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论文

2022-04-26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体系建设的探析

摘 要:随着新时期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进程,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水平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日渐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则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文章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后服务的现状及研究意义,并对构建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合理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有效途径;合理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加速进程,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水平也成为了大家日益关注的焦点,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则是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目前国内尚未对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这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建立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的研究是教育领域的新方向,该理念和观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新颖的,在理论上富有前瞻性,在实践中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性,对进一步将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和学校的人才培养引入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一、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现状

所谓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为已毕业的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各种后续服务、工作支持、技能培训和产学研合作的总称。毕业生在就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个人创业、工作和生活中,需要母校提供支持、帮助和服务的一种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现状存在着以下三点问题:

(一)缺乏有效沟通平台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能做好毕业生就业后服务工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了资源建设平台、专业课程平台、精品课程平台、专业考试平台、实训管理平台等多种为学生服务的资源,但大多都处于封闭状态。即便开发也多仅对在校生开放,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来说是形同虚设。同时这些平台缺少互动环节,成为“单机版”平台,学生毕业生后无法有效获取更多资源。此外,这些平台所设定的权限是只有校内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而企业、用人单位无法进入系统平台对毕业生进行服务指导。这种“信息孤岛”模式,不仅制约了这些平台的使用效果,也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1] 因此,高职院校急需为毕业生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沟通平台,为毕业生毕业之后提供更好更优质的售后服务。

(二)缺乏科学服务体系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意识到就业服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多的从感性工作上升到理想层面,但针对毕业生就业后服务这一块来说,还是属于高校就业服务的短板。据笔者调查,在浙江省地区,90%的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毕业生就业后的相关服务工作。但大部分都停留在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方面,服务内容也只是表层的相关数据调查,缺乏完整的就业服务体系做指导。事实上,要做好毕业生就业后服务工作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做指导,要发挥应有作用需要多方面的条件积累。从宏观角度看,一个完整的、顺畅运行的、能系统实现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应包含基础支撑体系和后续保障体系等多方合力因素,如做好前期就业服务准备,做好多元灵活的课程体系和科学人才培养模式等。

(三)缺乏有力师资团队

一个优秀的企业,需要对它所生产的产品做好全方位的售后服务,而要做好售后服务,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拥有一个强大的售后服务团队。同样,高职院校将所生产的“产品”,也就是毕业生推入市场之后,也需要有强大的售后服务师资队伍。据调查,目前尽管部分高職院校教师能够热心地为毕业生提供毕业之后的支持,但大多属于自发性的个人行为。此外,这类教师群体大部分以班主任或学习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个别教师为主,所提供的就业后服务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系统的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要做好就业后服务工作,就必须成立一支专门的就业后服务师资团队,并要将此项工作作为学校就业后服务的常规重点工作来抓

二、做好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的重要意义

(一)为毕业生提供强大的就业后服务保障

高职院校做好就业后服务体系建立将会给毕业生带去强大的就业服务支持和后续就业保障。同时,也让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可以吃一颗“定心丸”,因为他们招聘的学生拥有“就业3C”保障,从而拓宽了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在学生毕业后的几年里,如果毕业生本人对于相关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有提升的要求,或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了问题,作为母校,都可以通过这个就业后服务系统邀请毕业生重新回到母校进行有针对性地弥补性的理论或实践学习。同时,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也给毕业生提供继续教育和深造的途径,学校通过定期的回访与交流,也有利于毕业生和母校的感情联络。[3]

(二)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源动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这也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提升就业后服务,既保障毕业生就业渠道畅通使学校具有良好的就业声誉,同时也反映出学校追求教育质量和就业质量的决心,就像企业关注自己的产品质量一样,关注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再者,就业后服务体系的建立,要求高职院校要努力按照市场需求和市场规律办学,正视自身办学和培养的“特殊产品”存在的问题,不断深化改革人才培养的内容和方式,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自己的产品提供优质的后续服务,使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为高职院校的内涵式发展提供有效源动力。

(三)为新常态下就业服务工作构建新途径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增长速度出现明显的放缓,就业却保持了稳定增长。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扩招,促使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快速增长的毕业生待就业人数,给社会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并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的建立,对高校来讲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同时也是在当今经济社会新常态的情况下科学创新就业服务工作方式的有效新途径。

三、构建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和措施

(一)构建科学就业后服务质量与考核评价运行体系

对高职院校就业后服务质量的考核评价应从售后服务体系的完善程度、技术服务水平的高低、毕业生服务质量的好坏三个方面来进行。涵盖组织机构、人员配置、资源配置、规范要求、检查监督、整改措施、服务文化、职业咨询、技术服务、技术培训、服务接待、质量保证、毕业生关系、投诉处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用人单位满意度评价指标可以用来衡量某一产品或服务满意度的项目因子或属性。用人单位的满意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经营的最高境界,永远追求的目标。要实现用人单位的满意,学校必须首先确立科学理念,形成以毕业生为中心的学校文化。要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就需要对学校管理过程进行完善,对就业后服务工作进行全方位、综合性的考核运行体系。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信息平台

自媒体时代的发达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人与人之间实现了即时沟通。[2]调查表明,目前毕业生与学校教师沟通的方式中手机通话大约占41%,QQ与微信等聊天工具约占52%,电子邮件或者技术论坛约占7%。因此,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信息平台显得非常有必要。通过这个平台毕业生可以及时了解国家有关就业创业的最新政策,母校关于就业的最新动态,以及向母校更新个人就业状态和反馈个人最新的就业动态,这些都可以让母校第一时间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动态,以便为毕业生提供及时而周到的就业后服务搭建有效沟通桥梁。

(三)构建终身学习制的毕业生“回炉”教育体制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出于职称评定、工资晋级等因素的考虑,必然要涉及到提升个人专业知识,获取更高职业技能的需求。而广大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在生产一线,日常工作繁忙,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工作与学习两者之间矛盾突出。针对这个情况,作为高职院校应该针对此类毕业生构建终身学习制的毕业生“回炉”教育体制。换言之,毕业生毕业后可以经常返回母校进行职业技能“充电”,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岗位工种的需要。高职院校可以针对此类毕业生构建合理的教育体制,如提供学费优惠政策,在线技术支持服务等,从而最大程度上吸引有需求的毕业生進行知识技能的“回炉”。这既提升了高职院校的高度社会责任感,也为自己所出售的产品进行了质量升级,从而得提升了学校的人才培养声誉。

(四)构建独特优质的高职校友就业资源共享机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而校友资源是学校宝贵的人才资源。然而,对于我国高职院校而言,校友资源的作用虽然已经被认可,但是因为高职院校校友身份的特殊性,其校友对母校的认可度相比较普通高等院校的校友来说要低很多。因此,可以根据需要和高职院校的校友特点构建独特优质的校友就业资源共享机制。如可仿效美国成立一个网络在线校友职业交流平台。成员可以在线搜索与自己职业相同或者同行业同区域的校友,并可以通过学校与他们取得联系,进行交流。对于那些已经毕业但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学校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动员一些拥有就业资源的校友用手机短信或者邮箱的方式定期给他们发送就业信息,与学校一起协助他们找到满意的工作。

四、结语

高职院校就业服务工作任重而道远,若要真正将就业服务工作做好做实,需要将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为广大学子的个人职业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茆丹. 高职院校资源综合管理平台的设计[J]. 镇江高专学报,2011,(4):49-51.

[2] 施元忠,李云峰. 高职院校“售后服务”质量考评体系运行模式探析[J]. 高等农业教育,2014,(3):75-78.

[3] 姜宇国. 构建高职毕业生就业“后服务”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10):58-59.

作者:张穹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论文 篇2:

学生就业服务指导探析论文 篇3: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课程优化路径探索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中设置的必修一门课程就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此门课程的设置,为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创业 指明了一定的方向,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然而,伴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转型、社会变革在不断的加快,以前所开设的创业指导课程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指导的需求已经不能很好的进行满足,课程的设置内容和社会、企业的真实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亟需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指导课程进行优化,从而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创业指导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路径进行探索,以期为高职院校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设置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优化路径

一、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基本理念

当前,我国高等职业学校中设置的必修一门课程就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这门课程的设置,对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知识进行积累,对学生们的职业修养和职业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从而使学生们走上社会、走上职场的时候更加从容。该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

高职院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不单单要注重职业性,也同时要注重人本性。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把“人本性”的教学理念贯穿到职业修养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让学生有重点的进行学习和实践。同时,对学生的思想、身心健康、人际交往能力等也要进行关注和培育,从而为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显著的职业性理念

高职院校的固有的一个特征就是显著的职业性,就是为学生开展基本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的学习,为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职院校教学中所蕴含的一些专业学习内容,最后都在职业性上得到体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设置中要和其他的专业课程互相配合,互相协调,导向为就业,通过该课程的设置,对学生们的职业性倾向进行有效培养,使学生们的就业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使该课程的就业目的性得到实现。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目标设计中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职业意识,对学生的职业化行为进行强化,通过全程参与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职业化能力进行最大限度的提升。

(三)注重隐形性理念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素养,一种是隐形的素养。所谓显性素养,指的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资质水平等,显性修养可以通过职业证书和学历证书来进行体现或者证明;而隐形素养,也就是一个人的潜在的素质、品质和能力等。隐形素养其实就是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价值观和从业动机等。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教学中不但注重显性素养,对隐形素养同样注重,在学生培养中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能力、价值观方向、职业精神等也着重进行培养。

二、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我国传统的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中,在对课程进行定位时,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和不足。其一,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和创业意识。创业就业教育能够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是教育工作者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然而,当前的高职院校的教师中,很多还是实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在培养“知识型”人才。很大一部分老师还是认为只要学生学好基础知识,能够顺利毕业就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了,对学生以后的创业就业关注度并不高。这是因为一方面老师缺乏创新意识,对创业知识自己也了解和掌握不够;而从另一方面而言,是老师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其二,传统的就业创业课程主要倾向于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而专业性方面不很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就业指导和服务方面还比较欠缺。其三,高职院校创业指导课程在实施中,主要由老师讲解为主,通常情况下老师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依照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开展的,在一定程度上,老师的讲解和传授的内容和社会、企业真正需求的内容有很大的差距,导致高职院校的学生即使学习了就业创业指导这门课程,走向社会还是一样出现和社会脱节的现象。同时,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在开展中以老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不能得到很好的激发,从而使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没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其四,由于课堂上是老师讲解为主,因此,学生不能真正融入到课堂之中,从而影响了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性不强,导致该课程教学效果欠佳。

三、我国高职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路径

高等职业院校的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学生在以后的创业就业上有着很大的优势。职业大学、职技师院和职业技术学校同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性质。当作为高等教育时,其是专门培养高等专门型人才的地方;作为职业教育和普通高校相比,其以很强的职业教育为基础,往往会获得更加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尤其是学生具备基层创业的优点,本身作为管理者,同时又拥有技术人员的能力,能够以比较低的成本来完成自己的任务和事业。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优化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加强对职业教育师资力量的选拔和任用

良好的创业教育当然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因此,必须要把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训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去。一方面应该重视对专业骨干教师的专门培训,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措施,鼓励现有的职业教育教师到创业一线上去兼职,同时让广大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创业的队伍中去。在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或者教育专家、创新教育专家等来扩张师资队伍的丰富度和规模。同时,应该进行丰富多彩的创业实践教育,重视和国内外顶尖的相关人才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培养出一支高水平的、宏大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因为创业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因此教师们都应该具有一定的创业教育思维,能够很容易的将创业思维扩展到自己所教授的课程中去。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对所有的任课老师和职员进行创新教育思维和相关知识的培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对那些开设有专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的教师,教育中心更应该对其的创新思维进行培训和巩固,增加他们的创新实践教育。除此之外,应该改善目前职业教育课程单一化的问题,实现课程的多元化,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应该多多的吸收社会上的经济管理专家、政府部门官员、企业家和工程管理专家等作为兼职人员,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同时应该鼓励本学校的教师对外兼职,以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

(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学中的,通常都是以老师授课为主体,在教学中老师占着主导地位。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因此,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就业课程进行优化,一定要摒弃以前的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就业创业教学模式,可以充分提升创业指导课程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要有明确的就业创业教学思路

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应该按照我国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的课程设计要求,应该具有明确的教学思路。在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进行设置中,应该坚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方向的根本原则,对我国的就业方向进行充分的分析,找到市场上最需要的职业工作岗位,模拟真实的任职现场,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充分的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培训。例如在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创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职业教育老师应该针对不同职业的学生进行正确而清晰的职业分析,使每个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不再那么的盲目,有一个清晰的课程规划,教师也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们相互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们对以后的职业方向能够清晰的进行定位。还可以通过模拟实际的创业和就业流程等,让学生们进行职业信息的查找和建立,让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充分的了解以后所要从事的职业的职场全过程,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们培养起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同时,以企业的实际需求作为课程内容设置的主要载体,从而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满足企业的需要,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前适应企业的岗位能力。

(四)对传统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完善

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进一步优化,需要在教学时间、教学实践和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在教学时间上,采取“阶段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实践中实行“一体化”方式,在教学内容上实行“模块化”方式。在教学时间上,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在学校的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等,从而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就是把学生在学校期间分为三个时期来开展教学,其一是专业教育时期;其二是职业生涯规划时期;其三是就业创业指导时期;针对不同的时期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就是采取“一体式”的教学方式,要把学生在校学习和课外实践充分结合,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从而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快的进入工作角色。在教学内容上,实行“模块化”教学,也就是使教学内容更加实用化,使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从而为学生将来充分就业做好准备。

结语:

对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进行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就业创业热情,使学生自觉的对自己的就业、创业生涯进行有效规划。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使学生在创业指导课程中以亲身体验和感受的方式来进行学习,从而可以进一步发展了自己的创业规划。

(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连城.从当前就业形势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职业时空,2012(20).

[2]韩云霞.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 职业时空,2013(16).

[3]姜红仁.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力[J]. 浙江高职学生科研,2013(11).

[4]彭绪娟. 国外创业型大学研究热点探析:共词可视化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6).

[5]刘元芳,彭绪梅,彭绪娟.基于创新三螺旋理论的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构建[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1).

[6]郭玉珍,舒晓梅.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创新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2013(22).

[7]房欲飞.大学创业教育在英国[J]. 上海教育,2012(12).

[8]卢丽华.大学实施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3(5).

作者:卢岚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