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2022-04-26

【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对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市场就业率,需要高校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制定分层级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从而借助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更好的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1:

浅议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

【摘要】农业高校辅导员是农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集教育、管理、服务等功能于一身。本文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从分析辅导员队伍在农业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指出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思考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当中存在一些问题。结合对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调查,本文在分析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探寻了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路径,以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农业高校育人工程中的重大作用。

一、辅导员队伍在农业高校工作中的作用

辅导员为农业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辅导员制度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而建立的,他们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辅导学生,用人格力量感悟学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学校的辅导员队伍是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工作能力高强,具有奉献精神和富于战斗力的优秀队伍。学校有今天这样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很多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离不开全体辅导员在一线的辛勤工作、拼搏奉献。而且有很多工作的进步与成绩,直接来自辅导员的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近年来,学校很多工作上了层次、上了水平,取得了一流的业绩:一是长期保持了学校的安全稳定形势,特别是在防治“非典”、“甲流”,“反日游行”、“茉莉花革命”等事件中,学校的各项工作,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二是学风建设取得优异成绩,在两次本科教学评估、每年的行风评议以及上级开展的调查、检查中得到专家和上级的充分肯定,尤其是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三是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成绩显著,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获得全国就业50强单位;四是“绿色通道”成效显著,学生资助工作得到了省教育厅的多次表彰和奖励;这些工作成绩的取得各方面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值得强调的是学生教育管理部门、教学院部的党政班子,特别是在一线的辅导员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可以说,没有辅导员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在一线积极有效的努力工作,上述工作成绩的取得是不可以想象的。当前,学校正在全力以赴地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学生工作也是创建全国一流农业大学的重要内容。一流的学风建设等工作,也离不开一支一流的辅导员队伍。

二、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高校辅导员任务较重

凡是与学生相关的,必然与辅导员有关。因此,辅导员在工作上虽然投入很多精力,但工作成效往往不显著,不仅感到精力分散,疲于奔命,难以继续提升自己,也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动态进行认真调研和系统分析,更难以体验到成就感和满足感。辅导员工作面对学校多个部门领导,多头管理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许多不便,日常工作频于应付,效率不高。近几年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加大,辅导员队伍虽然随着扩招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辅导导员队伍的增加力度不够。就形成了任务和力量的不均衡发展,难以保证农业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日常管理工作,行政事务性工作高质有效的运转。

(二)多校区办学增加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的难度

随着农业高校的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农业高校实行多个校区办学。校区与校区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学生分布在各个校区,有实行按院系分布,有实行按年级分布,或者两者兼有。农业高校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有统一的领导架构,这就存在着条、块管理并存的要求。与单一校区办学的学校相比,学生工作需要投入的人力、财力、精力要大得多,管理的难度也大得多。这种情形和要求与当前高校压缩机关编制,精简人员的改革形成一定的矛盾。专职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按比例定编,显得比较紧,使多校区的学生工作面临人手不足的困难。有的新建校区,由于没有教师职工居住,放学下班后,校园就剩下少量的值班教职工,这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三)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中24—30岁的人数成为队伍的主要力量。在职时间超过五年的辅导员人数占整个辅导员队伍的比例不大。且多数的辅导员是在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做辅导员的。经验不足,工作时间较短,阅历较浅,实践经验不足,与实际工作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以河南农业大学为例,多数的辅导员只有初、中级职称,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只有一部分的辅导员具有“思政、教育类”相关专业背景,而“农学、理工类”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占大部分。受专业背景的影响,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难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里难以发挥自身的特长。

三、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考

(一)按照“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优化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

1.全方位、多渠道,择优选拔配备农业高校专职辅导员

专职辅导员的优进高配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教育和有效管理的根本保证。对农业高校专职辅导员的选配除明确要求学历外,应注重政治素质、理论修养、道德品质、知识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和创新精神。还应从知识结构上考虑专职辅导员的配备,要从政治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的优秀研究生中选拔配备专职辅导员,还要做好专职辅导员的交流工作,确保农业高校专职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2.尽量丰富兼职辅导员的来源,保证农业高校辅导员数量

(1)选聘农业高校新进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

首先,新进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专业知识优势巨大。在工作中,可有效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对农业高校学生进行长期密切的专业指导和引导,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学习积极性。其次,新进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可有效利用专业教师的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更方便地将学生纳入科研团队中;可以更有效“阻止”学生利用过多空闲时间娱乐玩耍,在校园树立起良好的学习风气。最后,新进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对学生完成职业规划,顺利就业有很强的指导和引导作用。

(2)选聘农业高校优秀机关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

机关青年干部担任兼职辅导员自身优势明显。一是接触面宽,熟悉学校综合情况。二是来自不同学校,受不同学校文化传统、学术风格、办学传统等的影响,具有多学科特色的优势。三是政治上、工作上比较成熟,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四是兼职人员专业精、富于工作经验、生活阅历足的。五是青年机关工作人员年龄与学生差距不大,易于相互沟通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六是机关青年干部受原有工作条条框框限制和束缚相对较少,工作的创造性相对更大,有利于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3)选聘离退休干部、教师担任农业高校学生兼职辅导员

在农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离退休干部、教师有着独特的优势。离退休教职工大都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在处理学生思想问题时,他们都能从历史到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有比较有针对性的予以解决。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能够准确地做到抓中心、抓关键、抓本质、抓主流,使问题能够迎刃而解,有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工作方法上有着经验丰富、稳重老练的优势。他们有治校治教的丰富经验,能自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剖析不同层次学生思想上的复杂性、多样性,采取切合实际而又富有成效的工作方法。

(4)在农业高校新校区构建“朋辈辅导员制”

所谓朋辈是指包括“朋友”和“同辈”的双重意思,“朋友”是指有过交往的并且值得信赖的人,而“同辈”是指同年龄或年龄相近者,他们通常会有较为接近的价值观念、经验、共同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具有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者关注的问题相同等特点。

对于学生,“入住新校区的新生,缺乏对学校原有文化的承袭,他们在远离主校区或原文教区域的状况下,急需文化的指引与人文的关怀”。而“朋辈辅导员”都是曾经的新生,有过相似经历的他们更能理解新生的无所适从感,他们的“传、帮、带”可以使新生少走弯路,弥补不足,促进素质的全面发展。

对于专职学生管理人员来说,尽管新校区情况较主校区更加复杂,但目前很多学校新校区学生管理人员的配备基本与主校区一样。由于新校区的教师大部分都住在市区或主校区,空间上无法克服的障碍,以及缺乏必要的时间,使他们在面对突发或者繁琐事情时,经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朋辈辅导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专职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和强度。

(二)努力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

1.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目标

河南农业大学在广泛调查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并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辅导员与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了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的基本思路,确定了“高进、严管、精育、优出”的培养原则,规范了辅导员的定位与职责、配备与选聘、管理与考核、培养和奖励,并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津贴待遇等方面明确了相关政策规定。

2.构建“1+X”的培养模式,突出农业高校辅导员发展导向

农业高校在辅导员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尝试“1+X”的培养模式。“1”即依托马克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加强专业化培训,强化辅导员的基本素质培养,实现辅导员的专业化、职业化;“X”即结合辅导员的个人特点和职业倾向,突出个性、强化机能,全面整合资源,帮助辅导员着重掌握一至几门专业知识与技能,“按照大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各个方面的要求不断凝练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研究方向,在每个方向上建立一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学术梯队,由一名德育教授担任学术带头人。”为辅导员职业发展开拓新的方向。学校鼓励辅导员报考心理咨询师、就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考试,对取得证件者报销全部学费。

3.加强专业化的培训进修,提高农业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

农业高校可将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紧密结合,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抓好辅导员职业化培训工作。农业高校每年可安排新选聘的辅导员参加由学校举办的新进教师培训班,参加学校学工部和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基地举办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网络管理等培训。农业高校还应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学位教育,创造条件积极鼓励辅导员通过各种方式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努力为提高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水平创造条件。

4.开展教育技能大赛,带动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进步

农业高校可尝试举行辅导员教育技能大赛。以辅导员教育技能大赛为抓手,一是可以为辅导员做好工作确立一个科学的标准,突出辅导员工作的导向;二是可以从侧面测评学校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考核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发挥大赛的评估功能;三是可以为平时各自忙碌的辅导员能够在一起相互交流沟通、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机会;四是可以促进辅导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5.落实待遇,搭建平台,保障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健康发展

农业高校为保障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首先应提供政策支持,在辅导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和职员职级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每年每月按一定的标准发放辅导员津贴,确保辅导员的收入不低于专业教师的平均收入。其次应进行严格考评,将学生满意度作为评价辅导员工作的核心指标,将学生事务公开作为辅导员工作考核的基本要求,将与学生的民主沟通作为辅导员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考核,达到“以考促建”的目的。再次是评优激励,学校在对辅导员工作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每年可评选若干名优秀政工干部,单列指标评选学校先进个人宣传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第四是搭建科研平台,学校应鼓励辅导员申报课题,单列课题资助辅导员科研,拿出专项资金资助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学术研究,对辅导员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奖励。

总之,农业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像选拔培养学术骨干一样,选拔培养优秀的辅导员,要尽量丰富兼职辅导员的来源,努力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这支队伍,从而建设和培养出一支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农业高校辅导员队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2006.

[2]刘如.浅谈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教育创新(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10).

[3]张敏,李海洋,郭娜,谢辉.“朋辈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的作用[J].才智,2009(24).

[4]申国勇.多校区办学模式下新校区大一新生适应能力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9).

[5]徐峰,唐寅,吕静.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保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

作者:梁世伟魏云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2:

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下的职业竞争力培养分析

【摘要】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体现了人本精神和科学精神,对促进学生的就业发展,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为了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市场就业率,需要高校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制定分层级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从而借助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更好的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分层指导;职业竞争力;培养

在各大高校的扩招发展下,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情况来看,高校教育培训机制、教育机构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适应加剧了人才供需矛盾,不利于学生有效就业和社会发展,也无法缓解社会就业压力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学者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和完善了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在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一、就業指导理论体系概述

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需求为基本导向,以学生为本、正确处理家国利害关系、高校学生就业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为主要工作内容,将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作为重要工作责任,将培养学生成才为基本工作点,结合实际开展和实施的分层就业指导模式。在学生学习发展的不同阶段为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发展实际的学习发展规划,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划能力。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包含职业规划、职业精神、职业能力、择业指导、职业发展为基本模块。其中,职业精神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是学生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发展主要是引导和教育学生明确自己的工作定位,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从而获取事业的成功。

二、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意义

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包含多项内容,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取和保持工作以及积极应对各类生活变化的能力。将职业竞争力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主要是指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中通过充分就业机会来获取个人发展潜力的自信。文章所研究的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基础知识学习和专业知识学习来获取的适应社会的能力、素质,并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取职业发展能力。

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和精英就业观不适应。在各个高校扩招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相比显然供不应求,社会出现了“有事没人做,有人没事做”的现象。第二,大学生培养模式和用人单位需求不适应。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国家改变了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且高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用人需求不相适应,使得高校教育比较盲目。第三,学校就业指导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不适应。现阶段高校就业指导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就业指导不规范、不系统。②就业指导各自为政,个耳光单位之前缺乏密切的合作。③就业指导的市场专业水平不高,无法实现有针对的差异指导。

三、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下的职业竞争力培养策略

(一)应用大教育的思想统筹就业指导工作

第一,将高校学生的就业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框架中,在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中纳入能够培养学生正向思想价值观、人生观、理想职业信念的实践内容,明确这些课程的教学要求。比如高校可以在思想品德课程、教育课、心理学课、乡土课程等课程中适当的增加就业指导课程。第二,应用全局思想观念指导安排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开展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了解专业、了解就业形势,加强对自我能力和发展方向的客观认识。

(二)实施分层教育、分层指导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需要结合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进行,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就业指导方案。比如对于大一学生则是要侧重对其进行学习目的、专业思想的培养,加强他们对校规校纪的认识,从而为他们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支持;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则是侧重对他们学习本领、学会做事、增长见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各种形式的活动,拓展学生的眼界;对于大四学生则是侧重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加强他们对职业规划和知识能力准备关系的深刻认识。

(三)打造五业联动的职业指导模式

高校职业教育指导工作人员需要将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结合在一起,形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联动机制,在大一阶段开设学生生涯规划、在大二阶段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在大三阶段开设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课程、在大四阶段开展从学业人到职业人的选修课职业发展规划。五业联动主要是从学生入学接受所学专业、发展学生专业、科学规划职业、指导学生自主就业和创业的规划。其中,学生的专业选择和就业指导是学习的基础,职业和事业选择是重点。

(四)通过“一纵三横”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为了实现高校学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成果,高校在发展人才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以行业需求发展为基本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建设,在职业教育和学科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高校可以积极借鉴“一纵三横”的发展理念,将职业教育贯穿到整个专业教育、学科教育的始终;“三横”主要是调动一切积极力量打造能够支持高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各类平台,包括联合育人平台、实验教学平台、案例教学平台。

(五)形成高校就业指导特色化发展

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复杂化的工程,为了保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进展,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成效,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纳入现代化大学发展建设理念,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计划、安排要做好论证工作,实现就业培训管理的常态化发展。另一方面,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体系的构建要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采取多样化的就业指导方式,并做好高校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测评工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教育和就业管理制度的深化发展,高校学生就业也加快了市场化发展步伐,为了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需要高校加快打造科学化、严谨化的就业指导理论体系,在体系的支持下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发展的全过程指导,从而增强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许丽华.论就业指导理论体系下的职业竞争力培养[J].职业,2015,(04):42-43.

[2]孙晓伟.辽宁省农业大学独立学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3]李锋.中专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内容重组和教学方法创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杜刚.大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作者:常会芝

农业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篇3:

构建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摘要:在当前河北省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多重背景下,培养和输送与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己成为当前河北省高校面临的紧迫任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完善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关键词: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一、顺应形势发展要求,完善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体系

(一)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就业结构,反映了其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状况,决定着经济效能的大小和经济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1]。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全省正在集中力量加快沿海经济强省建设的步伐,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区域产业转移等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而河北不仅是经济实力较弱的省份,也是人才实力较弱的省份。因此,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必须尽快缩短与先进省份人才实力上的差距。高校毕业生是知识的拥有者、使用者和创造者,是河北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完善河北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合理配置和使用高校毕业生,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 使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使大批高素质人才进入社会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是教育为河北经济建设服务的迫切需要,对于河北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解决河北省人力资源配置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是河北人才结构的突出问题。河北属农业大省,广大农村地区普遍缺乏高层次人才,急需智力投入和支持。此外,河北各机关事业单位人才比例过大,中小型企业人才稀缺。完善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可以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择业观,增强其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主动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河北沿海经济强省建设任务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到急需人才的农村地区、欠发达地区和艰苦行业就业,减少大学生的不合理流动,达到河北全省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河北经济社会的平衡发展、全面进步。

(三)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是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

2008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省内一部分企业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出现减产、停产、破产现象,导致减薪、停薪、减员、裁员问题直接影响行业就业。据统计,2009年河北全省停产、半停产企业达到24 926家,占全部民营企业总数的14.89%;涉及从业人员669 074人,占全部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10.68%[2]。而受金融危机的冲击,省外就业的本省人才返乡现象已开始显现,这就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再加之2008年以来国家对劳动力市场管制和规范增加了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因而大量企业短期内会减少劳动力需求,加强了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近年来的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数量超量增长,2010年全国有630万高校毕业生,河北普通高校毕业生达32.5万。就河北来说,高校学生数量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全省经济的增长速度,因此,高校毕业生的供给量短期内已超出了河北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迫现实。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缺失,不但无法满足社会需要,无法满足自我需要,甚至无法生存,这就会导致社会归属感和安全感的缺失,甚至产生心理不平衡,危及社会稳定。因此,构建系统、先进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可以促进高校就业指导方式切实可行、就业指导内容与时俱进,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克服就业心理障碍,积极适应就业环境的变化,提高择业就业的能力,促进其知识、能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树立信心,顺利就业。因此,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体系,切实做好大学生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

二、河北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观念与就业形势存在较大矛盾

功利主义思想、个人主义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很多大学生就业以实现个人价值为中心,社会意识、奉献精神缺失,择业期望值偏高,与严峻的就业形势存在较大矛盾。

就大学生择业的区域意向来看,河北省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及区域发展不平衡,使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及生存条件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对职业缺乏长远规划,大学生也缺乏反哺社会的奉献精神,很多学生放弃农村提供的大量就业机会,更偏向于去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就业。

就大学生择业的单位性质意向来看,河北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河北人普遍存在“求稳怕乱”的思想,“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而创业意识及承担风险的意识不强。因此,很多学生将毕业后进入机关及事业单位作为唯一的职业选择,导致河北省机关和事业单位人才饱和、岗位越发有限,就业竞争激烈程度加剧,而中小企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明显偏低。

(二)河北省高校全程性就业指导教育体系尚未建立

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个人职业规划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应该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而受学校整体教学计划调整的影响,河北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课程总量不断压缩,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大多是从大学四年级开始,仅是针对毕业生开设,没有从低年级逐级渗透辐射。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求职技巧等应急性指导。缺乏就业指导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对学生毫无实际效用。

(三)高校就业指导人员整体专业化程度偏低

河北高校的专业性的就业指导人员是整个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力量,大多具有就业指导的职业资格,具备扎实的就业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但总数偏少,仅集中在校级就业指导机构。而基层院系没有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的编制,多为行政干部兼任。这些兼职人员由于忙于其他行政事务性工作,大多没有时间去进行就业理论研究及业务培训,缺乏就业指导的专业理论知识,不了解相关就业政策及法律法规,缺乏就业指导的实践工作经验。

(四)就业指导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1.就业指导课程不能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河北大多数高校各个专业院系开设的就业指导课程一般采用学校指定的统一教师、教材进行授课,内容大同小异,鲜有结合专业实际开展的。这样的就业指导教育无法与学生所学习的专业实际相结合,也就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就业指导课程中课堂理论知识传授的比重过大,实践环节能力培训比重小。目前,河北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多局限在根据教材对就业形势、就业政策进行介绍和应聘技巧的简单讲解上,而对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培训环节较为欠缺,导致大学生在就业能力结构上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

3.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欠缺。高度的就业期望值与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需要高校就业指导教育课程要注重对于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意识;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实现个人价值,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就需要在就业指导教育中加大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的培育。而学校在总课时紧张的大背景下,就业指导课时不断压缩,导致就业心理辅导、创业教育等重要环节的缺失。

三、构建适应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

(一)根据河北沿海经济强省建设任务的现实需要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北各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适应就业形势及河北沿海经济强省建设的现状,紧贴河北重点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质量方面进行改革,着手培养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同时,河北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从河北经济建设的需求出发又要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相结合。此外,高校还要依托自身的优势,形成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才能为河北经济社会建设输送高质量人才,加快河北的科技创新和文化建设,实现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

(二)构建并完善全程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体系

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体系要贯穿于大学全过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目标培养模式,分不同阶段实施、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全程性、系统性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就业意识,使之具有自主择业、自主创业、顺利就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河北各高校应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列入教学计划,每学年设置固定学分,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始终。就业指导课的内容可根据每个年级学生的特点而定:一年级开展成才教育和职业意识培养,确立职业目标;大二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辅导,完成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大三完成创业教育、大学生择业及应聘技巧指导,开展各种就业能力培训;大四完成大学生职前培训、就业心理辅导、大学生就业形势政策宣讲及就业信息指引等,而贯穿四年的系统就业指导教育的主线就是正确的就业观的培育。

(三)建立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1.保障就业指导课的课时安排和授课计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学校应以全局观点系统考虑,按照国家规定将就业指导课列入教学计划,保证每学年就业指导课程授课计划的完整性,提高就业心理教育及创业教育的内容比例,为构建一个系统性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提供支持保障。

2.结合河北就业市场的实际、各高校就业工作的实际、各院系就业状况的实际展开就业指导教育。只有结合实际的就业指导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会对学生的就业起到实质性作用。

3.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践教学。就业指导教育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而且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高其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就业指导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切实加强就业指导课教学的实效[3]。

(四)完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组织体系,实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

1.各高校应建立独立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机构。针对各高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建立“学校就业领导小组——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院系就业指导队伍”的三级就业指导组织体系,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这样可以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分层指导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

2.在各院系中设置就业指导专职教师,这有利于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专业化,还能够分担校级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份额和工作压力,使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重心下移,使就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确立就业指导工作在全校工作中的地位,形成自上而下的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的全员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3.通过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首先,加强资格认证,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获得国家就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其次,加强培训,给予就业指导人员创造和提供学习和深造的机会,使得他们可以不断提高就业指导的理论素质和实践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邹维忠.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研究[D].东营:中国石油大学,2005.

[2] 河北省中小企业局.金融危机对河北省中小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河北工经网 http://www.hebgy.gov.cn/xinxi/news/2009-06-11/20090611163226.html.

[3] 汪燕春,章国平.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9).

作者:曲江滨

上一篇:古典风格风景园林设计论文下一篇:语文现代教学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