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联合的毕业设计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基于校企联合的毕业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于校企联合的毕业设计论文 篇1:

基于“校企联合”的辅助毕业设计实训教学研究

摘要毕业设计是高职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产教结合”的背景下,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工程造价专业在毕业设计环节引入“校企联合”实训进行辅助教学,本文通过分析“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的实施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所产生的效果,提出对该专业“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 “校企联合”辅助实训教学 毕业设计 工程造价

Teaching Research on Graduation Design Training Based on "School enterprise Joint"

LI Nanxi

(RoadandBridgeEngineering Collegeof HunanCommunicationPolytechnic,Changsha,Hunan410132)

“产教结合”是指基于行业产业与学校教学的密切结合所产生的互惠互赢效果而开展地深度合作。高职院校对接行业需求,联合行业参与教学,实施产业与教学相融合,能够有效提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造价专业需要精通管理、造价以及能够提供咨询服务的多元化人才,因此,高校所输出的学生在进入企业时必须已具备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基于行业对造价人才的需求,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引入“校企联合”教学是一种必然趋势。

毕业设计作为专业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是对过去三年学习的总结、提炼和深化,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具备科学探索精神,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分析解决公路工程造价方面的实际问题,完成具體的公路工程项目的造价文件编制。我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设计安排在大三,由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分配公路工程设计图纸,确定设计选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设计图纸造价文件的编制。在毕业设计编制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学生主观能动性较差,缺乏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2)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水平不高;(3)毕业设计初稿质量不高。这些问题最主要的表现为学生对造价文件的编制仍停留在课本例题以及教师提供的案例中。如何通过毕业设计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水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将来零距离上岗奠定职业能力基础?这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1“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教学研究

1.1实施

在今年疫情影响下,为保证学生所提交毕业设计的质量以及学生能够线上接受教师指导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学院联合珠海纵横工程造价软件公司推出“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教学课程,开展网络实训教学。通过企业指导教师在直播中对工程造价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对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梳理复习,给予学生毕业设计前期造价专业知识再提高的训练,使学生通过实训提高识图、算量、套定额等造价基本操作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期编制更准确更合理的毕业设计文件打好基础。

“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教学以企业指导教师网络授课为主、课后答疑为辅,以“花园至沱川辅道公路”工程作为项目案例载体,采取实操讲解+案例实操+实践反馈的模式,课程包括软件实操、造价基础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案例实操和毕业设计答疑五部分内容。学生在课前需提前打印下发的图纸与表格配合上课使用,课后需在规定时间内将完成好的作业提交给企业指导教师及校内指导教师检查,指导教师按表1成绩评定表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训成绩的评定。待实训教学结束后,学生仍以传统模式按照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要求完成工程设计图纸对应的施工图预算(清单预算)文件,提交给校内指导教师进行审核。

1.2效果

为客观评价学生通过“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教学所获得的学习效果,笔者采取问卷形式进行调查。本次参与实训教学的学生共181人,参与问卷调查96人,占比53%。具体分析如下:

1.2.1关于实训教学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如图1所示,大部分学生认为此次实训有效巩固了自身的工程造价专业知识,并在毕业设计的编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一部分坚定从事造价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从实训中获益,提升了自身的造价编制工作职业能力。

1.2.2关于识图能力的变化

学生的实习场所在一线居多,具有天然情景式教学条件,在实训的辅导下,将图纸与现场工程在脑海中相结合,可以大幅提升对工程的识图能力。如图2所示,调查中97%的学生通过辅助实训具备识图能力。

1.2.3关于算量能力的变化(具备算量能力的程度)

算量指对工程图纸的结构工程量的计算能力,在造价编制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需要核对工程图纸工程量的正确性。如图3所示,通过“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实训教学并结合识图能力的提升,93%的学生认为自身核对工程量、计算工程量的能力有所提高,7%的学生认为实训对自身算量能力的提升程度较低。

1.2.4关于套价能力的变化(套定额的熟练程度)

合理地对工程套定额计价需要造价人员对工程施工方法、工艺、材料的特性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如图4所示,通过实训教学,结合识图、算量的职业能力提升,42%的学生认为自身能够根据工程的同特性熟练套定额,51%的学生认为自己套定额的职业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6%的学生认为实训对自己套定额的职业能力提升程度较少,1%的学生认为通过实训没有提高自己的套价能力。

1.2.5运用软件的熟练程度

造价软件的运用是造价专业学生的最核心能力之一,也是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校期间,学生都进行了《公路工程造价软件实训》课程的学习,98%以上的学生已具备运用造价软件编制文件的基本职业能力。如图5所示,通过“校企联合”实训,25%的学生对软件的运用更加熟练,74%的学生对软件的运用得到巩固与提升。

1.2.6实训中遇到问题解决的方式

如图6所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超过98%的学生愿意主动去解决问题,通过咨询教师、和同学探讨或自己查阅资料的方式来获悉解决方法,其中自己查阅资料来解决的占比60.42%,说明大部分学生在此次实训中较好的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从以上数据可知,此次“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教学帮助学生温故、总结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并结合实践操作实训教学提高了学生运用公路造价软件编制施工图预算(清单)造价文件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设计完成的质量,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识图、算量、套价三个造价核心方面,一部分同学停留在温故、掌握的层面,对待造价工作不够熟练、不够深入,遇到问题时,科学探索性、工作独立性还不够,这样在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较长时间的磨合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

1.3存在的问题

1.3.1企业的需求与高校的专业知识体系结合度不够

此次实训是与软件公司相联合,目的在于帮助在外实习生巩固造价专业知识并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不同的企业对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侧重点不同。企业对自身的需求很明确,并清楚行业的发展状态,但对高校学生已有知识掌握程度的认知具有局限性,高校在进行“校企联合”实训教学建立时,应明确实训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将企业的人才需求合理融入教学体系,将知识点与点相连,扩展专业知识面。因此在开展“校企联合”实训教学前,高校与企业必须进行深入的调研,保持长期沟通、认识和了解,避免企业与高校的信息面产生不对等性,以免资源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1.3.2学生的独立工作性不够

实训教学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开展工作,有效提升自己。如何在学生不在校的状态下,让学生主动完成课程所布置的任务,进行行业探索,这些都离不开“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实训教学的合理規划。笔者认为可以加强实训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的紧密联结性,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会更强。这需要联合实训的企业给予职业上的支持,联合高校开创情景化实训教学,有针对性的开发教学模式,使学生能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完成任务。

2对“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教学的建议

2.1合理选择实训教学内容

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虽然此次实训大部分教学内容都是在校时已学过,不过在知识点掌握不牢固加上在外实习时间长未直接接触造价工作等因素下,很多知识点已经模糊。“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实训在巩固专业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课程内容的拓展性不够。

笔者认为,因毕业设计是工程造价专业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学生对造价软件的运用及造价基础知识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及实践基础,在此情形下,“校企联合”毕业设计实训在毕业设计教学的辅助上一方面应着力于巩固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程内容安排上首先应温故,梳理造价相关知识,温习软件的操作;然后将案例带入软件中进行造价文件的编制,案例选择范围应全面,应是一条完整的路线,包括路基、路面、桥梁、隧道、交安设施等;其次在教师的讲解中,应偏重工程套价部分的讲解,如施工工艺对定额套取的影响,算量与定额工程量的关系,识图组价等。这样学生能在实训课程中提炼、总结、归纳自己的知识点,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自身技术应用型职业素质能力,不仅能有效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而且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上手完成企业所交付的任务。

2.2合理安排实训教学时间

部分学生反映,因白天需要工作,无法观看直播,只能下班后看回放,这样跟企业指导老师缺乏互动,学习也很被动。基于学生校外实习的特殊性及行业工作地点的多样性,“校企联合”辅助实训课程应尽可能的安排在周末或晚上,或开发网络教学实训平台等多种模式,保证每一名同学都有时间完成实训课程任务,并在课堂上与企业指导老师进行互动。

2.3“校企联合”教学,校企教师应合理搭配

在今后的“校企联合”实训教学中,校企教师应合理搭配,规划好各自的参与度,提高团队协作教学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技术相融合,建立校企联合教学平台,共同开发课程资源,企业指导教师负责项目情景化教学,引入真实案例开展实训,校内指导教师负责理论知识和部分实操,企业和学校共同组建互动式教学模式,开展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3结语

“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教学所达到的效果毋庸置疑,搭建了培养职业能力素质的平台,使学生不仅巩固了在校期间所学知识,更拓展了学生的职业实践领域,提高了学生编制毕业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实现了学校和企业联合指导、培养学生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完善“校企联合”辅助毕业设计实训体系,更应开发出更多课程的联合资源,打造教师团队协作共同体,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高效学习的组织者,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升为核心,促进学生由在校生向职业者的快速转变。企业与学校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大力推进信息化,将使职业教育迈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参考文献

[1]李根,党亚固,唐盛伟基于化工“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毕业设计新模式探索与实践.化工高等教育,2017(1).

[2]吴金水.基于校企联合的高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研究.商业会计, 2020(3).

[3]詹玉兰.校企深度合作的项目化教学研究——以《跨境电商运营实务》课程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20(17).

作者:李南西

基于校企联合的毕业设计论文 篇2:

校企合作培养协同创新人才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无缝对接。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展开论述,深刻剖析当前校企合作的发展困境,建构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探寻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同时为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指明方向。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人才培养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仅仅通过学校向受教育者传授理论知识,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鼓励高等学校之间、高等学校与科学研究机构及企业事业组织之间开展协作,实行优势互补,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1]。通过校企合作多方受益,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缓解了资源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生就业;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了自身所需人才、提高了企业竞争力,政府推动校企合作使得办学水平提高,就业率攀升、社会压力得以缓解等。然而,就我国校企合作现状看,效果不尽如人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才能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一、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国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外的发展起步较早,可以追溯到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船舶与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同几家大企业合作培养了27名工程专业的学生,堪称产学合作教育的典范[2]。自此,西方各国纷纷开展校企合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以英国为首的“半工半读模式”,这种模式主张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学生先在企业实习一年,然后带着问题进入高校学习,经过两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再回到企业实践一年,方可就业。美国的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其特点是学校作为培养主体,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寻求相应的企业作为联合培养的对象,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习培训同时进行,校方负责学生的管理和理论知识传授,企业负责学生的技能训练,当学生毕业时需要在校方和企业同时达到毕业要求方可获得毕业证。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是经过德国政府立法批准的校企合作协同培养人才模式,该模式以企业作为学生的培养主体,类似于订单式人才培养,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理论知识的传授是以技能需要为前提的,即辅助学生提高技能。因此,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技能娴熟,毕业即可参加实践生产,为企业创造效益。

从以上几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看,国外校企合作在以下几个方面优势明显:一是完善的国家立法保障制度,政府的参与使得校企合作更加规范化,有利于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二是校企双方均可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培养目标明确,教学体制灵活。三是校企双方合作的契合度较高,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是真正建立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的,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培养出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的校企合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正值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大规模建立时期,这些高职院校大都采取与企业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因此,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以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同时实施教学与实践培训,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衔接。这种模式要求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如何保证订单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面临的挑战。协作式人才培养模式,指高校与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校方定期为企业提供实习生,协助企业生产,企业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提供实习场地和技术指导,帮助学校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种模式中校企双方的合作度不高,容易操作,而且有共同的利益点,因此是当今高校与企业采用最多的校企合作方式。

总之,国内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关于校企合作的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政府的引导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二是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校,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无论哪种合作方式,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始终是配角。三是校企合作的融合度不高,只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

二、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认识观念有偏颇

自古以来,人们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认为脑力劳动高于体力劳动,研究型高校受热捧,“学而优则仕”等观念制约着校企合作的推进。国家要彻底打破旧的人才观念,高校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树立面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国家行政部门要出台正式的法规文件,对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级技能人才的待遇予以提高,使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二)政策法规、制度支持不够

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是应用民间合作形式,没有相应的立法保障。尽管近两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文件,但校企合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高校主动、企业被动的“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状并未改变。从发达国家经验看,完善的法律体系为职业教育实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发展提供了约束与规范。因此,国家必须加快相关立法,以完善的法律体系规范校企合作中各方的权力与责任,保障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合作不夠深入

在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项目中,企业只单纯对高校实习生提供场地、设备,学生难以进入核心项目组,只负责一些内勤工作;企业导师或行业教师到学校授课,只是就某一技术问题进行讲解,行业教师难以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培养方案修订等工作。校企双方融合深度远远不够。要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必须找到双方的共赢点。于学校而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第一要务,而获得优秀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根本,因此,校企合作必须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寻求契合度高的有资质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这样才能使互利共赢成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的内驱力。

(四)高校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作为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的高校,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欠规范的问题,如成绩管理混乱,突发事件难以处理,学生管理难度增加等。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运行机制,高校必须成立专门机构,出台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召开校企合作联席会等。高校首先要解决的是学分置换和学生的管理问题。关于学分置换问题,针对不同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不同的置换方式,短期实习采取课程置换,企业导师给出评价分数,置换学校当学期开出的部分或全部课程;如果是工读交替的模式,则要采取双标准,学校的理论课程企业的实践类课程需要有独立的课程设置体系,各自制定评分标准,双方自主赋分等。关于学生的管理,学生入驻企业实习,校方要安排专职教师定期到企业了解学生实习状况,并辅助企业做好学生的管理工作,具体的管理细节需要在校企合作协议中有明确说明,避免出现互相推诿的情况。

三、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3]201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高教30条》),其中第十二条明确提出,要“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企(行业)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4]。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简称《办法》)这两份关于校企合作的重要文件的先后出台,对于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校企合作的各方主体要通力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批创新能力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

(一)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模式

该模式强调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学院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参与课程开发,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依托学校这个平台,完成企业需要人才的初期岗位基础知识培训,把毕业设计与企业的真实需求挂钩,既解决企业人才需求,又满足学生就业,达到共赢。

(二)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工读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在校学习与进企业实践交叉进行,一般为便于学生管理,高校可实行“2+1”或“3+1”模式,学生入学后先进行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最后一年根据专业性质进入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由企业导师指导学生掌握岗位最基本的技能,结合生产工艺流程和操作原理拟定毕业设计选题,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校企共建科技园区模式

校企共建的科技园,一般是高新科技孵化的基地,为高校提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1951年,斯坦福大学副校长特曼教授(Frederick E. Terman)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斯坦福研究园(Stanford Industrial Park),是一个集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工业园[5]。美国科技园人才培养模式是美国率先发展的一种把科研、生产与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式。人才是科技园区最宝贵的财富,成功的科技园都是以著名的研究型大学为依托,利用大学的科研技术与人才优势创建高科技园区以发挥高新技术的辐射作用。天大科技园是国家科技部、教育部首批明确批准的十五家大学科技园之一,位于天津泰达开发区,于2001年投入使用,现有注册和入驻的企业和机构近200家,其中包括多家国家和省市级的研发机构及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这为校企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岗位,而且可以为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便利,有助于高校建立教师“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流动制度。

(四)校企共建实习基地模式

校企共建实习基地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实习基地的建立一般是企业提供生产设备和技术,学校提供场地,建成长期稳定的实践培训基地。通过基地的建立,学生可以体验真正的生产环境、操作流程,产出一定量的成品,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效益。同时,基地也可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场所和高校教师科技成果的小型孵化基地。校企共建实习基地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校企双方密切合作,定期召开校企合作联席会,共同维护实习基地的良性运转。

参考文献:

[1]易新河.我国校企合作研究二十年综述[J].高教论坛,2014(2):36-40.

[2]范青武等.“六面一體”立体化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26-30.

[3]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4]索凯峰等.校企合作育人困境分析:基于组织社会学的阐释[J].高校教育管理,2014(1):54-58.

[5]张莹.中美两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作者:尹苗苗

基于校企联合的毕业设计论文 篇3: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研究

[摘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当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评价存在机构缺失、领域不广、方法不系统、指标不科学等问题。文章指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的路径: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的评价结果运用到区域或行业的产教融合发展评价上来,以丰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层次的评价内容,确保第三方评价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文章提出从校企合作力度评价、校企合作广度评价、校企合作深度评价、校企合作密度评价、校企合作效度评价五个维度来科学设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指标。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

[作者简介]向罗生(1965- ),男,湖南常德人,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硕士,硕士生导师。(湖南  长沙  4102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5+5’办学模式改革试点”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B07)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模式,2017年10月写进了党的十九大报告。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为核心,完善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积极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估,将考核结果作为政策支持、绩效考核、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标志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进行推进。在实践中,由于校企双方在价值追求、组织结构、管理机制、利益核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亟待重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工作推进。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的重要意义

我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适度调节、学校自主办学的现代治理体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是指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专业机构、行业企业等进行评价,具有独立性、公正性、专业性等优点。因此,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管办评分离的实现必须引入第三方评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职业教育发展主线以及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模式,其第三方评价尚处于萌芽阶段。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改革的部署,亟待从评价机构、评价领域、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国家产教融合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手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具有独立性、客观性的特点。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能够促使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分析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实习实训、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其他相关服务中的作用,有效把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是推动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行之有效的手段;能够使企业达到要素上、结构上、功能上的契合,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技术创新,提升员工素质,推动产业发展。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是评价区域或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核心内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在剖析产教融合各子系统间、各因子间复杂关系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利益参与者的动态特征,从校企合作多维度来设计其指标体系,全面反映合作各方的实际状况,从而实现对校企合作办学的全面评价,对区域或行业的职业教育发展有促进、调节、服务功能。第一,发挥第三方评价的促进功能,根据职业院校所在区域或行业的不同特点,为职业院校发展指明方向,推动职业院校良性竞争。第二,发挥第三方评价的调节功能,为区域政府或行业部门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提供参考,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第三,发挥第三方评价的服务功能,为国家、区域、行业等提供有效信息,打通校企信息不对称壁垒,促进校企共同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

3.第三方评价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评价的最佳方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是对特定范围的特定对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及效果进行检查、评价或指导,科学、公正地反馈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产教融合的两个主体分别是产业和教育,校企合作的两个主体分别是学校和企业,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行评价,既不适合“产业”一方单独评价,也不适合“教育”一方单独评价;既不适合“学校”一方单独评价,也不适合“企业”一方单独评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家长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需要多途径同时推进。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机构选择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机构特点分析。第一,独立性。首先,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主体是独立的,机构名称、办公场所和法人资格都是独立的,不依附于其他任一机构。其次,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实施是独立的,不受利益相关方及个人的影响,同时对评价结果所产生的法律责任是可以自行承担的。再次,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评价活动是独立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指标、评价结果等都是独立制定的,不被学校和企业利益左右。最后,第三方评价机构的运行经费是独立的,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可以自行承担,评价产生的收益与成本都是独立核算的。第二,专业性。首先,第三方评价机构以专业理论为指导,尊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客观发展规律,在制订评价方案时综合应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在开展具体评价活动时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特点。其次,第三方评价机构以专家作为实施者,这些专家在各自的领域都颇有建树,专业知识扎实,职业操守严谨。最后,第三方评价机构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指标和严密的评价流程,出具的评价报告可以真实有效地反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优势与不足。第三,公信力。第三方评价机构客观对待所收集的数据,将公平和公正贯穿评价实施的全过程,以严肃的行业准则和严苛的惩戒机制排除外来各项因素的干扰。第四,开放性。第三方评价机构拟定的评价方案、实施的评价过程和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该是公开的,评价的相对方有监督权、知情权和质询权。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十分缺乏。近年来,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文件,指出了要开展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工作,但并没有得到很好落实。主要表現在:第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实施细则没有跟上。第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评价方法、实施细则和工作规范缺失。第三,缺乏有效手段推动第三方评价的实施。第四,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市场发展方向和前景不清晰。第五,第三方评价机构极少,即便有从事职业教育评价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其运行状况也堪忧。具体表现在:一是“非官方”第三方评价机构极少,第三方评价市场发展不够成熟。二是具有企业性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虽然大部分比较规范,但由于业务范围不大、经费来源较少,导致生存困难。三是专业评价人员缺乏和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直接导致第三方评价机构的专业性水平较低。当前,具有合法性、独立性、专业性和公正性并代表国家层面的第三方评价组织尚处于缺位状态。

3. 中华职业教育社适合组织开展全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推进,“管办评分离”体制下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是大势所趋,一个具有独立性、专业性、中介性、公正性的第三方机构是科学推进此项工作的关键。中华职业教育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统战性、教育性、民间性”的群众团体,主要由教育界、经济界从事和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人士组成,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职业教育界和民办教育界有关人士的桥梁和纽带。中华职业教育社自身的独立性、专业性和权威性,契合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中华职业教育社具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的政治文化和工作基础。首先,统战性是中华职教社的政治基础。职教社从立社伊始,就广泛联系和团结从事、关心和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集聚资源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跨界”特征。其次,教育性是中华职教社的立业之基。职教社对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开创之功,以发展职业教育为职志,通过理论研究、宣传推广、建言献策、办学实践、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推动职业教育发展,构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职教文化。最后,民间性是中华职教社的特色优势。职教社作为群团组织,主要通过协调沟通、信息咨询、权益维护、国际交流等形式和渠道来发挥作用,在参与国家的教育、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等方面,均以民间面貌出现,发挥着政府部门难以替代的特殊作用。

第二,中华职业教育社具备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的组织机构和人才保障。首先,独立性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的重要基础,也是保证评价结果公正的起点。中华职教社是历史悠久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团体,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系非营利性组织,有稳定的工作经费,其自身的公信力是开展第三方评价的天然优势。其次,中介性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机构产生并发展的基本依据,更是协调政府、市场主体、职业院校和社会团体之间关系的重要枢纽。中华职教社是党的群团组织,社员构成主体多元,各方面人才济济。最后,专业性是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工作前提,要求团队不仅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能够独立执行职务,具有较好的服务质量。中华职教社有8个专门委员会,汇集了300多名教育领域、产业领域专家学者,常务理事会层次高、权威性强、专业性突出。

三、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路径安排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的路径为:将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水平的评价结果运用到区域或行业的产教融合发展评价上来,以丰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层次的评价内容,确保第三方评价的完备性和可操作性。具体评价分为三个层次,采用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评估工作,计算方法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和统计指数法。

1.评价区域或行业产教融合发展。通过区域或行业内职业院校(含高职和中职)校企合作的情况,来评价区域或行业产教融合的情况。用X表示一个区域(省、市、区)或一个行业,用Xi(i=1、2……n)表示X区域内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水平,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X的校企合作水平均值,从而得出产教融合的评价指标。具体可以用算术平均值、几何平均值、加权平均值等算法,根据需要确定采取哪一种算法即可。

第三方评价机构发挥信息、资源、技术、人资、网络等优势,搭建区域或行业内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信息共享平台。可以通过上述方法,采集区域或行业企业的需求、学校的需求、学生的需求。第三方评价机构还可以通过田野调查、模型预测等方式精细分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操作性,为区域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以及参与主体提供决策依据。

2.评价学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质量。上述区域或行业评价需要运用相关学校的校企合作评价结果(Xi),主要采用“第三方评价”的方式,包括专业设置、实习就业、科研成果、培训、师资等与产业企业五个对接情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教学计划、课程和教学内容、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企业发展、市场需求等方面,计算得出。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等多种评估方法来确保评价结果的有效性,形成客观层面的判断和对合作工作全周期的安排和反馈。通过评价查找学校和企业合作中的薄弱环节与存在的问题,形成常态化、周期性的评价制度,建立动态沟通模式,随时诊断问题、协商解决方案,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3.评价职业院校内部二级学院与企业合作。可从学校层面依托学校相关部门(如对外合作部门),构建一个自上而下的评价或管理机构,按照校企合作评价模式对校企合作评价工作进行统筹管理。设立专门的工作小组,推进校企合作评价的目标规划和具体工作。第一,二级学院设立校企合作工作负责人,负责学院校企合作的整体统筹。第二,由专(兼)职工作人员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合作和推进,并定期汇报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的工作情况。第三,对二级学院与企业的合作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监控与评价,加强企业和社会的评价,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科学合理的、动态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反馈诊断报告和改进建议等方式,反映第三方对二级学院校企合作质量的认可程度,从而进一步激发校企合作潜力,促进产教深度融合。

由此可见,区域或行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评价的基础性工作是校企合作评价,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第三方评价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要以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评价为重点,研究一套科学的数据体系。笔者提出从五个维度来科学设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三方评价指标。

1.校企合作力度评价。总分设置为20分,其中,校企合作组织领导占5分;校企合作月度工作调度考核占5分;重大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推进占5分;一般校企合作项目实施推进占5分。指标体系包括:(1)组织保障指标:领导机构、专门部门,具体组织机构,考核机制等。(2)制度保障指标:推进校地校企合作的办法,三年发展计划,校地校企合作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实施成效考核细则等。(3)合作保障指标:与园区合作、与地方政府合作等。(4)理论保障指标:产教融合研究机构、产教融合的理论研究、校企合作实践开展情况等。

2.校企合作广度评价。总分设置为20分,其中,重大校企合作项目签约、履约占10分;一般校企合作项目签约、履约占10分。指标体系包括:(1)合作平台指标:牵头组织国家级、省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数,参加本校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的专业,本校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行业组织数等。(2)合作企业指标:签订并履行合作协议的企业数量,企业参与专业教学程度,企业投入增长率等。(3)合作办学指标:学校与国内外高校、企业合作办学项目数。

3.校企合作深度評价。总分设置为20分,其中,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占4分;教师培养占4分;企业奖(助)学金和捐赠占4分;人才培养占4分;实训基地建设占4分。指标体系包括:(1)专业课程共建指标:各专业建立由紧密合作行业及企业相关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制订专业建设委员会守则;企业参与教学课程建设,每年定期召开课程建设会议,与企业及有关单位共同制订课程标准、教学大纲。(2)师资共享指标:建有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库,聘请来自行业企业的具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担任兼职教师;职业院校为企业员工提供一定的培训。(3)人才共育指标:学校教师参与工学结合的比例,企业奖(助)学金,校企专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技能大赛及获奖数;(4)基地共建指标: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数、企业捐赠额、顶岗实习基地数量、合作企业接收的顶岗实习学生数、就业学生数等。(5)成果共用指标:校地校企共建市级、省级、国家级科研平台,共建产品研发中心数;校企合作获国家及省级教学成果奖数量等。

4.校企合作密度评价。总分设置为20分,其中,专业对接产业占4分;就业实习对接生产制造占4分;科技成果对接技术创新占4分;名师对接工匠占4分;继续教育对接职工能力提升占4分。指标体系包括: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现实产业需求和人才标准对接指标;就业实习与生产制造过程对接指标;学校名师与企业工匠师资对接指标;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企业科技成果需求对接指标;学校教师与企业职工能力提升对接指标。

5.校企合作效度评价。总分设置为20分,其中,人才培养质量占10分;社会服务能力占5分;学院发展水平占5分。指标体系包括:(1)人才培养质量指标:毕业生就业率、雇主满意度、母校满意度、学生专业技能抽测合格率、毕业设计考核合格率、毕业生三年职业发展晋升比例、国际国内职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数等。(2)社会服务能力指标:技术服务水平提升度、职业培训能力增强度、科研项目与平台增加度。(3)学校发展水平指标: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紧密度,硬件设施、实习实训条件改善度,“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提升度,课程建设质量提高度,社会美誉度等。

2018年9月,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主办了全国装备制造业产教融合现场会,介绍并推广了上述校企合作“五对接”具体合作和“五维度”评价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以上五个维度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每个学校(学院)校企合作的综合水平指标,由此计算出每个区域或行业产教融合的综合水平指标,整个国家的产教融合第三方评价指标体系得以建成。

[参考文献]

[1]李梦卿,陈佩云.“双高计划”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评价:原则、功能及院校应对[J].当代职业教育,2020(3):4-9.

[2]唐小艳.管办评分离视域下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的运行模式[J].现代教育管理,2020(6):96-100.

[3]徐红勤,崔靖宇,潘瑞雪.职业教育多元化社会评价机制实施条件与配套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9(2):108-112.

[4]雷正光.新时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5):13-17.

[5]张建青.结构洞视角下基于第三方机构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0):181-186.

作者:向罗生

上一篇:英语课堂交互式教学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影创作与传统文化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