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探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大学生就业就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冷静的分析国内各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深入了解市场的导向,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理念,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端人才,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竞争力。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校就业指导探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就业指导探析论文 篇1:

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探析

[摘要]文章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进而提出了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路径,如营造校园创业文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进行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创新创业 高校就业 就业指导

[作者简介]谢学(1979- ),男,山东淄博人,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讲师,硕士。(江苏 常熟 215500)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引领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能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之一。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大众创业的新时代。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并将“促进以创业带动劳动就业”作为当前高校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潜力之一,因此,高校必须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创新不仅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一个国家永葆生机的源泉,更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重要保证。21世纪是一个竞争的世纪,我国要提升综合国力,首要目标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完成经济结构转型,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综合创新,从而引领一个事业的发展。因此,以创新来引导学生创业,并将自主创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意识,这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高等教育转型和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契机。

2.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需要。随着高校扩招,我国高校生源逐年增多,2015年为749万人,2016年上升到770万人,这些统计还不包含海外学习归来的人数。我国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难以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要,待业人数逐年递增,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极为严峻。因此,高校应采取各种教育方式,积极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这不仅可以扩大就业范围,缓解就业形势,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长治久安。

3.培育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新生代大学生成长于知识经济时代,其在海量信息的熏陶之下长大,敢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新思想,能够适应个性的追求与发展。大学生有着极强的自我意识,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创新和创造力的自我提升,对自身发展有着极为强烈的需求,其所关注的是自我实现与认同,而不是单纯的社会价值和责任,他们希望在自我實现的基础上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高等教育应将知识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行业的从业人员已呈现饱和之势,只有将创新意识践行在创业活动之中,才能改进、提高传统行业,开拓全新的行业领域,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行业突破。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

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要在2017年取得进展,尤其是创新创业教育先进理念的传达,中国特色的形成,并且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推广与普及。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全面推广创新创业教育并形成一定的体系,引导众多的大学生投入到创业实践当中。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我国的创业教育早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变,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大众化转变时,创业教育已开始两年了。我国的创业教育最早是从清华大学开始的,随后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也开始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武汉大学更注重具体的创造,注重技术的创新,注重创业的引导,称为“三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则是首个以科技园为依托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高校,这些创业教育都得到了政府和有关机构在资金和技术注册等方面的大力支持。2006年,中共中央出台了相应政策,引导高校建立了大量的创业实验区,到2008年已发展到30个。2010年4月,教育部大力提倡大学生自主创业,“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得以成立,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学科导向模式,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型模式。

2.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存在的问题。第一,创新创业教育环境还有待改善。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极为严峻。政府、新闻媒体也都大力宣传创新创业理念,但其引导力度还有待加强。在社会文化大环境中,人们还不能充分尊重创新创业人员,创业活动的社会氛围虽有所改善,但对大学生创业来说,还存在着一定的阻碍,如在资金筹措、具体政策的贯彻等方面都难以落到实处。

第二,创新创业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我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官本位文化在人们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还是公务员,而后才是企事业单位。大学生创业有着极大的风险性,若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和指导,创业意识将难以得到明显提高,学生家长也会对学生创业造成诸多的阻力,从而导致许多学生的诸多创业想法难以实现。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极不完善。我国高校普遍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学科内容极为单一,且多以讲座的形式来进行,学生难以建立创业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与框架。因此,高校应将专业教育与技能教育结合起来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第四,欠缺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输,注重教师的科研潜力,大多数教师没有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只能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方面的培养。

第五,实践环节极为薄弱。一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大多以讲授的方式来进行,即使举办各种计划大赛,其计划也难以付诸实施;二是创业实习基地不足,目前,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还没有完全形成,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机会较少,从而导致众多创新创业计划难以落实。

三、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路径

1.营造校园创业文化,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营造以创业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一是利用校园媒体营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氛围。目前,我国高校的文化制造拥有众多的文化载体,如报刊、广播、校园网络等,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载体来推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二是以学术交流来丰富学生的视野。高校应鼓励各院系举办创业就业学术讲座和报告,如邀请成功的企业管理人、有丰富经验的企业战略决策领导人、成功的企业家等来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讲座和宣传,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去成功企业进行参观。三是高校应建立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高校应设立创新创业学科奖励制度,对在各类学科竞赛与科学研究中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多发表论文及文学作品。

第二,完善课程体系以丰富创新创业知识。西方发达国家在创业创业教育方面拥有丰富的成功经验,高校应积极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做法,尽快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还没有纳入质量考评体系之中,只是作为一门边缘课程来设置。因此,高校应尽快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质量考评体系,这不仅可以准确地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与践行方法,也可以促使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创办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

2.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就业指导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一是学校要组织创新创业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使其能参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实践,丰富其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二是学校应邀请外界名流加入教师队伍,如聘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和政府官员等来校授课,扩大师资队伍;三是高校要从学术领域、实践领域和信息领域等方面充分地进行创新创业研讨与交流,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进而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强化就业指导客体。新时代的创新与创业,不仅跨专业,有时也要跨年级,因此,只有综合多项思维,才能在创业中总结经验,寻找出路,增加创新创业的成功率。一个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是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精诚合作则是团队的重要理念。高校应积极培养创新创业学生团队,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进行创业基地建设,强化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第一,学校应大力推进创业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从而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二,学校要建立有特色的创业实践平台,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进行资源整合,促使各环节的资源进行协同创新,并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硬件建设,整合各方面的创业资源,建立创业教育网站等。第三,學校要引导创新创业学生参与年级管理,将科技竞赛与项目结合起来,对创业的各环节进行考量和测评,以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其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苏晓晋,武珺,曹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1(11).

[2]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孙方红,徐萃萍,鲍亚楠,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特色平台”的构建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1).

[4]赖婧,周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

作者:谢学

高校就业指导探析论文 篇2:

当前形势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摘 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加剧,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大学生就业就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冷静的分析国内各行业发展趋势,通过深入了解市场的导向,与时俱进的更新教学理念,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端人才,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竞争力。更要冷静的面对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加强与其他高校间的沟通与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成功的经验与方法,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找到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探析研究

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教育事业如同经济市场的发展一般,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不仅高校的数量,专业的科目从少到多,办学的形式也由公办转变为公办与私立相并存,甚至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这些不仅仅适应了中国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日益增加的适龄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机会。曾经的中国高校是以精英化为目标,升学率较低。当人口数量不断增长的今天,精英式教育无法满足提高中国公民素质的目的,大学就渐渐走向了大众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为提高中国公民的整体素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当然,随着而来的问题也不少,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在大众化教育普及的今天,供社会与企业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太多太多了。曾经多家单位争抢一名毕业生的现象基本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岗位多名毕业生应聘。在用人单位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的对面,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大增加。在这种形式下,高校如何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就业、为学生毕业之后选择或寻找生存的途径做出建议、让毕业生有一种良好的就业心态,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任务。

如何能够为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更多的帮助,笔者认为应该先分析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问题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局限,然后对症下药,分析解决。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就业人数多,竞争压力大

由于我国现在公立高校与私立高校的数量越来越多,高校录取的人数连年扩招,据相关部门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短短的十年时间,我国高校录取人数就有103万,增加到642万,增长了523%。如此庞大的数量和惊人的高增长率,使得应届毕业生的人数连年升高。过高的毕业人数和相对较少的岗位设置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2.大众式教育,专业水平低

每一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是非常可观的。其实用人单位并不是不需要毕业生。而是由于中国高校的大众式教育,“严进松出”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专业水平程度低。尤其是不能满足高科技产业与新型产业的发展。当众多的高校毕业生出现在用人单位时,用人单位首先考虑的是毕业生能否适应自己企业发展、创新的需要,通过成绩单、面试来筛选人才。大众化教育带来的是专业化精英的缺失,所以,很多单位宁可空手而归也不愿意招收平庸的毕业生。所以,专业水平的低下,无形中缩减了毕业生就业岗位的数量,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3.“海归回巢”,优势更小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海外留学生选择回国就业。这些“海归派”具有高学历、高智商、高素质,并且具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能够为用人单位开拓海外市场带来巨大的优势。当这些人参与到毕业生就业中之后,国内毕业生,哪怕是优秀毕业生的优势更加不明显。

4.缺乏实践经验,不满足企业用人预期

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希望自己招收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岗位操作能力,这样的好处,不仅可以节约培训的费用,更重要的是可以让毕业生尽快上岗,与企业尽快融合在一起,减少磨合期,为企业尽快创造效益。而纵观国内的高校,除了部分高职院校外,几乎很少的学校会组织学生到企业、工厂实践,哪怕是个别工科院校毕业之前的所谓实习,也仅仅是走马观花,不具有任何的可用性。这样的毕业生,与企业的预期就有了一定的差距,对找工作十分不利。

5.性别差异,女生就业难

通过对部分高等院校毕业生招聘工作的走访,我们发现,有很多用人单位,尤其是理工类型的单位,比如建筑、计算机、石油行业等,他们在招聘过程中对性别有格外要求。因为这些行业普遍工作强度高,有的生活条件差,从中国传统观念上看,女性在耐受程度上要差于男性。所以,这些企业大多要求招生男生。这样就压缩了女生的就业面,加剧了女生就业的竞争压力。

6.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陷

首先,就业指导的思想概念有偏差。很多高校在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上,泛泛而谈,给学生宣扬过多的成功典型与成功技巧,而忽视了失败的例子和做人本质的要求。使学生建立起了盲目的自信和自我膨胀。总是认为“我的专业不错,我的学校不错,所以我的就业也会不错”的错误思想。在没有发生就业失败之前,这样的指导工作对于学生正确的就业观的树立是十分有害的。

其次,就业指导的形式单一。在中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在教室里,由老师向学生介绍当前的就业形势。讲解就业技巧,帮助同学们树立一个较为良好的就业观,再好一点的,会给学生就业提供一点心理辅导工作。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手段去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这种指导方式,形式过于简单,虽然其可操作性强,但是实效性却很差。很少有学生通过这种课堂式培训能得到好的就业指导。反而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在乎这种就业指导的课程,因为在他们眼中,老师的夸夸其谈,并不能解决他们就业的问题,与其浪费时间听课,不如多投递几份简历。

面对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尽快地就业。

一、加强专业教育,增强自身竞争力。专业教育虽然不属于高校就业指导的范围,但是,它确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根本途径。不论一个学校如何有名气,专业如何优秀,如果彻底放弃了精英教育,只注重扩展的经济利益,那么,必然导致学生素质下降,虽然短期内可能体现不明显,但随时间的推移,必将导致用人单位的失望,从而降低学生的就业率。所以,作为高校的领导,必须将就业与专业教育结合到一起,只有学生自身能力过硬,才能赢得用人单位的关注,才能取得高的就业率。

二、加大指导投入,拓展教育层次。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从人到物,要符合社会发展进程与发展需要。要保证每一堂就业指导课都能帮助一部分学生解决问题。能够通过与企业联合的方式,丰富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设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能够保证教师的理论修养与教学经验提升一个层次。

三、思想重视,超前运作。当学生入学伊始,就应该进行就业指导工作。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紧迫感,不能让学生产生“入学等毕业,毕业就就业”的错误思想。提前给学生绷紧就业这根弦。

总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任重而道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作为高校就业指导的工作领导者,要时刻想着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勤思考,多动脑,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造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更多的学生就业,完成他们的人生理想。 [科]

【参考文献】

[1]邓基泽.构建全员指导、全程渗透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J].中国青年研究,2008(10).

[2]范泽瑛等.扩招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初探—兼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J].中山大学学报,2004(2).

[3]方鹏.“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调查研究—以江苏省高校为例[J].江苏高教,2007(1):83-85.

作者:任雁

高校就业指导探析论文 篇3:

当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摘 要: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也成为现今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 高校就业指导 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如何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努力做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就成为现今高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新形势

1.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迅速。

据统计,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11万人,就业率为87%,而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比去年增加了20万人,达到了630余万人,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

2.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农民工大量涌入。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部分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局面,只能通过缩减用人需求,这导致下岗、失业人员不断增加,他们需要再就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出现大批的剩余劳动力,只能向城镇转移。另一方面,农业收入往往比较低,为了更高的收入,相当大一部分农村的青壮劳动力前往城镇寻找更高收入的工作。而这些因素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高学历学生、“海归派”及外籍人员的涌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多数高学历层次(如博士生、研究生)愿意降低择业标准,应聘本科生的岗位。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增长,一些留学人员、外籍人员也逐渐看好我国的就业市场,选择到我国发展。2010年我国的经济虽然出现回暖,但企业恢复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而在企业恢复规模之后,它首先需要的一定是生产所需的技术人员,然后才是研发人员,但本科生的研发能力又相对不如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海归、外籍人员。这样,本科生在就业竞争中就处于劣势。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1.就业教育队伍不够专业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队伍主要是由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人员,系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以及辅导员等人员组成,其中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又以辅导员为主,而辅导员又大多数不是这一方面的专家,缺乏专业知识。另外,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人员也大多数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再者由于编制限制,就业指导机构的专职人员数量少,只能应付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根本顾不上进修提高,没有什么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因此无论是信息的占有量,还是知识储备都难以满足就业指导的要求。

2.内容不完善、形式单一。

大多数高校虽然普遍都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也规定了该门课程的学分与学时,但并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就业指导课只是停留在请老师开一下就业指导讲座,内容仅仅是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上。由于缺乏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就业指导工作功能和内容单一,在对大学生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以及在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未起多大作用,因此也不能引起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的重视。

3.就业指导局限于毕业生。

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往往只在毕业生中进行,没有贯穿于大学的整个阶段。这不利于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也不利于毕业生应聘能力的提高。

4.就业信息网络化程度不够普及。

现在许多高校都有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网站,用于发布就业招聘信息、就业动态、就业政策等,但相对来说,就业网站的功能仍不够完善,如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网页资讯较少、互动平台不够开放等。

三、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针对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教育队伍不够专业化的问题,各高校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建立一支相对来说较为稳定的的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并定期对他们开展系统的业务培训,如在对就业形势、毕业生就业观念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自荐和面试技巧等方面给予培训,使他们对这些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有效地对毕业生就业给予指导与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具有专业理论并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师或校外专家补充到高校并担任职业咨询人员,以弥补校内资源的不足。

2.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就业指导内容除了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一般介绍和就业政策、规定的诠释等外,还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使其形成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义利观,指导大学生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同时让其了解掌握一些必要的职业知识,了解职业的发展动态,培养职业意识,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探索职业目标,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另外,还可以开设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面试技巧、自我推荐技巧、如何制作简历、礼仪技巧等。

3.就业指导要贯穿于大学的整个过程。

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培养和积累才形成的,所以就业指导应从入学时就应该开始,并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期。如大一时可以让学生初步选定以后就业的大概方向,并对该方面的职业有个初步了解,可以利用假期参加自己定下的就业方向的社会实践,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大二时,可以从提高学生自身的基本素质出发,如加强自己的责任感,提高自己的主动性和抗挫折能力等。到大三时,就应该训练学生提高自己的求职技能,提高搜集就业信息的能力,在学习生活中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培养其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四就把重点放在学习面试技巧、制作简历等,以便顺利实现自我推荐,成功就业。

4.充实网络平台资讯,发挥就业网络作用。

当今社会,网络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校要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构建就业网络平台,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搭建良好的桥梁。如可以介绍用人单位的情况,发布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上传学生个人的求职信息等,这些方式可以有效地实现双方的供需信息沟通。另外,还可以在网上提供有关就业的咨询服务,提高毕业生的求职能力。

参考文献:

[1]何鹏.金融危机下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4).

[2]梁嘉,林琳.试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科技资讯,2008,(20).

[3]赵丽艳.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

[4]赵海,杨斌,苏红燕.试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圈,2007,(09).

作者:郑平燕

上一篇:施工现场签证价格论文下一篇:维护医院网络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