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16

摘要:推进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有效结合,有利于确保企业未来的稳定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企业内部审计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篇1: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会计集中核算作为一种会计工作方式,是指把企业或单位所有的会计工作进行集中,并在会计部门集中核算,又被称做是“一级核算”。在这种核算形式之下,有效减少了许多中间核算环节,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但是也给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一定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受到影响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与会计核算密不可分。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虽然内部审计的主体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看,其监管范围将有所扩大,导致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相脱离,财务体系割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企业资金运行、账务管理模式,以及相应的业务流程处理。进而影响企业内部审计主体对财务管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且无法有效全程管控企业的经济活动。

(二)企业内部审计主体缺乏独立性

保持独立性是企业内部审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前提条件,企业内部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工作中。全程都不应受到内外无关因素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现状来看,其组织机构设置还不尽合理,审计主体还缺乏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虽然是设置的独立审查机构,但是其工作开展原则上要对企业负责,企业负责人是该部门的最高领导人。这就造成了企业内部审计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独立性严重不足。甚至有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开展审计工作也是按照领导意图走走过场,流于形式,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三)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与社会审计、国家审计等外部审计相比,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还缺乏配套法律法规和专门的制度,在开展工作上还存在不规范的状况。从依据的法律法规方面来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只是依照《审计法》和国家审计部门颁布有关条款实施的,并没有专门针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作为指导。因此,难以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保障,影响审计工作顺利开展。从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管理上来看,各个企业都是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一些管理制度,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造成不同企业在内部审计上实施标准,以及工作内容也有所不同,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二、会计集中核算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对策

(一)科学合理的分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

当前,我国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内容比较复杂,在会计集中核算的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将会受到一定影响,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也应进行相应调整。有的企业因为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任务划分不合理,导致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应把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内容进行科学的分配,合理划分审计人员职能。最大限度的扭转原来审计岗位“各管一片”的工作方式,把企业内部审计报表、记账与制证工作相统一,确保企业内部审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并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上报。应设立专人负责企业内部审计报表、记账与制证工作,让企业核算与内部审计工作保持连续性、统一性,保证财务信息与审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会计集中核算下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应保持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让企业内部审计主体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避免受到无关因素的干扰,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判断结果的客观、公正、准确。首先,要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机构建设。合理定位内部审计机构,让审计机构在企业内部树立起权威,提升审计监督力度。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机构设置应属于独立部门,不是其他部门的下属或从属部门,直接对公司负责人负责,让审计部门开展工作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其次,保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独立性。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应是专职的,原则上不得兼任其他部门工作,尤其与财务部门的管理界限应划分清楚。明确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岗位职责,建立完整的内部审计工作流程体系,保证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独立运行。

(三)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有关制度

当前国内企业领域的会计集中核算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在工作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也较大,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方能为该项工作顺利实施奠定基础。从国家和政府层面,应尽快制定关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专门法律法规,全面指导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实施开展,以顺应会计集中核算下的企业发展需要。用法律的方式明确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地位,确定法律责任和权利,规范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实施。企业方面也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审计有关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坚持会计集中核算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企业会计集中核算提供制度保障,推动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在企业的落实。加强内部审核监管力度,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审核合格后才能提供相应资金,减少不合理资金支出,杜绝浪费和徇私舞弊。

总而言之,会计集中核算自身具有独立专业的工作流程,原则上不参与企业的业务运行,这与传统会計核算工作有较大的区别。在这种会计管理模式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进一步细化,深入到具体业务方面。合理分配工作内容,保持工作独立性,完善有关制度,提升人员素质,不断优化改进工作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有效内部控制,合理判断、评价企业业务。

参考文献:

[1]薛大兴.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0,(17):175-176.

[2]冀敏智.会计集中核算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分析[J].经贸实践,2017(12X):103-103.

作者:王靖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篇2:

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融合途径探讨

摘要:推进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有效结合,有利于确保企业未来的稳定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基本内容,阐述了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冲突,并提出了建立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平台、建立以审计与税务为核心的整合机制、加强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协调等实施思路,并保持协调沟通,希望能为有效解决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矛盾,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税务管理;融合途径

审计的主要职能是检查、监督、完善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其主要内容是内部财务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两者互相渗透、交叉、互相联系。内部审计人员主要通过这两种内容的联系审计来促进审计工作目标的完成。税务部门负责组织企业日常税务管理及纳税规划。通过对相关税收政策的研究,定期向管理部门提供建议并配合拟定新的税务筹划。内部审计和税务管理两个部门在企业中都扮演着很重要角色,缺一不可。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有效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双方的职能范围,对维护和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在厘清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冲突的前提下,如何促进两者的有效整合是当前相关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下面对内部审计和税务管理各自分析,并给出能够相互融合的途径进行分析探讨。

一、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基本内容

1.内部审计

通过健立内部审计部门可以健全企业或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或单位的内部管理和经济效益,也可以为国家审计机关和各类社会审计组织提供大量信息,有助于他们在开展工作时把握侧重点,做好重点事项审计工作,简化了审计工作的流程,使审计工作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审计部门的设立不仅可以合理控制企业的内部,促进企业的规范运作,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审计部门可以监督企业内部控制,特别是企业各项内部活动的开展,将相关活动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达到预期的控制效果,增强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借助内部审计,企业不仅可以有效地辅助外部审计的发展,而且可以减轻外部审计的负担,提高外部审计的效率。此外,通过内部审计,企业可以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减少重复审计程序的发生。

2.税务管理

税务管理是企业通过税务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创新等手段使企业的税收达到最小化、利润最大化的管理过程。税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的影响企业的利益和资金的风险。随着社会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纳税管理已经在个企业得到很大重视,在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很重视税务管理,因为西方国家对于偷税漏税的企业会给予重罚。在遵守国家相关税法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自身的税收活动,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以较低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税收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改善了企业的盈利空间。由于税法的复杂性,一旦企业因处置不当或整体规划不完善而进行税收管理,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税收风险,还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关键是选择适当的税收管理方式,合理合法地减税。我国的税务风险主要是以下几种:纳税程序风险、发票账簿保管风险、纳税申报风险、人们存在逃税心里等。为了规避这些不安全因为,就要求企业必须设置税务管理机构并配置相关的高水平管理人员,从而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二、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融合的冲突

1.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协作性较差

对任何企业来讲,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看似是两个独立的部门,但其实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想要做好一个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重视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两个之间的高效沟通与协作,制定完善的协作机制。但是由于我国税法的相关规定尚未完善,部分法律规定模糊,企业在进行税务审计时经常出现资料不完善或者资料提供不及时等问题,导致审计工作无法顺利地进行,这就会使得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发生冲突。與此同时,审计部门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没有得到税务部门的有效配合,两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性较差,这就使得工作在开展中必然会存在一些偏差,从而大大降低工作效率。

2.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反馈机制不完善

一个企业想要做好各种工作,就必须要在内部做好精细化分工,让每个部门和岗位都明确自己工作的目标与方法,并做好本职工作。对于税务工作,企业应设专业的部门负责税务筹划和管理,并及时将各种信息和资料及时反馈给内部审计部门。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反馈机制却不尽完善,于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相关性较弱,企业被动接受相关部门的反复监督。例如,除了涉及税务违规或特殊情况外,对同一纳税人的重复检查会导致某些工作的重复,导致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发生严重冲突,直接影响企业审计和税务工作的顺利开展。

3.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共享机制不完善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不仅有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促进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企业想要做到利润最大化,就要将税务成本优化到位,也就需要企业对自身的那水水平展开全方位的分析。但是通过对企业内部审计和税务管理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往往是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共享机制不够合理完善,两个部门未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企业审计部门就不能对税务部门的相关数据进行及时的了解与掌控,也就无法对其做出宏观的分析。这样一来,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二者之间就无法做到有效的相互监督,不仅增加了税收成本,但也对企业的稳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导致企业的经营生产和管理不能顺利进行。

三、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融合的重要性及实施思路

1.促进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融合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实现信息共享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信息量越来越大,财务内容也在不断增加,经济监督是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是以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基础,通过加强管理和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去施行,加强对企业资金的管理,研究合理合法的纳税方式,这样就促进了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有效结合。通过两者的整合效应,有利于关键信息的共享,有助于企业规避经济犯罪风险和资金混乱风险,有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1.2有利于提高监督能力

借助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整合效应,通过两部门的合作,取长补短,相互监督,不仅可以帮助审计部门对关键信息进行深入分析,还可以满足税务部门利用信息系统识别重要数据真实性的需要,在资金流动过程中都是两个部门共同完成,信息互通,这就大大降低了由于单个部门管理而产生违法犯罪的概率,降低企业资金风险。

1.3针对宏观问题做出合理分析

在推进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一体化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带来的问题,利用联合分析平台对审计部门和税务部门掌握的财务数据和税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高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和深度预测,不仅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还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大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

1.4改进信息反馈机制

如果企业内部的税务管理与审计部门二者能进行高效的联合,改进反馈机制,就可以很好地使两个部门相互监督,将工作做好。一方面税务部门可以对审计的相关情况随时都有一个清晰的掌握,另一方面审计部门发现问题时也能够及时向税务部门进行反馈,也可以两个部门一同沟通探讨,制定有效的税务活动方案,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做到尽可能完善。

2.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融合的实施思路

2.1建立信息共享及数据分析平台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可以在对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中引进信息技术,推进审计信息化,从而提高审计的质量,规避审计的风险。税务部门在纳税筹划各种工作中会掌握各种原始基础数据信息,而内部审计部门掌握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数据信息。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两个数据信息共享,方便企业内部审计和税务管理人员根据数据性质进行深入分析,为重大事项和宏观政策变化的解决提出异议提供了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开展异议专项调查,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整合效应的实际作用。

2.2设立以审计税务为主的融合机制

为实现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有效整合,通过建立以审计与税务为重点的整合机制,成立专门团队推进二者的整合,我们将重点关注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整合过程中的各项业务,从而帮助企业减轻税负,实现企业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为了充分发挥税收管理的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控制税收管理中的成本投入,严格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执行,借助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帮助企业降低税务管理成本投资,防范审计风险。

2.3保持协调沟通

为实现延伸审计等日常事项的集中讨论,建立协调沟通平台,便于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税务管理部门保持良好的协调沟通关系,也可以将两个部门整合成一个部门,这样有利于开展工作,也有利于企业管理。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通过数据共享和双方协调沟通,核实对重大事件的异议;二是重视企业内部审计和税务管理专题小组,推动报告撰写和审核,防止在推动企业内部审计和税务管理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

2.4增强税务与审计部门人员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

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税务与审计是两项很重要的工作,对于两项工作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一定要非常重视,制定策略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综合素养,从而为企业做好人才保障。一方面要定期对税务和审计人员进行组织培训,鼓励员工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加强员工对相关工作软件的使用能力,依靠多种方式来提高在岗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实施问责制,确保每个员工都严格做好本职工作,哪里出问题就追究哪里,若有必要还应追究法律责任,从而让所有员工都有敬畏、有底线,将工作做好。

2.5完善企业内部追责制度

许多中小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部分职工甚至领导层缺乏对风险管控的思维,从而导致企业面对越来越多的税务风险。在此过程中,企业内的审计管理人员很难发现潜在风险,这就要求領导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对企业税务风险的监管,提前预判企业将会出现的税务风险,及早控制源头,遏制风险的发生。同时,完善企业的追责制度,帮助企业从基础上可以控制税务风险的发生,使企业内部审计成本降低。

2.6强化内部审计监管风险力度

在企业内部都会制定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职工的行为,但有的企业对制度的执行力很好,在各方面都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对制度的管理从不懈怠。有的公司制定的制度只是一纸文件,没有人去监督它的执行,这样就会使企业内部越来越乱。由于内部审计对风险的监控管理具有很强的重要性,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在内部审计的监管力度上要加大,一点不能松懈。也只有这样才能在管理水平上去追赶那些先进的企业,不懈努力,迎头赶上。

结语: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任何行业都已经不再是一家独大的局势,只要行业经济效益好,企业发展前景可期,都会使很多人参与进来,这就给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内部的管理等方面做出改进,许多企业在实际经营中都面临很多问题,,这就对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构建以审计和税务为核心的一体化机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税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实效性,我们可以促进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有效结合,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青芹.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冲突与融合研究[J].财会学习,2021(14):9-10.

[2]曾子远.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融合途径探讨[J].投资与创业,2021,32(05):49-51.

[3]马素英.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冲突与融合[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7(01):50-52.

[4]李梦怡.浅谈内部税务审计对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性[J].现代商业,2020(03):143-144.

[5]王锐丽.内部税务审计对企业的税务管理的重要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1):277.

[6]朱青芹.企业内部审计与税务管理的冲突与耦合研究[J].财会学习,2021(14):9-10.

[7]张珑.试论内部税务审计对企业税务管理的重要作用[J].纳税,2020,14(16):32+34.

作者:冯雪红

企业内部审计论文 篇3: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创新与发展研究

【摘  要】由追求质量到追求效率,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整体架构重点在于数据导向,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清理、关联性分析,发现和解决好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就目前的审计工作而言,还存在着审计风险、信息安全、人员能力等方面的挑战,只有构建以数据为主导的审计工作模式、创新审计方法和完善大数据的审计制度,才能够不断提升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用。

【关 键 词】大数据;企业;内部审计

【课题名称】国家社科基金一般(含青年、后期资助、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大思政视野下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VSZ109)。

一、前言

企业内部审计是对企业经营中可能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挖掘分析、查错防弊,包括是否合规、收支是否均衡以及经济责任承担等内容。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已渗透到企业全部经营活动中,并对企业内部审计产生影响。与一般审计不同,大数据下审计的数据来源更为复杂,数据量更大,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领域,甚至包括组织效率问题,都可能影响到经营效益,也理应被纳入审计数据的范畴。原有审计模式在审计风险的评估、业务流程介入以及审计取证等方面都会发生改变。通过运用大数据思维、提炼大数据信息和降低审计风险,企业能够充分了解自身经营状况,从而更好赢得市场。

二、基于大数据的企业内部审计相关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发展转型受到国内外理论界的普遍关注,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大数据所带来的审计模式变革和审计方法的创新方面。从大容量、多维度中采集数据,建立大数据审计模型,再利用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挖掘出企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大数据审计搭建了一个创新性的审计基本框架。数据采集、处理和应用的技术与方法需要创新,审计的职能定位也要发生改变。

审计的价值论认为,内部审计服务于组织发展,并且为组织创造价值增值,其价值创造应能满足组织不同时期发展的需要。具体到企业经营,审计部门在提升审计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不仅能改善外部经营环境,还能加强内部管理,特别是科学决策上提供合理化建议,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使企业朝着有序方向发展。通过数据嵌入审计的工作流程,审计被赋予更丰满角色和更多的监督职能,大量数据的提炼、挖掘、分析和处理,不但在加强内控建设上,而且在创造价值上为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审计的方法论认为:大数据技术应用驱动审计方法创新,审计是以企业业务管理系统中存储、生成的电子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数据分析工具查询比对、多维分析,构建数据模型,数据分析将跳出人工计算的缺陷,通过数据模型归集、抽取和研判,发现审计线索,从而更好揭示出数据背后蕴含的信息与价值。审计手段将跳出操作性、执行性的局限,由单纯审查单位账本扩展到业务数据、电子数据的业务审查,审计方法更追求协同作业、效率和质量。

审计的结果论认为:传统审计注重的是发现问题和问题整改,而大数据审计是以分析、预测为主,虽然审计定位也是从问题发现向问题解决转变,但在整个审计结果运用上更注重制度流程的完善,不偏重于结果和哪一个环节。审计质量的可验证性不仅在于发现问题,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企业经营中存在的漏洞,数据挖掘技术将加大舞弊审计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在获取各维度信息的基础上,更有利于企业全面掌握经营中的问题,保障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对这些数据的挖掘能极大降低企业风险,为企业增值服务。

综上而言,大数据时代,审计的环境、方法、内容以及思維模式都在改变,着眼于数据特征、技术特征、应用特征的认识,理论研究上不仅要关注审计的技术应用,还要重视审计模式的创新,特别是在审计组织方面,这将成为研究领域的主要方向。

三、大数据驱动下企业内部审计的转型问题

1.由审计高质量化向审计高效化转变。

传统审计基于查账纠错,主要围绕财务报表选取适量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因数据抽查范围和数据抽查量的有限性,而使审计凭账的依据有限,这种思维可以达到精准量化审计的效果,但反映问题不够全面。对于企业经营而言,财务报表的审计也许只能反映成本问题或营销效值,而不能解决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其他问题。但在大数据环境下,数据的量大、关联性强、结构多元的特征,已超越传统的数据管理能力,必须用大数据的存储、检索和处理方法。既要寻求数据集中的高质量化,更要在数据分析、处理和应用过程中追求高效化,大数据技术除了解决数据“价值”性的问题,还要确定哪些数据有“价值”,高效化则是大数据追求的更重要目标。在此情况下,审计目标不但要求精确,更要高效。围绕企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快速获取企业经营信息,瞄准审计重点,有针对性的解决企业难题。

2.由事后监督向全过程监督转变。

基于系统功能提升和搭建更多维度、更深层次的审计场景,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内部审计有了结构性变化,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的监督转变,大数据审计不再局限于最终结果的审计,而是越来越讲求全过程审计。内部审计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测将常态化,并具有可持续性[2],而大数据技术也足以支撑审计工作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持续关注和问题跟踪,通过动态掌握企业运营状况,实现对整个企业组织管理、风险预防的审计覆盖。随着大数据技术应用,当前的审计工作已从企业生产、供应领域融入到设计、营销以及组织管理的整个经营过程,通过把自动化审计程序嵌入各业务系统中,实现全过程的监督。

3.由反映过去向预测未来转变。

在衡量企业发展健康度时,生产经营以及财务关键指标往往成为审计的重点领域,明细数据和发现问题是审计的最主要职能。而在大数据环境下,将多源数据进行关联整合,产生新的审计分析视角,有助于深入挖掘问题根源和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借助广泛的数据资源利用,审计工作全面介入企业经营环节,可以探寻到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做出提前预测,提出动态性决策建议,进而增强经营风险防范能力,确保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由此看来,审计地位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将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功能。

4.由财务审计向综合管理审计转变。

传统内部审计往往停留在财务审计范畴,尚未能实现数据溯源的分析体系,而大数据审计则能将审计视角向各项业务延伸,包括财务、质量管理、资本运营、产品创新等领域。由于数据处理技术在采集、整合、分析和挖掘的能力提升,可以支持审计工作触及到企业经营的多个环节,从中找出经营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和发展趋势,指导、规范企业经济活动。当前,内部审计的范围已由单纯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绩效、政策、信息和经济责任等多方面,内部审计的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如利用全数据监测建立完善的审计流程,实现经营业务监督全覆盖,这些大大减少了常规错误,避免了风险产生。

5.由关注抽样样本向全样本转变。

传统审计通常采用抽样的方式,由于抽样的数据只反映某一个经营环节的状况,如果不能找出与其他环节的相关性,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审计结论,这样的审计结果自然缺乏代表性和深度。大数据时代,数据的跨行业、跨企业搜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产生需要更全面的样本审计,大数据技术可以提供这样的支持,能够帮助内审人员整体性的把握数据,实现对内外部、多领域的数据汇总,将数据信息由点、线到网的整合,对所收集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处理,从而免除单一审计样本的偏差,提高了审计质量和可靠性。

四、大数据下企业内部审计的整体架构

1.数据的概化与采集。

数据的采集与概括是大数据审计的第一步,面对数据库中存储的大量数据,基于审计目标的要求,应对呈现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进行归纳与整理,初步判定数据的有用性。对企业经营而言,审计工作首要的是对企业的业务性质、业务流程和关键节点进行了解,第二步是围绕着业务特点去采集数据,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找到数据存储位置、存储形式与结构,并能够通过数据采集、整理形成问题的初步判断,进而实现对整个业务信息的掌握,这将为下一步数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

2.数据质量评估。

完成采集的数据仍然是数量庞大的,如何判断数据的有用性,需要对数据进行筛选和预处理,利用大数据的清洗软件程序植入到所收集的数据库中,就可以判断哪些数据能为审计目标服务,这样的技术不仅节约了人力成本,更重要的是在把握数据质量的基础上提高审计效率。因此,对数据的质量评估也非常重要,为了保证审计目标实现,在审计人员进入审计场景后,就要围绕数据质量问题预先设计好审计规划,以确保数据质量满足审计的要求,所以录入的数据一定要进行质量评估。反之,由于录入错误、数据缺失、数据不准确,都会影响审计结果。

3.数据统计与分析。

在经过采集和质量评估后,对大量有用性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实质性分析,将是审计工作最具体、最关键的阶段。大数据技术可以助力审计工作更容易发现数据间的属性关系,并进一步确定重点审计方向。通常,企业经营业务是可变化的,因此审计可用的数据将越来越多,行业内及跨行业、跨领域的数据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也不能缺少,这样才能提高审计查核质量。关联分析是大数据技术的优势,借此优势,透过数据库与数据库之间的关联,也可以发现审计的异常点。

4.数据挖掘与应用。

数据挖掘主要服务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梳理问题中发现管理中的缺陷。一般情况下,数据的挖掘就是为发现管理漏洞服务的,但在大数据环境下,这样的主题设定已经改变。随着绩效审计的兴起,审计工作主要圍绕企业经营绩效展开,包括人事绩效也可能被纳入审计评价中,自然地,涉及销售、资金运用、风险管理的直接绩效问题,更是审计数据挖掘的主题。而数据结果的动态性报告模式,为企业指明重点发展方向,审计应用最终是为企业科学性决策提供服务。

五、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1.审计风险问题。

审计如果建立在不实的数据基础上,将存在重大风险;或把虚假数据当成一般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也会产生误判、错判的审计风险,这些风险都是由于数据不全面以及数据不准确所导致的,在数据上的偏差必然出现审计误判。借助大数据技术,审计在抽样方法、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挖掘上更精准而富有效率,但面对多领域、多部门的数据把握情况,仍然存在着审计风险。从数据采集的第一步,由于被审计单位通过业务流程产生的数据真假渗杂,虚假数据从采集源头上就存在固有审计风险,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至关重要。数据的分析过程更是真假数据辨别的过程,审计要求、技术应用和审计人员能力决定数据分析的准确度,面对大量数据,审计人员如果不能在有限时间内对数据进行充分的研究、整理和分析,将会导致审计风险。

2.信息安全问题。

大数据技术带来审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便利性,但在固有程序下也存在信息安全问题,数据中包含的企业商业信息、个人信息,需要从技术和制度上进行安全保证。当前内部审计越来越多具有非现场化、自动化和实时的审计特点,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大数据共享平台作为最主要的数据传输工具被使用,而数据在采集、传输、分析和保存过程中,如果被外界窃取,或者数据被内部篡改,都会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就要求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各个部门数据资料管理的规范性,从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强化技术能力和保密意识,确保数据信息的安全和有效。

3.人员能力问题。

审计技能和审计知识的掌握是检验审计人员能力的最基本标尺,但在大数据背景下仅有审计知识是不够的,企业内部审计已扩展到企业经营的各个方面,如决策、质量管理、资本运营等,通过审计发现问题也不是单一方面造成的,有可能涉及多方面的综合影响,这时就需要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全流程业务,并且能掌握大数据技术。当前很多审计人员仍局限于靠积累经验来发现异常数据,数据分析的基础技能薄弱,远未达到精准审计的效果。审计工作与海量数据相关联,要求审计人员必须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而能够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的审计人员仍是少数。

4.大数据审计体系设计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是要发现企业在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而工作流程不规范、对审计问题或风险的评判标准不统一、审计工作输出成果不规范等,将会导致审计效率低下,需要有统一的信息化系统来进行管理。大数据审计系统是解决审计标准化的最好手段,然而面对不同企业、产品或服务、不同的商业模式,要想设计出一个标准化的审计系统却并非易事。除人员素质外,还要求组织协调、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化平台建设,这就需要资源投入和组织创新,无形中给审计工作带来更大挑战。

六、结论与建议

1.构建以数據为主导的审计工作模式。

大数据为主导的审计模式更具有战略导向性,通过发现企业现有制度问题而揭示出经营风险。企业审计的“数据”优化是支撑战略导向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解决企业审计数据的采集和存储、数据调用及管理等问题。审计工作应引入大数据挖掘技术,围绕企业发展难点设立审计项目,采集强相关的数据,在此基础上构建数据模型进行定量分析,保证企业每一项业务都能达到全过程的监督。

2.创新大数据的审计方法。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审计方法的创新,大数据技术中常用的可视化分析、数据挖掘算法、预测性分析,都是对审计方法的丰富。面对海量数据,还要充分利用关联规则方法,挖掘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关联关系找到数据背后潜藏的问题。

3.完善大数据的审计制度。

首要的是建立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审计大数据。其次是完善数据的使用制度,要规范数据使用的审批流程,审计人员采集数据和保管数据都要有一整套工作章程,不得个人随意调取数据和转移数据,要充分利用数据中心,建立标准化数据库和信息平台,依据信息平台开展审计工作。

4.重视审计人才培养。

锻造一支精方法、懂技术的审计队伍是发展大数据审计的关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是首位的,而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是应有之策,企业应与高校、社会培训组织结合,培养大数据和审计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职业规划构建大数据型审计团队,通过团队促进和交流,积淀审计员工的知识结构。也要通过激励政策挖掘现有审计人员的潜能,让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向自觉的能力再提高。

综上所述,大数据技术开拓了新的审计模式,实现了企业内部审计的精准化和高效化,当然对审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企业应从数据、人才和技术等方面做好基础性工作,建立起大数据审计的内部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陈力.大数据时代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研究[J].中国市场,2021,(30):197-198.

[2]吕敏蓉.数字化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转型痛点及对策[J].财会学习,2021,(28):124-126.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

作者:葛建伟

上一篇:电子商务物流论文下一篇:农村学校德育论文