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学校德育研究论文

2022-04-26

摘要: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新课改下学校德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新课改下学校德育研究论文 篇1:

借助课改推力 加强德育实效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实施,这是我国教育的一场革命。新课改的实施,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定位、总体思路、内容途径、实施策略、绩效评价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面对新课改顺势推进的局面和许多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德育工作如何借助新课改的强势推力,取得更好的实效性,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谈谈具体做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一定要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指导思想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但由于“应试教育”以升学率作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得如何的唯一标志,所以在许多学校中事实上存在着抓应试教育硬、抓德育教育软的现象。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德育对中学生的一生起着奠基和定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坚持德育为首的教育指导思想显得尤为重要。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改变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优先考虑。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保证多渠道、多方位的德育教育途径,坚持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德育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使人人重视德育,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使德育取得更好的实效。

二、一定要坚持“多管齐下”的德育教育方式

过去的德育教育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这种方式的德育教育,效果甚微。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教育,必须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一定要坚持“多管齐下”的德育教育方式,从而来实现德育培养目标。在此过程中,一要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作用,经常对学生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教育,定期召开学校教师、班主任和学生座谈会,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为制定学校德育目标和措施寻找依据,奠定基础。二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要求他们要多和学生谈心。从思想、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来关心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的基础上要注重个别教育,把德育工作落到学生的心坎上。三要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特别是政治课教师的作用。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打下基础。通过教师的模范行为来引导塑造学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凡是不准学生做的,教师坚决不做。这样会使学生口服心服。四要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加强班干部思想作风培养,时刻注意班干部的表率作用,使他们无时无刻地影响着其他同学。五要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作用,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处处受到熏陶和启迪,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使德育工作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

三、一定要重视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

古训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泥,与之俱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都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影响是巨大的。在德育工作中,一定要重视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学校决策者要把美化校园环境,提升文化品位,精心设计体现时代风格、富有教育内涵的校园文化景观,作为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能,使学校的每一处都能洋溢浓厚的人文气息,使青少年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优美环境的熏陶。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班级文化、走廊文化、板报文化建设的新形式、新思路,使校园的每一面墙都能激励人向上,每一个角落都能发挥育人的功能。如:我们可以在学校各班教室的廊柱上张贴名人名言的字幅,教室外的廊檐上挂上,例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思想意识突出的经典语录或名人名言,校园里随处可见一些醒目的德育标语,例如:花坛中插上“手上显品质,足下出文明”,楼道里贴上“小鸟小鸟莫出声,走廊里面要安静。我让你,你让我,让出校园新风尚”……总之,在校园环境上,学校要精心设计,合理安排,使墙壁会说话,花草会传情,力求体现校园环境处处育人的功能。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而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一切从事精神产品创造的部门,都要把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丰富健康的精神营养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正确的道德观念灌输给下一代,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惟有如此,才能加强德育的实效性,从而实现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德育培养目标。

作者:张 彧 吴俊德

新课改下学校德育研究论文 篇2:

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

摘要:按照《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通知》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校校园文化软硬件建设,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2012年5月~2014年4月,在省、市、县各级领导关心之下,我校从实际出发,向有关部门申报了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

关键词:习水县;红色文化;德育因素

课题申报之后,学校及时召开《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的课题开题报告会,加强领导、明确分工,细化措施、积极推进,以提练打造红色文化特色校园,开发运用红色文化校本教材,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丰富学校校本课程为目标。总结近三年来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红色文化进校园工程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六中全会精神,以筑起灵魂的希望工程为目标,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最终目的,强化校内校外两大网络建设,进一步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认识,把红色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敢于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将来担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打下扎实的德育基础。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屈辱的历史,外国侵略者屡次踏入这块土地胡作非为,特别是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但中国人民酷爱自己的家园,奋起反抗,在条件十分恶劣的情况下进行8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迅速,学校硬件设施配备日趋完善。而我校地处城乡交界处,现有高中学生近3000人。由于以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不够全面,校园文化内容略显单调、枯燥,且未彰显特色,出现了只注重现代化的设施建设,而看不到陶冶学生心智的人文环境的打造,以至于出现“精神文化沙漠”现象。再加上学校周边的社会文化杂乱纷呈,而在学校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很容易受外部一些不良环境的诱导和影响。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和培养适应新世纪人才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素质教育的基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所谓德才兼备,品德在先。不断深入地研究、挖掘、整理习水本土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并积极将它运用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实践中,抓实习水本土红色文化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德育渗透,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促进作用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为此,我们根据科学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全面、系统地探讨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挖掘与运用习水本土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的促进作用的策略。

三、国内研究现状及本课题的特色

(一)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红色文化热”的兴起,德育视角下的中国红色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程东旺在《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论“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实现机制》中提到:为了有效实现“红色文化”强大的育人功能,要“科学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建立‘红色文化’的传播机制,构建‘三位一体’的育人范式”。蔡红梅、龙迎伟认为:“红色文化”可以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有重要的作用,在其《论“红色文化”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就提出:“我们应该利用、挖掘和发展这种‘红色文化’,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的理论。延安作为我国重要的红色根据地,张诚也在《用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中提到:“党用延安精神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革命干部和建设人才,现如今……仍然要求我们用延安精神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程东旺、黄伟良在《“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中认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更重要的是挖掘‘红色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和特色

我们课题组通过认真研究,认为上述研究中存在一定的不足:那就是上述研究主要围绕“红色文化”理论的提练,缺乏对该理论具体实践操作的关注与运用的研究。同时,我们也看到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虽然我省、我县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但对其挖掘与运用的研究却是少之又少。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文化形态,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的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的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2.习水红色文化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具有资源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

3.习水红色文化中的德育因素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给习水地区遗存下来的文物、遗迹、文献、传说及其所蕴含的独有的精神文化形态中所包含的环境、知识、思想、品德等,有利于促进习水品德培养的、积极向上的成分。

正是习水红色文化资源具有丰富性、独特性、真实性、直观性的特点,通过本课题组的收集、整合,挖掘红色文化最核心的,也具有现实意义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精神,并拟运用这些精神,通过环境、知识、思想、课程四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的德育渗透,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的。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内容:(1)习水五中2012级和2013级高一年级部分学生的品德现状、原因分析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2)利用习水县境内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用以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在环境层面创建了对学生优良品德有潜移默化和积极影响的特色育人环境。(3)收集、整理习水县丰富、独特、真实、直观的红色文化资源,并编订成一套校本教材(丛书)——《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分为《红色文化润五中》、《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两册,通过2012级和2013级高一学生选修这两册校本教材,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在知识层面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进而逐步实现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优良品德培养的预期目标。(4)利用课余时间或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习水境内的四渡赤水纪念馆、青岗坡战斗遗址、土城红军一条街、女红军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点,在活动中慢慢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与德育渗透,在思想层面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5)通过编订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积极实施地方校本教程,在课程层面实现了挖掘、开发、创建有习水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的目标。

2.研究重点。如何挖掘、整合、运用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德育因素,有效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如何不断创新德育途径,通过多途径实施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以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预期目标。

(三)研究目标

1.环境层面:通过课题研究的推进,打造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逐步实现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知识层面: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实施,加强对习水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促进优良品德的形成。

3.思想层面: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实施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思想品质。

4.课程层面:通过课题的研究、推进,实现红色文化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的开发、运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预诊学生品德现状,拟定总体计划及具体计划,进行具体研究,对计划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

2.观察法:观察学生品德情况并收集、整理资料,根据资料进行具体规划,让小组成员分组观察,分工合作。

3.经验总结法:分析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德育因素研究现状,挖掘经典材料,并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从而更加理性地进行本课题研究。

4.案例研究法:摘取典型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教学及课题研究中进行横纵向比较。

(二)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05—2012.10)。(1)拟定课题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理论,抓好技能培训;讨论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对课题组成员实行分层次培训及分工安排。(2)做好网络资源收集、分类工作。制定研究方案,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邀请省教科院专家作理论指导。

2.研究实施阶段(2012.10—2014.02)。(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2)请省教科院专家对参与研究的教师进行辅导。(3)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4)根据研究方案,在教学实践和学生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具体实施研究内容。(5)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注意资料的收集、保存。(6)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总结阶段和结题阶段(2014.03—2014.04)。(1)根据资料撰写《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结论性论文。(2)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课题研究总报告。(3)申请结题,举办研究成果展览。(4)召开验收鉴定会,申请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评审验收。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向永;课题组副组长:罗雪、汤军、袁欣梁、曾祥胜;课题组成员:缪荣焱、江通、张丹丹、胥升维、张裕、袁富碧、杨博。课题组下分四个小组。①问卷调查小组:负责人汤军、罗雪;②校本教材编写小组:负责人向永、袁欣梁;③校本教材实施小组:负责人袁欣梁、曾祥胜、张裕;④课题论文、报告撰写小组:向永、曾祥胜、袁富碧。

七、课题保障条件

1.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课题申报、立项之前,学校就成立了专门的红色文化课题——《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组。

2.有较完善的制度保障。课题组制定严格的研究计划和检查汇报制度,由学校统一执行、监督。

3.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保障,良好的研究团队是课题研究顺利、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

4.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自课题立项起,学校先后划拨23000.00元的专项经费,用于课题研究的各项活动经费、支出。同时积极拓展渠道,寻求相关单位的合作、支持。

5.本课题符合当前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对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和实践的可行性。

6.本课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邀请有关专家咨询,课题设计目标明确,理论依据充分,可操作性强,切合学校实际。

八、课题研究成果

(一)阶段性研究成果

1.2012.05—2012.10:①《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问卷调查表》;②《习水五中学生品德现状特征、成因及对策探析》(论文)。

2.2012.11—2013.06:《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四渡赤水出奇兵》(连环画)。

3.2013.07—2013.12:《浅议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以〈红色文化润五中〉教学实践中的感受为例》(论文)。

4.2013.07—2013.12:《红色文化育英才——习水五中“红色文化”课题实施后学生品德现状及原因分析》(论文)。

5.2014.01—2014.03:《习水“红色文化”个性研究》(论文)。

(二)最终研究成果

1.2014.01—2014.02:《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论文)。

2.2014.02—2014.04:《〈习水县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挖掘与运用研究〉课题总报告》。

3.最终成果转化:用以指导新课改教学实践,提高了学校德育实效,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提升了校园文化特色,创建了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主题校园;同时,通过《红色文化润五中》校本教材的开发、使用,创建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创新了学校德育手段,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三)总结性成果

1.在环境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与运用,逐步打造我校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校园文化,较好实现了对学生的红色文化德育渗透,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效果。

2.在知识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编辑了一套校本教材——《红色文化润五中》丛书。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知识教育、渗透,丰富了学生的红色文化知识,更促进了优良品德的形成。

3.在思想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资源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运用,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和德育渗透,实现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百折不挠、诚实守信、奋勇争先等优良的思想品质,学生的品德缺陷得到一定修复,有利于促进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

4.在课程层面:通过对习水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的研究、挖掘、整理、编辑,使我校的红色文化校本教材得以开发、运用,创建了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考

1.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自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得到省教科院、县教科局等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非常关心、大力支持,课题组所有成员认真负责,做了大量的工作,出色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但是,本课题在推进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在今后的课题再实践、再研究,以及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1)我校的课题研究才刚起步,经验和水平有限,课题研究还没有也无法在三个年级全面深入地展开。(2)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教育教学观念也没有彻底改变,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的束缚。(3)由于高中教育仍有应试教育的痕迹,而教师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课题的推进。(4)由于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具有多样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红色文化中德育因素对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积极影响力。

2.今后的思考: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也没有很突出的成果,但是,培养了我们的研究能力和课题意识。在接下来的新一轮课题再实践、再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切实转变观念,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学校的更多支持,尽力排除其他影响学生品德提升的不利因素,全力争取新一轮课题研究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网络出版,2009.

[2]刘建平,刘向阳.论红色文化创新的路径选择[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5).

基金项目:省级重点教育科研课题(2012A025)。

作者:向永 汤军 袁欣梁

新课改下学校德育研究论文 篇3: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路径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路径,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思想政治课应肩负教育重任,在培养知识之际加强德育力度,致力培养新时代合格人才。本文围绕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路径,积极探索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困境及德育路径。

关键词:新课改;思想政治;德育;路径

所谓德育,实则就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德育教育注重培养人才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若想有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最大化展现德育教育价值,就需要针对德育教育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充分了解德育教育重难点,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进而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德育观念,立志成为新时代优质人才。

1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凸显的问题

1.1 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在新课改背景下,推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有新理念进行支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教师依旧采取传统式教学理念、手段,与新课改要求格格不入。同时,有些教师未曾充分认知新课程理念,对教学目标领会不深刻。例如,遵循新课改内容,要求“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但教师们普遍将“启发式”理解成“问答式”,导致教学中频繁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均为一些浅显问题,结果均为“是”“对”“不确定”,毫无启发性价值[1]。

1.2 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合理应用教学方式,既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途径,又直接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在现实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存在“照猫画虎”现象。新课改倡导探究式学习、体验式学习、讨论式学习,但部分教师却“生搬硬套”式使用多媒体手段,虽然看似“声情并茂”,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过度形式主义,严重违背了教学初心[2]。此外,有些教师为了避免改革不当,直接“因循守旧”,不敢尝试全新的教学手段,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一度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3 课程教学地位不足

新时代要求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人才为目标,向社会、国家输送高质量人才,养成综合素养极高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实际教学情况与结果却相差甚远。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德育教育”地位并不高。学校普遍将“智育”放在首位,仅在上级部门“突然袭击”检查时用“德育”应急,随意贴上标语、条幅等予以对付[3]。实际上,德育教育往往就处于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仅不忙的尴尬境地。在这种现象下,思政政治课程教学自然被忽视,对学生成长极为不利。

1.4 选修课未发挥作用

作为必修课程的延伸,思想政治选修课会对必修课程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扩展,更利于培养学生兴趣,开阔学生眼界,带动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校完全不重视选修课,甚至有些学校虽然开设了选修课程,但选修课程仅止于表面形式。如此一来,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选修课并没有发挥实际效能,不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任务的顺利完成,不利于学生德育教育。

2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路径建议

2.1 认清形势,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目前,国际意识形态领域、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益复杂。随着外来文化的渗入,加大力度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培养、道德培养尤为重要。受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享乐主义思想的冲击,为青少年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了极大影响,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4]。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学校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加强提高民族素养,坚守学校德育阵地,增强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为深化教育改革不懈努力,为推进全民素质教育奉献力量。其次,为了能促使广大教师“以身作则”,学校需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先进理论学习活动,理解新课程与教师角色间的转变,进而对新课程思政有全新认知。组织骨干教师进修,完善思想政治课程评价细则,为学生德育学习提供良性指导,促使其不断改变自身行为,实现健康发展目标。

2.2 提升素养,优化课堂教学

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应树立责任意识,深知自身责任重大,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会影响下一代人思想,并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基于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需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与品德素养,以严谨负责的态度推进政治课教学,主动学习新课改、了解新课改、实现新课改。打开个人眼界,深入贯彻课改理念,为培育一代新人不懈努力。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落实课堂教学的优化工作,充分挖掘教材中德育因素,明确德育目标,积极推进德育教育工作的进行。在课前,需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及学生思想现状敲定德育目标,根据目标有计划、有系统地展开德育教学与工作。在课堂上,可以积极向学生介绍一些名人事迹。通过感人事迹影响学生价值观念,促使学生价值观、品德素养有显著变化。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值得注意的一点,知识教學的目的在于服务思想教育,也就是育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需真正关注学生道德素养、人格品质,促使学生成为拥有高尚情操的新时代人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并非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需注重知识能力与思想觉悟的协同育人。最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还应积极贴合社会热点问题,增强德育、教育实效性[5]。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社会热点拥有极高的兴趣。为此,教师应积极抓住社会敏感点问题,将其渗入思想政治课堂,以此吸引学生关注度,促使学生应用课本知识描述社会热点、解释社会热点、理解社会热点,进而提升自身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确保在日后生活中能够理性对待社会热点,提高自身德育水平。

2.3 开发课程资源,用实际行动重视思想政治教学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开发,需依据各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拓宽开发思路,积极选取针对性强、适应性强的素材。在开发课程教学资源之际,教师是主干力量。所以,学校广大教师应积极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充分调用教学经验落实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资源的开发目标。其次,在展开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之际,应明确德育教育地位,打造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实效性德育教育。此外,学校应高度重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国内外优秀文化,为我国德育教育增添新力量。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高效调动家庭及社会的力量,共同承担培育下一代德育意识的责任[6]。切记,学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际,万万不要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要将其放在实际行动中,在实践中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促使青少年一代养成良好的思想意识与品性。

2.4 用好选修课,增设时事活动课

立足新课改背景,在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教学方面增添选修课教学,可有效补充必修课知识,促使学生站在更高层面了解教材。选修课的开设,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兴趣,进而增强课堂学习实效性,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为此,学校应牢牢抓住选修课这一关键点,为学校选修课开设做好后盾保障。在开设选修课前期,学校应适当给予相关教师充足时间,做授课准备。同时,还要给予资金,用来课程开设期间的开销,投入相关教材、设备、教具等,保障相关教师能有效推进选修课,发挥选修课价值。同时,选择“以老带新”方式,依靠经验十足的教师“带头讲课”方法激发年轻教师参与选修课教学的斗志,丰富学生知识之际,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与素质。除此之外,还应适当增设时事课及活动课,通过时事课进一步了解国情。时事课时间及内容需要得到保障。充足的时间,才能便于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点,高价值内容才能真正丰富学生德育体系。基于此,学校及各班级应合理规划课程计划时间,并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動、文娱活动、体育活动、社团活动等,全面展现学生个性与特长,进而锻炼学生意志品质、生活情操及道德品性等,在增强其审美能力之际,促使其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合理辨别善与恶、是与非。

3 结语

总而言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任重道远,需要经过不断探索找寻正确出路。立足学校发展现状,精准把握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规律,明确工作思路,在科学执教、实践中创新德育路径,将学校德育工作上升到新层次,为提升学生素养助力。

参考文献

[1]张婷婷.新课改视域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9):172-173.

[2]孙伟,舒心心.高中思想政治课增强学生主体性的策略探究[J].现代交际,2020(16):197-199.

[3]陈阳芳,何燕.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亲和力的路径[J].法制博览,2020(20):249-250.

[4]王莹莹,孔朝霞.新时代提高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现代交际,2020(8):160-161.

[5]李林琪.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性路径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6):166-169.

[6]周华英.思想政治课传统美德教育的路径探索[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4):15-17.

(责编:杨梅)

作者简介:王丽丽(1969—),女,山东平度人,本科,中级讲师,研究方向:中学思想政治教学。

作者:王丽丽

上一篇:软土地基处理水利施工论文下一篇:校企联合办学职业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