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论文

2022-04-16

高校就业指导论文 篇1: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行,大学生就业工作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由于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往往造成许多高校疲于应付而忽视其专业性、系统性的要求,从而对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文章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及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并提出了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教育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对策

[作者简介]白剑波(1965- ),男,河南辉县人,河南新乡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和教育管理。(河南新乡453003)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建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处于一种“漂浮”的状态。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413万人,比2005年增加75万人,增长了22.2%,毕业生供需比例从2005年的1∶0.93下降到2006年的1∶0.83。2007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已达到500万人,供需比例进一步下降。根据人事部的有关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不断下降;而根据教育部的统计,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近40%的毕业生表示“就业形势堪忧,担心找不到工作”,对能否就业表现出很大程度的担忧。由此可见,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根据上述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这一现状,近些年来,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而且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也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并且得到了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所有高校都必须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调集精兵强将充实工作队伍,在人、财、物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要加快建设素质高、业务精、有爱心、讲奉献的工作队伍,加快开展就业指导教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建立起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

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毕业生和家长等多方面的协同配合。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在高校招生制度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动下,高校积极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举办校园招聘会等,但总体上就业指导工作还比较薄弱,在学校教育中所占比重偏小,尚未将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1.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内涵理解不够全面。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早已成为高等院校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然而,就业指导工作在许多高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许多高校虽然建立了就业指导机构,但人、财、物配备不足,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就业指导课也并未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计划。行政管理职能较为突出,而服务职能有所欠缺。有的甚至狭隘地认为就业指导就是找工作、落实具体单位,没有把就业指导作为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环节来抓,忽视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教育功能,低估了就业导向对高校专业设置等内部改革的重要影响,没有切实发挥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合理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2.就业指导工作形式单一、内容空洞。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没有就业指导工作的全局考虑和总体安排,开展就业指导的随意性大、内容空洞、方法单一,仅停留在讲解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传授择业技巧和收集需求信息等方面,关于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创业创新能力的培养、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较少。

3.就业指导队伍建设薄弱,人员素质亟待提高。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教师需要掌握就业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目前,大多数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多为党政干部,且多为从事学生工作兼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全校专职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一般很少,同时,就业指导人员又缺乏完整的、系统的培训,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参差不齐。

三、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和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成果的反映。高校在全面提升毕业生质量的同时,应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理念,建立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学生的就业进行全面的指导。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认清形势,转变观念,就业指导工作常抓不懈。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形势严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就必须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毕业生就业当做一项战略性和日常性工作来抓。把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对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大力气组织专门的队伍从事这项工作,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此外,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具有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实现充分就业的功能之外,还应具有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作用。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他们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具有教育过程的长效性和对象的全员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应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过程之中。

2.增强服务意识,转变就业工作观念。不论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就业指导机构,还是学校设置的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都是非行政化的工作,这些机构的性质类似于事业单位,本质上是完成高等教育领域的公共就业服务职能。为此,要淡化和祛除就业指导工作中的行政色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热心为学生服务的新风貌,不断增强为学生提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功能;承担起就业指导必修课的教学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就业形势、就业准备、就业程序、就业技巧、就业政策等方面的全面指导;实现由管理到服务的职能转变,通过快捷、可靠、优质的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全面展开。

3.搭建网络服务平台,实现就业服务的信息化。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早已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正在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变,就业指导工作的手段也正在向信息化、网络化的目标迈进。由此,在大学生中开设就业指导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和发展,是大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最好时机和方式。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围绕就业现实,注重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增进学生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使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需要指出的是,信息技术网络化为这一目标提供了可能。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紧紧跟上这一新的发展趋势。

四、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对策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其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启示的分析,我们认为,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高等学校要认真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法规条例,充分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组织保证。各高等院校应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挂帅,集教育管理和服务职能于一体的、独立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形成一个学校领导重视、主管部门支持、各个院(系)积极配合的就业工作新局面。最终促进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促进就业指导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拥有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是开展高水平就业指导工作的人才保障。各高校应该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配备具有专业水准的就业指导服务人员,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建设一支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的就业指导队伍。同时,他们还应该掌握与职业指导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知有关大学生就业政策、就业管理业务和就业教育方法,从而真正地为大学生就业服务。

3.建设优秀的兼职就业指导队伍。高校在建设好专职就业指导队伍的基础上,可以培养一支兼职就业指导队伍。兼职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可以分为校内兼职人员和校外兼职人员两类。校内兼职人员主要从事收集信息、发布信息、反馈信息等各种事务性的服务工作;校外兼职人员主要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高级职业指导师、心理辅导专家和人力资源专家等担任。聘请校外人员兼职,一方面可以为学生带来新的社会信息,使在校学生更早地了解社会对劳动者的要求,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也解决了高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弥补校内就业指导队伍在专业和市场经验上的不足。

4.加强在职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推动就业工作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学校应从多方面努力,制定就业指导队伍的培养和教育规划。通过各种形式对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进行培训,为现有就业指导教师的学习、深造提供条件,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和进修,使他们通过在职业余学习、进修或短期脱产学习,或者到有关院校深造,系统地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从而改进他们在就业指导工作上的不足。

5.强化考核,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实可行的管理评价体系是加强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在就业指导人员岗位职责范围内,根据就业指导人员自身特点,加强对就业指导人员的管理,对他们履行职责提出严格的要求。同时,应该研究制定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办法,对不称职的工作人员要及时调离工作岗位。通过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考评,实现就业指导队伍的严格管理,建立能进能出、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聘用机制。

6.解决好专职就业指导人员的出路问题。高校要对从事就业指导教师的长远发展做出统筹安排,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就业指导教师予以重点培养,条件成熟时,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提拔到领导岗位。有些教师可以作为骨干进一步加以培养,继续留在就业指导岗位,也可输送到教学科研工作或行政管理岗位。一般来说,凡在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岗位上工作满三年者,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及本人的条件和志向,进行有计划的定向培养,以解除其工作的后顾之忧。总之,要在动态中不断优化高校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良好的选拔、培养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建平.增强责任意识.全方位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2]金晓明.浙江省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现状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4).

[3]袁贵仁.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23).

[4]河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zepc.edu.cn/bys/renzheng/rz_Show.asp?id=216,2007-11-13.

[5]孙英浩.欧美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4(11).

[6]周济.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作者:白剑波

高校就业指导论文 篇2: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探究

[摘 要]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其共性改革措施有:一是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应该从“高校毕业生”向“高校全体学生及用人单位”转变;二是服务内容应该从“批量服务”向“个性化定制”转变;三是功能定位应该从“单纯就业指导”向“就业指导和社会服务”转变;四是作用定位应该从“提供岗位供求信息”向“提供岗位供求信息并将行业需求信息作为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转变;五是核心指标应该从“提高就业率”向“保证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转变;六是工作动力应该从“被动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向“主动服务高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转变;七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应该从“高校就业指导专职老师”向“政校行企多方导师联合构成”转变;八是资源配置应该从“单打独斗”向“开放融合,共建共享”转变。

[关键词] 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就业指导

2017年12月,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深化产教融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细致勾勒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产教融合2.0版本的美好蓝图,正式拉开了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的序幕,也为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够脱离行业和社会需求,政府和行业企业也要主动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并从中受益。基于这样的背景,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维方式,使就业指导工作系统化、科学化、人性化、时效化,切实助推高校深化产教融合。

一 产教融合与就业指导关系辨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动力。可以预见,各高校对于“深化产教融合”的理解深度、重视程度、实施力度、着力角度的千差万别,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未来的改革成败,因此不容有失。而就业指导工作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肩负着高校培养的人才向社会输送的重任。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如何把这些人才输送到最合适的岗位,实现个人才能的发挥和用人才助推行业发展,也就是产教融合关注的核心问题——高校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基于这样的理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于产教融合应该“主动适应”。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虽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诟病,许多高校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但取得成功的却是寥寥,究其原因就是改革的决心不够,改革的路线模糊不清,政策扶持有限,未得到社会各方面实际的响应与支持,因此多是流于形式,或者不了了之。而这些困难,均可以借助国家深化产教融合的大背景得以有效解决。其次,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主动思考,主动作为,乘势而上,将深化产教融合作为就业工作改革的“高铁”,大力度、多角度、全方位改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使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校全面深化改革的先锋部队和显性成果。再次,就业指导工作改革要力争取得突破性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引领高校的产教融合、转型发展,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提供依据。

二 产教融合背景下就业指导工作的改革举措

(一)就业指导工作的服务对象应该从“高校毕业生”向“高校全体学生及用人单位”转变

高校就业工作仅针对即将就业的学生进行毕业前的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信息的单项传播,这种就业指导工作显然处于最原始的阶段,完全不能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教育服务,对促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作用有限。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就业指导工作的全程化。即在低年级做好职业导入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大三大四开始注重履职能力、求职技巧的训练,就业指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激发优势潜能、有的放矢,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理想的过程。因此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要覆盖到全体学生。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开阔视野、扩大职能范围,这项工作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同时也肩负着为用人单位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这种功能定位是社会赋予的。只有帮助用人单位遴选到合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人才需求,进而有效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度和影响力。

(二)就业指导工作服务内容应该从“批量服务”向“个性化定制”转变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工厂”,而学生作为“原材料”,在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成长背景、就业期望等方面千差万别,因此,必须摒弃原来就业指导过程中千人一面、内容固定、形式僵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应该根据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发现自身优势特长,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简言之,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是为了帮助学生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发挥与实现。个性化就業指导服务体系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具有全程性、全面性、科学性的完整的服务体系内容。就业指导工作的这种转变,既是学生主观上对于自身个性的彰显和发展的期待,也是学生在性别、地域、专业、教育背景、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客观需求,同时更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人的需求”的核心体现,兼具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的人才需求。

(三)就业指导功能定位应该从“单纯就业指导”向“就业指导和社会服务”转变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针对本校在校生,而社会上更多有就业需求的人则面临无助的局面,虽然各地的人才市场能够提供一些帮助,但是由于人力物力的投入有限,重视程度不高,大部分时候仅仅是为择业者提供“招聘信息”,缺乏指导作用。应该把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放在解决社会人才供需矛盾的大视野下,在战略上全面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社会定位。完全可以尝试当地就业管理部门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深度合作,使高校更具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能够辐射到“社会人”,探讨政府向高校购买“就业指导服务”的可能性。而高校可以依托政府的政策优势和信息优势,将自身能力大幅提高,为更多择业者提供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助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让更多人享受到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红利,同时提升高校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

(四)就业指导作用定位应该从“提供岗位供求信息”向“提供岗位供求信息并将行业需求信息作为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依据”转变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功能是为学生提供岗位供求信息,但这绝对不应该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全部意义。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由内而外的自发式的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完成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而改革的核心任务显然就是改变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不是高校主观臆断能够决定的,人才培养必然有个精准的“画像”过程。这就需要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社会对于人才需求的特征描述,进而高校根据这些描述,制定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就是精细“塑像”,学生经过培养走向社会,岗位适应度和职业发展如何,高校培养的人才到底怎么样,人才培养“成像”是否精确,这些也需要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这些反馈信息将持续指导高校不断修正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就业指导部门必须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将毕业生顺利推荐到工作岗位,仅仅是完成了一半的工作,必须建立健全毕业生反馈机制,建立长期稳定、覆盖面广、真实可信的毕业生跟踪工作模式,利用大数据技术,科学分析研判毕业生职业发展信息,为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这一过程凸显了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五)就业指导工作核心指标应该从“提高就业率”向“保证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转变

“就业率”一直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指标,甚至是唯一评判标准,有教育部官员曾这样定义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大学生就业情况的指标,是衡量检验高校的工作、评估办学质量等的重要指标。虽然近年来也在不同层面提出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但没有出台相应的考核机制,使得这样的倡导成为空谈。虽然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以高校就业率高低来评判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的现象依然存在,但是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工作关乎学生的发展,关乎就业工作的全局,关乎国家社会的稳定,对国家经济建设、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保障和方向性指导意义。同时也是高校人本主义育人的具体体现,对促进高校转型发展也有实际意义。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革新高校就业工作考核机制,用体制引导高校重视学生的就业质量,从毕业生薪资水平、专业符合度、岗位适应能力、工作环境、工作稳定性、发展前景等多个维度对毕业生就业质量做出综合评价,建立更加科学客观的毕业生就业跟踪体系,引入多元化的毕业生就业质量反馈机制,真实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这本身也是产教融合的目标要求,因为只有在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下,才有可能培养出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这样的毕业生必然在薪资水平、岗位适应能力及发展前景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自然也就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因此,改变就业工作考核的目的,也是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引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在保证就业率的基础上,向提高就业质量的目标持续发力。

(六)就业指导工作动力应该从“被动完成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考核”向“主动服务于高校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转变

国家对于产教融合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战略高度,这赋予了高校新的历史使命,也拉开了高校转型发展的改革大幕。高校如果故步自封,不主动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有所作为,那么高校的未来发展堪忧,因为不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发展是没有根基的,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不同于高校其他方面的工作,高校就业工作一直在社会上有着较高的关注度,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重新定位自己,不仅仅是应付“上级考核”,应该把自己放在助力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工作的特殊作用,把重点放在促进高校内涵建设上,为高校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案例支撑和信息支撑,主动拓宽工作思路,开拓性地完成任务,做高校转型发展的先行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的发展离不开产业行业的支撑,脱离了经济社会的需求,高校学科建设就成了空中楼阁。就业指导部门作为高校对外联络和服务的重要窗口,应该把自己放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背景下,立足地方,服务产业经济,助力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应该主动承担起为地方行业输送优质人才的任务,充分发掘地方经济优势特色,使自身发展与当地经济发展产生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互为依托。打造地方有影响力的,行业内值得信赖的人才输送平台,形成高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相互助益的良性互动。

(七)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构成应该从“高校就业指导专职老师”向“政校行企多方导师联合构成”转变

由于高校对于就业指导工作定位的问题,就业指导老师的配备普遍不足,除少数的专职教师外,多通过二级院系的学生工作队伍进行补充,兼职比例较高,且专业化能力一般,许多高校就业指导老师从未在社会、企业实践、学习,无法带给高校毕业生真正需要的就业指导第一手资料,无法让学生们信服,不能够满足产教融合背景下对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学生就业的个性化需求、就业指导部门服务地方经济产业的客观需求,为更广泛的受众提供就业指导服务等这些客观情况,都要求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需要具备一支具有一定数量规模,专兼职结合,有高等教育经历和一定行业背景的,具有较专业的指导水平的师资队伍。因此,组建由政府工作人员、高校专职教师、行业主管工作人员、企业工程师等多方组成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样的队伍组合,一方面可以在保证教师数量的基础上节约高校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各方具有的优势是高校自有教师所不具备的,对国家相关政策的了解,对高等教育的充分理解,对行业趋势的敏感嗅觉,对企业技术需求的准确判断,具备了产教融合的全部要素,能够为高校乃至社会上有就业需求的群体提供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導服务。

(八)就业指导资源配置应该从“单打独斗”向“开放融合、共建共享”转变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资源配置主要由高校自身完成,从场地、人员、受众群体、功能发挥等都由一定局限性,政府、行业、企业均未参与其中,这难以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作为连接就业市场的纽带,作为反馈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信息桥,作为向地方行业企业输送人才的平台,需要率先完成“融合”,把自己的工作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和行业企业。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充分整合优势资源,把政府的政策用足,行业企业的优势用足,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建辐射范围更广泛,就业指导更专业,产教融合更明显,资源配置更具优势的地方性综合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与政府行业企业共建共享,共同受益,把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成高校与地方教育的共同体,与行业企业利益的共同体,四方共同交流实现深度产教融合的信息平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需要高校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将就业指导工作重新定位,改变工作理念,提升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方法,科学规划,并按照规划推进一系列改革措施。改革中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建设,并且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责任编辑:王义祥)

参考文献

[1]李开传.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构建探究[J].高校辅导员,2012(06).

[2]张发勤,骆玲玲.深度辅导视域下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探究——以新媒体时代为背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06).

[3]周晓东.浅谈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及应对措施[J].大学教育,2014(05).

[4]宋丽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5).

[5]罗顺意,杨鹏,张朝红.初探新型高校就业工作体系的前瞻性——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6(06).

作者:左东东

高校就业指导论文 篇3:

英美高校就业指导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探究

[摘           要]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既是一项服务工作,也是社会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一种动态多层次的体验过程。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有多渠道的经费来源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备,通过自主培养与社会引进相结合指导队伍建设。英国高校就业指导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宗旨,细化导师制度;以提升就职能力为中心,依靠庞大的校外支援。这种指导经验对我国探索高校就业指导改革路径具有参考借鉴意义。纠正指导价值错位,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填补指导方式失位,集结各方资源配备。

[关    键   词]  高校;就业指导;就业咨询

就业指导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规格、提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的有力手段,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社会转型的当下,就业指导既是一项服务工作,又是具备社会性的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一种动态多层次的体验过程。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尚未完全跟上现代化教育的发展理念,在观念及工作体制上存在着脱节现象,这直接导致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运作不够灵活,环节不够紧凑,实施不够到位。英美两国作为开展高校就业指导的领行者,在工作制度及运行机制上都具备重要的参考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英美等国高校之成功经验,汲取指导工作的先进理念,将会对我国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美国的高校就业指导经验

美国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最早的国家,高校就业指导体系日益成熟,日趋完善,其主要归因于对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全方位投入,表现在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与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备、自主培养与社会引进相结合的指导队伍两大特点。

(一)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与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备

美国高校独立的经费来源及完善的软硬件设施构成了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保障。首先,“各高校设有就业指导服务中心或就业咨询办公室,所运营的经费来源主要为按本校学生学费的5%抽调(约占60%)及社会捐赠(约占40%)”[1],同时,来自本校校友的捐赠也是经费来源的重要途径,多渠道且充足的经费保障了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基础设施的投入上,美国高校设置并配有完善的基础设备,在大楼内部通常设有资料室供查询、咨询室为其答疑解惑以及信息化的智能终端及时提供职业信息,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查阅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工作岗位。

(二)自主培养与社会引进相结合的指导队伍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队伍集结了管理人员、教师人员及校外人力资源等多方师资力量,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教师准入高标准。美国就业指导教师高水平的工作能力首先得益于学院的专业化培养,“早在1960年,美国就有38个州规定学校咨询工作者需由大学研究生院培养,到现在美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和学院设置了指导与咨询的硕士学位,相关的博士专业也越来越多。”[2]而获取专业学位还远远不够,本专业学生要想转变为专业的指导教师还须经过第二道关卡,即要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认定,获得培训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高标准的准入机制使美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具备了全方位的理论知识体系和专业的实践技能。(2)善用市场资源及校友资源。美国高校注重与市场的紧密配合,聘请各行业及人力资源专家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咨询帮助,通过实时传递市场信息拓展学生的行业认知领域。同时,美国各高校善用校友资源,建立“校友网络”,通过定期举办校友见面指导会为在校大学生传递校友经验,丰富大学生职业体验。例如,“美国伯克利大学规定每一学期(包含春季、夏季及秋季学期)至少有一次校友邀请会,本人可以通过电话、Skype等方式预约,获取在线指导。”[3]美国高校懂得充分利用本校优势,将优质的校友资源及校外资源为我所用。

二、英国的高校就业指导经验

与美国全方位投入的指导体系不同的是,英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更加侧重于从学生的需求角度出发,不断完善课程建设。

(一)以满足学生需求为宗旨,细化导师制度

英国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例如,“英国的CMS课程(职业生涯模块课程)以满足学生需求为根本,把学生当作‘客户’。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具体授课的内容和形式,并将学生需求调查作为一项常规工作制度。”[4]在课程评估上,英国高校以学生的反馈信息为依据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英国里丁大学的职业生涯模块课程(CMS)在结束前,会给学生发放课程评估表,以了解课程是否及时,以及学生今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5]这种定性的评价方式可以第一时间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认可度及掌握度,为往后的课程建设提供持续动力和充足保障。

英国高校不仅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设置指导课程,还进一步细化导师制度,将就业实习单独列出并设置专门的辅导导师,对导师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这种导师制度的细化更加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质,使就业指导变得更加细致可行。

(二)以提升就职能力为中心,依靠庞大的校外支援

英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就职能力为最终目标,认识到就职能力重要性并以此为切入点开展指导工作。

英国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善于联结校内外多方利益相关者。首先,各高校能够通过职业咨询顾问获取专业领域上的帮助,内容涵盖“开展职业教育课程、联络并帮助雇主招聘学生及毕业生等”。其次,英国的AGCAS协会(毕业生职业咨询服务协会)是英国专业的高等教育职业指导组织,其服务对象为在校大学生、毕业生以及准备进入高等教育的相关人士,许多高校都是该组织协会的会员。高校可以从该协会获取一系列帮助,比如:获得专业网络,跨部门支持和专业知识;获取一系列广泛的资源,如出版物,讯息和报告;获得高质量定制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支持;提高质量,影响测量基准;通过专业领导和国家层面的战略声音影响政策实施;服务负责人的其他好处等。AGCAS在英国高校的就业指导中扮演着“智能后援团”的角色,高校不仅可以通过该协会获得专家支持,还可同其他高校成员展开合作互惠互利,甚至能够通过集结多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影响高校就业指导的政策及实行,从而完善整个高校就业指导的发展机制。

三、我国开展高校就业指导的启示及思路

(一)纠正指导价值错位,建立专业化服务团队

英美两国的指导经验表明,开展专业化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是各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目标所向,反观我国,就业指导多以一次性的直接就业为价值导向,指导活动多围绕着“应急式的毕业安置”,就业指导的深层价值无从体现。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如果教育者以为职业指导可以使人对职业做出确定的、无可改变的和完全的抉择,那么,无论教育和所选职业,都很可能流于呆板,阻碍将来的发展。”就业指导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成长成才,过分关注就业率容易导致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功利化倾向,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高校需正确认识就业指导工作价值,纠正旧的只关注结果、忽视过程的价值观,以培养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能力为最终目的。

要充分发挥就业指导价值,高校首先须尽快建立起专业化的服务体系,英美高校的实践经验表明专业化的就业指导需要有稳定的资金保障、成熟的师资团队及先进的指导思路,借鉴英美高校在就业指导运行方式、指导模式等方面的成熟做法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不足。首先,高校需加大经费投入,从校内、企业及社会三方获取资金支持和保障,建立起稳定的资金来源体系。其次,专业化的就业指导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校应在获得社会人力资源支持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校本优势,培养“能指导、会指导”的专职人员。

(二)填补指导方式失位,集结各方资源配备

通过探究英美两国高校的成功经验,其共通之处在于两国高校在指导工作上都已开发出较为成熟的配套体系。我国高校目前需反思旧有的指导方式,摒弃就业指导理论课、就业指导讲座的“满堂灌”,构建多方资源支持策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互动空间。首先,高校应更加明确就业指导的社会性特征,在指导过程中须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向,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联系,建立校企补偿机制,以此来展开定向合作。一方面,企业向学校进行投资,学校可对企业员工以定期培训的方式作为补偿,另一方面,企业向学校提供实习机会及实践场所,学校则可设置定向培养为企业输送人才。这种高校与企业间的密切合作有利于形成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人才培养与输送间的良性循环。而在校本资源的利用上,高校需要充分发挥导师及辅导员的积极作用,将就业指导细化至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全方位落实指导工作,促成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及创业教育三者的有效结合。最后,发挥校友资源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校友资源的合理利用,如高校可以组织校友定期回访、举办校友见面会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帮助,还可探索建立校友资源动态信息资料数据库,搭建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开展定向服务,以现代化方式开展就业指导。

参考文献:

[1]李国茜.中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比较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8.

[2]邓宏宝.国外高校职业指导人员专业化建设的基本做法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08(10):140

[3]王占仁.英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之启示:以英国里丁大学为个案[J].教育研究,2012(7):135.

[4]邓宏宝.国外高校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J].学术论坛,2013(12):225.

[5]鲍红霞.国外高校职业指导及其理念革新[J].世界教育信息,2008(12):72.

編辑 武生智

作者:杨烁

上一篇:音乐情感分析论文下一篇:军事后勤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