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如今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校企联合办学是一大特色,笔者从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问题入手,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 篇1:

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研究

摘 要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校企合作多头管理、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互动、职业院校和企业部分要素缺乏有效整合。将界面管理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有利于促进校企双方的共赢和深度对接。具体举措:在职业院校内部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健全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界面对话交流机制,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全方面对接。

关键词 界面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对接机制

一、校企联合办学界面管理问题的提出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职业发展作为根本导向,强调人才的技能性和应用性,这决定了职业教育单凭职业院校本身是完成不了的。在现实背景下,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时常出现,极大地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究其原因,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困境的根源在于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力资源、服务对象、组织文化、利益诉求、价值理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校企之间各个要素无法实现有效对接。而“界面的概念较好反映了两种物体之间的结合状态。能够用于说明要素与要素之间的联接关系”[1]。因此,将界面管理理论引入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研究中,主要就是为了实现校企合作、互利共赢的目的。在跨学科研究视域下,通过教育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对所涉及的校企之间、各组织机构之间、各有关成员之间的界面进行重新定义、组织规划、协调沟通和变更控制,以充分解释职业教育体制框架内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和互动规律。从这个意义上讲,在国家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形势下,要破解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面临的难点问题,真正实现职业院校与企业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以建立建全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界面管理机制。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多头管理

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机构名称不统一,隶属单位亦各不相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职责也是散布于校务部(或校长办公室)、教学部、发展规划部、质量管理部、学工部、共青团等不同职能部门。这种多头管理局面导致各部门职能重叠、职能错位、职能缺位等问题,造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规模较小、管理松散的现实困境。此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管理过程缺乏系统考虑。没有从全局观点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远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效果评估等工作,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诸要素之间缺乏有机整合,无法形成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体。

(二)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缺乏有效互动

一般而言,行业协会比较熟悉行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岗位要求、运作规律、人才标准等情况,因而可以从整体上指导职业教育发展。但从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行业协会没有完全参与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中,有的甚至还没有参与的意识,即使是参与其中的行业组织,其功能也比较单一,仅由职业学校主动邀请,还没有形成行业组织和职业教育的主动互动”[2]。从职业院校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合作的现状分析,大多数职业院校还是与分散的企业进行合作,主动邀请行业协会参与校企、校地合作的还比较少。即使是主动邀请也大多停留在体制机制外的表面参与,在深度互动方面,尤其是行业协会共同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标准开发、项目合作、师资培养等举措不足。行业协会不能有效地发挥信息沟通、行业指导、监督约束等优势,使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职业院校和企业缺乏有效整合

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产生根源、利益机制、价值理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职业院校和企业整合不充分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校企双方信息不对称。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活动中,双方对人才需求、行业发展、技术标准、理论前沿等有关信息的了解和掌握是有差异的,校企之间所拥有的信息呈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会造成校企在深度融合方面的困难。二是校企互为独立。以实验研发资源为例,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实验实训场所和企业的研发生产车间分属于不同性质的部门,有各自的使用原则和管理制度,二者互为独立管辖。即使闲置也因某种原因未能与对方共享,无法形成产学研一体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注重经济利益,而职业院校注重育人,不同的诉求和组织运作机制使得职业院校和企业双方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三是校企文化分离。这表现在教育过程中,“由于两种文化追求的目标、价值观、人员要求、管理风格、成果要求、工作模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错位阻碍了‘人材’向‘人才’的转变,这两种隐形力量在传统经验下以二元对立的形态出现”[3]。此外,在校企合作实施过程中,企业往往单向、硬性地将组织文化向职业院校文化渗透,结果使得职业教育校企文化对接显得单薄无力。

三、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职业院校内部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

界面管理理论认为,“横向界面来源于并行的职能部门、流程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由于这些职能、部门、流程处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也没有严格的时间、空间上的前后顺序,因而其联系主要表现为横向的平行作用关系,形成水平方向上的接口”[4]。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多头管理困境,使得横向界面中的各个机构并行孤立,导致职能难以协调和整合,影响了管理效率。因此,借鉴界面管理理论,建议建立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跨职能部门整合机制。通过跨部门整合,成立统一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管理机构来组织规划和协调相关部门的校企合作办学工作。实现优势互补,统筹校企要素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创新思路。

(二)健全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界面对话交流机制

行业协会是指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一种民间性组织。虽然不属于政府的管理机构系列,但作为政府、职业院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在企业经营服务、人才培养咨询、校企沟通协调、行业监督自律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必须强化行业协会和职业院校界面的有效管理,完善职业院校和行业协会之间的对话交流机制。一方面,建立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导航。2011年7月20日,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王继平在做客新华网时透露,“教育部建立了43个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让行业参与到教学中去,行业对于这个专业有什么要求,对人才有什么需求,对专业有什么需求,对于具体的课程有什么要求,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包括标准都可以由行业来提,这就有了具体的行业依托”[5]。另一方面,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的资源共享机制。统筹职业院校与行业协会不同的资源优势,加强二者的界面沟通协调。让行业协会共享职业院校的运动设施、教学设备、实训场地、活动场所等资源,使职业院校共享行业协会的人才供求信息、行业动态信息、企业发展信息等资源。

(三)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全方位对接

1.实现校企信息对接

跨职能整合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管理机构,要负责收集整理相关企业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不断改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人才技能需求;根据经济形势和行业变化,当企业急需大批技术人才或完成重要研发任务时,职业院校可以采取教师“挂职锻炼”、学生“顶岗实习”、共同组建“项目小组”等方式回应信息需求;对输送到企业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做好跟踪服务,搜集企业在使用技能人才时的反馈信息。企业要及时了解职业院校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及供给计划,调整企业生产计划和进度安排,做好校企双方的信息对接。

2.完善校企资源共享机制

职业院校与企业组织联合办学的目的是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利益共享,因此,必须不断完善双方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要按照界面管理理论,打破校企界面限制,实现企业共享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实习场地、实验设备、科研信息、职教师资等资源,职业院校共享企业的生产车间、研发项目、技术人员和技术信息等资源。如,江苏省常州市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在企业设立教学实训基地、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两种形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有利于满足学校专业实训教学、学生技能训练和校企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的需要”[6]。

3.建立校企协作共商机制

为推进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实现校企在各层面的深度合作,职业院校要与企业组织建立校企协作共商机制,协调校企界面关系,落实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聘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教学骨干、科研骨干、校企管理实务工作者组建指导委员会或咨询委员会,具体落实校企协作共商机制,根据行业发展趋势指导和参与校企双方共同协商和确定职业教育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生产、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等方面的难题委托给职业院校进行研究,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提高职教师资的科研服务能力,从而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校企互惠共赢的长效机制。如,新疆昌吉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协作共商机制,“逐步摸索出了以企业的生产发展方向确定学院的专业发展方向,以企业的生产流程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企业的工作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实训项目,以企业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和职业道德体系”[7]。

4.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

为实现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全方位对接,职业院校和企业组织要在文化界面上实现共通共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对职业素养和人文素质要求,不断创新和融合校园文化,将企业理念、企业精神、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的培养贯穿于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如,四川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校企文化融合渗透的特色之路,具体表现在:“形成了富有学院和攀钢特色的办学文化理念,学院校风、校纪、校训建设与企业精神培养和企业道德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与攀钢和市场的有机衔接;建立了既符合高职院校要求,又具有攀钢企业特色的制度文化,实现了与企业行为文化的无缝对接;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突出了学院‘职’的特点;形成了具有鲜明钢铁钒钛特色的学院专业文化”[8]。

四、结语

基于界面管理的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深度对接机制研究,能够反映职业教育体制框架内职业院校和企业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以及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及调节功能。但是,“没有校企合作办学法规制度上的刚性措施,要在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很难。”[9] 因此,要真正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的要求,仅靠建立校企联合办学机制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法律和职业教育制度层面实现突破,搭建校企深度合作和高度融合的平台,把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招生就业等各个具体环节制度化、固定化,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4]企业界面管理[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516760.htm.

[2]岳梦.论行业组织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J].职教论坛,2008(1):43-45.

[3]李守可.试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耦合[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2):59-62.

[5]教育部职成司巡视员王继平等做客新华网畅谈“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教产结合、校企合作”等问题文字实录[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xhft/20110720b/wz.htm.

[6]徐筱明.校企合作模式多,多方受益促和谐[N].中国建设报,2011-09-22.

[7]冯国凡.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0-07-21.

[8]许志军,等.校企文化渗透融合,共育高技能人才[N].攀枝花日报,2010-11-28.

[9]吴岩.校企合作制度化突破职教发展瓶颈[N].中国教育报,2010-03-13.

Study on In-depth Docking Mechanism for School-enterprise Jointly Runn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face Management Theory

SUN Ze-ping TIAN Shu-qin

(Chongqing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 China)

Key words interface manage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docking mechanism

作者:孙泽平,田书芹

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 篇2:

对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的研究

摘 要:如今职业教育的办学中校企联合办学是一大特色,笔者从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问题入手,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企联合;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如今,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鼓舞下,职业教育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不断吸收、探索现今的办学理念和模式,积极实践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进行了半工半读、工读结合、校企合作等多种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更是如火如荼,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许多学校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课题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操作能力的企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大胆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办学成果。本文从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问题入手,分析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培养目标

目前,大部分学校在培养目标上仅满足于单方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生到企业第一线后技能操作水平不高,岗位适应性不强,无法满足企业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要求,要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把学校和企业结合在一起,打破传统的封闭式办学,借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和技术指导,让学生有机会顶岗实践、接触社会、增长才干,促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此外,校企联合办学还可以促进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学校通过深入企业、行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对岗位群的分析,归纳出培养对象所具备的道德、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各种职业素质,并根据现代社会和产业发展的趋势,把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以及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补充到课程方案中,使课程开设与企业无缝对接,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向渗透,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有利于增强办学实力

首先,在办学硬件上校企联合办学增强了学校的实训条件。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都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因此实训室的建设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尤为重要。面对困境,校企联合办学,企业以其雄厚的实力和优势解决了学校的困难,有的企业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有的企业为学校的合作专业添置最新设备,这样不仅改善、增强了学校的实训条件,而且使社会资源得到了更好的配置。

其次,在办学的软件上,校企联合办学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学校安排专业课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让教师了解、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技术、生产流程、岗位技能、职业标准以及新工艺、新知识,使教师能够全面了解企业生产实际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从而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办法,提高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从企业中聘请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有经验的技术骨干担任学校的实践课教学工作,作为兼职教师补充到“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来,使“双师型”教师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得到提升。

3.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建设

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往往脱离生产第一线,导致企业不得不投入岗前培训,加大人力资源建设的开支,既浪费财力又浪费时间。校企联合办学,企业一方面可以按自己的需求参与培养,以学习与工作时间交替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另一方面,学生转入企业后,企业的整体员工素质得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提升。此外某企业依托学校成立培训基地,为企业员工的各种培训提供场所和师资,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培养人才,才能让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得到推广,提高在职员工的素质,获得技术、技能新人才。使建立在现代技术装备基础上的物质资料生产顺利进行,保障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二、现今校企联合办学存在的问题

1.国家政策指导不够

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要制度化,这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但现在大量中小企业怎么参与职业教育,缺少具体政策支持,对企业参与办学税收优惠、减免等优惠政策实行不到位,许多政策相对于时间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校企联合办学无据可循,无章可守,无积极性可言,在校企联合办学的推进上遇到了许多问题。

2.就业市场待规范,就业准入制未彻底施行

我国正处于经济接轨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不完善,就业市场不成熟、不规范。由于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职业资格证书的覆盖面不够,直接影响到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使学校在职业资格培训方面发挥作用不大,在校企联合办学实践中缺乏驱动力。

3.校企联合办学,社会认同差异较大,思想认识不一致

目前,虽然媒体大肆宣传技工荒和高技能人才缺乏,但人们似乎更关注结果,很少意识到一个高技能型人才仅靠在学校读几年书是根本培养不出来的事实。从学校角度出发,着眼于人才培养,大力提倡校企联办;从企业角度,认识不统一,主要从经济出发,接受与不接受参半;从学生和家长角度,还没有从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中转变过来,势必要经历一个逐步认识和接受的过程。

4.校企在实施过程中对“工”“学”关系的处理缺乏经验

由于联合办学缺乏足够的经验,实施过程中“工”“学”的矛盾较突出。学校方面:技能实践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的生产规律,在实践、岗位的安排上对企业的要求不切合实际,直接影响了“工”“学”的开展;在培养上,学校不够重视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培养的学生就业适应能力弱,吃苦精神、敬业精神不足。企业方面:对人才培养的特点了解不够,在技能培训的教学过程中,缺乏教育教学的经验,在“工”“学”的技能训练上与学校理论学习的衔接存在距离。

三、解决校企联合办学问题的对策

1.完善校企联合办学的政策

政府要加大力度推动职业教育校企联合办学,出台相关的具体政策,引导、规范、协调校企联办的实施,建立起政府、企业、学校多方参与的长期化制度平台,创设有利于校企联合办学的良好氛围。

2.建立校企联合办学的运行机制

政府、企业、学校都有责任建立强有力的运行保障机制来调节、规范和推动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首先要由政府牵头,建立有效的运行体系、评价体系、服务体系为一体的校企运行保障机制,确保校企联办顺畅进行。

3.创设校企联合办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首先,树立尊重劳动和劳动者的社会风尚,改变轻视职业教育和中职生的思想。大力宣传优秀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和贡献,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切实提高生产服务一线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实行优秀技能人才特殊奖励政策和激励办学,逐步扭转人们头脑中“体力劳动低贱”的观念,在社会中树立起尊重劳动、重视职业教育的新风尚。

其次,加强中职生的创业指导,树立中职生正确的成才观。利用新闻媒体对职业教育的报道,大量报道一些地区技能人才短缺、职业学校毕业生良好的就业创业的情况,以及国家对中学生上职业学校的鼓励政策,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是二、三流教育的观念,吸引更多的中学生报读职业学校,让学生对职业学校的前途充满信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校企联合办学是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办学趋势,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是教育界和产业界作为供需双方结合在一起的有益实践,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办学模式。

(作者单位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

作者:来君

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 篇3: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构建

摘 要:借鉴国际科技合作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基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和有效度的四维度分析概念模型。结合我国政策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要求,建立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四维评价模型对广州、中山两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广州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水平优于中山,但两市均处于一般水平之上,结论与两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职业教育水平相符。因此,此实例分析验证了该模型是适用且有效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模型;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国家、区域、学校、专业四个层次对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从国家层面研究的代表主要有余祖光[1]、龙德毅[2]等。分析区域校企合作现状的代表有李敏[3]、尚豫新和尚会心[4]、严新乔[5]、卢晓宁[6]等,他们分别研究了河北、新疆、宁波、浙江等地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从职业学校类型角度研究的代表有王伟和冯树青[7]、王锁荣和朱仁良[8]、孙云志和何玉宏[9]、童云飞等[10],分别对财经类职业学校、建设类职业学校、交通类职业院校、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作了分析。还有严忠对珠宝专业,徐迅对旅游专业,袁月秋对营销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进行了分析。总之,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其一,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并存,但缺乏系统的校企合作理论指导,研究带有较强的研究者个人的价值倾向,分析内容的客观性和方法的规范性有待提高。其二,分析内容广泛但针对性不强。归纳起来,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内容包含合作特性、领域、主体、影响因素等,研究内容和分析指标缺乏系统性、客观性、针对性,内涵界定不清楚,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体系。其三,分析结论缺乏可比性,目前的研究主要从合作数量、合作内容、合作问题等方面反映校企合作现状,或是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观测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院校、不同类型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结论的可比性不强,很难全面系统地呈现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客观状态,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政策的借鉴意义有待进一步提高。

鉴于此,本项目组基于校企合作的本质内涵,参照人社部《推进校企合作工作指导手册》和国家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文件,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分析校企合作的概念模型,依此设定分析校企合作的内容和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专家咨询和调查检验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以建立规范系统的校企合作分析框架。

一、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内涵

校企合作教育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是一种复杂、艰巨、关联多方利益又具有外部公共性的教育活动。在校企合作中,各合作主体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决策的,符合经济学的理性人理论假定。校企合作活动可以看作是管理活动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具有多维性、系统性。因此,可以用经济学、管理学方法研究校企合作。深入分析和解构我国有关政策文件对校企合作内容及目标的要求,本文认为校企合作活动具有四维结构,即合作的广度维、深度维、持续度维和效度维。借鉴李梦学博士提出的“国际科技合作四维结构概念模型”[11],构建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从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四个维度分别反映合作的范围、时间、层次和效果。如图1所示。

(一)广度

广度指校企合作涉及的范围和领域。从职业教育政策所提出的要求看,主要体现在合作主体的广泛性、合作内容的全面性、合作受众的普遍性三个方面。首先,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明确规定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规模以上企业要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要求职业院校紧密依靠行业企业办学,各地区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思路、新措施、新方法”。可见,政府、院校、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等社会力量都应参与职业教育,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主体的广泛性要求。其次,明确提出了校企双方合作的具体内容。联合办学、联合招生、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顶岗实习、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就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实习实训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方面,涉及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内容的全面性要求。再者,对校企合作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实践提出了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专业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受众的普遍性,涉及每一个职教学生和专业教师。

(二)深度

校企合作深度主要指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程度,其主要标志是合作中双方资源交流的程度,决定于企业参与程度。从我国职业教育政策的要求看,校企合作深度体现在企业投入资源、合作组织形式、合作协议以及企业作用与地位等四个方面。第一,“引导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加大投入。第二,国家政策明确要求职业院校就实习事宜与实习单位签订协议,以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学生实习期间双方的管理责任。有无签订合作协议、协议执行状况也成为校企合作向高级阶段发展的特征。第三,我国职教政策明确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比如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办学上,政策鼓励行业企业举办职业院校。可以看出,在校企合作的很多方面,政策鼓励企业发挥主导作用。

(三)持续度

持续度是指校企合作持续的时间。梳理我国相关政策文件,关于持续性的描述主要表现在促进校企长期合作的建议与措施方面。首先,要求以制度规范校企合作,以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比如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半工半读制度,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职业教育兼职教师聘用制度,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等等。其次,明确要求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建立校企合作持续发展机制,具体有联合办学,多元主体合作共赢的集团化办学机制,等等。

(四)有效度

有效度是衡量校企合作效果的维度,即校企合作给各参与主体带来的成果或效益。首先,反映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文件明确提出,通过校企合作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明确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等方面作为评估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次,实现企业的利益需求,即满足其对应用型人才需求和对技术创新的需求。再者,实现政府追求的公共利益,提高人才的适切性,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不同,但不容置疑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是各方利益诉求的焦点。

二、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模型

(一)评价指标体系

科学的指标体系是准确把握、认识校企合作水平的前提和基础。本文基于上述对校企合作四维模型的界定与分析,结合以往校企合作研究成果,建立三层次的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四个维度对校企合作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基于四维分析模型设置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4个一级指标, 13个二级指标, 27个三级指标。如表1。

(二 )指标内涵

1.校企合作广度W1。校企合作广度由3个二级指标构成。

1)合作主体广度S1主要反映校企合作涉及面的宽广程度。一般来说,参与主体的数量越多,表明校企合作涉及面越广;反之,校企合作面越窄。本分析模型用专业的合作企业数X1、企业的合作院校数X2、专业覆盖率X3综合反映合作主体广度。

2)合作内容宽度S2主要反映校企之间合作内容的多少。前文述及校企合作育人的内容含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教学、能力评价、招生就业、研究开发7项内容。本分析模型就用合作内容的项数X4来反映合作内容宽度,合作的项数越多,说明校企合作内容越广。

3)合作受众参与度S3主要是指校企合作中师生的参与程度,一方面用在合作企业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比例X5来表示学生参与度,另一方面用一线挂职连续三个月以上的专业教师比例X6来反映教师参与度。这两项比例越大,说明校企合作的受众面越宽,校企合作开展得越广泛。

2.校企合作深度W2。校企合作深度由3个二级指标构成。

1)企业投入资源S4反映企业投入资源的种类、数量和投入方式。先看投入资源的种类,从我国校企合作发展的历程看,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由浅入深,可以提供人力和信息、物质与资金、文化与战略等三个不同层次的资源。这三种资源的投入,企业合作成本渐次提高,本文据此将校企合作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不同的层次。另外,企业投入规模越大,表明双方合作越深,合作阶段越高级;反之,双方仍处于合作的初级阶段。投入方式一般有捐赠、共管共建和投资入股3种方式,在这3种投入方式中,企业对资产权利逐渐增加,企业合作程度也进一步加深。捐赠是企业无偿转让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不再行使任何资产权利,这种合作属浅层合作;共建共管一般是企业仍然拥有资产使用权和经营权,但不享有分配权,属于中层合作;投资入股在共建共管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资产份额享有分配的权力,此乃合作的高级形式。因此,本模型用企业投资种类X7、投资数量X8、投入方式X9来衡量企业投入资源。

2)契约性合作比例S5指建立在书面契约基础上的校企合作,该指标主要能反映校企合作的法律规范性。在契约的规范和约束下,合作双方具有确定的责任、义务和权力,相对于非契约性合作,契约性合作是一种高级形式。因此,用契约性合作比例X10来衡量契约性合作的普及程度。

3)企业的主导性S6指合作时企业主导作用的强弱。企业主导程度用X11来表示,企业主导作用越强,说明校企合作程度越深,合作形式越高级;反之,合作处于初级阶段。本模型针对校企合作的7项内容,就企业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分为三种表现形式,即学校主导、校企共建、企业主导。企业主导的合作乃高级阶段的深层合作。

3.校企合作持续度W3。校企合作持续度含4个二级指标。

1)校企合作持续时间S7下设两个指标。其一,平均持续时间X12用所有合作单位合作时间的平均量来表示,主要反映持续时间的普遍现象。其二,最长持续时间X13用与学校或专业合作最稳定、最长久的企业的合作时间表示,这是一个典型数据,主要反映长期校企合作的典型时间状态。

2)校企合作频度S8是一个稳定性的指标,用项目合作频率X14反映合作期间,双方各项目相互合作的次数,次数越多,合作频度越大,合作越稳定、越深入。

3)校企合作的稳定性S9也是用来反映校企合作稳定程度的。接纳学生实习是最重要的校企合作项目,本模型认为企业每年都能接受合作院校一定规模的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是稳定合作的重要指征,因此,用能每年为学生安排顶岗实习岗位的企业数X15来表示校企合作的稳定性。

4)校企合作机制S10是一个影响校企合作持续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也将其纳入到持续度范畴考虑。下设3个三级指标,从校企合作管理机构X16、法规与制度X17、运行效果X18三个方面考察分析其完善性。校企合作机制越完善,越能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开展。

4.校企合作有效度W4。校企合作有效度含3个二级指标。

1)校企合作满意度S11主要反映各合作主体对校企合作的满意程度,因此,用学校满意度X19、企业满意度X20、政府满意度X21分别反映不同主体的满意度情况。

2)校企合作成果S12主要用校企合作期间双方合作取得的具体成果数量X22、毕业生就业率X23、双证书获取率X24三个指标来衡量。

3)校企合作收益S13根据校企合作各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用学校综合收益X25、企业综合收益X26、政府综合收益X27衡量。

(三)评价方法

为综合分析校企合作现状,本研究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其基本思路是,把系统(目标)与因素(指标)之间的隶属关系由高到低排成若干层次,建立不同层次元素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对一定客观事实的判断,就每一层次相对重要性给予定量表示,确定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排序结果,对问题进行分析与决策。

层次分析法的具体施行步骤可以分为4步: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3.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4.计算各层元素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

(四)确定指标权重

本文借助常用的分级比例标度值,设计“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指标问卷”,在行业组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研究领域选取了14位专家进行调查,据此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经过随机一致性检验后,综合计算得出了各个指标对于目标层的总排序权重如下。

经过计算得出的Mi值越大,表明校企合作综合水平越高,反之,校企合作水平较低。可以根据Mi值对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之间的校企合作进行比较分析。

三、校企合作四维评价模型检验

为了检验模型的适用性,本课题组根据分析指标设计问卷,于2014年3月在广东省选取两个城市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我们在每个城市抽取50个专业点、50家企业、10个政府行业代表,通过问卷调查采集数据。共回收了78份专业问卷、58份企业问卷、15份政府行业问卷。调查采集的相关指标的原始评价数据分为两类,一类是调查对象根据问卷设计的选项进行选择,我们依据各选项的特征赋值,并将此类数据转换为指标特征值;另一类是由被调查对象填写绝对数据,如校企合作频度、校企合作成果书、毕业生就业率、双证书获取率四个指标,在进行综合评价时,直接采用这类数据。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后,我们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

分析结果表明,广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综合评分为3.429,中山为2.892,说明广州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优于中山市。通过经验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发展规律判断,这一分析结果符合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从四个维度的比较来看,广州的综合评估值都优于中山,不过每个维度的优越程度存在差异。表4的数据表明,两市在校企合作广度方面差距较小,有效度和深度上的差距稍大,而在校企合作持续度方面差距非常大,广州领先于中山53.3%。

为了比较两个城市的校企合作水平,我们采用中位数的方法进行比较。在27个三级指标中,排除四个绝对数指标,再用其余指标的中位数乘以各自的权重,可以计算出该指标体系下校企合作的一般水平。将两个城市的综合评价结果与一般水平比较,从表5可以看出,广州校企合作的四个维度均高于校企合作的一般水平,而中山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有效度水平高于一般水平,但是,校企合作深度与持续度却低于一般水平。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中山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也较低。不过,两市校企合作综合水平均优于一般水平,这与两市处于珠三角开放经济区,经济发达,产业发达,企业发展水平处于全国领先阶段有密切关系。

四、结论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四维分析概念模型及指标体系假设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职业教育层次、不同的院校类型、不同的专业大类,其校企合作会呈现不同的状况与规律。从上述实例分析来看,结果符合其中的假设。四维分析概念模型不仅能够对全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作总体分析,还能够用来对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大类的校企合作水平进行评测,也能够在地区之间、院校之间、专业之间进行比较分析。既可以作总体水平的分析,也能够分别从四个维度进行具体分析,发现问题与差距,分析原因,为各地区、各院校、各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校企合作育人质量提供有效的参考与借鉴。

本研究基于校企合作的育人本质,借助国际科技合作评价的研究成果,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有效度的四维度分析概念模型。评价的观测点合理而准确,基本能反映校企合作的本质与特征。基于校企合作的主体及主要要素,结合国家政策对校企合作的具体要求,构建了校企合作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完善,指标之间逻辑清晰,比较完整地反映了校企合作育人的本质特性和国家的政策要求。因此,该模型一方面能为相关部门有效管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构建相关校企合作统计与评价平台提供数据观测点和评价指标,客观反映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总体状况、影响因素和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能为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提供借鉴,丰富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分析理论。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322):5-11.

[2]龙德毅.中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

[3]李敏.河北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科技创新导报,2013(4):1.

[4]尚豫新,尚会心.新疆高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与分析[J].经济视角,2012(5):149-151.

[5]严新乔.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报告[J].中等职业教育,2008(23):3-6.

[6]卢晓宁.中职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以浙江省为例[J].教育与职业,2013(9):36-38.

[7]王伟,冯树青.东中西部7所财经类高职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研究[J].职教论坛,2012(9):25-28.

[8]王锁荣,朱仁良.对建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职业技术,2008(6) :4-5.

[9]孙云志,何玉宏.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0):19-21.

[10]童云飞,刘桂林,黄雪峰,等.地方性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与建议——以嘉兴市为例[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0(4):65-68.

[11]李梦学.地球观测领域国际科技合作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责任编辑 钟嘉仪)

作者:吴建新 易雪玲 欧阳河 邓志高

上一篇:新课改下学校德育研究论文下一篇:神经外科病房优质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