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办学对高职学生创新实践素养的影响研究

2022-11-29

校企合作办学, 顾名思义, 是学校与企业合作, 使生产与教学相结合, 使理论贯彻实践, 切实保证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的一种双赢模式:企业可以获得所需的人才, 学校可以保证教学的质量[1]。众所周知, 刚毕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总是要经历一段过渡时间, 一段使得所学习到的理论用于实践的过渡时间, 但企业毕竟不是学校, 大多数企业在发现一个员工不能很好胜任己任时, 会不留情面地请他离开。这使得许多大学生在一次次的驱逐中丧失自己原本的方向, 从而转向非本专业的一些简单的劳动力职业, 使原本在学校中学习到的一切真正陷入无用之地, 形成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的浪费。故而, 校企合作办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校企合作办学的内涵, 衡量创新实践素养的基准

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校企合作办学对高职学生创新实践素养的影响。我们知道高职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 即目标是实用化, 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等教育知识, 而又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 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 实用为本。这就涉及到学生的实践素养问题, 我们用“过渡时间”来衡量一名学生的实践素养, “过渡时间”越短, 实践素养越高, 反之, “过渡时间”越长, 实践素养越低, 如果一位学生不需要“过渡时间”, 那么我们可以说它的实践素养是受社会认可的优秀。之所以讨论实践素养的衡量标准, 原因是创新实践素养我解读为创新的实践素养, 包含了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从理论上来说, 高职学院毕业的学生并不需要那段“过渡时间”, 就可以自然地进入到工作状态中。但从社会现象来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大多数高职学生与学科教育学生都需要这段时间, 区别仅是高职学生少一些或者说需要的时间短一点, 但是这都说明了一点:如果高职学生要完全丢弃“过渡时间”, 高职教育的模式也许需要做一些改进了, 而校企合作办学值得选择。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产学结合”呢?我们很自然地可以联想到校企合作,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起的是校企合作的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各模式对高职学生实践素养的影响

校企合作目前有四种模式, 很明显校企合作模式不同所取得的成效也是不同方向不尽相同。

模式一: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学校引进企业, 引进的方式是指把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搬”到校园里, 这么做的用意是为了在校内可以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实现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 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的租金、有关场地不足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学校学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是获得“产学研”相结合的多赢途径。在学校中有了理论走进实践的过程, 相信高职学生毕业以后不再需要“过渡时间”, 即实践素养足够好, 显然在就业时有能力胜任己任, 并很大几率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展宏图, 从而达成一个教学资源、人力资源均合理被使用双赢局面。同时从蝴蝶效应的角度来看, 学生如果可以在自己喜欢的、合适自己的领域工作, 那么他/她一定会全力以赴以求做到最好, 工作效率显然会有所提高, 企业的经营效益会变好, 国民经济的发展会更好, 国家会更加富强[2]。

模式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

按时间来划分, 共有两种实施方案:

工读轮换制——把同专业同年级的学生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学校接受理论的学习教育, 另一部分去企业工作或者接受实际培训, 按学期或学季轮换。我们就先去企业工作或者接受实际培训的学生来说, 这种方式直接让学生参与就业, 首先就可以避免了毕业后“过渡时间”的发生, 虽然并不是直接使“过渡时间”不存在, 而是事先让学生经历过了, 但就毕业后来说, 学生的实践素养是达到既定要求的。这种方式的主要问题是先就业的学生很显然没有学习到需要的理论知识, 他们从实践进行学习, 理论上一开始也许会存在不足, 但经过轮换后在学校有一段可以好好整理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时间。而就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事先经过了理论的学习然后进行实践的探索, 是比较常规的学习过程, 基本上不会有什么问题。从结果来看, 所有的学生的实践素养和理论知识都可以达到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水准, 只是其中先就业的学生需要老师来进行一定的方法引导。

全日劳动、工余上课制——学生在企业被全日雇佣, 顶班劳动, 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学习, 通过讲课、讨论等方式把学习和劳动的内容联系起来, 学生在学校学习了系统的课程, 到企业去是进行技能提升训练。这种模式需要注意的是, 学生是否能够合理利用时间, 在工作的同时完成课程的学习又不致负担过重, 学生能否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修行是毕业生综合素养是否优秀的标准, 否则可能会有学生的实践素养达标但理论知识却不过关的情况。如何完善这种模式还需要进行一定的探索。

模式三:校企互动式模式

这种模式企业与学校的联系更为紧密。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 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 并指派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如果说学校的教师是理论知识的老师, 那么企业指派的人员显然是实践的老师。

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 促进校企双方互聘, 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给学生授课, 同时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双方的互聘, 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 既是提高专业技能的过程, 也为企业生产产品、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 既解决了实训材料费紧缺的矛盾, 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 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

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 学生得到技能, 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3]。

很显然这种模式比起前面几种模式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有实践教师这种角色出现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技能的学习, 在前几种模式都是学生直接就业, 更多的是在实践中自己摸索的过程, 这无疑会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为得心应手些, 毕业生的实践素养毋庸置疑是达到社会所需的高度的。

模式四:"订单"式合作。

一句话概括, 学生入学就有工作, 毕业就是就业。这种模式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联体, 学生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 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 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 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 企业在具体的职业培训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 培训完后, 经公司组织考核合格, 就可按合同上岗就业。这种合作针对性强, 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培养出来学生适应性强, 就业率高, 就业稳定性好[4]。

这种合作模式的不足之处就是, 学校很被动, 培养多少人, 什么时候培养, 完全根据企业需要, 学校没有主动权。

这是一种初级的合作模式, 一般在中专院校运用的比较多。

高职院校也并非没有。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实践素养就与校方合作的企业来说。是达到企业既定要求的, 但就社会来说, 会显得有些参差不齐, 因为学生所接收到学习都是针对校方合作企业的, 一定有其局限性, 这种模式下的学生需要进行更多的学习实践素养才能达到社会既定要求。

通过对校企合作办学所有模式的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总的来说, 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实践素养的培养。那么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呢?我们通过讨论创新实践素养与实践素养的关系来下定论。

三、创新实践素养与实践素养的关系

创新实践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创新能力的实践素养。简单地说, 我们假设处于一个还没有发明出飞机的时代, 你想象出了飞机, 那么可以说你有创新思维, 但是要发明出飞机以后, 我们才说你有创新实践素养。当然也不仅限于发明什么, 一个有创意的想法, 一次有创意的营销都可以称之为创新。

我们说实践素养与创新实践素养的关系是, 一个人只有实践素养高了, 创新实践素养才有可能高, 但是如果一个人的实践素养低, 那么他的创新实践素养就一定低。简单地说就是, 实践素养是创新实践素养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说一个人只有实践素养高了, 创新素养才有可能高呢?因为创新实践素养不仅仅是实践素养决定的, 它还由一个人创新能力决定。在创新能力和实践素养两者中, 实践素养是占主导地位的。

但是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怎么衡量呢?相当于要用一个基准来衡量一个人的想象力。但是显然我们找不到这个基准, 所以我们用是否会影响的思维的局限性来变相衡量一个人的创新能力。

我们回过头来看校企合作办学的四种模式:

在模式一:学校引进企业模式中, 没有提及什么可能局限或者可以发散学生思维的事情, 所以个人的创新能力不受变化, 实践素养可以提高,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有所提高。

在模式二: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工学交替中, 我们同样分析得出结论:个人的创新能力不受变化, 实践素养有所提高。

在模式三:校企互动式模式中, 有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会到学校授课,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于企业的运营和技术有所了解, 会有发散思维的过程, 有些创意的想法可能会被提出, 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实践素养有所提高, 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会有所以提高。

在模式四:"订单"式合作中, 学生所学的一切都与校方企业有关, 思维受到局限, 创新能力可能会下降, 实践素养也参差不齐, 不利于学生的创新实践素养的发展。

总体来说, 校企合作办学有利于高职学生创新职业素养的发展。但要注意选择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 以免得不偿失。不建议使用“订单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推荐使用校企互动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四、结束语

校企合作办学和高职教育都旨在培养人才, 要说其中的区别, 就是校企合作办学培养的是企业所需的人才, 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社会所需的人才, 两者范畴不同。但不论怎样, 都是旨在发展学生的实践素养, 使得学生能有用武之地, 但在当今发展的进程中, 创新是一大不可忽略的力量, 从“创新就是生产力”这句话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创新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 所以校企合作办学也需要创新出更多地能同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模式。

摘要:校企合作办学, 顾名思义, 是学校与企业合作, 使生产与教学相结合, 使理论贯彻实践, 切实保证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的一种双赢模式:企业可以获得所需的人才, 学校可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创新实践素养不仅仅是实践素养决定的, 它还由一个人创新能力决定。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高职学生,创新实践素养

参考文献

[1] 蔡美珠.校企合作助推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17, 18 (4) :57-61.

[2] 张武.基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 2014, No.27606:100-102.

[3] 郝赵红.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基于校企合作模式[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6, 4 (4) :68-70.

[4] 刘月.校企融合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船舶职业教育, 2017, 5 (4) :9-11.

上一篇:浅析湿地松育苗及栽植技术下一篇:关于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