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联合广告设计论文

2022-04-20

摘要:现如今,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不断深化,而社会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自身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这种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企联合广告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校企联合广告设计论文 篇1:

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提出,面对企业“用人荒”与毕业生“无工作”矛盾、企业希望“员工稳定”与毕业生“频繁转岗”矛盾,只有校企文化有效对接和融合才能有效解决这两对矛盾;同时提出实现校企文化有效融合的路径:夯实校企物质文化融合基础,创建校企文化对接体制机制,找准校企课程文化融合抓手,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企文化 对接融合 路径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存在着两对普遍而又难以缓解的矛盾:企业“用人荒”与毕业生“无工作”矛盾、企业希望“员工稳定”与毕业生“频繁转岗”矛盾。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员工稳定而员工频繁跳槽。对最近几年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表明,“80后”“90后”跳槽频繁,有的甚至一个月换一个工作岗位。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毕业生从学校走到企业(社会),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不适应、不接受也是其中原因之一。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社会)所表现的这种不适应,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不顺、融合不通所造成的。文化是学校、企业和个人的灵魂和统帅。职业教育发展要求学校与企业深度对接与融合,学校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也是应有之义,是破解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社会)所表现的文化不认同、不适应、不接受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促进校企文化互动,对校企文化整合和无缝对接具有重要意义。

一、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必要性

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具有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高职教育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要向纵深方向发展,培養的人才必须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即要求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标准,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企业经过非常短的时间培训甚至是不需要培训都能到达到岗位的工作要求,毕业生要能用及好用。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需要将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进去,努力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培养出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人才。一个学校好不好,关键看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而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是企业和社会,只有将校企文化深度对接,学生在学校就接受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优秀企业文化元素,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得到企业和社会的认可。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能使高职教育在众多教育类型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学生向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必然选择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知识面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动手操作能力较强,从这些方面而言,应该是能适应企业岗位的工作要求。然而,“80后”“90后”跳槽频繁,有的甚至一个月换一个工作岗位。据调查,频繁跳槽或辞职的原因是不能适应岗位要求或者是对岗位期待值太高,心理落差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企业认为毕业生不太会处理人际关系,不能吃苦耐劳,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学生适应不了不被认可的感觉,自尊心受到伤害,不够自信,难以发挥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是毕业生从学校到企业(社会),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不适应、不接受。这种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不适应、不接受往往让毕业生和企业、同事发生各种冲突。因此,只有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深度融合,才能顺利实现学生向社会人角色的自然转变,为学生的就业及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然抉择

企业拥有了自己的文化,才能具有生命的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才能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的机会。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有效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离不开校企之间的文化对接与融合,因此,必须确立先进企业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地位,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企业文化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沉淀与建设,校企文化的有效对接,为建设一支忠于企业、热爱企业的队伍提前做了准备,节省新员工的培养时间及成本,从而提升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品位,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有效路径

加强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必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引进和融入优秀企业文化。总的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夯实校企物质文化融合基础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企文化对接建设中的基础载体,它是维系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具有支撑、导向作用。物质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校园蓝图规划和校园建筑上,这要求校园蓝图和规划体现职业特色,如在校园里建立富有职业感召力的形象雕塑,橱窗展示成功毕业生的职场历程和奋斗故事。同时,通过引厂入校让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能够参与生产、管理、经营,和企业实现无缝对接;加强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实训室等建设,将理论和实践、实训、试验等有机融合,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与氛围,以典型工作任务(项目)作为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项目实施过程)组织教学过程,达到学用结合、综合训练的目的。

(二)创建校企文化对接体制机制

体制是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规范体系;机制通常指制度机制,是从属于制度的,指通过制度系统内部组成要素按照一定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其特定功能。校企文化对接的活力取决于高效合理的体制机制。体制机制是否高效合理直接影响着学校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成效。体制机制具有制度文化的属性。制度文化建设属于校企文化对接建设中的机制建设,它是维系学校与企业文化融合不断深入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因此有必要探索建设一套“行(企)业、学校多元联动”的文化整合机制。高职院校要成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建设委员会,在各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聚集企业文化资源,发挥企业技术与人才优势,建立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长效机制。在建立制度时应借鉴企业制度的严格性、规范性、创新性,借鉴企业的管理经验及运营模式;在培养人才上要重视团队精神、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创新精神等职业素养的养成。

(三)找准校企课程文化融合抓手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抓手,课程文化是指按照社会对学生获得社会生存能力的要求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是校企文化对接的交点和纽带。校企应联合开发,将文化融入课程建设。高职课程中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课等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要融入企业的核心文化,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使得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同时,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中的知识与技能能为学生日后走向社会实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就要求以创新创业课程为抓手,将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很好地融入课程中,建设鼓励创新,允许失败、宽容失败的创业氛围与环境。以课程为抓手,实现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是一条有效路径。总之,要构建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的立体式体系。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道德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将企业文化融入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增强学生企业适应能力;坚持协作和创新教育,提升学生职业综合素质。

(四)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

高职院校要主动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在校企文化交流平台搭建中占主导和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的师生要大胆地“走出去”,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教师积极下企业一线实践,只有教师具有了企业职业人的精神和相关素质,才能在人才培养中将企业的理念、文化等传递给学生。学校可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专业见习、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等,在真正的学习中感受企业的文化及企业对职场人的要求。同时,也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搭建校企文化交流的平台。请企业的经理等来学校担任兼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企业的文化和生产经营理念。请企业专家进校园,通过举办企业文化论坛、企业文化讲堂、校企联谊大会、企业捐赠大会、校园开放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介绍企业价值观、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模式等,让学生深入领悟企业所要求的团队协作、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也可以校企共同举办各种技能比赛,将竞赛活动常态化。高职院校师生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实践水平和动手能力上,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可大幅度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比如财会专业开展点钞大赛,会展专业开展广告设计大赛,应用英语专业开展导游英语口语大赛,游戏设计与制作专业开展网络游戏设计大赛,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开展汽车改装与升级大赛等。通过一系列种类繁多的大赛,让企业员工和高职学生同台竞赛,营造出浓厚的职场氛围,在提高师生的动手能力的同时吸纳企业核心文化,为培养企业的合格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高职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中,高职院校应主动引入企业文化,将校企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有效的对接和融合,实现校园文化的企业化,逐步减少毕业生就业时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不适应、不接受现象,为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海滨.高职校企文化融合内容的问题探究[J].教学与实践,2016(7)

[2]王振丰.高职院校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校企文化对接与融合为视角[J].学术论坛,2012(6)

[3]颜莉芝.基于校企文化对接的高职思政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8)

[4]潘春胜,孟铁鑫.高职校企文化融合路径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

【作者簡介】陈丹丹(1982— ),女,湖北宜昌人,广东理工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古代文学研究。

(责编 苏 洋)

作者:陈丹丹

校企联合广告设计论文 篇2:

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群校企合作的实践探索

摘 要: 现如今,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在不断深化,而社会发展,也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型人才,实践型人才。职业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牢牢把握自身的教育目标,也就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让学生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效果,可以采用校企合作这种方法。一方面能够深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内可以接受到更多的锻炼,进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让所学的理论知识落地。本文所探讨的是职业教育中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分析校企合作的具体实践。从三个方面入手展开分析:第一部分就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现状作了简要分析;第二部分探讨了校企合作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重点就校企合作的实践做了阐述。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专业群;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给社会输送更多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在实际开展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时,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基于此,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就显得尤为必要,这是践行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举措。在职业教育中的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中,以建筑装饰专业为核心专业,包含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艺美术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藝等3个相近专业,可以通过开展校企合作来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得到更为充足的锻炼,增强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以及就业能力。积极实践校企合作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从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入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将企业中优秀的人才引入教学中,给具体的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提供帮助,将教师委派到企业中实践,增加实际经验,从而有效提升教育质量,意义重大。

一、教学现状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按照产、学、研、销联动思路,遵循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教学资源共享,聚焦建筑装饰产业、民族文化艺术产业链中空间设计服务领域的室内设计、文创设计、陈设品设计、软装设计等五大典型工作岗位群,培养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建筑装饰行业“特色融合、协同创新、活态传承、美化精准、持续绿色”现代创新型复合型技能人才,服务广西经济的发展。

建筑装饰专业是当前一个新兴产业,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诞生的,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当前已经成为人们实际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此外,在十三五期间,社会中各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绿色发展意识大大增强。人们也越来越关注创意设计,而装饰设计则有了较多的转变,从以前的劳动密集型变为文化、艺术、技术兼顾的工作。时代的发展带给建筑装饰行业非常大的发展空间以及非常大的发展机会。也正是因此,这一行业的创新创业机会也变得更多,这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局面。不过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在进行人才培养时所制定的目标和实际岗位标准的衔接不到位。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过程中,在培养人才的目标制定方面依然受到专业体系框架的限制。还是将理论知识体系当作主要内容[1]。第二,课程内容和岗位需求并不匹配。教材中的内容无法做到及时更新,因此也无法顺利跟上快速发展的行业以及实际岗位需求。尤其是在当前建筑装饰行业出现了非常多的新材料以及新技术,而这些都是在教材中没有涉及的。第三,在教育过程中,双师型教师相对缺少。很多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是非常丰富,但是实践技能稍有欠缺。第四,职业教育中,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力度还不够大。[2]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明确规划,学校已有的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深入人心。

以上种种都制约了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效果的提升,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应用校企合作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基于当前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及时解决,进而提升教育质量。而采用校企合作,一方面能够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试训机会,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领会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校企合作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意识。当学生在实际入企实习或者顶岗实习时,他们会对就业工作有更全面的认识。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大有裨益。若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可以积极入企学习相关经验,让自己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较强的理论知识相匹配,这也是实现个人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学校的角度而言,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可以给实践专业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专业群以建筑装饰专业为核心专业,包含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艺美术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等3个相近专业。这三个专业,都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实施下找到新的教学路径。校企合作给教师给学校提供的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时要真正关注学生需要学什么,如何教给他们。因此,在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是十分必要的。

三、校企合作实践

(一)理念先行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创新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筑装饰专业的“双线并行、寓学于工”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全国首创“工地学校”教学模式,以“工地学校”的教学模式培养建筑装饰专业群各专业人才,有效地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打通职业教育学生从中职到研究生的深造通道,搭建人人皆可成才的“立交桥”,实现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和专门化培养。

依托校企合作企业,广西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发展研究基地、大师名师工作室、建筑装饰应用技术与校企协同创新中心等,探索专业群与企业深度合作的促进办法,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发挥专业群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实现教育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整体提升。

(二)教材辅助

校企合作要得以顺利推行,学生必须在学校中接受更为全面的教育,否则在入企之后,无法顺利胜任工作,这必然会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意愿不强。而这就涉及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主要获取的途径就是教材,在校企合作的要求下,需要对教材做一定的处理,打造立体教材,让校企深入合作。这是不同于传统纸质教材的,职业院校可以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将一些具体实践案例,资源融合其中,比如企业实际室内设计中的图纸,或者建筑装饰工程技术这一专业中的施工录像资源。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打造有声音,有影像的教材。现在互动出版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以用这一技术来指导教材的改革。

(三)课程助力

在对教材做了转变之后,还应该对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来辅助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课程的形式方面可以采用线上加线下的方法,让建筑装饰专业相关课程能够更全面地展示给学生,比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线下课堂上可以重点给学生讲一些关键知识点,在线上课堂则可以给学生展示具体的案例,这样一来,线上和线下课堂加起来就可以互相弥补,让学生掌握更全面的知识[3]。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也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变,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入更多需要实践的内容。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必然需要学校和企业双方都非常积极。但对于企业而言,他们以营利为目的,因此在这一方面并没有太积极的意愿,而如果学生在学校中并没有接触各种实训课程,那么在入企之后就会让企业合作的意愿更低。因此,需要多设计一些实践类课程,比如给学生一个具体的项目,室内设计要求等,让他们自己来设计,对学生进行锻炼。在课程体系中还应该纳入实训环节,每半年举办一次小型校内实践活动,每一学期举办一次入企实训活动,每一学年举办一次大型入企顶岗实习活动,借此让校企合作真正落实。

(四)教学落实

所有的教学内容以及理念等还是要在教学中积极落实才能生根发芽。在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中,基于校企合作的要求,教学时教师需要从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做出转变,将“1+X”证书试点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紧密结合,深化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对照国家标准和专业标准,全面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推进中高职“五年一体化”培养模式,加大中高职人才联合培养规模。

还可以充分利用案例教学法等在课堂中讲解知识等,都是通过一个案例引入,带领学生共同分析,最终学到新知识[4]。比如要让学生分析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就可以引入具体的案例。比如扎哈的解构主义弧形室内,中国鬼手帕(连君曼)的作品。带領学生对他们的作品进行分析,学生就能发现好的室内设计作品,不光是冷冰冰的设计,更是在其中能够看到设计者的情怀。这样的教学活动锻炼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经过这样的锻炼,他们在入企实习时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四、结语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群教学中实施校企合作,这是十分必要的。在具体应用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其价值。之后从教材、课程设计以及教学等多个方面入手,对现有的教学活动做出改善,让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强,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更强,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落实。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建筑装饰专业群发展研究基地项目(桂教职成[2018] 37号)(主持人:陈良);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建筑装饰品牌专业群建设项目(桂教职成[2020] 8号)(主持人:陈良)。

参考文献:

[1]张小辉.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究与实践——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产业创新研究,2020(22):190-191.

[2]马国强.高职建筑装饰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8(12):252-253.

[3]张鹏.校企合作“双主体”育人实践研究——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2):94-96.

[4]董凡.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分析与改革探究[D].延边大学,2014.

作者:邓春雷 陈良

校企联合广告设计论文 篇3:

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视角下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产教融合的探索

摘 要:基于协同育人视角构建产业学院是实现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产业学院是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的新型高职教育办学模式。作为我国现阶段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构建产业学院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结合学校、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发挥各协同单位的优势特色,科学规划逐步推进。

关键词: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種类型,担负着为产业经济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与经济联系直接、紧密的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必然跨越产业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的界域,施教活动离不开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1]协同育人指以高职院校为主体,密切协同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同参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跨界合作育人模式。通过创立产业学院实现产教融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产业学院的开展有利于创新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整合政府、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增强高职教育办学活力,在更高平台和更广范围内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人力资源开发培训等的互利共赢,有效促进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及产业间的协调发展。

2016年广东省教育厅、财政厅联合颁布了《关于实施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的通知》,以打造广东高职教育品牌为目标,建设15所左右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的高职院校,按照“服务发展、精致育人、强化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重点建设若干个全国领先、与国际接轨的高水平专业。[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告设计制作专业近年来依托高速发展的广东广告产业,通过打造“教授+能手”高水平师资团队,构建“创意策略到设计执行,项目驱动到工作体验,以赛促学提升创新力”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系列教学与改革成果。作为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广东省品牌建设专业,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高水平建设专业,艺术设计专业如何在当前技术与产业快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升专业质素,继续保持在国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领先地位,我们提出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与行业、企业联合共建产业学院(二级学院),提升专业整体办学实力的专业改革发展思路。

一、当前我国高职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模式的发展态势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技能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的简称,其核心就是摆脱单一的学校主导的教学形式,让企业参与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近年来受德国“双元制”——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TAFE”体系——校企合作市场化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校企合作社区化模式等世界先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理念与模式的启发,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职教国情的校企合作的多种形式,从订单班、冠名班到学生派驻企业顶岗实习,到校企合作共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组建职教集团,到产业(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形式演变与发展的过程。

校企共建产业学院(二级学院)是依托高职院校现有专业, 采用“双主体”合作模式,由髙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投资创建、共同管理的股份制二级学院,一般由企业提供资金,负责办学所需硬件、设备,高职院校负责办学管理等软件建设。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共建的产业学院普遍采取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以培养高职全日制学历学生为主的二级学院;二是以企业内部员工学历提升和继续教育技能培训为主的二级学院;三是全日制学历学生培养和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培训双重任务相结合的二级学院。[2]

与高职院校普遍意义的二级学院不同,校企共建的产业学院通常具备投资主体的社会性、办学主体的多元性、管理独立等明显特征,产业学院是一种较深层次的合作形式,产业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内容针对行业、企业的需求,校企双方借助产业学院这个平台实现从招生、人才培养、课程开发、教学质量评价、教学团队与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直至学生就业的全过程深度合作。产业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在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混合所有制经营管理模式的一种创新型模式,即学院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主体共同举办,以股份制的形式确立髙职院校与企业对产业学院各项权利与义务。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学校与其下属单位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同母体高职院校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托管与被托管”的关系。产业学院普遍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由校企双方人员和外部人士共同组成,负责二级学院的制度定制、人力和其他资源建设、收益分配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开拓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思路。

二、艺术设计专业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实践启示

1.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WPP学院模式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是国家唯一一所艺术设计专业类的示范性高职院校。2011年8月,上海工艺美院与WPP集团合作创办WPP(市场营销传播学院)学院,培养传播设计与营销高端应用型人才。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WPP集团是全球最大广告传播集团之一,其营业范围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游说、品牌形象与沟通,拥有包括奥美、智威汤逊、传立等313家广告传媒公司,遍布全球107个国家。WPP集团作为业界翘楚,代表着全球领先的创意理念与技术水准。WPP学院位于上海繁华的徐家汇地区,下设“传播与策划”“广告设计与制作”两个专业,现有三个年级,在校学生150人,专业教学团队均为来自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中国大陆及港台地区的资深执业人士。学院实行双主体办学体制, 成立理事会,院长、执行副院长均由合作企业(公司)派出人员担任,上海工艺美院提供办学资金、基础教学团队等资源。课程与教学由企业主导,WPP集团调动集团内优质的人力、案例与设计资源和优质的专业实践岗位、机会,为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将优秀毕业学生安排进入WPP集团下属公司实习工作,实现从招生到就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合作。

2.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模式

中山职院着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多方参与的管理体制,依靠中山镇区产业经济发达的区域优势,构筑“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产业学院发展模式。拥有国内最大的灯饰专业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中山市古镇被誉为“中国灯饰之都”,中山职院针对古镇灯饰的产业聚集的优势条件,率先在国内开设了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专业依托古镇灯饰行业企业技术优势和实践优势,密切协同企业共同培养企业急需的灯具设计专业人才,打造区别于传统产品造型设计的专业优势。并以此为基础与古镇政府联合创设灯具学院,从技术、设备、人才等方面为古镇灯具产业提供全面的服务与支持。由于办学定位准确,专业优势与特色明显,背后有政府、行业、企业的强力支持,教学成效提升明显,目前灯具设计与工艺专业学生每年获得外观设计专利近百项,在广东省高校中名列前茅,招生、就业收到学生与企业的追捧,办学质量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3]

三、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重点问题

从上述两个案例来看,无论是采取哪种合作模式,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普遍采用校企双方共同投资、共同参与学院管理的合作办学机制。在产业学院内部校、企双方是建立在股权关系上的协作伙伴关系。学校通过产业学院建设,实践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政府和科研院所等开展深度合作,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和科研促进教学,促使教师队伍和专业建设的全面提升,全面深化高职教育综合改革。在当前国家及广东省政策及各項改革措施的大力支持下,结合国内各兄弟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研究,在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建设策略中应具备发展眼光,科学制定发展路线图,兼顾好各方利益。

1.共建企业的选择与产业学院可持续发展

本着“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合作就业”的校企合作理念,聚焦于艺术设计领域相关产业并选择合适的合作企业来共同创建产业学院,是创建产业学院应该首先考虑的问题,这将决定产业学院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

从企业视角出发,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建产业学院的基本动力与目的来自于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渴求,在产业学院的建设过程中随着人才的不断培养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人力结构必将日益完善,人才需求也将随之逐渐减少,那么产业学院面对企业人才需求与教育投入动力减弱的情势下该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充分了解产业(行业)、综合考虑企业利益诉求、成长性、规模等要素, 即合作企业应具有较大的规模和较强的实力,企业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在行业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能否支撑起对产业学院这一平台的长期可持续支持与投入。对合作企业的全面分析慎重选择,可以保证产业学院发展的正确方向,有效地规避风险。

2.产业学院学生的培养与职业可持续发展

共建产业学院所选择的合作企业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重视人才和梯队的培养与构建,具有服务大众、回馈社会的价值观,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广阔的视野和校、企合作育人理念。学科知识的跨界融合和更新快速是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特征,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如何在专才的基础上获得全面的艺术设计综合能力,防止产业学院被异化为职业培训学校。应以发展的视角考虑学生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即在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针对性需求的同时满足学生就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需要,在保证毕业生就业率的前提下,关注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自主择业、就业与创业的需要。[4]

3.企业、学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与协调

通过产业学院实现多方共赢,充分协调好参与各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关系。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参与动机不同,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企业以盈利为最终目的,通过参与建设产业学院培养自身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学校以提升整体办学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扩大、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目的。企业的逐利性特征决定了企业建立产业学院这一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效果即企业自身的盈利状况将决定企业对产业学院持续投入等投资决策,企业的这些决策必将影响产业学院的发展和走向,因此协调企业、学校、学生三者的利益关系至关重要。[5]通过规范办学、制度建设明确规定校、企、学生三方在合作办学中的各自利益分配、权利与义务等,保障各方利益,求同存异,避免触及政策红线和制度管理的灰色地带。

四、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的实践路径

现阶段国内对校企共建产业学院的研究与实践尚处积极探索阶段,各校、各专业的条件不同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管理上普遍认为与企业联合兴办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的制度改革的“试验田”, 通过引入或借鉴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机制,实行董事会或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的双主体管理模式。因此,对高职院校来说,能否做到“一校两制”,就是对高职院校现有制度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触及各方利益十分艰巨的系统性改革工程。

产业学院将依托学校现有艺术设计专业群,以服务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宗旨,与政府、行业、企业等合作,兴办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及培训为一体的实体性职业教育平台,实行深度产学合作的发展模式。产业学院的成立必须签订合作办学合同加以约束,合同条款中必须明确双方投入与收益的比例分成。重大的投入与支出须获得合作各方的所有权人同意。而现实情况下由于机制改革与体制创新的实践成本较高,产业学院的建立是一种整合校企双方优势资源的实践创新行为,因此在当前制度、机制等一系列条件尚不完备的情况下,走一条校企共建订单班——工作室——产业学院的建设实践路径是可行与高效的。

通过构建校企合作“订单制”培养的初步关系和校企联合建立校内工作室等形式,搭建起基本的合作框架,引入企业资源创设校企共建的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通过工作室这一产、教、学、研综合平台,开展项目制教学。它是一种以工作室为载体的校企合作方式,该模式并不陌生,作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范式最早出现在1919年的德国魏玛包豪斯学院。它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打破了学校的围墙将企业主导的设计项目引入课堂,关注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开创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先河。

采用分阶段实施的广告学院建设模式,成本低,易于操作,校企双方通过由浅入深、由阶段到全面的合作路径,相互之间充分磨合互相了解,有效地降低了由于校企双方办学目的与办学理念矛盾对广告学院建设产生的影响。校企合作的项目制课程易于生成教学成果,产生示范效应,比较适合广告设计类专业对生产设备成本要求较低的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例如摄影、PS、广告策划与制作、广告客户服务、文创产品开发、影视制作、软件开发、产品设计与试制等。通过订单培养、校企共建工作室等方式锤炼教学管理团队,操作灵活,易于推广和执行,较少地涉及管理与制度改革,合作较为容易,管理也较为简单,便于及时总结经验规避风险,为后续深度合作的展开奠定实践基础。

分层、分阶段逐步开展广告学院建设,有利于在现有条件下培养提升教师和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资源获取能力、企业运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在现有条件下为校企双方开展周密调研、科学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广告学院建设方案和制度框架赢得时间,通过边做边建,利用好校企合作项目制教学和工作室等资源,全面提升教学团队设计教学、实践能力,综合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是创建产业学院的核心目的。如此一来,可以避免风险和形式主义误区,求真务实将校企双方现有可供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结语

产业学院的建设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要契合校企双方利益诉求和主办院校当前财务、人事等具体制度。而面对当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的迫切形势,待上述所有条件均具备再谋求产业学院一蹴而就的开花结果,显然不切实际。当前应在整合现有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密切联系企业从实处合作做起,逐步构建起产业学院的合作框架,即“从订单班、冠名班到产业学院”分层次、分步骤由浅入深、由单一动作到全流程合作的校企合作办学思路,从执行的层面考虑较为现实和稳妥。通过订单制培养、共建工作室、项目制教学等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校企协同育人实践探索,在双方理念和团队充分磨合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各类各个级别的深度合作,发挥产业学院优势,多个维度推进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钱吉奎,朱斌,周世青,等.从“订单班”到“地铁学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9):42-46.

[2]兰小云.行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3]万伟平.公办高职院校政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职业教育,2012(3):8-11.

[4]易雪玲,邓志高.探索“专业镇产业学院”高职教育发展新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59-61.

(责任编辑 钟嘉仪)

作者:周大鹏

上一篇: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论文下一篇:河蟹养殖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