糊翻译和回避翻译这两种方法。其中最为常用的方法便是模糊翻译法,很多人在进行英语翻译的时候,经常使用到意译。在某些英语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成语或者是传统俗语是在西方的文化图式中形成的,因此如果直接的翻译成汉语的话,读者并没有相关成语或者传统俗语的概念,因此翻译工作者可以采用意义相近或者是相同的词语进行模糊的翻译。例如“an apple of one eye”,如果直接翻译成汉语便是“某人眼中的苹果”,这样使得读者理解起来非常的困难,因此为了能够符合原作品中的意义,翻译工作者应该翻译成“心肝宝贝”或者是“掌上明珠”,这种模糊翻译发在英语俗语或者是英语成语翻译中十分有效。在英语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还有“bury one head in the sand”即逃避现实,“chance one arms”即碰碰运气等等。在翻译过程中,翻译工作者不仅需要对翻译思路进行模糊,而且还需要对原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图式进行了解和掌握。除了采用模糊翻译方法外,还有针对于文化图式在确实情况下的翻译策略,那便是回避手法。回避手法主要是指对文化图式缺失的那部分内容进行忽略,不翻译,运用合理的手段有效连接目的语种读者的文化图式,从而让读者阅读起来比较顺畅,这种方法虽然比较有效,但是不常用,翻译工作者经常是在翻译一些不重要的内容下采用回避手法,对于文学作品中比较核心、重要的内容都不能私用回避的翻译策略。

四、结语

对于文化图式下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问题,只有让翻译工作者在了解该作品的文化图式的前提条件下,对翻译策略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才能获得科学合理的翻译方法,使得目的语中的读者更加能够充分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所在。随着当今全球化发展的背景趋势,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过程中,文化交流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而文化的交流离不开经典文学作品的交流。当今,随着我国读者对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从而使得文化图式下的英语文学作品翻译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因此要求翻译工作者必须掌握好英语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图式,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从而促进优秀的文学作品广泛地传播。

【参考文献】

[1]王莉雯.郑海凌“和谐说”视角下英语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技巧探析——以自译Daddy-Long-Legs为例[D].湖南大学,2013

[2]倪博.探析英美国家文学作品选文教学中英语文化渗透[J].商,2014,(13):87-87

[3]王莉雯.郑海凌“和谐说”视角下英语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技巧探析--以自译Daddy-Long-Legs为例[D].湖南大学,2013

[4]施碧凡.在英语文学作品赏读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谈北师大版Module 4 Literature Spot the Pearl 教学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0):333-333,334

[5]谭颖.英语文学作品翻译中如何处理中西方文化差异[J].英语广场(下旬刊),2014,(2):36-37

[6]傅丽,李真,何东等.英语文学作品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二语习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27(4):101-103

[7]林婧.浅析如何从英语文学作品的书名来品位西方文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117-118

[8]费从荣.《围城》中的模糊语言及其英语翻译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

作者简介:周莹(1979-7),女,汉族,河南郑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

作者:周莹

上一篇:企业财务论文范文下一篇:艺术观念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