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新的特点。在经济回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应遵循多项原则,即多元化就业原则,先经验后薪酬原则,目标递进原则,新兴产业优先原则和抛弃地域偏见,西部创业原则。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论文 篇1: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接着指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增强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引导大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强化大学生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最后提出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需要从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和就业观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模式

[作者简介]邹春霞(1977- ),女,湖北仙桃人,重庆工程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56)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教科規划办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众创空间背景下的多元化创新创业课程建构”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ZJ-03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构建科学有效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在新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模式应该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潮流,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增加持续动力。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建设创新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才能保证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

第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拓宽了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随之而来,高校入学率不断提高,大学生在校规模逐年递增。毕业生数量急速增加,导致社会上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我国大学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还有待提高。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促进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丰富了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大学生的择业空间。当今市场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多元化,有的行业的入门门槛大幅度降低,这对于一些想跨专业就业的大学生而言实属喜讯。通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还能成为他们进入相关行业的敲门砖。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时代对大学发出的呼唤。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在课程设置、教育环境、配套设施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

1.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20世纪末,教育主管部门取消了大学生包分配制度,这预示着高校需要构建就业指导制度。同时,高校扩招制度的推行与实施也同样要求就业指导不断改革。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在21世纪初才逐渐发展起来。我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起源于清华大学的教育培养方式,随之在东部沿海等地的高校开始实施,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中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例如,武汉大学制定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方案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构建了校企合作机制,非常注重与企业及产业园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提前接触岗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创新创业理念引起了国家的高度关注,并逐渐形成一种规章化、制度化与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模式。现在,国家又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预计于2020年在高等教育范围内全面普及创新创业教育,保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和思想素质的均衡发展。

2.高校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至今天,已经逐渐显现出发展后劲不足、就业指导环境不良等问题。首先,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尽管许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仍然存在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密、与实践脱节等问题;同时,课程内容烦琐和枯燥,使得大学生难以接受和理解,无法真正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其次,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不利于学生学习。虽然现在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但是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高校的自由和开放而放松了学习,同时也缺少就业危机意识。此外,社会上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还没有形成尊重支持的氛围。其实,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可以给自身带来财富,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最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配套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以理论讲授为主,并且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敷衍了事。同时,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后却没有合适的发展平台也是其不愿努力学习的一大原因。

三、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在于使大学生养成独立人格,提高批判意识,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强化洞察力和决策力。

1.促进大学生形成独立人格。独立人格是影响一个人判断和处理事务的最重要因素。大学生大都从未踏入过社会,一直以学习知识为主,独立人格还未形成,缺乏自主性与创新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职业发展。高校应认识到独立人格培养的重要性,实现大学生健康人格养成,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发展。

2.增强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敢于批判是一种事物或一个行业进行创新的基本思维模式。唯有增强批判意识,才能掌握批判方法,从而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实现创新的目的。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正确的,严重缺乏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应制定长远规划,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而形成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引导大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问题意识和创业意识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问题意识是整个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大学生只有具备了问题意识,才能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培养创业意识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创业意识,就没有创业行动。当前,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意识较为淡薄,“到大城市、进机关、进国企”仍是就业热门选择。若想加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就必须打破大学生的思想壁垒,引导大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4.强化大学生的洞察力和决策力。洞察力和决策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如果大学生没有洞察力和决策力,那么其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很难坚持下去,最终创业项目也只是昙花一现,无任何意义可言。洞察力是保证个体揭开迷雾、发现本质的一种能力。唯有具备洞察力,才能发现市场发展契机。决策力则是大胆选择、勇于执行的一种体现。唯有具备决策力,才能抓住市场发展机遇。

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视角下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

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构建需要从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以及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和就业观等方面着手。

1.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实现这一目标,就业指导模式要及时地推陈出新,着力于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经济新形势下,我国现在的教育制度正在进行深刻的变革,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必须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完善与优化,就业指导需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高校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促进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多样性;要将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与专业素质培养、思想素质培养统一起来;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战略意义,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逐渐形成以理论指导、实践教学、配套服务为一体的就业指导模式。同时,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这直接导致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方面缺乏专业团队的指导。因此,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高校应积极引进专业型人才和“双师型”教师,加大对创新创业指导的扶持力度,实行“班—院—校”三级创新创业指导保障制度。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应主要由专业教师组成,授课时避免纯理论讲授、内容单一枯燥等现象发生。同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证专业教师进行就业指导的先进性与专业性;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行业调研、外出参观学习等途径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此外,高校应聘请创业成功人士和企业管理者作为兼职教师。他们向学生介绍行业动态和创业实例,为学生答疑解惑,增强学生的创业信心。

3.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打造拥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大學生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然而目前许多大学生并未意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择业观念仍然停留在“毕业找工作”的传统模式上,同时,还会歧视创新创业的大学生。为此,高校应加强建设拥抱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大学生明星团队和优秀创业者,宣扬“创业光荣”和“主动创业”,以改变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

就业指导已经成为公认的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一种服务,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目前就业指导模式的核心。因此,就业指导部门应积极发挥职业优势,增加服务类型与受众数量,将创新创业理念灌输到全校师生的脑海中,弘扬多种就业择业价值观,鼓励学生创业,使每名学生都能了解就业动态、掌握创业技巧。此外,高校深入推进就业指导模式改革需要管理层与教师的积极配合。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与办学特色相符的创新创业课程,加强创新创业中心和众创空间建设。同时,领导层要牵头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创业政策,并给予学生创新创业一定的经费支持,以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能够得到有效开展。

4.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和就业观,使其认识到创业是最高层次的就业。就业指导部门要认识到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与创业观的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缺少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兴趣,而企业需要的是创新创业型高素质人才,这导致了“大学生就业难”。因此,高校应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切实发挥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着力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增加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引导大学生认识到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此外,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营造创业的良好环境,解决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的问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加强监管和督查工作,避免发生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因缺少经验而上当受骗的事情。

五、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能够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拓宽就业道路,同时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学.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7(6).

[2]赖婧,周烨.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4(6).

[3]刘钱凤.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4).

[4]于兆国.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5]顾胜贤.创新创业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18).

[6]王占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观念变革的整体构想[J].中国高教研究,2015(7).

[7]马永斌,柏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11).

[8]薛成龙,卢彩晨,李端淼.“十二五”期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基于《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报告》的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9]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1).

[10]王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8(3).

作者:邹春霞

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论文 篇2:

经济回暖时期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

摘 要: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社会对人才需求呈现新的特点。在经济回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应遵循多项原则,即多元化就业原则,先经验后薪酬原则,目标递进原则,新兴产业优先原则和抛弃地域偏见,西部创业原则。针对当前就业形势,学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时应采取以下措施: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形势教育;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了解供需矛盾,改革滞后专业;重视自主创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关键词:经济回暖;产业调整;就业原则

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指导方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技术创新,大力发展高新产业,经济逐步回暖。

一、经济回暖时期用人需求的变化

回暖的经济形势使人才需求逐渐呈现增长态势,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使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1)技能型人才就业形势明显看好,如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电子电器、通讯数码、计算机等行业,需要大批专业技能型人才;2)当前制造业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占优势地位,但金融、地产、服务行业人才需求激增;3)与以前相比用人单位更看重求职者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高学历低能力日益受到轻视。有关调查表明,三类求职者最受用人单位欢迎:一是综合素质高的“全才”,他们更具有学习能力和沟通技巧等非专业素养,更容易适应岗位、融入团队。二是在某个领域具有特长的“专才”。计算机、外语等某方面能力特别突出的大学生更受欢迎。三是具有多元竞争力的人才。学生干部、双学位、拥有司法考试证书等含金量高的职业证书以及带有专利项目或荣获专业领域大奖的大学生,更容易获得就业机会。

二、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原则分析

1.多元化就业原则

(1)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树立多元化就业观。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的就业观念不断变化,“铁饭碗”的就业观念有所淡化,但不少学生和家长仍执著于寻求稳定的、有保障的工作岗位,因此,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备受青睐,每年的公务员考试都竞争激烈。还有些大学生仍抱着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而产业调整与优化升级,必将伴随企业的破产、重组,同时新兴行业不断出现,旧的、落后的行业不断被淘汰,再就业现象已不可避免。

(2)拓宽就业领域,实现就业领域多元化。薪酬较高的外企或合资企业是大学生理想的工作单位,国有企业稳定而有保障也备受大学生青睐,而新兴民营企业发展潜力巨大,重知识重人才,为创业者发挥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社会分工越细化,服务行业就越完善,当前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第三产业蕴涵大量就业机会,值得广大毕业生去关注、去挖掘。

(3)开辟多种就业途径,实现就业形式多样化。当前我国各高校毕业生就业以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就业为主,学校推荐、订单培养为辅。部分大学生选择读研或出国深造以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提升专业水平;除此之外,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鉴于当前农业科技含量低,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可以利用专业优势服务农村,扎根农村,为农业科技化做出贡献。热心公共事业的大学生也可以选择下基层锻炼,服务乡镇,服务社区。有条件的大学生还可以利用家庭资金优势,结合个人特长,走自主创业道路,开辟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2.先经验后薪酬原则

初入社会的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专业实践经验较少,很难马上谋求到高薪酬的工作,尤其在当前就业严竣的形势下。而有些大学生只重视眼前经济利益,一心求快速积累财富,工作稍不如意马上更换。目前“职业流动”过于频繁已成为就业的一大问题,它不但影响到个人经验的积累,同时也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高薪酬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技术、能力之上的,如果因当前薪酬较低而放弃积累经验、提升能力的机会,也就错过了将来获取高薪酬工作岗位的机遇。

3.目标递进原则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不断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力求发挥最大潜能,实现自身价值。人生就是在自我实现目标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满足低级需要的同时要重视引导和激发人不断产生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当前有人提出大学生就业应该“先就业再择业”、“先生存再发展”,这种就业观虽然能短时间解决生存危机,但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冲动性。虽然就业形势使未来发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个人理想追求、未来发展目标对人却有巨大的指引和激励作用。即使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也应与人生规划、职业发展相结合,确立短期、中期和长期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注重个体发展的连续性与科学性,体现出目标层层递进原则。

4.新兴产业优先原则

新兴产业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经济形势下,新兴产业不断涌现,如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部门,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升级,不断淘汰落后的行业和技术。毕业生应尽量避开没落行业、发展前景暗淡的工作岗位。有些老行业虽不至于没落,但人员饱和,竞争激烈,发展空间有限,也应尽量避开。相比之下,一些新能源产业,如风电、多晶硅等,不但具有环保、节能、国家优惠政策等诸多优势,而且为个人技术创新、施展理想抱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有些新兴产业并不为大众广泛了解,并且专业性强,技术领先,在当前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像3G、物联网、软件外包、创意产业等一批新兴产业却呈现了巨大的人才缺口。详细剖析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不难发现,除了具有精深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外,具有多项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各种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均可在新兴产业找到合适的职位。

5.抛弃地域偏见,西部创业原则

有的大学生就业时,往往怀有很强的地域偏见,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形势盲目乐观,看不到西部蕴藏的巨大就业、创业潜力,许多西部地区大学里的优秀毕业生涌向沿海大城市,大量的人才流失到东部,导致西部人才匮乏。

实际上,自2000年国家出台西部开发政策后,西部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业的调整等方面已取得很大的成绩,同时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诸多工作岗位。2009年国家又出台了《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支持力度。今后政府还要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社会事业保障等方面加强扶持力度。明年国家还将研究制定新的十年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政策。

三、学校应对当前就业形势的具体措施

1.对大学生加强就业形势教育

(1)教育学生了解国内外经济发展情况。

教育学生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了解国家有关经济发展的政策、就业方针;了解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掌握当前经济发展状况下人才需求特点,了解自身价值,学会自我定位,为自己的人生进行科学规划。

(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生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理想与国家的未来相结合,立足服务社会,报效祖国,树立远大理想。

(3)明确就业形势。利用专题讲座、市场调研等方式,使大学生明确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性,适度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又要看到国家政策、产业调整带来的就业形势良好的一面,避免产生过度悲观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观。

2.成立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

(1)学校要安排专业教师讲授就业指导课。2007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要求高校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但很多学校的授课教师并不能给予学生有价值的指导,讲授内容缺乏实用性、针对性,使课程设置流于形式。学校应该聘请有经验的专家讲授就业指导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纸上谈兵,注重实用性,克服形式主义。

(2)建立有分工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就业指导十分复杂,如就业市场调查、用人单位的联系、就业信息平台的搭建、就业咨询等等,需要组建专门的教师团队,分工合作。就业指导教师要能针对学生专业特点、特长以及综合能力发展水平,帮助学生制订合理的就业计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人生发展规划指导。因此,就业指导教师向专业化、专门化方向发展是避免就业指导流于形式,提高学生就业有效性、针对性的重要途径。

3.了解供需矛盾,改革滞后专业

为什么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无业可就,不得不抛弃专业,从头再学?其根源在于学校关门办学,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学校应建立开放式的办学体制,洞察供需矛盾,了解社会需求、企业需求,把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改革传统的滞后专业,结合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形势,适当增设社会急需的课程和专业,挖掘有发展潜力的专业,使学生学有所用,从根本上解决毕业即失业问题。

4.重视自主创业培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

自主创业不但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而且能减轻就业压力。国家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各地市已相继出台自主创业优惠政策,规定大学生自主创业在税费、贷款、政策培训、办公场地、创业项目的审批等方面享有诸多优惠。即使如此,自主创业仍需要一定的资金保障,承担着巨大风险。初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有满腔的热情、十足的干劲,但缺乏社会经验,其创业过程艰难。学校应向有自主创业意向的毕业生提供系统的创业辅导,帮助他们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做好市场前景调查,确立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培训基地,聘请专家指导,组建学生创业指导团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出谋划策,进一步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帮助他们逐步走向事业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孙琳.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及其引导[J].湖北社会科学,2009(8).

[2]经济形势整体回暖带来大量人才需求[EB/OL].天中人力资源网,http://www.cnthr.com.

[3]傅新华,阳琴.大学生就业观念研究[J].教育探索,2009(7).

〔责任编辑:姚 丹〕

作者:孟春青

大学生就业指导探析论文 篇3: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析

摘要:由于现代科技和网络事业的发展十分迅速,信息大爆炸时代也随之而来,大量的数据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在我国大学生就业方面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整个大数据环境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方向就是通过分析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提出在大数据环境下的大学生能够获得的就业指导新的方法和平台。在现在实际的情况中,想要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指导方案,就必须要借助相关的大数据分析来实现,以此为大学生就业方面提供更加有效的个性化服务。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指导

在现代社会,几乎没有人可以离开网络独自进行生活,显而易见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都直接将网络推入公众的视野和生活之中,因而大数据分析也掀起了一场现代革命。随着国家的日益强大,我国高校逐年进行扩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问题便是大学生就业难。所以各大高校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进行大范围的数据分析,并且通过给学生展开就业指导工作来缓解这个问题。

一、大数据的定义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中国专家学者对大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发展,所谓大数据便是那些不能够仅仅通过传统的方式来进行分析处理的、数量惊人的数据。在实际的应用之中,大数据不仅仅是指那些海量的数据,也是指那些由于对数据进行研究处理的新知识和数据的挖掘而延伸出的“大知识”等的相关概念。而在国际社会上,对于大数据这一新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通过总结概括其特点也不难发现,大数据具有多样化、容量大、速度快等等特点。并且在具体的应用中,大数据往往不仅能够及时将无用的信息排除掉,还可以充分的利用有价值的数据实现决策的优良化和信息的更优化。

二、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挑战

(一)就业指导内容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步伐

就现在的具体情况而言,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的时候,往往还是采用传统的方式和内容——解析国家各个就业政策,以及提供一些求职面试技巧和就业信息,而这些信息大多跟学生津落户,公务员考试以及事业单位有关,就业内容比较单一,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和指导是非常有限的。这就直接导致了以往的就业指导只能够解决小部分学生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达到缓解就业困难的目的。在如今时代,学生们不愿意选择时间和空间受到限制的指导内容,如果就业指导依旧沿袭老旧的传统,不去努力适应大数据发展的步伐,必然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的需求。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随之灵活变通。

(二)就业指导方式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一般来说,我国的高等院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方式上主要有四种指导,包括指导求职面试、提供求职信息、召开人才招聘会以及开办就业报告会。首先,指导求职面试主要是利用学校现有的相关资源模拟出真实面试的场景,能够让学生在真实的面试中有更加突出的表现。其次,指导求职信息就是老师通过自己的有用渠道获得相关的求职信息并将其提供给学生。再者便是充当企业和学生沟通桥梁的角色,开办人才招聘会或者就业报告会等等。从效果上来讲,这些传统的指导方式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说老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信息的传授是单方面的,两者之间的互动太少,学生难以现在主动的角色接收一些对自我有用的信息,缺乏个性化设计。

(三)就业数据信息应用和数据分析能力不够

现在许多高校在数据信息的收集上,仅仅停留在学生所填写的毕业求职、就业和创业信息上,并没有在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中大面积应用。而在分析和应用数据方面,高校对于学生求职意向以及社会需求重视度不够,大多仅仅重视学生的就业率和签约率。想要有更高层次的数据分析能力,就必须具备计算机以及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大多数高校缺乏这样的专业人才和硬件支持,以及一些科学的数据和技术手段,所以许多高等普通院校便很难为学生提供更加科學的就业指导。

(四)就业指导工作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现如今,大多数高校难以提供具有足够个性化和精确到个人的就业指导服务,大多仅能提供有关于就业形势和政策的分析,以及各种求职方面的信息指导,这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是难以满足的。他们所提供的信息并没有经过深度的分析、加工和处理,对许多大学生的作用不大。另外,现代大学生逐渐凸显出个性化的特点,共性的服务并不能够从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必须要注重大学生需求的多元化和选择的差异性。

三、大数据时代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探讨

(一)更新大学生就业指导内容

在现在大数据时代,高校的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没有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信息传播形式,更加通过愿意碎片式的信息阅读来收集有用的内容,并选择使用一些能够最快收到最新消息的社交软件来进行沟通。所以,高等普通院校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特点,更改以往的大学生就业指导相关内容。而现代的大学生与以往的学生也有所差异,他们更加关注的是各个不同的专业在互联网的发展形式下有何种前景,因此高校要注重分析新兴行业的就业形势和发展潜质,方便学生能够在新兴行业中就业。

(二)创新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

随着无线网络的兴起和发展,各大高校可以利用大数据应用,创建就业指导中心的官方QQ或者微信平台,这样有利于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学生也能够更加便捷、及时地接收到相关的就业指导信息。除此之外,信息反馈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便于老师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相关的就业指导。

(三)转变思路,提高大数据信息分析运用能力

为了能够更好的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高校的老师要尽可能广泛地收集就业有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整理,提高大数据信息分析运用能力,不能够固守单一的小部分信息,要充分的体现数据之间极强的关联性,通过对大学生就业相关的所有关系的调查研究,努力构建比较完整的数据信息链条,给学生提供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相关信息。

(四)充分发挥大数据预测功能,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

各大高校利用大数据给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就业前的准备,在这个时候,高效要利用各种渠道去收集尽可能多的就业信息数据,并进行处理和分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之后给学生个性化信息推送,帮助其在求职时能够更加顺利;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市场数据,同时关注学生在工作时的心理健康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服务;另外,在学生就业结束之后,高校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分析,并且有效总结就业指导的经验,为今后个性化就业指导提供更多的素材。

在如今的时代,高校的就业指导必须充分结合大数据的优势和特点,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利用各种平台和方式,对学生进行就业引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全面地满足学生就业指导的实际需求,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指导学生有效就业,实现就业指导从共性化到个性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李超颖,宋清萍,刘宏山,林立宏,董赫.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精细化就业指导模式的迫切性研究[J].价值工程,2015(24).

[2]陈诗琪.浅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就业挑战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论,2015(Z1).

作者:高山 马旭

上一篇:配价语法理论和教学论文下一篇:GIS技术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